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寿保险营销探究论文

2022-04-18

外资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各种限制,让国寿习惯了养尊处优,缺乏充分的竞争能力和创新动力,而大门外的竞争者却时刻都在伺机而动前不久,中国人寿公布了其2011年度业绩公告,根据推算,2011年度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率较2010年同期下滑了40%-50%,不仅远高于券商之前预估的29%-40%,而且与国内外同行相比,其业绩表现也很是难堪。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人寿保险营销探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寿保险营销探究论文 篇1:

河南省人寿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自从1983年河南省恢复开展人寿保险业务以来,河南省寿险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不断完善,趋于成熟。但是,发展中总会伴随一些问题的出现,及时的发现这些问题,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对河南省寿险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河南省;人寿保险;现状;问题;原因;对策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快速增长的经济,使得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逐年增加,也为河南省人寿保险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人寿保险保费收入的增加也促进了河南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河南省人寿保险的历史沿革

河南现代保险事业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保险事业得到重视,河南保险业也随之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初创阶段(1949年~1958年):在此期间,河南省保险业务全部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河南省分公司开展,其中产险为第一大险种,占各项保费收入总额的49.03%。2.恢复与发展阶段(1979年~2000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务院决定恢复全国保险业务。197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河南省分公司成立,河南省恢复保险业务,仍然从企业财产保险开始,这段期间,财产保险仍为各类险种中的第一大险种。3.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保险市场进入与国际保险市场接轨的过渡期。到2010年末,河南省共有25家寿险公司河南省保险市场10年的变迁已经完全改变了当初的模样。

二、河南省人寿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自保险业务恢复起到现在,30年的时间里,保险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河南寿险业也在不断前进,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大体上有以下几点:

(一)居民保险意识相对薄弱,制约寿险发展

1.城市居民对保险认可度低。寿险在发展过程中,很多方面仍不成熟,市场引导能力不强,居民的保险知识缺乏,保险条款专业性又很强,保险违规案例频繁,使得很多居民对保险公司的诚信持怀疑态度。

2.居民保险意识的薄弱,会导致逆选择的出现。所谓人身保险的逆选择是指身体健康状况差的人或职业危险程度大的人,积极申请投保死亡险的一种倾向。

(二)市场监管不健全

由于传统的监管方式运作时间长,短时间内难以完全转型,导致河南省寿险市场监管尚不健全,经营粗放问题仍然存在,2008年保险营销人员21.4万人,2009年是22.76万人。几年来相差不大,按正常发展,随着新公司的进入,支公司的增多,营销人员应该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近乎不变数字表明保险市场还存在大进大出,经营粗放的问题。市场监管的不健全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偿付能力监管有待加强;监管透明度仍需提高;保险监管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社会监督被排斥在监管体系之外;保监会远程通讯网络存在缺陷,一些偏远地区不能实现非现场监管;监管人员自身素质也需要不断提高。

(三)寿险资金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发展不足

由于《保险法》和种种政策的限制,以及市场环境的制约,寿险业整体与资本市场的互动仍然不足。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保险产品种类的多样化以后,保险资金的运用有了进一步发展,投资连结类产品的出现,使得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加强。虽然说资金运用条件放宽,投资收益稳中有升,然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未成熟,保险资金的运用仍受到较大限制,同国外寿险业与资本市场的全面互动化相比,中国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加快发展河南省人寿保险的对策

回顾河南寿险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现状,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有利于制定有效的措施加快河南省寿险业的发展。

(一)加大人寿保险宣传力度,提高居民保险意识

针对经济落后,农民保险意识淡薄的县域,保险公司应根据这些县域的经济特点,改变农民风险观念,提高农民保险意识。首先,必须使他们了解保险,知道保险的功能与作用,同时要认同保险公司。发展县域保险,宣传要先行。县域的保险宣传必须结合县域实际情况,从县域居民生活出发,采用不同于城市的宣传方式,结合农村特点,尽量采取一些农民喜闻乐见且通俗易懂的方式,如宣传单、板报、墙体广告、人员讲解等。在宣传中,要做到宣传保险条款、普及保险基本常识和树立良好公司形象并重。只有不断提高公司在农民中的认可度,才能提高农民自觉参加保险的积极性。

(二)加强寿险市场监管

1.严格监管各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一是严格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强化对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要求。培养大批富有开创性的专业人才,建立一支素质精良的企业家、精算师、会计师队伍。二是严格寿险资金运用监管。在寿险资金可以运用到证券和不动产的新形势下,提高资金运用整体上的安全性是保证寿险业偿付能力的基础

2.加强偿付能力监管,维护被保险人利益。加强偿付能力预警,早发现、早介入,通过动态偿付能力测试和季度偿付能力分析,及时排查偿付能力即将不足的公司,以监管谈话、下发风险提示等方式,敦促公司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避免出现偿付能力不足。

(三)完善行业自律,辅助监管

河南省的保险协会成立至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于寿险行业快速发展的情况而言仍然显得力度不够。为了使行业组织更好地辅助监管,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一是扩大河南省保险行业协会寿险工作委员会服务范围,强化其对各会员公司的服务能力。如提供信息沟通和咨询服务、提供专业培训等。二是与政府相关部门和寿险监管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向这些部门提出有利于寿险业发展的建议,或者参与法律法规的起草等。三是建立寿险代理人协会,改善寿险代理人的管理现状。此外,还可以考虑设立保险纠纷调查委员会,专门负责处理保险纠纷。(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守德,蔡春玲《河南省保险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104页,第223~262页。

[2]路英《河南保险市场十年》,载《证券日报》2010年11月25日第C2版。

[3]申亚南《河南省寿险市场调查报告》,载《保险研究》2007年第9期。

[4]陈绪昌《我国的人寿保险现状及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5]陈希勇,郑军《我国保险业发展中的问题、成因及其对策分析》,载《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23~27页。

作者:齐璐

人寿保险营销探究论文 篇2:

中国人寿:还能养尊处优多久?

外资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各种限制,让国寿习惯了养尊处优,缺乏充分的竞争能力和创新动力,而大门外的竞争者却时刻都在伺机而动

前不久,中国人寿公布了其2011年度业绩公告,根据推算,2011年度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率较2010年同期下滑了40%-50%,不仅远高于券商之前预估的29%-40%,而且与国内外同行相比,其业绩表现也很是难堪。中国人寿副总裁刘家德对此解释,这是受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和资产减值损失增加的双重影响。 的确,中国人寿的盈利变脸与资本市场的震荡紧密相关。数据显示,A股在2011年下跌了21.68%,许多保险公司在资本市场投资损失惨重,中国人寿也难能幸免。然而光就投资说事而忽视了国寿的主营业务问题似乎并不合理。事实上,据2011年三季报显示,其他几家保险股的业绩并不悲观:中国平安2011年前三季度每股收益为1.88元/股,同比增幅9.9%;中国太保2011年前三季度每股收益为0.82元/股,同比增幅43.8%;新华保险2011年上半年净利润17.75亿元,而2010年全年才22.49亿元。由此可见,探究中国人寿主营业务困境才是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点。 首先,国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品过于单一。众所周知,人寿保险业务是国寿的主营业务,受益于人口老龄化、居民财富收入稳步增长的国情,寿险业务早已成为公认的朝阳行业。但巨大的市场蛋糕必然引来分食者。面对众多实力不菲的竞争者,拥有丰富的创新型的险种,抓住和满足不同保户的需求才是关键。但长期以来,国寿在险种上过于单一,没能摆脱对销售一次性缴足保费(single-premium)储蓄产品的依赖,也没有出售更多寿险产品,其一直以行业大哥的姿态俯瞰整个行业,优越感十足。 其次,国寿的产品销售渠道更易引发退保问题。据悉,国寿的整付保费产品与定期存款类似,比寿险或长期储蓄产品更容易卖出。而银行多次加息后,较高的定期存款利率对全行业银保渠道产生了负面影响,而国寿的银保渠道占比将近50%,从而造成了去年三季度退保客户猛增50%的尴尬。且每次升息后,国寿就将面临一次退保压力。 另外,退保率的增加还来自其他理财型产品带来的挑战。以依靠投资收益来驱动保单一直是保险业的销售模式,而银行加息后,理财型产品的收益将更大。以分红险、万能险为代表的理财类产品逐渐代替投资类的传统险种成为客户选择的方向,由此也带来了退保率的上升。 国寿的产品销售队伍也是薄弱环节。众所周知国寿的业务长期以出售较容易推销的一次性缴足保费产品来实现增长,而这类产品常常通过银行代售,国寿不用将过多的心思花在营销上,从而忽视了公司销售队伍的建设。但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国寿去年对营销员队伍实行减员增效,直接拉低了全年个险新单的增速。 背靠国家大树,当下国寿尽管面临各种难题,似乎永远也不担心问题不会解决。这种优越的心态也是国寿最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国家对外资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给予各种限制,这让国寿习惯了养尊处优,缺乏充分的竞争能力和创新动力,而大门外的竞争者却时刻都在伺机而动。数据显示,美国友邦保险集团去年在华的新业务价值增长50%,比2010年高出7%,今年其业务和投资将100%集中在亚洲市场。面对强敌,升级为副部级单位的中国人寿,要做的是改变旧习和固有心态,迎接挑战。在有银行系高管背景的新掌门人杨明生继任后,希望在制约保险业发展的银保业务上能找到突破之策。

作者:叶子

人寿保险营销探究论文 篇3:

云南省保险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化及其成因分析

【摘要】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国家统筹国内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边疆长治久安的重大部署。随着“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云南省保险业的区域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日益凸显,加快推进云南省保险业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云南省保险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化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深入探究了云南省保险业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性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云南保险业 地区差异 影响因素 对策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在世界经济的复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提速、中国南向互利合作战略的推进等因素的作用下,云南省的战略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号]、《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2010-2020)等文件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桥头堡”战略正式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加快把云南省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有利于构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陆路国际大通道;有利于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边疆和谐稳定。因此,云南省必须充分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加快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切实推进制造业与金融业的融合互动发展,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然而,云南省金融业的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保险业的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部分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保险覆盖率低下、保险规模偏小、险种结构不优,严重制约了云南省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因此,加强对云南省保险业地区发展差异的研究,探寻相应的破解之策,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迅猛发展,保险业在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提高,对保险业的研究也愈加重要。目前,对我国保险业区域发展的研究更多是从国内区域的视角来分析,主要侧重于不平衡问题的研究。楚天骄(2002)[1]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保险市场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估,将31个省市保险市场发展水平划分为四类区域。张伟等(2005)[2]利用1997~2003年的保险业发展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他们发现,我国东部地区的保险业发展最快,中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发展最慢。徐哲、冯喆(2005)[3]利用分层聚类分析法,以保费收入、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为聚类变量对我国保险市场总量进行实证分析,他们认为,我国的保险市场从东向西表现为依次下降的“梯度”地带分布,同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较为一致。田霖(2011)[4]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各区域保险市场集中度进行了深入考察,她认为,我国保险市场的地域结构呈现一定程度的复杂性,虽然存在东高、中西部低的规律,但东部地区也存在相对落后区域,如海南;而中西部也不乏后来居上者,如河南。胡宏兵等(2012)[5]将协同论与保险理论相结合构建综合协调度模型,对2005~2010年我国保险业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实证研究,他们发现:我国各个省市的保险经济协调度多数年份处于低度失调状态;东部地区的保险经济协调度总体上弱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针对上述区域保险发展不平衡现象,很多学者开始探寻其成因:胡文富(2004)[6]主要考虑死亡率、人口结构、教育水平等人口因素;黄薇(2006)[7]、王金铎(2006)[8]等主要考虑人均GDP、个人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比重、对外开放度等经济因素;吴祥佑(2009)[9]、肖志光(2009)[10]、杜林(2010)[11]等主要考虑保险公司数量、保险市场集中度、保险产品开发、保险需求弹性等保险市场因素;朱俊生等(2005)、谢云和程细玉(2010)主要考虑社会保障水平、利率变动等政策因素。纵观已有文献,针对单个省区保险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化问题及成因的研究明显不足,尚未形成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观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云南省保险业地区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深入挖掘造成保险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因素,为省域保险业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相应的经验证据。

二、云南省保险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化现状

近年来,云南省保险业区域发展的总体速度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同发达地区存在显著差距。2010年的保险深度排名居中,保费收入仅略微超过200亿、排名第18位,保险密度也仅为508.94、排名26位。目前,在市场规模、主体结构和产品结构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

(一)市场规模的差异化分析

我们利用费收入、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这三个指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对云南省保险市场规模的差异化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首先,从静态视角来分析。我们计算了2010年云南省16个州(市)的保费收入、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并按照保费收入进行了整理排序(见表1)。由表1可知,保费收入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昆明、曲靖和玉溪,保费收入排在后三位的分别是临沧、迪庆和怒江;保险密度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昆明、玉溪和西双版纳,保险密度排在后三位的分别是临沧、怒江和昭通;保险深度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昆明、丽江和德宏,保险深度排在后三位的分别是昭通、怒江和迪庆。不难发现,最为云南省会城市的昆明,得益于经济优势、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无论从保费收入、保险密度还是保险深度来看,昆明都排在前列,反映了昆明市保险市场规模的优势十分显著;西双版纳、红河在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上的排名相对靠前,也反映出滇南区域保险市场规模的潜力十分巨大;临沧、怒江、迪庆和昭通的三项指标大多排在倒数几位,这也反映出滇西区域和滇东北区域保险市场规模的劣势十分显著。

为了更好地进行分析,我们计算了以上三项指标排列第一位与最后一位地区的指标值、排列前三位与后三位地区的指标均值,并列出第一位与最后一位地区以及前三位与后三位地区三项指标值的倍数(见表2)。从保费收入来看,最高地区是最低地区的105.39倍,而前三位均值与后三位均值之比为22.04,表明云南省各州(市)之间保险市场体量的发展差距极大;从保险密度、保险深度来看,最高地区分别是最低地区的14.24倍、3.07倍,而前三位均值与后三位均值之比分别为6.59、2.84,说明云南省各州(市)之间保险业的经济贡献度和社会普及度都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不难看出,静态上的云南省各地区在保费收入、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的差距都十分明显,表明云南省保险市场发展规模的差异化问题相对突出。

其次,从动态视角来分析。我们首先计算了云南省各地区2010年保费收入的增速、2005~2010年保费收入平均增速,以及2010年保险密度的增速、2005~2010年保险密度的平均增速(见表3)。从增长速度来看,2010年云南省绝大多数州(市)保费收入和保险密度的增长速度远高于2005~2010年平均增长速度。与区域差异的静态分析不同,云南省各地区保费收入与保险密度的增长速度差异有其自身特点。保险市场基础较好的地区如昆明、曲靖、玉溪等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在云南省保险市场的发展中发挥了引领作用;而保险市场基础较差的迪庆、怒江、德宏等地区的发展速度远低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这些地区保险业起步较晚,底子薄、基数低、发展速度慢,导致云南省保险市场规模的区域差异化现象日益加剧。

接下来,我们计算了2010年云南省各州(市)的保费收入弹性(见表4)。该指标主要反映保费收入与经济增长量之间的相对关系:如果保费收入弹性大于1,表明该地区的保险业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保险业在该地区处于快速发展行业;如果保费收入弹性小于1,则表明该地区的保险业增长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保险业在该地区处于缓慢发展行业。由表4可知,云南省大多数州(市)的保费收入弹性都比较大,只有玉溪、德宏的保费收入弹性较低,其他州(市)的保费收入弹性均大于1。这表明:云南省大多数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下,但保险业的规模扩张十分迅猛,基本上都属于膨胀性行业。

(二)主体结构的差异化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云南省保险业持续快速发展,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市场体系不断完善。除了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太平洋财产保险、平安财产保险、中国人寿保险、太平洋人寿保险、平安人寿保险外,大地、泰康、安邦、新华人寿等国内中小型保险公司相继在省内设立机构。截止2010年末,云南省级保险公司达29家,其中:财产保险省级分公司18家,人身保险省级分公司11家;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达44家,其中:保险代理机构34家,保险经纪机构7家,保险公估公司3家。

从财产保险市场来看,昭通、怒江的CR1(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财险公司)值均大于70%,说明这些地区的财产保险行业属于极高寡占行业;怒江、迪庆的CR3值均大于80%,且CR5值为100%,说明这些地区的财产保险行业属于高寡占行业;其余各州(市)的CR10值均大于80%,说明其他各州(市)的财产保险行业属于中寡占行业。总体来看,全省的CR10值大于90%,说明云南省的财产保险行业属于中寡占行业。从人身险市场来看,怒江、迪庆的CR1(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值大于70%,说明这些地区的人身保险行业属于极高寡占行业;保山、昭通、丽江、临沧、文山、版纳、德宏等州(市)的人身保险行业属于高寡占行业。总体来看,全省的CR3值大于80%,达到82.21%,这也说明云南省的人身保险行业属于高寡占行业。不难发现:无论是财产险市场还是人身险市场,云南省保险业的垄断程度相对较高;财产保险市场的垄断程度比人身保险市场更高,这点也可以从HI指数看出来;从区域分布来看,位于滇中地区的昆明的市场集中度较低,保险市场供给主体数量较多;位于滇西地区的迪庆、怒江等的市场集中度较高,保险市场供给主体极少;其他地区的市场集中度介于前两类地区之间,其保险市场供给主体有待进一步增加。总体而言,云南省保险市场的集中度相对较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竞争,阻碍了保险市场的区域协调发展。

(三)产品结构的差异化分析

同全国保险市场相似,云南省保险市场的总体产品结构上有一定的趋同性,但在不同地区的内部结构上却存在显著差异。

就财产保险市场而言,由于商业保险的逐利性,各大保险公司集中主要精力发展那些利润空间大、回收周期短的保险业务上;而那些风险较大,真正需要通过保险转移风险、分摊损失的险种,因盈利空间小、市场开拓成本高、风险偏大等原因而发展缓慢。目前,云南省财产保险市场的产品结构呈现两个典型特征:(1)总体产品结构上有所趋同。由表6可知,云南省财产保险市场上,机动车辆保险具有绝对优势,除昭通、怒江和迪庆以外的13个州(市)机动车辆险的比例均在70%以上,即使是占比最小的怒江,其比例也达到61.82%。另外,意外伤害险所占比例在各州(市)中也比较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短期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属于人身保险市场的险种,但因其业务性质与财产险相近,我国也允许财产保险公司经营这两类保险。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在此我们也将短期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纳入财产险市场进行分析。(2)部分险种在各州(市)的发展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由表6可知,2010年,昭通、玉溪和昆明的企业财产险占比排在前三位,分别达到12.78%、9.82%和7.11%,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玉溪、楚雄和昭通的货运险占比排在前三位,分别达到5.89%、2.66%和2.12%,而其他州(市)的货运险占比相对较低,丽江甚至低至0.03%;怒江、西双版纳和迪庆的责任险占比排在前三位,分别达到9.29%、4.09%和3.74%,而曲靖的责任险占比最低,还不足1%;迪庆、昆明的工程保险占比高达11.14%、8.68%,丽江、版纳的工程保险占比仅为0.05%、0.02%;昆明、临沧的信用保证占比分别达到2.83%、2.69%,远高于排在最后两位的昭通(0.01%)、玉溪(0%)。总之,在云南省财产保险市场上,机动车辆保险、企业财产保险在各地区的市场份额相对较高;机动车辆险在各地区的分布,具有显著的趋同性;企业财产险在各地区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货运险、责任险和其他险种在各地区的分布,具有较大的差异。

就人身保险市场而言,云南省各州(市)存在更为显著的差异化特征。由表7可知,2010年,全省各地区的个人业务具有显著的先发优势,大多数地区的占比均超过80%;而团体业务的占比普遍偏低,最高的临沧市比重也仅为24.1%,除普洱、楚雄、迪庆以外的地区比重不足20%。从个人业务的内部结构来看,人寿保险的占比普遍较高,具有绝对优势;而意外伤害险和健康险的比例普遍较低,二者之和不足10%。从人寿保险的构成来看,迪庆州的普通寿险所占比重较高,达到50.29%,相应地,迪庆州的分红险所占比例比其他地州都低,其他新型险种所占比例就更低,这也说明迪庆州的人身保险业务还是以传统寿险产品为主,新型寿险有待进一步开发;而大多数州(市)的普通型人寿保险所占比例在15%~35%之间,新型人寿保险所占比例也较高,特别是分红寿险业务远超过了传统寿险业务的占比,如昆明、曲靖、玉溪、保山、昭通和红河等地区的分红寿险所占比超过了80%。此外,其他新型人寿保险在各州(市)的发展差异也十分显著,文山、丽江和楚雄所占比例均超过10%,而大多数地区不到5%,占比最低的曲靖仅为1.8%。

三、云南省保险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化的成因

(一)保险需求量的差异

由于云南省各地区的经济总量、居民收入、教育程度和观念意识均存在显著差异,导致保险需求量明显不同,直接影响到各地区保险业的发展水平。近年来,云南省的经济总量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尤其是以昆明、曲靖、玉溪为代表的滇中地区的增速更为强劲。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得以持续增长,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和多样化,人们面对的风险种类从最初的衣食住行、科教文卫等方面向更高级更复杂的风险发展,对保险产品的需求日益多元化。2010年,云南省各市(州)居民收入水平均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但区域之间仍存在差异(见表8),滇中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是最高的,这同云南保险业区域发展的“滇中主导化”特征基本一致。另外,从居民受教育程度来看,通过高学历教育,延长了求学者自身被抚养的时间,增加了其家庭对保险产品的需求,再加上由于其人力资本的增加,改善了生存环境,提高了未来收入预期,增加了预期寿命,导致求学者对储蓄类保险产品的需求增加。最后,从观念意识的差异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滇中地区,人们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较先进,风险意识、保险意识较强,这些区域的保险有效需求相对旺盛,保险业发展迅速;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滇西、滇南区域,“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保险意识淡薄,保险需求相对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区域保险业务的开展,导致保险业发展相对落后。

(二)保险供给能力的差异

保险供给能力主要是指各家保险公司在一定的费率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在保险市场中提供的保险产品的数量,决定了该地区保险业的总体规模。云南省各地区保险业的发展往往受制于保险供给能力而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水平,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保险公司数量的多少。保险公司的数量越多,人们购买保险的选择余地越大,便利程度越高;同时,保险市场的竞争越激烈,各家保险公司为赢得市场采用的营销及促销手段就越多样化,越能刺激保险产品和服务的消费。研究表明,每增加一家保险公司,一个区域的保费收入大约增长49.47亿元[14]。二是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经营管理水平越高,保险产品创新能力和保险公司营销能力越强,保险供给水平越高。同其他区域相比,云南的滇中地区由于开放较早,受益于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的引入,保险经营管理水平较高,保险供给能力较强,进而保险业发展较快。三是专业人才供应能力的大小。保险专业人才数量越多,保险服务水平越高,人们对保险公司的信赖度越强,保险公司发展越好。在保险专业院校、保险专业人才的分布上,滇中地区都占到了全省的2/3以上,而且保险公司总部大多设置在滇中地区,很多保险专业人才都愿意在这些区域工作,而其他区域的保险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导致保险供给能力的差异,保险市场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保险发展环境的差异

保险发展环境的优劣,对云南省保险业的区域发展差异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一是地理环境。由于所处地理区位的差异,云南省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地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存在显著差异。近年来,云南省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的趋势是急剧上升的,然而发生自然灾害较多的地区居民并没有大范围的投保,灾害造成的损失往往都是由个人或国家来承担的。目前,针对自然灾害的风险防控,主要靠政府的力量,商业保险在其中尚未发挥充分的作用。二是人口数量。人口数量越大,潜在客户就越多,保险需求就越大,保险市场尤其是寿险市场发展就越好。由表9可知,云南省人口排名前五的地州中除昭通外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是相对较大的,对保险产品的潜在需求量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三是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云南省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有限,各地区社会保障水平也参差不齐,不仅会促使社会保障尚未覆盖的人群对商业保险的需求增大,而且会促使对保障水平要求较高的人群对商业保险的需求加大,对保险规模扩张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四、若干对策建议

随着“桥头堡”战略在云南的实施,加工基地、物流园区、边境口岸等快速发展,对云南省保险业的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应从创造需求、改善供给和优化环境等方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云南省保险业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一)拓展保险的市场需求

要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云南省各地区的保险业与经济同步发展,将保险业的发展规划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充分发挥保险的分散风险、补偿损失、社会管理功能,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保险产品。要重视保险服务创新。鼓励保险公司大胆创新,从经营观念上确保客户价值增值,从产品、承保、理赔等方面满足客户的需求;从公关促销、形象宣传上满足客户的视听需求;从文明、优质服务上满足客户的心理需要。

(二)扩大保险供给能力

要进一步推进国有保险公司的改革改制。对国有保险公司系统机构进行重组,将现有公司改建成集团公司,下属省市级股份制子公司、合资子公司和直属分公司;强化内部改革,使省市级分公司成为授权经营的经营主体。要推进各州(市)的保险机构建设。积极引进外资保险机构和专业保险公司进驻,鼓励保险公司、实力强的保险中介公司在各州(市)设立法人机构、区域总部或市县级分支机构。要加大保险产业链建设。要推进各州(市)的保险产业链建设,从保险机构、保费收入、保险企业盈利能力等方面不断夯实,加快融入国际国内保险服务的产业内分工体系,不断提高保险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推动保险市场的规范运作

要完善保险监管体制。坚持以监管促发展,大力整顿和规范各州(市)保险市场秩序,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督检查,加大对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以保险行业协会为依托,推动区域性中介机构的协调发展,推进行业自律、诚信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作和管理力度。要健全保险业的信用体系。对云南省各地区的保险市场主体的资信进行科学、准确的信用风险评级,建立统一的保险信用系统,优化信息披露制度,使社会公众、信用中介和市场主体能够公平、便捷和及时地获取必要的保险信息,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提高保险经营的透明度。

参考文献

[1]楚天骄.中国保险市场的区域差异研究[J],上海金融,2002(9).

[2]张伟,郭金龙,张许颖,邱长溶.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地区差异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7).

[3]徐哲,冯喆.中国保险市场区域发展不均衡性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田霖.中国保险业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5]胡宏兵,田乾,黄莹玉.我国保险业区域发展协调度评价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2(5).

[6]胡文富.保险理论之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

[7]黄薇.保险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值得重视[J].财经科学,2006(3).

[8]王金铎.中国区域保险的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9]吴祥佑.我国省域保险业发展不平衡的实证研究:1997~2007[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6).

[10]肖志光.中国保险市场地区差距:1989~2008[J].保险研究,2009(12).

[11]杜林.对我国人身保险保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10(9).

[12]朱俊生等.我国保险业空间布局研究[J].保险研究,2005(7).

[13]谢云,程细玉.我国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0(3).

[14]王棋,陈梅,张立华. 对影响我国保险产业发展宏观因素的实证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1).

基金项目:2012年度云南保险学会重点课题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CJL044);云南大学第三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1132014)。

作者简介:马子红,男,云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发展与经济政策;常嘉佳,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者:马子红 常嘉佳

上一篇:人口素质人口问题论文下一篇:综合院校临床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