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源流价值与职业教育探究论文

2024-06-22

教育经济源流价值与职业教育探究论文(精选14篇)

篇1:教育经济源流价值与职业教育探究论文

摘要: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常常被混淆,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是有区别的,技术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也有不同。技术教育中实施科学教育有三种价值:有利于技术教育知识性目标的掌握,有利于技术教育技能性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技术教育情感性目标的养成。根据技术教育目标的总体要求和科学教育的特点,构建开设STEM教育,开展合理的创客活动是实现科学教育在技术教育中价值的有效途径。为保障科学教育在技术教育中实施,可以开展对技术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进行资源建设及项目共享,并开展面向大众的科创大赛。

篇2:教育经济源流价值与职业教育探究论文

荆门市东宝区成人教育中心周朝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不能否认,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选择价值目标、建构课程体系、实施教学手段、确立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着偏差。正是这种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偏差,导致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始终没有实现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飞跃。纠正成人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偏差,对实现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偏差的主要表现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但在这种规模扩张型的发展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教育价值取向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存在着“唯文凭主义”的偏差。这种偏差不是指国家的成人高等教育政策和导向,我们国家鼓励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目的和政策是正确的,是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取向偏差主要表现在成人高等教育举办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方面。本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我们国家制订了一系列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给予比较优厚的待遇的规定,对促进全社会形成追求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样,高等教育的学历文凭就成为追求好工作、优厚待遇和心理满足的有力砝码。尤其是我们国家规定了成人高等教育文凭与高等教育文凭享有同等待遇的政策,这给那些无法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人带来了机会和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成人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不仅有千余所普通高等学校举办成人高等教育,还新增加了千余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人才短缺局面,对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毋庸否认,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出现了过度重视和过度追求文凭的“唯文凭主义”的价值取向。招生学校以能够容易获得成人高等教育文凭为吸引成人学员的手段,教师授课以

使学员容易考试过关为宗旨,学员学习以顺利通过考试为目的。其结果是学校为了扩大生源,轻易放低教学要求;教师为了满足学员要求,授课只讲考试内容和重点;学员为了考试过关,只是死记考试要点,甚至在考试时作弊。这种价值取向把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掌握新的高层次知识和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放到了一边,从而使成人高等教育的信誉逐步降低。

(二)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没有建立起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和适合成人教育特点的专业课程体系,其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上是照搬了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模式。我们知道,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是根据普通高等教育的规律,根据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学习特点而设置的,它需要普通高等教育那样的授课和学习方式才能完成。而成人的在职学习特点和客观条件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以普通高等教育的方式和要求来完成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因此,许多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高校就采取了减少数量、降低要求、改变标准为特点的课程体系。特别是一些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教学条件的限制,不仅没有独立建设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而且连照搬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能力都不具备,结果是不仅课程设置陈旧,而且数量、授课质量均达不到要求。同时,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还存在着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象。本来,成人教育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与经济和社会实践紧密相联,成人学员可针对自己工作实践中的欠缺补充新的知识和新技术,但由于价值取向的偏差,导致了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的专业课程难以设置。结果是许多专业课程离社会实际需求越来越远。如,某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竟然开设了连普通高校都很少设置的《莎士比亚研究》这样的专业研究性课程。

(三)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存在着严重降低标准的现象。降低教学标准和要求已成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主要形式——高等函授教育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目前,高等函授教育的招生量已占到我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人数的70%左右,高等函授教育教学标准的低要求化、教学环节的过度简单化已成为影响成人高等教育信誉的主要因素。按照1987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函授教育暂行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本、专科函授教育毕业生必须达到高等学校同层次、同类专业毕业生的相应

水平。函授教学应以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自学为主,并组织系统的集中面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举办函授教育的高等学校必须认真、严格地组织教学全过程。《条例》规定,函授教学的主要环节包括自学、面授、辅导答疑、作业、试验、实习、考试(考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答辩(或毕业论文及答辩,或毕业考试)。面授及教师指导的试验、实习占高等学校同层次同专业授课总学时的30%左右。然而,现在许多高等学校在举办高等函授教育时,任意简化教学环节的现象十分严重,最主要的教学环节——自学被取消或极度弱化,面授时间过度压缩,辅导答疑、作业、试验、实习被取消,很多学校经常是每门课程面授3~5天,紧接着进行考试,学员大部分顺利过关。这种违犯教学规律的教学实施过程导致了高等函授教育的质量低下。

(四)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中存在过度重视经济效益的现象。现在,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把举办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学校创收的一个重要手段,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招生数量普遍不足,面临着生存危机。再加上我们国家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的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认定措施,学员只要被招进来,能否毕业完全取决于举办学校。因此,扩大招生、减少教学成本,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五)成人高等教育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历史也有几十年了,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成人高等教育更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始终是一种粗放型的规模扩张式发展。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还没有真正形成按照成人高等教育规律运作的内涵发展模式,没有形成独立的成人高等教育的科学理论体系。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实践与模式基本是国家以承认文凭为政策鼓励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举办学校以能够颁发正式文凭吸引学员,学员以拿到文凭为目的。于是,学校只要能够颁发文凭,就能够招生;学员只要能够拿到文凭,就去上学。而如何使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持续良性发展的问题则被忽视了,成人高等教育科学理论研究至今尚处于无人重视的状态。由于科学研究的缺乏,导致了其它教育学科对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在内的成人教育学科的轻视,研究水平的低下又使成人高等教育实践缺少理论指导,缺少理论指导的成人高等教育实践便始终在低层次中徘徊。我们知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拥有真正的知识和技能将成为人才的最重要标志。到那时,成人高等教育仅

靠颁发文凭是难以维持下去的。

二、纠正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偏差的对策

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致使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潜在的危机。当然,出现这种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成人高等教育自身的原因。所以,要纠正成人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偏差就不能仅仅从成人高等教育内部着手,而要从全社会的角度进行系统管理。

(一)国家及社会各行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纠正“唯学历是用”的人才使用观念。由于我们国家经历过不重视知识、不重视人才致使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受阻的痛苦时期,再加上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还处于初始阶段,国家制订重视高等教育文凭的政策是出自重视知识和人才的目的,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由于经验的欠缺和急于迅速发展的心理推动,导致了我们在人才使用观念上产生了急躁心态和追求形式主义的做法。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必将逐步形成成熟的用人观念,真正形成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科学机制。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政府和社会各行业认真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找准我们的出发点,克服在使用人才上的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做法,树立保证德才是用的正确用人观念。只要国家和社会各行业树立正确的人才使用观念,形成正确合理的人才使用标准和机制,就会促使成人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根本性改变。

(二)应当把成人教育学研究真正纳入到教育科学研究的日程之中,建立起成人教育科学研究的良性发展机制,迅速提高成人教育科学研究水平。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始终没有实现突破规模扩张型的发展模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符合中国成人教育特点的成人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指导,这就要求各方面切实重视成人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采取措施,把成人教育科学研究纳入整个教育科学研究发展计划,并实行重点倾斜政策,使成人教育科学研究早日走出低层次徘徊的局面;教育科学研究部门和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科学研究观念,转变对成人教育学的轻视态度。成人教育科学领域是一片亟待开发的沃野,耕耘在这个领域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办学校及其教师理所应当担负起成人教育科学研究的任务。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的研究急需在管理体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

质量评估与监督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三)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办者应确立的教育价值取向。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办者(包括普通高校和各种类型的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及其它办学机构)是以国家信誉作担保而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文凭的。如果主办者不纠正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偏差,始终以不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实施成人教育,不维护国家高等教育文凭的信誉,其后果必然是非常严重的。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如果得不到保障,国家权力机关和政府最终必定会为维护自己的信誉而放弃对成人高等教育文凭的承认或重视(其实,这种迹象已经开始出现,如职称评定就开始要求必须具备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文凭等),最后受损失的还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办者。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办者必须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按照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实施教学过程,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各个教学环节和各项管理,惟有如此,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才能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四)成人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必须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我们知道,成人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如果只是以追求高等教育文凭为价值取向,就会故意降低对主办者的教学和管理要求,这实际上是对自己追求个人发展的一种背叛。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受教育者就会对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掌握的各种知识技能采取应付的办法,甚至会出现为了考试过关而作弊或投机取巧的现象,这更是与接受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的。这样,受教育者虽然得到了一个高等教育文凭,但他不仅浪费了许多时间和失去了许多机会,还会对自己的毕生发展产生阻碍。随着社会人才使用观念和机制的成熟,仅靠一张不断贬值的成人高等教育文凭是难以迎接现代社会挑战的。为了实现个人的毕业发展,为了使自己能够真正迎接现代社会的挑战,成人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必须确立以追求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为内容的教育价值取向。只有这样,受教育者才能真正达到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同时也为成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高标准发展形成一个真正的需求和促进群体。

篇3:课程与教学中的价值教育探究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学校通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 对受教育者进行德、智、体、美、综合实践等全面发展的正面引导, 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我们更应注意到,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蕴含, 不但传递一定社会的理想和价值观, 而且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价值感的公民, 在当今终身学习社会, 教育与人的生存生活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正如鲁洁教授所说:“人的生存需要教育, 需要全面的教育, 人是具有目的性的存在, 教育就是要培养和造就身心健康、富有情感、充满精神和体现价值的公民。因此,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具有价值性的教育, 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提高智力, 塑造知识人是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 教育回归人自身、回归生活才是教育的出路”[1]。

“价值教育正是旨在发现人、寻找人的归属和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人生境界的教育。这种教育是用价值真理引导人的教育, 与追求事实真理的科学知识教育相区别在于, 价值教育是在追求事实真理的前提下教人追求价值真理的教育。在教育实践中, 价值教育以人类社会或一定社会所共享的价值观和价值负载的问题为教育内容, 以课程教学、专题教育活动以及其他各种教育形式为手段, 提升人的生存与生活质量、促进人的价值归属和人生目的性。”[2]教育本来就是服务于人的, 人们通过教育要过有意义的生活, 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 又是教育的目的。价值教育的诉求应是课程与教学的题中之义。“如果教育能从人的价值高度上培养公民及各种社会角色的人, 而人又都能在各自的实际活动中成为自我价值和各种价值的创造主体, 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 价值教育的实质是创造人的价值的教育或真善美的人的创价教育”[3]人的全面发展、真正自由始终是教育和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 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其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都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已从简单传授生活生产经验转移至关注对人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发展及人的完善。我国教育传统将“发展”误读为仅仅是指通过各种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应试教育的盛行, 应试教育模式过于专注于工具价值的训练, 影响了人对本体价值的追求, 从而严重地阻碍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应该看到, 人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是内在地统一于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之中的。为了充分发挥课程之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国家新课程改革除了在课程结构、教学过程、课程评价方面作了调整之外, 还强调各科的课程标准都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应该达到的目标, 正是认识和关注到人的生命价值与教育意义, 让学生的多元能力都得到充分发挥, 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达成人生命的完整性和合美性。

二、课程与教学的价值教育蕴含

现代教育所要赋予人的是全面的发展、是人的生命价值的体验与感悟, 帮助人成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价值的存在。这基于我们不断更新的知识观和课程观, 现代课程与教学有着丰富的价值教育蕴含。

工业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 系统的知识几乎成为“课程”的代名词。知识是绝对的、是客观的, 成为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客观存在物。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 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考试中心的现象。新课程改革强调人的能力、情感、态度的重要性, 但并没有否定知识传播的重要性。实际上, 知识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文化的载体, 本身就蕴含着人本性和本体性价值, 它不仅帮学生掌握人类生活生产经验, 也能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感、建立他们的价值观。知识蕴含着人类的思维方式与精神追求, 它不仅有物质价值、更有智慧价值和精神价值, 其本身就有价值蕴含, 不仅是生存的方式, 同样是种生活的方式, 使人成为一种文化的存在。“知识的精神化育价值表现在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晶, 而且是人类道德理想、精神品质的体现, 人类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尊重事实、依据事实、反映事实、敢于冲破教条的束缚、批判谬误、破除迷信的科学精神, 为人类自由和解放、为维护真理而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谦虚诚实的品格以及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团队精神, 对于知识的学习者来说具有深刻的、能够触及心灵的精神化育作用。”

课程观的革新改变了过去对课程的狭隘理解。我们过去把课程理解为“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客观性, 并且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学生的学习往往被看作是外在的灌输, 成为一种额外的负担。国家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 需要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知识、技能、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构成课程内容, 情感体验也应获得与理智培养同等的地位。这样才能使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和感悟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学习不再是生活的额外负担, 而成为生活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正是关注并引领了知识观的转变,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从知识的灌输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从单一的课堂到回归生活;从强调分科到重视综合;从选拔性评价到生成性评价;从狭隘封闭到宽待包容。使知识成为人的发展、主体建构、创造性、价值生存的重要力量, 使个体成为知识的能动选择、主动探索和价值追求的主人。

三、课程与教学的价值教育途径

价值教育的实质是创造人的价值的教育或真善美的人的教育, 通过价值教育引导学生发现、实现自身价值, 并在与他者相处中学会相互关心、宽容、扶持、帮助, 学会有意义的、文化的存在, 提升人的生命意义和人生境界。在学校教育中, 许多教育方式与价值传递和价值引导联系在一起, 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方式进行价值教育, 达成人的价值素质的整体提高和价值结构的和谐统一, 形成人的协调发展。

1. 通过直接的价值学科教学进行价值教育。

比如道德教育, 德育课程中道德教育、公民教育、政治教育都对学生价值观、德性与德行的养成和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榜样示范、情感体验、道德两难问题讨论、德行思考、情景模拟等教学内容与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分辩真善美与假恶丑, 崇高伟大与卑劣丑陋。在对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观察分析中学会思考、判断, 从而自主自觉地树立科学正确的伦理观、价值观与情感态度, 并在生活中自觉地践行平等、尊严、公正、正直、真诚。

2. 通过人文学科和科学学科课程的教学进行价值教育。

人文学科的教学可以传授学生相关的字词句章、历史文化、人物事件、风俗典籍,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表述能力, 同时也可以进行价值观的传授, 引导学生体验其中的伦理、情感、是非对错, 体悟与传承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感受美中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养成辩证思维、批判性思考的意识与能力, 培养历史感、责任意识, 学会尊重他者、学习倾听、学会理解和接纳。理工科和跨学科课程的教学, 则可以通过教学中演绎、归纳、推理、分析、计算、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理性求真、坚韧坚强、创新拓展。

3. 通过校园文化和课外活动等进行价值教育。

学校校园文化、团队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课外文体活动等隐性课程等, 往往对学生的价值形成、身心的全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 学校要有意识地创设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 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 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团队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 丰富学生的感情, 提升学生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性思考、辩证思维, 学会承担责任感、使命感, 在参与和实践中学会团结友爱、团队协作、克难奋进, 在奉献与服务中关爱他人、交流理解、感恩奉献。

在课堂与教学中进行价值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 应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因时因地创造性地开展, 也需要教育同仁更多的关注与践行。无论如何, 将知识还原于真实的生活问题、关注知识的智慧性生成、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价值感悟, 教育教学应赋予个体灵性之展现、生命之律动、人生之体悟。

参考文献

[1]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教育研究, 2004 (6) .

[2]吴亚林.价值与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70) .

[3]王逢贤.价值教育及其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高等教育研究, 2000 (5) .

篇4:教育经济源流价值与职业教育探究论文

【关键词】群众路线教育 价值目标 实践路径

一、引言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党的性质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着党在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时,要以群众路线为基本准则。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是党保持其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的根本力量。

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价值目标

1.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党在分析目前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发展时,发现我党的执政基础以及执政地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重大挑战。同时,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民群众寄予执政党的厚望也越来越高。这种厚望能不能得到满足,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高低,而执政地位的巩固与否,又影响到党与国家能不能稳定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人民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以此来获得人民的拥护与爱戴,赢定人民群众最发自内心的肯定。通过这次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不断地提高党的执行力以及增强党的创造力与决策力,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2.保障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2013年4 月 19 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从目前开始到2020年为止,我国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这一目标是否能够如期而至,则需要党各方面的路线的保障。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路线,对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核心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思想路线是相互辅助的。同时,二者也是作为党的组织路线以及政治路线。首先,党内干部是由人民代表选举出来的(从群众中来);其次,党内干部的工作就是深入基层,查探民情(到群众中去);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从实践中来);最后,再依法推行该方案,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与检验(实践中去)。这样一个循环模式,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问题上,更直观地体现出来了党坚持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然而,如何顺利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这就需要把当前的探索和实践经验逐步条文化、固定化。同时,多方位围绕党的核心目标展开实践活动,让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不仅仅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也成为落实党各项工作的核心监督力量。

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实践路径

1.抓重点,树立并坚持群众路线观点

通过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广大党员干部各方面都受到了的影响。它不仅牢固和加強了党员干部的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以及群众观念。然而,在群众路线执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及新的情况。首先,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现有经济发展模式与之前的计划经济相比较,有着很大的优越性。不过,随着国际市场的多元化,我国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同时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也变得复杂多样。其次,站在执政党的角度分析问题。继改革开放国家各项政策取得巨大成就的后,我党内部成员开始沾沾自喜,飘飘然然,分不清东南西北了,甚至摈弃了群众意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壁垒,缩短了人与人相互交流的各种花费。然而,群众与官员之间的交流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改善。官员的身份端得很高,官腔打得很溜。人民的仆人渐渐变成人民财产的掌控者。如果,照此发展下去,不仅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还动摇党的执政根本。所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对此时的党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露。及时又有效地帮助党内部成员端正心态,克服不良官员作风,增强党员使命感和责任心,从而不断提升其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2.广传播,号召群众全体总动员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缔造并推动的,社会的发展也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因此,要想全面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也需要群众的参与和推动。首先,党员干部端正思想和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让人民群众有对党各项工作安排、政策实施的基本知情权。其次,采取由大机构——小机构——各社区,官员——党员——群众的传播方式,务必把群众意识渗透到每个阶层中。同时,让人民群众真正领悟到其社会地位以及清晰该活动的最终目标和意义所在,全面投入和全力支持。最后,各市区官员对其管辖地进行亲自走访询问,调研等方式,并把办公放到阳光下,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接受群众的监督。每一项政策的出台及实施,都要能够真正的是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急。对于评价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好坏,关键就在于是否被人民群众所认可并打心底接受。

3.重效率,抓主要问题

在此次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发现并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我们不可能把全部的问题都一一解决,这既不靠谱,又不实际。因此,需要分清主次,抓主要问题。其中,党员干部要起带头作用,深入群众基层,体察民情、关注民生、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说实话、干实事、办好事。真正做到想民所想、解民所急。一方面,解决党内部成员的突出的问题。首先从信念教育和群众路线教育着手,增强党员干部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提高党员干部的自我约束力,牢固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摈弃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问题。其次,加强党风建设,端正官员思想,树立廉洁之风。另一方面是解决那些出自民口,体现民情的问题。工作重点在于改善民生这四个字上面。由政府出台的每项政策,出发点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调整方针政策。像解决就业难、住房难、就学难、就医难等一系列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总之,就是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提高其服务能力,让群众从认可到放心,从放心到满意,从满意到爱戴,从爱戴到拥护。

篇5:教育经济源流价值与职业教育探究论文

银红玉,曾长秋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篇6:梳理探究之姓氏源流说课稿

卢佳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属于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必修二中梳理探究部分,是探究性学习课型。探究性学习较之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这种课型之中。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精神。

梳理,就是对过去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通过梳理,学生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从中掌握了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二)学情分析

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之下,学生都变得有点急功近利,考什么就学什么,而对自己的人文修养要求有所降低。在语文学习方面,学生不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在这种形势之下,新教材的编写注入了这种梳理知识的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这节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搜集、分析、整合资料的能力。

根据这一专题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姓氏起源及发展的脉络,能够知道自己的姓氏的来源

以及同姓的历史名人,提高语文学习的探究能力以及搜集、分析、整合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及老师引导,讨论归纳出姓氏的几种重要来源;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语文探究学习的兴趣爱好,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

教学重点:

1、了解姓氏起源与发展,对文化探究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教学难点:通过对个体姓氏源流的了解,产生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法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是课堂的主导,而不是课堂的主体。而且,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在这种前提下,本节课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各自姓氏的来源。由姓氏来宣扬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以此来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说学法

在学生做好提前预习的基础上,将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按照姓氏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由于这是一次探究性学习课型,建议学生的活动时间不少于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

四、说教学过程

分析姓氏源流

1.导入语:

由乾隆时期秦大士和孔庆东的例子导入,引出姓氏问题。

(姓氏对我们是很重要的。姓氏是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但其实姓氏不只是个人的事,亦不只是家庭的事;姓氏是一种文化,它关系我们的历史与血脉。)

2.提出问题:什么是姓氏?为什么叫做姓氏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讲解。(1)中国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分别的。古姓:姬、姒、姜、嬴、妫,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明确:都有一个女字旁。)

大家能不能猜测一下这是为什么?明确:与远古时期母氏氏族社会特点有关。(2)氏是怎么产生的呢?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氏”是什么意思?你们可以试着猜。(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 “氏”的本源义是木本,即植物的根,在父氏社会中,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而族长或有权势者往往一夫多妻,男子升到一家之长的地位。这时出现了同一姓所衍生的分支,但是当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氏的,只有贵族男子才有氏。那么可见“氏”是用来区别“贵贱”。

(3)引出一部从宋代流传至今的启蒙教材:《百家姓》。问大家:在我们流传已久的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

(明确:“百”并非就仅指确切的“百”,而是多的意思。《百家姓》本来收集438个姓,后增补至504个。后来经过明清不断地新修,到今天大概有四千多种。)

谁能来背一下《百家姓》里前面几个姓氏是什么?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这么多的姓氏,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让国人骄傲的姓氏文化。探究一:

(学生活动:展示成果,语言表达训练)既然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姓,大家有没有想过姓是怎么来的?

我们大家都有自己的姓,课前我们已经根据自己的姓氏分了小组并且还坐到了一起,下面我们就请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探究成果,说说看自己的姓氏来源。(学生按组自由发言。)

展示:(课前布置,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在上课的时候打破了班级的座位次序,而是让同姓的同学坐在一起便于总结和交流。课前我整理了一下,在授课班级中有几大姓:张、李、王、刘、杨、赵。在发言的时候这几个是重点。)

拓展: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梳理、总结、完善一下我国姓氏的来源。(一)以母亲为姓。

在上古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以母亲为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姞”、“姜”、“妫”、“姒”等。

(二)以分封的土地为姓氏。

卿大夫及其后代以受封邑名为姓。夏商周三代,天子或诸侯给有功劳的卿大夫一块封地,受封的卿大夫及其后代一般就以封地的名称当作自己的姓氏。

(三)以国名为姓氏。如齐、鲁、晋、宋、秦、楚、卫、韩、赵、魏、陈、蔡等;(四)天子赐姓。古时候,为了奖赏某人,天子便把赐姓作为一种奖赏的形式。(五)以出生地或者居住地为姓氏。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生于姚墟,便以“姚”为姓。

(六)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古代有以职业技艺为姓的习俗,(七)因避讳而改姓氏,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也会改动的,(七)以担任的官街为姓氏,古时有乌鸟一个官职,其后代去鸟姓“乌”。我们熟知的古代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

拓展: 趣话姓氏: 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都比较常见,但也有一些奇怪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姓氏,在姓氏大省河南甚至还有“狼、鸡、猴、狗、蛇、妻、妾、骂、邪、嫖”等姓,这也构成了姓氏文化一种比较有趣的现象。1.“东西南北”、“柴米油盐酱醋茶” 一拾百千万;赤、橙、黄、绿、青、蓝、紫„„ 2.死、难、黑、老、毒。3.介绍几个少数民族的姓氏:

直接采用汉姓,有朝鲜、壮、土家、白等19个民族;既使用本民族的原有姓氏,也使用汉姓,有满、蒙古、彝、藏、景颇等27个民族;无姓氏,维吾尔、哈萨克、布朗、傣等8个民族习惯上没有姓氏。满族和回族的姓氏。

探究二:

(学生活动二:展示探究成果,语言表达和写作训练)

姓氏的“流”,即是姓氏的发展问题。(小组展示自己姓氏的历史名人)

每一个姓氏都代表着我们家族的荣光与自豪,那么当我们满怀豪情与激动地展示完我们本姓氏的来源发展之后,我们同学会有怎样的感触呢,能不能通过大家手中的笔把你的自豪、你的骄傲展示出来呢?谁来试试看?

写作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把我们的姓串联起来,可以写成像《百家姓》那样朗朗上口的文字,可以写成一幅对联,还可以编成打油诗等等。(请同学准备好了给学生展示。)

结语:(升华以及情感目标的体现)从百家姓的角度看,我们有不同的姓氏,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根源、出处,正所谓“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但从中华民族的角度看不管我们的姓氏是什么,我们都离不开中国这棵参天大树,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都是同一条根,我们都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祖先身上的精神流传百世,把他们优秀传统发扬广大。这节课结束了,但是我们探究中国文化的使命却没有结束。最后以一首歌祖海的《百家姓》来结束这节课。

五、教学效果及课后反思

从总体上来说,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我课前预设的目标。学生课前的准本工作做得比较到位,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但是经过评课和反思,有几个地方是需要改进的:

1.在几个环节中应该重点突出一个环节,使之更有亮点。2.板书有些形同虚设。(因为课件非常详细,所以这个环节考虑得不是很充分。)

3.课堂评价环节还不够。

4.应该让学生的探究再增加些深度和难度。5.导入要慢,声音要大。

篇7:教育经济源流价值与职业教育探究论文

[摘要]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有关当代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研究逐步呈“梯度化”发展态势,其中尤以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推崇为优先。在价值观教育实施过程中,历史教育能够为提高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奠定基础,又能作为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载体。因此有必要将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相互结合,探索二者结合后的实践对策。

[关键词]历史教育;价值观教育;互渗性;对策

价值观教育的核心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针对当下研究生受教群体的年龄层次跨度较大,价值观塑造程度各有差异,且该群体受社会因素影响较为普遍,极易导致传统大学课堂“单一灌输式”的价值观教育,在教育效果方面的弱化与不足。为有效缓解这种客观局面,从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二者的关系角度进行审视,有助于培养并塑造当代研究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篇8:教育经济源流价值与职业教育探究论文

关键词:水彩教学,应用性教育,绘画技巧

水彩教学中, 应用性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它所针对的教学对象是那些以学习应用美术类为主要学科的学生, 应用性水彩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掌握更多更为实用的水彩绘画技巧。对于一些刚刚接触水彩课程的学生来说, 要以基础的水彩绘画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而对于那些对水彩绘画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学生来说, 可以将创作型水彩课程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并且通过对设计学科教学方法的借鉴, 来实现应用性水彩教育。水彩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一种,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学生对于基本的绘画知识和绘画技巧掌握较慢, 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而运用应用性的教学方法, 能够使学生通过对水彩绘画知识的运用来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通过练习绘画来牢固地掌握绘画的技巧。另外, 应用性教育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 使学生的绘画技能得以升华。

一、在水彩教学中开展应用性教育的特征

(一) 水彩教学中应用性教育能胜任基础色彩训练的工作。

水彩教学中, 不但注重于对基础知识的教育, 还是绘画设计的专业训练, 其强度都比较大, 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更多。水彩是绘画设计专业中的一门最基础也是知识涉及范围最广的课程。它具有以下几种优势:一是水彩具有较强的色彩感, 并且绘画训练简单快捷, 学生能够在接受训练的同时快速掌握与色彩相关的绘画基础知识。二是水彩绘画要求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把所要描绘的事物画出来, 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极强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并能够将眼睛所观察到的事物通过水彩描画出来。三是水彩不像素描那样, 在绘画出现失误的时候可以随意修改, 因此, 学生必须具备谨慎、仔细的性格。四是水彩画的绘画顺序与其他绘画方式有所区别, 而学生可以在对远近、色彩不同的事物进行描绘的同时形成强烈的空间意识。五是水彩的运用对于学生的色彩控制能力和创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严谨、认真的求学态度。由于水彩教学具备以上几种特点, 这就使得该教学工作对于基础色彩知识掌握比较牢固, 也就意味着水彩教学中应用性教育能胜任设计专业基础色彩训练的工作。

(二) 水彩教学中应用性教育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水彩画是美术的一种形式, 自然也是艺术中的一个分支, 要掌握这一种艺术, 就要求学生具备最基本的审美能力。现如今, 由于教育任务的加重, 教师和学生的时间越来越紧张, 许多教师为了能够尽快完成教学目标, 而忽略了水彩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和最终目的, 学生为了能够尽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而将自身的审美目光限制在了一个较小的范围之内, 难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另外, 我国现如今的很多艺术院校对于学生的教育过于要求学生追求商业标准的艺术审美, 造成了学生所具备的审美能力出现偏差, 不但未能带给学生良好的教育, 反而使学生失去了接受审美教育的时机。水彩画艺术是多种美术知识的综合体, 既包含了较为基础的美术知识, 也包含了具有极强专业性的技能, 而水彩画强烈的色彩又形成了水彩艺术多样化、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通过开展应用性教育, 能够让学生通过对水彩的学习来了解水彩艺术中的美, 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三) 水彩教学中应用性教育能帮助学生设计出形式多样的作品。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水彩教学的过程中, 往往并不是像其他绘画形式那样, 强调不同色彩之间极其微妙的变化, 也不会要求学生能够使绘画出的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语言, 而是要求学生能够学会使用一些较为简单的、基础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完整的画面, 并且能够处理好不同角度上的光影关系, 之后再通过对色彩的运用, 使得水彩独有的色彩感在作品中展现出来, 通过对水彩画的进一步加工, 最终完成一幅完整的画作。运用应用性教育的方式, 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练习的机会, 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地训练中熟悉水彩画绘画的过程, 并且对色彩形成较强的识别、运用的能力, 逐渐地加快绘画的速度, 进而学会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 还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让学生能够及时地将自己所想到的内容绘画出来, 从而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水彩作品。

二、在水彩教学中开展应用性教育的价值

(一) 水彩教学中应用性教育的本质价值。

水彩教学中应用性教育的本质价值也是最主要的价值, 其中包括:第一, 通过应用性教育, 能够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优秀水彩作品, 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学习这些作品, 从中寻找适合提高自身绘画技能的那些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将会逐渐地形成一种正确的审美观念,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第二, 通过应用性教育, 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练习水彩绘画, 也就有更多的机会去感受周围各种绘画素材所具有的美感, 在练习绘画的过程中, 形成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 并且培养出丰富的想象力。第三, 应用性教育更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能够有更大的自由度, 教师通过对水彩绘画知识的讲解, 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美术中的美感, 并且自主地寻找更多练习水彩画的机会, 增强实际绘画技能。第四, 应用性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水彩绘画来检验自己对水彩画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还可以通过对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取向。第五, 应用性教育的运用, 能够让学生通过对水彩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形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将自身的能力在水彩画的创作中展示出来。

(二) 水彩教学中应用性教育的工具价值。

水彩教学中应用性教育的运用, 使得水彩教学的工具价值得以很好地体现, 其中包括:第一, 由于水彩画对于学生绘画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较高, 也就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的培养了学生最基本的绘画知识和技能, 使得学生对这些知识技能的掌握更为牢固。第二, 水彩画相对于其他绘画形式来说, 更注重色彩的运用, 通过应用性教育, 能够使学生牢牢掌握色彩理论相关的知识, 对色彩的辨别和运用更为熟练。第三, 水彩画所能体现的绘画内容极其丰富, 通过应用性教育, 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创造力, 使其能不断地发现身边的绘画素材, 并通过其独特的思维, 将其以水彩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第四, 水彩画对于学生的思维观念也有较高的要求, 通过应用性教育, 能够不断地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扩展, 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五, 水彩画视觉冲击感较强, 通过应用性教育, 能够让学生把握对色彩的运用, 创造出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水彩作品。

(三) 水彩教学中应用性教育的文化价值。

水彩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应用性教育使其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实现了统一。第一, 通过应用性教育, 水彩艺术的价值不断地在作品中得以体现, 师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艺术, 丰富了艺术文化。第二, 通过应用性教育, 能够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 实现水彩艺术的探讨。第三, 相对于普通的教学方式来说, 应用性教育更注重于学生对于绘画技巧的运用, 也就能够凸显学生的艺术个性, 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绘画特点。第四, 水彩画对于学生的色彩把握能力、基本绘画技巧、创造力、想象力等各个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 应用性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其综合素质, 塑造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罗晶晶.简论水彩画技法的探究与本体语言的构建[J].美与时代, 2011

[2] .李洁灵, 曾昭辉.水彩风格在二维动画场景中的价值研究[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 , 2012

篇9:胶东大鼓源流与文化价值小议

关键词:胶东大鼓;文化价值

本文以胶东大鼓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变迁为线索,并且对其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综合了历史、音乐、社会、地理等多个学科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并且列举了诸多生动鲜明的例子,用具体、客观的事物来佐证,更显清晰、生动。

一、胶东大鼓的历史源流与演变

胶东大鼓,原名“盲人调”,是植根于胶东半岛的鼓曲说唱形式,距今约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是现今流行于山东省胶东半岛沿海地区的一种鼓曲艺术形式。胶东大鼓唱腔高亢挺拔、婉转动听,善于运用唱腔的变化来表现人物情感,属于“鼓书”的一种,“鼓书”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变文,后来,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在清代时,达到繁荣的高潮。

二、胶东大鼓艺术形式概述

1.简洁的艺术结构。一般说来,曲艺的曲调是从民歌来,是用民歌来唱故事,因此才有了说唱艺术。如果说民歌是叙述的,那么在民歌里就是以叙述为主。中国民歌的叙事传统历史久远,因此孕育和培育了说唱艺术。

胶东大鼓作为一种民间说唱形式,具有胶东半岛地区淳朴的乡土气息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原因在于胶东大鼓的内容都是劝人积极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因此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其中的内容大体上包括精忠报国、待母至孝、邻里和睦等内容,所以深受欢迎。

2.简约的表演方式。胶东大鼓可以说是最简约的一种艺术形式了,师徒几人携带一两件乐器,甚至一个人带着击节鼓板,无需化妆,不需行头,走到哪里就说唱到哪里,通过说唱来讲述各式各样的故事,在一个人扮演多个角色的情况下,可以就凭着一张嘴,用生动、流畅的语言来说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语言艺术,它可以不借助舞台的化妆不借助音乐,可以不借助很多很多的外来的东西,单凭演员的身手技艺就可以波澜壮阔的讲述着历史,还可以委婉多姿的谈谈人间的各种情怀,各种故事。

3.简朴的从艺人员。1942年梁前光在蓬莱磁石山区燕子夼举办盲人训练班时期,与盲艺人们朝夕相处、共同学习、创编新词、改进大鼓曲调,在研究了各个区域流派盲人调唱腔的基础上,在自己的演唱技巧上吸取各路大鼓流派的长处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和鼓板结构,梁前光到前线为士兵们演唱自己编写的新鼓词,在演唱时往往会博得一阵阵意想不到的掌声和喝彩声。梁前光和盲人调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有很多地方出新,他的演唱风格以飒爽见长,唱腔紧凑,调子里“哼哼嗨嗨”这样的曲调被去掉,另外根据故事的发展还转化了很多别的地方的小调。

三、胶东大鼓文化价值小议

1.济世--抗战时期的文化战场。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大鼓艺人们一年游走与各个村落之中,所演奏的大多都是反映底层百姓生活疾苦的一些曲目,并且每个县说唱大鼓书的盲艺人们都会主动参加一个组织严密的自治机构----三皇[1]会。在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大鼓也迎来了它真正的兴盛期,1938年,为了更好地进行抗日宣传,充分发挥盲人艺术家的作用,发动群众抗日,胶东地方政府成立胶东文协,之后各县“文化界救國协会”也陆续成立。胶东文协派出演艺代表与各地的盲人艺术家及盲人组织三皇会联系,动员盲艺人抗日救国。具有爱国情怀的盲人艺术家,在胶东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将“三皇会”改为“胶东盲人抗日救国会”。他们通过演唱大鼓宣传抗战。1942年10月,牙山地区解放,胶东文协与当地三皇会①合作,组织了近20个盲艺人举办盲人训练班。1943年6月,当时的国民党东栖霞行政公署姜岩在牙山又召开了由49人参加的“盲人训练班”。学习激昂的抗日新曲目,同时宣布将各地的三皇会撤销,成立“牙山根据地盲人抗日救国会”救国会下面分设四个小组,分别下乡动员群众支持抗日。

2.安民--大鼓的人文情怀。胶东大鼓艺术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着重表现在其蕴含的认知价值、社会价值、民俗价值及娱乐价值等方面。

其一,胶东大鼓艺术的认知价值表现在为传播知识、认识自我。

其二,胶东大鼓反应社会生活,与现实社会生活关系密切,它的社会价值集中体现为讴歌真、善、美,批判假、恶、丑。

其三,胶东大鼓的民俗价值着重体现在乡土气息和艺术形式两方面。

其四,胶东大鼓作为盲艺人创作的舞台和百姓一天劳作之余的最大消遣,在填充下层百姓精神上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3.尊重保护传统艺术

(1)“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胶东大鼓。近年来,随着电视艺术和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欣赏习惯在悄然改变,这就使得包括胶东大鼓在内的传统艺术面临严峻的挑战。观众锐减、演出场次下降等问题成为普遍现象。困境中的胶东大鼓开始慢慢寻找适合自己的出路。首先,外部环境方面。随着胶东大鼓加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扶植传统戏曲的创作与演出,包括举行各种汇演、评奖,增加政府投入及为创作人员改善生活条件等等,从而形成了有利于胶东大鼓发展的外部条件。其次,内部因素方面。一方面胶东大鼓的创作者面对冲击能够及时调整心态,在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为大鼓寻求新的定位;继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演上不断创新,跟上时代步伐,编演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好戏。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胶东大鼓的主创人员的艺术观念也在变化。经过长期实践后,他们的探索不再满足于编制一个生动的故事,塑造有个性的人物,而是有意识地向人文深度开掘,使作品有更丰富的思想容量和艺术震撼力。

(2)艺术之于人的价值思考。艺术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知道,人的生活不能只停留于吃饱穿暖。人需要思想,需要有寄予情感的表达方式,需要精神世界的修养与艺术熏陶,艺术的最高作用就是对人生命自由精神的感化作用。我们可以简洁的将艺术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心理价值。

注释:

[1]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参考文献:

[1]程天健:《行乐舞鼓——民族音乐学研究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2]于会泳:《山东大鼓 犁铧大鼓·胶东大鼓》,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年.

[3]于会泳:《腔词关系研究》,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4]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篇10:教育经济源流价值与职业教育探究论文

(1)整合双方的教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过程中增加历史教育的内容,将具有时代特色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通过多种形式传递给研究生受教群体,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历史教育的实际内容坚定研究生爱国主义价值观的信念。

(2)强化对比式国情教育。结合历史教育的具体史实,在今古历史的对比和差异中,提升研究生的爱国主义忧患意识。

篇11:教育生活道德文化与价值观

2014-7-8李雪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性工作。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各种社会思潮,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区分层次、突出重点。第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用他们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第二,要从娃娃抓起,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培育起来。广大青年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要润物细无声,发挥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的作用,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使之融入社会生活,让它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社会治理都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激励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篇12:教育经济源流价值与职业教育探究论文

一、学前教育科学教育价值取向与目标的国际趋势

1、将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作为根本目标。

2、强调发展儿童的科学探究能力。

3、重视基础技术教育。

二、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及价值取向

1、终身发展的价值取向。

2、教育目标构成三要素:

⑴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并有初步的科学精神态度。⑵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感性认识。

⑶获得有关周围事物及其关系的经验,并有使用的倾向。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三要素的内涵

1、情感态度目标----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并有初步的科学精神和态度。①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②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③关爱和保护周围环境

④创造精神

⑤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分享和交流

2、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目标----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感性认识

篇13:教育经济源流价值与职业教育探究论文

一、清末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 晚清创办女子学堂及职业思想的萌芽。

中国传统社会中, 女子是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的, 但是到了清朝末期随着西方男女平等思想观念的引入及教会女学的建立, 女子教育呼声逐渐高涨。19世纪末, 梁启超、经元善等人共同创办了“经正女学”, 这是中国第一所自办女学。然而, 由于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传统思想的影响, 该学堂遭到了中国传统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同时, 也受到了众多有志之士的赞扬与讴歌, 如著名小说家林纾便创作有《兴女学》, 大力赞扬女学堂对社会风气改善的重要作用。当时的中国女学堂借鉴西方的成功教育经验, 在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具有一定特色, 如招收具有一定文字基础的青年女子在校学习, 所有的教职工都由女性担任[1]12。然而, 遗憾的是中国女学堂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最终夭折, 但其开启了中国女子职业教育的先河。随着较为系统的职业教育思想引入中国, 中国一部分女性开始接受维新时期的男女平等思想, 逐渐形成其职业观念, 所以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开始萌发。

2. 清末女子职业教育的形成及发展。

起初, 由于中国女子在长期的家庭教育中担负着贤妻良母的作用, 长期积淀有传统的生活习惯及生产条件等原因, 使得当时的女子职业教育主要集中在家蚕养殖、美工、裁缝、编织等方面的职业教育, 这些都是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所以, 当时的女子职业教育主要为一些女子养蚕、手工传习所等职业学校, 以帮助她们学得一技之长, 最终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在《通行各省举办实业学堂令》颁布之后, 女子职业教育发展较为迅速, 当时人们希望有专门为女子看病的女医生, 这样培养女医生的女子医学堂开始出现, 同时从事医务工作的职业女性开始产生。另外, 当时有很多女子开始涉足教师职业, 这直接推动了晚清女学的发展。最初, 一些地方设立有女工师范传习所, 其远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随着晚清时期留洋学潮的蓬勃发展, 一些具有活跃思想的女子开始学习师范, 以便归国从事教师职业。当时的政治家一致认为:“国家自强非遍设女学不可, 欲遍设女学非此时派遣女子速成师范及养成教员不可。”秋瑾在其书信中也提到:“女子教育需才甚多, 我同胞能多一留学生, 他日便多一师资。”[2]52随着学部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及《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等, 女子教育最终被列入学制。同时, 学部又要求各省应按照章程的要求建设女子师范学堂。短短几年, 女子师范从无到有, 再到20世纪初的迅速发展, 对女子从事教师事业有着更大的推动作用。

3. 清朝末期女子职业学校的发展。

清政府在颁布《各省举办实业学堂令》之前, 女子职业学校较少, 当时主要包括桑蚕女学堂、手工学习所、医学堂等。清朝末期为了振兴经济, 清政府便要求各地方振兴桑蚕业, 其中设立桑蚕学堂便被视作振兴桑蚕的重要途径。20世纪末杭州太守创办的浙江蚕学馆便明文规定不招收女学生, 然而中国数千年形成的男耕女织传统使得女子必然与纺织有着必然的联系。随着桑蚕学堂的增加, 桑蚕女学堂开始出现, 并成为当时兴办最早的女子职业学校。女子传习所是清朝末期设立女子职业学校中最为普遍的一种。这样, 通过女子传习所的设立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广女子职业教育, 而且还有着培训教师的作用。医学是较为适合女性心理及生理的职业, 当时的有识之士便将兴办医学堂视作培养女医生、女护士的重要方式, 这就使得女医学堂成为晚清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当时, 直隶天津卫生局开办的北洋女医学堂便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最早的女医生、女护士等。随着《女子师范章程》、《女子小学堂章程》等的颁布, 使得女子在法律上获得学校教育的地位, 进一步促进了女子职业学校的建设, 其种类与数量都有了较大的发展[3]115。总之, 晚清时期, 特别是新政实施后, 使得女子职业教育不再局限于沿海一带, 开始深入内地, 其所开设的学科也非常广泛, 人数越来越多, 对以后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二、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影响

1. 近代实业思想及其教育的推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 清政府内部的一些官员开始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在这一过程中, 出现了许多近代机器工业、军事工业及近代民用工业, 同时民族资本主义机器工业也开始兴盛。当时, 洋务派创办的工业完全是由封建政府控制, 主要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但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范畴。然而, 这些工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没有掌握工业技术的工人及相应的管理人才。当时的雇佣工人基本上来自于农业或手工业工人, 其中农民占绝大多数, 这两类人没有近代的文化知识及机器工作经验, 更没有近代工业机器需要的专门技能。这便出现了近代中国工厂生产的产品质量较低, 资源浪费等问题。当时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认识到培养本国人才的重要性, 由此便求助于近代职业教育。当时,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分析中国国情时指出:“中国积弱是由于分利之人太多, 女子分利则因为她们没有职业, 而无职业又因为无学, 无法从事职业。故应兴办女学。”这里的女学便是女子职业学校。

2. 女权运动使得女性走出闺门, 接受职业教育并走向独立。

19世纪末, 女权便成为女性解放的口号, 《女权篇》的出现便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刊发有关女权方面的作品。马军武在《新民说》上发表的《弥勒约翰的学说之女权说》便提倡应以人权为基础的人性解放, 并认为女性解放乃革命的重要一环。当时在社会影响较大的《女子世界》中就有关于女子体育重要性的论述, “今日有数之女国民, 且养成将来之男国民。”曾在美国留学的康德回国后便在南昌修建了一所医院, 在治病的同时培养医务人员, 同时她又在上海开设一所护士学校。当时从国外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大都致力于女子教育事业, 如20世纪初湖北派出的二十多名女留学生归国后便进入女校任教, 她们中的黄轩有创办女子师范学堂, 黄国侯创办“衡翠女子职业学校”。另外, 还有为女子教育献身的惠新在杭州创办“贞文女学堂”等。秋瑾归国后积极参与筹办中国公学, 并在家乡创办了明道女学、体育学校等, 她说:“一个人如果有志气, 何尝不愿意有一个自立的基础, 自活的职业呢?如今学堂多了, 女艺工也多了, 开工厂、做教习何尝不自己。”[4]92所以, 秋瑾将进学堂、求学艺作为妇女翻身的重要途径。同时, 也正是在这些职业女性的影响下, 越来越多受传统思想禁锢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所以, 民国初期的女子职业教育多样化、专门化等都与清朝末期女子教育及职业培训, 特别是其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

3. 晚清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

清朝末期, 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与近代女子职业教育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时的教会女子学校首先提倡建立中国女子职业教育, 使得当时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更为成形。教会女子教育起初便与女子职业教育相结合, 并突破了传统的女子教育, 首先提出培训女子布道员, 有些教会还秉持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原则, 培养了一大批女性师资。当时的女子教会学校还设有师范科, 如上海圣玛利亚学校、中西女塾及北京贝满女子中学等便是早期培养女子教师的摇篮。当时的圣玛利亚学校早期以纺织、烹饪为主, 20世纪初期开设有师范科。当时的美国传教士在上海设立的仁济医院附属护士学校, 便是史料记载最早的女子医专。从此便开始了女性向医务职业领域的发展。当时的女子职业学校主要侧重于医学、师范、家政等, 这便为中国女性创建了通往经济独立的桥梁。当时的教会女学职业教育非常重视教育的实用性, 注重学员技能培训, 这便为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奠定了重要基础。所以, 晚清时期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的萌发促进了中国妇女的觉悟及其解放运动的发展, 为近代中国女子职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对当前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 晚清时期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改变着当时人们的教育观念, 使得女子接受职业教育逐渐被社会认同, 特别是当时要求女子脱离男子依附, 通过职业教育取得相应的职业, 实现经济的独立等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同时, 由于职业教育的培养已经突破了贤妻良母的范围, 这便大大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并对“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进而对妇女的社会角色及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极大推动了妇女的解放。

参考文献

[1]谢长发.晚清女子教育与女子职业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 1995.

[2]程鹏宇.清末新政时期的女子职业学校概述[J].河南大学学报, 2005 (4) .

[3]魏艳红.晚清女子教育与中国女权思想的萌动[J].中国女子学院学报, 2007 (1) .

篇14:教育经济源流价值与职业教育探究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名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目标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它不仅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也指导着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的教育工作。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整体发展趋势良好。然而,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我们研究发现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教育效果。为了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和增强实效性,笔者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影响因素入手,更细致的剖析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现状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

人是群体动物,我们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自生存。我们适应着社会,社会影响着我们。在社会中有着形形色色的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更何况现今这个多元化、多文化的中国。例如日本的动漫进入中国,美国的大片上映到中国的荧屏,“韩潮”在中国流行,更在大学校园流行。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绝大部分中国的青年,而中国的大学生这一庞大的群体也不例外,从而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日本动漫中的“美少女”“美少男”“超能力”“忍者”等,美国的“恐怖片”、“科幻片”、“惊悚片”等都吸引着大学校园中的青年男女们,让他们开始怀疑国产影视,产生了崇洋媚外的思想。韩国的“肥皂剧”使校园的女生们消沉,积极、踊跃的思想逐渐被淡化了,留下的只有懒惰。“韩潮”不仅让那些追求时尚的女生开始攀比,而一些男生的审美观与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二)网络信息因素

在这个电子产品的时代,网络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说是生活的必需品。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具有自主性、隐蔽性、传播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正逐渐成为各种社会力量、各种利益群体表达思想和意志的场所。[2]

当然大学生也是网络用户中的一大群体。有的大学生利用网络查学习信息,浏览新闻,看视频,有的利用网络打游戏。根据 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为3.80亿,手机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2] 在这巨大的网络用户中,大学生无疑是占了大部分比例。因此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1.网络正面信息的影响

几乎每天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国内外的新闻呈现在网上。其中有很多关于违法的信息,有关于成功人士事迹的信息,有关于国家发展状况的信息,以及国家外交的信息等等。对于网上的“反面教材”,如违法的信息等可让大学生对个人耻辱与荣誉,以及人生观与价值观有更深的认识。对于“正面教材”,如了解时事,关心国内外发展的信息等可让他们的奋斗目标更明确,社会责任感更强烈。

2.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

在网上不良信息也层出不穷。恶搞的视频、图片,反动势力的错误言论,还有网络游戏的诱惑等。网络上的“恶搞”是建立在娱乐之上对于审美观的亵渎。反动势力的错误言论是对于大学生这群“愤青”在思想上的误导。网络游戏的“美丽画面”与游戏中的你争我夺,“暴力”等内容,是导致玩这些游戏的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产生污秽思想与暴力倾向的源泉,更是大学生堕落,不思进取,毫无斗志的“罪魁祸首”。

(三)学校教育因素

大学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引擎,也在维护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国家利益坚定的维护者。[3]目前一些学校存在重知识灌输、轻素质培养等不良现象[4],这就构成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也是诱发各类大学生问题的直接因素。大学中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多数学生是没有真正理解这门课的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以及相关内容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更深入的探究就是,有些教师,没有起到教师应有的督促作用,这让大家从开始以来就认为这门课程不重要,认为这门课程是一门“耍耍”课,可听可不听,以至于让大部分同学对这一“体系”始终不能深入,全面的理解。

(四)家庭因素

1.单亲家庭的影响

不管是因为离异,还是父母双方中一方发生不幸而成为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在精神上与心理上都会受到巨大的打击。从而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看待世事的思想,可能会变得孤僻、自卑、叛逆、厌学、不相信身边的人等。单亲家庭孩子的这些心理会严重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有调查显示,“在离异家庭子女中,48%的子女有自卑心理,40%的性格孤僻,感情脆弱,25%的感情波动起伏不定,24%的孩子心理早熟”[5]。处于单亲家庭的子女主要不良性格特征是求知欲和奉献精神较低,行为的自觉性和自制力较差,缺乏高度的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即表现为社会性性格特征的明显不良。[6]由此可看出,单亲家庭因素从根本上制约了子女的发展前途。扭曲了他们的生活观、人生观、价值观。

2.留守儿童的影响

为了生计,父母双方长期在外。没有父母的管束与教导,他们长期“跟着感觉走”,为所欲为,逍遥自由。这就让他们养成了“放荡不羁”的生活习惯,觉得身边的事与他们无多大关系,缺乏社会责任感,随之思想也跟着改变。

3.家庭中长辈曾受过教育的方式与程度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长辈,主要包括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中祖父母与外祖父母都是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他们大都没有接受过教育,更何况是先进思想的熏陶。即使有些父母在新中国成立后接受过“改革开放”式的教育,但当时的中国落后的地区相对较多,仍有不少父母始终保持着“女子无才便是德”,而男子则是传宗接代的思想。这一范围内的大学生则对新思想的接受便形成了一种心里负担。

(五)大学生自身因素

每个人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天性,比如自己的性格,喜好等。有些人天性倔强,不愿意接受别人的观点,不愿意屈服于事实,始终认为自己的是正确的。但是有些人却是善于听从他人建议,让自己在倾听中成长,在合作中发展,求真务实,奋勇争先。个人喜好不同,也会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喜好看战争片的,让他们明白世界和平,才是人类最需要的;喜欢看“红色”题材的片子的,让他们知道热爱自己的祖国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喜欢去了解一个成功人士事迹的,喜欢阅读励志书籍的人,知道成功来之不易,需要用坚强与毅力来换取等等。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应对措施

(一)治理社会环境,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要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真正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努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强化爱国主义意识和弘扬民族精神。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利用网络,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拓宽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渠道。网络资源丰富,不仅丰富了教育渠道还丰富了教育方式。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结合提供了方便。在高等院校中可以施行网上视频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利用网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同时,必须注意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重视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教育和引导。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和引导力度,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网络,鉴别并规避网上的不良信息,了解并使用有益信息,学习知识,增长见闻,拓宽视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热情。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网站的建设,结合大学生实际,将一些红色资源上传到网站供学生学习,消除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设立各种类型的主题,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各类讨论中培育民族精神;此外,还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网络监管和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用法律来保障网络的健康运行,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构建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堂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职责,所以应力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体现到课程设置各领域,贯穿于教材建设各环节,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其深入头脑,扎根人心,真正为大学生所掌握、所认同,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7]就高校思政课教育内容方面,其一是教育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担负着传承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任务,教师要通过灵活的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其二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授课内容情景化、信息化,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完美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如课堂教师可以预先给学生项目,让他们自己就相关问题收集材料、分析材料、解决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也在准备项目、交流讨论、教师指导中得到了切实地提高,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和谐家庭氛围

家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长期深刻的影响,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最基本最直接的单位,家庭教育是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化和大众化,而家庭教育的缺失会削弱学校和社会对孩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影响力。要重视家庭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家庭教育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父母的言行、习惯、爱好、为人处世的态度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父母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善于发现和认同孩子的潜能,注意发现和培养其特长和优势,让孩子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和个性。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到爱而不纵、严而不苛,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父母可以是经常主动和辅导员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同时,及时反映孩子在家中表现,从而使学校和家庭、教师和父母之间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五)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

价值观的形成较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内心变化等非智力因素。从内因角度看,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注重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大学生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首先要自己做到自省自律、知耻改过。[8]书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看书,多看好书,可以让大学生学习到前人的经验,与伟人对话,从优美的文字中体会人生的哲理,确定人生的目标,借鉴前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2]郑洁,网络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影响及对策[J].1007- 8487(2010)02-0083-03.

[3]郑南宁.大学人才培养使命的再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5):7.

[4]马建军、周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灵魂,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6).

[5]胡红梅,情感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方法,乐山师范学 院学报, 2012(4).

[6]付红梅、 吴起华,单亲家庭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及完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8).

[7]马建军,周玉. 四位一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J].广西社会科学,2010( 8) .

上一篇:党旗更鲜艳报幕词下一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