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2022-09-12

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乃“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 练习技能之作用, 而不贯之以理想, 则机械之教育, 非所以施以人类也”。他并不反对培养专门人材, 同样认为这是“目前的急务”, 但培养人格更重要, 因为“国民人格的完善与否, 则事关国家的隆盛”。

1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

在职业教育认识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单纯的职业、技能的教育、训练。认为读职业学校, 就是学一门专业, 掌握一门技能, 毕业后能找到好职业。二是认为人文学科对现代建设无用, 或对自己日后找工作不起作用, 没有掌握一门技术那样直接获得好处, 这是用直接功利性来衡量人文学科的价值。可以说, 自从创办职业教育以来, 一直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甚至有的职业学校以课程改革的名义将人文学科统统砍掉, 由此带来了学生人文素质诸多方面的欠缺。

1.1 缺乏人文知识, 导致文化素养较差

前些年, 教育界受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 出现了削弱甚至取消人文教育的倾向。特别是在高职学校, 由于创办之初就对人文教育不够重视, 加之目前的学生本身文化知识欠缺, 所以导致学生们普遍缺乏人文知识。据调查, 现在的高职生大多欠缺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基本常识;许多学生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文字书写质量方面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他们认为, 拿到了某个等级的证书就意味着自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而掌握人文知识与提高能力无关。

1.2 非专业知识浅薄, 导致自身的工具化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 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在高等职业学校, 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问题比较严重。事实上, 实用技术教育只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项内容, 其主要功能是让学生获得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如果仍从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观点出发, 片面强调实用技术教育, 忽略人文教育, 可能会把学生培养成技术纯良的“工具人”或“机器人”。

1.3 缺乏人文精神, 导致人格上的“残疾”

人格, 即人的信仰和情操、态度和兴趣、气质和素养以及价值观的总和。它是人的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的有机统一。人格的核心是人的内在素质, 即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意识, 而这一切无不与人的人文素质直接相关。因此, 人格的培养, 应该以人文素质的提高为前提和基础;人文素质的提高, 应该是人格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人文素质的提高就会造成学生人格上的“残疾”, 从而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其一, 造成人格境界低下。其二, 导致技术的滥用。就高职学校的学生而言, 一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和能力, 但另一方面, 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职业精神严重缺失。

2 高等职业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紧迫性

加强人文教育是一个世界命题, 其紧迫性的提出是和惟科学主义的泛滥和危害显现分不开的。惟科学主义是近代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潮, 准确地表达, 应该叫做惟自然科学主义。它把近代自然科学特别是机械力学, 看作是知识、智慧和真理的惟一合理形式, 进而用自然科学的观念和方法取代甚至否定其他非自然科学的知识或文化形式, 特别是否定人文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惟科学主义认为宇宙万物的所有方面都可通过科学方法来认识, 通过科学人类可以认识一切、控制一切。惟科学主义的泛滥, 不仅损害了人文科学, 使近代以来人文科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 而且造成文化总体中人文精神的衰微。

惟科学主义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可用哈佛大学中国哲学及历史学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教授的观点予以表述。杜维明教授1995年3月20日在新加坡报业中心礼堂举行的第一次吴德耀纪念文化讲座中提出:“科学主义、工具理性影响了文化中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3 高职院校落实人文教育课程的主要对策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 不能沿着传统大学中人文教育学科化的思路和模式, 即从人文学科建设开始, 然后设置相应的专业, 再到课程开设, 最后形成相应的校园文化这样一个由上至下的方式进行。可行而现实的选择是采取与上述链条相反的路径, 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

3.1 提高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目的。雅斯贝尔斯提出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是:“经过思考去运用一切工具和全面发展人的所有潜能, 让学生在一切行动和信仰上做出自己的抉择, 并通过认知让他们完全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负责任的意义”。

3.2 加强不同课程教学中的人文渗透, 实施全方位的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应是一个包含着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内的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养成过程, 不仅学校领导和人文学科的教师承担着当然的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职责, 而且其他课程的教师也担当着对学生进行人文渗透的职责。当代教学论不再认为教学的任务只是向学生传授高、精、尖的科学知识和训练他们的智慧能力, 教学任务还包括学生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并成为社会合格的或优秀的公民。

3.3 改进教学管理, 引导学生自觉地研修人文课程

一方面应调整教学计划, 结合专业教学增加人文方面的必修课;另一方面应挖掘师资潜力, 配备得力的教师, 有目的地增开一部分人文教育方面的选修课, 并建立弹性选课制度, 鼓励和引导学生选修。同时, 应通过要求和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 增强人文学科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提高学生自觉研修人文学科的积极性。

摘要:人文教育, 也叫通才教育或通识教育, 它使受教育者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人格能力的同时, 也在为社会和人类培养合格的公民。高职院校中也需要加强通识教育, 人们在职业教育认识上存在误区, 带来学生人文素质的欠缺, 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加强人文教育有其紧迫性, 并提出高职院校落实人文教育课程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职教育,认识误区,紧迫性,对策

参考文献

[1] 张汝伦.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出路.张汝伦教授在上海“世纪人文论坛”上的讲演[N].文汇报, 2006-3-21.

[2] 高宝立.有关专家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文论坛”上提出:高职院校亟需加强人文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05-3-10.

上一篇:配网无功补偿方式及问题的探讨下一篇:美丽秀发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