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学术论文

2024-07-02

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学术论文(精选6篇)

篇1: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学术论文

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学术论文

摘要: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了,所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就成为了我国教育的一个关键工作。本文将我国工商管理类学生作为研究的主要目标,通过对其进行详细分析来了解影响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诸多因素,并且根据这些因素提出提高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相关策略,最终使得这些策略可以培养出有利于我国迅速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关键词:工商管理;创新创业;策略

一、前言

学校有着培养并且向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的责任,而现如今我国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最大,但是我国现如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还显得略有不足,所以提高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就成为了现今急需处理的事情。所以本文将提高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作为研究方向,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诸多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一系列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应对策略,最终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型学生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意义

(一)有利于减轻就业压力

现如今随着我国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学校毕业生数量已经大于相关就业岗位的数量了,尤其是工商管理类学生的数量远远大于专业对口的职位了。而一部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工作问题,如果创业成功还可以解决其他人的就业问题。所以说提高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可以提高我国大学生创业数量,从而可以对现如今毕业生数量大于就业岗位的现象予以缓解,这将会对我国进一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教育理念的优化

我国以往的教育理念是培养理论型人才为主,很多学校都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这一点在工商管理类的大学生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现如今很多工商管理类学校都只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却轻视了对于实际运用的教授,例如不少学校对于工商管理类学生只会教授一些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而不会教学生如何在实际企业或者机构之中灵活开展管理工作。这就使得大学生们思维变得僵化,对于创新创业的意识更加薄弱。而提高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将会有利于对于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改变。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能力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我国高校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身能力。这是由于想要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就必须要舍弃以往模式化的教学方式,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更加的灵活,而且创新创业课程也会有效的激发大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等等,这对于提高学生自身能力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

三、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高的相关因素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

工商管理类的大学生虽然开设了不少经济类或者管理类的课程,但是由于一些外在环境的影响,这些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到创新创业的实际意义。通过对于多家高校的工商管理类学生进行调查之后发现,很多学生自身素质欠缺,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点就是不少大学生在学校之中就是出于混日子的状态,他们往往只是去上课而不去听课程内容,这样一来就会使得他们对于知识的探索与创新创业的追求越来越淡。第二点就是不少学生由于社会就业的压力日漸增强,而工商管理类学生想要找到一份适合自己且专业对口的工作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他们就更加关注学历提升以及证书考取这方面,至于创新创业这方面由于风险过高往往不在他们考虑范围之中。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通过相关调查之后可以发现我国现如今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分为三点。第一点就是很多学校的教材由于更新问题都显得太陈旧了,书本之中的一些案例以及理论知识等等都已经无法运用进行现今企业之中。第二点就是课程内容过于狭隘,很多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依旧还只在学习一些理论知识,但是现实情况表示现如今仅仅只学习理论知识是没有用的。第三点就是部分拥有课外实践的学校对于课外实践也不太重视,往往都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正是这三点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因为学生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进行创新创业。

(三)教师队伍因素

想要提高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合适的老师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如今很多学校的`老师缺乏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这是由于这些老师自身不具备这些要素,他们往往上课的时候只会捧着课本进行讲课,对于相关知识的拓展延伸以及创新缺乏研究。而且部分学校负责实践教学的老师也只会根据教案讲解,而无法结合自身来教授学生,这样一来就更加无法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了。

四、提高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上文之中曾经提过,我国很多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由于自身因素对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素质造成了影响。所以想要提高他们创新创业的素质就必须先让他们对创新创业感兴趣并且深入了解,这就需要学校时常根据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特殊性而进行讲座、授课、实践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因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兴趣才是提高创新创业素质的重中之重,毕竟如果学生自身抵制,那么其他因素改革的再好都是无用之功。

(二)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想要提高工商管理类大学的创新创业素质就必然需要培养出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因为只有这些教师了解如何创新创业才可以结合专业知识教授给学生。尤其是以往工商管理类专业都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这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身就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而这些创新型教师就不会再仅仅进行理论教授,他们会结合现如今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等进行授课,这对于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对于现今课程进行改革

根据相关调查对比已经非常清楚的发现现如今的很多课程已经不适合用来提高工商管理类大学的创新创业素质了。首先需要学校对于学生的书本定期进行更新,尤其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往往很多新理论、新案例都具有时效性,一旦过了时效效果就不太强了。其次就是要合理安排实践课程,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让大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到该专业现如今的发展情况,而且这些实践课程也可以对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进行有效的激发和提高。

五、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对于提高我国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进行研究,并且提出一系列的应对策略来帮助高校进行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高。经过研究分析,本文针对学生自身、教师队伍以及课程这三点提出了应对策略,这三点也是现今很多学校存在的共性问题。最后希望本文内容不仅可以帮助我国学校进行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高,也能够为今后同类课题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孙树旺.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意识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70-71.

[2]郝丹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包头医学院学报,:128-130.

作者简介 :姚树社(1987.08.23)毕业学校:山东大学 籍贯:山东省菏泽市;工作单位:山东协和学院

篇2: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学术论文

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经化工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制定化工学院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管理办法。

第一条 化工学院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由化工学院学生依据相同兴趣爱好、专业方向等自愿组建,接受化工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由化工学院社团联合会统一管理。

第二条 化工学院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的宗旨是通过学习培训、社会实践、科技研发等方式提升创新创业技能,传播创新创业知识与讯息,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第三条 化工学院创新创业类社团需由化工学院在籍学生发起,负责人需为化工学院在籍学生,可以吸收少量非化工学院学生及其他人员。

第四条 社团成立需经化工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批准,需聘请1~2名指导老师;指导老师也可由化工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指定。第五条 社团接受化工学院社团联合会的过程管理与考核,考核以学期为单位进行,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需自行解散。

第六条 化工学院创新创业类社团活动经费从化工学院学生活动经费中予以列支,经费申请流程与学生会学生活动经费申请流程相同。

篇3: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学术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

一引言

“十一五”期间,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以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 并启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后扩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以下都简称为大创计划) 项目。

二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背景及现状

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 主要由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组成。在临床医学实践中, 医学工作者常常遇到用现有的科学发现或知识无法解释和解决的问题, 这些知识空白点就为基础医学指明了研究方向, 对临床问题的研究会促进基础医学的发展。所以, 无论是从事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 都需要从业者不断地探索和分析, 认真严谨地进行科学研究。而且, 新世纪疾病谱的不断变化, 医学模式的转变,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都对21世纪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调查研究显示, 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多、进实验室机会少、平时课程学习任务的繁重、老师学生的单向交流、基本科研能力教育的缺乏等, 绝大多数本科生的科研兴趣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科研和创新能力普遍较低, 主要表现在缺乏科学的思维, 不了解常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相关的科学研究背景知识以及检索电子文献的能力存在不足等方面。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培养任重而道远, 继续深化大创计划项目实施, 建设好国家、省和高校三级实施体系是其有效途径。

三国家、省和高校三级大创计划实施体系的构建

2007年起教育部分两批启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其主要任务是开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研究。该计划主要面向国家“211”重点建设大学, 全国项目参与高校共计120所, 江苏省有10所高校受批, 但我校不在名单之列。同年, 江苏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实施精神, 启动了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该计划面向全省所有普通高校, 我校作为省属重点建设高校, 得到了有力的经费支持。这为我校推进教学改革, 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科研素质提供了良好的探索和实践契机。

2012年, 根据《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的要求, 全国本科院校的学生均有机会申报国家级立项, 我校同众多高校一起拥有了更广阔的国家级平台资源。大创计划经过八年实践, 可谓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中投入最大、覆盖面最广、本科生受益最多的项目。除了资金投入, 教育部同地方政府不断建立健全立项、资金管理、监督、评价考核等制度, 积极搭建大创计划交流平台, 加强了各学校间创新活动的开放与交流。南京医科大学从学校层面上规范化、制度化地实施大创计划项目, 注重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 与国家级、省级有机衔接成三级大创计划实施体系。但在实践与探索中仍发现许多不足之处, 不利于其进一步深化实施。

四大创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行对策

学校围绕大创计划开展了系列活动来确保项目能顺利实施, 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省和校三级实施体系。学校主要通过建设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 注重选修课和专业课的结合, 引入“问题导向性学习” (PBL) “案例教学法” (CBL) 等先进教学方法, 举办名师讲坛等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培养科研兴趣;同时面向本科生成立科研兴趣小组, 开展统计学基础、医学检索、项目申报及计划书撰写等专题培训讲座及各类学术竞赛。下面将针对学校在实施大创计划过程中仍存在的不足, 探讨相应的对策, 以供其他院校参考。

1. 项目申请困难, 学生兴趣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随着对现代医学创新的不断认识, 医学生的科研创新兴趣也日益增长。与此同时, 国家、省和高校三级大创计划实施体制也在不断完善, 但仍然无法充分满足所有学生的科研兴趣, 出现了项目课题建立难、指导难、申报难的现象。很多同学在医学知识学习过程中会提出某一研究兴趣点, 但由于基础知识的不完备和科研素质的缺乏, 其研究想法往往是不完善的、片面的、存在科学研究漏洞的。相关部门和高校在组织学生申报前, 很少统一对感兴趣的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 也很少公开具有指导能力的老师信息, 导致出现有想法不成形、有想法无指导等项目申请困难的现象。

针对大创计划项目申请过程中出现的此类问题, 相关部门和高校应该对申报学生进行统一的、系统的科研培训, 完善申报流程, 让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材料。同时, 应该公开指导老师的信息, 让学生可以自主与老师联系, 使兴趣和想法获得指导和认可。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促进其创新想法的落实, 这也是使大创计划得到更好的贯彻实施的奠基石。

2. 配套课程不健全, 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不足

由于医学专业知识难度较大, 学生学习起来费时费力, 但系统化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在项目规定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大创计划的保障, 也是学生从事其他相关科研探究的基础。学校对本科生医学知识的传授主要形成了以专业课程为主体, 选修课程为辅, 网络课程为新兴补充的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来, 就课程体系而言, 工作重心已经不再是如何继续拓展这个领域的范围, 而是怎样深入改善课程的教学品质。对此, 学校可以增设相关课程, 部分研究生课程如“医学科研思维与创新”等也可作为选修课程来对本科生普及。在医学课程讲授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入专业教学中。学校还应增加对PBL教师的培训与考核, 继续推广PBL等先进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以课题或问题为中心, 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学习, 即认真独立思考问题, 课后主动查阅文献, 与同学交流讨论, 学生多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在查阅文献中可能会发现新问题,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

3. 信息交流不通畅, 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沟通少, 缺乏创业指导

在大创计划实施过程中, 我们发现, 项目小组内部学生之间、各项目小组之间甚至项目小组与指导老师之间并没有形成固定完善的交流机制。学生和老师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学校的单方面发布。这就会导致学生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反馈和解决, 各小组之间缺乏沟通, 难以交流经验和心得, 经验信息的不畅通降低了项目的实施效率。目前江苏省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 其中有供本校项目负责人之间交流的系统, 建立两年已超百万次访问量, 且国家、省级层面每年会定期组织项目展示年会。但不可否认的是, 交流系统不实用的缺陷以及小范围的年会交流仍然无法满足大多数参与项目学生之间的沟通需求, 尚缺乏一个实用的、固定的、多层面的信息交流平台。我校目前仍主要以创新训练项目为主体开展大创计划, 缺乏对创业的教育、指导和硬件支持, 截至2014年, 仅成功申报了1项国家级创业训练项目。医学知识专业性强, 医学生将来就业的行业针对性也强, 又缺乏创业的指导, 医学院校及社会往往理所当然地认为医学毕业生将来都会投入医疗卫生系统, 忽视了医学生这一群体在创业方面的需求。

4. 评价和鼓励机制不完善

大学生科研创新与创业的需求和出发点不同, 基础科研与应用研究也不同, 那么对其成果的考核评价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大创计划的评价考核方式主要是以专家评价为主, 结合季度考核和中期考核, 以项目完成情况为主要的考核目标。在评价考核过程中, 缺少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理由, 造成评价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这样也很难让学生认识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而相对应的鼓励措施的缺乏也会严重打击项目实施学生的积极性, 挫败学生的科研兴趣。学校可以对不同分类的项目进行分开考核, 并制定和公布考核量化标准, 积极听取参与项目的学生代表的建议, 力求评价考核客观、合理、科学。同时应注重对项目实施过程的考核, 以便更全面地进行综合性评价分析。考核还应该注重透明化、公开化,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和建议。还应完善相关鼓励机制, 对通过验收的“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参与学生可根据学校有关规定折算成公共选修课学分或素质教育学分;对优秀成果和作品, 优先推荐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对符合学校相关规定的本科生, 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得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不相匹配。医学院校应该配合国家和省教育部门, 继续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工作, 通过落实为学生提供便捷条件促进项目课题申报, 健全配套课程并改善教学品质, 畅通信息交流渠道, 加强对创新和创业方面的教育、指导和硬件支持, 完善评价和鼓励机制等可行对策, 深化项目实施, 有效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

参考文献

[1]黄一虹、王志荣、董晨等.五年制医学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调研及培养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6)

[2]匡宝平、朱启文.五年制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信息, 2012 (7) :56~57

[3]禹莉、肖霄、韩昂轩等.医学本科生科研自主实验实施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4 (2) :141~142

篇4: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学术论文

关键词 创新创业人才;西部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012-02

1 引言

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该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教学改革等方面入手。蔡杰等通过建立该模式的教学体系,总结出高等院校应革新理念,开展创业教育、科研、素质拓展等,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陈斌以数学课程为例,探索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2]。张莉从内涵出发,结合昆山市实际情况,构建了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刘仁华等结合现状,分析了创业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并结合实际对该模式进行了探索。吴升刚分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张岐山构建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融合发展的教学模式。毛慧芳从浙江农林大学实践出发,构建了农林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郭娟等分析归纳创新创业模式的纰漏,提出了改进策略。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个人和社会的共同需求,要根据不同情形,灵活调整策略。西部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自身特点,紧跟时代发展特点,进行培养模式的创新。

2 现状及存在问题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明确 目前,西部工科院校没有充分认识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没有将其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中,缺失教育层面上的重视。

缺乏优质创新创业教材 完善教材体系是教学的关键,但西安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材严重缺失,制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发展。

创业活动流于形式 目前,一些西部工科院校虽然为管理类专业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但多停留于形式。学校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和创业计划书上,忽视实践,且因资源限制制约实践平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尚待加强。

教师队伍不完善,欠缺创新创业实践技能 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专业教师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科研能力,而且要求专业教师要有丰富的企业工作实践和管理工作经历。对于西部工科院校来说,一方面,管理类创业教育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大多数教师专业进修机会少,教学技能相对欠缺,局限于第二课堂的地位,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师资不足已成为开展管理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视不够,不能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较之于理工科来说,管理类专业的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着其独特的程序和规律,但管理类专业有实践性不强、创新成果不明显的特点,所以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往往得不到高校的重视,有的学校只是套用理工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模式,而不是根据管理类专业的特点设计出适合其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法,导致管理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长期不能步入正轨,严重影响了创新活动的开展。

3 模式的构建

西部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从改革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出发,构建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四阶段、五模块”模式。

第一阶段:理论知识培养。涉及创新创业课程及研究两个模块。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包括创业调查,财务、风险管理,投资理财项目管理等课程。同时,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如合作学习、ERP模拟训练,培养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创新创业研究模块旨在通过对该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出创新创业活动的一般规律,总结经验,推进人才培养进程。

第二阶段:开展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即在校内开展创业实践、模拟、交流、比赛等活动。该阶段包括创新创业论坛和虚拟创新创业活动两大模块。创新创业论坛模块关键在校企合作,通过有经验的创业家、企业家、风险投资家以及国外管理领域的学者到学校开设讲座,传授他们的创业知识、技能和经验,从而形成学习、实践的多元化教学体系。虚拟创新创业活动模块涉及西部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规划设计比赛的开展,以此激发学生自觉主动性,整合相关资源,凸显创新性和创造性。

第三阶段:管理类学生加入商业组织。让具有创业潜力的学生参与优秀的社会组织并进行实践,从而推进协同创新,建立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探索校企长效双赢机制,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创业者联盟模块是其重要组成。创业者联盟模块给创业者之间提供了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据此,管理类专业学生和已经创业者可获得培训、技术、资金等支撑,是学生创业者成长的助推器。

第四阶段:实施“创业一体化”进程。在实施“创业一体化”的过程中,西部工科院校不仅要对在校管理类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训,还要实施“创业一体化”进程,即对管理类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佼佼者,给予西部工科院校先进科研项目、校外企业和创业园区的投资,以支持管理类大学生进入社会后真正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形成一系列创业典型,增加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的校外资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以实现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共赢的局面。

4 保障措施

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力度,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借助社会舆论的影响力鼓励管理类学生创业,提倡西部工科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舆论发起者和制造者应具备相关的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力求报道有深度,帮助管理类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创新创业活动。

整合资源,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 将西部工科院校管理类内部科研、不同学校间资源、社会与学校间资源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整合。首先,高校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奠基石。高校应通过让大学生参与各种科研项目,形成产学研用机制。其次,不同学校间同类院校同专业的资源进行共享,并建立专业创新创业交流制度和学生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交流制度。最后,社会与学校间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或孵化平台、创新创业成功人士进校园制度和创新创业校友会。

形成大学生创业平台和资金支撑体系 学校可以联手地方政府,由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共同努力建设“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营造氛围、搭建平台。同时,学校可以成立创业基金,汇聚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本,也可以联合银行开展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项目,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优化创新创业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上,应关注创新创业课堂内容、质量,评价主体上强调全员参与;评价指标上,应结合西部工科类院校管理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手段上,重过程,且综合分析考试、竞赛、训练等;评价效果上,注重整体效果。

5 结论

知识经济背景下,作为西部工科院校,西安的工科院校应紧跟新时代,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从其存在的问题出发,构建和深化“四阶段、五模块”模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新发展,从而为社会和学生个人发展提供良好支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蔡杰,韦维.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4):36-37.

篇5: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学术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高等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热点问题,探究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联系密切的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模式。通过地方高校创新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模式措施的分析,阐明了地方高校公选课,尤其是建立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培养大学生特色文化意识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素质教育

公共选修课是高等学校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应用人才而开设的面向全校学生选修的课程,它是学分制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最佳教学组织形式、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公选课教学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开设历史已有100多年,最初的公共选修课被称为通俗教育课,发展到现在已成为教学形式多样、学科门类健全的课程体系。目前,国内高校也普遍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开设公共选修课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各高校都在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公共选修课的受益面,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对公共选修课的比例作具体的硬性规定;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公共选修课的管理。虽然取得的一些成绩,但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公选课开设的比较晚,研究成果少,管理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课程开设门类有限,满足不了学生选课的需求。原因是大部分学校缺乏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优秀教师,尤其是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优秀教师,也没有聘请优秀的校外专家担任学校的公共选修课教师。

②教学管理程序化建设不到位。公共选修课在课程的开设、审批、选课、补选等环节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逐步走向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③教学效果差,学生选而不修,学生只追求学分而能力得不到提高。在学分制培养方案中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其中规定学生必须选一定数量的公选课学分,然而实际上,学生选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只追求学分,违背了学校开设公选课的初衷,同时大部分课程教学中学生没有教材,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效果差。

④教学投入不足,教学质量监控难以落实。由于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公共选修课只能在周末进行授课,教学管理费用成本加大,教学质量监控难以实施,上课时间有时都难以保证,给人的感觉就是公共选修课可有可无。地方高校尤其如此,公选课的教学管理尚处在探索阶段,教学管理者该如何根据自身特色建立和创新公选课课程管理模式,以期形成合理的公选课课程结构和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已成为各地方高校教学管理者需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加强和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的措施

(一)强化教学激励机制,加强课程建设。我校作为地方高校,为了确保都能开出数量充足的课程供学生选修,首先从教学激励机制入手来调动教师开课的积极性。对第一次获准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主讲教师,学校将一次性发给资料费500元,并同时给予课酬和计算教学工作量,以鼓励教师多开课,开出一批优质课程。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加大力度向教师宣传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了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设立了专项经费支持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在课程建设上,各院系动员和组织了一批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申报,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筛选,对评选上的课程在全校范围内供学生选修,。另外学校还鼓励开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公选课,极大地丰富了公共选修课程资源。

(二)严把公选课的开设质量关。学校严格规范了公共选修课的申报与审批程序,要求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一般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在申报开课时要填写教师学术方面的介绍、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和教材使用等情况。经院系主管教学的领导审批同意后再送教务处评审筛选。在学校管理部门的严格管理和宣传下,院系方面也对此很重视,不少院系认识到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院系的形象和教学水平,在学生方面也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因此从院系一级就实施了严格的把关制度。如规定无论教师职称高低,要求申请开课的教师均必须在学院内进行试讲或说课,通过学院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同意后再上报到教务处审批。一些院系则根据教务处反馈的教师网上评价情况来决定是否同意其继续开设公共选修课程。

(三)加强选课指导,严格选课管理。针对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学校近年来加大了选课的宣传力度,在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以及校园网发布选课通知、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使得学生对选课流程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学生选课前充分宣传、指导,学生选课后及时调研、反馈。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少学生选而不修,或者修而不学,个别课程选修人多最后参加考试的只有少数,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学校规定在选课截止之后不得办理退选手续,不参加考试者以零分计,这一举措保证了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严肃了选课秩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近年来,延安大学不断探索和完善公选课考核模式和考核制度,尤其是在特色公选课的考核上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形式,力求考核符合课程的特性和要求,有利于课程的培养目的实现。如《陕北民歌》、《安塞腰鼓》、《陕北腰鼓》等实践性较强的特色课程,着重考察学生对陕北民间艺术形式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所以考核形式的选择采取汇报演出的形式进行,有些课程的学生,甚至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校内外大型节目的表演,这种考核不但让学生熟练掌握陕北民间艺术的技巧,更加深了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但是对于《延安精神概论》、《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陕甘宁边区著名党史人物研究》等特色公选课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对延安精神、党的精神和伟人精神有哪些体悟,有哪些收获,所以前面的考核方式显然是不适应的,而是以写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这样不但锻炼了大学生的写作和研究水平,更能加深其对课程精神实质的理解程度。

(五)建立地方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特色意识。在公选课课程建设中,延安大学深入挖掘利用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开设了《陕北民歌》、《陕北秧歌》、《安塞腰鼓》、《陕北说书》、《延安精神概论》、《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陕甘宁边区著名党史人物研究》等特色公选课课程,构建了了地方高校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效果明显,深得师生的好评。因为公选课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使地方院校大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了地域文化,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创新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

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其课程大多具有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特点。我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各类学术和文化学习的兴趣拓宽视野,沟通文理,让学生接触、理解本专业以外的各个学术领域和思想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丰富高雅的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应变能力,为社会提供多方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此,我校规定“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修够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程方能毕业”,其中理工科(含体育)各专业的学生至毕业时,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分原则上不得少于4学分;文科(含外语、艺术)各专业的学生至毕业时,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学分原则上不得少于4学分;师范类各专业的学生还必须从教育理论和技能课程中至少选修2学分的课程;以上学分不能以其它形式替代。学校按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教育理论和技能以及艺术等系列开设公共选修课,这些课程包括全校各专业及公共课程中有特色的选修课、素质教育课、较系统的科技前沿系列讲座等。

我校提出要在公共选修课领域倡导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树立一面旗帜,开课至今已有相当一批较为成功的课程,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尤其是特色公选课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地域文化研究氛围,培养学生的特色意识,而且会不断地促进地方高校公选课课程体系的完善,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同时,特色公选课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打开一座丰富的文化宝藏,这为喜爱地域文化的大学生提高了平台,为他们毕业论文的撰写和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开拓了一条道路。目前大多地方高校因为公选课课程资源有限,教学人员不足,教学经费紧张等原因,公选课课程设置非常零散,并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极大地阻碍了公选课的改革发展。公选课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能有效克服地方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弊病,抓住地域文化这一特色教学资源开设公选课,建设公选课课程体系,不但使公选课课程建设体系化,而且能显现公选课出独一无二的特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延安大学本科学分制公共选修课实施办法。延安大学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版),2009。

【2】方华君。将公共选修课打造成素质教育的一块宝地。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篇6: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学术论文

国内很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杨伦超等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张鹏等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并研究其对策;姚正海等研究了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本文在分析和借鉴各种高校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结合社会人才需求和专业特色, 提出了工商管理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1 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要求

本文将对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分为对以下几个能力模块的协同培养, 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要求如图1所示。

1.1 创新能力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要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而大学生是最具创新潜力的群体之一, 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国家和民族增强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理论分析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知识及信息获取能力、创新感知能力等能力, 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与基本要素关系如表1所示。

1.2 创业能力要求

大学生创业能力对其个体是否能够成功创业具有决定性作用, 更是提升未来社会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培养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实现其就业观念转变和提高大学生创业率的必要条件。大学生创业能力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机会识别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领导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创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与基本要素关系如表2所示。

2 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分析

2.1 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传统课程设置已满足不了时代对工商人才的进一步需求, 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课程涉及领域过窄。中国大多数高校所开设的课程涉及领域仅局限于专业知识, 拓展不够, 直接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欠佳。

(2) 教材更新慢。目前我国经济市场发展迅速, 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所学相关教材更新慢, 不利于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3) 实践课程比重低。在课程方面, 高校仅开设相关的创业选修课, 没有专业化、系统化的创业课程。

不科学的高校课程体系直接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不完善, 进一步导致大学生严重缺乏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显然, 不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是阻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绊脚石。

2.2 教学师资力量不强

高校在职教师一般具备雄厚的理论基础, 却缺乏实践经验, 知识面素质难以满足对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 实践教学质量难有保证, 如何加强教学师资力量以及合理分配教师资源已成为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多数高校缺少一支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 师资力量的薄弱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不利影响已经成为提升高等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瓶颈之一。根据对长沙市10所知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780名教师的师资队伍力量的调查, 显示未持“双证”教师所占比例平均为60% (如图2) 。可见, 高校工商管理类高水平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

2.3 实践教学设施投入不足

实践教学基地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 企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滞后也是制约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校外方, 一些企业考虑到管理、生产等方面的原因, 不愿意作为高校实习基地, 尽管多数中小企业对接收大学生实习持积极态度, 但真正能为学生提供见习岗位的中小企业比例很少, 笔者对长沙市数十家工商企业做了调查, 调查数据见图3、图4。

高校无法与企业建立密切联系, 以致创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这使得部分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环节只能走马观花, 因此很难保证这些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3 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策略

3.1 构建“课程群”体系, 优化学生知识体系

结合市场对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的需求, 根据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自身办学定位, 选择不同的知识模块及不同的知识单元组合, 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 提出一种新型的教学体系——“课程群”教学体系, 通过有效的课程管理、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规范的课程执行与监控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图5。

在进行“课程群”体系构建时, 强调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这三大类课程之间的优化设置, 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宏观效果, 从而确保“课程群”能够在现实中有序推进, 构建并不断完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架构体系。

3.2 组建“双师型”队伍, 加强实践师资建设

“双师型”导师队伍不仅顺应了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也是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之一。相对传统专业结构的师资队伍而言, “双师型”队伍对于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更具指导意义。

从表3中可以看出, 传统型师资队伍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 “双师型”教师队伍则更注重将理论结合实践。为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 鼓励教师进行专业研修和专业实践, 全面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

(2) 组建合理的导师团队, 邀请企业工程技术骨干来校交流, 引进业界新技术, 弥补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

(3) 改变教师的学源结构, 满足大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的要求;

(4) 开展导师经验交流会, 不断提高导师指导水平。

3.3 实现“产学研”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产学研”是一种通过有效地整合与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互补性资源, 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来的新型教育模式。结合工商管理类专业对人才的需求特色, 本文提出以下几种“产学研”模式:

(1) 校内产学研模式。高校利用校内资源创办经营实体, 将经营实体与教学实习基地合二为一。

(2) 校企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与企业共建、共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不断改善校内实训基地的条件。

(3) 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高校、出资方与生产经营企业三大主体为主要形式的多向合作模式。

(4) 中介协调型合作模式。中介人通过收集信息以及传播信息, 协调分歧等, 促进合作成功。

校企之间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校内知识有机结合校外实践, 从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协助系统, 从这个角度来说, 产学研模式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4 结语

本文分析了社会对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结合现代教学的特点和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 通过优化学生知识体系、加强实践师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力度等来实现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另外, “课程群”、“导师组”与“产学研”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监督, 三者之间的协同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前, 在具体实施方面还应结合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形成一套具体的规范标准。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与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 总结了目前我国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师资力量不强和实践教学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其次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践实训三个角度研究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提升策略;最后给出了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提升策略

参考文献

[1]甘瑁琴.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培养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1 (36) .

上一篇:与春雨雪的句子下一篇:公司个人离职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