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发展现状

2024-06-11

学校体育发展现状(共6篇)

篇1:学校体育发展现状

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论文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体育作为国家体育的基础性体育模式的主阵地,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可由于社会、学校、教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运动能力还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笔者也耳闻目睹了一些相关报道和事实,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都在严重下降,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上体育累坏了、学校担心体育课发生安全事故、教师害怕学生做复杂动作发生意外吃官司……这些原因无不制约着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一、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行新课程的今天,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仍令人堪忧。

大部分学生不爱运动,爱运动的学生没有时间运动,更别谈快乐体育、终身体育了。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做细致的分析,仅供读者参考。

1.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缺少经费投入,对农村学校体育重视不够。

这是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场地器材严重不足,尤其是一些村级小学,甚至连个像样的乒乓球台、篮球场地都找不到,不少学校受到场地限制连必要的操场跑道都没有。体育器材、设施条件是开展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而正是这些基本的体育设施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但在现在实行的“一费制”,一些学校连正常开支都成问题,何谈对体育教育的经费投入呢?正如温饱问题还没解决,谈何发展呢?

2.学校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严重不足。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要求:中小学生每天最少要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在“减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每天只有在老师还没到校的那段时间,在班干部的监督下“自由”活动,甚至有些连下课时间都是在老师的“关心”下继续学习,锻炼时间可能不超过5分钟。这也是造成55%的小学生近视眼的主要原因之一。下午放学应是学生活动最多的`时间,为何操场上看不见学生呢?学生不喜欢?不是,是学校要求学生放学后马上离校。组织集体课外体育活动就更少了,根本达不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基本要求。

3.学校、社会对体育教师重视不够

在优秀、先进教师的名单里,根本看不见体育教师的名字,是体育教师缺乏上进心?没有努力工作?答案是――非也。大部分体育教师都是勤勤恳恳工作的,最主要是人们对体育老师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其只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体力”教师,所以导致许多体育教师转教文化课,造成专职体育教师流失和丧失信心。

二、农村中小学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关系到我国一代人身心健康的大事,是关系到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大事。 面对农村学校体育以上的各种问题,要真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落实体育经费,做好体育经费预算

要根据国家颁布的《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目录》,根据需要和学生比例进行统一购置,从中减少挪用或不对体育投入经费的机会。学校也要根据每学期的体育活动需要做好预算,对每个活动进行适当投入。这样也能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学校应该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开足体育课时,任何班级不得以任何理由停上体育课。体育课教学必须严格按照体育教学课程标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学生的年龄、性别、特点,结合当地实际,严格要求体育教师认真备课、上好体育课,并吸取先进教学经验,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3.加强课外体育活动,推行终身体育、快乐体育计划

学校要抓好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落实。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各班级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由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实施。学校必须建立“两操”制度,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提高学生做操的质量。各班学生做操情况应列入文明班、先进班的评比范围。学校要积极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每天在课后根据实际,可安排一定的体育活动,让学生的课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4.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业务素质

(1)要通过制定有效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措施,加大教师培训工作的投入,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组织形式多样的基本功比赛和教学研讨会,组织课题组和实地参观学习等,采取各种途径,让教师接受教学新理念、新思想,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以适应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和需求。要让教师认识到:“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备有一桶水。”

(2)规范体育教学管理,对体育教学有正确科学的评价,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要进一步促进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的落实,进一步促进学校领导对体育的认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有转变,促进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克服体育教学的“随意性”和应试教学思想,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全社会的人都应该来关心、支持我们国家的体育教育,尤其要关注相对落后的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只有农村体育教育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改革才不致于成为空谈。

篇2:学校体育发展现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改善,健康状况也大为提高。特别是在倡导提高全民素质和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育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乡村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本文从农村教育的现状出发,全面分析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并为今后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乡镇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对策

前言:在改革开放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教育、文化及体育等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总体发展还很不均衡,特别是乡镇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滞后,与城市体育教育相比较还有较大差距。在我国,乡镇中小学占全国中小学总数的80%以上,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0%,这就意味着乡镇学校体育教育状况直接影响到国民体质与健康水平,也直接关系到下一代农民的整体素质。因此,不断加快乡镇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1、目前乡镇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1.1学校体育教育观念滞后

由于城乡差别的原因,部分乡镇学校的领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还没有彻底消除,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较为突出,对学校开展体育课教学工作认识不足,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做他用,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可以说,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1.2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体育教师是一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职业。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长期在条件简陋、环境较差的条件下工作。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开展学校各项体育活动都付出辛勤劳动。但是,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重视程度不够,社会上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比较片面,体育教师付出的劳动时常得不到认可。体育教师职称评定、业务考核进修学习等方面,不能与其他学科教师一视同仁,这就严重打击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阻碍了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1.3体育场地、器材、经费严重短缺

农村学校体育场地普遍狭窄,场地形状极其的不规则,学校活动范围小,达不到国家教育部对中小学人均占地面积的要求。调查统计,体育器材达标率为38%,村小学和村教学点仅为33%,与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场地器材配备目录》相差普遍在60%以上,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体育教学经费紧张。

调查显示,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一般占不到学校总经费的0.5%。总体上看,农村中小学体育经费紧张是突出问题,有90%以上的学校认为,体育经费是制约农村学校体育的主要原因之一。1.4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问题一直是学校体育教师争论的问题,目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体育教学体系,学生的体育应达到什么标准,教师心中没有把握。同时,专职体育教师缺乏,对于是否开设体育课不够重视,体育教学显得较为随意,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效果。

2、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对策 2.1及时转变教育观念

2.1.1必须转变体育课的传统观念,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思想上、行动上要高度重视,真正做到德、智、体三育并重。要提高对学校体育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育体的基础,它的发展有利于全民体质的增强,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对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1.2从农村实际出发,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改革为先导,更新学校体育教学观念,遵循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适应农村建设的人才和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奠定基础探索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规律,研究符合农村学校实际的体育教学模式,促进农村学校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提出的社会要求以及体育教学怎样适应农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2.2加大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制订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广开培养、培训渠道,认真落实有关政策,稳定教师队伍。

2.2.1体育教师应有时代的紧迫感,充分认识到自身能力及水平的不足,积极地参与各种自学、函授、培训等继续教育,并且要积极地参加体育科研,开展课题研究,认真地撰写本学科方面的论文,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2.2.2加强专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等,帮助其提高思想觉悟、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切实提高体育教师各方面的待遇,使体育教师和其他科目的教师一样,同工同酬,并且每学年都应给予外出听课、学习、培训的机会,不断地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2.3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2.3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注意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

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应占一定比例,并逐步增加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此外,要广开财源,多渠道、多途径筹措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要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以自制为主,提供教学和业余训练的必备条件。

农村学校师资比较缺乏和体育器械比较少,所以在安排课程教学计划时应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等新课程基本理念。在教学中运用简易器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完成体育课程,从而完成课程的学习目标。

2.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水平

首先,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活动动机与兴趣。从体育教育的“全体性”着眼,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渴望的心理。教师要解放教学思想,利用趣味化、游戏化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综合相关体育与非体育学科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将学生在体育课中体会到的乐趣上升为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行动,树立参与体育的终身观念。文明建设相结合,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农村体育事业牢固树立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结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态度和习惯尽快提高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水平。由于我国各地区学校体育展不平衡,一部分农村学校教学条件差,全面贯彻执行教学大纲有很大困难。对于这些地区和学校则不强求一律,应当依照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提倡结合实际自编教材。

四、结束语

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和思考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齐抓共管,就能真正落实好体育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进而促成文化课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实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才会有新的局面,才能真正地在全国范围内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篇3:学校体育发展现状

我国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的历史渊源是从秦汉以前的浑然一体,经过封建社会的双双游离学校以外,在清末民国时期又进入学校并开始解体,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自走向独立发展[1]。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本质体现在政治性、人本性、科学性和体能性。他们是相互联系的,其中,人本性是目的,体能性是过程,科学性是方法,政治性是原则[1]。那么,新形势下,我国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关系的发展现状如何?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热点问题是哪些呢?这些问题的澄清对其良性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 我国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关系发展的外部环境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出现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人文化的特征,表现为政治协商平稳推动,经济繁荣快速发展,文化交流多元融合。特别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方面出现的欣欣向荣局面,在世界之林耀眼夺目。我国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和谐发展观,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赞赏与认同。人民生活水平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休闲体育、时尚体育、体育旅游是“飞入寻常百姓家”。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巨大成就诠释得淋漓尽致。

所以,在这个“太平盛世”,为了集中力量加快经济建设,我国于1985年决定裁减军队员额100万。到1987年,人民解放军的总员额由423.8万减到323.5万。1997年,我国决定在3年内裁减军队员额50万,使军队规模降至250万的水平。2003年,我国决定再裁减军队员额20万,使军队总规模降至230万[2]。国防、军事、军训在学校里,对学生来说似乎就有点遥远。学校军训也就成为点对点了(某一短时间里进行)。而学校体育有“快乐体育、健康第一”的思想,学生也显得越来越高挑稳重和“文质彬彬”。

但是,另外一方面,战争这个恶魔并没有消失,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总是虎视眈眈。比如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巴伊冲突以及局部地区的战争。并且,大自然也频频“发威”,海啸、地震、雪灾、水灾“粉墨登场”,对人类的生命十分藐视。

社会风险理论(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德国社会学家贝克)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也无法避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处于10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时,恰好进入‘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频发期。目前,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北京以及不少大城市已经达到或突破3000美元,这标志着北京和这些城市进入快速建设期和发展期,同时迈入‘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频发期。中国城市问题专家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国将进入一个‘突发事件高发期’”。我国每年安全事故夺去约20万人的生命。特别是近年来尤为明显(SHASI事件、汶川大地震、溃坝、火灾等等)。

2006年8月,教育部体育与卫生司司长杨贵仁出示一组数据“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特别是近5年来下降明显。近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初中生近视率达60%,高中生76%,大学生则为83%。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指标持续增加,但是其肺活量、速度、耐力等素质指标严重下滑。”所以,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 简称中央7号文件)。而学校体育在20世纪初,这个世纪初的“最近5年”正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课改。学生体质的严重下降是不是说明课改的失败?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所处的环境,一方面是全球村的太平盛世,国防、军事、军训与学校若即若离,“快乐与健康”使学生越来越高挑稳重而文质彬彬。另外一方面是存在不安全因素,并且学生的体质严重下滑,说明学校体育不受重视。

历史告诉我们,当国家处在一定程度的危险中的时候,比如外敌入侵、内乱不停,国家的军国民思想就抬头,体现在学校教育里,就是军训的力度大大加强(民国时候的军训和童子军训练)。而学校的其他教育的力度减少,特别是学校体育很大程度被挤占。

另外一种情况,也可能导致以上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的力度情况出现,就是自然环境变得恶劣的时候,比如,大面积的洪水泛滥、大海啸、大地震、火灾等自然灾难发生的时候,军人也将体现重要作用,也可以体现在学校军训里,比如消防练习等。

也就是说,当环境恶劣时候(自然环境导致灾害和社会环境则冲突和战争),学校军训的力度很大,其要体现的是——培养社会的集体的人——后备军人,以保卫生命和挽救生命,而且是个体体能强的人。这个时候的学校体育是不是也应该要带有强烈的军事色彩呢?当环境和谐时候,学校体育就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第一”尽职尽责,其要体现的是——培养个体的有个性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来创造生活和享受生活,同时,个体体能也要强的人。此时,学校体育发展迅速,进行的是素质体育,要求的健康第一,快乐为主。这个时候的学校军训是不是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以上情况,我们用图1表示,X轴表示环境和谐度,Y轴表示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力度。虚线表示学校体育力度走势,实线表示学校军训力度走势。随着环境和谐度的增长,学校军训力度减小,而学校体育的力度增大。环境和谐度减小,则反之。

从这个示意图可以看出,环境和谐度的变化,会导致国家对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政策支持、投入力度等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3 我国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

3.1 我国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的管理机构

管理机构是某组织基于一定的目的,遵循一定原则而设置的有序的相互协调的部门组合。设置的原则一般有计划性原则、可控制性原则、效率性原则、效益性原则、稳定性原则等。机构设置是否合理和法律地位的高低对机构运行是否畅通有效直接相关。机构设置一般有纵向委托型和横向牵制型两种模式。我国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管理机构如图2,很明显都是纵向委托型,可以分为相互紧密联系的宏观和微观(校内)两个系统。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在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由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共同负责,以及还有就是院校等科研机构和各级军事机关等一起构成校外宏观系统。学校体育的校外宏观系统包括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团体等。二者的微观系统都在校内。微观系统是执行系统,对整个系统的功能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微观系统),如表1,学校军训微观(校内)机构设置不到位,重点院校外,一般的学校没有相应的专门军训机构。靠聘请地方部队临时代之,虽然法律地位较高,运行力度也强,但是无长效机制,昙花一现。而学校体育管理机构虽然较为齐全,责任和权力是“白纸黑字”,而且是“一把手”机构,但总被套上“小三门”,显得软弱无力。

以上可以看出,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的管理机构的微观机构(校内)存在互补性缺陷:学校军训机构不健全,而学校体育为常设机构;学校军训法律地位高,运行力度强,但终归是昙花一现,而学校内的体育机构有名少实,软弱无力。

3.2 我国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的课程

3.2.1 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灵魂。课程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是一种政府主观性。可以把课程看作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根据不断变动的外界信息而随时发生调整的系统,所以具有历史性。课程是具有较强的目的性,重要目的就是培养人。要达到培养人这个目的,那就少不了培养过程,也就是说课程具有过程性。

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课程如表2,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经过了100来年的发展,形成了表中的《体育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是在总结经验,根据国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而制定的较为科学的课程。它是以“健康育人”为目的,实施素质教育,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新课标体现了学校体育的系统观、过程观、层次观和弹性化、个性化特色。比如在课程内容上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程目标上是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水平目标,课程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新课标的重心是在基础课程,从小学到大学步步为营。而学校军训课程相比之下,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和课程评价等,在一体化、层次感比学校体育课程要逊色不少。因为,学校军训还是处在由试点向普及转变阶段。学校军训课程的重心与学校体育恰好相反,是从大学到小学推进。

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实施以上课程,就是对原有课程进行改革,即保留进步部分,废弃落后部分。那么,课程改革碰到什么问题?

3.2.2 课程改革

我国学校军训,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校学生军训在先后经历了培养预备役军官的专业性军事教育和训练民兵的专业性军事教育之后,最终将目标定位于普及化教育上。根据《2003-2005年全国学生军训工作发展规划》到2005 年,全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都要普遍开展学生军训。由此,学生军训进入了普及化的阶段[3]。并且,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 和由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印发《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2003年)以及国家教委颁发《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1997年修订稿)。

可以看出,我国学校军训的大部分精力是放在高校学生军训,并且这个重心逐渐向中小学延伸。在这个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学校军训的成果得不到巩固,据调查[4], “高校的军训成果没有得到真正的巩固”、“如果再次军训,也未必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保持军训时的良好状态”。二是中小学生要不要进行军训,特别是小学生是否有必要进行比较正规的军事训练。有些人认为“小学要求学生军训,希望通过有针对性的军训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自理能力。”但是,来自广州的全国政协委胡谨、夏宁联名提案指出[5],“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都不成熟,根本不适合军训。”严禁初中生小学生搞军训,也不应把高中大学生当新兵一样训练。

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从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开设体操课以来,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令人难忘和值的回顾的100多年的历程。在此期间经历了清朝末年的体操课、民国时期的体育课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体育课程三个历史时期,进入21世纪,我国迎来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6]。特别是进入21世纪,“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遵循“先实践,后推广”的原则,新课程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 2002年秋季实验进一步扩大到330个市、县。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04年在海南、广东、宁夏、山东四省全面进行试验[6]。”

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正火热进行,结果如何呢?上文提到的教育部体育与卫生司司长杨贵仁出示的那组数据可见一斑:“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 怎么解析呢?博士生导师李艳翎教授认为是改革的步伐问题,他认为“体制转轨时期中国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是渐进式的[7]。”他用两个字概括目前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浮躁”。 赖小玉认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不良的饮食习惯,“静态化”的生活;应试教育,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校体育的缺位包括经费少,运动场地、器材设施严重匮乏,体育课逐渐“空壳化”,课外体育锻炼仅仅成为口号等都是造成体质下降的原因[8]。

其实,大家都明白,原因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原因。我们认为,多原因最后的落脚点应该是在体育教师身上。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体育教师的潜力发挥出来,学校体育的面貌会得到很大的改观。学校军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3.3 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师资力量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威,是主体对客体的绝对把握,主体对客体的吸引。师资力量集中体现在教师身上。这些力量在教师身上表现为法律的、行政的、人格的力量等等。师资力量具有先验性、理论性、实践性和目的性。是教师根据已经证明了的理论在教育实践中,为培养有某种能力的学生进行的活动。

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的师资,存在什么问题呢?如表3:

上表所示的问题怎么解析呢?我们认为是对教师身份的认识深度不够。一是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称为教师,表现为学历情况和培训情况。学校军训的教官,学历低是普遍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教官是高中甚至初中学历。并且,教官训练也是一种带有教学性质的形式,但是大部分教官并没有系统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也少有参加这方面的培训。而体育教师的学历也是老大难问题,很少参加培训,似乎是“一劳永逸”;二是教师怎样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表现为主体、距离、组织和评价问题。学校军训这方面显得很权威,很主动,很统一,即所有关系中教官所代表的是中心。而学校体育中就有争论,到底是学生主体还是教师主体?师生可以亲密无间吗?教学组织要不要同质和异质分组?众说纷纭。评价问题中,学校军训有点昙花一现,而学校体育比较明确:终身体育。

我们认为,教师代表一种权威,权威来自教师的学历、知识、法律保护等,要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依赖感、神秘感,甚至恐惧感。

我们对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的管理机构、课程(课程改革)、师资力量等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其外部环境相对而言,可以说是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发展的内部环境问题。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内部环境问题(指导思想、机构设置、教师素质等),实际是他们的关系没有理顺,没有明白何者是第一位,何者是第二位。

4 结论

我国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的发展与外部环境关系是:随着环境和谐度的增长,学校军训力度减小,而学校体育的力度增大。环境和谐度减小,则反之。

我国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发展内部环境:一是管理机构的微观系统(校内)存在互补性缺陷,二是课程改革效果有待加强,三是教师身份认识模糊;这些内部环境问题(还有指导思想),实际是他们的关系没有理顺,没有明白何者是第一位,何者是第二位。

参考文献

[1]蒋德龙,汤国平,等.我国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的关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8,(10):27.

[2]邬红波,俞党跃.大学生军训成果长效性的思考与探索———基于浙江省内四所高校军训成果的调研报告[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3):52-55.

[3]郭君.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校学生军训的历史回顾[J].国防,2005,(4):69.

[4]陈红艳,周琼,张琳.小学初中不进行军训[EB/OL].http://www.daynews.com.cn/2006-08-22.

[5]郑华伟.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8):46-49.

[6]李艳翎.社会转型与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6).

[7]赖小玉.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及抑制措施[J].体育学刊,2007,14(5):125-128.

篇4:学校体育发展现状

【关键词】农村学校 学校体育 问题 对策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人口的素质是我国人口素质的主体。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对于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农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教育的发展也不例外,发展严重滞后。目前,要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做出具体分析,必须综合考虑主客观的诸多因素,包括人们的体育意识、物质基础、师资数量和质量、地区差异和传统习惯等一系列的问题,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是我国整个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一、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忽视学校体育的功能

许多农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孩子考取高一级学校取得“铁饭碗”为目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甚至不让参加。这些陈旧的观念严重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

(二)学校体育教育观念滞后

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有些学校在体育经费的投入与场地、器材设施的举措,师资的数量、质量及专业特长,学校体育的发展速度与水平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学校个体差异。由于城乡差别的原因,部分农村学校的领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还没有彻底消除,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较为突出,对学校开展体育课教学工作认识不足,这种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三)把体育教学与竞技体育混为一谈

体育教学主要是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而竞技体育运动主要是通过训练和比赛,提高运动成绩。所以体育教学和体育竞技比赛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概念不同,目的任务也不同,只不过是体育比赛容易见到效果而已。由于把体育教学与竞技体育混为一谈,往往导致人们只注重体育比赛而忽视了学校体育教学。

(四)师资不足

体育教师缺乏,不管是在数量、质量上与要求的相差都较大,特别是农村学校连一校一师的最低标准都很难达到,都是以兼职教师为主。这些兼职教师大部分没有受过专门的业务培训,缺乏必要的体育教学技能。

二、对策及其建议

(一)转变传统体育观念

加大学校体育宣传力度。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社会上由来已久的重智育轻体育现象,从知识论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学课主要是传授运动技术这种操作形态的知识传习活动,与其他多门文化课从事各种认知形态的知识教学活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之间只有内容形式的差异,却没有贵贱高低之分。更新观念不仅要破除传统落后的重文轻体的思想,还要积极看待传统学校体育的改革,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各种挑战,适应创新需要。我们应为改革提供观念创新的平台,改变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倡导受教育者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地点和活动方式,使健身健心成为一种自主行为,促进受教育者自觉学习和发展。

(二)加大体育经费投入

改善农村学校体育设施配备。一个学校的体育活动要想正常进行,必要的体育设备和器材是必需的。我国广大农村由于经济落后,加之对体育的重视不够,政府对学校体育的支出可谓是杯水车薪。因此,首先,要在有限的可利用经费中要做到专款专用,不挪用校体育经费。其次,学校的相关领导要广开思路,多方筹集体育经费。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聪明才智,结合地区和学校特色开发校本课程,研发适应当地特色的器材设备,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并制定相应的体育课程评价制度,让农村学校体育拥有别种风味。

(三)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强专兼职体育教师们的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等,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

篇5:学校体育发展报告

在深入学习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我校体育教学工作认真落实上级主管部门的各项部署,牢固树立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进一步认识实施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指导思想,始终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健康心理作为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一、学校体育总体情况

(一)体育课程设置

我校认真贯彻《湖北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的有关要求,积极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全面实施新课程实验工作,开全课程,开足课时。

严格按照规定要求,配足配齐体育专职教师,开足开齐体育课程。我校规定,禁止任何人随意缩减每一堂课的课时数,保证每周一、二年级安排4节体育课,3年级以上每周3节体育课;同时,教师个人课程表与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一致,并严格遵守统一的作息时间。

(二)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

1.在校学生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体育教育是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一门学科,本着此目的,我们鼓励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锻炼身体、陶冶情操,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证他们有健康的体魄,更好地学习,更好地生活,保证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我校规定,周一至周五的每个学习日,确保学生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学校针对课程表安排课外活动内容,有效的保证了学生们的体育锻炼时间。

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时间由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活动时间组成。具体安排如下:

(1)早操:住校生在每天早上起床后,开展15至20分钟的晨跑活动;走读生自由安排自己的晨运时间。

(2)大课间活动:每天上午第二、第三节课之间安排25分钟的课间操,即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

(3)体育课:每周安排4-3节体育课。

(4)课外体育活动:放学后组织不少于30分钟的课外体育活动。

(5)眼保健操:在每天上午第三节和第四节课之间和下午第二节课和第三节课之间,组织学生完成两次眼保健操。

(6)一校一品特色体育活动:按计划持续全面推进“五人制足球”的教学工作。

2.学校“一校一品”特色活动开展情况

我校自2015年开始“一校一品”体育特色活动以来,紧紧把握上级要求,做最广泛的宣传动员工作,将体育兴趣活动与“阳光体育大课间”建设相结合,创建“一校一品”体育特色,丰富校园文化。

(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我校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规定,进行以下测试项目: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体重指数、视力测试、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50

m跑、50mX8往返跑。

根据《标准》评定等级:90分以上为优秀,89-75分为良好,74-60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通过近2个月的努力工作,体育组及有关人员完成了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

(四)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现有专职体育教师数为3人,与学生的生师比为100:0.05,(五)教学条件保障情况、场馆设施情况

体育活动场馆方面,目前,我校建有标准环形250米塑胶跑道运动场(足球场)1个,标准篮(排)球场3个,专用五人制足球场2个,运动场面积合计为17260㎡。

设施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方面,经全面检查,所有设施设备均能正常使用。

(六)经费投入情况

我校规定,将保障体育经费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公用经费必须优先保证学校体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各项体育教学、体育特色活动的正常开展。

从2016年起,在教育公用经费中,我校设立国家规定的体育教学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在区委区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的配备了塑胶跑道、健身器材等中大型体育活动器材,学校体育卫生设施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与此同时,我校也在改善体育卫生设施环境上也做出了极大努力。如

2019年一次性购进了校园广播智能管理器整套设备,这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提高了眼保操、广播操和大课间活动的质量。

二、校园足球工作开展情况

(一)校园足球师资数量

我校拥有2名兼职足球教师。

(二)开展校园足球比赛场次、队数

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我校推出了校园五人制足球比赛。具体情况如下:

1.每个自然举行两次校园足球联赛,即春季学期联赛和秋季学期联赛。

2.根据2019年秋季学期的报名统计,每个班级组成一支队伍。

3.考虑到年龄差距,我校规定,校园足球联赛只限于本年级内部横向比赛。

4.由于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春季学期及秋季学期暂停校园足球联赛。

(三)校园足球场地情况

我校目前有1个足球大场(250米环形运动场),2个五人制专用球场,无新建及改扩建足球场地计划。

(四)参加师资培训情况

2019年,我校共有2人次参加市级足球教练员培训班,2021年一人次参加省级足球教练员培训班。

(五)经费投入情况

2019年,我校共获得校园足球专项经费10万元。所有经费均专款专用,全部用于开展校园足球教学及比赛,没有出现任何挪用或乱用现象。

(六)足球特色校建设及发展情况

1.建设现状

我校自2019年将开展校园足球作为“一校一品”特色运动以来,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建设足球场地,配备足球设备设施,招聘足球专业教师,组织专兼职足球教师、裁判员培训等举措,着力推进足球特色学校建设。与此同时,从一年级开始,在每个班开设了足球课程,学习足球知识,营造良好的足球运动氛围。

2019年,号召各班级组建足球队,组织训练,定期开展班际足球比赛,提升竞技水平。大力倡导“班班有球队、人人一只球“校园文化,提高足球普及程度,成效显着。目前,成功举办了两届校园足球联赛,校园足球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2.存在的困难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校校园足球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照教育部《关于加快为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与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方面:

(1)重视关注不够

足球是一项身体接触多、对抗强度高的运动项目,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在对抗中受伤。同时受应试教育影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校长、老师、广大家长和学生不同程度存在重文化课、轻体育运动思想,担忧参与足球运动影响成绩,影响升学,只能让孩子把踢足球当作一项业余健身活动。

(2)师资力量不足

全校仅2名足球兼职教师,与先进学校的需求还有极大的差距。师资薄弱直接影响足球课程开设及足球运动水平,严重制约校园足球推广普及。

(3)扶持保障不力

自开展校园足球运动以来,仅在2019年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资金扶助,财政资金对校园足球的后续支持力度明显不够。

另外,校园足球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安全保障跟不上,医疗救助条件不配套,都严重阻碍了我校校园足球运动的进一步开展。

三、改革经验与突出成效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管理到位

1.为了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了行政校长、教导主任、体育组长组成的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领导、监督和指导。

2.每一学期期初及时制定出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考核方案,把体育工作业绩纳入年终考核内容。在实施计划过程中,学校领导积极深入第一线,配合体育教师做好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工作。

3.定期组织召开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提出阶段性要求,从而使得体育工作得以有序开展。

(二)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创建优良教学条件

我校体育教师学历达标,年龄结构合理、业务素质强。学校按照中小学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配齐体育教师,并积极组织体育教师参加省、市、区主管部门组织的业务学习和培训。

(三)加强学习,提高体育教师业务素质

1.参加各级各类体育新教改的理论培训,提高教师对体育新教改精神、理念的把握及运用,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2.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加强与兄弟学校的经验交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师上课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抓好大课间及“一校一品”教学质量,推进整体素质教育

认真上好体育课和健康教育课,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4节,三至六年级每周不少于3节体育课;每周各年级不少于1节健康教育课、一节足球课。

坚持大课间活动、眼保健操及“一校一品”体育活动训练,确保每个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

四、主要问题与分析

1、开课随意性较大

在很多教师、家长、学生及部分教育管理者的潜意识中,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是有“主次“之分的,音、体、美自然是“次科”。而在“次科”中可以随意应付的是体育课。我校处于雨水丰沛的南方地区,雨季授课对于教学工作随意化的行为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2.体育课教学质量没有保障

由于安全因素、重视程度和监管力度等因素,在授课时,极少部分体育教师缺乏计划性和科学性,随意性很大;个别班主任只要求体育教师课上别出现安全意外,其它方面鲜有更高的要求。

因此,体育课达不到增强学生体质,更达不到教会学生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的目的,制约了体育艺术2+1活动的有效开展,制约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结果和合格率。

3.经费制约因素

学校场地、器材、经费等的投入不足,制约体育教学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和开展。

目前,我校部分体育器材和测试仪器严重匮乏,而由于担心安全隐患,一些器材已经被取缔,长此以往,无法保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有效实施。

4.特色活动无特色

目前,我校的传统特色体育活动——足球运动参与者寥寥,大课间活动和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有待进一步推动。

五、下一发展思路与整改措施

(一)继续加强体育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促进师德观念,丰富体育教师的政治头脑。

(二)继续加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促使每一名教师去关爱每一名学生。

(三)进一步学习强化培智学校体育课程标准,转变陈旧思想观念,用创新的思维、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性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积极锻炼、主动学习的习惯。

(四)加强集体备课,明确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要求、手段和方法,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不断进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五)加强体育课堂教学,全面树立健康第一安全优先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力求通过体育锻炼帮助学生增强体质,促使他们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让他们快乐中锻炼,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

(六)打破常规,积极探索新思路,尝试新方法,全力拓宽阳光体育活动的内涵及外延,最终让阳光体育辐射到每个学生家庭,形成墙内开花内外都香的良好氛围。

篇6:学校体育发展规划、计划

一、我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

(一)我校体育工作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度重视 体育工作,改革体育考试内容与形式、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健全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网络,开展了大量而富有创意的工作,使我校体育工作呈现出喜人局面。

(二)我校体育教育水平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得到稳步提升,体育确立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体育学科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正在不断改善,教学能力在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在不断丰富,教育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教师对新课程理解能力和实施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落后于体育发展的要求。

(三)学校体育设施设备有待改善,我校体育设施、设备得到一些改善,但与学生需求和课改要求相比,体育硬件设施建设仍需加强,体育场地不足、体育器材不足、经费不足等问题,仍是我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障碍。

二、2010-2015体育教育发展规划

针对我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根据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加快我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特制订(2010-2015)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体育教师素质为主要抓手,坚持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积极改革学校体育管理制度,大力推进体育新课程实验,不断创新体育活动方式、方法,全面提高我校体育教育水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目标 全面推进我校体育课程改革,基本形成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和学校体育管理、评价体系;创新机制,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整合体育教育资源,提高学校体育设施配置标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爱好和习惯,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三)主要任务

1、认真组织学习、深入宣传、严格执行学校体育工作各项政策法规,大力宣传、确保每一位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

2、全面加强体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不断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结构,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和多层面培训,全面提高体育教师道德素质、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3、深化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国家体育课程方案,制订我校体育新课程计划,构建符合我校特点、与国家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积极加强地方体育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

4、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5.、建立起多种形式的课外文体活动兴趣小组,丰富学生课外文体生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进一步改革学校运动会、体育节的组织方式和活动内容,扩大学生参与面,提高全体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身体健康水平。

6、积极训练,提高我校体育活动水平和竞技运动成绩。认真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把全民健身运动和各项竞技运动有机结合,广泛开展校内校外多种形式的群众体育竞赛活动。

7、提高我校体育教育设施配置水平。逐年增加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加大学校体育装备标准化建设,五年内,力争使设施基本满足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和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

8、加强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更新观念,科学制订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标准,丰富体育特色学校内涵,充分发挥体育特色学校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三、管理机构

1、校长负责抓好管理工作,随时掌握教练和学生的训练状况,保证训练工作正常进行。积极组织和指导开展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

2、训练计划的制定,处理训练中遇到问题和班务工作,主动及时向校长或副校长汇报训练情况。

3、训练严格按照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青少年儿童教育学大纲》内容和任务要求,进行科学选材,根据各项目的训练要求和年龄特点进行招生。

4、根据所开展训练的场地、器材、设施、护具及训练环境、条件、安全等方面的要求,督促做好场馆、器材、设施的维护保养、保管工作,确保训练使用,并制定有关制度实行有效的管理。

5、对教练员工作、出勤实行检查、监督、并进行考勤和训练情况登记。

6、做好教练员、运动员资料档案工作,总结经验,逐步建立训练历史资料,完善管理。

7、成立田径、乒乓球训练队,训练队的训练时间为周一至周五上午上班前40分钟,课间操时间。下午课外活动。

四、教练员管理和保障条件

1、学校教练员要忠诚于国家的教育、体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为人师表,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文化学习、体育训练各方面工作。

2、教练员要努力钻研专业体育理论知识,熟悉专项技术,用科学的方法随时掌握和了解国内外专项的发展趋势,不断吸收新的训练方法和经验指导训练。

3、体育训练经费列入年终预算,作为专项经费专款专用。

4、对于辅导学生参加由体育、教育部门组织的体育竞赛、输送人才做出显著成绩的教练员,给予表彰奖励。

上一篇:实施ISO9002质量标准规范燃气工程施工下一篇:2010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