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档案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血站档案管理工作本应很好地服务于医疗、教学、科研等项工作,切实做好档案收集、整理、人员培训、制度建设、资源开发等项工作有着独特的重要意义。但当前,血站档案管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认真思考和解决,从而使血站档案更好地发挥档案资源的优势,为行政管理、医疗及血站其他各项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材料,更好地为卫生事业及血站发展服务。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血站档案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血站档案管理论文 篇1:

血站档案管理现状与思考

[摘要] 目的 了解目前血站档案管理现状,反映存在的问题,提升血站档案管理水平。 方法 通过对12家血站档案管理现状的调查,提炼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思考。 结果 存在的问题有:档案工作与血站整体发展不相适应;重管轻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人员培训少,高素质档案管理专业人才紧缺;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缓慢,缺乏统一规范的行业管理标准;归档整理模式和文件处置存在弊端,对非纸质档案重视不够。 结论 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实现档案工作与血站同步发展;注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服务于血站中心工作;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断提升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快血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全文数据库;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框架建立血站档案管理体系;规范档案管理程序和范围,妥善处置不归档文件材料。

[关键词] 血站档案管理;现状;思考

血站档案是指在采供血工作和管理中所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以文字、图像等形式为载体的原始资料。不仅包括采供血业务档案,还包括文书、基建、设备以及科研等各种档案,是留备查考的历史记录,具有原始凭证作用。对研究和借鉴血站发展史经验,总结血站学术、技术进步和推动输血医学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公民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使加强血站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下面笔者根据对12家血站调查情况,就当前血站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思考作进一步初步探讨。

1 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档案工作与血站整体发展不相适应

调查的12家血站基本可以分为3类,即省级达标、市级达标和尚未达标。其中,5家达到省级档案目标管理标准,且档案库房面积在70~200 m2之间,均为2000年后投入使用;4家达到市级档案目标管理标准,档案库房面积在40~50 m2之间,均为1998年之前投入使用;其余3家无达标,档案库房面积小于40 m2,1家2000年后投入使用,2家1998年之前投入使用。由于受到条件限制,5家档案库房面积已不能满足现在或未来5年工作需要。多数血站虽然在档案管理达标过程中均建立了档案管理网络、档案管理小组等完善的档案管理组织机构和相关制度,但由于部分血站领导和业务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档案员队伍不稳定等因素综合影响下,使得设立的管理组织机构和制定的规章制度执行力和约束力不足,更新完善滞后。在血站管理不断向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对档案的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和研究较少,档案工作与血站整体发展不相适应。

1.2 重管轻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

调查的12家血站中,普遍存在档案管理者满足于档案收集、管理,针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编研、统计分析等二次或三次开发利用率偏低。编研成果也多为“大事记”“组织机构沿革”等查考性材料,编研选题范围较小,形式过于单一,对采供血业务工作中具有参考与指导作用的编研成果还不够多。许多珍贵的血站档案材料和业务档案处于“沉睡”状态,利用率不高,价值体现不足。

1.3 培训少,高素质档案管理专业人才紧缺

从12家血站档案工作人员基本情况统计看,综合档案员12人,其中专职仅2名,占17%,近5年参加档案部门培训2次以下者5名,占42%,各业务部门的档案管理员全部为兼职人员。因兼职过多,年龄组合偏高,培训机会少,使得血站档案管理队伍专业知识缺乏、整体素质偏低,档案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制约了血站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和现代化。

1.4 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缓慢,缺乏统一规范的行业管理标准

调查表明,血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尚未被真正摆上议事日程,目前12家血站虽都已应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并拥有档案管理软件,但功能只局限于目录检索,没有建立全文数据库。调查中,只有1家省级血液中心及2家地市级中心血站表示正积极申请财政资金,考虑通过扫描、缩微等手段对档案资源进行全文数字化存储,建立档案全文数据库,逐步实现血站档案管理信息化。但血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周期长、难度大的系统工程,血站将面临工作任务面广、量大,资金投入大,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等困难。

此外,由于血站系统尚没有统一规范的行业档案管理标准,各地血站各有各的档案管理体制和模式,目前使用的档案管理软件五花八门,标准不统一,管理不一致,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统一的血站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12家血站的档案管理者都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采供血机构档案分类规则和行业标准等。

1.5 归档整理模式和文件处置存在弊端,对非纸质档案重视不够

目前,血站系统档案归档整理模式存在弊端,一是不少档案资料特别是质量记录表单和文书往往年末一次性清理上交,集中交档,这直接导致了综合档案员年终工作量和工作强度成倍增加,使得分类立卷工作质量下降,容易出现工作失误;二是多数血站偏重于纸质业务档案的管理,对电子档案、计算机软磁盘、光盘、软件、照片等非纸质档案的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三是对于不归档文件材料, 如重份文件、未成文的草稿、统计草表等, 往往被忽视而没有纳入档案管理范畴, 易因保管、使用和处置不当而造成丢失[1]。

2 对策与思考

2.1 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实现档案工作与血站同步发展

不断优化血站档案管理工作的外部发展环境,加大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和作用的宣传力度,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将档案管理制度和相关知识培训列入血站年度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全员档案意识,加强档案管理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与血站的其他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发展。

2.2 注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服务于血站中心工作

要想充分发挥血站档案的潜在作用,使其服务于血站中心工作,就必须进一步注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展深层次的档案编研工作。有条件的省级血液中心可以成立专门的编研机构,配备编研人员,加强编研工作的制度建设,为编研工作的开展创造必备条件[2]。血站档案工作者应该更新观念,从“闭馆锁库”“ 重藏轻用”转向“管用结合”,既要制定好编研规划,又要适时调整编研选题, 拓展服务领域。在编研过程中要充分与业务人员进行交流探讨,共同完成对档案材料的深层次加工编研[2]。血站的编研工作要紧紧围绕血站的工作需要,为领导的工作决策和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提供间接或直接的重要信息。编研选题上应围绕反映血站中心工作和主要业务活动来开展,使编研工作具有显著的血站特色和专业特色,确保编研材料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血站的实际工作需要。

2.3 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断提升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

要实现血站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和现代化,关键在于加快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1)血站领导应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配备和培养,将档案管理知识培训列入每年的继续教育项目,有计划地开展单位内部和行业内部档案专业培训工作,让血站档案人员系统地、全面地学习档案专业知识、了解档案事业发展新状况。(2)随着血站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血站电子档案材料已开始成为当前档案较普遍的载体形式。因此,血站档案人员不仅要自觉加强对档案专业知识和采供血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具备既懂电子档案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知识结构合理的复合型、高素质档案管理人才,不断提高血站系统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

2.4 加快血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全文数据库

针对目前血站系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的现状,应分步实施,有重点的抓好全文数据库建设:(1)应尽快出台全省或全国统一的采供血机构档案分类规则和行业标准等制度,统一血站档案管理模式和标准,实现档案管理一体化,为信息化建设做好铺垫。(2)各地血站要按照规划,舍得投入,配置计算机,添置缩微设备和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等现代办公设备,在现有血站管理信息系统中增加记录管理和档案管理功能模块,在两个模块之间增加一个“电子归档”的过渡程序,以实现记录管理与档案管理之间的衔接,方便记录的过程管理和立卷归档。(3)在遵守国家、行业各类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确定数字化的范围,分清轻重缓急,优先对重要的、专业性强的、利用频率高的业务档案原件,通过扫描、缩微等手段进行数字化,“数字图像”进入到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全文数据库,实现档案图文信息的全文检索[3]。(4)加强信息安全防护,实行数据备份第三方保管。

2.5 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框架建立血站档案管理体系

血站建立档案管理体系可以以ISO9000为框架和标准,将档案管理体系文件全面纳入血站质量管理系统工作,通过定期内审和管理评审,使血站档案管理水平不断持续改进。在建立

和实施质量体系时,做到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建立及实施血站记录(档案)管理程序,成立专门小组编写制订记录存档过程管理文件;将血站档案管理纳入岗位责任制,并定期对其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加大培训力度,充分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积极性;加强对档案管理中过程、程序、资源配置和员工严格执行记录标准等状况的监督评估,发现不合格项及时纠正并做好效果验证,持续改进血站档案管理水平[4]。

2.6 规范档案管理程序和范围,妥善处置不归档文件材料

一是要改变以往重视年终整理归档而忽视平时材料形成过程的状况,扩大档案管理的覆盖面,加强基础性工作,将档案材料形成的各个环节纳入管理范围[5-6];二是在不影响业务工作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各科室从档案材料形成到移交归档的时间,以减少或避免归档前因分散保管而造成的毁损、丢失等,保证档案的完整性; 三是加强对不归档材料的管理,不归档不等于不管理。要责成、监督各科室兼职档案人员严格管理、妥善处理和及时销毁不归档材料,避免丢失、泄密[1]。

[参考文献]

[1] 时莉.试论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输血杂志,2004,17(2):122-123.

[2] 郭亦牧.血站档案编研工作的几点思考[J].兰台世界,2010,S2:116-117.

[3] 朱红娟.浅析血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档案管理,2010(5):70-71.

[4] 朱红娟.安阳市中心血站档案管理现状与创新[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9(1):65-66.

[5] 李青.血站档案管理的现状与创新[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1):27-28.

[6] 潘元旭.血站声像档案管理开发利用探讨[J].现代血站,2004,4(6):25-26.

作者:吴马剑

血站档案管理论文 篇2:

当前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血站档案管理工作本应很好地服务于医疗、教学、科研等项工作,切实做好档案收集、整理、人员培训、制度建设、资源开发等项工作有着独特的重要意义。但当前,血站档案管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认真思考和解决,从而使血站档案更好地发挥档案资源的优势,为行政管理、医疗及血站其他各项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材料,更好地为卫生事业及血站发展服务。

[关键词]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2.037

档案管理工作是当前血站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有着独特的重要意义。重视血站档案管理,科学地积累完整的档案资料,是血站服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血站发展的历程中的原始记录和权威凭证,同时也是血站管理发展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日益深化的医疗卫生改革,血站档案管理如何创新,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更好地服务于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是医疗卫生战线档案工作者所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它将影响和推动医院各项工作的发展,同时,也是医疗卫生档案事业保持蓬勃生机和持久生命力的力量所在。

1 当前血站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意识不强,档案利用率不高在档案收集管理中,部门领导干部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档案工作在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人员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认识不到档案工作在血站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对档案重视程度不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档案利用率不高。

(2)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档案收集效率不高。目前,血站档案管理分散,缺乏信息资源整体性。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一些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得不到及时的收集、整理,有的档案虽然收集了,但却忽视了信息的利用。

(3)档案工作硬件投入不足,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档案管理工作投入未列入到行政预算中,同医疗投入没有可比性。档案室用房面积、设备投入、网络化管理都严重不足。目前,区级以下血站及卫生社区服务中心在档案管理中存在停留在手工收集、整理、信息量小、不利于档案的收集利用和开发。

(4)档案管理人员兼职多、素质参差不齐。目前,从事血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档案管理人员都是兼职人员,缺乏正规院校专业档案人员配备,这些档案人员在专业素质、理论水平、文化程度、年龄等方面都参差不齐。由于身兼数职很难有更多的精力全身心投入到档案管理中,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档案事业的发展。

(5)档案交接手续不严格。①档案交接不及时,一些血站领导对档案交接工作不够重视,领导把关不严;不亲自到场进行监交指导,把档案交接当做事务性工作,看成是档案人员之间的事,有的只是档案室的钥匙交接,不实地进行卷中核对。②交接手续不严密。移交不按程序办事,手续不按程序办理,忽视了档案交接工作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2 改善血站档案管理的对策

2.1 强化档案室的硬件建设

加强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手段是增加资金投入,引进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实现档案现代化管理。提高档案管理硬件设备,增加档案库房,购买空调、除湿机、档案密集架和电脑。

设置防火、防盗的自动监控系统。引进计算机管理软件,建立档案的信息存储和检索系统,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根据血站的具体情况,逐步配备计算机、照相机、摄像机、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并采用档案管理系统专用软件进行辅助立卷、编目、检索、统计、借阅等工作,改变传统的手工操作、信息储存量少、检索慢的状况,提高效率。具备条件的血站,可以将档案目录和部分内容纳入局域网,利用网络系统加强各部门之间,站际之间的资源共享,沟通档案信息,以满足医疗、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需求,从而推动血站各项事业的发展。

2.2 更新思想观念

(1)要改变旧的管理模式,树立新的管理理念。血站档案管理部门,要努力冲破阻碍创新发展的思维和理念,改变束缚创新发展的做法和规定。把档案工作放到整个时代大背景下来思考,不断拓展档案工作领域,延伸档案工作触角,增强档案工作渗透性,尽快建立适应当今医疗卫生改革需求的档案管理新模式,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方法和模式,以适应卫生管理和临床医疗的需求。

(2)提高认识,做好充分的准备。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的创新,直接影响着卫生管理和临床医疗实际工作效果。作为血站档案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既不能死抱着传统不变,也不能丢掉传统而迷失方向。电子档案的出现,信息技术的应用,新型档案载体的保管等等,都亟待我们档案工作者去认识、去解决。

(3)转变思想。①从过去的服务转变成为血站的三个文明建设服务;②从被动服务转变成主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利用者服务;③从重保管、轻利用转变为保管、利用“两手抓”、“两手硬”。

2.3 创新管理制度

任何管理制度都不可能一成不变,过去的档案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甚至成为前进路上的障碍。在目前采用电脑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的情况下,除编制档案目录、专题目录外,一些单位还在投入大量精力,编制日常工作中几乎没有用处的卡片检索工具,这些具体实际问题,都应该随着时代进步而加以改革创新。要广泛应用档案管理信息软件,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在不涉及单位机密、不影响个人隐私前提下,尽量向本单位甚至社会开放更多的档案资料,实现档案资源共享。

2.4 创新管理手段

为适应社会信息对档案工作的新要求,档案部门应在继承传统管理方式科学成分的同时,积极采纳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与时俱进,积极突破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目标管理、质控标准等方式和措施,加强血站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积极性,从而促进档案工作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服务。在实行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和质控标准等方式、方法的同时,要根据档案工作实践的不断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及时调整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和质控标准的总体布局,及时修订目标条款要求,赋予目标管理和质控标准以新的内容,进一步优化目标管理体系,完善业务建设标准,使目标管理和质控标准更具生机与活力。

2.5 创新服务方式

血站档案工作者要在实际工作中寻求机遇,在服务上,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把档案实体的静态管理转变为档案信息动态管理。充分利用档案信息和现行文件资源优势,进行科学整合。

2.6 创新服务内容

(1)血站的档案工作人员要根据本部门档案工作的性质、任务和服务对象,按照有关的规定,加强档案征集工作创新,整合信息资源。及时完整收集各类档案资料,大力开展档案征集工作,征集有价值的档案,不断扩展档案门类,建立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馆藏体系。构造和完善涵盖血站各个部门或者其中数个部门的电子数据库,设置管理权限,在保证数据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实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构筑一个档案信息查询平台,使档案查询更加便利,并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实现网路查询、远程查询,变实物档案室为虚拟电子档案室等。

(2)要在档案质量上下功夫,树立精品意识、特色意识。要有针对性地收集有保存价值并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使档案部门真正成为血站各项工作的信息来源和决策助手。

主要参考文献

[1]周美兰.“服务型”档案管理模式之于构建和谐社会[J].兰台世界,2008(17).

[2]陈钟.现代企业制度下档案管理模式的探讨[J].档案时空,2007(10).

作者:朱红娟

血站档案管理论文 篇3:

血站档案管理安全性探讨

随着采供血行业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国内采供血机构的信息资源实现了集中、跨区域的信息共享,妥善管理无偿献血者的资料与档案尤其重要。

1 血站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

血站档案种类较多,包括业务、人事、会计、设备、基建工程技术档案。其中,业务档案客观反映了献血者的健康状况及所供血液的质量情况,是采供血机构的重要资料,为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2 献血者档案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2.1 保证无偿献血者的隐私权。血站工作人员有义务对献血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保密,并防止资料泄密。

2.2 举证作用。由于献血者在献血中,献血后血样的检测、用血均形成记录并存档,又由于它具有原始性和真实性,因此,采供血机构档案具有很强的法律凭证力。完整的档案对于保护患者的利益,维护采供血机构的社会形象,处理好与血站有关的各类纠纷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2.3 巨大社会价值的信息数据库。献血者档案既有献血者的个人重要信息,也包含献血者健康体检、血液检测、血液去向,以及献血量和献血次数、献血者还血记录等献血和输血的重要信息;还有保密性弃血的献血者档案、有合格献血者档案和各类输血传播性疾病的献血者档案,等等。更重要的是,献血者档案在稀有血型、特殊血型以及应急输血等方面不可替代,其科学技术价值不可估量,国内血站形成了大量的献血者记录及其研究和报道。此外,血站参与捐献造血干细胞者的宣传、动员和血样采集工作,人体器官信息库、志工队伍、稀有血型队伍、固定献血队伍的建设及其形成的档案信息都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

3 献血者档案的安全管理

由于血站风险意识的提高及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血站档案的凭证作用愈加重要,除对工作人员进行档案管理安全与保密知识的培训外,还在以下环节的档案管理等方面应加强安全管理。

3.1 日常采供血环节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①血站员工做好采供血环节的交接,核对并保证数据的准确;②由熟练操作计算机人员进行信息数据的录入;③计算机系统由专人管理,分级授权。

3.2 日常档案信息资料的储存与备份。①纸质类档案资料以月为单位立卷归档,按正式案卷要求编目、装订,交档案室管理;②计算机档案由应用程序运行在客户端,并将基本数据保存在本地机以作纸类文档打印与备份。同时要将客户端数据定期保存在服务器上,进行光盘或磁带机备份。

3.3 重要的业务档案应长期保存。《血站管理办法》规定献血、检测和供血的原始记录应当至少保存10年。但是,《民法通则》规定,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人民法院不予保护。因此,血站的业务档案应当保存至血液有效期满后20年以上,以适应民事诉讼20年除斥期间的规定。

3.4 扩大业务档案的保存范围。虽然《血站管理办法》要求保存10年以上的业务档案只有献血、检测和供血的原始记录,而血站实际上业务档案的范围已增加至所有的采供血质量环节、关键控制点的质量记录。

3.5 建立健全档案形成过程和存档保管过程的日常监管机制。各科室档案定期整理归档至档案管理部门,经审核合格后入档。档案销毁必须由组织鉴定后才可进行。

3.6 完善电子档案的管理,确保电子签名和数据电文可靠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机密性的措施。

3.6.1 加强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对开发、维护和使用电子签名及数据电文的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及知识的教育、培训,使他们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签名的法律意义及其所承担的责任,并熟练掌握电子签名及数据电文的生成、维护、保存、传输和使用的知识。

3.6.2 电子签名的控制。采供血机构必须确定自己的签名形式,采用密码时必须加强控制,以确保其安全性及完整性。确定电子签名的使用范围并加以规定,防止滥用。

3.6.3 数据电文的控制。①对系统进行验证以确保其精确性、真实性、一致性以及能够识别无效或被改变的记录;②保护记录,可随时查阅;③采用计算机系统追踪功能;④对使用者的资格权限进行确认;⑤对硬件设施功能进行检查,确认功能运行及源数据输入的有效性;⑥要求操作人员有责任保证记录的原始性,防止记录被仿造;⑦对系统文件进行控制,包括充分控制文件的发放及使用,变更控制等。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中心血站 来稿日期:2013-02-20)

作者:李鹏举

上一篇:物业管理制度论文下一篇:政府危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