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统计学教学改革论文

2022-07-03

体育统计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1:

体育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 体育统计学是体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对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方法、体育科研能力等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体育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提出适当增加课程学时和学分、合理选择与体育统计学课程配套的统计软件和教学课件、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和改革课程考核模式等改革建议,为体育统计学及其他体育理论课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体育统计学 课程教学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体育统计学是对体育领域中的各种随机现象的规律性进行研究的一门基础应用学科,它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属于方法论范畴。体育统计学为体育科研提供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资料的方法,在体育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其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与理念等也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方法和体育科研水平。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由此可见体育统计学在体育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过这门课程是体育课程中公认的难教难学课程,相应地来看,目前教学现状也不容乐观,本文对体育统计学教学现状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以期能对体育统计学教学提高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体育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体育统计学课程教学中难教难学的主客观原因。体育统计学课程知识理论抽象、公式较多、方法多样、内容丰富,是普遍认为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之一。体育专业学生有文有理,水平参差不齐,普遍來说基础较差、数学功底弱、不善于独立思考、理性思维兴趣不高。而担任体育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多数不是体育统计专业出身,数理统计理论与素养略显不足。

(二)体育统计学课程开设学时短、相关基础课程少。体育统计学课程难度大,内容多,但在目前对体育专业学生学业减负和强化术科的大环境下,体育统计学课程所设学时不长,多数为32学时,有的学校只有24学时甚至设为了选修课。再者,体育统计学要求有一定的数理统计基础,有些学校不在体育专业学生中开设高等数学等相关基础课程。

(三)体育统计学课程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体育统计学的课程特点和应试要求,教师一般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下面听讲。虽然也有多媒体教学和统计软件应用的讲解,但课件应用主要只是替代了粉笔,没有更好地起到互动学习的系统化作用。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实地应用统计软件的充足时间和空间。

(四)体育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有待进一步科学化。考核方式能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对教师调整教学计划和学生获得学习反馈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体育统计学课程采用的主要考核方法是卷面考试,从实际情况来说这种考核方法过于重视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而体育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单纯的卷面考试不能全面科学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体育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改革策略

(一)适当增加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和学分。建议调整体育专业本科生教学大纲,将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至少设定为48学时,最好为64学时、2学分,且安排在高等数学课程后必修。在体育专业研究生中开设体育统计学课程,讲述多元统计部分内容。

(二)合理选择与体育统计学课程配套的统计软件和教学课件。体育统计学课程教学建议配套使用社会科学统计程序SPSS软件,适当减少理论讲解,提高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培养,有条件的话到计算机房上机操作统计软件。Office套装软件Excel统计软件,安装更为普遍,其统计处理功能完全能够满足体育专业本科生使用,也应该安排一定学时进行讲解。应增强教学课件的专业化、系统化、互动化水平,以便更好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根据体育统计学的课程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体育统计学在教学、训练、锻炼和科研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案例丰富体育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例如可以从每年的体质测试中、各级运动会中、图书馆体育文献中、官方的统计网站中获得大量的体育统计数据,相关的案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应用水平。

(四)改革体育统计学课程考核模式。传统的考试总分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按一定比例得来。而体育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卷面成绩往往不能全面地把握课程的掌握情况。比如可采用半开半闭的考核形式,基础知识闭卷,应用能力开卷。可增加案例解决设计的小论文考核形式和上机操作统计软件能力测试。总之,体育统计学课程考核完全可以多样化,不过要合理确定各模块测试的权重,以便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体育统计学学习成绩。

三、结语

伴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体育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在体育科研和体育实践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体育统计学任课教师应积极发挥自身的教学主导作用,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做好统计理论和统计应用的平衡和衔接,注重案例教学法和统计软件的使用,改革考核方式,努力提高体育统计学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统计水平。

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教改课题(2014YB46)。

参考文献:

[1] 黄柳倩.体育统计案例教学的效果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3):98-100.

[2] 王晓波.体育统计教学改革刍议[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3(1):6-8.

[3] 赵德龙等.谈高校体育统计学的教学[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1(2):158-161.

[4] 杜林涛.SPSS视阈下高校体育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3):90-92.

[5] 王新桥.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及教改的设想[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3):22-25.

作者:石道兴 王军利

体育统计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2:

现代社会下高校体育资源需求心理对教学改革原创作用的研究

摘 要:探索当代社会发展的情况下,大学生高校体育资源的需求心理对教学改革的影响与引导,研究表明,现阶段可用于大学体育教育的高校体育资源包含体育课程资源、体育科技资源、体育品牌资源三个种类;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资源的心理需求可分为兴趣需要和攀比需要两个类别;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资源的兴趣需要优势集合在体育课程资源的构成因素上,而他们的攀比需要优势则集合在体育品牌资源的构成因素上;据此研究者提出了未来大学体育教育应作“四有四无”的改革。

关键词:高校体育资源;兴趣需要;攀比需要;比较心理;教学改革

Key words: modern society; college sports resource; interest need; comparing need; education reform[HK][HT]

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是一个在时间过程中不断探索的世界级大课题,在我国无论社会体育事业或是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必须始终从时代特点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上,坚持对高校体育资源合理性与优化规律的探索与应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呈现出十分活跃的局面,研究者开始谈论并研究多种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以及相应组织体系的理论依据,而这些实践和研究将提高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识水平,也将为实现高校体育改革起到重要作用。大学生求知的欲望随着时代的推移也在逐渐增加,而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对体育文化的需要也在逐渐加强,表现突出的就是当今大学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中强调的“全民健身”这一原则,使大学生对体育表现出强烈的欲望和求知欲。本研究正是通过高校资源的配置问题和当代在校大学生对体育需求的心理问题相结合,从中探讨高校体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资,以及在校大学生对其心理需求下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1 高校体育资源的界定与构成

1.1 高校体育资源的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资源是一个泛化的概念。习惯上,人们谈到高校体育资源时,总是把它与高校体育条件联系在一起,而见诸研究的高校体育资源,大多从一种产业的视角,探究它的可开发性与可利用性,几乎没有人从心理的角度,研究它与教学改革的深刻关系。2002年,在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然而,即使如此,有关高校体育资源的研究,人们还是从实际利用或优化组合上切入主题,深层次地探究高校体育资源与大学生心理之间互动关系的成果未见报道。

1.2 高校体育资源的界定与构成

为了揭示高校体育资源对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影响,围绕研究的论域,本研究将高校体育资源界定为“高等学校所拥有的物质的或精神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可以作用于体育教学的材料”。在此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确认我国高校现阶段体育资源由体育课程资源、体育科技资源、体育品牌资源三个种类构成。其整体构架如图1所示。

2.2 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资源追求意识的心理分类

为了研究的具体化和可比性,我们结合高校体育教育实际,进一步探索了大学生体育资源追求意识的分类,结果发现其中包含着两大心理倾向。

其一是,大学生们认为,社会的进步与教育条件的改善,高校体育资源要毫无条件地满足他们接受体育教育的兴趣需要,这些人占被调查对象的96%。

其二是,大学生还认为,校园体育文化的进一步丰富和校园体育环境的不断优化是加强他们热爱体育的激励需要,这些人占被调查对象的91%。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持第一种观点的人群对高校体育资源提出了满足条件,持第二种观点的人群对高校体育资源提出了激励条件,由此可以推理,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资源的需求由兴趣心理与炫耀心理两大类别构成。

2.3 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资源需求的分类扫描

2.3.1 大学生高校体育资源需求的兴趣指向通过调查得知,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资源问卷表中的24项指标的兴趣取舍,列入前8位的指标与归类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知,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资源的兴趣追求,主要集中在体育课程资源的诸因素上,这既说明课程教学是大学生们最感兴趣的事务,也说明大学生对体育资源追求的务实性。所以,在目前的课程教学中,诸多高校针对大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对体育课程教学在逐渐做出调整,特别是对在校大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得以补充。目前已有少许高校开展了轮滑教学、攀岩课程等。

2.3.2 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资源需求的攀比指向

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资源的攀比指向,是指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炫耀心理和从中受到激励,而对体育资源的一种高标准取舍。调查发现(图3),大学生对体育资源的攀比追求主要集中在体育品牌资源上,这既说明大学生有不甘人后的体育资源追求意识,又说明大学生有以校为荣的爱校情结。

根据本次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重庆地区在校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比较大,大多数学生有着比较多的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从而促使大学生在体育活动参与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攀比心理,比如:各高校运动代表队的成名度、高校之间的运动设施的多样化和先进性以及高校体育名师的数量和人气等等。

2.3.3 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资源需求的漠视点

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资源指标的兴趣追求和攀比追求在末三位排序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重叠或近距离对接(图4),出现这种状况,说明体育教学读本、体育赞助费、体育科技发明,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深入人心。

3 大学生高校体育资源需求心理对教学改革的启迪

3.1 在体育教学项目追求上要有为与无为相结合

从图2可以看出,反映体育教学项目资源的两个指标,即教学项目数量和教学项目质量,共同成为大学生体育资源兴趣追求的倚重点。这一心理倾向说明,大学生对体育教学项目资源十分看重,但是必须指出,体育项目学习的难度不可能使求学者样样精通,多数量、高质量的项目选择心理有悖于体育教学的一般原理,因此,從保护大学生体育项目学习热情和维护新课程纲要推崇的少选精修的观点看,今后我们体育教育者要指导大学生在体育项目学习追求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即有为于自己喜好擅长的项目,不为于自己生疏难学的项目;有为于自己受益终身的项目,不为于自己力所不能的项目;有为于自己娱乐健身的项目,不为于自己恐惧惊吓的项目。总之,大学生体育项目学习追求有为和无为相结合要以“健康第一”为取舍标准。

3.2 在体育教学时间安排上要有序和无序相结合

在对大学生高校体育资源需求的心理研究中,反映体育时间资源的两个指标分别受到倚重(见图2、图3)。大学生的兴趣心理对规范排列课时偏好,说明大学生尊重体育教学的有序;大学生的攀比心理对自主安排课时热衷,又说明大学生向往体育学习的无序;然而,时间稍纵即逝,不能重新获得,因此,尊重大学生珍惜体育时间资源的心理意向,并为了获得“身心合一”的体育学习效果,今后的体育教学应尝试在时间安排上要有序和无序相结合,用有序教学培养大学生的运动参与和强化“三基”,用无序教学发展学生个性和社会适应。

3.3 在体育教学经费投入上要有偿和无偿相结合

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大学生无论是在兴趣追求上,还是在攀比追求上,都把体育场馆拥有视作第一要素,联系到当前大学生们对运动项目学习的场地配套要求,应当认识到,在当前生活状态下,随着大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加强,体育学习也要投资的观念会为大学生所接受,因此有必要实施相应的有偿教学。原则上,对那些耗费大、投入多、需求旺的教学项目推行有偿服务,对那些教学条件要求不高的教学项目施行无偿指导,采用有偿教学和无偿教学相结合的办法,缓解场地器材供求矛盾,分解热门项目学生选项压力,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3.4 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上要有形和无形相结合

图2、图3表明,大学生既对体育课程资源有兴趣追求的集合优势,又对体育品牌资源有攀比追求的集合优势,这就意味着,大学体育教学,不能囿于有形教学,还要开拓无形教学,要把有形的体育技能传授和无形的体育精神培养共同纳入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范畴,并有计划地安排实施。在具体操作中,要提倡集体授业和个人解惑并用,组织教学和松散教学并举,技能修炼和操行修炼并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感受到现代社会温馨的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资源的心理需求标准高,他们对高校体育资源的心理需求可分为兴趣需要和攀比需要两个类别。

4.1.2 现阶段可作用于体育教学的高校体育资源包含体育课程资源、体育品牌资源、体育科技资源三个种类。[JP]

4.1.3 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资源的兴趣需要优势集合在体育课程资源上,而他们的攀比需要优势则集合在体育品牌资源上。

4.1.4 现代社会形态下大学生对高校体育资源在兴趣需要和攀比需要上反映出的诸多信息,提示人们在建设社会的未来进程中,高校体育教学要顺应大学生的心理意向作如下改革:在体育教学项目追求上要有为和无为相结合;在体育教学时间安排上要有序和无序相结合;在体育教学经费投入上要有偿和无偿相结合;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上要有形和无形相结合。

4.2 建议

体育科技资源作为大学校园的优势资源未能得到大学生们的认同,说明高校体育科技尚未对大学体育教学产生应有的影响,因此建议高校大学体育教育要重视高科技含量体育教学仪器的引入或研制。

参考文献:

[1]朱建清,丛湖平. 华东地区普通高校体育资源结构及其优化配置方式的选择[J].中国体育科技,2006(6).

[2]刘小平,陶玉流.资源配置理论下我国高校体育资源及其社会共享讨论[J].体育与科技,2007(5).

[3]金玉.对构建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体系的思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4).

[4]童丽平.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现状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6(2).

[5]魏明.论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平衡与协调[J].安徽体育科技,2007(3).

[6]穆道魁.90后大学生群体体育需求特征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7]张一弛.南京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可行性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9

作者:江瑞

体育统计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3:

体育教学改革对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作用

【摘 要】本研究随机选取我省四所高校的10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当前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体育教学改革在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体育运动;教学改革;身体素质;调查研究

体育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生命健康的重要职责,为此,我国高等体育教学在终身体育意识的引导下,对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评价体系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尝试[3]。本文对我省四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旨在从学生身体素质健康的视角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高等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文所选1000名研究对象均为我省在校大学生,其中涉及我省理工大学、师范大学、工商大学、农林大学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年龄在18~24岁之间,平均年龄(21.5±2.1)岁。所选调查对象均为本科在校大学生,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

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91份,剔除无效问卷11份,有效问卷共980份,其中男生506人,女生474人,问卷有效率为98.0%,对采用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r=0.94(P<0.01),说明本次调查问卷研究具有较高的信效度。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次数以及喜欢的体育项目等。

1.2.2 文献研究

查阅与本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料,包括当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体育锻炼行为、体育锻炼认知以及健康生命质量等相关研究文献,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2.3 研究内容

根据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对所选学生进行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等方面的测量,本研究所用体质检测仪器均由国家教委推荐的体制检测设备仪器生产厂家生产,确保了本次课题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并按照国家规定的学生健康推标准对其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4]。

1.2.4 统计学分析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并用Excel电子表格完成数据库的建立,研究数据中所涉及的计量资料采用Mean±SD表示。

2 结果

2.1 大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测量结果

学生的体制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身体素质,体质测量结果显示,男生群体中,50m、1000m、肺活量体重指数和坐位体前屈测量中优秀人数所占比例略少,其中及格人数比例较多,说明男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该有待提高;女生群体中,不及格人数比例明显多于男生,说明女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较差,不同性别的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2:

2.2 大学生在体育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频率等方面的比较

男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强度、频率等方面显著高于女生(P<0.05),这可能与男生的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有关系,女生的性格比较安逸恬静,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较少;此外,大二、大三的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强度、频率上明显多于大一、大四的学生,说明学生对体育运动态度的差异不仅与性别有关,还与大学生的年级分布有关,这也提示高等教育改革应根据学生的年级差异进行相应的体育教学调整。见表3:

3 讨论

3.1 高等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

从学生的体质测试结果看,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频率、强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男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明显强于女生,男生的性格较为好动,比较喜欢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女生的性格较为温婉,不喜欢过多参与体育运动,因此,女生的身体素质明显弱于男生,大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测量结果显示,在关于50m、800m、1000m、肺活量体能测试及坐位体前屈等身体素质测量中,身体素质较为优秀的人数比例较少,多数学生处于及格标准,还有部分学生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且男生的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测量结果明显优于女生,说明高等院校体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体育改革的内容和措施还有待改进,全面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督促学生加强体育运动。

3.2 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3.2.1 立足于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现状,制定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高等体育教学是为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服务的,增强体质不仅是体育教学的直接目标,也是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长期目标[5-6]。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应充分考虑当前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现状,将“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正确引导学生从传统的竞技运动逐渐转变到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的发展轨道上来,建立以终身体育为主线的运动目标,明确改革方向,全面贯彻终身教育体系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

3.2.2 优化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高校体育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注重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爱好,将体育运动项目与健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体育教学的长远性和实效性[7]。在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指导下,在学校开设乒乓球、轮滑、太极拳、健美操等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使其充分领会到终身体育意识的深刻内涵和意义。教学方法上,体育教学可以选择“诱导式”、“激励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课外活动,形成体育教学课程内外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双重效果。

3.2.3 完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以良好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等教育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应包括运动技能、进步幅度、运动表现等,不同的运动项目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自主选择,并设定不同的运动目标[8]。在适当的范围内,考虑到女生的运动特点,体育教学中应制定适合女生的运动评价体系,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运动潜力,激发学生自我锻炼的热情。另外,为了完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学校应给予体育测量结果较为优秀的学生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是增加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

综上所述,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号召,各大高校体育工作者应根据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运动需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条件,不断完善体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唐进昌.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测试洞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2013,13(36):97-97,101.

[2] 唐月香.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9(11):193-195.

[3] 宾冬松.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3(1):181-181.

作者:张鹏

上一篇:模块教学的药学专业论文下一篇:协同创新下药学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