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目标操作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教学活动的结果。教学目标不仅制约着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课堂组织的管理与教学活动的方式,而且还是教育目标和课程实施的具体体现。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许多问题。通过反思,总结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存在以下问题:教学目标定位不准,主体混淆,教学内容化,表达不规范和忽视三维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语文目标操作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目标操作管理论文 篇1:

构建素质教育的现代管理模式

小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是根本,摒除以考分、升学率为导向的应试教育管理模式,构建以全面育人为导向的素质教育管理新体系,优化管理则是关键。近几年来,我们在探索中构建起以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为目标导向,以全面育人活动为载体,运作机制较为完善的多功能一体、多元素协调、多渠道结合的素质教育现代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优化行政管理职能系统。

实施素质教育要围绕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的提高发挥行政管理职能,这就要求学校行政管理须从原来单一的“应试”管理向多层次、多因素协调的行政管理系统转变。

1.健全管理机构,优化管理人员的结构。我们从实行全方位强化行政职能管理的要求着眼,摆脱中层管理人员编制的束缚,努力争取办学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从有利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管理考虑,建立专业化垂直分工的三级行政管理机构,即在校长全面负责制下,设置德育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三线中层管理机构,在中层管理组织下面,分块设置若千个基层管理组,如行政级部、各学科教研组、教改实验组、课外活动指导组、后勤生活组等专业组,三级管理因事业设人,量才授职,用其所长,实现了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的统一,以提高管理水平。目前这支管理队伍的成员不仅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管理组织能力,而且能在自己专业化管理范围内起到示范作用。

2.建立学校行政职能管理系统。要充分发挥学校行政管理职能的作用,除了健全管理机构,优化管理人员结构之外,还要建立一个能够统率全局的指挥系统,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协调。我校结合实际,构建了校长全面负贵制下的各部门分工协调管理系统。

实践证明,这个管理系统有以下四个优点:(1)校长具有校内管理的决策权、指挥权,能协调好各部门工作。(2)分层管理,指挥渠道畅通,部门的职责权统一,能增强部门的责任感。(3)宏观调控和微观操作结合,形成有效的垂直专业化管理系统,提高了管理质量。(4)体现全方位育人管理,操作性强。

通过这个体系,促使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在科学管理中逐项落实。例如,围绕教学生学会做人这一根本任务,在校长的统筹和协调下,德育办制定和实施德育工作条例30条,使学校各方面工作逐步进入规范管理的轨道,逐步形成良好的校风;教导处组织各学科教研组制定和实施学科渗透德育的系列教研课题,并结合开展创评优质特色课活动,使教师普遍提高了课堂教学能力和育人能力。总务处制定和实施校园环境保护条例14条,结合环保教育、卫生行为规范教育和定期开展班级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强化校园“三化”管理,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校园教育环境。这样,使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得到实施。

二、优化育人工作,构建社会参与管理系统。

要面向21世纪,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校从强化三结合教育方面着眼,构建了在办学单位管理区领导下,有社会参与的教育管理系统。

1.明确职能,定点挂钩。沟通社会、家庭、学校的联系,从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度强化德育管理,发挥社会参与育人管理的作用。学校在这个系统中起主导作用;选择的参与单位,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社会上联系面比较广,领导又重视教育;选择不同行业的单位,实行多点挂钩,拓宽社会教育面。

2.制定计划,形成制度。为了使参与管理单位明确任务、职责,学校根据教育目标,每学期制定出社会参与育人管理的活动计划,通过与挂钩单位协商达成协约,并制定相应的联系制度、活动制度,保证协约的实施。

3.带出去,请进来。将学生带到挂钩单位去参观访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请挂钩单位派有关人员或校外辅导员来校作教育专题报告等。

4.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家长委员会是社会参与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校重视发挥家长委员会参与管理的宣传教育作用、协调关系作用与沟通育人渠道作用。例如,家长委员会积极配合学校治理社会环境,及时封闭了干扰学生的电子游戏机室。我们通,过家长委员会,组织管理区近百名老人来校参观校园、教学设施、教学活动、学生的科技作品、艺术作品展览、操作电脑表演等,他们高兴地说:学校搞素质教育,这条路子走得对。从而扩大了素质教育在群众中的影响。

三、优化动态发展的目标管理。教育目标是教育行为的导向。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优化目标管理操作环节,实施动态发展的目标管理。我们的做法是:

1.全方位定标,形成全面育人的目标体系。我校根据教育方针提出的教育目标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公民素质要求及各学科教学大纲要求和本地实际情况,从办学总体目标、育人目标、教学教改目标三个方面去构建我校全面育人的目标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包括若干系列内容,比如育人目标包括:素质教育10条目标、学做人9条准则等。我们尽量具体化、科学化,以便于实施。

2.動态管理,优化目标。实施动态发展的目标管理,一方面必须重视制定远期教育目标和近期教育目标,形成目标层次系统,做到长短目标结合,从长远着眼,从近处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地实施目标。1995年我校提出了“学做人9条准则”的育人目标,从抓规范教育与训练入手,制定和实施了行为规范10项指标道德规范10项指标、学习规范10项指标,并分阶段进行反复的训练与教育,最后达到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目的。

另一方面,面向未来的教育需要,充分发挥地方的经济优势、人才优势,实施超前教育目标,促进素质教育目标向更高一个层次发展。为实现育人目标的动态发展创造良好的育人条件。在管理区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适度超前的要求,启动10项现代基础教育设施建设。近两年,我校遵照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示精神,抱着为培养跨世纪人才扎实奠基的态度,在保证国家规定的必修课教学质量达标的同时,根据地方的优势,提出了在小学普及电子计算机教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英语教育等超前教育目标,利用地方安排的机动课时,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周安排一节电子计算机课,开设两节英语课。利用科技文体活动课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十多个兴趣小组活动;以自然数学两门学科为主要阵地,开展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创造意识和动手能力的教育创新研究。

四、优化管理运行机制,实现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程序操作管理。

学校管理过程是一种定向活动的过程,是学校领导带领全体教职工为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进行共同活动的过程,也是全面育人的过程。因此,建立科学的管理运作程序,是实现全面育人、优质育人、素质教育现代管理的重要工作。

在优化学校管理运作机制中,我们注意抓好两个关键环节:

1.决策。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管理,必须要求决策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备较强的教育政策法规观念和较高的管理理论水平。因此我校首先抓好领导班子成员和部门负责人、级组长等管理人员的理论学习,注重学习教育政策法规、素质教育理论、教育管理理论和国家政治时事。其次,注意发挥领导班子一班人的集体智慧,健全行政例会制度、级组长例会制度。第三是深人调查研究,制定了行政听课、参加级组活动、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汇报会、个别谈话等调查研究制度,使学校每作出一项决策、提出一项措施都切合实际,符合教育方针。

2.操作。操作质量的优劣,效率的高低,在决策正确的前提下,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操作队伍的素质,二是操作制度严密、科学、完善的程度。

我校从加强师德建设、业务建设和优化队伍专业结构三方面去提高教师的个体素质和整体素质,使全体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程序操作管理过程中,能成为合格的或优秀的操作者,有的还成为有创造性的操作者。

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我们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实施条例细则、岗位职责、操作规则、考核评价等,形成系统、严密、科学的管理规程,使程序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规范操作,优质操作。

五、优化全面综合的评价管理。考核评价是学校管理的重要职能,是实现计划、促进素质教育目标全面落实的动力机制。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依据,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为目的,把检查、考核评价工作贯穿于学校管理之中。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全面性;在评价方法上注重实效性。

1.制定以落实素质教育目标为宗旨的评价方案。我校依据上级有关的教育政策法规、教学大纲和省、市学校等级评估实施条例的精神,结合实际,先后制定了20多種考核、评价方案,逐步形成由教师育人工作、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这两方面的系列评估方案。例如,教师育人工作评价系列内容有:师德考核、班主任工作评价、常规教学工作检查评价、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各学科教学质量评估、教师期末工作综合考核、文明班评选细则、班级环境卫生管理检查评比、各类型先进教师评选条例、教育成果奖励条例等。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系列内容有: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特长生评审条例、各类优秀学生评选条例等。

2.量化评价指标,实行量化评价理。我们将评价指标权重量化,制定价权重分值,提高评价的可操作程度和可比较程度。对一些比较难以运月权重分值量化的评价指标,我们通“优”、“良”、“一般”、“差”等程度等纫进行评价。尽可能减少评价过程中的随意性和评价人的情感因素,给评6对象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评出等次评出先进,及时发现典型,表彰奖励先进,总结推广经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工作。

3.优化评价方法,实行“五结合”评价管理。我校在全面制定和实施评价细则过程中,采用“五结合”方法开展考核评价:(1)领导检查评价与教职员工自我检查评价结合;(2)全面检查与重点(或专题)检查评价结合;(3)经常性的检查评价与定期系统的检查评价结合;(4)检查评价与指导、总结、改进工作结合;(5)检查评价与评优奖励结合。这样,使我校的检查评价工作形成经常化、制度化,并贯穿于学校管理全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学校注重树立槟样、表彰先进,调动积极性,同时引导全校师生针对问题找差距,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端正工作态度和学习态度,形成互相学习,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教育工作局面。

总之,我校通过实施素质教育现代管理,学校工作全方位进人科学规范管理轨道,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形成,教育质量全面提高,促进了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落实。近三年,学生操行评定合格率100%,优良率达90%以上,严重违纪和犯罪率为零,后进生教育转化率达88%以上;基础学科学习成绩大面积提高,语文、数学、英语考查成绩及格率在95%以上,优秀率在50%以上。在全国、省、市、镇的学科竞赛中,我们这个仅有600多名学生的农村小学就有300多人次获奖。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一支思想品德、文化业务素质良好,专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已培养起来。

作者:廖文仙

语文目标操作管理论文 篇2: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和对策

摘 要: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教学活动的结果。教学目标不仅制约着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课堂组织的管理与教学活动的方式,而且还是教育目标和课程实施的具体体现。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许多问题。通过反思,总结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存在以下问题:教学目标定位不准,主体混淆,教学内容化,表达不规范和忽视三维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问题;对策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1.理清教育目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三者的关系

整个教育目标体系由低到高,由微观到宏观依次是: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和人的发展。三级目标每一级隶属于上一级,并以前一级为基础,相互包容,三者属于从属关系。教学目标是最基础的层级目标,其内涵最为丰富。教育目的、课程目标都必须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得以实现。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桥梁,发挥着中介作用。教学目标设计必须按课程目标进行,并且教学目标中也体现着课程目标。同时课程目标的制定又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课程目标中包含着教育目标。无论课程目标还是教学目标,最终都是为教育目标服务的,体现了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学目标设计的三个要素

一般来说,确定教学目标主要考虑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情三个方面的要素。课程标准是相对宏观的目标,不是上一两节课或学一两篇文章就可以达到的,它是教学的总设计图,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服务于课程目标。教材既是实施课程目标的具体媒介,也是教学目标设计的落实点,没有它,课程目标就成为空中楼阁,教学目标就成为无本之木。不管课程目标还是教学文本,最终都要落实在学生身上。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所以学生成为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以及他们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都是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关注的核心。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就要进行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三个步骤。

3.教学目标的规范表述

规范教学目标有利于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内容,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保障。教学目标应明确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后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业行为,也就是学生具体得到了什么,并规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及变化效果的量度,以便于以后测量。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有助于以后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和测量。表述教学目标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四个因素。(1)行为主体。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2)行为动词。指学生完成某一学习活动所执行的动作。行为动词必须是明确、可测量的。(3)行为条件。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4)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这四个方面也称为教学目标的四要素。

二、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这部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即是: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不断提高,从而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所要达到的标准,它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方向和进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实施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有科学的教学理念,明确、科学地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准确理解把握教材。教学目标要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万不可千篇一律,照抄照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高度决定视野,目标准确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度,如果目标迷失或定位不准确,带来的必然是教学效率的低效或无效。但在实际教学目标设计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教学目标不仅制约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堂组织的管理与学习活动的方式,而且是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定位不够准确,许多教师将课程目标照搬或完全等同于教学目标,有的甚至将课程目标的三维目标拆分为许多条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主体混淆

在教学目标设计中,有些教师把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视为教师,把教学目标仅仅视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花大部分时间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文章的主旨,而学生则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不是主动积极的意义建构者。事实上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自然形成。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应是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预期达到的结果,学生是教学目标的主体,而不应把主体错位为教师。

3.教学目标等同于教育内容

很多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将其等同于教学内容,只关注教学内容——“教什么,学什么”,而对真正的教学目标——“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重视不够。这样的教学目标只是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教学目标的能力和情感方面。

4.教学目标表达不规范

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都存在表述不准确、表达不规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要表现在:(1)行为动词模糊,笼统难以操作。例如,用“理解”“掌握”这些词全凭教师的经验判断来设计,无法明确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应使用“背诵”“辨认”“区别”“概括”等可检测的动词。(2)缺少行为条件。一些教师的教学目标中没有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只是简单地阐述了行为内容。(3)没有表现程度的陈述或限定,这就不能确定学生要达到的明确水平。

5.忽视三维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

虽然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中都会运用三维学目标,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就单一维度的教学目标进行描述,而忽视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联系与整合。将知识、技能、能力目标分割理解,将过程方法目标认为是教学方法手段,认为是探究教学过程教学,将教学目標设计为学生的活动过程或活动内容,而不是活动结果。

三、改进措施

1.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不是陈述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而应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化。评价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直接依据应该是学生得到了什么,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收获了什么,具体的进步怎么样,而不是教师完成了什么任务,教了哪些内容。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应该是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这实际上是我们目前倡导的学习目标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先生提醒我们:“目标指向是学生通过学习之后的预期结果,行为主体必须是學生。”

2.目标设计以课标为基础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首先要把握课程目标,在此前提下研究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将课程的总目标与具体的内容标准融为一体,使课程目标贯穿和体现于教学目标之中。课程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抓手和操作基础。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一定要进行课标分析。但同时要注意课程目标不等于教学目标。

3.目标设计要具体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或要点是课堂教学的任务,它主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而教学目标是指针对教学内容或要点,有组织、有步骤、有策略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行为变化,它主要回答“达到什么或学到了什么”的问题。可见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或要点之间有联系,但其本质有明显的区别,不能把教学目标与教学要点画等号。制订教学目标要把这些内容具体化为包括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等可操作的标准。当目标向学生传递了在教学之后他们能做什么时,目标就是有用的,如果目标陈述模糊,那么它们就不大有用。所以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表述是极为重要的。

教材从实质上规定了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材在选编课文时已经对文章的内容、文体、语言表达等有所分析和考虑,在单元说明或课后习题中也对文章的教学内容重点有所提示。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前,一定要把握课文思想内容对读者产生的精神影响、价值引领等,体现教材的人文性;熟悉课文言语表达形式对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习得言语规律、发展语文能力、获得言语智慧等方面有独特功能,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

4.目标表述要规范

规范的教学目标应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标准、表现程度,其中行为主体是学生。一般情况下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有两类:结果性目标表述方式,体验式或表现性目标表述方式。“知识和能力”维度应尽量使用结果性目标表述方式,行为动词要明确、可测量、可评价,如使用“背诵”“辨认”“区别”“概括”等动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大多要使用体验式或表现性目标表述方式,行为动词往往是“感受”“养成”“树立”,这些动词往往比较抽象,缺乏操作性,因而在表述时,要明确具体的方法、途径,也就是要有行为条件,只有通过一定的条件目标才得以实现,同时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也要明确表述。

5.注意三维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

课程的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而是指同一事物学科素养的不同层面。课程目标所包含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层面的教学目标,就是要立足于让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会学(过程与方法)和乐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语文教学目标编写时不仅要有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要求,还要有对学习认知行为、学习态度的编写要求,在一个教学目标中同时体现了行为目标,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现性目标相结合的综合效应。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的整合,注意三维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张桂林,袁开文.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03).

?誗编辑 杨兆东

作者:鲁丕霞 王沁

语文目标操作管理论文 篇3: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制定

摘 要: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是根据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目的和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文章在调研基础上,确定了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重点;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分析法(ISM),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多级递阶结构图;基于该图课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课程学期安排和时间统筹。希望文章能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提供借鉴价值。

关键词:解释结构模型;物流管理;教学计划制定

Key words: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 logistics management; teaching program establishment

0 引 言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实体流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使各项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1]。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突出,推进现代物流发展,推动物流管理、物流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省、市、地区已明确将现代物流定位为新世纪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相应于快速发展的物流产业,物流技术、物流管理的人才非常紧缺,据预测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了600万人,物流专业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师范大学于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物流管理专业,至今顺利培养了800多名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主要输向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及政府(海关等物流密切部门)。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是根据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目的和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由于物流管理在我国依然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学科,物流管理本科教育还处于不断完善的发展之中。本文将解释结构模型的思想和方法引入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对其本科课程设置进行整体规划,以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提供借鉴价值。

1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整体统筹

在调研国内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较早的高校基础上(北京物资学院、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广东商学院等20多所已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确定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与重点。

1.1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重点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和广博的科学素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具有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国际物流、港口物流与物流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具备国际物流、港口物流管理和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能在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与运营管理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为了顺利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培养重点要突出两点:(1)教学内容强调综合性。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整个课程体系安排上,参考目前国内各大学加强基础课程的配置,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功夫,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课程内容以数学(含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计算机、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系统、经济法等学科为基础进行综合性的学习,专业课程的涉及面要广,使学生能够适合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作业领域。(2)强化实践教学。物流管理是一门特别强调实践的学科,强化实践教学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国内各大院校都紧紧围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实际开设的教学内容中,实践学分基本占到毕业总学分的近四分之一;课程实践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约十分之一;在实践实习环节中,普遍设立了“专业实践”、“毕业实习”。

1.2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整体统筹

依据上述确定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重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设置课程类型、体系与学分结构情况设计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其中,大类平台课(其中,校级平台主要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数据库程序设计、数理统计、线性代数;院级平台主要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物流学、财务管理和经济法)占专业课的比例为49.5/(49.5+72.5)=40.34%,充分体现了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而强调的“宽口径、厚基础”;实践环节(主要包括采购管理、物流仓储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国际物流、物流信息管理、运输与配送、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供应链管理、ERP理论与实务、生产运作与管理、现代港口物流管理等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环节)占比为37/134=21.26%,这一点是上述强调物流教学内容实践性的细化。

2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2.1 解释结构模型原理

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物流技术与管理技术相交叉的复合型学科,其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ISM)是美国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年开发的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2],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把模糊不清的思想、看法转化为直观的具有良好结构关系的多级递阶结构模型。因此,上述两方面综合决定了可以考虑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来进行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制定。具体来讲,解释结构模型依据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有向图模型和布尔矩阵,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处理,最终形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多级递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模型,以为更加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的时间分配、教学进程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

在对上述所提及的20多所已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的高校调研的基础上,遵照上述培养目标及重点,并通过江苏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全系老师的共同商讨,确定出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开设课程及课程间先行关系,如表2所示。

第二步,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达矩阵R,归纳可达集合与先行集合,对可达矩阵进行区域分解和级间分解。

第三步,求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矩阵,绘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多级递阶结构图。

逐一按照上述三个步骤操作,即得到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多级递阶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显示,基于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分析的结果表明,上述39门物流管理专业主要课程可以划分为12个层次,课程的先后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2.3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学期安排

依据ISM分析结果,按照江苏师范大学相关教学制度规定,需要将上述12个层次的课程考虑在7个学期安排(第8学期学生主要进行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工作)。具体的学期安排如图1所示。总体上来说,图1依据ISM分析结果,依据课程间的逻辑先后关系,大一(第一、二学期)、大二(第三、四学期)主要安排体现基础化、综合化的基础性课程和原理性课程,大三(第五、六学期)及大四上学期(第七学期)主要安排体现能力化和个性化的专业技能及实践课程。

第一、二学期课程安排,除了上述表1中所提到的人格素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军事体育类课程等,考虑到大一是高中学习生活到大学学习生活的过渡,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不宜安排太多,因此,第一学期主要安排《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政治经济学》,其中,《高等数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政治经济学》课程是该学期安排的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及《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由于是同一学期,在时间安排上可考虑两门专业基础课略晚于上述课程4~6周;经过一学期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第二学期除了继续经济学的宏观部分外,可考虑安排作为管理大类学生均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类课程《经济法》、《会计学》、《财务管理》、《物流学》,与此同时,由于后续需要诸多计算机操作实践技能,在此学期同时考虑安排《计算机基础》。

第三、四学期课程安排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无论在学分总量上还是课程难度上都较第一学年有很大幅度提升,具体体现在:第三学期开始逐步安排以物流每一职能作为一门课程的专业课程,包含《物流经济学》、《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与此同时在《计算机基础》上将计算机技能提升至《数据库程序设计》水平;为了后续专业基础课《配送与运输》课程的顺利进行,在第三学期需要安排作为该门课程基础课程的《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第四学期安排作为后续规划设计基础工具的《管理运筹学》课程,迟4~6周安排《运输与配送》;逐步开设《市场营销学》及反映物流综合职能的《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由于该学年已经逐步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相应于每门专业课程,需要同时安排相应的实践操作课程。

经过两学年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第五、六学期课程安排物流管理专业综合职能类课程《国际物流》、《生产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现代港口物流管理》、《ERP理论与实务》、《物流专业英语》、《物流成本管理》等;同时为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学年同时安排《统计学》及《统计分析软件》课程。

第七学期考虑学生就业、继续深造及出国等多向分流,安排了素质化、个性化的课程,包括《管理经典选读》、《物流前沿专题》、《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HRM)》、《质量管理》、《物流保险专题》、《科学研究与协作训练》等课程。

3 结束语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分析方法制定江苏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一方面使得物流管理专业主要课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明确,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另一方面,也将便于学生对于所开设课程间的关系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由于物流管理专业依然还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学科,加之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中,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因此,除了根据教学计划实施的效果和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及时修订外,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确保教学计划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徐剑,周晓晔,李贵华.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2] 汪应洛.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 樊治平,肖四汉. 基于自然语言符号表示的比较矩阵的一致性及排序方法[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5):87-91.

作者:张海燕

上一篇:生物入侵防治对策论文下一篇:联网收费系统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