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村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基层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基层民主建设滞后、农民参与热情不高始终是制约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以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点,文章对影响农民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因素做了梳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提高农民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性,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能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基层农村职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基层农村职业教育论文 篇1:

地方职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摘 要:地方职业院校存在地缘优势,向基层农村市场输出素质相对较高,技能性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速度的加快,缩短城乡差距,加快小康社会的进步速度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本文简要说明了新农村建设需要地方职业院校的教育力量来培养应用型人才,分析了地方职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地方职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地方职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策略;策略研究

地方职业院校是指由地方政府举办的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具有高等性、职教性、地域性等特征。

以贡献求支持,以创新求发展,立足和服务所在区域应是地方高职院校的重要价值取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要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因此,如何与区域农村建设紧密对接,调整好人才培养策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职业院校急需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地方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地方职业院校人才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将传统农业进行改革,逐渐步入农业科技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化和农业集成化,从而带动农村和农民进入新的历史格局和历史角色中,为新时代的发展创造资源优势。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人才进行技术支撑,才能保证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加快。

而技术性人才需要地方职业院校以农业发展为导向,以农村建设为驱动,以农民素质提高为目标来改革教育体系,从而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二)可以促进农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各阶层的教育机构进行相互补充,其中地方职业院校具有较大的地缘优势、情感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能够更好的对教育进行补充,向农村输出符合现代农业生产需要、符合新农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将农村教育水平进行大幅提升,改变传统农业的结构,促进农民向新领域、新技术、新行业转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性转化,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能够逐渐改变农村高素质技术性人才的缺乏状态,引领农业不断创新和拓展,激活农村市场,实现小康社会。

(三)农村人力资源化转移离不开地方职业院校的支持

我国农村人口庞大,农村市场开发度小,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等使得农村存在劳动量大,劳动力价格低廉,劳动力素质不高,从而使得农业产业结构固步于传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认识不高等,当剩余劳动力转移向城镇时,往往表现出较大的不适应性,难以形成人力资源优势。

而地方职业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还可以为农民的发展提供新颖的突破口,进军新的领域、新的职业,从而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转移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势,提高劳动力的社会价值,降低人地矛盾,促进农民增收增效。

因此,职业教育可以在长效机制的带动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优势转化,保证农村市场向纵深方向开发,促进农村经济在人力资源的支撑下大踏步前进。

二、地方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地方职业院校是向农村市场输出适应性强、业务熟练性高、创新意识足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必然要求

由于地方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重心把持上以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侧面提高理念素质和工程设计素质。地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结合区域内农村市场,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村建设需要,培养懂现代农业生产、农产品经营、现代农业管理和服务现代农业的专业化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在学术领域可能难占有优势,但在技术应用上存在创新意识强、应变能力高、钻研業务精神饱满,能够以三农改进为发展的基本点,立足于农村和农业,致力于改善农村现状,将农业现代化发展作为奋斗的目标。因此,地方职业院校是服务新农村的必要途径。

首先,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这种人才需要地方职业院校来输出。

其次,新农村建设需要现代化的科技成果不断转化和推广来实现。而科技传播的最佳途径是地方职业教育平台。

最后,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懂业务,会管理,了解生产,掌握技术的人才来实现,这种人才的输出和服务体系的健全需要地方职业院校的不断努力与创新。

(二)新时期经济、社会、人文发展的综合背景要求地方职业院校培养新型应用人才来服务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指出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实现新农村科技化,实现新农村现代化,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

而教育的力量是社会发展的前沿力量,是对社会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因此,在新时期的背景下,一方面,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支服务能力强、科技水平高、理念先进、技术过硬、懂农业、知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而这种职业农民的培养需要地方职业院校充当先锋来实现,另一方面,地方职业院校接近基层,具有情感优势、地缘优势和人才优势,能够从国家政策的全局性出发,从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来看待三农问题,从而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来促进新农村前进、服务新农村变革、改善新农村现状。

在国家对农村进行战略调整,地方职业院校站在第一线,为农村进行特定的人才培养,从而实现地方职业院校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紧密性,促进新农村发展以教育为支撑,以科技为生产力进行不断改变。

三、地方职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策略

(一)政府参与,建立健全必要的保障体系

地方政府要认清本区域教育机构的布局和优势分配,从而明确地方职业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给地方职业院校提供一定的资金帮扶、地位确认,从而促进地方职业院校在新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资源优势,保证教育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彻底将职业教育的社会偏见进行纠正,认清地方职业院校的社会价值,出台优惠政策来鼓励地方职业院校进一步服务新农村建设。

为了促进地方职业院校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农村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和人文内涵的沉淀,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结构优化进程的加快,有必要建立保障体系。

一是从资金上进行保障,政府要加大经费的扶持力度,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现状,对符合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进行大幅度的经费支撑,促进地方职业院校人才的激活与可持续性。

二是在机制和发展方向上进行保障,促进地方职业院校构建适合本地特点的新农村建设路线和资源布局,促进订单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三是政策上保障,考虑到地方职业院校的特殊性,为了调动地方职业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有必要出台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地方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实现基地配套、设备配套,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化,从而保证教育与农业的紧密联系性,以职业教育促进农业发展。

(二)加大地方职业院校在招生与就业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职业院校对新农村建设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职业院校在招生计划、就业渠道、人才培养改革方面,需要一定的政策扶持,从而保证生源的高质充足,就业率的提升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用性。这就需要从农业行业的制度上进行扶持,增强就業范围和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地方职业院校的人才竞争力,实现地方职业院校促进三农问题的不断融化分解。

此外,在招生上要给地方职业院校一定的自主权,扩大地方职业院校的招生范围,从而保证生源的充足,实现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在文化素质上得到提升,在技能上得到改进,从而更好的带动新农村建设向小康社会迈进。

地方职业院校是新农村新型人力资源输出的摇篮,农村是地方职业院校生源的主要来源地,两者关系本来就很密切。通过教育后,新型人才能够依靠所学在农村促进农业向现代化转化,利用自身的技能和创新思维,在农村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因此,地方职业院校具有促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的责任与义务,是历史给予地方职业院校的一种机遇。

(三)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地方职业院校服务于新农村,服务于农业现代化,职业院校必须认清形势,增强发展意识,以教育优势的聚集和积累为目标,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树立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拓展办学思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从而促进地方职业院校不断向农村靠拢,真正实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优秀人才。地方职业院校办学活动要始终围绕新农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服务“三农”培养、培训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专业设置上要做相应的适当的调整,把相关专业以及学科人才的培养与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有效衔接起来。

(四)准确定位,精心设计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

地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以新农村为出发点,以农业现代化为主要目标,以农民素质提升和技能应用为主要核心,从而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和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新农村和农村市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人才培养要有质量,有成效,需要依靠成熟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和方法才行。

(五)建立以职业院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地方职业院校可以借鉴国内外的经验,秉承学校的传统,探索建立以地方职业院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主要内涵是依托学校的科技优势,整合校地农业科技资源,重组农业科技价值链,建立以农村示范基地为主体,以科技培训和信息网络为支撑的“一体两翼”的科技推广平台,探索实践“地方职业院校+基地+科技示范户+农民”的推广通道,通过技术创新、技术示范、技术培训、信息传播四轮驱动,促进科技成果进村入户。

参考文献:

[1] 刘江毅.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党史文苑,2012(24).

[2] 魏丽萍.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0(25).

[3] 冯志军.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

[4] 蒋洁,陈彦.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探索[J].科技信息,2009(08).

作者简介:

刘高永(1963-),男,湖南涟源人,副教授,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作者:刘高永

基层农村职业教育论文 篇2:

农民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性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基层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基层民主建设滞后、农民参与热情不高始终是制约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以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点,文章对影响农民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因素做了梳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提高农民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性,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能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基层民主 政治参与 积极性 影响因素

当前,我国在全面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逐步加强了对“三农”问题的专注力度,一方面大力推进农村深化改革,把“三农”问题作为农村建设的重心,不断寻找新方法来解决农村基础问题;另一方面加快了农村地区民主政治建设工作步伐,争取在激发农村活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农民的参与热情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对影响农民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性的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民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保障自身政治权益,拓展农民群体利益表达渠道。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党和政府还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农民作为我国最大的第一产业从事者,在国家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和政府在进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时候,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尊重人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权益,引导民众积极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合法的利益表达渠道。从农民的角度来看,农民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可推进农村基础民主工作的透明化、公开化。农民在参与农村民主政治的过程中,能通过参政效能表达农村基础资源分配的诉求,通过上诉或者建议的方式影响农村决策内容和方式,维护农民权益。①可以说,通过基层民主建设,农民群体可充分享受政治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有利于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

促进农村政治文明,提高基层民主决策的合理性。农民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但有利于各级政府团结人民群众,而且还能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宪法就农民的政治权利在宪法中做了明文标注和明确规定,但是,农民政治权利的实现,需要各级行政部门的科学规划、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农民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对宪法中自我权利的履行。农民群众只有真正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才能有效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决策的合理性,确保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及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决策都要在群众公民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施行。农民理性参与民主选举、管理和监督,不但有助于农民自我公共合作精神和民主意识的提高,还有助于农民积累民主政治参与经验,提高个人觉悟,强化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施行效率,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

影响农民参与农村基础民主建设积极性的因素

影响农民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性的个体因素。首先是个体年龄和性别因素。中国农村长期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封闭的自然环境,导致农村生产生活中,“男主外女主内”现象十分普遍。在此情况下,农村男性参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意愿要强于女性,男性参与农村民主基层建设的热情也更高。调查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村教育水平也随之迈上了新的发展台阶。新一代农民,尤其是农村年轻群体普遍比老一辈有着更高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有着比老一辈更强的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欲望。如在农村民主政治选举中,年轻群体的表现往往比父辈们更加突出。农村老龄化群体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受传统思想影响更深,许多人都对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持观望和怀疑态度。与年青一代相比,他们更认同传统的宗族管理、家长式管理方法。②结合现状可知,不同年龄、性别的农村群体的思想分歧以及他们对待基层民主政治的态度,受客观环境和教育影響。鉴于此,在今后的农村管理和基层民主建设中,各级政府要适当加大农村教育设施和教育投入,通过知识教育和民主理念教育,提高农民群体的民主意识。

其次是婚姻状况、家庭规模、受教育水平因素。在农村,与已婚群体相比,未婚和离异人群生活负担较轻,生活方式更加自由,因此这两大群体对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着更高的热情。已婚人群因为家庭缘故,生活负担较重,也缺少更多的活动自由。因此,很多人都渴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家庭经济收入,他们对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热情远低于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的未婚和离婚人群。家族形式群落村居式居住是中国农村家庭生活的一大特色。一般的农村家庭都有成员多、小家庭数量多、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差距大等特点。即使是在家庭规模相近的情况下,因为年龄、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农村家庭、家庭成员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热情也有所不同。那些能为家族创造最多财富的人,往往是家庭对外交往和基层民主参与的代言人。③此外,部分接受过中高等教育的农民,往往也会有强烈的基层民主政治参与热情。

影响农民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性的社会因素。一是民主政治制度和民主参与渠道因素。民主制度是否完善,民主决策是否能够落实到位,直接影响民众参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积极性。当前,我国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已大致完善。许多农村村委会都根据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规定,在干部选举时依照规定召开选举大会,并尽力追求选举的公平、公正、公开,由此选举出了许多优秀的农民干部。不过,从整体范围来看,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虽然有了可靠的制度和法律保障,但是一些具体的、针对性的制度和法律规定还不够规范和完善。如许多农村的村民会议形同虚设,部分地方的村民会议根本没有常设机构和专职人员,村民会议完全成为村干部个人专制的幌子,财务公开浮于形式,村委会过度自治的现象非常严重。在民主规定操作过程中,由于村委会干部权力过大,阻碍了农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渠道,使得农民参与热情受到打击,民主决策也因一些人的干涉而流于形式。

二是基层干部素质因素。基层干部尤其是村干部的个人能力、个人素质,也是影响农民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作为农村的领头人,村干部必须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觉悟,还要有高度的全局意识和民主意识。更主要的是,村干部要能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够就基层民主建设问题,与村民坦诚交流、公开对话。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发挥农村民主政治的作用,才能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热情。但是,在农村工作中,部分村干部不但能力低下,而且缺乏民主意识和创新精神,部分村干部群众意识淡薄,脱离了人民群众,不了解群众所需所求。一些村干部甚至还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腐败。④这些都违背了我党的群众路线和基层民主政治精神,也会影响村民对基层民主政治的信任。

三是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同样是影响农民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因素。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可以为基层民主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也可提高民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参与民主政治的积极性。长期以来,我国农民虽然缺乏参与政治建设的传统,但是,农民的经济收入与其政治参与需求成正比却是不争的事实。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旧社会,农民群体最大的愿望就是解决温饱问题。如今,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众精神追求也随之提高,民众参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是,整体来看,经济发达、生活富裕地区的农民,比经济条件落后地区的农民有着更高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参与热情。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农民最关心的仍旧是生计问题,许多农民既没有兴趣参与基层民主政治活动,也没有时间参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四是公共服务水平因素。建设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新农村,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尺度。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为村委和村民面对面交流提供条件,还可以增强双方信任感。同样,在道路、水暖、卫生、教育等公共设施完善、公用服务周到的环境中,农民也会提高自我存在感,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⑤这就要求政府要积极开辟多种渠道,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农村教育、医疗、养老、卫生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有效的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提高农民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既要重视农民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唤醒农民自我权利的捍卫意识,促使其积极的参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工作。同时,还要做好农村普法教育和民主宣传,积极推进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妥善处理农村社会矛盾,真正让农民享受到当家做主的好处,构建富裕、文明的农村居住环境。

促进农民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建议

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农村民主政治基础。发展农村经济,促进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加大基础组织投入力度,是提高农民政治素质的关键,也是强化农村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就目前来看,基层政府要想在农村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走集体经济发展道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良好的干群关系。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结合农村发展情况,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加大农业投入,通过农村经济指导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村市场体系;立足于完善的户籍制度和农村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工结合,统筹城乡发展;⑥构建成熟的社保制度与运行制度,为困难户、独生子女家庭、孤寡老人提供低保和社保,重视农村社会救助保障制度的合理化建设,缩小农民与城镇居民在医保、社保、经济方面的差距,缓解农民压力;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果林经济和农村养殖业,深化“公司+农户+村集体”的合作经济制度,扩充集体资金,鼓励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加大税费法制建设,落实财税返还到村等制度,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实现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构建成熟的民主环境。建立健全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是维护村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保障。受基层政治环境影响,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许多民主政治制度都停留在形式上。由于缺少法律法规支持,农民政治专门机构建设也过于随意,导致农村政治管理成效不足,力量分散,农村民主管理工作难以落实。鉴于此,在农民基层民主建设中,基层党组织一定要贯彻党的民主管理精神,进一步完善村民选举、财务公开、村民自治、村民议事和监督制度,提高农民公用事务管理、自我管理意识,为民主制度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要依托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强村民交流与沟通,规范基层行政权力,在村民自治机构和组织建设中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办事,构建成熟的基层政治工作制度、基层干部竞选制度、联席会议制度,谨防村干部或其他外在因素对干部选举、两委关系的干扰,净化农村民主制度环境。⑦

提高农村民主政治主体的政治素质。农民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新农群亿万农民群众作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民主政治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民主政治建设的成败。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要加大民众政治素质教育,提高民众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强化民众民主意识。⑧具体来说,政府要重视农民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发挥远程教育中心、党校、党员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民主与法律素质教育、政治培训和道德教育。通过培训,讓农民群体认识民主政治的实质以及民主政治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对民主政治关注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基层干部培训和管理机制,突出干部能力培训、作风教育,引导基层干部认清当下形势,树立远大的理想,严格遵守党的方针路线,妥善处理个人、国家与集体的关系,鼓励带领农民群体参与到基层民主活动中去,巩固基层民主建设的群众基础。

创新农村民主政治宣传教育方法和载体。加强民主政治知识宣传教育,是提高农民群体民主意识的有效途径。在农村劳动力纷纷外移、农村民主政治宣传教育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农村党组织要善于通过广播、宣传栏、板报等载体,广泛宣传村民自治条例,进行村务公开展示,带头实践党的惠民利民政治主张。基层政府应创新农村民主政治宣传教育方法和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移动设备公布农村政治信息,或者在农民工聚集地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坚持党的领导,是农村基层民主教育的根本原则,因此,在基层民主宣传教育过程中,乡镇党组织要切实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自身说法和典型宣传,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其次,基层政府还要善于寻找政治教育新的突破点,利用乡村文化教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进行民主政治宣传教育,开展多渠道的村民理财小组、档案记录和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农村干部的业务能力。农村党组织也要加强党性纲领和政治知识学习,提高自身民主素质和法制观念,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综上所述,“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心。我国政府一直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层政治建设,当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在新形势下,通过增强农民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积极性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生产力发展教育体制完善,农民物质和精神文化携头并进才能达成其目标。因此,我国政府在今后的建设中,应继续坚持“三农”问题为主的工作重心,积极开拓新思想,大力推进农村和谐社会改革,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人均收入和思想觉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农民参与农村基层政治民主建设的热情,才能扎实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目标。

(作者分别为荆楚理工学院硕士研究生,荆楚理工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②于建波:“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研究”,《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①④⑥⑦王学艳:“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⑤⑧陈小强:“我国农村基层自治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中共重庆市委党校》,2012年。

③夏志强,岳红印:“提升农村基层民主质量的路径”,《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责编 / 张蕾

作者:曾艳 刘祖锋

基层农村职业教育论文 篇3: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问题探讨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村民自治从无到有,日趋成熟。但在其推进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及执行力不够、村民自治与行政权有时发生冲突、农民对村级事务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足等。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明确区分乡镇、村两级组织的职能,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好各自的功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新型农民,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关键词〕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农民;村民自治;法律制度

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表明,农民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最广大的依靠力量,在21世纪的今天,能否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有赖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功推进,从而保证农民在基层当好家作好主,因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亟待探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卓有成效

党和国家一贯高度重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并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方式和基本思路,即实行村民自治。所谓村民自治,就是村民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1 〕;其组织形式是村民委员会。

村民自治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探索至今,历经探索、发展、提高三个阶段。 1998年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自治的权利有了法律保障,从而得到极大的发展。到2007年,全国村民委员会已达61万多个,98%以上是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到2013年全国大部分省、市的村委会已经过了8轮至9轮的换届选举,村民平均参选率高达95%以上。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一斑 〔2 〕。

(一)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得到较快发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绝大多数村委会设立了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等下辖委员会,并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使直接管辖的各类组织架构日益合理和规范化,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等方面,有组织可依托,有规章可遵循。与此同时,农村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也纷纷出现并不断完善,推动着村民参与村级事务,建言献策,在村民自治中发挥着越来越有效的作用。

(二)村民民主意识明显提高,民主权利正日益得到保障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代表均由村民直选产生,村民行使管理村里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的权利。据此,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有序地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选举上,充分尊重普通党员和群众在干部任选上的选择权和表达权;在村级事务上,培养农民的参与意识和参政能力,鼓励村民参政议政,实行村务公开等。通过这样广泛的全体村民的直接参与,逐渐树立起村民的民主意识和主体意识,提高和锻炼了村民的民主素质、民主观念和民主能力,推动着他们积极地投身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三)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逐步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1982年12月我国颁布的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指出,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这表明村民自治得到国家根本大法的认可。从1987年开始到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历经“试行”—“修订”—“再修订”的过程,与之相伴随,农村基层从开始依法实行村民自治,到以一部相对完善的法律引领、规范村民自治,几十年来的探索成果最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村民自治亦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与此同时,在法律和党的路线方针指引下,各地农村又订立了《村民自治章程》《村干部施政守则》《村规民约》等,使村级工作运行、各项制度运作、村干部和村民的行为,均有规范可依,有准则可循 〔3 〕。

二、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困境

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亦面临诸多发展困境,有些问题甚至影响着农村的稳定,制约着农村基层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其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执行力不够,村民民主参与的渠道不够畅通

法律法规的主要功用在于,以法律指导、规范人们的行为,教育人们守法,明辨是非,惩治犯罪。因此,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依靠法律来推进和保证。当今中国正处在转型期的大背景之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若能严格按照法律规章制度办事,把群众合法的诉求和权益放在首位,将有利于化解这些矛盾和冲突。事实上,尽管国家对村民自治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对村民选举权、村委会的组成及其职能等均作出了明文规定,但基层组织领导者利用职权牟取私利、基层组织懈怠松散不按法律法规办事等情况仍屡屡出现,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执行力不够,落实不到位。

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位一体的村民自治中,农民群众往往只是享有选举权,而决策、管理、监督等权利则有待真正落实。一方面表现在上情下传的渠道不畅。有些基层党组织对下级成员或村委会不落实信息公开政策,以至于他们无法开展工作和行使党员的权利。另一方面表现在民情上达的渠道不畅。党章明文规定,党员有权利向任何一级组织反映问题;村委会组织法也指出,要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基层党员和村民许多良好的和建设性的意见不能被如实反映。即使在村干部选举的问题上,有的地方也没有尊重村民的真实意愿,而是按照上级的意见,走走形式,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贿选。这表明,农民的知情权及其依法享有的民主权利未得到应有的保障。由于上下交流不畅,使得基层民主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即使已经暴露出来,有时也难以得到解决。

(二)村民自治与行政权有时发生冲突

村民自治的相关法律虽然原则上规定了乡镇政府指导村委会,村党支部领导村委会,但对如何具体指导、领导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导致实践中村委会与乡镇党政机关、村党支部的责权错位和冲突时有发生。首先,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往往不能协调,以至于国家权力的宏观调控与村民自治不能有机统一。要么乡镇政府过多干预村委会的行政事务,村民自治流于形式;要么村民自治无视法律规范,过度膨胀,对乡镇政府的权威构成了挑战,干扰了国家正当的政务活动。其次,有的地方未能正确处理村委会与党支部的关系,二者职责界限模糊不清,使村委会不能充分有效地行使权利,村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4 〕。

(三)农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不足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有的农民群众受封建思想的消极影响,或受文化素质、文化水平不高的制约,他们不懂法或轻视法律,或已经违法却不自知,进而导致政治意识比较缺乏,民主意识比较淡薄;有的农民群众集体观念不强,仅关注自己的土地和利益,对国家和集体的事务漠不关心,对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对如何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不理解;有的农民群众则不能正确对待、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只享受权利,而对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决策,常常会寻找各种借口拒绝执行。上述种种情况均有可能导致村民自治因内在动力不足而难以健康、持续发展。

三、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径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其中,协调好乡镇与村两级的关系、协调好村委会和村党支部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村民自治环境是关键,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是保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综合素质和参政议政的能力是内在动力。一句话,需要各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顺利开展。

(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要注重村民自治行为规范的具体程序的设计,以增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使之能够切实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各省、市、自治区人大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以国家法律为依据,尽快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地方条例和政策,规范村民自治的运作;乡村也要根据村民委员会自治法的规定,制订或修订乡规民约等。同时,要加大执法和监督的力度,对侵犯农民民主权利的行为,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切实保证村委会组织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二)明确区分乡镇、村两级组织的职能,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好各自的功用

乡镇政府应转变政府职能,从过去发号施令、统管的角色转变成以服务为主;村民委员会则应依法行使自治权,依法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乡镇党政机关来看,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和指导。一方面,加强对村党支部的领导,保证村党支部在村级组织中处于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地位,同时加强对村委会的指导和支持,监督和审查村委会的决议和决策,若发现村委会的决议和决策等有违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情况,应及时向村委会说明,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帮助其改正;另一方面,对于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务,则不要干预,让村民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从村民委员会来看,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完善村民自治,推进基层民主协商,依法保障村民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

(三)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新型农民,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广大农民是村民自治的主体力量,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动力源泉,而提高农民素质,对于凝聚力量意义重大。要把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此外,还要将提高农民素质与农村体制机制创新紧密结合,积极培育农村新型经济社会服务组织,极大地发挥农民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干部队伍建设在促进农村民主进程中不可或缺,为此,必须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培养的力度,将干部的培训、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既要强化干部的政治学习,提高其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和政策执行力,又要组织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并引导其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使其成为村里思想过硬、业务精通、善于管理的“能人”。目前,重点是学习、掌握党和国家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大政方针、法律法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的精神,引导基层干部提高处理新形势下农村复杂利益关系和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中坚力量。另外,还要加强干部管理,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下农村干部管理和监督的有效形式,为干部队伍建设提供组织上、制度上的保证。

总之,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虽然存在较多的制约因素,但成效也是显著的。我们相信,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将步入一个新阶段。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3.

〔2〕白 钢.中国村民自治法制建设平议〔J〕.中国社会科学,1998(3):88-104.

〔3〕黎莲芬,袁翔珠.历史与实践——广西村民自治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6.

〔4〕周育中,颜晓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党史文苑,2009(1)下半月:61-62.

责任编辑 周 荣

作者:宋州 江娅

上一篇:小学民间音乐教育论文下一篇: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