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寿保险银行共同管理论文

2022-04-22

人寿保险银行共同管理论文 篇1:

共同基金的发展与金融服务业的变革

一、基金的发展造成银行地位的下降

过去的几十年,发达国家以不同寻常的速度将存款机构化,降低了银行作为储蓄蓄水池的作用。美国从1978年到1995年,以养老保险、私人养老金计划以及州和地方政府退休基金形式存在的储蓄增加了8倍,达到5.04万亿美元,而共同基金的资产增加了42倍以上,达到2.7万亿美元,在这期间,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所拥有的资产占美国金融部门总资产的比例从20%上升到42%,同时,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所拥有的资产比例从57%下降到32%。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转变证明了银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在政府鼓励和退休基金发展的共同推动下,共同基金很快繁荣发展起来。在美国从1984年到1994年,由于养老金计划所负担金额不断激增,共同基金中以养老基金形式存在的资金量增加了1倍还多。在这期间,个人退休账户总资产中以共同基金形式存在的资产几乎翻了3倍。退休金的储蓄者将资金转入共同基金,反映了他们在注重投资长期性的同时逐渐开始追求较高的收益。银行在吸引短期存款方面失去了竞争优势。以往的储户将他们的资金投向了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与之相比,银行作为中短期商业贷款供给者的首要地位在迅速下降。这种银行在短期商业信贷中日益下降的地位,反映了一个不受管制的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

商业票据市场发行的是非抵押公司借据,这种借据不能称作证券,并且仅以大面额发行,由机构投资者认购。事实上,商业票据市场不对交易活动进行监控,也不提供关于发行和交易数量或价格的任何信息。在向所有具有高信用等级的大型非金融公司直接提供短期信贷的同时,商业票据市场主要满足金融公司的资金需求。

20世纪70年代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产生,极大地增加了对商业票据的需求,并且降低了它们的成本。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向金融公司提供更加廉价、更加丰富的资金,从而减少、继而消除了它们开展业务时对银行贷款的依赖。通过商业票据市场这个纽带,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和金融公司成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而这个整体已经从金融业的边缘发展成为与银行系统相平行的一个系统。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与银行争夺资金,并且像银行一样向家庭、商业机构以及其他的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直接发行自己的债务。与银行不同的是,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不直接向家庭、商业机构和其他公共或私人机构发放贷款。相反地,它们投资于短期可交易的金融工具,如商业票据、银行存单和国库券。

这样,金融公司并不在吸引公众资金方面与银行及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进行竞争。比较大的金融公司从商业票据市场上获得超过一年的资金,其余的资金从中短期债券市场上获得。

二、建立完备和公平的法规监管银行和金融公司

金融公司在与银行竞争资金的时候,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有一个无需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明显优势。银行专营一种无须支付利息、可转账的活期存款,因此而获得大量低成本的资金。然而存款准备金制度使得银行不可以把全部资产都投入盈利性资产,而共同基金却可以把它们所有的资金投资于盈利性资产,它们可以获得高于银行的回报率。这样它们就可以向投资者提供更高的收入。很显然,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许多成本优势,促使它们在与银行的竞争中发展起来。

由于共同基金投资者的投资没有直接获得保险,所以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无须支付存款保险费。它们不发放个人贷款,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为获得投资资产的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就少于银行。而且与银行不同的是,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从不设置分支机构和自动存取款的设备,也从来不向少数的大客户提供低廉的服务。随着所获取的低成本资金越来越多,这些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优势也使金融公司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在从低成本中获利的同时,金融公司也从直接和间接的公开支持中获得很多利益,这也增加了它们的竞争优势。而银行通过提供亿万元的担保来支持金融公司的商业票据,从而促进了竞争对手的发展。

金融公司对法规及公共支持的成功利用,使得寻求一种新的管制途径变得更加迫切了。要恢复金融业合理、公平的竞争,需要调整管制的框架,这种框架应集中考虑功能和结果而不是机构类型。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指出:需要一个大型的监管系统对银行和金融公司这两个系统的监管进行调整,形成功能基础型的法规。这种法规将向所有从事金融业务的主体施加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包括金融公司和其他没有被管制的公司。

三、金融市场能形成安全网吗?

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的风波越演越烈。随着总储蓄流向共同基金,养老金计划和各种其它基金,企业和家庭面临越来越多的资产组合风险,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当然美国人是能够从容应对的,但其他国家则不断面临麻烦。

依据美国的市场调查公司在1993年的研究,共同基金已经成为证券市场不稳定性的主要来源。依靠日常交易的共同基金经纪人以很高的频率周转证券,这种变动性反映了共同基金投资者自身变化无常的行为。由于不断增长的赎回率和金融市场日益严重的不稳定性,对共同基金的抢购热潮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另外,由于利率上升或其他市场事件所引起的对股本资金的清偿,可以导致证券价格自动的螺旋式的下降,同时不断下降的股票价格促进了基金对股本资金更多的偿还。这样从工资总额中自动扣除金额和相应的对长期利益的追求,退休金的投资者更加不愿意看到短期市场的不稳定,所以在共同基金中增加来自退休计划的资金也许会减轻这种趋势。

然而,来自退休计划和年金的粘性货币在美国不到共同基金总资产的1/3,同时没有警惕性的投资者仍然把大量的资金投向共同基金。这样美国政府在制定促进共同基金和固定福利计划发展的税收、货币、法制和退休收入政策的时候,政府官员明确地假定投资者是越来越精明的。不过,许多迹象表明实际情况刚好相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一项调查表明,由银行管理的共同基金的投资者中,有2/3的人认为他们的资金是由美联储担保的,美国1993年11月发表的一项调查表明,在通过经纪人购买基金份额的投资者中,有一半的人相信他们的资金是由美联储担保的。两年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官员声明,银行不顾披露准则,仍然不公开非存款投资工具不受担保的地位。

在1994年3月,当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下跌超过300点的时候,投资者评估服务公司破纪录地在一星期之内收到来自共同基金投资者的1600个询问电话,是平时询问电话的8倍。这些投资者询问如何从银行那里获得对他们损失的补偿。事实上,一般的美国人,甚至受过金融方面教育的人,也非常容易对保护储蓄和投资的公共安全网络感到困惑。这个网络包括:针对银行和储蓄机构的保险基金、针对保险公

司的政府担保联盟、针对证券公司的证券投资者保护公司,以及针对固定收益养老金计划的养老金收益担保公司。这些公共担保计划向投资者提供不同程度的保护。

1991年,美国共同利益人寿保险公司倒闭,它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家保险业界的破产者。这使许多人注意到担保投资合同的担保问题。当它倒闭的时侯,共同利益人寿保险至少有40亿美元在担保投资合同中还没有收回。在共同利益人寿保险的客户从国家保险管理者和担保基金中获得最大程度的赔偿过程中,持有那些合同的投资公司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共同利益人寿保险公司倒闭的几年中,美国有几个州开始实施、阐明或扩大担保基金对担保投资公司和其他未分配的年金的保护,结果最初为精明的机构投资者设计的投资工具后来却逐渐成为纳税人的负担,因为在大多数州,担保基金的资金是由纳税人提供的。

四、中国要寻求自己基金发展道路

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融资结构严重依赖间接融资的情况下,市场波动也势必形成对我国中央银行权力的弱化,新的金融秩序要求所有资本和信用的使用者承担一种作为对不稳定性补偿的溢价,这个溢价提高了所有金融资产的回报率,从而增加了非金融公司的资本成本并促使它们削减投资。

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看,共同基金肯定有很大的盈利空间。但从目前的总体趋势看,垄断性的盈利机会趋于降低和减少。首先共同基金能够获得市场准入控制带来的收益,非金融公司的附属金融公司的数量在日益增加,通过银行贷款金融公司以及非金融公司的融资数额都很大,因此要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行交易。然而,我国个人投资者手中有庞大的资金,但还难以在广泛的市场上进行交易,共同基金则能够帮助投资者以方便的条件进入市场进行交易。仅仅以货币市场利率与金融机构储蓄存款利率之间的利率看,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就有不小的盈利空间和机会。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四大银行正在开展理财大战。2005年2月1日工行推出“稳得利”人民币理财产品,其规模为23亿元;建行推出“利得益”,中央推出“汇聚”。这些正是我国金融市场上共同基金融资的一种形式。另外,货币市场基金能够享受货币市场投资的规模经济,货币市场基金还能够发挥其专业理财的能力来降低交易成本,在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之间寻求套利的机会。货币市场基金还对特定投资对象能够享受到税收的优惠,例如个人和企业买卖企业债券都要上交利息所得税,而货币市场基金可以获得税收的优惠。

但是,货币市场基金能否获得良好的收益、赢得投资者的认同,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首先,商业银行是银行间短期资金的最大供求者,保险公司是交易所市场的最大资金供求者,货币市场基金在相应的市场上处于比较弱小的地位。其次,随着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不断增多,可供套利的机会在不断减少。例如,有的货币市场基金试图寻求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套利,实际上这两个市场之间出现的套利机会在减少,随着银行间市场准入范围的扩大,这一趋势更为明显。第三,资金清算速度等的制约也会成为影响投资者认同货币市场基金的重要原因。例如,发达金融市场的货币市场基金通常是即时赎回,即时资金到帐,即t+0。而目前国内的清算速度最快的是t+2。第四,中国货币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不同市场之间存在一定的分割,在这些子市场的整合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远远超出成熟市场、乃至国内股票市场的大幅波动,对于货币市场基金保持稳定业绩形成威胁;同时,在有的子市场,可能会出现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在货币市场基金面临大额赎回时,这一问题尤其会显得突出。第五,目前国内还缺乏权威的、得到广泛认同的货币市场基金指数。第六,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的货币市场金融工具交易规模较大,基金管理人通常无需进行十分频繁的交易行为,也无需过多地投入资源进行市场研究,因而管理费等相关费用都相对较低,相应地货币市场基金就需要收取较低的管理费,而较高的管理费也会吸引更多基金公司的参与以推动其管理费的降低,因而对于新的基金管理公司来说,货币市场基金并不是良好的首发基金的品种选择。

截止2003年末,我国居民储蓄总额超过1l万亿人民币。储蓄规模居高不下,导致了金融资产向银行系统的过度集中,商业银行资金运作压力重重,经营风险巨大;资本市场的发展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严重失衡,影响了国民经济全局的健康、协调发展。2004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这部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献中,大力发展风险较低的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品种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是健全我国资本市场体系,丰富证券投资品种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金融改革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通过共同基金的融资方式有着广阔的前景,进一步促进我国金融业改革的发展和创新,将促成我国金融服务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作者单位:长春市商业银行珠江支行)

(责任编辑:邸延波)

作者:杜 红

人寿保险银行共同管理论文 篇2:

大额保单的十大功能

在《大额保单操作实务》一书中,作者谈到了大额保单对于财富管理的功能,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十项功能

1.债务相对隔离功能 保险和信托不同,信托的财产保全功能是基于信托财产的独立性,而保险是一份特殊的合同,投保人将保险金交给保险公司,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成立保险合同,保险公司在不同条件下将保险金给付给指定或者法定受益人,实现财产合法地在投保人和受益人之间的转移〔当财产发生转移时,显然可以对杭原财产所有人的债务。

2.婚姻财富规划功能 大额保单是婚前财产的“现金保鲜库”,可以防止财产混同,实现婚姻财产的保全。婚后以父母为投保人,以子女为被保险人的保单,在保单赔付前都属于投保人的财产,当然不会成为子女的婚姻共同财产。这就产生了婚姻财产的规划。

3.家族财富传承功能 大额保单的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灵活指定大额保单受益人及其受益比例,并在大额保单赔付之前,具有更改受益人及其受益比例的权利,从而实现财富的传承,甚至代际的精准传承

4.税务规划功能 人寿保险作为社会的稳定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在税务上都是得到“特殊照顾”的。首先,人寿保险理赔金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基本都是免税的;其次,在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保单可以避免遗产税;再次,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购买人寿保险的保费在企业和个人都是可以税前列支的;最后,大额保单在遗产税筹划上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功能,可以通过杠杆准备应税现金

5.资金融通功能 保单一般都具有现金价值,现金价值通过投保人对保单的任意解除权可以随时实现,是属于投保人实际有效控制的财产,在国内外都可以通过保单抵押或质押进行货款,實现资金的融通功能。

6.隐私保护功能 人寿保单的隐私保护功能主要体现在传承过程中,一般财产如果通过继承进行传承,则必须经过继承权公证,遗嘱必须要经过所有继承人的认可,因此是难以做到信息相对保密的。但大额保单则可以通过指定受益人的方式,直接将财富通过保险赔偿金的方式传承给受益人,不需要其他任何人的认可和同意、因此可以起到相对的隐私保护功能

7.杠杆功能 人寿保险的杠杆功能是一个核心功能,这个功能也是人寿保险所特有的,几乎无法被任何金融工具所代替。风险的发生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可以通过支付少量的保费,将这些损失转嫁给保险公司,将不确定的损失转换为确定的对价。同时,人寿保险的杠杆功能还可以变成财富的“放大器”,特别是在境外,人寿保险的财富放大功能被更广泛地应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额保单的保费融资、

譬如,一个40岁的男性,趸交100万美元大概可以买到500万美元的保险金额,但这份保单我们只需要实际支付30万美元即可获得.剩余70万美元可以用保单质钾货款,私人银行的货款利息在2016年上半年仅为2%-3%,你只需要付出30万美元及每年支付1.4万美元的利息即可获得500万美元的保额。而这份保单本身还将产生收益,保单的收益日前在5%左右,除支付贷款利息外还可以有套利空间。这样我们就成功地将5倍的杠杆放大到了15倍以上,将30万美元放大到500万美元。而触发条件就是被保险人死亡,这被笑称为“人的生命的IPO”。

8.收益锁定功能 几乎没有任何一种金融产品具备人寿保险的伴随一生的收益锁定功能。保险合同的合同属性及其长期性,导致保单一旦签订,其预定利率是不能变化的,因而就产生了人寿保险的收益锁定功能。对高净值人群来说,资产的安全比起资产的增值可能更重要,而建立一个安全且能长期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是财富规划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9.投资功能 保险资金一般都非常稳定,可以进行长期的投资安排,为资产管理提供更多的主动权。保险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投资险种,就是投资连结保险。这种保险的主要功能就是投资,同时又兼具保险的特点。

10.移民规划功能 保险理赔金的免税待遇已经被国际社会广泛地接触,因此,大额保单在移民规划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税制复杂、税率高且征税能力强、惩罚力度大的国家,移民前利用大额保单进行财务方面的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外,《大额保单操作实务》的第一作者曾祥霞表示.为了让大额保单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往往将其与私人信托结合在一起,将保险的确定性和杠杆性,与信托的灵活性和独立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种保险金信托也可以很好地实现财富管理的目的。

作者:雷彦鹏

人寿保险银行共同管理论文 篇3:

印度国家银行:在改革中前进

印度国家银行作为印度最大的国有银行,改革以来正显示着其应有的活力,尽管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

印度国家银行至今已有两百年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05年6月2日成立的加尔各答银行。根据1955年的《印度国家银行法案》在合并几家银行的基础上,印度国家银行成为由中央银行——印度储备银行高度控股的国有银行,总部设在孟买。

截至2005年6月底,无论从资产和净收入,还是资产份额来看,印度国家银行无疑都是印度最大的银行。印度国家银行在国内拥有9108家分支机构和4677家附属机构,在2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65家分支机构,而且还在印度储备银行没有分支机构的地区代表中央银行行使职能。印度国家银行目前已经从事了银行、保险、信托和证券所有四个方面的业务,成了名副其实的全能银行。主要的附属的非银行公司有:印度国家银行资本市场有限公司、印度国家银行资产管理私人有限公司、印度国家银行保理和商业服务私人有限公司、印度国家银行贴现和贷款公司、联合投资公司和印度国家银行人寿保险公司。

印度国家银行占印度国内总存款和贷款份额的18%,而占印度外汇交易市场份额的35%,占政府交易(代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收付资金)的60%;跟印度80%以上的大公司有很强的业务联系;拥有国内最多的个人客户。因此,是国内批发金融业务和零售金融业务的主要提供者。

印度国家银行的经营业绩也不错。2004~2005财年,不良资产率只有2.65%,资产回报率为0.99%,资本回报率为18.10%,资本充足率为12.45%,其中核心资本就超过8%。国际上好评如潮,信用评级高。印度国家银行目前成为被穆迪公司评级超过其主权评级的全球惟一一家银行。正因为如此,2004年,印度国家银行本来打算发行3亿美元五年期债券,由于各方反应良好,债券发行量达到了4亿美元。

标准普尔公司2004年10月份认为:“印度国家银行在过去五年里贷款质量在持续提高。印度国家银行是政府持股为主的全能银行,它的适应能力在继续加强。它的外币计价债券被评为‘BB’和‘B’,仅次于印度主权债券评级”。惠誉评级也持同样的观点,“由于印度国家银行的半主权地位和全能银行业务,它能吸收到巨额稳定的低成本存款”。

这些评论当然很有道理。但是,印度国家银行的良好表现除了与其特殊地位和经营特性相关以外,还与印度银行业改革的大背景、其采取的各种内部改革措施和正确的战略调整有关。

两次上市

印度国家银行是在几家私人银行的基础上通过国有化方式组建而成的,在成立之初,代表政府的印度储备银行占有93%的股份,只有7%的股份属于原来的私人股东。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国家银行与其他公有银行一样,其负面作用越来越大。上世纪90年代初,印度开始了第一轮银行改革。1993年,在开禁允许设立新的私人部门银行的同时,也率先允许印度国家银行首次公开发行上市,以适应新的竞争形势。1993年底,印度国家银行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始在孟买证券交易所公开招股,1994年初正式上市,国有股权比例稀释到66%,这样印度国家银行成为印度次大陆最大的公开上市公司,也是孟买指数的最大成份股,占到8%的权重。这次招股特别引入了境外的机构投资者(FII),本身也是银行业对外开放的重要表现,包括富达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表现了浓厚的兴趣。

1996年10月,该行又在纽约交易所以存托证(GDR)的方式公开发行股票,筹得了3.7亿美元的资金,从而加快了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步伐。这次筹资由雷曼兄弟公司和美林证券作为协调人,原计划筹资3.5亿美元,是当时印度历史上在海外筹资规模最大的一次。发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到2005年9月,印度储备银行持股比例为59.73%,外国投资者占19.34%其中,纽约银行保管的存托凭证占7.88%、外国机构投资者占11.46%。

这两次招股虽然使国有股的比例被稀释了,但是代表国家的印度储备银行仍然占有绝对控股的地位。银行受政府的干预,会产生很多的不良资产,为何境内外投资者还对印度国家银行如此有信心呢?这是因为投资者看好的是其他一些因素:一是投资者看好成长中的印度经济;二是拥有私人银行无法比拟、遍布全国城乡的网络优势;三是在政府业务方面拥有垄断地位,如税收收缴、养老金管理以及国有企业的外汇业务。当然,这种改革本身就一个强烈的信号,即政府会放松对银行业的控制,改革的趋势不可逆转。

尽管上市后国有股一股独大,似乎与原来差别不大,但作为公开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发生了变化,受到更为严格的市场约束,印度国家银行不得不开始创新之路。同时,由于监管环境的变化和新兴银行的竞争,印度国家银行也不得不探寻求变之道。印度国家银行委托加拿大的一家管理顾问公司为他做出诊断,并按照其中的内容实施。

技术创新

印度国家银行认识到与国外银行技术力量的巨大差距,开始从两个方面来加强自己的技术力量。

第一,加大巨额技术投资,购买技术和设备,充实银行基础设施。

1999年10月,印度国家银行为了提高零售和企业服务水平,任命了“技术规划”顾问,负责提供技术更新建议。2002年5月,印度国家银行决定进行大规模技术更新来确保优质银行服务,同年6月,印度国家银行为了更好地引导技术更新,还专门建立一家信息技术分公司。

2003年4月19日,印度国家银行与世界头号金融自助业务供应商NCR签订协议,计划在未来一年半内配置1500台电脑,加强银行技术实力,使ATM机达到3000多台,遍布全印度。2004年4月,印度国家银行与Reliancelnfocomm公司签订协议,为100台ATM提供无线接入服务。

第二,联合国内外银行,在已有的基础上扩大现有的网络服务的功能和范围。

2003年1月,印度国家银行跟ICICI银行(印度第二大银行)和HDFC银行(印度第二大新一代私营商业银行)达成ATM双边共享谅解备;忘录,为客户带来了便利,而且降低了跨行存取的费用。2003年11月27日,该行还与UTI银行(2004年1月24日达成具体协议)达成ATM双边共享谅解备忘录。2003年8月,印度国家银行在让自己的ATM网络与Master(万事达)卡国际网络对接后,又与Visa(威萨)国际网络进行连接,为顾客提供子跨国服务。

2004年7月10日与印度银行达成ATM双边共享协议,并于几天后生效。2004年9月20日,该行与Andhra银行签订了ATM双边共享协议。2005年5月10日,该行与Punjab国民银行签订了ATM双边共享协定。

几年来,印度国家银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截至2005年3月21日,共有5290台自动提款机,所有分支

机构实现了联网,其自动提款机占国内提款机总数的31%。2004~2005财年,通过提款机,共进行了2338.8万笔交易,提取现金总额达到313.28亿卢比,比前期增加了203%。2005年被英国《银行家》杂志授予 “2005年技术奖”。

业务创新

金融创新是银行处世立身之本。印度国家银行抓住印度银行业改革为各银行发展提供的发展契机,立足已有的金融产品,积极创新,始终站在印度银行金融创新的潮头,为银行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零售银行业务。2001年10月份,印度国家银行主席Janki Ballabh在一次新闻发布上说,零售银行业将是印度国家银行工作重点。零售银行业务和手续费收入作为印度国家银行大战略的一部分。第一,住房贷款是银行零售战略的重中之重。房贷产品多样,如再贷款、浮动和固定利率房贷。截至2005年3月底,个人信贷余额累计达到4645.1亿卢比,房贷占零售贷款53.79%,2004~2005财年新增790.6亿卢比房贷,年增长率达46%。第二,瞄准银行卡业务。2003年6月,印度国家银行主席A K Purwar提出该行将努力成为第一大信用卡公司。早在2002年6月,印度国家银行推出了最高限额为50万卢比的小商业信用卡,加快了信贷评审程序,更快更易地来满足小商业和工业企业、零售商、工匠、小行业和微小企业的信贷需求。2004年印度国家银行与Visa国际联合发行“Vishwa Yatra”外国旅行卡。此卡是以美元计值的预付旅行卡。该卡可被全球一千三百万个商户终端所接受。持卡者可以在除印度、尼泊尔和不丹外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以任何一种货币结算。第三,发展汽车金融业务。2003年5月,印度国家银行和Maruti Udyog签订了汽车金融协定,为中低层消费者提供汽车贷款。没有不明收费,也没有提前还款罚款,而且还可以得到经销商的让利。

网上银行业务。截至2005年3月31日,该行2225分支机构可提供这项业务,有超过50万用户,并且充分利用网络银行提供银行以外的增值业务。印度人口多,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给出行者带来很多不便。鉴于此,印度国家银行考虑到自己客户的困难,联合印度铁道部门于2003年9月1日起推出在线预定火车票业务。在2005年9月前,所有的网络银行客户都可以免费办理此业务。

农业和中小工业金融。印度国家银行是农业贷款的先驱者,在农村有巨大的银行网络。在这方面金融创新很多,如快速贷款模型、合同农业等。特别是在2001年9月,印度国家银行推出了农民买地贷款。2004年3月,印度国家银行与VST拖拉机公司签订新的信贷协议,向购买VST拖拉机的消费者提供贷款,来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在中小企业贸易贷款方面的创新也颇多,成立了专门的集中处理贷款单位,维护与管理中小企业关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产品,指导它们融资。

金融产品创新。近年印度国家银行一个享有盛誉的存款产品就是在2000年10月21日推出的印度千禧年存款。这是一种旨在吸引非居民存款的五年期外币存款。币种包括美元,英镑和欧元,年息高于伦敦利率市场的80至165个基本点,存款户可以选择半年付息和到期付息两种,也可以背书转让。此外,最近该银行还推出了送礼支票业务,为那些想给亲朋好友送礼时却不知道他们喜好的客户提供便利。全国各分支机构都可出售和兑现面值为101、201、501和1001卢比的支票。这项业务不但不收任何费用,而且还免费提供一个精美信封。

打造全能银行

印度银行业改革,不但没有进行银行分业,反而沿袭了从前的习惯,仍旧混业经营。印度国家银行目前已经从事了银行、保险、信托和证券四个方面的业务,成了名副其实的全能银行。此外,它还通过兼并来扩大自己的实力,增加某项业务的市场份额。2000年印度储备银行修改了相关法律,符合标准的银行可以参与建立合资保险公司,可以从事保险业务。2004年3月,印度国家银行出资3.7亿卢比跟BNP paribas(百富勤)的全资子公司——法国Cardif S.A.(出资1.3亿卢比)合资创建了印度国家银行寿险公司,进军寿险业务。

2004年7月14日,该行与法国SG资产管理公司签订谅解备忘录。印度国家银行占印度国家银行共同基金私人有限公司63%的股份,法方占37%。2005年2月3日,该行与印度洋国际银行有限公司的主要股东——Mauritius毛里求斯银行达成最后协定,购买印度洋国际银行有限公司51%多的股权和控股权,并希望该收购能加强印度国家银行在毛里求斯的零售业务。2005年7月,印度国家银行打败了三家竞标者,购买了UTI资产管理公司,将成为印度拥有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的银行业。

拓展海外市场

印度国家银行还非常善于利用国内外金融市场来筹集资本,扩张海外业务。2004年3月,印度国家银行由花旗银行作为牵头行,筹集2.5亿美元外币借款来资助其拓展海外业务。花旗银行负责了此次款项的筹借工作。2004年年初,印度国家银行发行了4亿美元外币债券。2004年11月12日,印度国家银行在新加坡股票交易市场上发行10亿美元的中期票据。2005年2月,印度国家银行宣布下一个财年发行300亿~400亿卢比的次级债,并计划在亚洲、非洲进行收购行动。2005年5月,印度国家银行计划向零售客户发行10年期500亿卢比债券,这个创纪录的零售债券正在发行。

2004~2005财年,印度国家银行的海外业务的收入为5千万美元,占该行总利润的5%。该行打算在未来三年内扩大海外业务,使其利润占该行总利润的比率达到25%。目前,印度国家银行在国外已有67家海外分支机构。2005年2月,印度国家银行收购了印度洋国际银行有限公司51%的股权,这是该行首次在海外进行收购行动,并且打算每一个月开一家海外分支机构。另外,该行还有10亿美元海外收购计划正在酝酿之中。

前进中的障碍

印度国家银行前景美好,但不能忽视前进中的两大障碍:一是股权问题;二是冗员问题。2001年9月,印度储备银行提高了外资银行的投资比例,但是按照法律,外资在印度国家银行的比例仍然不能超过20%的最高限额。目前外资所占比例是19.39%,已经接近了20%的最高限,因此吸引战略外国投资者来加强自己的技术和资本实力的努力将受到法律限制。而其他银行没有此限制,这将是印度国家银行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银行业务处理技术更新以后,冗员成了前进中的一大障碍。自2000年起,印度国家银行在印度银行家协会的主持下进行了减员工作。自2000年11月5日到2001年3月31日,除了一家银行外,所有的公共部门银行都实行了自愿退休计划。印度国家银行申请自愿退休计划的人数为20784人,其中6694人为高级职员,11271人为银行办事人员,2819人为低层职员,占总员工数的10%。但冗员问题仍然突出,2002年6月,该行常务董事曾向外界透露,仍有30%~40%的冗余人员,需要进行第二轮自愿退休计划。印度中央银行也进行了必备人力资源研究,认为印度国家银行;平均有33%的员工冗余。但是,工会力量强大,进一步减员增效的努力受到阻碍,各种罢工活动不时发生,新一轮裁员计划难以付诸实施。

作者:欧明刚 石 弦

上一篇:高校教育理念创新分析论文下一篇:大学物理学史物理实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