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2022-04-22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但我国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老师和学生应共同努力,从教学理念、教学制度、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才能全面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导师制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导师制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1:

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育人模式的有效路径

[摘 要] 针对当前课程体系中实践教育的滞后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逐渐被虚化的问题笔者认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育模式应该实现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对接,即: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实践教育实现社会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实现专业化。

[关键词]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化

艺术设计专业经历了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的停滞与逐渐恢复后,到八十年代后期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以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参照系,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至今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且尚未真正定型与成熟。

一、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实践教育需要社会化

(一)专业实践教育中的问题。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中央美術学院副院长谭平甚至认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具有实践性,艺术设计院校90%的课程都属于实践教学。”当前高校的实践教育有讨论也有改革但是仅限于狭隘的课程教学没有分层次递进式地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专业实践教育的探索方向:社会化。高校的实践教育只有走到社会实践的阶段才是真正的实践教育,而不是理想状态下的模拟实践教育。社会实践是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必然途径,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实践已经成为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需要专业化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问题。自1982年开始已走过二十六个年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社会实践的过程就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过程,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再教育过程,是一种有血有肉、有的放矢的学习过程。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却与其初衷有所背离。

1.内容宽泛,内涵不深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包括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和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红色之旅”等,内容宽泛但大多与专业关系不大,内涵不够深刻,以上诸活动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需求。

2.活动定位不明确。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展迅速,但从实际运行看,仅把社会实践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容易使其地位“虚化”。甚至部分高校自己也认为社会实践是教学计划外的补充形式,是“软”任务,可有可无。

3.缺乏长效规划。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需要党政领导部门、高等教育系统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关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事实上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的论证过程中不够充分,准备周期过短,。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上“重形式,轻建设”,缺乏品牌项目与长期规划,成果总结缺乏深度。

4.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团学组织负责落实,其人力有限,且大多数政工干部缺乏相关专业背景,无法对社会实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成效评估,更无法从专业角度指导活动规划设计。由于活动脱离了专业背景,多数学生的实践活动与专业知识学习的结合度不高,在实践中无法发挥专业特长,缺乏服务社会的能力。而一些单位也把接收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当成一项负担。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探索方向:专业化

鉴于以上存在的各种不适应当今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现象,笔者对高校艺术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转型、创新思路进行探讨与研究。高校艺术类学院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应该不断提高实践活动的专业化程度,不断适应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因此提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探索方向:专业化,或者说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专业教育。

(一)明确社会实践的地位。把社会实践由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专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其作为必修环节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核定适合的学分。从制度上确保社会实践的地位,使之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一项常态工作。

(二)整合资源,统一规划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统一制订社会实践规划,学工队伍在实践的整体组织、制定合理的考评体系等环节积极配合。“教务与学工结合、共同实施”是将社会实践纳入专业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三)调动专业教师积极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迫切需要本学科专家的指点,需要专业教师的直接参与,实行“专业老师+辅导员”社会实践双导师制。加强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要完善教师考体系,给社会实践指导教师核定相应工作量,给予教学计划内实践课程指导的同等待遇调动其积极性。

(四)突出社会实践为学科、专业服务的功能。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地了解社会,贴近生活,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感受城市跳动的脉搏,不断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艺术类社会实践活动,打破传统的艺术教育中与社会脱节、个体式、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实践艺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教学思想;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能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的高素质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

仅靠学生工作部门在红红火火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不够的。重庆市政府正研究制定大学生实践工作机制、政策办法和财力保障等。我们应借助这个平台真正做好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工作。只有这样我们的专业学习中的实践教学才能越来越有生命力,我们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才会越来越有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宇等.高校艺术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3).

[2](英)朱迪思·卡梅尔,亚瑟.包豪斯[M].颜芳,译.北京:中国轻工出社,2002,(15).

作者简介:刘艳坤(1981-),女,汉族,硕士,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作者:刘艳坤

导师制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2:

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实践能力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但我国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老师和学生应共同努力,从教学理念、教学制度、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才能全面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理念;社会实践能力

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大学时代是走向社会之前的最后一站。由于知识经济和就业现实的双重压力,多数青年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够较为刻苦地增加科学知识、专业技能等硬件法码。但是面对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我们早已发现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和以“适应性,创造力,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的不完善。

由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也日益浮出水面,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多年的大学老师,笔者深感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性,一直以来都在努力探索合适的方法帮助大学生们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希望能为他们增添自信,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

一、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的作用

(一)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烈的竞争时代,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参与竞争的前提和保证。而大学时代正是学生心理素质成形的阶段,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作风,还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评价的价值尺度,使其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身与社会现实的融合。

(二)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大学生临考抱佛脚、考后即忘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如此教育成效甚微。为什么会这样?追根究底,其实质是学生并没有意识到知识的“可用性”,既然学了没有“用武之地”,又何来兴趣与激情学习?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便是这样一种学习兴趣与激情的源泉。通过实践,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带回专业知识的学习之中,激发求知欲的同时,学习成效也就大大提高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只有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够真正掌握真理,增长才干,健康成才。

另外,在社会中实践的时候,也是最容易闪现出创造火花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各种感官活跃起来,拓展了对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与广度,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大的提高。

(三)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化、个性化的必由之路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实践依然是青年学生获得真才实学、全面提高的素质的大课堂。大学时代作为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站,社会上的一切都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生活的压力使青年学生们不能退缩。而社会化实践正是大学生主观自我与社会自我走向统一转化的关键。

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们将社会公认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吸收或灌输到个人思想中,内化为人格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大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通过适当的方式“外化”——通过角色的扮演表现出来,以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不断反复的过程中体验升华,逐步形成自身的个性与特点。

这样,社会实践成为学生成长和社会现实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了广阔、自由的天地,不仅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基础,也为他们个性的充分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及问题

(一)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不够重视

目前,部分高校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深远的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将其简单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的过程设计。

一是学校的制度不到位,教师也没有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

二是大学生自身认识不够。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提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即使参加也抱着一种游玩、观光的态度。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流于形式,针对性、实效性差

据统计,相当一部分学校的社会实践,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由于投入少,经费短缺,许多学校难以组织大规模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常是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以分散返乡调查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

诚然,这样开展的活动,一方面缺乏专业性的指导,缺乏严格的各种保障机制,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成为一种虚多实少,流于形式的活动。另一方面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往往和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學以致用,几乎没什么成效。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环节薄弱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和阵地,是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完善自身的桥梁。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缺乏系统性、层次性,运作不规范、不稳定,基地数量少,类型单一”等问题,造成基地建设难,稳性更难的现象,根本无法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

如前文所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加强大学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更深入、更有效地开展好此项活动,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笔者认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该从教学理念、教学制度、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入手,学校、老师、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一)更新教与学的理念

1.提高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视。教师应该改变其只重理论教学的理念,建立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融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新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大学生实践教育的重要性,给予更多关注,也非简单地流于形式。此时,教学的目的不再仅仅局限于传授理论知识,而要着眼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社会化水平,使大学生逐渐锻炼成独立成熟的社会人。

2.从大学生自身来说,要广泛阅读,提高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与兴趣。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面对着社会现实带来的压力与挑战,仅学好专业知识显然已经不够。因此,大学生应该扩大其阅读范围,在学好专业课之余,多了解新事物。在丰富自身知识的同时,主动通过适当的途径提高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培养对社会实践工作的兴趣。并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实践活动。

(二)改进教学制度

1.实行导师制。导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尤其大学生在刚入学之时,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却也充满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如何规划。再加上心理上依然残留初高中那种“应试才是最终目的”的意识,初次面对大学生活的自由时,未免有些慌乱。有些学生沉迷在这种“自由”之中,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终日无所事事;有些学生仍停留在初高中的状态,一味地埋头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有些学生则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充满恐惧,不知从何做起。这时,老师的引导便犹如黑暗中的一道曙光。因此,从大一便开始实行导师制是十分必要的,在大学生入学之初便实施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奋斗方向,不再不知所措。

2.建立一套相关的激励考核机制。现在有些大学已经开始实行导师制,但多为义务性质,结果是往往形同虚设,并没有发挥良好的作用。而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导师的负责程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建立导师制的同时,也应当建立一套相应的激励考核机制。首先,学校可下达教学任务书对教师进行约束,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其次,学校应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评选优秀指导教师,提高其积极性;第三,建立综合考评机制,将实践教育的成果纳入教师的教学质量评定中。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激励考核机制也十分重要。作为社会实践教育的主体,大学生的积极性与努力程度直接关系到实践教育的成果。因此,应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教育中的表现纳入综合评价之中,参与奖学金的评定。另外,可设置先进个人等专置奖项与奖学金,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为大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一方面,学校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多方宣扬,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这样既有利于大学生在成长中作出正确的选择,也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学校要整合资源,夯实基础,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推进实践教育的物质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保障和重要载体。学校要多渠道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努力寻求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力争每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并长期坚持。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做大学生活规划。在入学之初便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规划。先确定毕业后的职业目标,再针对目标作出规划,并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进一步调整。这样,从入学就使大学生们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逐渐培养实践意识,不断提高其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以未来的目标结合自身情况而定的大学生活规划使学生们有一个明确的奋斗方向,也开始学会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第一步已迈出,后面的教与学自然效果显著。

2.适当引导学生参与相关课题。学校或导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一些课题,给学生以参与社会调查和实习的机会。作为商学院的老师,笔者一直在做多方探索,曾给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布置过这样的任务:通过自己制作和发放问卷的方式或实地调研的方式,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写出研究报告;对大学生信用卡的使用情况写出调查报告;比较国美和苏宁两家家电零售公司给客户的感受差异等等,都取得了比较好的结果。那时学生刚好已经开始学习专业课,显然对这样的课题十分有兴趣,参与热情高涨,很快便开始了行动。事后,参与活动的学生纷纷表示虽然实践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当运用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时,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当然,同时也发现自己所学还太淺,希望以后能学到更多,并期待更多的此类社会实践活动。

3.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实践活动。学生会与学生社团是老师之外的重要实践活动组织者。可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锻炼实践能力。随着社会理念的日益更新,学生会与社团活动融入社会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因此,利用学生会与学生社团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实践平台。如去知名企业参观,请知名人士前来讲座,开展实践类的比赛等活动,都能在丰富大学生的见识的同时提高其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能力也往往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4.鼓励学生假期主动锻炼。大学生的课程并不多,有很多时间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仍有很多时间进行社会活动。节假日是个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好时机。学校与教师可鼓励大学生在学习之余,积极主动寻找机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振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07,(4).

[2]陈群辉.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圈,2007,(3).

[3]胡昕蕾.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5).

【作者简介】曾江洪(1968-),男,湖南茶陵人,中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中南大学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方向:中小企业、公司治理、资本市场。

作者:曾江洪 丁 宁

导师制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3:

大学生专业性社会实践提升实践育人效能探究

摘要:专业性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无为而治”,是高校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课堂教学之最佳辅助措施,是开展大学生职业教育、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依托。社会实践去专业性,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限制了学生参与范围,削弱了实践育人效能。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健全相关制度、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分年级、分层次开展实践、科学评审、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等途径,提升实践育人效能。

关键词:专业性;社会实践;实践育人效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包括教学实习、勤工助学、志愿服务、“三下乡”活动、社会调研等。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创新的现实需求要求高校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业化指导,更好地发挥社会实践的综合效益,提升实践育人效能。

一、专业性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

1.专业性社会实践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无为而治”的重要途径。理论总是灰色的。课堂教学和理论说教是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采用的手段,方式生硬,效果并不理想。毛泽东同志说:“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社会实践能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真切地内化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把自己的未来归宿于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从而找到自己为之奋斗终身的价值,加速自己的社会化过程,在内心深处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在开展专业性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结合专业对个人关注的问题亲身开展调查研究,认识社会民生,亲身思考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转变为主体,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求,以科学精神解决主观思想认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思索相结合,在实践中学生的专业思维和认知方式使认识更加理性、体验更加深刻,思想政治教育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由此,社会实践的育人效能以专业性社会实践的化人效能为最优体现。

2.专业性社会实践是高校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课堂教学之最佳辅助措施。(1)专业性社会实践是专业知识学习和提高的有效渠道。它是学生自主选题的一次教学实习。在实践中加深课堂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加以应用,从而在实践中将理论变成技能。(2)专业性社会实践是培养发展专业兴趣的良好平台。它为学生系统、深入地探讨专业学习过程中感兴趣的课题和内容提供了机会。通过将专业学习中的兴趣点予以立项研究,在实际生产和专业岗位体验中探索体悟,加深专业认知,甚至将专业兴趣发展为专业特长。(3)专业性社会实践是专业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在实践中紧密结合社会现实情况和现实需求实现专业知识的深化掌握和内化提高,因此专业性社会实践比课堂专业教学更贴近社会现实需求,提升了课堂专业教学效果,是对其的拓展和延伸。

3.专业性社会实践是开展大学生职业教育、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依托。(1)大学生在教学实习、专业岗位体验、行业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实践中,亲身经历,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干什么,提升自我认知;在亲身实践中获取具体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对工作者的能力要求、职业发展前景等信息,建立起职业认知。大学生结合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了解社会人才需求,从而进一步明确个人择业方向。专业性社会实践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职业教育奠定基础,使教育取得实效。(2)在专业性社会实践中,学生用所学服务社会,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有调查显示,在被问及“你认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是否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职业技能”时,79.2%的被访者选择“非常有帮助”或者“帮助较大”,12.7%的被访者选择“帮助较小”,8.1%的被访者选擇“基本没帮助。事实上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还有一定的距离,把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一定要经过岗位的实践或体验,否则在就业过程就会频频遭遇困难和挫折”。

在近几年“史上最难就业季”、“史上更难就业季”等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成为相当重要的社会问题。对在校学生开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素养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任务。专业性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准备,是大学生提升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当前形势下,开展专业性社会实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去专业性的消极影响

目前,许多学校都已认识到专业性社会实践对提高实践育人效能、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综合效益的积极作用,但对如何有效开展专业性社会实践的认识还不很全面、到位,客观上造成目前很多高校对开展专业性社会实践认识深度和重视程度不够的现实,甚至存在去专业性的倾向,这对实践育人效能的发挥具有消极影响。

1.社会实践活动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而非专业成长途径,削弱了实践育人效能。我国每年正式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都有一个主题,可能是大主题也可能是大主题下设的分主题或小主题。学校团委或者学生管理工作部门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根据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将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此种做法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抓住时代主旋律,贴近社会发展实际,聚焦社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但是,它的局限性在于,实践游离于专业之外,学生走马观花,比较容易陷入形式主义,实践仅是一种活动,甚至运动,效果不尽如人意。

2.忽略学生实际需求,限制了学生参与范围,造成社会实践普及性不足。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途径,社会实践的主要意义在于人员参与的普遍性。要努力扩大活动的参与面,将大多数同学组织起来,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社会实践去专业性,成为学生活动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一部分,社会实践的开展机制是自上而下的任务分配性被动机制,实践活动成为局限于少数学生的“精英活动”。去专业性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自身参与活动的实际需求考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积极性,同时也削弱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3.与实践接收单位实际需求脱节,妨害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立。当前,社会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并不到位。不少单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走马观花,对企业社会发展无实际作用。据相关调查,社会各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认识程度调查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此得知,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和支持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社会单位是实践活动开展和取得实效的重要依托,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形势下,依靠专业优势开展产学研相结合,满足社会单位技术提升、创新发展的需求,建立学校、学生、单位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是社会实践充分发挥育人效能、扩大社会实践效果的有效方式。去专业性的社会实践与接收单位实际需求脱节,实践多流于形式,甚至给实践接收单位造成负担,影响学校和社会实践单位合作向纵深发展,危害社会实践基地长效机制的建立。

三、开展专业性社会实践,提升实践育人效能路径探究

1.健全相关制度,为开展专业性社会实践提供制度保障。(1)制定社会实践课程大纲和授课计划。高校应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教学计划,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目前,在山东大学(威海)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已成为学生必修课课程。各教学单位应尽快制定社会实践课程的授课计划,组织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针对各专业特点和专业资源,设计各专业的社会实践工作方案、实施途径、执行办法等。社会实践从一项活动转变为一门课程。(2)完善教师考核体系。将教师指导社会实践纳入工作量,作为评选优质课程和优秀教师的重要考评依据,提高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的调查方法和研究手段,指导他们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践单位的技术难题。(3)完善学生创新学分申请制度。学生所取得的优秀社会实践成果课申请创新学分,从制度上对学生实践成果予以认可,诱发学生参与专业性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建立学业导师—就业导师—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多方位、多层次的专业指导模式。自山东大学(威海)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以来,社会实践作为一种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途径和载体受到导师们欢迎。通过指导社会实践,密切了师生关系,践行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导师直接根据社会实践具体要求、从专业背景出发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实践效果得到保障。

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企业负责人、生产技术骨干、社会名人等担任学生就业导师,对学生开展职业教育和就业求职指导。社会实践可以成为就业导师开展工作的渠道之一。就业导师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职业认知,提升职业能力。就业导师担任实践指导者加强了指导力量,也促进了高校和社会的交流沟通。

发挥普通专业教师在实践指导中的作用。专业教师的学科素养和理论前瞻性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重要资源。“一方面,专业教师的科研优势能使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利于活动内容的丰富和活动形式的创新;另一方面,能够使得实践活动围绕科研需要展开,为教学科研提供第一手资料,有助于进行各项实证研究和专业领域创新”。

3.建立专业性社会实践分年级、分层次开展的差异模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该贯穿于大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而不是特定阶段的“假期运动”。高校建立切实有效的实践培养体系,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标开展实践活动,保障实践育人效果。专业性社会实践的开展必须以分阶段、递进式的社会实践体系为前提,“针对各年级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认识—理解—应用—综合应用为不同目标,有针对性地由浅人深地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

在大一学年,学校要根据学生入学时间较短,基本尚未接触专业课,不具备专业知识储备,但他们好奇心强烈,具有较为强烈的参与意识和热情。学校要根据这一特点,引导大一学生开展以大学适应、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专业性社会实践的开展打好基础。在大二学年,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初步具有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引导学生加入专业性社会实践团队,开展社会调查、专题调研和科技文化活动,承担一部分专业性工作,由高年级团队骨干培养、带动,体验专业性实践的乐趣。大三、大四学年,学生已经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了专业课程,要引导学生利用自身所学,开展就业实习、科技文化服务、专题调研、创业实践等与专业深入结合的实践活动。只有做到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分层次引导,才能够切实发挥好专业性社会实践在实践育人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4.科学评审,做好实践总结交流。总结评比交流是扩大社会实践成果,开展社会实践示范指导、推进社会实践工作的有效途径。实践活动的评比表彰对实践活的开展具有方向性引领作用,因此评审环节必须科学合理。学校层面的评审,评审团成员的专业背景要涵盖文、理、工科,设定一定人数比例,不应局限于文科类专业。交流能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全面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对自身能力进行客观合理评价,找到提高完善自我的渠道。在社会实践结束后,优秀团队和实践项目进行展示和经验介绍,举办交流活动,互相取长补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为今后社会实践的开展奠定基础。

5.产学研相结合,建设互利共赢实践基地。许多学生有热情、有积极性参加社会实践,但对实践选题感到迷茫。组织者汇总教师科研课题中贴近生产、适合本科生参与的项目,向学生介绍推荐,学生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择实践立项。这种做法,既为老师们科研项目的基础性研究提供了助手,也解决了學生实践选题的困难,满足学生需求,教师和学生是双赢的,社会实践工作效果也得到了保证,一举三得。

高校具有科技和创新优势,因势利导建设包含社会实践内容在内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可以赢得社会对高校的尊重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可。产学研合作是建设大学生实践基地的重要渠道,是加深社会实践深度,使合作双方向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依靠专业优势开展产学研相结合,建设互利共赢实践基地是推进大学生专业性社会实践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献:

[1]高国礼,李荣华.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甘肃科技纵横,2006,(01):198.

[2]朱惠军.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社会实践体系研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9):80.

[3]杨志群.中外对比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与探索[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204.

Key words:professional;social practice;practical education efficiency

作者:宿美玲 汤瑞 谢旭光

上一篇:习作指导扎根于阅读教学论文下一篇:物业服务收费及税收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