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经济论文

2022-04-22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提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它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这就规定,职业教育具有双重属性。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经济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经济论文 篇1:

县级职教中心创新办学模式和拓展服务功能的思考

我国各地的县级职教中心是实施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要基地,承担着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供给县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任务。虽然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对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进行了重点支持,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影响,县级职教中心发展的实际状况仍明显不如城市职业学校,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对此,辽宁教育研究院的高鸿副院长认为,县级职教中心要摆脱困境,成功应对挑战,就必须理清发展思路,不断创新办学模式,拓展其服务功能。

高鸿,1963年11月生,辽宁省法库县人,现任辽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兼任辽宁省人民政府督学、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近年来,他主要承担有关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数项省级科研立项课题,并参与完成了多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主编出版《中外职业教育体系比较研究》《现代企业教育管理》《现代企业培训》等专著;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等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研究报告数十篇。本文是高鸿研究员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模式创新与服务功能拓展实验研究”(课题批准号:FJB070510)中的部分成果。

一、县级职教中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许多地方的县级职教中心由于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而陷入困境,其主要原因是片面注重学历教育,忽视职业技术培训;办学机制不灵活,与市场结合不够,职业教育特点不突出;专业设置不符合市场要求,教学内容与市场脱节。主要表现为:

1.办学模式单一,办学规模小,办学效益低。大多数县级职教中心办学理念陈旧,只重视学历教育,轻视职业培训,把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局限于招收初中毕业生,将其培养成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学历的毕业生。这种做法造成了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单一,致使学校招生数量锐减,办学规模过小,办学效益低下。

2.县级职教中心服务功能不健全。从当前县级职教中心所发挥的作用来看,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无法形成深层次的产学结合,其在农业产业化中发挥的服务职能还远远不够,“教学、生产劳动、科学实验、技术推广、经营服务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没有真正得到推广,“上挂、横联、下辐射”的服务网络没有得到落实,农科教结合仅仅停留在一般性口号上。

3.教育教学与市场结合不紧密,专业设置同当地经济的主体产业脱轨,不能按照市场的需要来培养供求对路的人才。目前,县级职教中心的专业设置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带有较大的盲目性,不能根据当地支柱产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的需求设置专业。由于专业设置的不适应,在开展职业培训时也往往缺乏吸引力,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

4.办学投入严重不足,实践教学条件较差,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地方由于财政困难,对职业学校投入微乎其微,一些地方甚至只是纸面上数字的投入。经费投入不足造成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学设备陈旧落后,仪器设施不论从数量到质量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严重地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二、县级职教中心发展的特征分析

1.区域性。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性是由市场经济和县域的历史、资源、区位特征等决定的。近些年,各地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积极培育具有县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各地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只有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县级职教中心才能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才能办出活力。

2.综合性。县级职教中心的综合性集中体现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功能上,即“政府统筹、部门联办,一校多制、一校多能”的办学特点。在完成学校基本办学功能外,与成人教育、各类社会教育相互渗透,做到优势互补,通过“上联、下挂、横辐射”,有效地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尤其是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龙头,对乡镇村成人文化技术教育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3.统筹性。县级职教中心的发展需要县级政府进行有效统筹。政府统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源的整合,二是资金、政策的整合。资源整合就是把独立经营不利的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依托一所实力相对强的职业学校,通过政府行为整合在一起,并进行一定的投入,通过聚集规模以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4.示范性。从我国现行财政体制来看,县级财政能力十分有限,政府不可能对职业教育大包大揽,所以国家提出了县级政府必须办好一所示范性职业学校的要求。所谓示范性,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应兴办社会力量办不好或不愿意办的专业;二是通过兴办职业教育,探索农村职业教育规律,为社会力量办学提供经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农村职业教育,规范民间办学行为。

5.开放性。开放与合作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开放意味着经济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实行大范围的资源整合与重组,实行错位发展,使经济要素在农民人口向城镇的聚集过程中发挥更大的效用。县域经济的开放与合作要求县级职教中心必须是开放与合作的,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也要求其具有开放性。

三、改革县级职教中心办学的思路与对策

1.创新办学观念,把县级职教中心的目标定位从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向为对广大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为主。要面向农村,担负起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任务。要取消招生年龄限制,实行弹性学制,方便农村各类人员接受职业培训。要充分利用现有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广泛开展面向农民的职业培训。要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民职业培训网络,全方位为“三农”服务,形成保障有力、管理顺畅、运行有效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有力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县级职教中心要在办好长线专业教育的同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广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术素质。要依托农村职业学校专业优势,在县、乡、村、户之间形成辐射网络,构建起信息传播、科技培训、生产示范、项目推广的立体交叉网络体系。坚持以农村职业学校为基地,以科技实用项目为内容,以农村初中毕业生和农民为对象,以科技示范户为骨干,达到致富一方农民的目的。

2.办学层次多样化,农村社区学院成为一些经济基础较好、教育较发达地区的县级职教中心发展选择。农村社区学院以县级职教中心为基础,引入电大教育和自学考试,打通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渠道。在目前阶段,农村社区学院不完全是一种大学意义上的“学院”,而是一种社区教育的载体。它的存在是为了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教育资源,以便使区域内的农村居民拥有一个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真正能为农民服务的、能为农民提供“菜单式”实用性教育培训的“教育超市”。作为这样一个教育网络中心,农村社区学院应立足于一个县级市,辐射周边地区,针对农村居民的教育需要,开展各级学历教育和各类非学历培训;通过县、乡、村三级教育网,将终身教育理想落实到每一位具体的农民身上,将中国的农村社区建成学习型的社区。

农村社区学院要开通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的联动渠道,建立开放的教育系统,构建各类教育相通的“立交桥”。一是实现农村社区学院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联动,对已受过普通教育的农村人口进行专项职业技能训练,强化从业能力、职业意识和专项技能,使之在谋职、供职过程中增强竞争力。二是实现农村社区学院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联动,对已受过初、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人口进行必要的高级职业专项技能训练,将学生培养成农村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三是实现农村社区学院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联动,这就需要农村社区学院举办全日制的高等教育预科,公共基础课程要与相应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互通,同时要把专业课变成可拆装的“部件”,即专门化和模块化,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学习者的需要,实现深造与就业结合。四是实现农村社区学院与成人教育之间的联动,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实施农村成人教育。五是实现农村社区学院与各类培训之间的联动,农村社区学院的人才培养必须同农村社会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学院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尤其是能力培训方面,要参照行业标准制定;为指定用人单位培训的专门化人才必须与用人单位的生产过程、设备条件、管理模式、技术改造方向相适应;同时,农村各产业的产品转型、结构调整、人员调配和工艺设备更新,应作为农村社区学院紧密结合社会的重要内容。

3.城乡协作普遍化,与城市职业教育的合作双赢成为共识。一是广泛开展联合办学,扩大办学规模;二是联合进行师资培训,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三是利用城市职业学校人才、技术、信息方面的相对优势,提高办学水平。

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一种城乡职业教育密切合作的机制正在建立。城乡职业学校的广泛协作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合作的形式将是多样的:一是松散型合作。就是城市职业学校与县级职教中心根据各自的需要进行的非固定的合作形式,这类合作主要视合作双方是否达到互惠互利和有无共同兴趣而定。这种合作可以是一次性的、多次性的或连续性的,可以采取“2+1”或“1+2”甚至更为灵活的办学形式。比如,县级职教中心愿意学习二、三产业的学生可以推荐到城市职业学校学习,而城市职业学校愿意学习涉农类的学生也可以输送到职教中心来。或者城乡职业学校互派教师到合作学校帮助解决某些理论或专业技术问题,以此为途径实施合作教育,使学生获得实践锻炼和能力提高,也实现了师资共享。二是紧密型合作。这是指城市职业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紧密地结成一个实体,组成一损俱损、一荣共荣的教育联盟。如城市学校和职教中心共同组成一个职教集团,合作双方以股份制形式广泛地紧密联合,进行城乡合作职业教育。也可以由合作双方按不同比例出资,以城市职业学校为主,发挥其通畅、及时的用人信息及人才优势,成立诸如“就业指导中心”、“城乡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开发新项目,并以此为导向进行广泛的城乡职业教育合作,把双方的利益维系在一起,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成果与利益。城乡职业学校联合成立类似职教网络的组织,隶属关系不变,合作双方仍保持各自独立的法人地位,拥有相对自由的空间。双方统一培训目标、培训规范、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提升县级职教中心的专业竞争力。三是混合型合作。介于紧密型与松散型之间,城市职业学校与县级职教中心在课程设置、科技开发、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在这种形式中,一般通过合同或协议等形式明确双方的义务和责任。把城市职业学校作为科研及提供用人信息的基地,职教中心可安排学生到城市职业学校联系的用人单位进行实践,双方都能从合作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城市职业学校可以将自己在培养师资、培训技术人才、改革学校管理形式等方面的优势辐射到县级职教中心,并通过学生实习、师资交流等方式将研究成果和新产品开发应用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4.服务功能多元化,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农村职业教育不能狭隘地理解成单纯面向农业。农村并不仅仅只有农业,还有大量的乡镇企业,针对广大农民的职业培训要摆脱以农为主的束缚,不能仅局限于传授传统的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目前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迫切需要的是第二、三产业的职业技能。农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应该适应劳动力转移的需要,要根据本地经济特点或劳动力输入地的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在教育内容上,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一方面,要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大力开展服务业和制造、加工业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坚持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使学习者能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直接进入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要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结合当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实际,加强对农民进行相关方面实用技术的培训。通过适销对路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引导、推动农村职业教育需求。

5.通过开展职业培训也有利于丰富和改革县级职教中心的教学内容。县级职教中心如果只进行学历教育而不进行职业培训,难以及时了解农村生产经营一线对劳动者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具体要求。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学校教育带有很深的学科教学烙印,教学内容将很难跟上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进行面向农民的职业培训,学校可从培训学员那里了解农业生产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新要求,了解农村劳动者本身在知识更新及继续教育方面的新要求,发现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与农业生产一线岗位要求的差距,从而可对学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教学计划及大纲,特别是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丰富,删除过时的或落后的内容,充实最新的知识,使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更贴近农村和农业发展的要求。开展职业培训也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培养。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走向学校,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少有机会深入农村生产一线岗位,对农村生产、经营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缺乏了解,其自身在知识和技能方面也难以得到更新、培养和提高。陈旧、落后的知识与教学理念将影响教学效果,最终影响教育质量。要使职业培训工作真正取得实效,客观上要促进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深入农业生产一线,通过学习、调研、实践,掌握第一手材料,采集各种案例,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作者:高鸿

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经济论文 篇2:

新农村建设与职业技术教育新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提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它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这就规定,职业教育具有双重属性。首先是有其他类型教育都具有的一般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同时又有其它类型教育所不具有的特殊属性。它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包括行业建设服务的;它是直接为人的就业服务的;它与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这些特殊的属性,就确定了职业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其它类型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一、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经济建设

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为“三农”服务。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和教育的作用越发举足轻重。在农村靠勤劳可以解决温饱问题,而致富则要靠科技、教育解决问题。农民受教育是调整支持方式提高支持力度的基本前提,而且是支撑、接受其它各种支持方式的支持力度的必要前提。通过教育途径使农民从劳动力向人力资源转化,是调整支持方式提高支持力度的厚重体现。教育、科技、市场、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普及与运用,使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使农业劳动力在区域性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现实冲击中受到启蒙、锻炼和提升,使数亿农村劳动力一部分一部分地进入国家人力资源层面,但当前我国农村教育未能突破升学教育模式,仍然是一种升学机制,一切为了升学,升学就是一切。不能升学的小学、初中毕业生,相当多的人由于缺乏劳动技能和致富本领,就业无能,致富无路。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方面引起农业劳动生产率几十倍的提高,使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使农业劳动人数大幅度下降。生物工程技术运用于农业,可以培育出耐旱、抗寒、抗病虫害、省水、省肥、缩短生长周期的高产、优质、高效的新物种。由于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将从机械化、化学化时代进入无污染公害的生物过程技术化时代。因此,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吸收和利用知识、技术和信息的能力、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它包括教育、人口、卫生、生态环境、社会福利、社会风气、社会保障、社会秩序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社会发展的功能主要是提高人们的素质,优化社会运行机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协调各个社会利益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当代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各个角落,不仅是发展经济的杠杆,而且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在当前,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职业技术教育对人们工作及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通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将大大节约时间和空间,又可极大地提高效率。时间的节约意味着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为整个社会和每个成员创造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使人们得以按照自己的志趣与才能开展各种艺术、科学、体育以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从而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2.职业技术教育对城乡差别的影响。十六大报告指出目前的小康只是总体上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很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不平衡,突出地表现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东西部之间的不平衡,但整体上看还是表现在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城乡差别的产生曾经是科学技术、经济社会进步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又为城乡差别的消灭创造了条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农村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就是最好的例证。

3.职业技术教育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当前农村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收入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其中教给农民实用技术和致富本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一环,而职业教育在此方面大有可为。通过大办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广泛吸收对于不能进入高等教育行列进行学习的城乡学生和其他群众,使他们得以学习和掌握一门或几门生产技术与管理、服务方面的技能;而不是使他们只是带着一般的语文和数、理、化知识回到农村和城市。由于所学的这些一般的基础知识还不足以使他们在农村和城镇的生产活动中进行新的创业,不少人就加入四处流动的求职大军,以至带来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使他们能学到一门或几门实用的专业机能,就拓宽了他们的立业创业之路,这必然对农村和城市的发展与稳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晏阳初先生曾提出,职业教育主要是治愚、治穷、治弱、治私等,这主要表现在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思想在潜移默化地对人和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职业技术教育一方面以严格的科学程序或方法来规范人的行为,另一方面又内化为一种潜在的、深层次的人格,构成人们的科学认识的要素和行为规范的基础。事实上,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尺度、审美态度、法制观念和行为准则,无不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获得。职业技术教育使人们实事求是地判断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原则;职业技术教育使人们通过理性思考来处世待物和决策,而不盲目迷信、浮躁和从众;职业技术教育使人们理性地对待社会和自我,摆脱愚昧和野蛮,遵守法纪,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明确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选择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职业技术教育越发展,职业观念、科学技术观念、科学思想对人及社会的影响越深。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因此,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职业技术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引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举措。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途径之一;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传播和推广先进科学技术的途径之一;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要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总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就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新使命。

(作者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杨吉安

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村经济论文 篇3:

当前农村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摘要: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教育资源投入不足,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观念落后,农民的教育负担过重,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落后观念。

关键字: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村问题,实现了农村的发展也就实现了中国的发展。要实现农村社会长期的、持续的进步和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基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探讨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对策,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村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状况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总的看来,我国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低,与城乡教育存在着巨大差别。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1教育经费短缺

投入少,经费短缺是农村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由于经费短缺,现有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教师工资待遇不能保障,学校的教学设施简陋,教学基本仪器不足等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些现实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质量。

1.2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脱离农村社会的实际

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教育形成了单一的全日制普通学校教育结构,忽视了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而农村教育的内容和学科设置脱离农村实际。接受教育的毕业生回去后缺乏实际的生产能力,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农村人才呈现出“三少”的特点:中高级人才少,专业技术人才少,直接为“三农”服务的人才少。没有形成健全有效的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体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方式、内容和规模比较薄弱,缺少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践基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的不协调性,严重限制着农村教育本身的长远发展。

1.3农民收入水平偏低,教育负担过重

我国城乡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城市居民收入是乡村居民的2.90倍。农村居民收入低下,加上孩子多相比城市居民在教育经费上负担较重,农村的支付能力较弱,加之过重的教育负担,降低了农村对教育的有效需求,使农村教育处在较低的水平。

1.4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师资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农村地区教师待遇普遍低,有的地区甚至连教师的工资也不能保障,加上他们缺乏进修和专业发展的机会,农村教师也加入了人才流动的大潮。这使本来就虚弱不堪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其次,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低。由于农村教育工作环境差,教师待遇低,业务培训少,许多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再次,农村中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前的实际,农村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大都是过去的老教师,他们由于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身体偏差、真正有益的业务培训少,这样的教师队伍构成严重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

1.5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普遍认为教育投入是消费性的,而缺乏教育投入是生产投入,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观念;认为教育是单纯传授知识,而缺乏教育担负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创新的任务观念。这些落后和陈旧的教育观念,制约了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原因分析

农村教育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造成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教育是具有外部性的公共产品,其发展的水平如何以及如何发展主要受一定社会的教育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影响。而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决定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2.1经济原因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相应地对教育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讲,经济落后是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对教育的支付能力相对不足,降低了农村教育的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高,也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生活和生产并不需要太多的文化知识,许多农民未从亲身体验中感受到教育的明显收益,从而形成了轻视教育的落后观念。

2.2制度原因制度本身是一种稀缺性的资源。我国现行的某些教育制度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在教育财政制度上,我国政府义务教育经费分担的基本特征是地方负担为主,中央政府只提供少量的补助。国家把农村教育交给了县镇,而县镇财政支付能力有限,教育经费在农村实际上主要由农民直接负担。农村学生的支付能力远远低于城市的学生,农民支付不起过高的教育费用,以致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减少。这在客观上牺牲了农村教育的利益,减少了农村学生受教育的机会。

3发展农村教育的对策

3.1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运用财政转移支付使我国的公共教育投资向农村倾斜

在有限的公共资源条件下,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保证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经费来源。以有效地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尤其要彻底解决拖欠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和教育经费的问题,保证农村教师工资按时发放和农村教育办学的基本经费。国家在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上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别对待,经济发达地区中央财政投入可相对少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政府应多承担一些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责任。除此之外,还要积极鼓励和调动社会上各种力量来开办农村教育,逐步建立多渠道筹措农村教育经费的机制,以解决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3.2调整农村教育结构

农村教育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应该建立合理的教育结构,使“三教”统筹协调发展。发展基础教育、普及义务教育,仍是农村教育的主要任务,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农村成人教育,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各级政府、教育部门要积极为农民提供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为农民在农村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和为到城市创业、就业创造条件。因此,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农村整体素质、要做的是结合农村实际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教育,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并以此确立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教育现状,使得农村教育适应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加速实现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农业社会的转型。

3.3加强政府对家庭教育支出的诱导和激励

家庭教育支出是以教育的最大社会经济效益作为投资目标和驱动因素的。政府应通过制定适当的政策诱导家庭增加对教育的投资。提倡科技兴农,加强引导和扩大宣传知识在家庭收入中的显著作用,使农村家庭自觉增加受教育的期限,积极进行技术培训。执行义务教育法,促使家庭教育投资。

3.4优化教育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落实国家规定的对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津贴、补贴,改善教师的生活环境,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进修机会,鼓励并支持教师之间的专业知识的交流,不断提升他们自身的素质。鼓励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要先到农村学校任教,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工作提高工资待遇,并记入退休工资之内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改变农村教师素质低下的状况,为提高农村教育的总体水平提供基本的条件。

3.5转变农村观念

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使农村接受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观念。通过教育投资——收益分析,增强农村对教育投资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刘新科.西部农村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

[2] 李永贤.关于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

[3] 马成荣.关于农民教育的几点思考[J].新思维,2000.6.

[4] 万小妹.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1.

[5] 李欣.农村教育投资系统改革刍议[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5.

作者:宁银萍

上一篇:医师队伍变化的医学教育论文下一篇:中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