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中学内部控制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肯尼亚公立高中实施多媒体教学所面临的挑战

摘要:推动多媒体教学在肯尼亚的学校中普及的过程面临很多挑战,这些挑战包括:购买和安装多媒体基础设施的成本,电力资源的持续和稳定,掌握多媒体教学技能的师资力量以及学校领导的重视。本研究探讨了这些问题是如何影响多媒体教学的普及过程的。本文设计并采用了描述性调查研究方法。对于所获得数据运用推理和描述性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以图表并结合适当讨论的方式展示出来。研究表明,受访者对在学校中普及多媒体教学的态度是积极的。但是积极的看法并不能自动导致学校普及多媒体教学。研究暗示学校普及多媒体教学还存在许多困难:政府对进口多媒体基础设施征收高昂关税,缺乏本土自主组装的多媒体基础设施,学校需要支付高昂的多媒体软件使用许可费,这些高昂的费用使许多学校承担不起。因此,本文建议应该通过某些方法降低这些费用,例如使用本土开发的教育软件,或者寻找可替代的技术以避免对成本高的软件和硬件的依赖。本研究发现,学校缺乏有多媒体培训资格的教师,缺乏能熟练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缺乏对教师的适当的多媒体教学培训,这些是学校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建议,中学应该雇佣更多的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教师,并对更多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培训,以使他们能够有效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授课。 本文还发现,由于一些学校所在地区电力基础设施不完备,可替代的发电能源匮乏,电费昂贵等原因,学校无法享受到充足的电力供应。这些学校可以寻找其他方法来保证断电时所需的电力,例如利用发电机,太阳能,化学电池,等技术。本研究还发现,学校领导者们一般都支持在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并且下决心战胜困难,争取在各自学校实现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普及化。 研究方向 许多学者意识到,教育正在经历一个重大的变革,在这个变革中,通过创新技术和教学方法,学术机构(学校)有机会为学生的利益服务。Rebecca和Marshall(2012)提出,学校要想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取胜,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对于迎合学校战略追求,增强学校生存能力和提高学校竞争优势都是非常重要的。 Menjo和Boit(2012)观察到,应用科技手段对学校实行管理可以提高教育质量。Makhonu和Kamper(2012)指出,由于教育机构的管理日益复杂化,教育需求日益多样化,能够对学校现在所面临的形式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创造性的和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的就是通过引进新技术。 根据Kinuthia(2009)的观点,为了应对这种复杂性,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和通信在学校中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通过利用各种技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这样一个事实:全球伙伴关系新的改变,工作性质的不断变化,对技术革新和信息时代已经来临的事实的意识已经掀起了一场全球性的教育变革(Kahn, Hassan&Clement,2012)。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Mutula(2013)认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可以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人们获得并提高其教育的针对性和质量的潜力。因此,它代表了一种潜在的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人民享受平等权利的均衡策略。 然而,Campbell和Sellbom(2012)认为,数字分化的现实(由于有些人能够访问并进行技术控制而有些人则不能而产生的鸿沟)意味着引进和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教育类型中对信息和通信技术(ICT)进行整合将是一个最具挑战性的任务。如果不能应对这一挑战,那意味着知识差距将进一步拉大,现有的经济和社会不平等现象将进一步深化。 在学校中实施信息和通信(ICT)的意义 Andoh (2012)将“实施(implementation)"定义为一个人每次考虑要采用创新时的思考过程和最终做出的决定。Khan等(2012)是这样描述的:在学校中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就是由学校领导和教师做出的对于学校唯一正确的选择。Tee(2003)指出,信息和通信技术实施的过程包括最初的举行关于这项技术的听证会,采纳使用意见并最终付诸实践。 Momanyi和Norby(2013)认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实施包括使用技术作为-种工具来研究,评估,规划,组织和交流信息。Menjo和Boit(2012)指出,在学校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涉及到教师在其日常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媒体投影仪,光学投影仪以及其它技术手段的程度。Ford(2007)认为学校的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实施的程度一般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笔者认为,在学校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涉及采纳并使用信息通信技术作为管理工具,它包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以提高教学质量,学习和学校管理。 在学校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优点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有几项研究证实了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有利于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Peeraer和Petergem(2011)指出,学校得益于信息和通信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二)提高了学校的管理(例如,它有助于制定上课时间表,信息记录存储,文书性工作例如输入员工会议纪录,试卷,书信)(三)提高学校活动的可说明性,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四)使用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互联网。然而Hennessey(2010)提醒说,把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用在学校这本身并不会创造刺激性的新的学习环境,也就是说不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气。 通过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学校可提供高品质的教学和学习环境。Keengwe与Onchwari(2011年)证实了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式提供优质教育,这四种方式都是通过信息和通信技术支持的:实时通话,边做边学,导演指导(指导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寻找答案)和延迟谈话(通过在线或者刻录保存的电子课件,视频学习等)。Higgins和Moseley(2011)观察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可以改善教学,学习,绩效管理,提高对学校的整体影响,并在边缘社区(因此有助于解放和改造)发展重要技能。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12)观察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可以在实现全民教育目标上有所帮助。该报告建议,信息和通信技术应该被利用来控制以合理的成本维持全民教育。该报告又进一步指出,这些技术对促进有效的学习知识和发展更高效的学校服务有巨大潜力。 肯尼亚国民ICT教育政策 2000年,肯尼亚政府通过其教育部宣布,所有中学应引入计算机学习。但由于并未说明学校如何获取计算机,所以大部分学校未能遵守这项规定(Ayere等2010)。尽管意识到计算机教育在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是迄今为止,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中学提供计算机课程(Kinuthia,2009)。少数学校开设有信息和通信技术课程,这限制了接受信息和通信技术教育的人数。尽管它是一门与数学,科学,语言等必修课程同样重要的课程,但是这些学校却将之看作一门特色课程。理想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信息和通信技术贯穿于所有科目,这样它也可以用于历史,物理,地理,商学等课程的教学等。根据Manduku等(2012)的观点,这将带来信息通信技术的三重应用:作为研究的对象,作为支撑的工具,以及作为学习的催化剂。 政府认识到信息通信技术在中学的实施将有助于学校团体间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知识以及实现信息和通信共享。这种观点源于有关文献中主张的信息通信技术在学校的重要性(Makgota,2012)。通过政府工作会议一号文件(2005),政府意识到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学校中发挥直接的作用,并且,如果运用得当,它不但可以给团体也可以给学校带来很多好处。人们意识到信息和通信技术将为教学和学习提供新的机会,通过加强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也使学生学习兴致更高,并且有机会接受更多样化的课程(GOK,2005)。为此,肯尼亚政府制定了2006年国家教育政策,愿景是“一个繁荣的信息通信技术推动的肯尼亚”,使命是“通过确保高效,方便,可靠和负担得起的信息通信技术服务的可用性,以此提高肯尼亚人民的生活水平”。该政策强调,政府将鼓励学校实施并使用信息通信技术以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所研究的问题 其他国家都有超过41%的中学普及了信息通信技术教育,在肯尼亚的学校这-比例仍然很小(Kinuthia,2009)。在学校成功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最根本的保证是优质电力的供应。其次,学校必须配备相关基础设施,比如楼房,硬件设施,相关的基础设施,购置硬件和软件之类的,这些都必须加以考虑。第三教师通过在职课程进行职业发展培训也应该是精心策划的。最后,学校领导应该有兴趣,承诺并支持信息通信技术的实施(Sulungai,Toili&Amadalo,2012)。尽管ICT在学校中很重要,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制定了政策,像政府工作会议一号文件(2005)陈述的那样。研究发现,一些学校仍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来支持教学,学习和管理的学校。Manduku等人(2010)指出,尽管信息通信技术能带来好处,但是学校管理层还没有全面落实教育部制定的政策。Kinuthia(2009)声称,尽管一些学校已经制定了关于如何实现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指南手册,但没有试图努力去实现它们。这促使我们对肯尼亚梅鲁县(Meru)公立中学在有效实施信息通信技术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进行调查。根据这一研究问题,我们主要的研究课题是:肯尼亚公立中学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是什么?基于这个主要的研究问题,我们又提出下面几个子问题: (一)ICT基础设施的成本如何影响信息通信技术在学校的实施? (二)学校电力供应情况如何影响信息通信技术的实施? (三)教师的ICT技能对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有何影响? (四)学校领导如何影响ICT实施的? (五)对于导致信息和通信技术利用不足的这些障碍,有没有可能的补救措施? 研究目标 本论文主要目的是要查明信息通讯技术在学校中的实施过程所面临的挑战,这些挑战来自于ICT基础设施成本高昂,电力供应不足,教师的ICT技能不足,以及学校领导的决策。为了描述信息和通信技术在改善学校教学表现中的角色, 本文具体的研究目标是: (一)了解基础设施的成本如何影响在学校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ICT)。 (二)了解电力供应情况如何影响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实施(ICT)。 (三)了解教师的ICT技能如何影响在学校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ICT)。 (四)了解学校领导如何影响ICT实施的。 (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补救措施。 研究假设 为了测试信息通信技术在学校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这些挑战(ICT基础设施成本,电力的供应情况,教师的ICT技能和学校领导的决策)和这些挑战对学校推行信息通信技术的影响的程度(ICT在学校的使用频率)之间的统计学关系,我们对下面的零假设进行了表述: Hal:有统计学意义的证据表明,ICT基础设施的成本是学校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一个挑战。 Ha2:有统计学意义的证据表明,有效的学校领导对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学校的实施产生积极的影响。 Ha3:有统计学意义的证据表明,教师的ICT技能对该技术在学校的实施产生积极影响。 Ha4:有统计学意义的证据表明,充足稳定的电力供应对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学校的实施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项研究的意义 我们希望这项研究成果能提供一个框架和流程,它可以帮助学校管理者应对在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也可以帮助来自不同部门的政府官员制定好的政策,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帮助肯尼亚实现到2030年普及信息和通信技术的目标。我们也希望这项成果能引导捐助者认识到信息通信技术领域中的关键问题,并对此进行投资,促进其发展。我们还希望该研究成果能为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打开一扇门,为知识分子和科研院所以及所有人提供研究课题,我们的国家将从一个以知识为本的社会中受益。 研究动机 本文作者对“在中学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挑战”这一课题的研究兴趣始于他以(肯尼亚)梅鲁北区资助公立中学发展项目”的研究成果获得教育硕士学位。他的兴趣一直是如何改善中学的质量(教学环境),以推进教学,学习和学校管理,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全国考试中和毕业后的日常生活中有更好的表现。作者在肯尼亚梅鲁县和其它地方的中学从教十三年。这些学校地处肯尼亚梅鲁县的农村地区。作者已经注意到并核实,虽然这些学校有学术和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但是大多数学校的表现低于这个国家其它地区的学校。人们还注意到,这并不奇怪,有些寄宿学校的都装备了精良的技术设备,而走读制中学却没有。 本章介绍了当前的研究。由于教育体系的快速扩张,传统的不借助信息通讯技术的教学方式降低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也降低学习和学校管理效率。有迹象表明,肯尼亚政府承认学校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重要性。因此,政府已制订策略将ICT融入中学教育。 通过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学校教学,学习和管理的现代化是当前教育机构必须做的,因为学生数量在增多,技术在不断更新。为了实现已经计划好的信息通讯技术政策,意识到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是必要的。对ICT基础设施成本,电力供应情况,教师的ICT技能和学校的领导的调查可能是这种整合的第一步,这也被认为是迈向肯尼亚信息和通信技术战略实施的一步。 肯尼亚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教育的政策背景 这项研究是基于千年发展目标(MDGs)八项目标中规定的第八个目标,即建立面向发展的全球伙伴关系。这个目标又有8个小目标,最后一个小目标是与私营部门合作,政府应提供新技术,特别是信息和通信技术所带来的好处(联合国,2000年)。本文的研究就是基于这个目标。它也与面向非洲发展的新伙伴关系(NEPAD)中陈述的观点不谋而合,这项政策优先资助和发展信息通信技术整合入中小学必修课程的教学,以提高各成员国的教学质量,以及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电子非洲委员会,2005年)。本研究所基于的其他政策文件有:国家信息通信技术政策,肯尼亚政府工作会议(2005年)一号文件,国家教育和培训的ICT政策,肯尼亚教育部门支持计划(KESSP),肯尼亚2030年远景规划和教育部的战略规划(2006-2011)。 本文研究发现的导致信息通信技术在肯尼亚的学校中无法有效实施的障碍有:资金不足, ICT基础设施不足与维护不善,缺乏稳定可靠的电力,校长和教师ICT培训不足,缺乏充足的技术支持,以及对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学校中应用的消极态度。 研究的理论框架 本研究采用的模型是由Oliveira和Martins(2011)开发的技术组织与环境(TOE)模型,这种模型强调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特征驱动该组织采用技术。根据Davis, Bogozzi和Warshow(1989)的观点,这个模型包括在对组织采用技术过程中即有约束又有机会的环境背景。该模型表明这些组织因素,例如组织内部正式和非正式的连接结构和通信流程确定组织准备采用的技术。像提供技术支持的基础设施和政府法规这样的环境因素将决定组织采用技术的速度。此外,技术的可用性和成本将对技术在组织中的实施发挥双向调节作用。 技术,组织与环境模型可用性|(TOE)资料来源:Oliveira&Martins,(2011) 为研究开发的概念模型 分析文献后,本研究采用了概念模型,这个模型对于识别学校中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背后的因素非常重要。学校领导,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的成本,电力的供应和教师技能被认定为是决定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否在学校成功实施的因变量。 学校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所面临的挑战的模型 该模型显示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环境因素,技术支持基础设施和政府规章涉及到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和电力供应的成本。组织因素,正式和非正式的连接结构和沟通过程涉及到学校领导和学校提供的教师技能。Venkatesh&David(2000)指出,当把这些因素落实到位,就决定了学校准备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 中介变量 研究的方法论 Leedy(2003)将研究方法定义为一个框架,把事实放入这个框架,就可以从中提取出一定的意义。它指明了方向,即一个研究者必须遵循这个方法以获得他或她所关注的问题的答案。虽然Kombo(2009)认为,研究设计是用来生成所研究问题的答案的结构或计划。一些作者提出的研究设计包括:调查设计,实验设计,历史设计(基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对他人所做的案例进行研究的设计。本文对肯尼亚梅鲁县中学实施ICT教育所面临的挑战的研究调查中采用了调查设计的方法。除了指定的研究设计外,研究方法基本上有三种,即定量,定性和混合模式(同时运用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本文同时使用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方法。这两个被用来弥补彼此的不足。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收集方法是:问卷调查,精心设计的访谈,观察和文本分析。本研究中使用概率抽样,即被调查群体(学校)中的每个单元(任意一所学校)都有被选作样本的可能性。研究者使用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选取样本进行研究。在这项研究中,至少有105所学校被选定。被选定的这些学校中,每所学校的校长,ICT/课程老师和BOG主席都被要求填写调查问卷。因此,从105所学校总共有315受访者样本。下面的公式用于计算样本大小:目标人群数=梅鲁县学校数×3(350×3=1050)学校样本量=(梅鲁县学校数×30)/100(105=(350×30)/100)受访者总数=样本大小×3(105×3=315)对于每份重要的调查问卷,本文作者采用描述性和推论统计方法进行了定量分析。但是,对于从开放式的项目(观察与访谈)得到的数据则进行定性分析。运用的统计学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检验和描述性统计。 研究结果 1.为了评估受访者对学校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的看法,受访者被要求回答15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有5个选择答案(李克特式量表,Likert-type scale),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结果发现,受访者对学校实现信息和通信技术持赞同意见。2.对ICT作为一种工具在学校的可用性的调查发现,被调查的105所学校中只有25所学校(占23.8%)在日常学校活动中积极运用ICT工具。这些学校将ICT技术用于这些方面:财务管理,网络,学生学习情况记录,课程表制定以及在课堂和会议中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 3.受访者被要求说明ICT工具在他们所在学校的使用频率(每天/或每周的使用频率。选项仍然是5个(代表5个水平),从(1)“经常用”到(5)“从不使用”受访者给出的答案平均值为3.57(标准偏差=1.09),这相当于选项(4)。这也就意味着,大部分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学校很少使用ICT工具。这个数据表明,尽管受访者对于在学校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的看法是积极的但是这项技术并没有被充分地在学校实施。 4.对学校领导的调查数据旨在确定学校管理层是否承诺,倡导并愿意致力于在学校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方案。结果发现,学校领导愿意承诺,倡导并致力于在学校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 5.对成本数据进行的调查力求确定以下因素是否限制了ICT项目在学校的有效实施:对进口ICT基础设施征收的高税收,缺乏本土组装,对ICT相关软件征收高昂的许可费。结果发现,高税收,缺乏本土组装和对ICT相关软件征收高昂的许可费用确实阻碍了学校有效地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 6.对电力供应数据的调查试图确认可靠的电力供应是否是学校实施ICT方案的一个挑战。本文作者采用t-检验的方法寻找以下三者的平均水平在妨碍学校有效实施ICT方案之间的差异:少数农村实现电气化,缺乏可替代的电源和电费高昂。结果发现,有限的电源供应(由于只有少数农村实现了电气化,缺乏可替代电源,电费高而负担不起)的确是学校实现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一个障碍。 7.对教师的ICT技能的调查发现,受过信息通信技术培训的员工数目有限,受过完整而系统的信息通信技术培训的教师数量有限,精通信息通信技术的员工数量有限,这些都是学校实现信息和通信技术的的一个挑战。 8.总结以上研究发现,严重影响ICT在学校的推行的因素包括:学校领导对实施ICT的承诺,倡导和执行的意愿;高税收;缺乏学校的ICT基础设施本土组装;软件的许可费高昂;有限的农村实现了电气化,缺乏电力供应的替代能源;电费高;学校缺乏精通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员工和教师,缺乏对教师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培训,缺乏合格的ICT课程教师。该研究还确定了一些导致ICT在学校没有被充分利用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一些补救措施。 本研究的结论 1.基于以上调查总结,我们得出的结论是ICT基础设施的成本高昂是影响学校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主要挑战。由于对进口ICT基础设施征收高昂的关税,缺乏ICT基础设施的本土组装,对学校的ICT软件征收高昂的许可费,这些使得实施信息通信技术在学校的总费用很高,许多学校负担不起。 2.一般认为,电力供应不是影响信息和通信技术实施的一个主要挑战。这可能是由于政府已经决心扩大农村电气化。然而,一些学校仍然面临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这是由于少数农村实现了电气化,可替代的电源缺乏和电费高昂。另外,还有许多学校至今没有通电,这是因为肯尼亚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目前还没有能力将全国各地都连接到国家电网。 3.有资格的教师常常被看作是促进学校引进和有效利用技术的催化剂。本研究的结论是缺乏合格的ICT教师,缺乏有资深ICT经验的教师,缺乏熟练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教师,缺乏针对教师的适当的信息通信技术培训。这些对于学校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也是一个挑战。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肯尼亚教师队伍中缺乏ICT教师的供给和培训,这是肯尼亚实现教育ICT化的一个重大的挑战和障碍。在肯尼亚中学和小学中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没有ICT技能,因此无法促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ICT技术。 4.目前的研究认为,学校领导普遍支持在学校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本研究发现,学校领导愿意承诺并倡导在学校中实施信息通信技术。 5.由此可以得出导致学校信息和通信技术利用不足的一些障碍。其中有些障碍被确定为:缺乏技术支持,教师没有时间参加ICT培训,缺乏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知识,糟糕的网络连接和ICT设备的安全问题。 6.该研究针对上述问题建立了补救措施,例如:通过募款购买ICT相关设备,增强教师专业发展技能,使ICT素养成为所有教师必备的素质,学校之间共享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设施,教师培训机构为教师提供适当的ICT培训机会。 关于在学校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设想的模型 这项战略的实施过程设计到一整套的方针政策和执行方案。这些政策和执行方案将致力于实现ICT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学校连通到国家电网,提供有效的学校领导,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一个适用于学校推行信息通信技术的框架可以表现为一个模型,以下这个模型展示学校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对肯尼亚的益处。 该模型描述了在学校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是学校持续提一升其教学表现的一种方法。认识到学校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将帮助有关当局了解如何克服它们。学校有效地采用并使用技术后,学校的环境将会改变,在这个新环境中,每一个成员都欣赏且敬畏技术,并积极地使用它来提升学校的表现。学校组织将通过对学校各项活动的审慎管理而得到改善。此模型可以为肯尼亚教育部制定有关在学校中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战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该模型是一个指南,因为它展示了在学校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实用性。该模型还提供了这样一个观点给各利益相关方,例如ICT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机构,即有效地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将对学校产生积极影响。该模型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将ICT融入学校日常运作的路线图。 本研究提出的建议 1.本研究建议,可以通过采用不同方法来降低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的成本,诸如实现教育软件本土组装;开发替代技术,以避免过度依赖价格昂贵的软件和硬件。投资开发客户定制的与肯尼亚农村和城市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很重要的。教育部应该对资助所有学校实现宽带互联网的连接负全部责任。同样,政府也应该参与进来,对那些在学校使用的信息和通信技术设备实行财政补贴。政府应考虑免除所有学校用的信息和通信技术设备的进口税。 2.本研究建议,中学应聘请更多的ICT教师,并加强ICT技能培训,从而使他们能有效地将信息和通信技术应用于必修课程的教学。学校应该为所有教师提供在职培训,以使他们掌握信息通信技术技能。 3.本研究建议,除了向发展伙伴寻求和等待他们的赞助外,学校管理层应将信息通信技术列为优先重点发展的对象,并从预算中拨出专款用于推动其实现。 4.本论文建议应该供电给那些目前尚未连接国家电网的学校,以使他们在教育和培训中有效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在没有电力供应的情况下,探索可替代的发电资源如发电机,太阳能技术和太阳能电池也是一条途径。 这项研究的局限性 1.事实上,在肯尼亚,在学校实现信息和通信技术仍然是一个新的概念,由于前人的研究文献很少,所以这限制了本篇学术综述的广度。 2.由于测试学校在推行信息通信技术中面临的挑战需时很长,而且需要昂贵的设备,因此研究人员仅限于理论研究。 3.调查对象仅限于学校领导,ICT/课程教师和BOG主席回答的问卷。这限制了本研究无法获得学校在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挑战的相关数据。 4.本研究另一限制是采用被调查主体自我报告量表(self-report scales)来测量用于分析的变量。这可能会影响该研究的结果。 5.我们可以假设,由于肯尼亚所有县的教育管理体制是相似的,所以不论学校处于哪个县,该研究的结论仍适用于绝大多数中学。然而,作者下结论时还是很谨慎的,因为地处个别县市的学校面临的挑战可能不同。 结束语 在一个技术不断变化的世界,选择一种途径来应对教育部门管理中出现的变化是很有必要的。这种途径包括在学校实施信息通信技术,并且为了成功地实施信息通信技术,有必要首先确定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具有挑战性的因素。在分析这些挑战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阐述克服这些挑战的方法。确定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的成本,将有助于学校制定有关如何获取ICT工具的战略计划。同样,了解教师的ICT技能将帮助教育规划者认识到需要改善的地方。将学校与国家电网相连,将大大提高学校决定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决心。中学校长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在学校使用信息通信技术进行日常运作中发挥一定作用。希望本研究调查的性质本身能够很好地强调在学校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必要性。将ICT融入学校日常运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过程,这涉及几个步骤。这些步骤包括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政策的制定,学校与国家电网连接,购买合适的基础设施,教职工个人能力的提高以及能够运用ICT技能提升学校表现。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在“学校实施信息和通信技术所面临的挑战”这项研究的调查中强调的几点挑战并不仅仅局限于教育领域,也并不仅仅局限于肯尼亚。本文的结论和建议对于非洲国家和世界上所有其它发展中国家在陈述ICT技术所面临的挑战时都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成本;充足的电力供应;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技能;奖学金;肯尼亚

学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ABSTRACT

摘要

TABLE OF CONTENTS

LIST OFTABLES

LIST OF FIGURES

ABBREVIATION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O STUDY

1.1 Introduction

1.2 Orientation of the study

1.2.1 The meaning of ICT implementation in schools

1.2.2 Benefits of implementing ICT in schools

1.2.3 Kenya National ICT policy on Education

1.3 Research problem

1.4 Research aims and hypothesis

1.4.1 Research Aims

1.4.2 Research Hypothesis

1.5 Significance, scope, assumptions and motivation of the study

1.5.1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5.2 Scope of the study

1.5.3 Assumptions underlying the study

1.5.4 Motivation for the study

1.6 Definition of terms

1.7 Organization of the study

1.8 Conclusion

CHARPTER TWO SITUATION OF ICT IMPLEMENTATION IN EDUCATION,KENYA

2.1 Introduction

2.2 Overview of Kenya

2.3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formal education in Kenya

2.4 The structure of Kenya education system

2.4.1 Pre-primary education

2.4.2 Primary education

2.4.3 Secondary education

2.4.4 Tertiary/University education

2.4.5 Management of education in Kenya

2.5 Policy context of ICT implementation in education in Kenya

2.5.1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 and New Partnership for African Development (NEPAD)

2.5.2 National ICT Policy and Sessional paper no. 1 of 2005

2.5.3 The National ICT strategy f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5.4 Kenya Education Sector Support Program (KESSP)

2.5.5 Kenya Vision 2030

2.5.6 Ministry of Education Strategic Plan (2006 – 2011)

2.6 Adoption and use of ICT in Kenyan schools

2.7 School policy on ICT use

2.8 Hindrances leading to underutilization of ICT in Kenya schools

2.8.1 Financial constrains

2.8.2 Inadequate ICT infrastructure and poor maintenance

2.8.3 Lack of reliable electricity

2.8.4 Inadequate ICT training for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2.8.5 Lack of enough technical support

2.8.6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s ICT in schools

2.8.7 Remedies

2.8.8 Conceptualization of Hindrances leading to Underutilization of ICT in Schools

2.9 Conclusion

CHAPTER THREE THEORIESAND HYPOTHESIS SUPPORTINGIMPLEMENTATION OF ICT IN EDUCATION

3.1 Introduction

3.2 The meaning of ICT

3.3 The history of ICT in education

3.4 Cost of ICT infrastructure in implementation of ICT in schools

3.4.1 Availability of Infrastructure to Support ICT Implementation in Schools

3.4.2 Availability of Funds to Implement ICT in Schools

3.4.3 Funding/Budget allocations for implementation of ICT in schools

3.5 School leadership in implementation of ICT in schools

3.5.1 School Leadership’s Vision and Strategic Planning in Implementation of ICT in Schools

3.5.2 School Leadership’s Role Modeling in Implementation of ICT in School

3.5.3 School Leadership in the Provision of ICT Infrastructure in Schools

3.5.4 Distributive School Leadership in Implementation of ICT in Schools

3.5.5 Transformational School Leadership in Implementation of ICT in Schools

3.5.6 Studies on School Leadership Supporting Implementation of ICT in Schools

3.6 Teachers’ICT skills in implementation of ICT in schools

3.6.1 Skills and competences appropriate in implementation of ICT in Schools

3.6.2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ing teachers’adop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CT in schools

3.6.2.1 Gender

3.6.2.2 Age

3.6.2.3 Level of education

3.6.2.4 Teaching experience

3.6.2.5 Teacher workload

3.6.2.6 Attitudes towards ICT

3.6.2.7 ICT competence

3.7 Availability of electricity in implementation of ICT in schools

3.8 Theoretical Framework

3.9 Conceptual model developed for the study

3.10 Conclusion

CHAPTER FOUR RESEARCH METHODOLOGY

4.1 Introduction

4.2 Research design

4.2.1 Quantitative research

4.2.2 Qualitative research

4.2.3 Mixed mode research approach

4.2.3.1 Characteristics of a mixed mode research approach

4.2.3.1.1 Assumptions about the world

4.2.3.1.2 Context sensitivity

4.2.3.1.3 Multi-method strategies

4.2.3.1.4 Goals

4.2.3.1.5 Researcher’s role

4.2.3.2 Advantages of a mixed mode research approach

4.3 Ethical measures

4.3.1 Informed consent as dialogue

4.3.2 Voluntary participation

4.3.3 Confidentiality

4.3.4 Researcher’s competence and relationship with participants

4.4 Research setting

4.4.1 Justification for study location selection

4.5 Research methods

4.5.1 Population

4.5.2 Sampling procedures and sample size

4.5.2.1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4.5.2.2 Simple random sampling

4.5.2.3 Deciding on a suitable sample size

4.5.2.4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sample size

4.5.2.5 Rationale for Sample selection

4.6 Data collection techniques

4.6.1 Questionnaires

4.6.2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4.6.3 Observation

4.6.4 Document analysis

4.6.5 Piloting

4.6.6 Data collection procedure

4.7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4.7.1 Validity

4.7.1.1 Validity in quantitative research

4.7.2.1.1 Face validity

4.7.2.1.2 Content validity

4.7.1.2 Valid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4.7.2 Reliability

4.8 DataAnalysis

4.8.1 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

4.8.2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4.9 Conclusion

CHAPTER FIVE RESEARCH FINDINGS:ANALYSISAND DISCUSSION

5.1 Introduction

5.2 Research Questions, Aims, Objectives and Hypothesis restated

5.2.1 Research Questions

5.2.2 Research Aims

5.2.3 Research Hypothesis

5.3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of respondents

5.3.1 Response rate

5.3.2 Gender of the Respondents

5.3.3 Age of the Respondents

5.3.4 Duration of stay in school by the Respondents

5.3.5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of Respondents

5.4 Respon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CT in Schools

5.5 Availability of ICT tools in schools

5.5.1 ICT usage in schools

5.6 School leadership in implementation of ICT in schools

5.7 Cost of ICT infrastructure in implementation of ICT in schools

5.8 Availability of electricity in implementation of ICT in schools

5.9 Teachers’ICT skills in implementation of ICT in schools

5.10 Hypothesis evaluation

5.11 Hindrances leading to underutilization of ICT in schools

5.11.1 Possible remedies suggested by respondents on hindrances leading to underutilization of ICT in schools

5.12 Conclusion

CHAPTER SIX FINDINGS, CONCLUSSIONSAND RECOMMEDATIONS

6.1 Review of the research

6.1.1 Introduction

6.1.2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6.1.3 Demarcation and scope of study

6.1.4 Methodology

6.2 Summary of the findings from empirical study

6.2.1 Perception towards adoption and use of ICT tools in schools

6.2.2 Availability of ICT tools in schools

6.2.3 School leadership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CT in schools

6.2.4 Cost of ICT infrastructure in implementation of ICT in schools

6.2.5 Availability of electricity in implementation of ICT in schools

6.2.6 Teachers’ICT skills in implementation of ICT in schools

6.2.7 Challenges facing implementation of ICT in schools

6.2.8 Hindrances and remedies to underutilization of ICT in schools

6.3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6.3.1 Research question 1

6.3.2 Research question 2

6.3.3 Research question 3

6.3.4 Research question 4

6.3.5 Research question 5

6.4 Proposed model for ICT implementation in schools

6.5 Recommendations of the study

6.5.1 Cost of ICT infrastructure in implementation of ICT in schools

6.5.2 Teachers’ICT skills in implementation of ICT in schools

6.5.3 School leadership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CT in schools

6.5.4 Availability of electricity in implementation of ICT in schools

6.6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6.7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6.7.1 Problems faced by the researcher in the field

6.8 Concluding remarks

References

Author publications

Acknowledgments

Appendixes

上一篇:新媒体学校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河道生态环境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