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涯规划课程设计论文

2022-04-16

【摘要】中国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设计与台湾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教育、学前教育相互作用、自成一体,考察其课程设计,可以发现台湾在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设计上凸显着职业性、基础性、前瞻性、开放性等诸多特点。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生涯规划课程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生涯规划课程设计论文 篇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研究生职业规划课程设计研究

摘要:阐述了在我国高校为研究生开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规划课程的必要性;对设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初步研究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研究生职业规划课程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研究生;社会需求;导向;职业规划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毕业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研究生教育正逐步从之前的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演变,很多研究生对于自身条件和就业市场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于研究生期间的科研学习没有合理规划,对就业没有正确的定位,导致研究生就业压力凸显。我国的职业规划教育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职业规划课程缺乏系统性、针对性,这都与社会需求变化密切相关,因此研究研究生职业规划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才能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有助于研究生提前做好职业准备,理性择业,实现人生价值。将社会需求导向与研究生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制定职业规划培养目标,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对于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目前高校研究生存在的就业和职业规划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职业规划课程的必要性

1.“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全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全面推进,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输出结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一流”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要求加快打造结构优化、满足需求、各方资源充分参与的研究生教育[1]。重视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创业育人,这就决定了研究生职业规划课程的设计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合理需求。

2.增进民生的有效途径。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急剧变幻,按照传统的模式设计研究生职业规划课程将很可能导致教育与实际市场需求的脱轨[2],给职业教育和就业市场带来冲击。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是备受关注的重点民生问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高校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生的最优职业规划设计和社会总体岗位需求的合理匹配,能提高就业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社会岗位供需整合。在部分高校研究生职业规划课程中,学生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出现重理论轻业务的现象[3]。在择业时面临缺乏实战技能和岗位经验的窘境,缺乏竞争优势。部分研究生对自己评价过高,好高骛远,不考虑实际社会需求的变化,因而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加之部分研究生职业规划课程中并没有树立社会需求导向的理念,毕业生中存在不恰当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因此很难适应市场需求的變化。

4.提升个人职业能力。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研究生职业规划课程设计,但大多没有真正体现研究生职业规划课程的直接目标,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研究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建设,能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技巧和树立自信,提升学生整体职业技能和素养,增加社会实践经验,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和方向[4]。

二、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及思考

高校越来越注重对于学生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特别是研究生的职业教育,然而在实际中,存在一定的不足。

1.课程教材和师资体系有待完善。部分高校集中主要师资力量在业务课程和科研上,对于研究生职业规划的师资支撑力度不够。因此需要建设一支多专业维度、更加专业化的职业规划教师团队,为研究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从研究生科研和就业的特点出发,提供更多的具有个性化的指导意见,优化课程结构设计,建立更为科学全面的教材体系。

2.课程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大部分高校将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设计为选修课,且学分占比并不高,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学校往往将职业规划教育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教学内容单一。以提高就业率为目标的课程教育方式能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和重视度。在课程设计中加大对多专业师资力量的重视,在教学计划和学科门类安排中进行适当的倾斜和支持,也将极大地推动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建设。在高校研究生管理机制中对不同部门的力量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广泛的合力。在学校层面,加大对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投入和改革,积极联系企业,搭建沟通平台,提供职业教育的指导。也可以通过项目实习等方式增进交流,了解实际的市场需求状况,创新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提升职业竞争技能,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研究生职业科学规划的实现提供条件。

三、开设社会需求导向职业规划课程的可行措施

1.强调课程体系的整体建设,逐步构建合理的目标体系。在研究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中,合理安排进度和实施方式。将偏重理论基础的课程安排在研究生低年级阶段实施,如职业礼仪等课程可以在研一阶段学习。而在高年级阶段可以理论和实践知识并重,以求职攻略、就业准备、面试技巧等实践性内容作为主要课程目标。以全链条的角度整体设计科学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实现循序渐进、结构优化的课程设计。

2.就业指导教辅体系的优化建设。从现有教学资源实际情况出发,合理优化课程体系。将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其他单位的优秀做法进行深度融合,开设具有较强应用性的职业规划课程,逐步打造适合市场行情的就业指导教材辅助体系和教学模式。培养研究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规划意识,强化面试过程中应变经验和技巧。

3.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探索职业教育新模式。从社会整体需求出发,满足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期待和心理需求,结合课程设计的整体目标,设计探索出适合民族类院校研究生的就业规划课程体系。融合不同学院学科的教师,有利于充分扩充课程设计的知识面,完整提供职业教育规划的各方面课程。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提升了职业规划教育的综合全面性和科学性,课程内容不再单一化。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上,可以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辩论、实地调研、学长经验介绍等多种方式,提升课程的层次性和动态性。

4.增进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将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融合进研究生职业规划指导课程体系中,是现代企业岗位需求中的必然要求。企业的建设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需要达到岗位要求的专业方面的硬性要求,还需求具备良好的诚信和感恩品质。因此,适时在研究生职业规划指导中加入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进就业都有着积极意义。树立诚信感恩意识,对研究生的终生职场发展都会产生较为深远影响。

5.及时进行课程建设过程的跟踪反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注意加强对不同学生群体意见的收集,掌握课程教学质量和研究生认识变化。可以通过提问、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还要注重企业需求的变化,加强跟进企业实际诉求的变化,保持整体课程体系設计的动态科学调整。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保持对自身职业教育的合理认知,找准定位,查漏补缺,为获取自己理想的岗位做好充分准备。另外,还需要加强对研究生的求职心理和态度进行有效的疏导。

高等学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应符合社会需求的变化,在充分了解社会实际需求基础上组织教学活动,才更加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目前对于职业规划课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教学方式创新、课程设计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职业规划课程存在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学生对自我和工作缺乏足够的了解,就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都与社会需求变化密切相关,因此一定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职业规划培养目标,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目前高校存在的就业和职业规划等问题。

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研究生职业规划课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合理规划研究生职业规划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社会需求和就业动态的正确认知,进而提升研究生的岗位匹配度和就业率。因此,加强对研究生职业规划课程设计的研究,增强相关的力量和物资的投入,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杨杰文.从研究生就业的现状与问题谈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

[2]陈宝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6.

[3]尹玉斌,董利.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56):23-25.

[4]段汶利.关于当前高校就业教育的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2).

作者:余俊乐

高校生涯规划课程设计论文 篇2: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的特点探略

【摘要】中国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设计与台湾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教育、学前教育相互作用、自成一体,考察其课程设计,可以发现台湾在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设计上凸显着职业性、基础性、前瞻性、开放性等诸多特点。

【关键词】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训;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任建龙(1984-),男,陕西宝鸡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吴振东(1969-),男,福建惠安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主任、教授,硕士。

十九世纪末至今,中国台湾地区(下统称台湾)幼儿教师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期、过渡期、受挫期、停滞期、再生期、茁壮期六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日本、欧美等学习,与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日臻完善。台湾“教育部”1985年颁布的《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和1984年颁布的《师资培训法》对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做了统一要求,因而,台湾多数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共性。本文在综合考虑台湾的高校地理位置、高校所处地区经济水平、高校公私立性质的基础上,选取了台湾国立东华大学花师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台湾亚洲大学(私立)人文社会学院幼儿教育系、台湾首府大学(公立)人文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以及台湾新竹教育大学、台北市立教育大学的幼儿教育系课程规划进行分析,现将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的特点阐述如下。

一、职业性

“高等教育的职业性既是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实践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过于强调学术性,而职业性总被有意无意地忽视,致使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出现缺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职业性的把握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1]在台湾这样高学历化的地区,就业难的问题显得更为严重。台湾劳委会统计长郑文渊指出,全球经济成长放缓、台湾薪资水平成长有限、物价上涨冲击消费意愿等造成台湾招聘岗位大幅度减少,这是台湾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人口仅2000多万的台湾高校林立,竟达到160余所,高校招生率过高(近几年都在95%左右),毕业生人数过多,这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重要原因。这种背景下,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职前培养课程设计试图通过加强职业性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力求使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一)课程开设以教育实践为导向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对于职业性的强调首先体现在课程开设以能力本位为导向。台湾高校根据社会对于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和自身教育目标定位,明确细分了幼儿教师的核心能力,如理解幼儿专业知能、幼儿教育专业知能、幼儿教学创新及反思能力、儿童媒介识读能力等,并切实将这些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到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去,通过能力本位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如,通过《幼儿园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幼儿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理论,了解幼儿教育课程的目标和结构,分析幼儿园课程纲要,讨论幼儿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相关议题,练习设计统整性的幼儿园课程活动。通过为期1学年、4学分的《幼稚园教材教法》学习使学生掌握身心领域、语文领域、艺术领域、探索领域,以及各领域之教材教法。透过课堂讲述、讨论、坊间教具教材评析、教具教材设计与教学演示,培养学生的幼儿园教学实务知识与能力。通过《幼儿语言表达》培养学生了解幼儿语言的获得与学习,提高学生与幼儿之间的语言交流能力,并探讨常见的语言问题与母语之外的语言学习相关课题等。通过《幼儿行为观察》使学生重视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并掌握观察幼儿行为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幼儿学习环境设计》使学生了解学习环境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掌握学习环境设计的基本理论和理念,学会分析幼儿环境常遇见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幼儿评量与辅导》使学生掌握对幼儿进行人格、气质、身体动作、感觉、智力的评量、评分及解释。通过《幼儿教具设计与应用》使学生掌握搜集材料自制教具的能力,学会应用、保管、收纳和保管教具。其次,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实施注意将能力本位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实践。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模拟实践为主线,例如教师会给学生抛出一个论题请同学们运用相关知识讨论、作报告。二是在课堂之外,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有大量的幼稚园见实习及详实的相关记录,此外,还可以通过工作坊、幼教周、喜乐夏令营、幼儿辅导个案研讨会、健康儿童夏令营等途径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台湾高校对于幼儿教师的培养还广泛采用跨系学习方式,以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优质、更为专业的教育资源,如《键盘乐》在艺术系上,《英语教材教法》在外语系上。

(二)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紧密结合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的职业性还体现在将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紧密相结合,将专业要修习的课程和获取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必须修习的师资培育类课程相结合上。在台湾,修习师资培育类课程获得《幼稚园教师教育学程学分证明书》是取得幼稚园教师资格证书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为了提升幼教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台湾高校普遍将幼儿教师师资培育类课程融于学生的学程之中。从台湾首府大学幼儿教育系师资培育课程表(表1)可以看出,这些课程是保证和提升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必要课程。

台湾“教育部”颁布的《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幼稚园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科目及学分》都明确规定幼儿教师的学程中至少要修习26学分的师资培育课程(各校幼儿教育系规定的具体学分数不尽相同)。各校师资培育学程之具体科目、学分数、每学期修习学分数之上限及修业期程由各校拟定,报经“教育部”核定批准后方可实施。师资培育类课程大部分为必修课程,且和幼儿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重叠,剩余为限选,但是无论是必修还是限选,它们都和幼儿教师的基本素养、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密切相关。学生必须修满至少26学分才可能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才可能从事幼儿教师一职,这样一来,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就将平时学习和幼儿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取紧密结合起来,“硬性”地促使学生认真学习师资培训类相关课程。前页为台湾首府大学人文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规定未来的幼稚园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必须修习的师资培育课程(26学分,见表1):

此外,台湾高校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极为重视师德教育。虽然自古以来教师的师德被人们所重视,但是当下层出不穷的教育问题反映出师德问题仍旧是教师教育的软肋,师德教育迫在眉睫。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普遍重视师德的塑造,例如专门开设《幼教人员专业伦理》课程,用一学期时间来学习,旨在培养幼儿教师的专业伦理知能,并以议题讨论、幼教现场案例收集和邀请幼教工作者实务分享的方式,从不同的主体提出不同观点,探究幼教人员专业伦理相关议题,议题内容丰富、涵盖国内外,主要包括:幼儿教保育的内涵、幼儿教保专业伦理、伦理规范与伦理两难、幼教人员伦理守则、幼教人员的角色与言行举止、幼教人员与幼儿家长关系、幼教人员与园所主管同侪关系、实习老师的专业伦理、与幼教人员的生涯规划与专业成长等。最终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和相关议题的探讨,理解和内化幼儿教师职业伦理。

(三)开拓系统的课程结构

台湾高校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思考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并在向欧美、日本等国家学习的过程中,借以开拓系统的课程结构增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横向来看,《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规定国民小学和幼稚园教师教育学程必须包括教学基本学科课程、教育基础课程、教育方法学课程、及教育实习课程四类。从台湾国立东华大学花师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等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来看,其学程主要包括通识学程和系学士班主修学程两大类,通识学程类似于我国大陆的校级公共课程,系学士班主修课主要包含学院基础学程、幼儿教育系核心学程、本系学士班专业选修学程(一般为多选一)和一个副修学程。幼儿教育系非师培生毕业时不得少于128学分,师培生不得少于148学分,二者相差的学分主要集中于专业选修学程上。从具体内容可以将这些课程分为研究法类课程、儿童发展类课程、儿童教育学类课程、保育与家政学类课程、媒体类课程、创意类课程、管理类课程、社会学类课程、特殊教育类课程等模块,每一模块又包含具体的多门科目,如媒体类课程包括媒介传播、儿童刊物编辑与制作、儿童广电节目企划、儿童多媒体的设计与制作等。

纵向来看,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层次清晰、相互衔接、层层递进,例如在入学的前两年,课程主要以通识课程、学院基础课程为主,并逐年增加幼儿教育系核心课程和学士班的专业选修课程,通识课程和学院基础课程同步减少。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学生还必须参加为期至少8周的幼儿园实习,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该专业学生4年的学分(包括选修)的分配也较为适宜,大一42学分左右,大二51学分左右,大三63学分左右,大四只有31学分左右,选修科目比例大,课程弹性大,毕业时只要按规定修够要求的学分即可。除此之外,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以社会需求为重要依据,切实力行,从学生一入学就直接指明了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和就业方向。以下为东华大学花师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的纵向学程规划图:

二、基础性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的基础性,体现在课程设计凸显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基础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包括技能和理论两块内容。台湾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紧密围绕其专业培养目标,狠抓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其重视综合素质教育和强化专业素养的特点直接反映着课程设计的基础性特征。

(一)重视综合素养教育

从选取的5所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规划来看,通识教育在台湾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备受重视。

台湾高校普遍重视通识教育,在课程设计上凸显了内容的丰富性和必修选修安排的适宜性。一般来说,大部分台湾高校的通识课程主要包含文学(包括赏析与写作)、英语(包括阅读、听讲、写作和实用)、计算机、军事与国防、体育、生活应用、人文、社会、科学九大领域,这九项是台湾高校规定的要成为台湾合格公民必须要修习的领域,藉以形成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综合素养。针对学生兴趣和某些领域具体内容的多样性,在生活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四个领域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目,例如人文艺术创意、伦理学议题、休闲与当代社会、人权与民主、全球化议题、环境变迁与永续发展等,学生可以在这四个领域进行选修,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从台湾亚洲大学幼儿教育系的学程来看,从大学4年期间,学生每年都要对这些领域中的某几个取得一定的学分,生活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四个领域学生只要每学期选取每个领域的一个科目即可。

(二)强化专业基本素养教育

在台湾,大部分的幼儿教育专业开办于师范院校,隶属于教育学院或人文教育学院。各院基础课程非常强调师范生的基本素养,普遍为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哲学、教育研究法、心理测量与统计、教育经典研读、教育社会学、教师职业道德、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等科目。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包括认识幼儿和认识幼儿教育两项。在认识幼儿方面,开设了幼儿发展与保育、幼儿心理学、幼儿语表达、幼儿文学、特殊幼儿教育、儿童早期阅读与发展、幼儿自主游戏理论与实务、幼儿议题探讨等课程。在认识幼儿教育方面,主要开设了幼儿教育概论、亲职教育、幼教思潮、学前融合教育、幼教课程模式研究、幼教统整教学课程发展、各国幼儿教育比较研究、幼教专题研究、感觉统合研究等课程。我们从幼儿教育专业的学院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门类的多样性可以看出,台湾高校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素养的养成。除此之外,从台湾高校幼儿教育系师资力量来看,教授理论课的教师大部分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博士,或职称高且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在打造学生专业能力方面,学校除了设置大量的专业必修课程,同时也围绕幼儿教师必须的核心能力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程,除了我国大陆大多数高校开设的领域教学法课程以外,还有大量的专门培养幼儿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课程,如幼儿行为观察、幼儿园学习环境设计、幼儿行为辅导、幼儿班级经营、幼儿评量与辅导、儿童节奏乐、儿童歌曲与创作、键盘乐等。

三、前瞻性

课程是教育走向实践的桥梁,只有具有前瞻性的课程设计才可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人才,才能使教育先行落到实处。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具有时代性特点。

(一)首先重视特殊教育

从台湾高校学前教育的课程设计来看,大部分学校不仅在学院基础课程中开设了《特殊儿童教育概论》,而且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开设了《特殊幼儿教育概论》《幼儿行为观察》《幼儿游戏治疗》《幼儿行为辅导》等科目。《特殊幼儿教育》的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实行学前阶段特殊幼儿教育之专业知能与素养;激发接纳有特殊需要之幼儿的教育爱,养成有爱无碍之精神;培养实行学前融合教育课程设计之专业知能与家长沟通之能力。《幼儿行为辅导》的课程纲要指出:要通过课程的学习认识、理解、辨别幼儿健康发展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及其成因、辅导策略。能和幼儿建立良好关系,应用教育家满足孩子需求的信念与策略教保幼儿,并经常反省思考自己的辅导信念与态度。”

(二)其次重视研究能力的培养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他们在学院基础课程中开设了《教育研究法》《心理与教育统计》《幼儿行为观察》等多门课程专门培养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甚至个别高校还专门开设了《质的研究法》《量的研究法》等课程,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这些课程旨在建立学生对基本教育研究法的概念;彻底了解基础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所涵盖之理论与在研究中的应用、计算基础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所涵盖之各个统计数,培养应用SPSS pc+ 统计软件包分析教材中之统计问题、将分析结果做适当呈现与诠释等能力。除此之外,台湾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大量采用学生分组研究、做汇报,教师归纳、提升的形式,甚至大部分课程的期末考试,也采用独立研究、撰写论文、做汇报的形式进行,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将教育研究能力的基本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切实形成学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四、开放性

在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方面,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培养目标的开放性

从培养目标来看,大部分高校重视学生未来生涯发展,强调学生兴趣的多样性和未来从事工种多种可能性,以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台湾高校将幼儿教育专业不仅要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国际视野,不但要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托幼机构从业人员,而且要广泛涉及家庭教育专业人员、幼儿文化创意产业人员、幼儿文化产业行政人员、教育行政人员、幼儿园教育科研机构研究人员、课后照顾中心保姆(如安亲班保姆)、特幼照顾人员等。

(二)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从课程内容来看,除了设置常规课程,还善于向美国、日本、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引进了多种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和教学法,并以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例如:意大利的方案课程、德国华德福课程、美国的高瞻课程、中国大陆的行为课程和五指活动课程、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意大利的蒙台梭利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瑞士的达克罗斯音乐教学法等。除此之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的视野和大教育观,例如台湾高校开设了一定量的家庭教育、家政服务、社会教育科目,强调儿童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强调儿童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良性的影响下健康成长的个体。

(三)培养方式的开放性

首先,培养方式灵活。台湾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逐渐向开放型转变主要体现在各种类型的大学或学院均可以开设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课程,培养学前教育师资。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在1994年颁布的《师资培育法》及《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中规定:任何一所大学或学院只要设有26个学分的幼儿教师师资培育课程,都能招收幼儿教师专业的学生。这就在政策上准许非师范类的大学和学院加入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行列,标志着台湾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制从最初的单一形式不断向多样化、开放型的模式转型。

其次,步出课堂的学生培养方式。台湾高校幼教专业的学生必须在毕业前参加至少30场的幼儿教育专题讲座,而且要对讲座的时间、地点、内容、启示等做详细的笔录,并得到系部相关部门盖章方可承认和存档;除了大一修习一年的《服务与学习》0学分之外,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参加至少8小时的志工服务,如义务清洁校园活动,有的学校甚至规定学生每周必须有30分钟的志工活动;除了三、四年级幼稚园教学实习的6学分和平时的参观幼稚园、见习、试教外,学生在三、四年级须自行见习或通过幼稚园教师的介绍,提交至少160小时的个人实习纪录,并要在得到认证之后存档。除此之外,还针对幼儿专业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加儿童夏令营、幼儿教玩具制作比赛、幼儿辅导个案讨论会等。

【参考文献】

[1] 刘国磊.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发展规律[J].教育学术月刊,2012,(06).

[2] 黄新宪.台湾教育的重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黄新宪.台湾教育的历史转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 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5]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 陈琦,吕苹.台湾幼儿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与启示[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1):29-36.

[7] 张杰.台湾学前教育研究概况[J].教育科学研究,1992,(05):33-37.

[8] 毛曙阳.台湾幼教师资培养简述[J].学前教育研究,1995,(01):56-58.

[9] 黄富顺.台湾技职教育新近发展与特色[J].教育发展研究,2009,(06):45-49.

[10] 任建龙,吴振东.台湾高校关于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的研究综述[J].儿童发展研究,2011,(04):1-3.

[11] 张颔.台湾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特点及启示[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12):32-35.

[12] 钱小龙,汪 霞.美英澳三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与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2011,(04):1-6.

本文系2011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闽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比较研究”(项目批准号:JA11355S)阶段成果。

(责任编辑 张付庆)

作者:任建龙 吴振东

高校生涯规划课程设计论文 篇3: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高校的教学改革,课程设计要以市场为导向,重视企业的需求,就必须掌握大经济环境下的就业动态,包括各个行业发展、各种专业岗位、各个年龄层次、各种学历层次等供需情况,并能预测出某一职业的发展趋势,以便给大学生提供具体的信息。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教学改革

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加上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就业问题更加突出。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212万,2004年增加到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8年559万,2009年611万,而从有数据可查的历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来看:2003年83%,2005年72.6%,2007年87.5%,2008年86%,2009年87%。2010年高校630万人毕业生就业面临着重大挑战,就业状况值得关注。

1 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受制于经济环境、体制转型、学科结构、专业技能、大学生就业观念等诸多因素。其中高校教育结构趋同,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学科和专业课程设置滞后,无法满足岗位要求占有一定比例。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有效地教学改革,面对社会需要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适度、适量地开设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课程;建立一批大学生教学实习和就业实习基地,聘请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走进大学课堂,满足知识增长、学科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的新要求,提高学校和大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5]

“以教改促就业,以就业促教改”,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高校教学改革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服务于区域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就业工作则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做好统计并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反馈教学改革,进行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以及课程设置。

2现状及分析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同以往相比从服务理念、就业工作体系、就业服务内容的创新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但作用于高校教学改革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协调机制还未建立

在大多数高校都成立有专门就业部门,一般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主抓,隶属学生工作处管理,负责全校学生的就业工作;院系部成立就业工作组由党支部书记、辅导员分管,具体负责本院系的学生就业工作。行政性强,与教学部门联合比较少,工作中不能形成合力,不利于高校教学改革取得实效性。

2.2 过分重视“就业率”

大多数高校就业工作偏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待就业率”这一的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内容单一,“就业率、待就业率”仅能反映大学生就业、待就业的数量,无法反应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体现不出大学生就业质量。过分注重大学生毕业就业状况,追求高就业率,助长高校就业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功利化倾向,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2.3 缺乏有效跟踪反馈服务

各高校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三方满意度”调查即毕业生自己就业满意度、家长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基本上由学校自行组织,主要采用调查问卷、走访用人单位等方式。问卷调查回收的时间非常短,回收率非常低,而这一段时间大学生刚走出校门不一定完成就业,而且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见习一段时间,属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相互考察、了解期,另外大部分家长特别是外地家长对毕业生真实就业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可见,目前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反映不了大学生就业状况,很难对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起到决策依据作用。

3 探索有效促进教改途径

3.1 构建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组织运作机制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相互协调,相互合作。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的创新,由学校领导建立协调小组,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和分管教学主任联合起来,齐抓共管,建立一个合理的协调机制。

3.2 建立科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价体系

高校的教学改革,课程设计要以市场为导向,重视企业的需求,就必须掌握大经济环境下的就业动态,包括各个行业发展、各种专业岗位、各个年龄层次、各种学历层次等供需情况,并能预测出某一职业的发展趋势,以便给大学生提供具体的信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就业指导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建立起一套实用而且完善的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技能培训等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体系【闫海宗】。因此高校就业工作建立科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价体系,多纬度反映大学生就业状况显得十分紧迫。

大学生就业评价的目的不仅为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大学生就业政策,确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提供依据,而且为各学校在政府和社会评价下合理定位就业面向、调整学科专业机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本校高等教育创新提供依据。建立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体系是大学生就业评价工作的核心,不但可以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手段建立相应模型,提高评价效果和水平,而且能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毕业生职业发展水平,为高校的学科和专业结构设置提供依据。

3.3 注重定期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续跟进反馈服务

定期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续跟踪调查,避免就业评价的“时间局限性”。将后续毕业生就业状况工作确定为毕业后若干时间,比如毕业当年的9月份、12月底,次年的7月、12月等。为了提高毕业生跟踪调查效果,必须对毕业生跟踪调查进行改革,开展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就业专门调查,反映多元化的调查价值取向。收集并整理用人单位对学校课程、教育方式和学生能力的意见和建议。这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核查工作一方面减少统计初次就业率产生的误差,更真实反映毕业生的就业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考察工作稳定或变更,从而促进学校培养计划、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适应市场变化。

3.4 在教学中探索就业指导新模式

高校在教学中重视企业需求,邀请行业知名人士参与设计课程内容,设计毕业生培育计划,由学校出资,或者由企业出资,派毕业生去企业进行实习学习。同时高校鼓励和组织专家教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政策以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编写新教材或讲义,并按照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就业素质要求、学历层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时调整和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并实时进行就业指导。

社会不但需要高层次的学术人才,而且还需要技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义务。高校必需切实加快教学改革,使广大的毕业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取职业的技能,形成就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闫海波等.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江苏工业学院学报[J],2009(12).

[2] 沈延兵等.我国大学生就业评价现状和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J],2005(1).

[3] 龚跃华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需求及培养调查与分析.中国成人教育[J],2009(12).

[4] 谢维和.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中的结构问题.高教探索[J],2008(6).

[5] 杜海玲.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导刊[J],2008(14).

[6] 孔波.关于构建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组织运作机理的思考.科技创业[J],,2009(1).

作者:李大刚 杨超瑜

上一篇:化工企业高效管理研究论文下一篇:医院作风建设群众路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