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保险业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金融政策对我国银行保险业的影响。关键词金融银行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与发展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从狭义上讲,银行保险是指保险公司通过银行和邮政网点,基金组织以及其它金融机构,依靠传统销售渠道和现有客户资源进行保险商品销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银行保险业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银行保险业管理论文 篇1:

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建议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银行保险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银保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发展建议。本文首先概述了银行保险业务及其意义,其次对我国银行保险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最后本文就我国银行保险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银行保险 存在问题 产品创新 发展对策

银行保险业务是指银保产品的销售人员通过指定的渠道或地点销售保险产品的活动,也可理解为保险公司通过银行销售保险产品。银行保险要涉及两个主体,但发展银行保险业主要是利用银行渠道及银行广大的客户面来销售保险产品或银行保险共同产品。

一、银保业务在我国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中国银行保险业的波动前行过程,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银行机构和保险机构之间合作关系还是浅层次的:一家银行可以而且往往在销售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一家保险公司也可以委托多家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

(一)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是浅层次的合作

分析目前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还是浅层次的合作,主要以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为主,基本不存在实质性的战略联盟。特别是在营销方式上,产品、价格和促销等策略还没有形成密切的联系机制,业务融合度不高,银行销售的产品多是一些现有保险产品的简单组合,无形中还挤占了部分保险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剧了保险业内部恶性竞争的局面。

(二)产品的同质性

银保产品主要有两全分红保险、投资分红保险、意外伤害险等险种,其中多为分红型产品,片面强调宣传投资分红,使保险公司面临了相当的分红压力。据权威机构统计,保险公司寿险业务90%以上为分红产品,产品同质化程度高。银保产品,尤其是储蓄分红型的产品具有很强的银行储蓄替代性,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储蓄的扩大。因此银保产品在某种角度上来讲,与银行产品存在竞争关系,影响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

(三)消费者维权难成功

银保合作存在缺陷,消费者的损失得不到赔偿,只能自认倒霉。目前,银保产品被投诉的案例数不胜数。主要是因为银保产品的销售员为了吸引顾客购买银保产品,会夸大银保产品的收益,引导顾客无形中提高对银保产品的期望值。银保产品消费者投诉到消协,由于购买理财产品属于个人投资行为,消协一般不会受理;投诉到银监会、保监会,这些金融机构的监管部门通常都会责令银行、保险公司自查,而投资者的损失是无法追回的或消费者得到的赔偿额比實际损失少很多;告上法院,投资者当初购买理财产品时都会签订合同,很难证明自己在签合同时被蒙蔽。

二、发展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建议

我国银行保险业应该把握契机,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和加入WTO后金融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金融业的实际情况和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寻找一条推动银保业务持久、健康发展的道路。

(一)建立银行和保险业的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要建立银行和保险业的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一方面,要求银行真正地重视银保业务的健康发展,要逐步提高对员工的考核与激励力度、加强对员工销售理念与技能的培训与规划;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也应该增加对产品的投入力度,使其产品更加符合银行的发展方向、百姓的需要。并且拓宽银保产品的销售渠道,要努力使双方人松散的兼业代理关系发展到建立紧密合作的战略联盟。

(二)加强银保产品的研发创新

银行保险业要想建立长久合作关系,必须以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研究制定银保产品开发战略为基础。产品战略合作的主旨在于共同开发多样化的银行保险产品,满足不同层次客户多层次的需求,在不断创新中赢得共同发展。

(三)建立优质的售后服务窗口

银保产品属于保险责任。银行保险业务中,银行作为一家兼业代理机构,只负责代理销售保险,其他售后服务、理赔事项大多由保险公司承担。因此,笔者认为,可在保险公司建立售后服务窗口,当消费者提出投诉、退保等要求时,保险公司对消费者的实际情况,可依据相关的合同和法律规定及时地进行处理,不论责任到底属于保险公司还是银行。如果责任属于银行,保险公司进行赔偿后可在赔偿范围内向银行提出追偿。反之,则由保险公司自己承担。这样就有利于保障消费者的权益,而且提高了保险公司和银行的声誉。

参考文献

[1]吴玲.我国商业银行保险业务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商界,2010.

[2]胡浩.我国银行保险业务风险管理研究——以SN寿险公司为例[M].天津大学,2009.

[3]黄本笑,张婷.发展我国银行保险的现实意义[J].商业时代,2004(29).

[4]孙晶.我国银行保险业务浅析[J].西南财经大学.致富时代,2011.

[5]李珣.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现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05).

[6]莫文超.我国银行保险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金融市场,2007(08).

[7]罗冲.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

[8]刘天宇.西方银行保险的发展及其动因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0(08).

[9]顾宇萍,张舒宜,施张金.浅论发展中的银行保险[J].上海保险,2011(12).

[10]宋丹.混业经营时代银行保险发展的思考[J].上海保险.2011(11).

[11]邹辉荣,傅亚平.我国银行保险业发展前景[J].商业研究,2004(22).

[12]崔勇.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10(04).

[13]于敏,方子节.对我国银行保险未来发展的理性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4(03).

[14]蔡东雷.让银行和保险公司利益共享——我国银行保险现状与发展前景[J].上海经济研究,2003(03).

作者简介:杨甜婕(1989-),女,汉族,四川省眉山人,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研究方向:风险管理。

(责任编辑:刘影)

作者:杨甜婕

银行保险业管理论文 篇2:

金融政策的改进对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支持意义

摘 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金融政策对我国银行保险业的影响。

关键词 金融 银行

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与发展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从狭义上讲,银行保险是指保险公司通过银行和邮政网点,基金组织以及其它金融机构,依靠传统销售渠道和现有客户资源进行保险商品销售。从广义上讲,银行保险是保险公司或银行采用的一种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战略,是将银行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与保险有关的金融产品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受金融分业经营政策的严格限制,我国的银行保险起步较晚,与欧洲开展银行保险三十多年历史相比,我国银行保险仅有十几年时间,但业务发展较为迅猛,银行代理保费收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2009年,我国银行保险保费收入3039亿元,银保市场份额为27.29%,首现下降趋势,同比下降2.48个百分点。出现这一现象并非偶然,目前我国的银行保险仍处于初级合作模式—代理协议合作模式为主,合作中存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如银保产品严重同质化;在银行代理一对多的合作模式下,保险公司恶性竞争;对银行保险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机制等,致使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进入瓶颈阶段。要想使银行与保险进一步合作,实现资本融合,使双方达成真正利益共享,国家金融监管政策的调整与转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与保险公司深化合作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

目前我国《保险法》中只有适用于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兼业代理方面的条款,但随着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以及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的加深,合作范围的扩大,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已不仅仅是兼业代理的关系,而我国尚没有关于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法规,这对于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监管是一个重大的潜在风险。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基本金融政策难以有效的监督混业经营的银行保险业务经营的全过程。

由于我国金融业并未经过充分发展,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及风险控制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目前大规模修改金融法律体系,确立金融混业经营制度的条件还不成熟。但银行与保险在加速融合,随着银行业与保险业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银行保险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必然要求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有关部门应根据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对不合时宜的有关规定及时进行修改和调整,因此需要银监会与保监会联合出台一些适合银行与保险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政策规定,破除阻碍金融发展的制度束缚,不断进行制度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促进我国银行保险的才发展。

二、银行保险产品创新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

银行保险在由初级的分销协议模式向更高级阶段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银行保险产品的创新,而我国现行销售的产品主要为柜面“趸缴型”产品,产品价值远低于欧洲国家,这一现象与我国“分业经营”的金融政策及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有至关重要的关系。目前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法律、法规尚无成文的法令和政策出台,使得银行保险的产品创新还缺乏一个有利的法律环境。

三、欧洲成熟的银行保险发展经验的启示

国外研究表明,银行保险的发展与各国的立法、金融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国外银行保险实行的是金融混业经营制度,部分国家法律允许银行与保险公司在资本层面进行融合,为银行保险的深层合作与发展创造了制度环境,银行保险从以协议为约束的浅层次合作模式迅速发展到金融集团的内部战略合作。而我国目前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不成熟,保险业欠发达的背景下,实行分业经营是必然的选择,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分业经营使金融各业受行政条块分割,业务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难以充分发挥能动性,金融机构运营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难以实现,这给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度障碍。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应与时俱进,逐步修改落后于实践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为银保合作的发展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从而提高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创新能力。

国外银行保险的成功,与国家对企业的支持态度甚至积极介入合并与经营活动是密不可分。因为国家往往就是运作主体的股东,如法国国家人寿保险公司。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国家政策缺乏对银行保险的支持力度,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除工商银行外,都没有对保险业务提出特别的要求,至少没有到战略高度来经营,其主要经营目的是获得保险公司的技术支持和获取代理手续费收入。这种保守的经营方式并没有引起管理层的关注,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自身的分支机构,对于与银行合作拓展业务也并不积极,因此,总体上看,无论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其银行保险经营意识不足,外界扶持也无从谈起。政策上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目前,银行保险合作还有很多政策上的限制,比如为了防止垄断,保监会规定:银行的一家支行只能和一家保险公司合作,保险公司不能和分行签订合作协定。我国的银行保险起步晚,成长快,但要想获得真正的发展,宽松的法律环境,政策的支持是必须的,改革现行的法制环境将是银行保险发展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胡浩.银行保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宋雪枫.欧洲银行保险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事.北京:国际金融研究.2005.

作者:孙廷婷

银行保险业管理论文 篇3:

银行业保险业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银行业保险业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金融改革发展的实践选择,更是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当前,安徽银行业保险业在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已取得明显进步,但相较沪苏浙等发达省市仍有差距。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安徽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更需要发展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

银行业保险业在参与多层次资本建设支持科技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银行业保险业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金融改革发展的实践选择,更是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

银行业保险业是推动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点。安徽银行业保险业围绕“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以资金链对接创新链,创新链促进产业链,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创新发展提供“加速度”。截至2021年6月末,全省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882亿元,较年初增长23.43%,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4.59个百分点,覆盖科技型企业超过1.2万户;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2530亿元,较年初增长29.76%,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0.92个百分点,覆盖企业7282户。2020年以来,科技保险累计为全省4889家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风险保障1891亿元,支持723台套重大技术装备、98个批次重点新材料、37项软件产品首次投入运用。主动开展研究并积极争取国家集成电路保险共同体在皖试点。

银行业保险业是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资金源。随着安徽经济结构从“铜墙铁壁”向“芯屏汽合”转型升级,在资本偏好、期限要求、风险表现、容忍试错等方面的金融需求日趋多样化。建立具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定價灵活、服务多样等特点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更加有利于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协同发展。长期以来,安徽银行理财、信托产品通过资本市场,直接或间接投资各类股票、债券9459.43亿元,提供了持续、专业的资金来源。保险资金则充分发挥长期、稳健优势,对接具有高成长、轻资产、长周期特征的科技创新融资需求,险资在皖运用余额已达1431亿元,其中,直接融资865.94亿元,占比超60%。

银行业保险业是科技创新企业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中间层。银行保险机构调查、审核、搜集、整理科创企业各类信息,提供交易结算、资金存管、证券承销、风险保障等服务,助力形成信息服务基础平台,提高整体资源利用率和技术创新率。截至2020年末,安徽商业银行已承销债券3139.92亿元,代销基金1122.71亿元。银行保险机构充分发挥金融集团优势,为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提供全周期、综合性服务,在初创期,引入集团内产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参与股权投资;在成长期,通过高新贷、投联贷、政府风险补偿贷提供早期融资,提供保荐、发债等服务;在成熟期,通过“股+债+贷”实现多元融资。如,引入招商集团资源为长鑫存储12英寸晶圆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项目起步、产能爬坡阶段提供金融支持70.9亿元。

银行保险监管部门是银行业保险业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有力推动者。在推进金融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安徽银保监局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科学处理稳增长和防风险关系,坚持巩固经济恢复向好势头,并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金融风险。推动设立省内首家理财公司,持续壮大省内机构投资者队伍;对支持科技创新力度较大的法人银行机构,优先批准发行专项金融债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等业务;力争科技型企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贷款增速分别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科技保险保障金额增速不低于全省非车险平均增速。同时,严控交叉感染,牢牢守住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底线。坚持以“是否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是否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是否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作为金融创新的衡量标准,充分体现资本市场发现风险、共担风险的运行机制,严格遵循市场化、法治化的处置原则,在协同配合、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履职尽责,始终筑牢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间的“防火墙”。

安徽银行业保险业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取得明显进步

安徽银保监局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做事,通过构建产业链常态化金融服务机制、探索科创企业“贷投联动批量对接”模式、优化“365”科技金融等方式,积极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构建产业链常态化金融服务机制。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重点新兴产业,逐产业链、逐区域开展常态化路演对接活动。指导银行保险机构集中创设综合金融服务产品,集中金融资源定向支持。一是“一核多点全域”布局。以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结合应收账款变化,动态掌握总体授信需求和服务重点,推动“链主”“群主”做大做强,畅通链属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以园区产业集群为落点。围绕省内高新区、经开区等重点园区的新兴产业集群开展“入园进企”活动,全面覆盖到位。对接地方发改、园区管委会等单位,共同制定重点产业链金融服务方案。二是“一行一链多企”推进。实行新兴产业链“主办行”制度。按照“自主选择、报备确认”形式,组织辖内银行根据自身业务情况,在全省范围内选择新兴产业链作为融资对接主办行,或参与其他主办行相关活动。“一链一策”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组织各地市梳理包括新兴产业发展现状、未来规划等内容的可行报告,促进金融链与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贯通。服务“双招双引”“三重一创”等多类企业。积极配合各地市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做到招引企业、项目落地,金融对接、服务到位。对纳入省级调度的“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投资项目、专精特新、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科创企业优先支持。三是“一图一表一对接”落地。紧扣省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图谱,梳理链属企业资金配置情况表,围绕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等维度,分析企业经营情况、存量贷款及融资需求。在全省16个地市组织920场由银行、保险、投资基金、担保等金融机构参与的对接会,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属企业1.58万户,“一企一策”提供“面对面”服务,融资签约及达成融资意向1681亿元,保险保障金额350亿元。

为解决风险收益不匹配问题,探索科创企业“贷投联动批量对接”模式。在合肥高新区开展试点,以政府批量推送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为基础,以商业银行批量化获客、市场化决策为依托,发挥政银协作、贷投联动合力,实现融资、收益、风险循环平衡,破解科创企业资金难题。一是创设“贷款+股权(期权)”产品。由4家试点银行负责贷款业务,以信用贷为主并可与股权、知识产权质押等组合,单企最高可贷额度1000万元、最长期限3年,利率不高于合同签订前日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加50基点(BP),并享受财政贴息。由合肥高投创投基金负责股权(期权)投资,获得贷款支持的科创企业将纳入拟投后备库,并自主选择“先贷后投”或“投贷同步”。同时,允许科创企业大股东、创业团队在实现约定指标后,按一定比例、价格回购出让股权份额。二是采取“批量推荐”运作方式。由高新区建立科创企业“白名单”并定期组团推荐,原则上每批次不少于10户。当企业贷款额度不超过500万元时,由试点银行自行评估,并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审批;当企业贷款额度超过500万元时,由试点银行与高新区、财政局、科技局、合肥高投等单位组成业务指导委员会,研究提出额度、利率、期限等参考意见。三是建立超额风险补偿资金池。通过财政预算、企业股权期权(认购权)溢价收益回拨等方式,由高新区设立首期额度2000万元的超额风险补偿资金池。当不良率低于1%时,由试点银行综合抵补;高于1%但低于5%时,经高新区认定,由超额风险补偿资金池承担85%、试点银行承担15%;超过5%(含)时,各参与单位对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并适时调整。

为解决专业服务能力不足问题,优化升级“365”科技金融机制。引导安徽银行业保险业在前期三专管理、六单机制、五类产品的“365”科技金融机制基础上继续优化升级,补齐专业服务能力短板,精准匹配科技创新需求。一是完善专业化服务架构。支持银行保险机构设立专门部门、专营机构、专业团队,在全省尤其是科创企业相对集中的合肥、芜湖、蚌埠地区,构建“科创中心+特色支行”的服务架构,推动从“本省支持本省”向“全国支持本省”转变。截至目前,已设立科技专营、特色银行保险机构超36家,争取工商银行总行在合肥设立直属科创金融中心,民生银行在皖组建“科创实验室”,引导太保产险安徽分公司成立科技支公司、打造科创项目团队,提供精准服务。二是健全专业化经营机制。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在资金、定价、审批、考核等方面实施单独管理,推动金融资源向科创企业、新兴产业倾斜。如,徽商银行单独、优先配置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规模,兴业银行合肥分行对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客户、重大项目给予50~80BP的内部资金转移补贴,杭州银行合肥分行对科技金融客户和科技支行制定专属考核评价办法等。三是丰富专业化产品服务。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围绕科创企业在孵化起步、成果转化、风险转移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提供综合化服务。

银行业保险业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面临的瓶颈问题

当前,安徽银行业保险业在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已取得明显进步,但相较沪苏浙等发达省市仍有一定差距。

科技创新产业的集聚能力有待提升。目前,安徽省产业发展正处于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关键窗口, 但“有产业、缺龙头,有链条、不畅通”已成为制约金融更好支持科技创新的主要瓶颈。如,安徽现有高新技术企业8559家,其中入选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5个,浙江、江苏则分别为46个、58个。同时,产业链资源延伸效果有限。省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家电、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产业,技术研发、核心部件生产“两头在外”现象较为突出;生物医疗、量子信息等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链属企业不多。

金融生态圈整体建设相对滞后。截至2020年末,省股权交易中心仅有20家挂牌企业转板至新三板,尚无企业转主板上市。全省168家地方银行保险法人机构中,仅徽商银行在H股上市,1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在新三板上市,主板市场尚未实现突破。公募基金仅1家,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增速放缓、排名下降。科创金融专营机构尤其是全国性、区域性科创金融服务中心数量远少于沪苏浙,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

金融专业化服务理念与能力仍显不足。目前,安徽省银行、股投、产投、证券等主体对科创企业的融资投入依然以“逐客逐户”的商行贷款模式为主,没有树立按行业做批量化融资的投行思路。 同时,信息平台层级较低、数据归集不够,导致大量基础层企业培育与上市金融支持存在脱节现象,全省区域股权市场挂牌企业的融资覆盖率仅27.51%,商业银行外部投贷联动累计金额仅108亿元。

各类资源要素互动耦合不够紧密。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资金、项目等资源要素总体分散,商行与投行、信贷与股权投资、集团与子公司之间的统筹不够、协同不多、衔接不紧,导致条线“烟囱效应”明显。同时,与沪苏浙等地相比,安徽省尚未建设大集中的科创企业“白名单”制度,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在整合、匹配各方信息方面的能力也较弱。

银行业保险业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思路及建议

安徽银保监局将继续加强监管引领,按照树立批量对接和投行商行“两种思维”、推动搭建政产银(保)证“四类主体”联动平台、完善融资收益风险“三个环节”有机衔接机制的思路,在培育壮大基础层科创企业的基础上,精选支持重点企业转板上市,推动科技创新量能升级。

继续大力支持安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設,服务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组织全省科技创新融资对接会,鼓励银行、保险、信托、担保等机构与省区域股权市场加大战略合作,加速融资需求的整体推送,构建涵盖银行、投行、产投、证券、保险等各类主体的金融生态圈,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协同提升挂牌企业特别是科创专板企业的融资覆盖率,助力提质增效、加速转板上市,为上交所、科创板打造“安徽预备队”奠定坚实基础。建议聚焦安徽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及科技创新需求,在产业链“链长”、产业集群“群主”机制中吸收金融机构组团作为成员,加强产业规划与投融资规划、产业链与资本链、产业创新平台与金融机构的批量对接,创新探索发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围绕核心企业、上市企业辐射上下游企业,集中培育具有产业带动性的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链配套融合发展,尽快形成规模化集聚效应。

继续加强商行与投行联动,推动批量化对接。持续创造条件争取将安徽纳入投贷联动试点,积极创新“债权+股权”产品和服务。鼓励全国性银行特别是银行、保险系金融集团发挥全牌照优势,推动系统内证券、投资、基金公司等来皖投资。支持商业银行依法合规发展并购、资产证券化、结构化融资、债转股等投行业务,发挥融资融智功能,衔接好信贷资金、社会资本,重点帮助科创企业解决初创期资本金筹集难题。建议加快建设权威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数字化平台,按产业板块和城市地域细分,实现金融服务批量化对接,带动信贷投入、融资覆盖率大幅提升。建立大集中的科创企业“白名单”制度,开展常态化批量路演对接活动,集中金融资源定向支持。

继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健全收益风险平衡循环机制。壮大省内银行业保险业体系,协调全国性银行、外域城商行在皖设立总行直属的科创金融中心,争取金融集团内投行、证券、基金等子公司来皖设立营业部或开展投资项目,提升徽商银行等地方法人银行保险机构科技金融服务能力。鼓励通过行司联动、境内外联动,打造全产品、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体系,在科创企业挂牌前,提供财务顾问、并购、私募股权(PE)直投和中小企业私募债等服务;在挂牌后,完善专项信贷融资、供应链金融、优先股及财富管理等服务。建议以批量化风险收益平衡循环为基础,建立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的风险共担、风险补偿、收益弥补机制。完善金融机构参与科创企业产业投资发展基金的融资优先和劣后融资安排。探索由财政资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购买地方法人银行机构的二级资本债,增强支持科创实力。

作者:周家龙

上一篇:新课改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