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保险市场潜力论文

2022-04-16

在互联网技术、IT技术日益成为传统企业创新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的今天,传统的保险行业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冲击。新兴的线上销售渠道越来越越受到保险公司的关注。2013年02月18日,由阿里巴巴、中国平安、腾讯联手设立的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获中国证监会批复。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挖掘保险市场潜力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挖掘保险市场潜力论文 篇1:

航运保险的互联网时代

随着“互联网+传统行业”的盛行,航运保险也踏上“互联网+”之路。但航运保险与互联网的联合具有局限性,互联网新型营销渠道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渠道。航运保险的市场潜力仍然需要营销人员线下挖掘。目前第三方平台成为“航运保险+互联网”的主战场,平台话语权较高。随着供需趋于平衡,供需双方信息对称,中介市场将失去原有的价值,互联网业务将还原直接业务本色。

是“保险+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保险”,目前已不是两大行业争论的概念。自2013年首张互联网保险公司牌照——众安保险落地之后,保险行业与互联网行业已互相融合、相辅相成。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航运保险也逐步进入互联网时代。

“航运保险+互联网”的现状

(一)市场认知的局限性

近十年,互联网保险从无到有,我们能看到互联网领域保费收入的高速增长,也能看到互联网保险主体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头来。但在这个吃螃蟹的时代,各个互联网保险主体们尝试的也只是简单易懂,容易被大众认知的产品。尤其在中国,人们的投保意识不高,不会主动通过互联网去了解、选择保险产品。所以目前在线上销售的保险产品以定额保险为主。

航运保险主要包括货运保险、船舶保险,与人们常见的家财险、意外险等定额产品不一样,无法让投保人的保险需求格式化。航运保险的每个客户、每个客户的每张保单都存在着独有的个性。航运保险是否可以像其他定额保险一样获得较高的社会认知,还需要保险主体针对互联网保险市场做巧妙的产品设计。

(二)平台更有话语权

在这个渠道为王的时代,各类货运平台、保险销售平台等第三方平台成为互联网保险销售的主要业务渠道。这类第三方平台的场景,集合了具有互联网保险需求的潜在投保人,从而成为销售互联网保险产品的主力渠道。

例如:货运平台,集合了货主及物流运力,这类互联网用户也正是货运保险产品的需求者。如果在貨运平台上植入货运保险产品,受众更有针对性,签单率更高。在保险主体与平台的合作中,渠道为王,因此平台更有话语权。保险主体往往受制于平台的各项苛刻要求,在承保条件和中介费用等方面均突破常规线下业务,有些极端苛刻的业务甚至难保盈亏平衡。

(三)需求与供给不平衡

不是所有的险种都能很快适应互联网销售模式。个人客户与法人客户相比,个人客户更加容易进入互联网保险销售场景。适用于法人客户的保险产品相对比较专业,需要有营销人员线下解释承保责任范围等保险要素才能促成签单。而航运保险则以企业客户为主。

由于航运保险相对繁杂,保险公司现行的“航运保险+互联网”业务,只是简单的借互联网为新型的营销渠道,线上线下的产品并没有多大区别。航运保险产品不能做到简单易懂,就难以让客户在线上自主选择投保。线上的客户更加需要亲民、注重客户体验度的保险产品,航运保险线上产品需要针对互联网用户量身定制,这不是对现有产品的修订,而是在传统产品基础上的创新。

互联网平台只是为保险销售提供了一个新型业务渠道,而保险的整个服务链条,除了承保,还有理赔服务。理赔才是体现保险价值的最重要环节。如何将理赔全流程也真正转移到线上操作,实现线上查勘、定损、赔付,让投保人、被保险人在线上体验更加方便、快捷的航运保险理赔服务,将是航运保险互联网业务的新课题。

(四)市场潜力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更多的物流业务在线上成交,更多的货主和物流运力在线上集结。这给“航运保险+互联网”业务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线上航运保险产品的完善、社会认知度的提高,线上采购航运保险产品的需求也将水涨船高, “航运保险+互联网”的市场潜力也将被充分的挖掘。互联网已深入人们的衣、食、住、行,正孕育着“快速消费”市场。当人们远离了口口相传的推销、传统媒体的营销,互联网将是未来航运保险销售的主战场。

“航运保险+互联网”的趋势

(一)线上、线下航运保险市场并存

以货运险为主的“航运保险+互联网”市场正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线上成交的均为小额货运保险业务,且标的以普货为主,特殊货物均需要特殊承保条件,不适于线上投保。

由于船舶保险条款的专业度较高,需要保险营销人员解释条款,特殊项目需要根据客户需求设计附加条款和特别约定,所以船舶保险融入互联网销售场景的发展速度较慢。

航运保险市场需要市场潜力的挖掘者,保险营销人员、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了市场潜力挖掘者的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线上营销渠道仍然不能替代线下营销,线上、线下航运保险市场将共存。

(二)信息对称、供需平衡的时代

当保险公司在积累互联网营销、承保、理赔、服务经验,真正运用好“大数据”和“互联网”,将更加了解客户需求。在线上航运保险市场蛋糕做大之后,线上用户有机会充分比价、积累线上投保经验,更加熟悉线上保险产品。

届时,线上航运保险市场供需趋于平衡,保险双方信息对称,中介市场将失去存在的价值。正如目前保险市场针对车险的“去中介化”一样,航运保险市场也将走上“去中介化”的道路。直接业务更有利于降低成本,还利于投保人,还原互联网线上销售的本色。

(三)互联网颠覆险企人力架构

与其他“互联网+”一样,保险行业进入互联网市场,也将颠覆企业人力架构。传统的承保、理赔岗位将降低人力需求,取而代之的是线上自动承保、自动理赔。

但也会因为互联网营销渠道的特殊性,新型的市场营销人员、产品开发人员也将会迎来新的人才储备需求。互联网市场需要一批能够分析、利用大数据的岗位,通过对客户行为的分析研究,设计符合特定互联网场景的保险产品。一个国内货运平台和一个进出口货运平台的保险产品需求一定存在区别。怎样针对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客户需求,量身定制用户体验度高的投保界面、量身定制线上航运保险产品、量身定制线上理赔流程、量身定制线上客户服务通道,将是互联网航运保险市场新型人才的主要工作职能。

是“航运保险+互联网”还是“互联网+航运保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航运保险产品是不是真的符合互联网时代。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我国的航运市场正走上高速发展道路,航运保险市场也将步入高速发展通道。“互联网+”是新型营销渠道,也是航运保险市场的一个新课题。对这个新课题解读得越透的险企,越能获得“互联网”的助力,颠覆传统营销渠道。

作者:陆煜

挖掘保险市场潜力论文 篇2:

浅析线上保险

在互联网技术、IT技术日益成为传统企业创新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的今天,传统的保险行业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冲击。新兴的线上销售渠道越来越越受到保险公司的关注。2013年02月18日,由阿里巴巴、中国平安、腾讯联手设立的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获中国证监会批复。三大巨头强强联合的众安财产保险公司,主攻责任险、保证险两大类险种,不设分支机构、完全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和理赔,是我国线上保险市场的一大创举。事实上,应时而生的线上保险较之传统保险确实有着不容置疑的优势,这决定了线上保险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但线上保险绝不只是把传统的保险复制到线上去,无论是从产品开发、品牌宣传、销售模式还是信息技术上在线模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只有深刻认识到线上保险产品的“线上特性”,并回归保险的本质,才能充分挖掘在线市场的巨大潜力。

一、线上保险产品的市场潜力

来自普华永道的调研统计结果表明,九成外资保险企业认为网销渠道将成为未来保险销售的主要渠道之一,比例超过银行保险和代理人直接销售,在发达国家的保险市场,保险在线销售占比已达到近三成。在我国,在线销售保费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虽然还很低,但数据表示,网销保费每年以超过100%的速度增加,已超过电销成为发展最快的销售渠道。2012年全年保险行业网销渠道保费收入超过140亿。部分咨询公司甚至预计,2016年国内保险电子商务市场保费收入规模将冲刺600亿,未来十年在线保险市场的保险规模甚至会突破千亿。

二、线上保险优势

线上保险产品结合线上物品和保险产品于一身,虽然本质上还是保险产品,但与传统保险产品相比有诸多更符合当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之处。

(一)线上保险产品能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线上保险更方便消费者货比三家,选择真正符合自己要求的产品。而且,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即时反馈的保证下,线上保险采取“客户需求影响决策”模式,不断吸取客户的建议,并迅速把意见转变成系统优化的需求,经快速开发测试之后上线,避免了传统保险产品“自顶向下”的开发模式,在销售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做出适当的调整,不仅使产品根植于客户的真正需求,而且很大程度的提高了产品的开发速度。

(二)避免了传统保险推销员强行推销和电话骚扰的弊病

线上保险主要依靠产品优势来吸引客户主动了解并购买,这与传统保险营销模式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前者以推销员为中心而后者则是以产品为中心。客户在保险公司的网站或是第三方交易平台上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保险产品,自愿做出自己的购买决定,这就避免了传统保险推销员的电话骚扰和强行推销的弊端,从心理上消除消费者对于保险产品的抵触。

(三)线上保险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营销成本

众所周知,线下保险首先要给与业务员高昂的手续费,这部分费用在保险销售算是最大的一部分,而它转身又通过保费转嫁给消费者,对消费者的利益是在一种间接剥削,也是当前保险业保险费率偏高并存在严重销售误导的本质原因。而线上保险产品由消费者通过互联网或移动终端自助购买,既为保险公司降低了营销成本,也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

(四)线上保险克服了传统销售模式因人力因素面临的限制

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处于下行状态,劳动力面临“刘易斯拐点”,在这种情况下,营销员规模减少、人均产能提升有限,造成传统的保险个人营销业务发展缓慢。线上保险通过互联网使保险公司直接面对终端客户,则能够避开这些弊端,节省人力资源。

三、线上保险推广时要注意的问题

线上保险有着明显的优势,但若要充分利用在线模式拓宽保险产品的销售,还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线上保险不等于被动营销

尽管依靠的是消费者自助购买,线上保险并不等同于被动式的销售。开发人员应设计出“网电直”三位一体化的架构,以“网”为主,“电”、“直”为辅,当公司获知客户倾向与某类产品或客户有特别要求时,可以通过电话进行沟通,在线或电话无法沟通时完全可以上门服务。

(二)线上保险在营销上要充分利用自媒体这一工具

作为与现代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的线上保险业务,由于其独特的销售渠道,决定了其宣传更应注重口碑效应。传统保险主要靠发布广告的宣传模式是不能适应线上保险产品的。目前发展最快的自媒体,如博客、微博等应该受到保险公司的关注。推广者可以是形形色色的人,他们要做的只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转发或分享。在信息高效传递下,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人际圈子,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以口碑相传的方式为主,以广告推广为辅,这才是适合线上产品的宣传方式。

(三)线上保险对于客户信息实用、及时、安全性都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

线上保险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性很高,客户信息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这些信息往往纷繁复杂,而且容易被窃取。此外,黑客等也可能进入在线系统诈骗消费者。所以线上保险需要一个更加高效、安全的信息处理系统,在纷繁复杂的客户信息中快速准确抓住有用信息,同时能保证客户信息的安全。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郭艳

挖掘保险市场潜力论文 篇3:

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基于7.5亿农村人口的需求基础,加之随着国家对“三农”的不断投入以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市场潜力巨大,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一片“蓝海”区域。当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存在金融组织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融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投融资体系有待进一步培育、金融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等问题,为此提出贴近市场、坚持服务"三农"是关键、拓宽融资渠道,服务经济发展、优化信贷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金融创新,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等对策。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三农机制创新风险防范

虽然农村金融市场依然面临着金融基础设施不足、业务成本高效益低等诸多不利因素,但巨大的市场也正吸引着包括外资银行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的激烈争食。在这过程中,作为发源于农村并长期根植于农村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占有诸多先机。

一、农村金融市场现状

(一)巨大市场潜力

农村金融一直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经济发展水平滞后、金融业务发展起步晚、金融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使得我国大部分农村依然存在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等诸多现实问题。

银监会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农户贷款只有2.6万亿元,占全部贷款总额的5.1%。从贷款种类上看,农业贷款只占贷款总额的近5%。截至2011年9月末,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依然高达2087个。

但发展的滞后也意味着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待开发。

有研究指出,农村金融市场极为广阔,覆盖7.5亿农村人口和日益增长的中小企业,地域4万个乡镇和大约40万个村。2007年至2008年间,我国农村金融领域总资产实际增长率为21%,是除了政策性银行之外的所有类型的金融机构实际增长率最高。

而未来几年,在国家支持"三农"政策的倾斜下,农民创业和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将喷发更大的金融服务需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也蕴藏着巨大的金融需求。巨大的市场潜力将有利于金融机构实现业务转型、调整业务结构、形成新的增长点。

政策方面,“十二.五”期间,推进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设,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将成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金融支持的重点。金融机构开拓农村金融市场也因此将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创新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引起多方争食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金融市场规模高速膨胀,金融竞争也不断趋于白热化,特别是城市金融市场已经成为竞争激烈的"红海",而农村金融市场成了相对缺乏竞争的"蓝海"区域。

但这种局面正在快速地发展改变。

前些年,工农中建等银行商业化改革,更加注重经营效率,从农村大量撤并网点,导致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减少。但近年来,邮储银行、农行在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指引下,正在不断加大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拓。国有大银行、股份制银行,乃至外资银行正不断通过参股建立村镇银行等形式,大肆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农业银行于2001年完成股份制改造上市,特别成立了农村金融事业部。2008年,各地邮储银行挂牌成立,截至2011年10月底,邮储银行总资产规模近4万亿元,遍布城乡的营业网点37000多个,其中有24000处网店分布在县级以下农村地区。

村镇银行是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涌现的新生事物,但短短几年的发展,截至今年9月末,全国村镇银行已达537家。

巨大的市场潜力也吸引了众多外资银行的参与争夺。汇丰银行2007年12月13日在湖北随州曾都成立了中国首个外资村镇银行,成为中国最早也是目前开设网点最多的外资机构。目前汇丰拥有包括5家村镇支行在内的12家村镇银行,遍布湖北、重庆、北京、广东等地,形成了覆盖全国西部、中部、华东、华北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花旗、渣打、东亚银行、澳新银行等都已在中国开设了村镇银行,外资村镇银行遍及华中,华南,西南以及华北地区。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国家金融政策对"三农"领域的倾斜,将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得以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该市场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未来“蓝海”将成为和城市金融市场一样的“红海”。

(三)普遍尝到的“苦”

巨大市场潜力的背后是残酷的现实。金融意识淡薄、金融基础设施发展不足因素决定了农村金融市场这块诱人的大蛋糕“吃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风险大、业务成本高、收益低是各家争食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普遍尝到的苦。

首先农村金融业务风险控制难、风险高。

导致业务风险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金融业务很多是服务于农村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则面临着自然因素和市场因素双重风险。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贷款损失经常最后成为金融机构难以追回的损失。

农民信用意识薄弱也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业务的资产质量。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征信体系尚未建立,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及防范风险方面缺乏有效支持。

人民银行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1.3亿农户建立起了信用档案,对8000多个农户进行了信用评级。但这与我国超过7.5亿农民的庞大数量相比依然有很大的距离。

缺乏有效担保物也是业务风险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作为农民最大资产的农村土地和住房不能抵押,导致农民资产变现难,大部分农户贷款只能为信用贷款。而在信用意识和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信用贷款风险也就难免居高不下。

其次是业务经营成本高。

由于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农民现代电子金融意识薄弱,诸如ATM、电子银行所需的网络设施建设落后等,导致农村金融业务经营成本远远高于城市地区。有调查显示,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人均存贷款、单笔业务额度远低于城市地区,运营成本相对较高。多数欠发达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甚至出现成本收益倒挂,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再次,在业务风险和经营成本居高的情况下,加之单笔业务金额低、业务手续繁琐等原因,导致农村金融业务的收益相对较低。

二、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组织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现有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银行机构发展较为迅速,保险机构发展相对滞后,证券机构整体发展缓慢,典当机构、信托机构发展严重不足,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不充分。为中低端客户服务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力量薄弱,县域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融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增长依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信贷推动特征,融资结构存在严重问题,多层次资本市场尚未形成。直接融资比重小,上市公司数量明显偏少,而间接融资中又以短期融资为主,不能满足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三)投融资体系有待进一步培育。在开创多渠道投融资方式、引进与设立风险投资公司、设立小额贷款机构与村镇银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规范与探索民间金融和互助融资、完善企业投融资体系等方面有所不足,融资难问题依然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四)金融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政府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有待常态化;现有征信系统的信息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展;非法集资活动形势严峻,各部门协力维护金融稳定秩序压力增大;社会失信惩戒机制不健全,金融债权诉讼存在"执行难"现象,金融司法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担保体系不完善,产权制度亟待完善,产权需进一步明晰;信用评级、信用奖惩、信用文化不够健全。

三、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主要对策

(一)贴近市场、坚持服务“三农”是关键,充分发挥农信社的作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有效开发农村金融市场,对于保持可持续发展和业务转型也重要意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如何有效满足农村客户需求、更加贴近市场则是致胜关键。在这方面,起源于农村并长期根植于农村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则具有诸多先天优势。

在我国,农信社长期全面承担着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面向广大农户的国家政策补助资金的发放工作,是农村地区机构网点分布最广、支农服务功能发挥最充分的银行业机构。这也使得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认同感。据银监会的统计,目前,农信社发放的涉农贷款占各银行业机构的三分之一以上,发放的农户贷款占78%,肩负了98.4%和67.7%的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机构覆盖和服务覆盖任务。

但农信社也面临着比其他金融机构更为严峻的一个挑战,那就是吸收存款的不足和未能实现跨省业务经营的制约。

存款是金融机构的经营之基,效益之源,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农村信用社的存款来源却面临着越发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导致大部分农信社资本规模较小。另一方,具有大额资金的存款客户或出于更好的合作关系,或出于更便利和全面的服务,偏向选择农业银行这样的大型银行,甚至是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客观上制约了农信社存款的增长。

此外,农信社虽然已经大部分实现了省内异地存取和跨行服务,在暂时还无法做到全国范围的异地存取和跨行服务,这也成为很多客户放弃选择农信社服务的重要因素。

有先天优势,有严峻挑战,在现有的客观条件下,农信社如何扬长避短,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占领先机?

一些地方的农信社积极创新,给我们提供了诸多宝贵。首先,开拓农村金融服务,要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方向不动摇,根植广袤农村市场。

其次,要下沉服务重心,真正了解和把握农民需求,并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机构、农民"双赢"的金融产品。事实也证明,只要通过充分了解农户需求,把握农户资金使用情况,农户贷款的风险也可以降到很低。

第三,要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从过去的坐等农民求上门转变到主动上门谈合作,拉近与农户的关系,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合作不顺和合作失败。

第四,综合提升服务便利度。通过扩大网点和服务覆盖面,采取简易营业网点、定时服务点、金融便利店、小额支付便民点等方式,让金融服务真正进村,走近百姓。

(二)拓宽融资渠道,服务经济发展。在当前经济金融发展的新形势下,尤其是巴塞尔协议III出台以后,银行信贷扩张将受到制约,未来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增强金融服务经济的能力。在政策趋紧中更加重视直接融资工作,努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一是拓展银行融资产品。通过买卖贷款、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加强信贷资产运作,调整信贷资产结构。二是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探索建立股权交易市场,为企业搭建股权交易平台,促进股权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扶持股权投资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引导产业资本及风险投资基金进入投融资领域。三是发挥保险资金融通功能。积极引导保险企业在强化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加强宣传,培育市民保险意识,努力挖掘保险市场潜力,继续完善原有险种,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特别是以参与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投资入股等多种形式支持莆田市重点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健康发展,充分调动和运用民间资金。在推进莆田金融科学跨越发展中,必须借助利率市场化作用,引导逐利资金投向新兴产业以及仿古家具、金银饰品、工艺美术等莆田特色产业。

(三)优化信贷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紧密结合产业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不断增强金融服务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助推力。鼓励面向中小企业信贷的金融产品创新,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需求大、质押品少的特点,积极宣传和推广中小企业股权质押、仓单质押、票据融资、集合债券、专利权质押等金融产品,加强开发适宜保值避险、非信贷金融工具等适合于不同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多样化的金融产品。

(四)加快金融创新,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加大在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网络金融服务手段的投入,快捷便利地解决公众日常金融需求。大力推进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从提高服务层次、优化收益结构、分散经营风险、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提高中间业务比重。特别是在个人金融服务方面,重点推广个人消费贷款、理财金账户等与各类金融市场相关联、具有较强综合服务功能的产品,拓展高技术含量、高收益、高附加值的业务,形成一套完善、成熟的产品服务体系。通过业务品种、技术和营销创新,进一步大力扩展结算业务市场,为大型集团企业、行政管理机构、金融同业提供高附加值的资金结算和清算服务,努力形成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服务模式。通过采用联保方式、小额信用创业贷款来支持农民工的生产和生活,推出针对农民工的信贷、理财、保障类金融业务。

(五)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密切关注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风险,及时出台政策举措,优化金融发展生态,确保地方金融稳定发展。一是要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切实加强央行专项票据兑付后续监测考核,继续加强监管,确保低风险运营。二是健全风险预防与保障机制。加快制订困难企业的预警机制和高危企业的风险报告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宏观经济分析预测部门与金融机构信息共享、风险联防的长效机制,鼓励支持银行业联合实施银团贷款和联合贷款,分散风险。三是加强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推动金融机构加快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健全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加强民间非法金融活动的查处,严厉打击高息放贷、非法集资、骗贷等扰乱金融秩序的不法行为,探索规范民间资本活动的方法和手段,切实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四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体系,设立中小企业再担保专项调节基金,增强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实力。

作者:康泉

上一篇:案例教学法统计学论文下一篇:水利行业信贷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