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执行科学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最重要和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对于协调和优化企业资源,促进企业按照规划发展、协调行动、控制经营发展方向起着重要作用。建立有效的考核体系和预警体系是预算执行的有力保障,必须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跟踪、分析和考核,通过考核和预警体系使非正常业务活动控制在萌芽中,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预算执行科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预算执行科学管理论文 篇1:

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摘 要 建筑工程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建筑企业的出现,提升了建筑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建筑企业要想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针对工程造价预算进行科学管理,避免超额预算问题的出现,同时保障建筑工程项目的资金链流通。本文针对建筑工程中造价管理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分析工程超预算的原因,提出可行性措施和建议,以期为建筑工程的成本预算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促使建筑企业严格遵循市场规律进行自我优化,提升建筑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工程建筑 造价预算 超预算

1 控制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必要性

在准备前期项目工作时,工作人员需要对建筑工程有个全面地掌握和了解,依据建筑企业实际的运行状况来设计出合理的造价预算管理目标,并保证能够落实到工程的各个环节中去,实时监督工程预算的使用情况。若一旦发现某环节的工程费用严重超出预算标准就要适当调整控制,预算管理人员在建筑施工开始之前,要去到现场评估建筑场地的具体情况,为后期建筑材料的采购和造价管理工作提供基础保证,合理控制造价控制目标,还能够为建筑施工设计方案提供依据。建筑设计图需要包括科学的建筑工程量,依据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建筑材料、技术等因素来综合考量,将工程预算控制在可掌握范围内。设计建筑施工方案还要遵循国家的要求和标准,弱化不利因素的影响,为设计人员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实现对工程造价管理的良好效果[1]。保证造价预算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有效了解建筑工程单位具体的运作模式和施工状况,方便建筑单位实时了解本工程的实际施工进度计划,根据其合理分配建筑工程资金,从而实现对每个工程施工环节的控制和监督,合理配置建筑施工人员,最大程度控制大量建筑施工人力成本的支出。

2 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市场失稳

从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发展来看,每天都会有新的进展,加上建筑工程的整体周期性较长,因而在初期开展项目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造价预算的较大波动,出现超预算的现象。其次,在建筑工程中无法确切地敲定施工进度时间以及市场及价格预估,劳动力和建材的成本变动也会导致成本超预算,就算建筑单位预先对市场行情进行调查,但是后期突然的影响也会造成时间的造价预算结果与实际偏差较大。

2.2 外界影响

建筑工程的环境容易受到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露天作业加上天气多变随时会对建筑工程进度造成拖延,比如雨雪天气。整体的建筑工程在初期都是分配好具体的施工阶段和程序,只要一个工程程序受到影响都会对整个建筑工程产生工期拖延,产生多余的成本预算而导致超预算。

2.3 建筑单位缺乏科学管理

当前建筑单位在管理制度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上并没有形成考核体系,因而也就没有较强的监督管理效力,缺少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对建筑施工人员进行约束,造成他们在工作中没有重视规则的作用,导致后期施工因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作为支撑,从而影响施工后续的各个环节。另外,建筑施工人员在上岗之前并没有接受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培训,造成整体施工人员素质不高,也就无法对造价预算工作重视,频频造成建筑工程材料的浪费和建筑质量问题。

3 当前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分析

3.1 造价预算方案制定背离实际

造價预算方案的偏差与预算管理人员有直接的关系,因没有从实际情况考虑而造成工程预算超支。在日常预算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并不都会在对建筑设计方案的分析之后再开展造价预算工作,而是直接根据自身经验和固定思维直接开展工作,这就导致造价预算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观性,对后期施工工作的开展带来阻碍,不能够及时地发现方案中潜在的问题。

3.2 频繁更换设计方案影响预算准确度

预算人员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包括周边的环境、自然条件等也要全面考虑到,收集准确的信息数据,提高预算方案的精确度,避免后期频繁调整更换给建筑施工增加压力和成本。建筑工程方案一旦改变,相应的造价预算也就会随之改变,如果没有及时重新进行预算,就会与最终的预算结果差距较大,导致超支。

3.3 预算监管机制缺失导致超支

一项建筑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出现负面的不良连锁反应。预算工作人员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知识水平,熟悉建筑施工材料的价格成本并预估,从当前的工程预算来看,在专业水平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缺少对材料市场的考察研究,同时对建筑材料管理力度不够,部分材料因长时间放置堆积造成挤压损坏无法正常使用,机械设备缺少日常维护检修,一旦出现问题将会使用到大笔维修资金造成成本预算增加,反而导致原本的超预算更加严重[2]。

4 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措施要点

4.1 建立并完善资金管控制度

建筑企业需要有专门的造价预算部门,来对建筑工程资金有效管理和控制,充分发挥该部门在造价管理工作中的优势和长处。各个部门人员要配合造价部门人员的工作,为造价人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数据。建筑企业领导层要加强对造价预算工作的重视程度,严格监管核算预算结果,以防存在错误的预算数据和信息。建筑工程中由于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必须要制定科学的工程施工条款来进一步量化建筑工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这样才能够对施工过程有全面的保障。制定合同需要充分考虑建筑工程规模以及企业运行状况,并明确相应的计价和支付方式,各方要落实好自身的职责和任务,严格遵循建筑工程合同来开展工作,将潜在风险降到最低。另外,还要实时关注施工建材市场价格变化,来对工程预算合同进行合理调整,确保施工成本支出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预算管理人员还需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符合实际的成本预算进度表,针对不同的建设阶段来针对性地开展预算审核工作。

4.2 强化施工过程造价管控

明确建筑施工合同在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从施工技术、建筑标准等方面入手来对造价预算进行管理控制,着重关注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预算使用情况,比如人工费、物料费,维护检修费用等支出,建立动态化的造价预算成本管理体系,对建筑工程的费用支出能够灵活调整,创建新型的造价预算管控平台,督促各个施工环节更加符合标准和规范,避免不必要工程成本的支出浪费。还要实时调整施工用材方案,尽可能地降低不利因素对建筑工程的影响,科学合理地编制工程造价预算计划,根据施工材料行情和特征,来采购最优的建筑用材,从根本上保障整个建筑工程质量[3]。造价预算工作贯穿于所有的建筑工程施工环节,造价预算人员的工作目的就是对工程成本预算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只有充分了解使用流向才能更好地控制建筑成本资金,保证资金链的正常流通和使用。在初期的造价预算工作中,就算制定了合理科学的预算编制,施工过程中若出现了任何变动都会造成成本预算的增加导致超预算,给整个建筑工程带来较大的施工压力。建筑工程单位的管理层需要制定合理的风险预防控制,更好地帮助建筑施工人员识别工作过程中可能的风险和问题,及时上报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实时动态的监管成本预算工作。

4.3 对建材市场进行合理预测

工程建筑超预算与建筑材料市场价格有着很大的关系,因受到多方影响因素的推动,市场价格环境并不是一个稳定的转台,因此做合理科学的市场价格预测是非常重要的预算工作环节,必须要对建筑材料的市场行情进行调查和预测,实时关注和预测建材行情,市场人员要对有关建筑材料做好数据收集和分析并科学地进行造价评估。在实际的建筑成本预算工作中,就算预算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准高,若没有基本的市场行情数据作为依据仍然会造成造价超预算现象。预算工作人员除了对市场中的建材价格进行了解,还要对建筑工程所使用的人力成本进行考量并对其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充分考虑造价预算中市场因素的影响,保证工程造价预算工作的准确和科学,尽可能地避免超预算。除此之外,建筑单位还可以寻找能够长期合作的建筑材料厂商,从合作厂商交流中来获得关于建筑市场的相关信息,以此保证建筑工程最终的造价预算科学合理。

4.4 提高预算员专业水平

预算管理人员作为工程造价预算管理工作的主体,要提升队伍人才的专业水平建设,就要从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出发,定期组织开展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并形成定期考核机制,督促他们不断学习新的造价预算知识,提高自身的整体素养和职业道德。另外,建筑企业领导层要注重对造价预算人才的培养,提供可以学习的平台,为建筑工程行业输送高层次人才[4]。建筑单位在招聘人员时要着重关注应聘人员的整体素质,防止他们专业技术能力不足而无法胜任岗位,尤其是要对刚进入社会工作的学生加强建筑工程专业知识的培训,他们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在日常工作中常常会凭借主观意愿来进行工作,一旦遇到突发问题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对。此外,建筑单位必须要有明确的造价预算流程体系,帮助在职员工熟悉预算工作流程,并将可能存在的问题根据类型分类和分析,鼓励员工提出意见和建议,防止他们积压太多的问题而造成严重的工期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不管在任何岗位都要保持良好的职业态度。

5 其他建议

5.1 严格工程造价调整审批

工程造价预算对于工程投资决策有直接影响,对于设计、施工环节的影响也比较大,而建筑工程设计环节,要综合分析市场、政策等客观因素,还有编写造价预算人员的个人因素,极易造成超预算的情况发生。在预算编制环节,应该尽量避免因为人为因素的干扰而出现精度不足的情况。项目实施各个环节,做好预算审批和检查,保证数据符合精确性要求,如果发现有偏差,应该及时做出调整。同时,做好事前批准、事中监督、事后审查各个环节的控制工作,做好工程施工量的全面控制,消除任何不利影響。

5.2 加强实施环节预算控制

在项目实施环节,加强造价预算的控制也是重要的工作,以保证成本处于合理范围内。在项目实施阶段,需要加大力度做好施工环节预算管理工作,加强现场组织管理工作,提高施工速度和效率,为项目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施工环节是建筑项目施工的主体阶段,需要使用大量的资源,对于项目造价也会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加大力度进行预算控制尤为重要。因此,在施工组织设计环节,应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确保项目符合技术、经济性要求,提高综合效益,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施工管理人员要严格做好现场管理和控制工作,保证项目有序的施工进行,且可以将预算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只要严格落实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加强资源管理和控制,才能真正地提升工程预算管理水平,对建筑项目综合效益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5.3 有效控制动态工程造价

施工项目建设周期比较长,需要做好整个施工环节的监管和控制,考虑到建筑市场变化情况,了解施工材料的市场变化要素,保证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工程管理人员做好市场价格的管控工作,及时调整和工程实际情况的差价分析。在项目施工整体阶段,严格落实资金、材料的管理,保证项目资源处于严格管理控制中,落实监控和管理措施,管理人员坚决执行合同规范化标准,提高工程质量问题,防止出现返工问题,否则将会导致资源浪费、工期延误和经济损失。因此,全面落实施工现场的动态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保证各项成本都处于预算管理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能为工程领域发展奠定基础。

6 结语

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管理合理准确是顺利进行建筑施工的保证 ,也是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稳定来源的基础。与造价预算相关的因素,比如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准、审批流程等都是影响最终预算结果的重要因素。因而要从各个方面充分考量,采用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对预算工作的管理,明晰建筑工程的每个费用构成以及确保预算造价信息透明化,不断完善成本预算管理的机制体系,时刻关注建筑市场发展趋势,尽可能地避免超预算状况的发生,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薛璐.建筑工程施工造价的动态管理控制策略[J].装备维修技术,2021(27):220.

[2] 张祎.施工阶段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管理要点研究[J].安防科技,2021(11):20.

[3] 杨志萍.建筑工程中工程造价的管理控制实践研究[J].砖瓦,2021(05):137-138.

[4] 郭艳玫.论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要点及策略[J].门窗,2021(10):167-168.

作者:黄晓洁

预算执行科学管理论文 篇2: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 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最重要和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对于协调和优化企业资源,促进企业按照规划发展、协调行动、控制经营发展方向起着重要作用。建立有效的考核体系和预警体系是预算执行的有力保障,必须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跟踪、分析和考核,通过考核和预警体系使非正常业务活动控制在萌芽中,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同时科学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以便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本文主要论述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 企业 财务 预算 管理

财务预算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回顾管理会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和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它与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需要是密切相关的。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要求,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被以运筹学和行为科学为主体的现代管理科学所取代,以此为基础,产生了以“决策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要内容的决策性管理会计。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则以它的系统性、全面性、战略性、机制性和整合性等特征,已经逐渐演化成现代企业财务治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和途径。

本文以下内容主要结合企业财务治理理论,对实施财务预算管理的内涵和运用进行分析比较,阐述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财务治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涵义

2002年4月10日财政部印发的《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中,将财务预算管理界定为:

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根据安达信企业“全球最佳实务数据库”中的定义:预算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来分配企业的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以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著名管理学教授戴维?奥利认为:财务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

因此,可以将财务预算管理定义为:财务预算管理是具有企业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生产经营等功能的一种综合贯彻企业战略方针的机制。可见,财务预算管理是对企业相关的投融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期并控制的管理行为及制度安排。

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特征

财务预算管理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性。具体体现为全员性、全程性和全方位。全员性是指财务预算管理涉及企业各个部门,需要全员参与,共同完成,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效益;全程性是指预算管理活动从编制、执行控制、考核分析、绩效评价及奖惩均渗透到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每个环节,表现为全过程的预算管理;全方位是指预算管理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和财务预算各个方面预算。

2.机制性。财务预算管理的根本点是要通过预算来强化内部管理,使预算成为一种管理上的制度安排。而不是临时性、分散性的管理手段。预算以市场为主导,全面考虑市场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等);预算管理是一种权力控制管理,是一种机制安排,权、责、利必须对等;预算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必须相互分立,以保证权力的制衡和系统的有序运转。

3.战略性。财务预算管理的战略性特征是指:其构建必须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符合战略要求的财务预算管理能对企业战略发展起到全方位的支持作用,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具体实施规划。

4.系统性。具体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纵向系统性是指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考核和奖惩各环节共同构成一个完整体系,上下环节紧密相连,共同形成预算的刚性;横向系统性是指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某部门的预算目标未完成,会影响其他部门的预算执行,必须经过有权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批准。

5.科学性。与传统的企业计划相比,全面预算建立在更科学的基础上,主要表现为:基础资料充实、计算方法先进、执行过程高效。

三、企业全面预算的编制内容及管理框架

全面预算的编制内容一般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和财务预算四大类。从内容上看,四类预算相互支撑、相互依赖,构成完整而紧密的系统体系。

财务预算管理框架是组织实施财务预算管理所必需的组织、方法以及相关制度安排。该框架的构建包括财务预算管理方法体系、经营指标体系、行为规范与标准体系和考评与奖惩体系四大部分。这四大体系互为并列,相互联系,涵盖了财务预算管理的各个方面,从多角度、多层面对财务预算管理的实施进行了全过程全方位的诠释。

四、财务预算管理与财务治理及其重要作用

1.组织结构与财务治理。财务治理结构是财务治理的基础,是财务治理发挥效力的依据。财务治理结构内容可划分为资本结构、财务组织结构、财务运营模式、财务机构岗位四部分。其中财务组织结构安排是企业财务治理权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等权力组织部门间的分配。是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等权利机构对企业财务权利进行配置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通过财务治理结构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分配,以形成一种财务激励约束机制。为了满足财务预算管理的实施,需要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层等基本组织框架下,对财务预算管理的各项权力进行细分、授权和监督,将财务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划分为预算管理决策层、预算管理职能部门、预算管理责任部门三个层次并赋予相应的职责。其中,预算管理决策层由董事会和预算管理委员会组成。预算管理职能部门由预算管理办公室和预算归口管理部门组成。预算管理责任部门是预算管理的执行层,由企业各业务单位和部门组成。

2.财权安排与财务治理。“财权流”理论认为,“财权表现为某一主体对财力所拥有的支配权,包括收益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决策权等权能”,体现了财务管理权与财务执行权的划分与协调关系、收入和支出权限分割关系、不同经营管理层次和利益主体之间的财务权责关系、财务监督约束和薪酬激励关系等。正确处理这些财务关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设计、构建和调整财务治理结构的过程。财权流理论阐明了财权与产权深刻的内在联系,从理论上奠定了财务治理权配置在企业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是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内容。伍中信教授认为:“企业财务治理,应该是一种企业财权的安排机制,通过这种财权安排机制来实现企业内部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企业财务治理作为企业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种经济利益冲突”。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权限划分,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及下属不同层次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权限界定和权限调整。具体表现在资本投资决策权、经营收入和产品定价决定权、成本费用开支权、利润实现确认权与分配权、注册资本扩张与缩小决策权、对外融资举债决策权等方面的权限划分。可见,财务治理的实质是一种财务权限划分,并形成相互制衡和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

3.财权约束机制与财务治理。委托代理关系理论认为:由于两权分离,财产所有者与经营管理层及内部不同层级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这些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利益目标的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容易引发机会主义行为。因而,客观上需要建立一种激励约束机制,在满足个人利益的同时,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企业财务治理的复杂性,形成了多层次的财务治理主体、多个不同的特定财务治理客体和不同的治理手段和治理方式共存于一个财务治理结构中的治理特征,其中相互制衡是财务治理中的基本状态。可见,财务治理不仅仅是一套组织模式、一种制度安排,而且是一套决策程序,一种约束制衡机制。建立财权安排机制,其目的是通过这种财权机制来实现企业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

建立行为规范与标准体系是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该体系要求对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与监控、预算调整和预算考核的行为,以及对定额标准、内部市场价格等经营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制定行为进行全面规范,形成了对企业内部各治理主体的经营活动和财权行使进行全面制约的良性机制。

4.激励机制与财务治理。企业治理理论认为,“企业治理以现代企业为主要对象,以监督与激励为核心内容”,“企业治理不仅仅研究企业治理结构中对经营者的监督与制衡作用,也强调如何通过企业治理结构和机制来保证企业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从而维护企业多方面利害相关者的利益”。 财务治理是一种委托方对代理方本身财务利益的安排制度。所有者对经营者,高层经营管理者对下属各层次经营管理者需要设计一种利益刺激机制,以促使有关代理方努力完成所有者的财务利益目标。因此,委托方要适当考虑代理方的财务利益,并将这种财务利益在预算或财务权限中事先设定,这是财务治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财务预算管理考评与奖惩体系包括考核评价制度与奖惩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两方面内容,是预算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具体体现。预算考评是前提,奖惩是手段,财务预算管理的最终效率取决于是否有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只有通过考评与奖惩体系的建立,将企业的价值目标、战略和个人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形成科学有效的激励相容机制,才能达到治理目的。 综上所述,财务决策、执行与监督机制是企业内部的主要财务治理机制,财务预算管理作为贯彻实施企业战略的一种机制和制度安排,通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评等环节,实现了企业财务治理要素和经济资源的合理安排与配置,各财务主体的财务治理活动得到有效协调与控制,并充分激励和约束财务主体的财务治理行为,形成了与企业财务治理相适应的财权安排和激励约束机制,已成为实现企业财务治理的有效途径。

预算、会计核算和业绩考核三位一体是全面预算管理发挥作用的有力保障。预算的编制,特别是财务预算的编制,应该与会计核算的体系相一致,采取相同的分配基础和方法。其次,考核指标的设计除了遵循可控原则来考虑责任单位的控制力外,还应该注意整体利益与个别利益的兼顾、财务指标与业务指标的兼顾。预算考核与部门业绩和总体业绩分别挂钩的办法是解决这种矛盾的一个尝试。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机制,目的之一是建立有效的预算预警系统,通过该系统作用的发生,将非正常业务活动控制在萌芽之中,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五、完整的预算管理考核体系是财务管理发挥核心作用的动力

预算管理既然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那么就不能没有责任制度,而有效的责任制度离不开对工作业绩的考核。通过以上量化的分析与考核,可以对每个费用单位、每个部室的工作进行客观评价,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激励机制,按季度对各单位、各部室预算执行的超支、节约差异进行汇总分析,在结合客观因素的影响,确定一个百分比,作为效益奖的发放系数。通过采取严格、科学的考核奖惩制度,有力调动职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预算控制的意识深入人心。

要完善财务的预算管理,就要加快改革和完善预算管理体系,一要推行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监控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将预算管理的思想纳入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认真落实,责任到人;二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体系,以保证预算的有效实施。

总之,企业只有对全面预算管理有了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才能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最终使其成为实施企业战略与提高经营绩效的工具,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的进一步落实,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经营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晓红:财务预算管理理论与实务.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10)

[2]徐国华: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王斌:现代财务理论前沿专题——预算管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余绪缨:管理会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

[5]李维安:现代企业治理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作者:姚美渊

预算执行科学管理论文 篇3:

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执行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要:长期以來,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在地调项目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资金、技术、设备等各种资源予以支持,且多以财政拨款为主,社会投资相对较少,在目前财政收入严峻、收支失衡的大背景下,做好地调项目预算管理工作尤其重要。基于此,对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执行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调项目;预算执行;财务管理

引言

地质调查项目先后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国地质调查局自1999年成立以来,作为地质事业单位的核心管理部门和专业技术业务支撑部门,始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面系统谋划“十四五”地质调查工作部署,主要工作领域包括基础地质、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地下水资源、重大能源资源、地质环境灾害等方面。

1地调项目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1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不规范

从当前地调项目内部管理运行情况来看,一些项目组在财务管理方面比较轻视,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预算执行过程存在一定的无序、混乱情况。在项目预算编制过程中不重视技术方案联系实际需要,存在多争取预算的心态,顶格编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政策规定,且地调项目野外施工环境恶劣、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交通不便等客观因素,导致野外票据取得存在一定难度,使得在年中预算执行考核时不达标,有的机构为了考核指标“好看”允许项目之间调配资金,将超额完成指标的项目资金调配部分间接费用到指标未合格的地调项目上,这直接导致预算执行数据的虚构和不准确;有的项目为了达到预算执行考核指标,在年末集中突击支出,存在合同资金能预付则先高比例预付给对方单位、一次性购买大量材料堆放等操作方式,导致来年的结转资金无法支出;有的机构为避免形成结余资金上交财政,允许机构内部统筹安排结转资金,在项目结转中列支大量公用经费或者将其他项目有相同工作内容的支出从该结转中列支,导致项目预算执行不真实。

1.2算编制不规范,项目成本整体偏高,委托业务管理标准有待完善

一是预算编制不规范。部分项目人员费预算编制与具体年度工作任务匹配程度不高,未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明确相关人员的具体工作任务。个别项目存在列支其他项目经费的情况,如单位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及有关科研理论创新性研究等费用,应在单位基本运行或专项经费中列支。二是项目前期调研不充分。有些地区布置基础调查和钻探工程等工作实施必要性不足,存在委托业务比例偏高,一定程度上造成项目成本偏高。三是委托业务管理标准尚未建立、相关制度不健全。项目主管单位未制定有关制度规范,未对项目承担单位独立承担的必要履职任务与可委托外协工作的界限进行明确界定,项目委托业务费普遍偏高,未完成委托业务费总体控制在30%以内,逐年压缩5%的目标。这主要体现为项目预算标准方法不够科学合理、经济主体责任不够具体明确,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成本控制。

1.3不重视项目预算工作

地质调查工作属于地质工作的一部分,而地质工作具有不确定性,这与经费的有限性是矛盾的,也是地质项目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为避免这一矛盾出现,就应该对项目经费进行预算。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认识上存在偏差,普遍认为经费预算可有可无。有时候,在申请项目立项时需要先做一个项目预算,这个预算在很多情境下也是形式上的,编制预算不认真,执行预算不严肃,就会出现预算与实际项目支出脱节的现象,严重的影响了预算的准确性。

2优化地调项目预算执行的建议

2.1从源头上加强预算编制的精准性

做实项目技术方案,充分发挥技术专家与财务专家的评审作用。按照以事定价的原则,合理确定项目实物工作量,明确项目工作部署和进度安排,开展跟踪管理、进程管理,提高相关人员对预算执行的重视程度,充分考虑野外工作时间、项目参加人员分配情况等,进一步将项目技术方案落地,强化预算与技术方案的关联性,做到预算支出与工作量相匹配。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学习。建议在每年年初或者年末收队后,单位聘请预算方面专家,利用单位会场对业务人员与财务人员进行预算编制培训,使项目预算使用人员对预算编制过程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建议建立相关业务交流平台,每年可安排财务人员到野外工作区进行一段时间的实地学习交流,加深财务人员对野外地质工作各种工作手段的了解,也加强财务人员与项目人员的相互沟通理解,使预算执行过程更加畅通。

2.2强化财务报销监督检查机制

目前,我国很多地质事业单位存在会计监督体系尚不完善、监督措施执行力度较差等现象。因此,加强地质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检查机制,不仅是提升地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现实需求,也是保证国家财产安全的客观需要。构建地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体系,单位应定期开展单位内部自查自纠活动,对于发生于单位内部的违规报销问题,查明原因及时解决。同时各单位应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及社会审计机构组织的各项财务检查工作,充分发挥外部检查效力,规范各单位财务报销行为,保证单位资金安全。

2.3完善项目预算标准及主体责任管理机制

预算标准方法的更新完善有利于项目预算编制的规范性,经费支出的合理性。目前,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编制主要采取零基预算法。为了规范项目预算管理和财务核算经费来源合法化、科学性,预算编制标准主要采用201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试行)》,2011年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以发布的《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预算标准(试用)》,各地方因地制宜制定的地方性预算标准及其他相关法规政策,并沿用至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质行业自身转型发展和国家重大能源资源战略保障需要,受国内物价水平上涨、技术方法及装备更新等多因素影响,地质调查项目呈现公益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趋势,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也经历了从单一计划指向性向全口径预算方向转变。

结束语

面对地质行业转型发展,业务领域不断拓展,需要健全、形成较为全面、长期、稳定的预算标准体系,构建动态预算标准完善机制,尤其建立符合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等新领域特点的经费定额预算标准,才能保障经费资金的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才能提高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针对性和精准性,才能不断适应新业务发展长远需求。

参考文献:

[1]姜文利,刘君力.预算改革对地质调查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9,32(12):81-85.

[2]李洁.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执行率管理的思路与路径探讨[J].商业会计,2019(12):87-89.

[3]唐萍萍.地质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9,32(11):81-83+80.

作者:陈春丽

上一篇:社区健康档案管理论文下一篇:文学传媒功能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