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统计学论文

2022-04-16

案例教学法统计学论文 篇1:

基于Eviews的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统计学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和掌握统计与分析的方法。统计软件具有完整的数据输入、编辑、统计分析、报表、图形制作等功能,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统计软件解释、解决案例问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统计学;统计软件

统计学是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资料,以数字为语言,描述和分析客观事物数量方面的科学,它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统计学课程是高等院校为经济管理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统计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统计方面的基本技能,了解这些方法在实际领域中的具体应用,理解统计方法背后隐含的统计思想,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传统的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统计公式的计算是通过计算器和手工完成的,难以把含有大量复杂数据的案例引入教学中。同时,数据的图形在统计学课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数据量比较大的情况下,手工绘图的精确度难以把握。这些都给统计学课程的教与学造成了较大的障碍,不利于学生加深对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计软件SPSS作为解决统计问题的一个工具在经济管理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结合SPSS开展统计学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统计教学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现象。注重概念、统计指标的含义和公式的推导,而忽略所包含的含义和统计指标的实际运用,对学生在数据搜集、处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重视不够,就造成学生学完后只能针对现成的数据资料套用一定的公式进行求解。至于如何接触实际统计问题,如设计调查问卷,搜集、整理、分析有关的数据资料等一系列整体的统计操作过程没有系统的掌握和了解,从而缺乏灵活应用的能力。对实践教学课时安排不足或很少考虑,学生联系专业和实际的统计方法的使用机会很少,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这对提高学生的统计实际应用能力极为不利,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统计学既难学又枯燥无味的情绪,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考试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模式较多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使理论脱离实际,学科之间联系性不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针对上述问题,应该在统计学教学中结合案例教学和统计软件的使用,将课堂所学理论熟练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基于Eviews的案例教学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种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统计学是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科目,是经济、管理相关课程体系中建立经济知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统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学习掌握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论基础。统计学案例教学是按照统计学的学科特点和统计教育规律所设计和组织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将统计学课程中实际例证的处理过程搬入课堂,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调查能力、整理能力、分析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对传统统计学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补充。统计学课程教学中采用的案例主要是统计方面的案例,从这个角度看,统计学的案例教学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案例素材来自对经济情况和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第二,案例分析是教学的主要环节。第三,案例教学中涉及计算和论证。因此,案例教学离不开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对统计的各种计算方法和模型的认识和理解,锻炼学生运用统计方法的能力。

三、统计学的案例教学组织

组织案例教学是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环节。有了很好的案例,如果教学活动组织不当,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案例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讨论,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案例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针对不同的统计教学案例,教学的组织过程是不一样的。

1.描述型案例的组织教学。描述型案例,可以是某企业的经营状况年报,也可以是某国家或某地区的国民经济统计公报,或者是一篇经济论文。此类案例相对比较简单,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自行阅读,然后提出相关的问题。教师在答疑、解惑中给学生传播新的知识。

2.调查型案例的组织教学。调查型案例是关于统计调查方面的案例,涉及调查方案的设计、调查内容的确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各种专门调查在统计中的应用等。教学中,一般以某具体调查事例为依托,要求学生体验调查的整个程序。教学中,可先把调查活动的基本目的明确告诉学生,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提出调查的具体目的,并对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思考。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调查方案初稿,再分成小组讨论和总结,修改完善个人的调查方案,最后形成小组调查方案。

3.整理型和解题型案例的教学。整理型案例是关于统计资料的审查、汇总及其组织形式和汇总技术手段的案例,涉及整理方案的设计、资料审查的逻辑方法和计算技术、统计资料的手工汇总技术、综合统计表的编制、统计图的绘制及计算机应用等。教学中,应以具体整理事件为范例。运用解题型案例,是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统计原则,掌程统计方法。教学中,通过某个实例性习题、例题或数量方法问题的具体计算,浅显地解析原则、定义、原理和方法。

4.分析型和综合型案例的教学。分析型案例是指由教师提供背景资料,并针对性地提出若干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研究问题存在的状况、条件以及问题的发展变化趋势,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综合型案例是对统计全局性关键性的问题进行全面研究或分析,涉及面广,研究系统,如市场调查与预测、证券分析等方面。通过这两类案例的教学,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问题中分清主次矛盾,找到问题症结,从而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案例时,可以使用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锻炼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教学中,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一般需事先把案例材料分发给学生,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案例材料,掌握案例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寻找其中的因果关系。讨论中,小组每个成员都要简单介绍自己所做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然后大家讨论、补充,着重对案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聚焦式讨论,通过比较各种决策方案而形成新的认识。小组讨论完成后,各组推选一人准备案例讨论的汇报材料,并代表小组在班級讨论中发言。为了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案例分析结束后,应要求学生结合讨论过程中其他同学的观点,写出案例分析报告。

四、使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做好教学准备。教学前,教师应充分掌握案例材料,熟悉教学案例的要点,勾勒出案例的框架,提炼出案例的核心理念。具体应做好以下准备:对案例情境的把握,对超出案例情节的相关情形进行了解;对问题识别与分析,对资料与数据进行分类与说明,制定备选方案;考虑教学实施方法,布置学生预习作业,计划课堂时间分配等。如何防范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是事前需要考虑的。

2.准确把握教师的角色。有效的案例教学,除了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外,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提示思考的线索,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指导学生扩展知识面,控制讨论的进程。在案例课结束前,教师有必要做一个案例分析的小结,不是总结某位学生的表现如何、评价某种观点或措施的优劣,而是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作方向性指导,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深入思考。

3.注意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案例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实现思想交流、达成共识、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发言的多少、沟通时机的把握、沟通方式的运用等,都直接影响课堂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适时地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发言,营造宽松的氛围,让所有参与者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分析、辩解和试图解决问题的方案。

4.选择合适的考核方式。为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必要的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可通过教师观察评分和组里同学的互评完成;二是对各个学生案例分析质量的评价。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编制的方案为依据,着重考察学生应用所学统计理论和方法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把社会经济现象纳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社会经济,接触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经济统计分析问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对案例的了解、分析或体验实践,加深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并熟悉和掌握统计和分析的方法。当然,案例教学只是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灵活运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作者:李群霞

案例教学法统计学论文 篇2:

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统计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应针对其自身特点,巧妙地运用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本文探讨了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的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以进一步推进该课程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统计学原理;比较法;案例教学法

【基金项目】1.河池学院硕士专业学位建设基金课题(2015YTB005);2.河池学院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2015KTJY11);

3.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KY2016LX279)

引言

比较法教学[1]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促使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正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适当地运用比较法,可使学生触类旁通、温故知新.因此,对于概念较多、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比较法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案例教学法[2]是指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案例的研究、思考、剖析和辩论,并就问题做出判决的一种模拟性的教学活动.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那样:“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巧妙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使学生达到主动参与、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于内容晦涩难懂、易感枯燥乏味又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应采用案例教学法.

《统计学原理》是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对学生统计意识的形成和后续课程的掌握都有较大的影响.它应用性广、理论性强、内容晦涩难懂,常让学生无从下手,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可为了提高考试通过率,在现行的统计学原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无疑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将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统计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

一、统计学原理比较法

统计学原理的比较法教学,是指教师在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由此及彼、温故知新,从而加深对统计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比较法,可使学生温故.例如,在学习完相对指标时,让学生将所学的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及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这六种相对指标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框架的掌握和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温故的目的.

通过比较法,可使学生知新.例如,在学习环比发展速度时,可将环比发展速度与逐期增长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发现这两个概念的相同点是均涉及报告期水平和前一期水平,不同的点是前者是进行除法运算,后者则是减法运算,从而体会新旧概念的内在联系,达到知新的目的.

二、统计学原理案例教学法

统计学原理的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一定的实际案例,并加以研究、思考、剖析和辩论,进而加深学生对统计学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法,可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总体、总体单位和标志、指标这两组概念时,可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情境,将生硬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生活情境,从而达到理解基本概念与原理的目的.

通过案例教学法,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统计调查问卷时,可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施问卷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兴趣;又如,在学习相关和回归分析时,可指导学生运用一些常用的统计软件,如Excel、SPSS等,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实例

在本节,我们引入文献[3]中的例子,介绍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数据:2005年全国各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支出情况,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

问题:(1)试分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

(2)试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并解释参数的经济意义.

分析首先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比较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区别,以明确问题的处理方向.然后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运用SPSS软件亲自录入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结果,以达到最终目标.

解答(1)根据经济学理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支出之间是有相关关系的,且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自变量,人均支出为因变量.

将数据输入SPSS中,通过选择“图形→旧对话框→散点/点状→简单分布”来绘制简单散点图,所得图形如下:

人均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散点图

从图可以看出,居民的人均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呈现正线性相关关系.

(2)在SPSS中,通过选择“分析→回归→线性”,进入线性回归操作界面.然后将

人均支出选入“因变量”框,而人均可支配收入选入“自变量”框.有关结果如下:

由表1和表2可知,相关系数R=0.978,两变量呈现高度相关,且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支出产生了显著影响,故可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由表3可得到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y^=346.046+0.728x.

该方程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人均支出将平均支出0.728元.当人均可支配收入为0元时,人均支出为346.046元,于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可认为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平均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是346.046元.

结束语

《统计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本文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探讨了《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的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以进一步推进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由此及彼、温故知新、掌握对概念原理的理解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对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综上,教师在《统计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巧妙地运用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群,王振林.“比较法”在《统计学原理》中的初探[J].科技资讯,2007(04):122.

[2]闫春,刘伟.统计学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案例与实践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11(01):25.

[3]范秀荣,苏继伟.统计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93-200.

作者:韦新星

案例教学法统计学论文 篇3:

模块化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基础”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统计工作分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个阶段,依据统计工作各阶段的特点将“统计学基础”教学内容划分为三大模块,着重介绍“统计学基础”各模块的教学设计,为“统计学基础”教学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统计教学;统计工作过程;模块化教学;教学案例

一、概念界定

统计模块化教学:统计模块化教学是从统计工作整体出发,将统计工作划分为不同的模块,然后确定各模块的目标导向及具体的任务,并围绕其功能展开教学。

二、“统计学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

目前,统计学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普遍是分章节介绍的。这样看上去课程体系完整,内容丰富,但不适合高职学生运用所学统计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根据统计工作的任务驱动,把统计学教学内容分为统计调查模块、统计整理模块和统计分析模块,然后针对不同模块的特点准备统计知识、选用教学案例,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多思考和多操作,效果会更好。

(一)统计调查模块

从哲学角度讲,统计调查属于感性认识,是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订调查方案和搜集调查资料。在教学中可以简单介绍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并结合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指导学生设计一份切实可行的统计调查方案,指出在调查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难点,促使学生认真思考,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还可安排一个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如成立调查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明确各自分工,选择大家关注、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调查主题,如高职学生学习情况、就业状况、家庭经济情况等,指导学生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试卷,然后将设计好的调查问卷实地发给被调查的学生,搜集第一手材料,最后安排一些学生进行分类汇总,让大家都参与进来[1]。

(二)统计整理模块

从哲学角度讲,统计整理属于理性认识,它是统计工作的第二阶段,在统计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模块主要包括原始资料的审核、统计调查资料的分类与汇总、统计整理资料的审核、统计图表的编制。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了解统计资料分类与汇总的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利用调查中收集的资料,按分类的标准和汇总的方法进行归类、汇总和编制统计表。与此同时,教师还可结合案例仔细讲解统计整理的注意事项,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加熟练地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懂得如何根据加工的资料找出其统计分布规律,以达到其教学目的。另外,在统计整理环节中数据加工及统计图表绘制的工作量特别大,教师可以引用一些案例讲解Excel的相關操作,指导学生运用Excel电子表格完成其相应的工作,做到统计教学与相应软件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统计操作技能[2]。

(三)统计分析模块

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哲学角度讲属于理性认识,是统计工作中最难做的一项工作。统计分析模块可从四个子模块来认识。

1.综合指标分析。综合指标分析是指运用综合指标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分析的方法,综合指标可以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三大类。综合指标分析中需要重点关注指标的分类和计算,懂得如何根据指标数值的大小判断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当前一些大家关注的社会现象,选用相应统计数据作为教学案例分析的资料进行讲解,也可指导学生利用Excel进行统计综合指标的计算。

2.统计指数分析。统计指数是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变动的相对数,这个模块主要介绍综合指数的编制和因素分析。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引用学生比较熟悉的资料进行案例分析,如依据企业商品价格、单位成本和产品产量等资料来计算其统计指数并进行因素分析。让学生感受到统计指数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对有关现象进行因素分析的能力。

3.统计抽样推断。统计抽样推断是按随机原则在总体中抽取一部单位组成样本,然后通过计算样本指标,再对总体的数量特征进行估计的一种方法。不过抽样推断涉及概论及数据统计方面的知识,高职学生一般接受不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介绍如何运用相关方法来进行推算,那些推断中涉及的数量方法可以不讲,同时还可结合案例介绍怎样运用Excel中的函数工具直接计算,突出抽样推断方法的应用。

4.相关及回归分析。这种方法主要对现象之间确实存在的关系值不固定数量依存关系进行判断,确定关系密切程度,并在相互关系密切的前提下得出相关关系表达式。由于高职学生数学基础差,教学中可重点介绍如何测定在直线相关系前提下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以及如何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并使在实际中更好的运用,至于相关及回归分析的理论知识可以少讲。在操作方面,可以引用相关案例,让学生利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的计算,增强学生这方面的应用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利鑫.高职学生《统计基础运用》课程教学方法探究[J].陕西教育(高职),2017(4).

[2]王雨晴.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统计教学的相关思考[J].财经界,2017(5).

作者:胡军强

上一篇:机械制图课程改革论文下一篇:挖掘保险市场潜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