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27

摘要:从当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出发,结合自身从事基层文化建设的工作经验,多角度分析了基层文化发展落后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善基层文化的策略,希望对于全面提升基层文化建设水平有所帮助。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论文 篇1:

从农村文化消费现状看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摘要: 现阶段,农村文化消费反映了我国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水平,以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情况。文章以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仓上镇为例,对仓上镇农村精神文化消费情况现状进行分析,从而窥探出仓上镇现阶段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关键词 :农村文化消费;基层文化

现阶段,基层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不可轻视,而广大农民群众是基层文化服务的对象,因此,认真研究和分析这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可以窥探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些的问题,为农民群众营造更好的文化生存条件提供可能。

一、文化消费的理论内涵

目前,我国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文化消费主要指人们为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的以不同方式来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文化消费按照结构层次可以分为娱乐性、消遣性、发展性和智力性的文化消费,具体包括了教育消费、科技文化消费、娱乐消费、体育消费。

而文化消费在农村居民生活中具体则体现在对音像、文艺作品、各类出版物的消费和享受教育、艺术表演、互联网、技术培训等服务上。

二、现阶段仓上镇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现状

(一)文化消费投入占家庭消费的比例低

根据调查,仓上镇农村居民普遍存在重视物质性消费、轻视文化消费的现象。这与我国农民长期以来的消费理念密不可分,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文化消费在农村居民生活中仍然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通过走访,仓上镇多数青壮年出外打工谋生,其余靠传统种田耕作谋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家庭的收入是十分有限的。根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消费者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所决定,而是有他的持久收入决定。多数农村居民反映,没有“闲钱”投入到文化消费上。那么,在仓上镇大部分家庭文化消费水平低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文化消费形式单一,内容单调

由于仓上镇多数家庭中中青年都选择出外打工,所以村中多数为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同时,农村文化传播主要是靠人际交往,文化的代际传递也主要是靠面对面的传授,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平日里,少数农村居民会到镇上广场上跳集体舞,多数为自发组织。农村妇女多数在家照看孩子,与邻居聊天或者看电视,很少看报纸或书籍,少有集体的文化活动。调查显示,百分之九十五的农村家庭有电视,电视已经成为仓上镇农村居民平时文化娱乐消费的最主要形式,而村民比较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主要为新闻、电视剧、戏曲节目。

仓上镇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很低,文化追求缺乏自觉性,大多数农村居民精神文化消费观念保守落后。受我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倡“量入为出”等消费观念的影响,加上多数农村居民较为低下的文化素质,以及家庭收入普遍偏低的现状,仓上镇居民对文化精神产品的消费缺乏牢固的心理基础。仓上镇农民家庭消费结构总体呈现简朴性,家庭主要花费集中在建房、买房、婚丧嫁娶、子女上学等少数几件事情上。

(三)出现文化消费两极化趋势

由于消费者内在素质差异,必然会导致对文化需求的多层次、多方位,从而使得文化消费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而仓上镇农村居民在文化消费上则出现两极分化趋势。虽然文化消费分层也属于文化消费的一个特点,但是鲜明的两极分化趋势正在仓上镇上演。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首先表现为满足生存需求,也就是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然后递进为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有一部分居民家庭经济较好,对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也较高,消费形式也趋于多样化,拥有多种信息来源的渠道;部分农村居民精神文化消费水平一般,有一定的文化消费需求;但大部分的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消费过于贫瘠,对文化几乎没有渴求。

(四)农村文化消费格调不高

从仓上镇农民文化消费的形式来看,当前仓上镇农村呈现以现代娱乐方式为主、传统娱乐形式辅之的局面。随着仓上镇农村传统习俗氛围的淡化以及政府组织能力的限制,仓上镇农村所举办的传统文化活动的减少,农村居民参与和消费这些文化活动的机会逐步降低。

同时,伴随着仓上镇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仓上镇中许多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部分农村妇女长期留在家中成为主要劳动力的局面。同时,她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情趣也比较低,其主要文化生活是与邻居串门聊天、逛街、打麻将、偶尔参与宗教活动、看电视节目、听广播等。

三、解决农村文化消费问题要从基层文化建设入手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仓上镇居民的精神文化消费现状,而这样的消费现状则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一个折射,而要解决农民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就必须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本体入手。

(一)构建多级文化网络,实现文化消费互动

经过调查发现,仓上镇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和活动范围十分有限,几乎是局限于家庭和邻里之间,有的居民甚至不去镇上。从这样的文化消费情况中,不难发现,当地并没有形成“市-县-乡-镇”的四级文化网络,文化建设基本上处于“各扫门前雪”的状态。公共文化未真正地走进老百姓生活。农村群众无法享受到最优质的文化资源,文化的辐射力远远不够。

从仓上镇农村居民的消费状况来看,各级政府共同提供的文化消费比例极低资源共享工程网络有待建设。

(二)抓文艺骨干,弘文化之风

农村基层文化开展的是否有效,与是否有有一支好的队伍和一批热心的文化骨干息息相关。现阶段,仓上镇基层工作者的待遇偏低,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落后,缺乏一批专业的人才。

乡镇文化的工作人数是十分有限的,但他们大部分时间被分配到抓硬指标上去,工作效率提不高,文化站的作用自然也不能最大化的发挥。同时,民间乐队、艺人、农民画家等有一技之长的群众长期不受重视,民间文化活动基本无人组织。如今仓上镇农村出外打工成为热潮,这其中有一技之长的文艺人才流失是不可避免的,从而导致村民自发组织的文化群体失散。

所以,更要找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高素质人才,起带头作用,重视传统的文化产业,树立文化骨干,改变基层文化建设中“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现状。

(三)创新文化传播载体,提升文化生活品味

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匮乏,多数农村居民没有精神文化消费的概念,有些家庭的精神文化消费几乎为零。在仓上镇这样的农村,精神文化消费没有固定的群众基础,部分是因为文化载体过于陈旧,文化活动品味有待提高。

由于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基层文化站对于民间乡土艺术缺乏挖掘,农村居民精神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单调,缺乏创新。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仍然停留在自我放松、休闲娱乐的层次,文化载体多为电视、广播,很少有文艺演出,村民也很少接触网络,更不要说接触趣味性、知识性的文化活动,高雅文化离这里的村民还很远很远。同时,也存在人情消费过高、赌博等背离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农村精神文化发展远远落后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现阶段,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农村精神文化消费的重塑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但是只要建立起多层次的文化网络、调动农民主体的积极性,农村文化一定会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韩海燕.中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问题实证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2(06).

[2]彭真善,李靖波,曹伏良.我国农村精神文化消费的现状及改进思路[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3]江金启,郑风田,刘杰.私性不足,公性错位: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消费现状及问题分析——基于河南省嵩县农村的调查[J].農业经济问题2010(06).

[4]郭洪泉,杜晓琳,张占东.关于哈尔滨市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05).

[5]王苗苗.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05).

(作者简介:张佳玉(1992.5-),女,江苏人,本科,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作者:张佳玉

我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论文 篇2:

基层文化发展的困境与应对策略研究

摘要:从当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出发,结合自身从事基层文化建设的工作经验,多角度分析了基层文化发展落后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善基层文化的策略,希望对于全面提升基层文化建设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基层文化,发展困境,负面影响,解决对策

1 引言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考虑到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了全面弘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我们应保障构建较为完善的文化社会体系,不断保障基层群众文化的丰富发展,以便全面推动社会经济的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全面推动城市进程的过程中,社区建设中基层文化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所以应充分重视全面改善原本单一化的群众文化形式,更好地符合大众的实际需求。

2 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

2.1 阵地丧失,设施荒废

大部分乡镇文化站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难以保障平日中提供有效的健康休闲娱乐活动,基层的文化建设工作距离省、市、县文化部门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基层文化建设中的图书馆作用难以发挥其作用,人员配置不合理,难以发挥出基层文化阵地应有的作用,存在着设施荒废的问题。

2.2 队伍不稳定,职能错位

文化站工作人员的资源配置不合理,整体薪资及福利待遇较差,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基层文化专干队伍流失的问题。部分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偏低,难以保障落实具体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造成基层文化站与文化主管部门脱钩,难以有效开展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大部分文化工作人员难以履行自身岗位责任,工作态度不认真,造成文化专干难以起到领导开展高质量的基层文化建设的工作。

3 基层文化发展落后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是,存在着不健康的文化市场,容易造成基层大众的伦理道德观念下滑,整体的社会环境受到污染,不符合社会主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二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容易出现泛滥,盲目的引导基层民众朝着不正确的方向发展,存在着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被错误地影响,甚至扭曲的情况,这样自然无从谈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是,封建迷信活动日益增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治安问题。农村基层依然存在着神汉巫婆、算命、占卦等活动,还会造成存在着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违法行为,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的稳定生活。

4 改善基层文化的策略

4.1 通过深化改革来构建农村文化良好的运行机制

在逐步深化机构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重视加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机构的优化,也就是全面保障基层的文化站充分发挥其智能作用,不断加强资源配置优化,充分重视进人关、用人关、培训关等方面的工作,配置综合能力较强的文化专干到基层文化建设发展中,并充分重视这部分人才的薪资待遇,保障落实具体的激励措施、运行机制,这样才能开展高质量的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要求。

4.2 不断全面加强认识来实现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环境

结合当前的基层文化发展情况,我们应始终坚持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从各个层面出发来积极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關内容,全面促进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落实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困难,积极将文化建设发展工作纳入双文明建设的考核中,避免传统模式下的低质量的基层文化情况,走出农村文化无人管、无事干的误区。

4.3 重点明确投入方向来构建农村文化工作的主要阵地

在基层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借助于文化站的形式,积极创造大力弘扬基层文化的氛围以及平台,充分保障基层文化站的人员配置。同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我们应加强对于群众文化工作的资金投入,积极将文化活动经费用于文化宣传实践中,不断保障文化娱乐硬件条件全面优化。

4.4 全面优化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队伍

结合乡镇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文化专干人才较为欠缺,应全面重视相应的构建高素质的文化专干队伍的工作,利用有效的培训等措施,全面实现文化工作者的政治素养以及业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从而保障开展高质量的群众文化管理水平,做好相应的文化生活辅导工作。同时,乡镇文化站一定要主动迎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全面保障落实文化经济政策要求,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以便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结合,进一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发展。

4.5 深入开展农村“种文化”活动

第一,全面落实各种文化设施,经济构建农村经济文化活动的平台。借助于文化舞台的形式,能全面更好地满足于群众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利用共建单位对口帮扶、政府资助、借助于社会力量等方式,全面保障文体活动室的高质量建成,落实配置健身器材、棋牌等文化设施,并能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活动;第二,重视发挥出农家书屋的作用,积极倡导农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是结合实际需求来配置相应的医药卫生、农业科技以及社科类的书目,帮助广大农民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体会到先进文化的重要性,也能有助于通过软实力提升来促进新农村建设;第三,构建高质量的文化队伍,积极推动农村文化的发展。在全面摸底调查农村文化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扶持体现出传统民俗特色的文化项目,加强村内的文艺工作队伍培训,重新激发农村文化的活力。结合农户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广场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在锻炼文艺骨干的基础上,还能激发广大农户主动参与到农村文化的发展中。

5 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当前的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我们一定要主动积极迎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全面积极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特别是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工作,改变原有的“等、靠、要”的情况,积极实现基层文化建设创新发展,这样也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程宇. 湖北省基层文化惠民演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戏剧之家, 2020年第3期:178-179,203.

[2] 刘莎. 中西部地区基层文化志愿服务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J]. 新西部, 2019年第8期:31-32.

[3] 刘立山, 张有道, 王磊. 公众需求视角下基层文化服务问题研究——基于L市C区T街道辖区居民的调查分析[J]. 青年与社会, 2018年第12期:1-5.

[4] 成立, 成良臣. 革命老区基层文化建设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J]. 丝绸之路, 2016年第10期:54-56.

作者:颜丽

我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论文 篇3:

普惠金融视阈下的农村金融文化建设

〔摘要〕 普惠金融视阈下农村金融文化的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养的现实需求,是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生态农村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是:农户对普惠金融文化认知程度不高,农村金融文化管理不健全,农村金融文化投入不足,农村金融文化领域人才缺失。推进普惠金融视阈下农村金融文化的建设,需要加强农村金融文化的宣传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文化管理模式,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加大农村金融文化建设的相关投入,创新农村金融文化人才培育机制。

〔关键词〕 普惠金融,农村金融文化,软实力

一、问题的提出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由联合国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时率先提出,主要是指可以让社会成员普遍享受的并且对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给予适当优惠的金融体系,农村地区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 〔1 〕7。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的新要求。2014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重视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放宽对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市场准入,开放民营资本进入小额信贷和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业的途径,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推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村普惠金融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新世纪以来,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作用日益显著,“从全国层面看,我国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应为正,组成农村普惠性金融的贷款使用效用维度和产品接触维度显著地促进了农村生产率增长”。〔2 〕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从2009年10月的2945个减少到1570个;实现乡镇金融机构和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双覆盖的省份(含计划单列市)从2009年10月的9个增加到25个。2014年,中国银监会又启动实施了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印发《关于推进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的指导意见》,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三至五年时间总体实现基础金融服务行政村全覆盖。通过设立标准化网点、开展简易便民定时定点服务、布设自助服务终端等多种服务形式,金融服务已覆盖52万个行政村,已累计完成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取款业务超过1157万笔、金额185亿元 〔3 〕15。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推进以及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农民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诸如拜金主义、人情冷淡、价值观扭曲、道德败坏、低俗文化盛行等不容忽视的问题,成为影响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障碍,如何推进农村金融文化建设逐渐成为一项紧要而迫切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更加注重文化体系建设,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等具体要求和目标。当前,农村金融文化主要是指在农村金融发展中,要以诚信建设为本,以信用文化为核心,让现代契约意识深入人心,逐步引领农户和农村金融机构双方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构成整个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软实力,也是整体社会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在全面发展普惠金融的背景下,如何推进农村金融文化建设,逐步增强农村软实力,减少交易成本,规范信贷行为,助推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振兴农村经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普惠金融视阈下农村金融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普惠金融时代的到来,将依托更为发达的农村金融市场,对社会主义农村金融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可以说,在普惠金融发展的背景下,建设适应时代需要的农村金融文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农村居民文化素养、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构建生态农村的必然抉择。

(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经济是农村金融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农村金融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与其相适应的金融文化作为支撑,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2014年我国农村地区文化市场经营单位52125个,从业人数为188248人,营业总收入345.2亿元,利润总额为118.4亿元,占全国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总利润的25.3%,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将逐步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普惠金融体系下,农村金融文化建设可以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地域优势和政策优势。同时,普惠金融发展背景下建设金融文化,可以净化农村信用环境,将金融文化内化于心,加强支农机构与农户之间的有效对接,提高金融支农绩效。再者,推进农村金融文化建设,加大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进一步拉动农村投资和消费,扩大农村就业,提高农村经济的运行效率,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养的现实需求。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推动着我国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将以计算机为载体,以云计算技术为支撑,以相关金融理论为基础而运行,对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严重制约了农村普惠金融的推进和运行。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仍占5.30%,具有高中及以上的比例仅15.6%,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29年①。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民文化程度的差距较大。在20世纪末,法国和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高中毕业的占74.8% 〔4 〕144-145。因此,全面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受教育水平,不断传授现代信息网络和经济金融知识,可以增强农村居民的融资意识和理财能力,减少金融风险,增强普惠金融的实施绩效。

(三)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14年的9892元,净增长73倍。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为2.57∶1,2000年二者的比例提高到2.79∶1,到了2014年二者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到2.92∶1。此外,从农村内部来看,居民收入差距也较为明显,根据《中国农村家庭金融发展报告2014》对全国28000户的调查,发现财富净值最低的25%的农村家庭户均财富净值为0.48万元,财富最高农村家庭户均财富净值为91.53万元,是最低净值家庭的191.3倍 〔5 〕60-61,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家庭财富分布不均现象非常严重。我们知道,城乡居民之间、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拉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有限资源的分配效率,出现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马太效应,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在普惠金融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设农村金融文化是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可以让低收入人群也能同样享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享受平等的金融支持,拓宽收入来源,逐步缓解弱势群体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化解矛盾,维护我国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为顺利推进普惠金融政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构建生态农村的客观要求。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治理农业污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可以讲,创建生态农村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国家改善民生、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实现更高水平惠民的客观要求。然而,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农村化肥投入量接近6000万吨,是全球用量的三分之一,对土壤结构造成极大破坏。实际上,文化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消耗、低污染、低成本等特点,通过农村金融文化的培育,转变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提升农村资源使用效率,进一步助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加速生态农村的建设,为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和生态保障。

三、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困境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农户认知程度不高、农村金融文化管理不健全、投入不足、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依然突出,制约了普惠金融加快推进的步伐。

(一)农户对普惠金融文化认知程度不高。金融机构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一直存在,致使许多农村居民即便有大量的资金需求,也惧怕向金融机构申请,对国家实施的普惠金融政策认识程度不高。谭继军教授在2014年中国小额信贷峰会上指出,在我国农村地区,每100户家庭中37户有正规信贷的需求,而37户有信贷需求的农户中只有37.3%最终去银行申请了,在这37.3%的农户中,有74%获得了银行贷款,有信贷需求的农户最终100户中只有27.6户获得了银行信贷。并且,据《中国农村家庭金融发展报告2014》的调查显示,2013年,农村家庭风险市场参与率为1.6%,城市为16.9%,农村家庭比例大约只占城市的1/10;农村中有家庭贷款的比例占14.1%,城市中有家庭贷款的比例占15.9%,比农村高出1.8%;农村家庭居民金融知识水平为29.4,城市家庭居民金融知识水平为51.4,接近农村分值的两倍。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农户对普惠金融文化的认识程度不高,金融知识较为匮乏,与普惠金融政策有效推进的要求还相去甚远。

(二)农村金融文化管理不健全。其一,农村金融文化领域的法律缺失。目前我国关于农村金融文化的管理多以规章条例和政策文件为主,偏向号召性和鼓励性,未能以正式法律的形式进行确定,缺乏针对性和权威性,有待尽早颁布。其二,农村金融文化市场不规范。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很多农村金融机构管理者的信贷行为短期效应明显,政策一到立马放贷、政策没到不管不问,并且在放贷过程中出现“吃、拿、卡、要”的现象,大部分资金贷给有关系有背景的人群;从农户的角度来看,道德风险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贷款后的用途与当初申请贷款时完全不一样,有的甚至将贷款用于赌博、挥霍,使得银行的贷款无法按期归还,金融文化市场较为混乱,亟待整治。其三,农村金融文化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我国农村地域辽阔,金融机构还没有完全覆盖到每个乡镇。作为支农金融机构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机构数量和职工人数却都在不断下降。1995年,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机构数量、职工人数分别为50219个和634245人,2005年分别下降到27101个和627141人,2013年进一步下降至1803个和473874人。营业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大幅度减少,将无疑会使得许多农户远离农村金融,金融机构对有关信贷政策和知识的宣传作用就非常有限,尤其是一些农村联保户及贷款当事人对连带赔偿责任无法完全了解。此外,当地乡村政府对农村金融文化宣传的重视和支持也不够,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较少举办金融知识培训,农户参加金融宣传教育主动性也不强,导致农村金融宣传教育工作难以形成有效合力。

(三)农村金融文化投入不足。一方面,农村整体性文化事业资金投入较低。2014年全国文化事业费583.44亿元,仅占财政总支出的0.38%,人均文化事业费只有42.65元,其中县及县以下的文化事业费为242.98亿元,人均不到40元;此外,2013年《中央补助地方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行政村文化设施维护和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等支出基本补助标准为每个行政村每年10000元,但实际上,中央财政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分别按照基本补助标准的20%、50%、80%安排补助资金,资助力度非常有限。经费投入不足、总量偏少,难以满足广大居民对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缺乏与农村金融文化需求相对应的基础设施。许多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偏远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网络不发达,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少,金融服务产品供给单一,转账、查询、代缴费用、POS机等中间业务还处于试点阶段,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待优化。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末,全国只有58%的行政村设置了助农取款服务点,44%的行政村具有小额取现电话转账服务。

(四)农村金融文化领域人才缺失。人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也是农村金融文化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但是目前农村金融文化人才缺失现象较为明显。一是我国农村基层文化单位从业人员数量少,学历和职称水平偏低。2013年我国乡镇文化站占全国总文化机构数量的77.6%,但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文化机构从业人员的53.5%,平均每个乡镇文化站只有2.56人;2012年我国乡镇文化站中具有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4%和23%,且具有大学学历的人员较少。二是农村金融机构高层次人才缺乏。长期以来,受地理位置、待遇、生活便利程度等方面的影响,农村金融机构高层次人才非常缺乏。从2010年~2013年四大类银行职工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员比重情况来看,支农金融机构的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职工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员比重明显低于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其中,中国农业银行的比值是最低的。就具体年份而言,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职工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员比重分别为2.4%、2.6%、3.3%和5.4%,2011年分别为2.9%、3.1%、3.8%和6.1%,2012年分别为3.5%、3.6%、5.0%和7.0%,2013年分别为4.0%、4.1%、5.95%和8.0%。高层次人才的缺失,使农村金融机构个人消费、租赁业务、投资咨询、家庭理财等业务发展缓慢,几无涉足,严重滞后于其他银行的金融业务,从而抑制了农村金融文化向深层次发展。

四、普惠金融视阈下农村金融文化的建设路径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村经济发展也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需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因而,积极推动现代农村金融文化建设,净化农村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文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增强农村的软实力,打造一个具有包容性和高效性的金融体系,逐步提高农村普惠金融政策实施的效率,将成为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依据当前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现状和特点,笔者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设路径。

(一)加强农村金融文化的宣传力度。要明确将农村金融文化事业发展成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建议将基础性金融服务作为准公共产品,纳入地方政府医疗教育等公共产品服务体系整体框架有序推进。重点突出管理效率、资金投入、人才引进、人员培训、金融消费、公众满意度等方面,激发乡镇和村级政府建设农村金融文化的热情和动力,逐步改变目前以金融机构宣传农村金融的单一模式,形成农村金融宣传教育共同开展、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文艺作品等多种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金融宣传教育;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到农村进行金融专题讲座,提供专门的科技、计算机、金融等专业培训课程,不断更新农村居民金融理念,丰富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拓宽农村居民金融理财渠道;建立金融知识宣传栏、向农户发放金融知识小册子;明确分类教育,重点针对农村基层干部、农村在校学生、农民工等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金融宣传教育,宣教内容要紧贴农村农民实际,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把农民最需要、用得上的金融知识以听得懂、讲得明的互动方式送给农民,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6 〕。

(二)完善农村金融文化管理模式。首先,深化金融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一方面,加快金融文化管理体制创新。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快农村金融文化管理方面的立法,重点厘清监管部门与信贷机构的关系,明确各自权力和责任,各司其职;还要加快农村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提高公益性文化单位服务能力,鼓励农村金融文化与科技、互联网的结合与创新。政府部门应严格执行“三单一网”清单,依法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给予农村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更多自由空间。另一方面,加快农村金融文化管理服务创新。在农村金融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确定农村金融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总体战略和模式选择,广泛运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办公系统,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科技等手段,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源,逐步提高农村金融文化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营造公平健康的文化发展环境,全面释放农村社会活力。其次,积极引导农村民间文化组织的加入。农村民间文化组织对本地具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农民文化需求情况了解深入,他们的工作人员思想相对自由,与邻居之间比较熟悉,亲和力和号召力较强,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利于相关金融政策的宣传和推广。因此,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本地优势,在政策、资金、设施、人员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不断挖掘、创新农村特色金融文化资源,提高农户的金融参与度。

(三)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金融发展,诚信为本,因此要逐步完善农村信用环境,推动诚信文化建设。其一,要实施动态、连续的农户和农村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及时更新相关信用信息,降低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探索完善农户、中小企业等农村地区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采集与应用机制,建立动态的信用评价体系和机制,多渠道整合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征信机构的信用信息资源, 引导出台以信用为基础的相关政策措施,发现和增进农户、中小企业等经济主体的信用价值,提高其融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其二,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在利益的驱使下,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容易过度放贷,这已经是屡见不鲜的事实。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对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贷款方式要定期审核,尤其是对大额贷款要及时跟踪,以最大限度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呆账、坏账,提高资金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其三,要充分利用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契机,积极推进优质的金融法治环境建设,在农村地区尽快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制度的框架来加快市场机制的形成,加大农村金融文化的培育,早日形成金融机构与农户有效对接的良好局面。

(四)加大农村金融文化建设的相关投入。第一,增加农村金融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资金是制约农村金融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应不断增加财政资金投入。资金补助方式可以采取事前补助和事后补助两种,事前补助按照统一标准发放,事后补助则可以根据各农村金融文化运行绩效不同实施有差异的补助比例,对于绩效较差的给予较低甚至取消后期补助。第二,加大农村金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保障和平台,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一方面,要大力普及乡镇文化站、实体书店、电子阅览室等公共设施,增加服务于农村金融藏书的数量,积极推进金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金融网络建设和管理,组织开展助农取款服务点的综合服务试点,完善覆盖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金融服务供给网络,扩大金融便民服务点,让群众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小额存取款、汇款、转账、查询等金融服务。第三,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金融文化建设离不开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但是目前我国城乡教育经费投入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2011年城镇普通初中生人均教育经费支出8402.28元,农村为7439.43元,二者比例为1.13∶1;城镇普通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支出6399.5元,农村为5719元,二者比例为1.19∶1。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提升农户受教育水平、加强金融知识培训等方式,提升农户信贷意识和理财热情,增强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五)创新农村金融文化人才培育机制。当前,创新农村金融文化人才培育机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健全金融人才引进机制。逐步提高引进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全面解决引进人才的编制,在职务晋升、奖励等级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鼓励大学生、文化骨干人才、城市金融工作者到农村基层工作,可以尝试设立“农村小额信贷员”、“农村金融服务团”等人才工程,给农村居民讲解金融知识,帮助群众解决金融困难。第二,优化农村金融机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一批头脑灵活、扎实能干、理论知识丰富、金融创新思维活跃的青年人才,引导青年金融人才努力提高金融专业素养,培育懂经营、会金融、能管理、善于创新和开拓市场的复合型金融文化人才,提高农村金融文化人才的整体素质。第三,完善金融人才激励机制。建立良好的人才评价机制,实施人才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建立健全以知识、能力、业绩、贡献为主要指标的农村金融人才认定体系,确保金融人才创新的积极性。

注释:

①平均受教育年限的计算方法为:平均受教育年限=文盲及半文盲比例×1+小学比例×5+初中比例×8+高中比例×10+中专比例×11+大专比例×13.5(按“五三学制”计算)。

参考文献:

〔1〕焦瑾璞,陈  瑾.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田 杰,贾天宇,陶建平.中国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应——来自1867个县(市)数据的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4(摘要)〔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4〕廖星成.中国三农问题研究报告〔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5〕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中国农村家庭金融发展报告(2014)〔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6〕赵 燕.农村金融宣传教育亟待加强〔N〕.金融时报,2013-07-11.

责任编辑 于晓媛

作者:周才云 赵晶晶 邓小朱

上一篇:飞行培训机构运营管理论文下一篇:内部服务贸易资本运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