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发展中社会体育论文

2022-04-28

摘要: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山东省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养遇到瓶颈,其路径亟需优化。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思辨以及统计等方法,对山东省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和培养中的困境问题进行剖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校体育发展中社会体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校体育发展中社会体育论文 篇1:

休闲体育驻足中国的现实困惑与出路

摘要:我国对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群众体育、大众体育)区分不清,在学术界是各唱各调,在高校体育专业上是各自办学,这不利于休闲体育的发展。发达国家在休闲体育发展上重视休闲和休闲体育的研究、重视休闲教育和休闲体育的开展、重视发展休闲体育产业、重视培育发展休闲体育的中坚力量等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提出休闲体育在我国的出路:一是休闲体育和社会体育并存发展,二是在融合过程中休闲体育取代社会体育。

关 键 词:社会体育;休闲体育;中国

世界正在穿越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时空,跨入一种新的文明。这种新的文明对社会的体制、制度,政府的管理模式,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1]序1,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都构成了激烈的挑战。正是在这一新文明的进程中“休闲”日益引人注目,也正是在这一新文明的进程中“休闲体育”来到中国。

1 休闲及休闲体育

1.1 休闲

“英文‘Leisure’一词源于法语,法语源于希腊语。休闲在希腊语中为‘Schole’,意为休闲和教育,认为发展娱乐,从中得益,并与文化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这种涵义以一定的受教育程度为前提,至今还存在,并将有社会价值的娱乐区别于其他娱乐。可见,英文‘Leisure’(休闲)中休息的成分很少,消遣的成分也不大,主要是指‘必要劳动之余的自我发展’,表明了‘休闲’一词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精神底蕴”[1]序3。人文社会科学中各个学科,如哲学、文化学、美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也都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赋予休闲以不同的内涵。鉴于休闲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不少中外学者都探讨过其内涵,并做出了界定。美国学者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2]11田松青[1]序1指出:“休闲和空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我们却习惯于把他们等同起来。人人都拥有空闲时间,休闲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真正达到的人生状态,因为休闲不仅是一种方式,而且涉及存在状态和人类共存的环境。”“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休闲生活起步较晚,休闲文化研究不很发达”[3]146。我国对于休闲的研究也就是近二三十年的事,相对于西方100多年的休闲研究历史,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休闲在我国是一件“舶来品”[4]。

1.2 休闲体育

休闲体育(Leisure Sports)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伴随着休闲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在西方,参加休闲体育活动一般意味着休闲体育消费。

休闲产业是伴随着人类休闲活动产业化发展而正在兴起的一种经济形式。“休闲产业是工业化社会高度发达的产物,它发端于欧美,19世纪中叶初露端倪,20世纪8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笼统地讲,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精神的)密切相关的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3]144-145。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开始关注休闲体育”[5]。

2 老百姓体育、社会体育、中国学者眼中的休闲体育

2.1 老百姓体育

概念是在人们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同时概念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而变化。群众体育、社会体育、大众体育乃至休闲体育等一系列概念,都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老百姓体育”这一客观存在的抽象概括。表述“老百姓体育”的概念的变化,标志着作为客观事实存在的“老百姓体育”的变化,标志着人们对变化了的“老百姓体育”认识的提高,它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体育需求的变化,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价值观的变迁。

2.2 社会体育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以建设美好家园的现实需要,造就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述“老百姓体育”的“群众体育”这一概念。群众体育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并蕴含一定的政治意义,高度集权的政府是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力量,行政手段是群众体育开展的主要保障,单位体育是群众体育开展的主要形式,被动参与是群众体育开展的主要特点。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变迁,这一概念已经很难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较大变化的“老百姓体育”。于是,“社会体育”这一概念便应运而生,替代了群众体育。“我国使用社会体育这一概念,绝非简单的‘拿来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产生的社会变迁,是社会体育这一概念缘起的坚实社会基础”[6]。为此,社会体育是以“老百姓体育”发展的客观实践为基础,由传统的群众体育转化而来的,它是本土概念发展变化的结果。“大众体育”概念的出现,则是为了与国际通用的sport for all接轨。目前,群众体育、社会体育、大众体育3者之间可以互相替代的关系,已基本为体育学术界所认同。

2.3 中国学者眼中的休闲体育

休闲体育是西方发达国家对“老百姓体育”的表述。该概念驻足中国后,我国学者对其所做出的诠释与界定,实际上是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对休闲和休闲体育的理解来认识和表述中国的“老百姓体育”。

3 休闲体育驻足中国的现实困惑

3.1 休闲体育驻足中国的主要标志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人们对休闲的关注,体育界一些学者开始用“休闲体育”来表述中国的“老百姓体育”,即在以往表述“老百姓体育”的“群众体育”、“社会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休闲体育”。特别是近年来,“休闲体育”这一概念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有关休闲体育研究的成果也在逐渐增加。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截至2008年6月3日,共发表有关休闲体育的论文545篇;截至2012年7月19日有1 331篇,4年间增加了1倍多。截至2012年7月19日,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体育学立项的课题中,以休闲体育立项的5项,与休闲体育相关立项的4项;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的课题中,以休闲体育立项的多达32项。此外,我国还出版休闲体育方面的专著和系列丛书,举办国际、国内休闲体育专题研讨会,部分院校还成立了休闲体育系,开设了休闲体育专业。所有这些都标志着休闲体育驻足中国,颇有取代社会体育(群众体育)之势。

3.2 舶来概念与本土概念的纠结

休闲体育驻足中国的现实困惑,主要体现在其与社会体育(群众体育)等本土概念的纠结上,或曰在表述“老百姓体育”上受到了本土概念的“顽强抵抗”。因为,外来概念和本土概念所要表述说明的对象是同一个“老百姓体育”。这使我们想到了我国曾“对休闲娱乐持批判态度长达半个世纪之久”[7],想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土洋体育之争”。今日之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群众体育)的纠结,从现象上看是概念之间的纠结,其实质反映了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冲突。这一纠结的具体表现是: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休闲体育的研究是单向度的,鲜有对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群众体育)之间关系的论述;在学术界是各唱各的调;在高校体育专业讲坛上两者同时面向学生。休闲体育和社会体育(群众体育)两者的关系,体育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目前我国对休闲体育和社会体育(群众体育)的关系,大致可归纳为以下3种:

1)等同关系。由于休闲体育和社会体育在功能、特点、内容、形式等方面有共同之处,如健身与娱乐性、闲暇和主动性、多样与灵活性、体育运动项目选择的趋同性、与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的互动性(两者的项目内容及形式,可以为学校体育提供教学的素材,而学校体育又可为两者的发展起到教育、传播和承继的作用;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可以休闲化、教材化、社会化,而两者的运动项目也可以竞技化)。因此,有些学者认为休闲体育就是社会体育(群众体育)的代名词,表明了对休闲体育和社会体育等同关系的认识。

2)并存关系。本文认为,由于休闲体育和社会体育(群众体育)在一些重要方面还存在不少差异,因而不可等同,两者是一种并存关系。

(1)消费:从休闲体育的本源上讲,它具有产业化的特征,即人们参加休闲体育活动时,一般意味着同时发生体育消费,为此,参加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而社会体育则无严格的消费特征,人们在参加社会体育活动时可以选择消费性的体育经营活动场所,也可以选择免费的活动场地(公园、广场、房前屋后等)。需要声明的是,笔者在此并非陷入了“休闲即消费”的误区,只是缘于休闲体育的客观消费性质。

(2)性质:休闲含有教育的意义,休闲体育又是一种产业,具有明显的赢利取向;而社会体育则是一项事业,具有鲜明的公益性特征。

(3)边界:虽然休闲体育主要是表述“老百姓体育”的,但其教育的含义和产业的性质使其边界超越了“老百姓体育”的范畴,延伸至学校的休闲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的观赏(观众);而社会体育则是严格按照其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军队体育相对应的外延划定边界的。

(4)组织:休闲体育一般是非强制性和非组织化的体育活动,参加者的个性化特征明显。而社会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组织化色彩,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政府发展社会体育的重要行政法规,单位体育、社区体育多开展组织化的体育活动,甚至农村体育的开展也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

(5)体验: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虽然都具有健身与娱乐的功能,但休闲体育更侧重于休闲娱乐的体验,“提倡体验‘休闲感’,其特征是:从容的纳取而不是能动的‘努力’,有些休闲体育者甚至不把‘身体健康’作为活动目标”[2]30,因为“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3]69。而社会体育则主要是缘于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价值诉求。

(6)人群:由于休闲体育的消费性特征,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休闲体育的参加者主要是社会中中层以上的人群,即中产阶层应该是参加休闲体育的主体;而全民性与普及性是社会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社会体育的参加者遍布于当代中国的十大社会阶层。

(7)区域: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区域不平衡特征以及休闲体育的产业化特点,休闲体育主要流行于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社会体育的发展虽然也存在着区域差异,但普遍存在于全国各地城乡。

(8)运行机制:鉴于休闲体育的产业化性质,休闲体育实行的是以市场为主导的运行机制,市场是发展休闲体育的主体;社会体育实行的是政府主导下由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政府是发展社会体育的主体。

3)大于或包含关系。在李建国等[8]主编的《社会体育》一书中,休闲体育被纳入了社会体育的范畴,休闲体育“对增进身心健康、丰富文化生活、改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是进入小康社会后发展较快的社会体育领域”。在这个种意义上,社会体育是个大概念,而休闲体育是个小概念,休闲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社会体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社会体育大于或包含休闲体育。

4 发达国家休闲体育发展的启示

4.1 重视深入研究休闲和休闲体育

记得恩格斯曾经说过,常识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一旦进入学术领域,便会遇到惊人的变故。休闲可能就是一个这样的概念。很多人也许会以为理解休闲何难,不就是闲暇休息吗,不就是在空闲时间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吗。其实不然。休闲作为一个学术概念获得了一系列不同角度的定义,“这许多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也涉及到它同自由(freedom)以及快乐(pleasure)在概念上的冲突。我们所说的“休闲”有着诸多历史渊源”[9]。在现代社会,“‘休闲’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内容,经济学家想要把休闲所花费的时间(free time)、金钱和消费动机纳入一个巨大而又合理的函数之中;同时,各类职业化‘休闲’产业的出现,也对‘休闲’的观念构成影响(Meyersohn,1958)”[3]85。当然,还有城市文化、社会改革、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等,都与休闲直接或间接相关。在当代社会,休闲已经成为一个人生命中的一种状态,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标尺。对于这样的一种休闲和基于这种休闲基础之上的休闲体育,我们确实需要不断深入的研究,特别是依据中国国情和民意,如何使休闲体育沿着本土化的方向发展,是体育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议题。

4.2 重视休闲体育教育

发达国家重视开展休闲体育教育,为休闲体育在西方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休闲教育的国家之一,休闲体育在美国学校体育中历来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1918年,美国联邦教育局就将休闲教育列为高中教育的一条“中心原则”,即“每个人都应该享有时间去培养他个人和社会的兴趣”[10]。“美国体育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一般竞技项目外,还有大量各种各样的户外运动课和体育理论课。其中,户外运动课包括许多休闲项目,比如爬山、攀岩、旅游、生存训练等。教学内容分为健身类和竞技类。两者平行,同等重要”[10]。美国的体育院系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把体育专业的名称往往与健康、余暇研究(Leisure studies)和运动研究(Sport Studies)等词语相联系。在日本,许多大学体育院系都开设了终身体育、余暇体育、室外休闲和野外体育等运动休闲相关专业,旨在培养跨学科发展的新型人才。在英国,也有很多大学开设了休闲娱乐专业,如大学体育系的课程设置中,为保证学生和社会接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把娱乐置于非常突出的位置,使学生出路不局限于学校的范围,还扩展到整个社会、整个市场[11]。发达国家重视开展休闲体育教育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4.3 重视发展休闲体育产业

西方的休闲体育是伴随着休闲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方的休闲体育即休闲体育产业,西方积极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过程促进着休闲体育的发展。“目前,美国的休闲消费已达到2 8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其中以休闲体育为内容的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12]。“美国的体育休闲产业更偏重于以商业为基础的法律规范的建设,每当各种有关于体育休闲产业的项目将要实施,政府都会出台各种法案或者条例规范实施过程”[13]。英国“政府在培育、规划和扶持发展休闲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各阶层、各种职业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需求,力求使最广泛的群众获得体育休闲的机会;加大对基础设施产业的投人,扶持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制定相关的倾斜政策;政府作为产业发展的计划引导者,必须通过制定一整套政策、法规来明确指导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14]。西方发达国家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对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4.4 重视培育发展休闲体育的中坚力量

“中产阶级或中间阶级是指生活水平、财产地位处于中等层次的社会群体”[15]。据统计,英国1931年作为“新中产阶级”的白领人员占到活动人口的23%,1940年美国新中产阶级白领人员占到活动人口的25%,到21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人口已达到60%以上,其中美国已达到80%[16]。中产阶层是引导社会消费的最主要群体[13]。西方发达国家休闲体育的发展是与其庞大的中产阶层密不可分的。目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总比例不超过中国就业人口的15%[17]。“所谓‘小康社会’,所谓‘共同富裕’,其实就是建设一个中产者的中国,有如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所说,‘扩大中间收入者比例’”[1]225。休闲体育的发展是需要休闲体育消费支撑的,“如果说,中国的体育产业距离成长为支柱产业的路还十分遥远,那是因为它还缺少一个庞大的现代中产阶层体育消费群体来支撑体育产业的发展。因为只有现代中产阶层才能构成一个有钱、有闲、有休闲消费欲望的庞大群体”[18]。因此,不断扩大中产阶层比例,塑造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是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5 休闲体育驻足中国的出路

5.1 在并存中发展

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基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如果说群众体育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社会体育是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结果,那么则可以说,休闲体育应该是市场经济体制(指完全意义上)的结晶。目前,中国尚未完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还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时期。中国经济虽然持续发展,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未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生产力水平不很发达,工业化尚未完成,国际一流企业过少,环境透支严重,区域差异、城乡差异、贫富差异仍然较大,每年有600万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农村有3 000多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城镇有将近2 000万人口的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1]175。从“休闲不仅是一种方式,而且涉及存在状态和人类共存的环境”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只具备了休闲时代(社会)的局部特征,休闲体育在我国还仅仅是一个雏形,覆盖面有限,其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任重而道远。在当前,农村和西部地区的社会体育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社会中下层和底层的体育人口微乎其微,社会体育领域中的社会公平问题还比较突出,发展社会体育仍然是我国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一项艰巨任务。在这一时期,休闲体育将会和社会体育在并存中发展。

5.2 在融合中取代社会体育

西方未来学家预言,到2015年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也将紧随其后逐渐步入休闲时代,休闲将逐渐演变为人类生活的中心内容。“虽然,中国距休闲时代还有一大段遥远的路,但不能不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不到20年的时间内,我们就实现了发达国家经过100多年奋斗才拥有的‘自由时间’的量,表明中国正进入休闲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时代,这标志着人已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标志着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已由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逐渐地转向消费—生产的模式”[3]10。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随着工业化的完成和休闲时代的逼近,乃至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时代的到来,在这一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休闲体育和社会体育将会在交叉、重叠、融合中走向一体化。届时,休闲体育将会在完全意义上取代社会体育。

参考文献:

[1] 田松青. 休闲经济[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 许宗祥. 休闲体育概论[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3] 马惠娣. 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 邱亚君. 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限制因素研究——一个假设性理论框架[J]. 体育科学,2008,28(1):71-75.

[5] 刘平. 中日休闲体育的比较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8.

[6] 吕树庭,王伯超. 再论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8):1-4.

[7] 胡小明. 体育休闲论[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7.

[8] 李建国,吕树庭,董新光. 社会体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16.

[9] 杰弗瑞·戈比. 你生命中的休闲[M]. 康筝,译.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0,3.

[10] 于文谦,牛静. 中美休闲体育的比较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5,41(4):32-35.

[11] 曲宗湖,杨文轩. 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436.

[12] 吴贻刚. 中外休闲体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3):39-43.

[13] 胡笑寒. 国外体育休闲产业的组织管理比较[J]. 体育科研,2008,29(1):49-51.

[14] 叶浩彬,徐红罡,相阵迎. 浅谈英国体育休闲产业及对我国的启示[J]. 体育文化导刊,2006(8):69-72.

[15] 李强. 关于中产阶级和中间阶层[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2):17-20.

[16] 马丽娟. 关于中国中产阶层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J]. 前沿,2006(4):217-221.

[17] 李强. 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J]. 经济界,2006(1):35-42.

[18] 吕树庭. 社会结构分层视野下的体育大众化[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2):93-98.

作者:袁明煜

学校体育发展中社会体育论文 篇2:

山东省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困境及优化路径

摘要: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山东省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养遇到瓶颈,其路径亟需优化。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思辨以及统计等方法,对山东省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和培养中的困境问题进行剖析。认为:在培养过程中要加大再培训力度,优化队伍结构;星级制与等级制相结合,完善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机制;立足职业兴趣,合理评价与选拔人才;积极主动将学校体育教师纳入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来,提升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专业水平。

关键词: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山东省;发展困境;优化路径

Key words:public welfare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 Shandong province; problem; path optimization

School of P.E.,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250022, Shandong, China我国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二十多年来,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已成为促进群众科学化个性化健身、培养社区体育骨干力量、指导社会群众性的体育活动等工作中难以替代的重要角色,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从全民健身到全民健康再到全面小康推进的速度和力度。根据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2016年底数据,我国已有180多万名登记注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1 770个各级地方协会,相比于2012年底增加将近105万名,人员数量显著提升。同时也应该看到,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中国发展规划实施等更加凸显出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量依然不足、年龄结构偏高与知识结构老化、指导与服务作用不彰等主要问题。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中不仅有全国的共性问题,也有17地市自身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十三五”以来,山东省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已呈现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显见,调动体育社会指导员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指导与服务质量,强化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实效性,优化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养建设举措,為山东省全民健康提供优质体育指导,越来越成为事关山东省“健康山东”、体育强省建设大局的重要问题。

1山东省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体分析

山东省作为体育大省,在向体育强省迈进的过程中,群众体育工作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从表1可以看出,大多数地市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发展任务指标。截止到 2016年初,山东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已超过19万人,总体实现了山东省“十二五”体育发展规划中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千分之一占比的预期目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在全国总体处于前列。

表1 “十一五”时期山东省社会体育指导员

发展任务指标统计表单位人口总数(万人)应发展数(人)每千人占比济南市603.9990602.296青岛市761.56114231.578滨州市375.6856352.395威海市252.2337831.795日照市284.5442681.734莱芜市125.9618891.747淄博市420.6263091.086枣庄市383.2457491.296东营市183.9727601.473烟台市651.6997751.274潍坊市862.48129370.992济宁市822.75123411.424泰安市554.7283210.597临沂市1034.47155171.027德州市564.1984630.810聊城市584.9187740.578菏泽市925.69138851.132合计9392.691408901.279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3卷第6期2017年12月 周玉强,等山东省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的困境及优化路径No.6 2017与其他省市“女多男少”的失衡状况相比,目前山东省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男女处于比较合理的比例(表2)。从实际调查和官方数据情况看,山东省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偏大。原因可能是中老年人一方面具备较多的闲暇时间,另一方面他们有着较为广泛的人脉和对健身健康的深刻认识,在基层中能够在指导群众体育工作过程中获得自信和认同感。青年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虽然在实际的考试与晋升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所处年龄阶段属于人生爬坡时期,工作较忙,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时间有限,同时自身身体状况一般较好,对于健身锻炼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公益体育活动的意愿也略低于中老年人。

表2山东省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性别结构表类别性别年龄%男女<30<40<50<6052.1%47.9%42.6%68.4%81.5%91.8%

2山东省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中的困境

2.1等级结构不太合理,人才分布不均衡

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和技术等级制度,不同等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能力,承担不同的指导任务,等级结构应该适应和推动当地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从

2.2专业水平总体偏低,指导与服务能力不强

全民健身上升国家战略以及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极大提升了群众体育健身内容的丰富性和健身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同时也对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技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调查中发现,山东省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学历调查中本科及以上的比例为15.7%,有45.6%的人是专科,还有38.7%学历是高中及以下,仅有24.8%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具有体育专业教育背景,大多数是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和教师,直接开展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时间、数量相对不足。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山东省的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峻,在未来十年,老龄化人口比例将会出现比较明显增长。有研究表明,山东省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实际参与体育指导和服务的人员中,很大一部分是属于离退休人员,接受和更新新知识、新技能比较弱。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社会体育指导员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还不能完全适应当下山东省中老年健身群体和群众体育的指导与服务工作,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日益个性化的健身需求。

“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在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方面投资显著,乡镇、行政村两级健身工程数量和覆盖率显著提高,县区级全民健身中心将近120个,覆盖率超过80%,乡镇全民健身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在鲁东和鲁中地区的覆盖率超过了90%,为山东省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提供了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和硬件支持。随着山东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的全面推进,全民健身技能传播入户行动、健身志愿服务“五进”行动,必然对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提出更多要求,也必然对其知识、技能和指导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山东省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指导健身、锻炼方面进行深度理论讲解和技术示范能力相对薄弱,运动技能较为单一,对运动项目文化内涵认知较为表面化,对相关运动项目的技术重点难点认识不清讲解不透彻,在太极拳等技术性较强的项目中存在“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方式,引导和推广的价值不高,在传播正确的锻炼方法、健身技能及其注意事项、损伤预防等方面还停留在表面层次。当下我国和山东省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再培训、再资质认证等,随着国家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战略的深入实施、“互联网+”对知识更新的要求以及国家体育新政策、新法规等,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知识储备、指导与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等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3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培训体系不够完善

山东省群众健身人群中主要是中老年、残疾人以及农村健身群体,他们不仅需要进行身体健身活动,同时也存在心理健康等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出现一定的道德问题,社会健身需求呈现多元化。《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培训大纲》要求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健身指导工作不仅包括健身方式方法的指导,同时又需要对健身人群进行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指导。从当前培训工作实际来看,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时间基本达到《培训大纲》中的总体要求,培训的内容从注重技术教学到理论学习与项目运动技术实践并重转变。《培训大纲》要求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考试中有一定心理学知识,但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对于这些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重视程度较低。另外,地方体育行政部门在培训过程中,对国家、山东省的相关体育政策方针等无论是宣讲的涉及面还是内容深度都比较欠缺,对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护理、健身器材使用、健身锻炼与积极恢复等方面涉及甚少,这样的培养方式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来说缺乏适应性,不能满足个性化指导和服务需求。在工作中社会体育指導员对健身者进行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实践次数少,经验不足,这样一种脱离社会实际的培养方式,最终导致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价值无法完全实现。

2.4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流动性大,群众认可度较低

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模式存在的一个重要缺陷在于缺乏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属性决定了其工作性质主要以兼职为主,参与全民健身、群众体育的指导和服务基本属于自愿志愿,以无偿方式提供指导和服务,因此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流动性比较大,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失,出现了“志愿失灵” 问题。

长期以来,人民群众普遍存在着一种“得病问药”的理念,一旦出现身体不适,便会看医生求得问题的解决。公益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指导工作中就是“医生”,指导和服务就是开出“运动处方”,但是全民健身人群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这一功能并不知情或者知之甚少。在走访中与健身者进行交流发现,他们对于国家的全民健身计划有所耳闻,但是具体涉及的方面却是一知半解,有部分了解的也仅限于知道国家对于群众健身工作提供相应的活动场地和公共设施。在调查中发现,参与健身的群众中有13.5%的群众了解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有32.1%的群众不太了解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超过54%的群众不知道甚至没有听说过社会体育指导员,可见群众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认识程度较低。社会体育指导员一方面担任群众健身的指导工作,同时也承担着国家群众体育健身相关政策传递的重任,在全民健身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社会认识度不高,对于他们自身价值的发挥是一种限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全民健身计划的良好实施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推进工作。

2.5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薄弱

山东省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截至2015年基本上达到“十二五”提出的目标。然而,数量的增加和体育健身实践存在一定差异,多数社会体育指导员对于科学健身基本知识掌握太少,实践运用能力不强,反映出在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中注重数量忽视质量的现实困境,尤其是忽略一些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的专业人才,没有挖掘和调动这部分人群的专业潜力。

3山东省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途径的优化

当前我国正在从全能型、权威型和计划型政府管理模式向有限性、治理型和服务型转变,行业主管部门以“供给侧”的思路切实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体系,重视和不断优化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重要的群众体育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助力全民健康的山东实践。

3.1加大再培训力度,不断优化队伍的年龄、职业结构

“十二五”时期山东省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已经取得了快速发展,根据国家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比例要求,山东省应以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为契机,建立和完善县乡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推动在岗实名制,继续保持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的稳步增加,实现《山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中关于“到2020年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占总人口比重达2.3‰”的目标。同时,为保证“全省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健康素质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建立起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培训机制,通过省、市、县三级工作网络进行再培训。一方面,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加大对群体工作与健身市场的调研,深入分析对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等需求,有针对性调整培训内容和培训要求,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注重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实践经验的培养,增加教学内容的实效性,不断提高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技能水平,进一步加强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履职能力。

3.2等级制与星级制相结合,完善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机制

《山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提出了“试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与星级制并行做法”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思路,对于优化队伍结构,提升服务质量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主要是技术等级制和岗位等级制两种制度,山东省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资格晋升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主要的量化指标是晋升年限等,如三级指导员需要二年以上方可参加二级培训,二级需要三年以上才能参加一级,这为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了业务提高、指导与服务质量提升的空间,但也存在按部就班、论资排辈等问题。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技能密集型人员,对其进行必要的激励是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质量的内在要求。星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设计和实施, 实行动态管理考评,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排资论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不同的环境岗位中接受竞争压力,势必能够调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更强大的创造力。

3.3立足职业兴趣,合理评价和选拔人才

山东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评价一方面是对于业绩和能力的评价,另一方面还要对其知识、技能以及品德的评价。约翰·霍兰德在其职业兴趣理论中提出,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大都能让人们愉快、积极地从事相应的工作。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属性具有公益性、无偿性,因此针对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评价机制坚持以服务质量为核心,注重对社会体育开展有突出贡献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同时要结合社会以及业内对社会指导员的评价,鼓励社会体育指导员坚持体育实践工作,最终实现选拔机制、评价机制以及奖励机制三位一体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科学管理体制,真正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尽其才。

3.4营造和改善舆论环境,积极提高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地位

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离不开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的充分发挥。良好的社会舆论宣传氛围是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提高职业认同、职业自信的重要前提。政府要加强对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的领导和扶持,引导全民健身舆论,积极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增强服务意识和留住人才意识,全方位考虑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实际需求,以多种媒体形式加大对优秀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正面报道与宣传,使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够在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主动性,提升健身指导与服务质量,推动全民健身到全民健康的顺利实施。

3.5调动体育教师参与全民健身的积极性,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实践能力

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相对于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来说,健身科学知识强,健身技能规范,懂科学健身方法,如果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加入到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来,将大大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

4结语

公益性社會体育指导员在山东省全民健身服务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指导者、推动者的角色。面对山东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困境问题,应着重加强管理机制的创新和优化,营造良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就业环境,实行等级制与星级制相结合,完善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措施;立足职业兴趣,合理评价和选拔人才;调动体育教师参与全民健身的积极性,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实践能力;同时在选拨与评价机制方面也应该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真正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价值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Z].国家体育总局令第16号.2011.

[2]薛玉行.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本质特征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3(4):27-29.

[3]于善旭.我国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发展的基础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1):59.

[4]吴文峰,周君华,于军.群众体育社会评价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5):19-26.

[5]赵灵峰.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发展路径[J].体育学刊,2010(3):29-32.

[6]何敏学,都晓娟.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特点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6):33-35.

[7]李相如.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走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9(11):4-5.

[8]李德芹,杜春龙,任保国.我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5):27-33.

[9]孔丽涵,祝溶,吴丽晶,林建聪.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114-115.

[10]冯火红,刘晨晞,王永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政策调整研究——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公益岗位制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7):6-13.

[11]苏文燕.基于自组织的全民健身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6(3):87-91.

[12]刘凯. 山东省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源现状及整合利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第33卷第6期2017年12月山东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dong Sport UniversityVol.33 No.6December 2017

作者:周玉强 闫民

学校体育发展中社会体育论文 篇3:

政策视角下社会体育公平探析

摘要:社会体育公平就是国家对社会体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原则。从社会体育公平本质而言是为了实现社会体育利益分配的公平。社会体育利益的分配直接表现为个人身心的发展权利、机会、条件的分配以及发展水平。认为社会体育公平是社会体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二者联系紧密。人们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利于社会体育公平、公正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体育;体育公平;体育政策

Analysis of the fairness of social spo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cy

WANG Hai-rong1,2,ZHANG Bo2,WANG Jin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lion,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21;

2.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China)

Key words: social sport;fairness of sport;sports policy

古以来,公平就是人类的理想。儒家将“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作为至高无上的追求。在西方,柏拉图首先提出了公平和正义的问题,强调“公平即和谐”;罗尔斯认为,正义即公平,每个人都平等地拥有最广泛的自由权,对经济和社会的安排应使之合理地符合每一个人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秉承了人类关于社会公平的理想,认为人的发展和人类福利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就是公平与公正。发展要求消除限制以人为中心发展和实现公正与公平目标的所有障碍。

1社会体育公平的内涵

公平实际上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地位平等,共同遵守公平的社会原则,享有同等的各种社会权利,实现利益分配机会均等、结果公正平等[1]。公平最本质的内容是社会成员间的合理的社会经济关系或财产的分配关系。

理论界存在各种类型的社会体育公平观,比较流行的有如下几种:第1种,社会体育公平即社会体育机会均等,指人人享有参与体育的机会[2];第2种,公平等于平等地享有体育资源,指公众都能享有大体相同的公共体育资源[3];第3种,社会体育公平是指处于同一社会的个体,在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均等[4];第4种,社会体育公平是指对体育机会进行分配时的合情合理,所谓“情”指满足公众的体育需求,所谓“理”应符合和谐社会的发展规律[5];第5种,社会体育公平体现在“平等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上[6]。

以上观点都从各自角度揭示了社会体育公平的某些内涵。但是,在我们看来,还存在着两点不妥:一是由于人们价值观的差异,对“什么是公平的、平等的、合理的”的理解就很不一致,因此,用“公平”或与公平相关的“公正”、“平等”、“合理”等词语解释或界定社会体育公平,就势必造成对“社会体育公平是什么”的认识含糊不清;二是由于对社会体育公平内涵或本质的理解存在偏差,对社会体育公平外延的界定明显偏窄。在社会体育公平概念中,存在层次、类型的差异;相同点主要表述的是社会体育公平的内涵,而相异点更多的指向于社会体育公平的外延。

分析这些观点,理解社会体育公平有以下4个层面的内容不能忽视:1)理解社会体育公平的内涵,必然涉及社会体育机会、权利和资源;2)理解社会体育公平的内涵,必然涉及到分配的平等、合理性;3)理解社会体育公平的内涵,必然涉及到它与社会体育平等、社会体育机会均等的联系和区别。

社会体育公平原则是指既能促进社会整体发展,又能使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体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从社会体育公平本质而言,是社会体育领域里人际间利益关系的反映、度量与评价,其目的在于实现社会体育利益分配的公平。社会体育利益的分配并不直接体现为金钱、物质、权力、地位的分配,而是表现为个人身心的发展权利、发展机会、发展条件的分配以及发展水平。

2社会体育公平——社会体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1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体育政策公平的现实必要性

1)社会体育政策公平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管理体制的客观要求。

在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指出:“由于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多元化管理体制将保持相当长一个时期,在部分经济落后、文化闭塞的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力量薄弱,不足以承担支持和管理体育的责任,政府管理型体制仍不得不保留下来,而在少数经济高度发展,体育市场发育成熟的地区,不排除出现社会管理型体制的可能。”[7]之后发生的事实,支持了这一分析。

20世纪90年代,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体育仍由政府机构——体委全权管理的同时,在另一个市场经济更为成熟的城市——深圳,体委即被一个半官半社团的组织——体育发展中心所取代,管理体制多元化的趋势初见端倪。多元化部门的出现,必然引发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竞争与自主管理问题,因此势必需要建立体育政策上的公平来协调、调节,才能保证社会体育的有序发展。

2)市场机制的介入决定了社会体育政策公平的存在合理性。

市场介入使社会体育逐渐由福利型向消费型转变,公共体育常以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形式提供给公众,交费参加体育活动即体育消费将成为必然的选择,目前我国参加体育消费的人数比例较低,且多数人每次只能接受10元以下的消费,从整体上看,由于城乡差异、贫富差距的影响,城市的体育消费明显好于农村。而且在城市与农村的内部,参与个体之间的体育消费也有很大差异,这种显著的差异是引发体育不公问题的主要原因。市场经济是一种激烈的竞争经济,但由于历史上已经存在的经济的、社会文化的、政策的和社会不平等的原因,社会成员之间对社会资源占有和处置的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农村人弱于城市人,这些处于相对弱势的社会成员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市场承认多样化利益要求的存在,体育政策活动如果不能反映人们多样化的利益要求,就会失去其公平性。

3)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体育发展中的不均衡呼唤社会体育政策的公平。

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调查的数据说明,在体育人口的各类结构比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非均衡[8]。在性别结构上,2000年体育人口总数上,男性占62.5%,女性占37.5%;在年龄结构上,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其整体情况仍然呈‘马鞍形’态势”,“我国体育‘两头热,中间冷’的状态仍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观”,中年人参加体育的状况仍然令人堪忧[8]。在职业结构上体育人口排序为:工人、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科教文人员,农民。这些都属于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体育问题。

我国不同地域间和城乡间的社会体育发展存在着巨大的非均衡现象。2001年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在2000年,我国东部地区体育人口为21.5%,人均体育消费为74.27元;中部体育人口为21.4%,人均体育消费为49.57元;西部体育人口为8.1%,人均体育消费为47.52元”。这两项指标均呈现出从东部、中部到西部逐次递减的态势。同年,“城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为50.8%,而农村仅为26.9%”,又显示了城乡之间的体育的显著差异。社会体育的发展要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由于东西部经济实力对比悬殊,必然导致地区体育事业财政方面的巨大差异。以1999年全国各地体育事业费用总支出为例,东部总量为329 788万元,人均为6.7元;西部总量为105 999万元,人均为3.3元。如此悬殊的经济投入,地区间体育财政费用的非均衡是显而易见的。在体育设施方面,在城市,体育场馆等体育活动场地一般都具备了,但是在广大农村,除了乡村小学有简易的篮球场等设施外,几乎没有任何体育设施。据1996年对贫困县的调查表明,川南11个县中1/2以上的县没有标准田径场、没有风雨操场和健身房。

2.2社会体育公平——我国社会体育政策的价值基础与目标指向

1)追求体育领域的社会公平是政府在体育决策时基础、永恒的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证明,提高各级政府对社会体育的认识,坚持社会体育的基础地位,各级政府在制定城乡社会发展规划时把发展群众体育,增强人民健康,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甚至作为考核政府工作的一项内容,才可能突破基础条件的局限,在全国各地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政府公平的体育决策活动是其关键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社会组织、体育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了新的内涵,体育政策的角色与作用也不可避免地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但政府的基础性职能除了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始终包括促进社会公平的职责。无论是从体育资源配置还是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来说,最大限度地追求体育利益分配的社会公平是其价值基础和目标指向。

2)社会体育政策应体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目前,政府的体育决策活动正从“受益人缺席”状态转变为允许体育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活动,使体育政策能够体现最大多数人的要求和利益。体育政策应针对体育资源短缺、选择体育、社会组织竞争、弱势群体和基本的体育质量标准等问题做出公平制度安排,这正是现代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责。政府是维持和促进体育公平的社会主体,在减小体育差距、增进体育公平上承担主要责任。

3)社会体育政策的制度安排应始终体现公平。

在当前的体育现实中,通过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克服那些明显影响、损害体育公平的制度性因素,同时采取倾斜政策,去扶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弱势人群是必须的。如建立可选择性的体育制度、弱势补偿的制度、体育机构之间公平竞争的制度、地区之间体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制度等来保证新的社会条件下的体育公平。在片面追求增长的发展模式中,我们曾经套用经济改革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3社会体育政策公平性的判断原则

作为人们公平地接受体育得以维护与实现的体育制度,其真正的理论原点应是人的体育需要,即体育政策公平必须以是否有利于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体体育需要的满足和价值实现作为最终的判据。我国现阶段体育政策公平应遵循如下几项原则:

1)保障每个人公正地享有基本的体育资源。

不论地位的高低、出身的贵贱和财富的多少,为了获得正常的健康的条件,人们必须要接受社会最基本的体育。所以,能否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公平获得基本体育资源是判断体育政策合法性的基础性伦理标准。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人们的体育需要表现为体育需求。公民的体育想要是不同于体育需要。公民的体育想要是无限的,受与社会发展阶段和水平相适应的体育资源供给所决定的,大都可以通过政策的调整和改进来促进和维护。当前我国体育面临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现代化体育有着强烈的需求与优质体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这就必然涉及到国家对体育资源按照什么标准或者什么次序进行配置的问题。

2)尊重基础体育与非基础体育间的合理差别。

社会体育的全民健身以及所需的基本设施是公共物品,但有些东西不能简单地说它是公共物品还是私人物品,差异总会存在。我们可以尝试在一些发达地区对群众体育参与活动收费,逐渐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民间投资,使全民健身逐渐市场化;而在欠发达地区,则加大公共支持力度,使人们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得到保证和保障。另一方面,“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兴办和支持体育事业”,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体育产业,鼓励和引导社会各行业、境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体育市场开发,投资体育产业;支持企事业单位兴办面向社会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允许这些合理的差异存在。

3)社会体育资源的有效调剂与补偿。

体育资源是社会体育活动开展的基本条件之一,目前,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资源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并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作为制约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而存在。因此,一方面政府为人们提供免费和方便的体育资源,另一方面为了弥补政府投资的不足,有关部门还应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兴建体育场地设施等。如学校体育资源对社会开放,使师资、场地等软硬件资源都成为社会体育稀缺时的有利补偿,同时社会体育资源也可反过来为学校体育所用,形成有效的调剂与补偿机制。

2.4促进社会体育公平的政策内容和逻辑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很多体育政策,促进了体育公平的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是各级政府的职责;《体育法》规定: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强调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体育场地设施要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落实国家关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定。着眼于最广泛人群和内容的体育权利保护,强化以国家权利保护公民体育权利;《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强调:体育工作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作为根本目标;《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国民素质作为体育的根本任务,充分重视群众体育工作,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增强人民体质这项基本任务上。

此外,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全民参与是群众体育工作的方针;遵循发展规律,注重分类指导是发展群众体育的原则;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动员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普遍增强人民体质作为最重要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全民健身体系的奋斗目标,确定了以全国人民为对象,以青少年儿童为重点的各类人群的体育发展要求;在促进城市、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方面,在开展各类人群体育工作方面,特别是保护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方面也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这种通过体育政策最大限度地整合、平衡各种不同的利益要求,保证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需要和利益在体育政策中得到全面反映,以实现大多数人的体育公平,最大限度地防止不公平政策的产生。政府部门今后所应努力推动体育公平,没有相关的制度保障是不可能实现的。

公平、公正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差异存在就会有公平问题的探讨,社会体育公平也是如此。它往往涉及到社会体育资源、机会、权利、利益等领域,社会体育政策是社会体育公平的主要体现形式[9-10]。尽管以政府为首的社会各界都在努力制定最能体现公平的社会体育政策,但现实的状况,体育政策的不完善始终存在,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体育的真正公平。

参考文献:

[1] 黄岩. 制度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5-6.

[2] 何远敏,刘成. 女性主义视野下体育参与机会均等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2):25-27.

[3] 戴维红,许红峰. 教育公平视野下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J]. 体育学刊,2008,15(8):76-79.

[4] 陈颖悟,彭勇. 我国现阶段体育锻炼机会均等的社会因素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4):24-25.

[5] 黄晓. 和谐社会语境下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5):5-8.

[6] 潘丽霞. 当代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与社会体育参与机会中的性别差异[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63-166.

[7] 秦椿林,张瑞林. 体育管理学[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8] 冯晓丽. 20世纪90年代中国体育社会学研究进展[J]. 体育学刊,2004,11(1):41-44.

[9] 夏普[美]. 社会问题经济学[M]. 郭庆旺,译. 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

[10] 艾伦•布坎南[美]. 伦理学、效率与市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编辑:谭广鑫]

作者:王海荣 张 博 王 进

上一篇:房地产销售收入问题探究论文下一篇:运动人体科学与科学实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