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理论课的法学专业论文

2022-04-23

【摘要】本文采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设计和开发的信息检索课网络教学课件,本系统体现和贯穿了素质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础理论课的法学专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础理论课的法学专业论文 篇1:

《网页设计》案例式微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网页设计》课程是当今互联网时代普及的一门计算机课程,通过学习该门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网页设计与开发的相关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熟练掌握网页设计应用软件的使用。在实际的授课中,由于课时有限,教学所用微案例较少,学生很难融会贯通地使用网页设计的应用软件进行网站的规划、设计和布局等。因此,可以将“案例式微课”教学法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可以改变知识的传授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和设计者,可以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水平,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案例式微课”成为在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网页设计;案例式教学;微课教学;教学模式

一、概述

《网页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在教学的方法上应有别于一般的基础理论课程。 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具有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具体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并提高学生实际思考和动手能力是《网页设计》课程的关键。

二、案例式微课的教学

“微课”概念于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創,他把“微课”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1]。将“微课”定义为“一节的短小的视音频,呈现某个单一的、严格定义的主题”[2]。自2011年“微课”概念在国内被首次提出来以来,“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就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被广泛认可,“微课”概念在教育领域迅速传播[3]。胡铁生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通常还包括相应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评测、教学反思核心和关键、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4]。而对于在线或课堂面对面教学时,这些简短的“微课”也只能辅助课程主题的学习。针对于高校“微课”定位过于偏向教师所授课程的量化发展,“微课”制作内容强行限制在比较短的时间里,造成知识的片面化、不系统,在很多零碎的“微课”资源里学生很难查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尤其缺少“案例式”引导应用知识体系的建设,使学生会产生一种所学知识与应用脱节的感觉。

“微课”被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类型,它通常用于讲解某一个知识点,如果将其引入如何解决某一个教学问题,或如何体现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个教学环节。“微课”就会成一种学生在线学习的资源,让学生更好感知与体会知识体系的应用,其开放性、补充性与开发的潜力更能为教学效果的提高奠定前提基础,对推进高校教学改革,促进一体化教学,为发展在线教育提供了广阔应用的前景。

“案例式”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4],最早用于管理学和法学专业,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扮演教学的设计者和引导者,针对教学大纲的目标设计合适的教学案例,尽可能的用案例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在任务中寻找所用知识点,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就必须要求学生课下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案例,从案例中提取知识点了。但是,学生要准确的掌握理论规则,必须要经过讨论、交流和分析等环节,才能提高知识点的案例教学效果。

过去在课堂上的“案例式”教学所选取案例一般源于教材,内容十分陈旧,讲授时花费时间太长,被认为与式教学方式区别不大;“案例”针对性不强,知识点缺少连贯,使用过程中老师强制引导学生思路,容易最后给出相应的标准答案,忽视对学生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综合性案例容易出现学生准备不足,在有限的课时和课堂有限时间内难以提出分析性的见解,若将“微课”融入这样的“案例式”教学,既解决了知识点零散又解决了时间太长。“案例式”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从实际的“微案例”入手,引领学生在特定的事件情景中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当讲解理论知识或相应的知识点,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充分体现了案例到理论知识点的融合。

将“案例式微课”教学模式引入《网页设计》课程中,改变了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新方法。以案例的形式来讲解繁杂、难懂的教学内容,并制作成为短、精、简、易的微课,应用于教学中,是对教学内容有效分解。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课前,应从简洁、直观、趣味的“案例式微课”入手,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景中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先感知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明确学习目标,促使其结合自身情况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当全部“案例式微课”串联起来就是《网页设计》课程的所有章节涵盖的理论知识,这样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其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课上,教师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疑惑,再将“案例式微课”中没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补充穿插形成每个案例之间是密切相关,使学生掌握整体而系统的知识点。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思考、反复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实现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课后,通过对课上问题的深化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情况,再进一步对知识进行扩充,来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从而达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发挥潜能。

将“案例式微课”的教学模式引入《网页设计》课程中,必须对教学内容聚会、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目标深入研究,才能重新设计该课程的相关教学文件,如:教学大纲、案例式微课视频及课件,相对应的教案及教学日历、课下课上的教学导引问题、自学内容、学习素材、课程考核体系。为学生课下知识的学习提供灵活、开放而个性化的条件,保证课上教学更侧重于重点、难点的知识的内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网页设计课程案例式微课的设计模式

在深入研究高校学生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依据我校《网页设计》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的目标,结合《网页设计》为通识课程的特点,对原有《网页设计》课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设计出相对科学且可行性强的“案例式微课”教学模式,首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分章,分节编写出教学日历,再根据教学日历的时间段提炼出知识点,再设计案例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知识要点,来制作“案例式微课”的视频、课件和导引题目,达到在短时间引出阶段知识点的内涵。最终将所有案例组合成整体,让学生感知问题的分析与问题的解决来自知识点融会贯通,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领悟。通过“案例微课”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得到内化的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更好地展示本课程“案例式微课”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案例式微课”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在“案例式微课”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要在准备课前的各种教学资源,还要组建相应的课程网站,或者借助其它信息化平台,将完整的教学大纲、课件、视频、习题、参考资料等上传至网络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并适时与学生在线互动,解答学生所提问题,记录相关情况。课上的时间主要是讲解知识的综合运用,解答学生的共性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在综合性问题出现时寻找知识点来解决问题。另外,通过点评其他学生的作业,来进一步加深知识点的应用方法,实现把“案例微课”与课堂内容相融合,互为支撑与验证;课后时间主要是客观地评价学生作业,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进一步拓展专业知識,提高自我提升的能力。

在“案例式微课”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起着主体作用,课前,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源,在观看案例式微课视频、课件和导引题目后,自行查阅资料尝试完成课前作业。上课时,对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与教师和同学探讨交流,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再完成课堂作业,进一步促进对知识的消化理解。通过教师和同学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学习到他人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取长补短。

这就要求重新撰写适合案例式微课的教学日历、重新设计案例、重新制作课件、编写适合于课前、课上、课后引导学生思考的题目、重新制定考核方案等教学资源。编写教学日历,确定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体系,将每次课的知识点以课前、课上、课后形式的体现在教学日历中。

四、案例式微课的设计模式需要注意事项

先收集国内外关于“案例”、“微课”的教学与网页设计的相关资料,并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对国内采用“案例”或“微课”教学的高校进行参观学习,学习其在此方面开展的经验。然后,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初步制定“案例式微课”的教学方案,并在《网页设计》课程教学中实施此方案,听取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完善教学方案,进一步设计出合理的一整套教学实施方案。具体的流程如下图2所示。

(一)教学日历编写

教学日历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体系、内容、学生情况及学期的教学时数确定的学期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计划,其作用在于明确该门课程教学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体现了一门课程的整体构想及进度。为使教学日历编制工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保证各个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需要考虑: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及专业的联系,调查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先行课的教学情况和后续课的安排,处理好课程的衔接和进度;因为《网页设计》是通识课,按照教学的总学时限制30学时来编写进度时间表和教学内容;教学日历中的教学时数一般按2学时为一单元,每单元必须充分体现出每次授课的课前、课上、课后的知识点。要写明章节名称、各章节的教学时数和时间的具体安排等;尤其对于课前课后环节要写明内容提要;对要完成的作业和课堂讨论要写明题目;实验课要写明实验名称,实验时数和时间的具体安排。

(二)案例的设计

案例应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的递进方式设计,一方面是有利于录制视频时时间的掌控;另一方面是便于学生对知识点分解的理解,从而掌握整章的核心思想和构建步骤,方便学生利用零散的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学生能够从该案例得到启发,进行拓展性思考。案例应前后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后续阶段的案例尽可能涵盖前面的内容,以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录制视频

将每节的知识点进行案例式归纳总结,同时还要考虑在较短时间内能够讲解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确定观看视频的时间和进度,并总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制作课件

在新的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基础上,以突出授课目标,不易偏离授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个性化学习支持。

(五)编写引导学生自学的题目

根据《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供学生课前、课后自学时的参考题目和问题,能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自学,在自学中尽可能的解决自学导引的题目,让学生了解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自学导引”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并限时提交给教师,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有利于教师在课上有的放矢的讲解,是课堂教学环节可以侧重于以难点、重点知识的内化,实现互动与探究的案例式微课的模式教学。

(六)重新制定考核方案

《网页设计》课程的实用性、操作性的特点和例式微课的教学的模式,不再要求学生死记课程的知识点,而是侧重这门课的设计和操作方面,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以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思维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因此完善和改进考核方法,注重过程化考核和解决设计问题能力的考核。

五、结束语

总之,通过不断地在教学中总结经验,今后还应该从更多的角度对可操作的知识点进行更全面剖析,选取实用性案例透射出更多知识点的内涵,充分实现知识点和案例有机结合,通过 “案例微课”集中说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操作应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与解决问题;进一步改进视频录制方法,实现图像效果清晰、穩定和声音实时获取,使课后问题的提出、课上与学生互动更真实,能够较快的帮助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便学生温故知新;改进考试内容和方法,将学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体现到成绩上。

参考文献:

[1]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 2014(2):100-106.

[2]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Z].教技(2012)5号.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 远程教育杂志,2013(8).

[4]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2006.

[5]黄春元.微课在高校课堂教学应用中的调查研究[J].高教学刊,2017(09):58-60+62.

[6]肖娟,魏莉.浅谈微课与高校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5(18):127-128.

[7]涂俊英,吴先飞.高校微课的应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6(19):52-53.

作者:王乾 宋立新

基础理论课的法学专业论文 篇2:

信息检索课网络多媒体课件系统设计

【摘要】本文采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设计和开发的信息检索课网络教学课件,本系统体现和贯穿了素质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信息检索课;多媒体课件;系统设计

一、引言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克拉克(Clark)说:能引起教学质量变化的是使用媒体的方法——软件的设计,而不是媒体本身,因此,在设计网络多媒体课件系统时我们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1)知识内容的新颖:在讲述信息检索知识基础上,重点介绍检索工具的使用及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并将文献的筛选、鉴别、利用融于检索之中,突出实用性。

(2)基础理论部分是吸引学生和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基础,但涉及较多概念和抽象性问题,也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内容,要求课件通过视频等方式,化静为动,化难为易。

(3)涉及到具体的实验和操作方法的内容,操作性强,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要求真实演示和记录其过程或以视频形式展示其过程。

(4)设计风格的规范性和灵活性:对课程内容的整体功能上实现较为严格的规范,而在具体内容的表达上,根据内容的需要,进行灵活的个性化设计。通过功能键可以控制课程进度,便于学生灵活掌握进度。

二、网络多媒体课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1.网络多媒体课件系统设计及开发要求

(1)学生自主性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要去选择使用不同的媒体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来自主学习。

(2)系统的开放性。展示教学内容中的素材。

(3)系统的可扩性。教学内容,形式可随时增加、删除、修改。

(4)系统的可控性。课件的导航清晰明确,链接准确、无死链接。

(5)系统的易用性。降低课件开发难度,克服下载延迟时间过长或存储空间不够的技术问题,保护知识产权。

2.网络多媒体课件系统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包括结构和内容的设计、功能的设计。在教学内容确定后,如何将这些知识内容在计算机上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加以表达,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整体上需要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设计;更具体的表现在对课程内容、封面导言、界面、交互方式、导航、超文本等设计。

(1)结构及内容设计

该系统包括信息检索基础理论、手工检索工具介绍和计算机检索系统三个模块。每个模块下又分课程简介、课程学习、专题论坛四个子功能模块。

课程简介;简单介绍本学科信息检索课的主要内容,学习的重点、难点及学时安排。

课程学习:它是信息检索课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以篇、章、节纵向目录导航为主线展示学习内容,将所有检索工具从概况、编排结构、检索途径、实例分折、练习等五个层面展开介绍,针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较重要的名词、概念、定义、教学用图、表以及实例分析等设置了相关链接;

专题论坛:设置了有关信息检索与利用的专题讨论组,体现出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的功能,在讨论区,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地区与老师讨论问题,也可以与其它同学互相讨论。

本课程的内容设计方法,能够有效的引起和维持学习者的兴趣。

(2)功能设计

导航:导航功能设计的如何直接影响到网络课件的功能和质量,对课件规范化和标准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该功能可控制学习进度,增强交互活动。该课程设置了当前位置导航、章节导航、功能目录导航、知识点导航等。

交互提示:教程提供了多种交互方式,按操作形式分:文本方式、按键方式、链接方式等,使操作过程更接近实际;按交互活动分:人机交互、人人交互。

同步播放功能:利用流式传输技术,服务器将经过特殊方式压缩过的声音、文本、图像、视频多媒体文件打成一个个压缩包,连续、实时传送给用户,在网络上同步播出。在这种方式中,用户只要等待很短的一段时间用来下载一定量的缓冲信息,就可以开始利用播放设备对压缩的多媒体文件进行观看,多媒体文件的剩余部分将边播放边下载。

网络多媒体课件系统是一个基于WWW的自主式异步远程教学的信息检索课多媒体课程开发系统,并且通过Intranet/Internet实现多媒体课件的发布与分布式存储。

(3)脚本编写

在课件设计中脚本的编写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设计阶段的总结,又是开发和实施阶段的依据,从内容上看,它是网络课件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脚本编写可分为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文字脚本是按照教学过程的先后顺序,将知识内容呈现方式描述出来的一种形式;制作脚本包含着学习者将要在屏幕上看到的细节,并详细说明各种信息表示的逻辑关系。脚本编写主要内容包括:

①显示信息。指屏幕上将要显示的教学信息、反馈信息。

②注释信息。说明显示信息呈现的时间、位置和条件以及连接要求。

③逻辑编号。显示常常是以屏幕为单位表述的,为了说明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每个显示单位没有一个逻辑编号,以便说明连接时使用。

④媒体、交互信息的表示。为了清楚地表示教学信息中使用的不同媒体(文字、声音、图形或图象等),交互过程中呈现的各种信息,脚本中常常采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它们。

(4)素材搜集

素材准备是课件制作中工作量最大的一部分工作。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件的整体质量,而且影响着素材内容是否能顺利地加载到多媒体课件合成系统中,并能完成打包工作。素材主要有:文本、图像、音频、视频。

①静态图象

要求图像素材为.GIF格式,每一幅图像在800×600分辨率下的尺寸为200×200—800×800像素之间。

②音频素材

要求音频素材为CD音质,立体声,采样频率为44100HZ、8位。音频素材主要为语音录音,以.WAV格式存储。录制的声音文件还要在GOLDWAVE软件程序中进行修改,主要进行去杂音、分配合理的停顿时间等处理,并对每句或每段话的起迄时间记录在案。

③视频素材

视频素材从数码相机摄像获取。与音频转换相似,先设置所需的采样频率等参数,选择需要转换的视频文件,其默认的画面大小就是352×288,采样基准频率为350赫兹。这些素材通过PINNAC视频采集卡,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据文件,然后转换成AVI格式保存。

④文本素材

文本素材为纯文本的.DOC格式,文字素材可通过键盘输入、扫描资料并进行文字自动识别(OCR)处理等方法获得。

(5)课件编辑

素材搜集完毕后,就要把文本、静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内容组合在一起。同步多媒体合成语言SMIL可以把多媒体对象集成到同步表现中。利用SMIL语言,我们研制开发了“流式多媒体文本同步制作子系统”和“流式多媒体同步课件合成系统”,将收集的素材进行同步合成。

文本同步文件的生成:利用流式多媒体文本同步制作子系统,在其屏幕区添加屏幕序号,一屏内容最多13行,在其内容编辑区将文本素材输入或拷贝到此区域,按屏幕内容区的“加入”按钮,即可将文本素材加入到该屏,在屏幕内容属性区根据已经记录在案的每句或每段话的起迄时间,输入某段要显示的文字的起迄时间,然后输出REALTEXT(.RT)格式的文字与声音同步文件。

图像文件生成:图像素材无须压缩和格式转换。

声音文件的生成:.WAV格式的音乐素材需用REALPRODUCER PLUS转成RM格式,以便于流式多媒体素材的合成。

视频文件的生成:保存后的AVI文件再利用REALPRODUCER PLUS工具压缩成RM格式文件,以便于流式多媒体素材的合成。

文本同步文件及其它压缩文件准备好之后,就要利用流式多媒体同步课件合成系统,将这些元素合成为RM格式的同步流媒体播放文件。

3.网络多媒体课件教学环境设计

“流式多媒体同步课件教学子系统”其用户界面如图1所示。

流式多媒体同步课件教学子系统课件以多媒体为主要表现手段,所以其中加入了视频文件使真实图像、原始声音、现场情况等真实地展现在学习者面前,增强了学习者的感性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如图1所示页面的右侧是用来播放同步文本内容(即教师的教学同步电子文稿)的区域。页面的左上侧是用来播放同步视频、同步图像以及同步动画的区域。这样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材料的时候能够使之与课堂电子文稿同步的话将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页面的左下侧是课件内容的滚动目录,通过点击目录中的滚动标题可以很容易的在教学内容之间跳转。例如用鼠标点击“EI年刊本编排及著录格式”标题就可以将屏幕右侧和左上侧的演示内容跳转到“EI年刊本编排及著录格式”这一小节,并在Real

-Player控件中开始播放。在页面的下方是用于控制播放内容的控制条。它们可以控制播放的内容快进、倒退、暂停、停止以及播放的音量和屏幕的大小等众多功能。

三、结论

信息检索网络多媒体课件系统根据信息检索课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网络自助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开发研制,初步解决了信息检索课网上自助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系统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真实再现课程内容,跳跃式学习方法,使学生寓学于乐,克服了自助教学中学生脱离了教师便无所适从的最大障碍,解决了网上教学中自助教学的难点。同时启发提示教学内容凝聚了教师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完成自助教学中难以达到甚至无法达到的教学目标,大大减少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工作量。

总之,该课件系统是采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研制的文检课教学课件,它体现和贯穿了素质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爱霞.数字化环境下法学专业信息检索实践课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1(1).

[2]姚敏,滑海.信息检索课教学辅助网站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0(14).

[3]张妍妍.以用户搜索行为为导向的信息检索课实践教学设计[J].图书情报工作,20010(13).

[4]刘增发.信息检索课网络化教学系统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8).

作者简介:陈斌(1978—),男,2003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江汉大学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等研究。

作者:陈斌

基础理论课的法学专业论文 篇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思考

【摘 要】本文阐述全面依法治国下的法治思维内涵,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重要平台,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保障法律基础教学的系统性和大学生对法律普适性的认知,关注公民规则意识与法律思维培养的内在逻辑关联,注重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社会化。

【关键词】大学生 法治思维 思想政治理论课 培养 实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夯实依法治国群众基础。”大学生作为公民主体,注重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可在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培养公民良好的规则意识、促使公民合法行使法律权利和履行法律义务等方面发挥出基本的思维价值功能。

一、全面依法治国下的法治思维内涵辨析

党的十五大明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这一系列进程对于国家治理法治化和公民行为的规范化提出了更确切、更高的要求,行为源于意识,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凸显,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对于实现公平正义、自由与秩序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全面依法治国内容中,诸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均离不开公民法治思维的培养与树立。

人类思维方式是人们思考事物和各种社会关系的维度、方法、偏好的总称。思维方式与国籍、文化、个体认知、情绪、价值观等因素密切相关。法治思维要求大学生主体要形成基本的法治理念,将法律规范运用于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中,是遵从法律的基本理性思考方式。在概念辨析中,大学生法治思维必须与法学专业的法律思维相区别。法律思维是法律从业者的特定职业思维模式,是法律人在法律判断过程中按照法律职业的要求进行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教学中,首先应厘清概念,避免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专业化、职业化;其次应着重于法治观念的认同,以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养作为基础,引导大学生自觉将法律规则的适用摆在首位,遵循法律法规,理性运用法律规则处理各种问题。

中国社会有复杂的人情社会关系,人们的思维方式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继承者和建设者,能领会基本法律精神和原则、了解基本法律常识、能运用法律法规处理各种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对他们提出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重要平台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涵括法律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学生基础性、系统性普法教育的主要阵地,亦是将法律基础知识讲全、讲透的基础教学园地。法律基础部分内容涵括有社会主义法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知识、法治思维、法律权利和义务等内容,在培养大学生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此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程中也有丰富的法治教育及关联内容。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法律产生的原因、法律的决定因素、法律基础知识的认知和实践转化、为何要建设法治国家等法律基础知识。“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如2020年的《迈向中国之治新境界》的章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论述中就有加强法治体系建设的内容,并对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进行了阐述,这有助于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有全面深刻的了解,理解法治現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章节中的改善外商投资环境,亦将营商环境优化重心放在法律法规的完善上,建设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章节中阐述了达成全球共识是通过法律框架构建和完善。这些内容均多角度、全方位充盈了法律基础知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完整的、多层次的知识体系去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发挥了切实效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规则意识教育是法治思维培养的基础

规则作为社会群体共同遵守的原则和规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涵括人生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等内容,指引大学生了解规则,培养其规则认同感,形成规则遵循的内思与外化。法治思维是基于法律规则的一种思维方式,具体体现为一种规则意识。法治思维的培养也必须建立在规则认同的基础上。规则体现共同体的意志。共同体的意志高于个体意志,这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必然要求。前期的规则意识教育的铺垫在此发挥出潜移默化的效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摒弃了以往规则意识培养的说教式方法,结合我国国情、社会生活特点,通过优化、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搭建学生规则认知框架,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进行结合,确立学生的内心认同和行为转化。正确的价值引领、遵循规则心理确认的思维模式建设,有助于学生形成规则学习的科学模式。当他们能接触法律基础知识的时候,将形成延续性定向思维的模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各项社会规则与法律思维培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牢牢把握住这些关联点,发掘教材资源及教学过程中的互通的理念及方式,将传统教学的忽视关联转化为协同配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灵动性和延续性,从理论知识基础、正确价值观平行构建、思维模式内涵转化等各个方面发挥出教师教学的导向性,这是培养规则意识和法治思维重要的关联点。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路径选择

(一)保障法律基础教学的系统性和大学生对法律普适性的认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六章的《尊法学法用法守法》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法治的价值功能。应将法律的特征和运行、宪法、法治体系、法治道路、法治思维、权利与义务等内容,有序、渐进地介绍给学生,完整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彰显出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普适性。

法律基础教学的系统性在教材内容中主要集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六章的第一节、第三节、第四节,要求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相关理论而展开,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保持这种体系的完整,确保大学生法律认知建立在法治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将我国的法治体系与世界上其他法治体系进行区别,认识到我国法治体系是建立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础上的。应引导学生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有正确深刻的认识;了解公平与正义的内涵、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的深刻内涵,为之后实体法律和程序法律的学习及运用夯实法治理论基础。学生对法治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发展有了本质的理解,才能形成完整的认知链条。此外,应以法律基础为内容,充分发掘课程思政系列课中的法治教育内容,分门别类进行归纳填充,搭建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框架,实现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有效契合。

法律普适性是指法律比较普遍地适用于同类对象或事物的性质。大学生应在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下一步法治认同和行为转化的问题做准备。法治思维的培养,实质上也是大学生科学运用法律规则处理个体与社会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应回到真实的、鲜活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中。以上主要内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六章的第二节、第五节和第六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凸显宪法的根本大法地位,宣扬宪法精神,引导学生发现宪法对部门法的指引作用、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母法地位、宪法的权威性等。实体法部分则着重介绍公民日常生活常见的法律关系。2021年民法典即将实施,应提升民事法律制度教学的占比,用漫画、微视频等形式生动地向学生宣扬民法典。行政法的基本制度、经济法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社会法中的劳动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险制度等,均可结合教学进度及学情选择性进行讲授。程序法中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法律纠纷解决的正当方式和程序,了解程序公平正义,理性解决社会矛盾。这些都能为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打下基础,帮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第一时间在法律框架下去解决,使他们在出现规则冲突、利益权衡、非理智情绪、环境正负影响的情况下依旧能做出符合法律规则指引的行为。

(二)关注公民规则意识与法律思维培养的内在逻辑关联

广义的公民规则意识是指公民对各种社会规则(规范)如法律、道德、宗教、风俗习惯等的认同、自觉服从与遵守,所形成的自主自律意识。长期以来,无论是在社会、学校还是家庭中,公民道德规范的教育都是放在首要位置上的,在社会规范适用中,道德规范应用的范围广、关注度强、主流道德观趋同等因素,都对公民规则意识的培养形成了深远的影响。规则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应当关注这种共性及差异,对人们为何遵守规则进行探索。

首先,重视大学生的公民主体地位,强调其主人公规则意识。主人公规则意识可以督促学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重视自身正当权利的行使,促使思想境界从小我升华为大我,不再是被动、消极地接收教育的信息,而能主动追求公平、正当的社会秩序,发掘内在的自我使命感。其次,认同规则公平性的内涵延续,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形成情感和价值观认同。社会规则设置和产生的根源就在于解决主体之间利益的不平衡与矛盾,在现实条件的基础上最大可能给予人们机会均等和顾及绝大多数成员的公平。对于公平内涵的正确认识,能帮助大学生在运用法律法规解决问题的时候,形成对法律的崇尚,自觉将法律规定作为自己行为的最高准则。再次,重視规则对行为的指引作用。人们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害怕不符合规则行为带来惩罚性后果,如社会舆论压力、道德批判、自我负面认定、法律惩罚性后果承担等,这种顾虑对于大学生行为选择将会产生逆向思维助推。法律责任是具备强制性、惩罚性特点的,这与其他规则的软约束不同,进而可形成更高的约束力,有利于形成法治思维。最后,明确法律为公民规则遵守的底线。大学生在适用规则上将会面临一些问题,比较常见的如规则的选择,在面对诸多规则时,理性与情感、利益与平衡、偏好与判断等复杂的因素都在交互作用。规则冲突将使人产生困惑。应明确将法律作为底线规则优先适用。整个法律体系表现为一套规则的复杂组合,旨在将人们从盲目的随机行为中拯救出来,使他们安全地踏上从事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的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否认其他规则,后者可以解决大学生面对规则选择时的困惑。规则之间的相关性解释也尤为必要,要让学生明白道德、法律、地方习俗等都在互动合力,和谐共生地对社会关系进行硬性或者软性的调整,以解决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

(三)注重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社会化

人类社会化体系中包含有规则的社会化,而法律又是社会规则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大学生个体在学校学习到的法律知识,终将回归社会,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进一步去消化、理解、运用并结合社会反馈进行调整,最终形成内心的确信。法治思维的形成与调整,历经了“法律知识接收—价值判断—个人情感—法治思维固定—法律行为转化”的演变过程,社会化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法治实践,从切身感受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解和认同。将法治思维的培养回归生活实质,是符合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属性和人的社会化理论描述的。

在构建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社会化内容时,可考虑结合教学内容的辅助性、实施的现实性与可持续性、目标对象的针对性、形式的多样性四个因素逐一开展。第一,教学内容的辅助性是社会化内容应当服务于教材体系性、知识点的基础性和完整性,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但又不能过度发散和跨越,否则极易造成教学目标混乱,造成学生学习难度的增大和思维的紊乱。此时,教师的把控和引导就尤为关键。例如,讲解关注度比较高的热点事件或者案例时,应注重司法个案的辐射,注重法律与其他规则的冲突释明,指引学生理解舆论与司法叠合与差异等。第二,实施的现实性、可持续性要求社会化内容的设计注重个体自觉与社会互动之间实现的概率,选择高概率、难度低的社会化内容更能促进学生的参与,并将法治思维的社会化从短期的“交作业”转化为贯穿人的一生、持续不断的社会实践。同时,法治思维培养社会化的持续化发展也应因时而异,指引符合目前阶段的社会生活是其应有之义。每一阶段都应当审时度势,并通过社会化内容使得大学生践行并感知,不断调整并最终稳固自身的法律规则意识。可结合目前大学生高频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特点,指引订阅网站及公众号等,持续不间断获取最新的法治教育信息。也可结合疫情期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事例,引导学生理解防疫法律知识。关注新热点“民法典”中民众权益保护的基础知识等,为法治思维培养社会化的生机活力迸发及内容的丰富做好充分准备。第三,对象的针对性则紧扣学生主体特点,关注其专业设置、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要素因材施教。如会计类专业学生可结合经济法等专业考核内容做社会化设计,也可结合会计职业操守的法律规定而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则结合法学概论课进行混同,找寻契合点,跨越单一课程去共同发力,进一步巩固知识,并助力知识体系向思维体系的转化,形成价值认同。第四,形式的多样性则围绕服务教学目的而展开,多渠道、多维度、多方式地拓展法治思维培养的社会化内容,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分为课内实践、课外实践及两者的结合,形式上不应拘泥,大学生可通过生活化的实践不断确立自身的法治思维。课内实践中可采取如大学生课堂说法(涵括微视频制作说法)、宪法日诵读、观看法治教育视频、法律辩论赛、法律知识竞赛、以案释法、法治文化进校园等形式。课外实践则可采取“三下乡”普法、法治案例调研、法治书籍阅读、普法宣传、观摩法治基地、旁听庭审、参观监狱和律所等司法场所、普法视频看评等形式。总而言之,即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夯实法律基础知识,思辨再认知,不断巩固法治思维,能遇事想法、处事用法、行权遵法、承责依法,将法治思维作为理性公民基本的思维方式,形成对法治科学、稳固的内心认同。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是高校承担的育人重任,如何帮助大学生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构建法治认同并能最终形成法治思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应结合教学目标深挖各课程中的教学资源,注重规则意识培养的互联互通,充盈完善教学体系,注重法治思维形成的社会化进阶,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创设出符合新时代法治需求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黑静洁.公民法治思维的现状考察及反思[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

[2]吴传毅.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法治思维[J].中国领导科学,2019(6).

[3]蒋传光.公民的规则意识与法治秩序的构建[J].社会科学研究,2008(1).

[4]富勒.法律的道德性[M].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1.

[5]隋璐璐.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9(11).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在思政课中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路径与方法研究”(2019SZ016)

【作者简介】黄 滢(1981—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

(责编 黎 原)

作者:黄滢

上一篇:传感器技术机电一体化论文下一篇:客房装饰木作施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