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排艺术论文范文

2022-05-09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编排艺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文章以央视《新闻周刊》为例,对其中的节目造型与语言编排艺术进行分析,以探讨电视节目的造型编排艺术和语言编排艺术,为以后此类电视节目的发展提供参考,并为电视节目造型与语言编排艺术提出可行性建议。

第一篇:编排艺术论文范文

高校少数民族舞蹈编排艺术和技法的几点体会

摘要:民族舞蹈来源于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形成过程中受到社会、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紧密相关,成为少数民族传承文化的特殊形式。本篇论文主要介绍了少数民族舞蹈的编排艺术和技法,指出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确保实现少数民族舞蹈的创新发展,为高校少数民族舞蹈编排艺术和技法的教学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 编排艺术和技法 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国内外舞蹈编导中对少数民族舞蹈编排艺术和技法越来越重视,但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编排艺术和技法却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我们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强化舞蹈实践,提高少数民族舞蹈编排艺术和技法,促使少数民族舞蹈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一、少数民族舞蹈编排艺术和技法

近年来,随着少数民族舞蹈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中发挥的作用,其编排与创作备受我国舞蹈创作与研究中心的重视,被列为一项重要课题进行探索与研究。

(一)动作编舞技法

编舞指的是音乐及舞蹈所要表达的意义,通过线性的编排动作、动势,确保流畅,同时展现出舞者身体的美感。动作编舞技法是指根据舞蹈动作元素来编舞,这种编舞技法属于最基础的编舞方法,是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舞蹈中,动作动势的特点是突出表现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从动作开始编排少数民族舞蹈这种方式将很容易表现舞蹈作品所蕴含的艺术价值。

(二)音乐编舞技法

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特性,且这种艺术形式又可与舞蹈相融、共同发展,也是来源于生活,表达的是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因为叙事是音乐与舞蹈所共有的特征,因此可以将音乐与舞蹈相结合,舞蹈以音乐作背景或者出发以表现音乐的形体。音乐编舞技法是结合音乐的艺术特点编排舞蹈的,属于舞蹈编舞技法中的一种。

少数民族的舞蹈与音乐两者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共存于少数民族文化中。少数民族舞蹈创作过程中,要深加工,利用少数民族音乐,运用音乐编舞技法极易凸显出舞蹈的特点。

(三)造型貫穿编舞技法

舞蹈艺术中,造型编舞技法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独立于舞蹈,但是又能够与舞蹈完美结合在一起。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其服装、妆容、舞台背景及集体舞蹈动作等的组合排列,都具有造型的效果,也属于突显舞蹈艺术价值的艺术方式。造型编舞技法通常在大型舞蹈汇演或者歌舞剧中影响到舞蹈艺术价值,因此才能够成为一种独立应用的编舞技法,并被广泛应用在蕴含特殊文化的舞蹈中,特别是少数民族舞蹈中,造型贯穿编舞技法是较为常用的编舞艺术和技法。

二、少数民族舞蹈编排艺术和技法遇到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舞蹈编排艺术和技法综合应用上存在的问题

编排艺术和技法的民族性,属于少数民族舞蹈的一个重要特征,因而每个少数民族舞蹈中都有固定的动作或者动势。如藏族舞蹈中特有的手臂与舞步、傣族孔雀舞蹈中特定的手部姿势与动作等。在民族舞蹈应用中,这些编舞技法都是特定不变的。随着舞蹈创作的发展,现代编舞思路的主要模式为舞蹈编排技法的综合应用。在同一部舞蹈作品中,能够使用动作编舞技法、音乐编舞技法以及造景编舞技法。一部现代舞蹈作品的编舞过程是多种编舞技法的结合,将不同类型的特定的舞蹈动作综合应用,会创作出一种经典的编舞模式。但是这种综合应用的编舞模式在少数民族舞蹈编排中却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以蒙古舞为例,其在编排创作中,定位是蒙古族的舞蹈风格,所以就不能在表现蒙古族人民劳动的舞蹈动作中加入其他少数民族的舞蹈动作,反之,则会失去本民族的特色。因此,少数民族舞蹈在编排创作过程中最终还要以本民族的特色为准。只有贴合本民族人民的实际生活,才能够编排创作出最具价值的少数民族舞蹈作品。

(二)现代编排与少数民族传统之间的矛盾冲突

现代舞蹈编排重视抽象化的舞蹈语言,诸如对舞蹈演员的素质、肢体表现力等的表达。少数民族舞蹈则重视舞蹈所蕴含的意境、文化特性与象征意义。少数民族舞蹈现代化创作中,编导与舞蹈演员多是运用现代式编排,由此导致出现现代编排与少数民族传统之间的矛盾冲突。编导在舞蹈创作过程中受西方现代舞的影响,从而创作存在偏差,甚至完全破坏民族舞本身的特征,不但不能表现民族舞蹈的美,反而因为过度引入西方现代舞的特性使得少数民族舞蹈本质发生变化,只是借鉴民族舞特性的现代舞创作,而不属于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

在编排艺术和技法中,少数民族舞蹈过度强调动作,极容易使舞蹈失去其内蕴和艺术价值,导致舞蹈变得低俗,难以称为舞蹈艺术。

(三)少数民族舞蹈编排技法在传承与创新中的矛盾

少数民族舞蹈具有显著的地域特性,因此,在少数民族舞蹈中有着比较多的固定动作、动势及音乐。少数民族舞蹈在编排过程中,应当通过现代艺术手法对固定的舞蹈动作进行处理与改创。在改编过程中融入创造性思维,而这也成为少数民族舞蹈编排的重要内容。不过,当前少数民族舞蹈缺乏创作素材,在编排过程中依然停留在对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表现上,由此导致民族舞蹈变成一种对基本生活模仿的形式。如在少数民族舞蹈作品中,有些作品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方面雷同,因为一个同行在创作中的成功,便引起其他同行的效仿与追捧,以此表现少数民族文化、民风、民俗等。再就是一些编导或者演员对少数民族缺乏了解,从而无法准确地抓住其艺术个性。舞蹈的情感活动虽然都是通过肢体语言表达的,但是不同的民族,生活方式和情感因素也不同,因而在舞蹈编排技法方面多受到民风、民俗等地域特性的限制。由此,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受到“拿来主义”影响,创作中风格与手法大同小异,但是缺乏创新精神。

综上可见,对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不仅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追溯与记录,更应该是在传统文化上的升华。在少数民族舞蹈创作中应重视融入少数民族生活的现代方式,但是这一点却不被编导所看重,从而这种传承与创新的矛盾也成为阻碍少数民族舞蹈编排艺术和技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舞蹈编排脱离实际,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匮乏

在当前国内的少数民族舞蹈作品中,多对民族文化背景、民风民俗及地域环境等缺乏了解,由此导致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缓慢,运用舞蹈艺术表现手法来反映文化精髓的少数民族舞蹈作品匮乏。舞蹈创作者与少数民族实际生活脱离,就无法提炼生活元素并应用到生活中。

三、少数民族舞蹈编排艺术和技法的对策

(一)遵从舞蹈编舞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编舞技法

少数民族舞蹈的编舞技法种类丰富,需要舞蹈编导与演员从实际应用选择编排技法,找到编排技法与民族民间舞的契合点,巧妙地综合应用各种编舞技法,突出创造性,确保对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扬。第一,理解并熟悉现代编舞技法及传统少数民族编舞技法的特点,从两者的相似之处编排舞蹈;第二,充分认识到舞蹈的创作与演出条件,在舞台造型、音乐等创作条件充分的情况下,创新性地结合多种编舞技法,以此提高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审美价值。

少数民族舞蹈编排技法的巧妙应用,使舞蹈更具视觉冲击力,表现出趣味性,并弥补了舞蹈本身忽略叙事的不足。在舞蹈意境与情感表现中应用编排技法,实现舞蹈内容的协调统一,更好地挖掘其情感世界与文化内涵。此外,在舞蹈内容编排过程中,编导或者演员可应用一连串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舞蹈的内涵,通过舞蹈组合模式让整部作品的内容变得生动与丰富,且更具感染力。

(二)探求少数民族精神之源,从生活中积累创作素材

追溯历史,探索少数民族舞蹈的起源。不管什么民族,来自哪个层次的人民,他们的舞蹈都是通过自然肢體语言表达对世界、生活以及人生的看法与态度,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意识文化形态。由此,在少数民族舞蹈编排艺术创作中,舞蹈编导与演员要不断积累文化历史知识,深入到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中,积累群众经验与素材,并选择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利用。

因此,在少数民族舞蹈创作过程中,舞蹈编排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不断丰富自身的历史经验,深入了解各民族区域民族百姓的生活情趣,从百姓生活中获取经验,收集创作素材,对历史与文化传承中的精华加以利用。第二,少数民族舞蹈的模式、风格等都体现了民族精神文化的价值,人们对自然、世界以及人生的态度都是通过肢体语言表现的,凝聚着少数民族人民对文化和群族认同的情绪,由此,在少数民族舞蹈编排过程中,编排者不仅要深入生活,而且要对收集的生活题材精心挑选,选择具有价值的创作素材,并赋予其属于自身的色彩、特点及旋律。

(三)寻求多元化发展趋势

当前,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少数民族舞蹈探索追求的是一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在当前国内不少少数民族舞蹈作品中得以体现,不仅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实况,而且结合当下文化精髓运用艺术技巧表现,开阔人们的视野,提升舞蹈的表现力。

(四)积极寻求少数民族舞蹈的创新之路

“再现与表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少数民族舞蹈编排过程中应该准确区分两个含义:所谓再现,是指模仿真实的世界,对基本生活面貌的真切反应;所谓表现,指的是编排者对生活的观察与积累,通过收集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提炼与升华,最后利用美好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舞蹈编排技法中,音乐编舞技法与造型贯穿编排技法的创新应用,将有助于编创出优秀的作品。以舞蹈作品《云南印象》为例,很多片段都是用音乐编舞技法实现与呈现。

四、结语

在少数民族舞蹈编排技法分析中,我们主要分析了动作编排技法、音乐编排技法及造型贯穿编排技法的应用,指出了民族舞蹈编排创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只有对编排技法进行综合性的、创新性的应用,才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舞蹈作品,确保少数民族舞蹈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伊依.民族舞蹈编排技法问题与对策[J].文学教育,2011(02).

[2]蔡霞.试论民族舞蹈编排技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11).

[3]罗志江.解析民族舞蹈编排技法问题与对策[J].读与写,2014(19).

[4]宋亚楠.关于民族舞蹈编排技法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魅力中国,2016(08).

[5]李欣.民族舞蹈的编排技法研究[J].戏剧之家,2014(11).

[6]段亚勋.民族舞蹈编排技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2(05).

(作者简介:李韵葳,女,本科,阿坝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舞蹈教育、舞蹈编导)

作者:李韵葳

第二篇:央视《新闻周刊》节目造型与语言编排艺术探析

摘要:文章以央视《新闻周刊》为例,对其中的节目造型与语言编排艺术进行分析,以探讨电视节目的造型编排艺术和语言编排艺术,为以后此类电视节目的发展提供参考,并为电视节目造型与语言编排艺术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电视节目;《新闻周刊》;造型与语言;编排艺术

新闻节目制作中,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其中的重点,节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收视率和公众反馈。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首先应当考虑新闻的价值、实效性等多方面因素,让每一条新闻凸显其价值,同时也不能忽视生活化,要让观众感受到贴近性,达到“画中有我”的新闻传播效果。可以说,“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与核心竞争力”[1]。

2003年,央视推出一档电视新闻节目——《新闻周刊》,其主要盘点一周之内国内的重大新闻和备受关注的新闻人物。文章以《新闻周刊》为例,以造型与语言编排艺术为切口,分析与研究电视新闻节目中运用的造型与语言编排艺术手法,探究造型与语言编排艺术手法的主要原则和落脚点。

一、《新闻周刊》的造型编排艺术

(一)《新闻周刊》的美术造型艺术

电视新闻节目的基调通常为庄重、严肃,这就对主题色彩有了一定范围的限制,如常见的是以黑、灰、蓝等颜色为主,过于明快的色系不能突出新闻的正式与严肃,但也并不意味着色彩选择必须固定。“同一色彩的不同明暗、渐变、交替、重复能形成视觉上的纵深效果,结合点、线、面、简单几何图形的穿插、重叠、分割,会带来视觉上的节奏递进。”[2]色彩的灵活运用会使新闻演播间先声夺人。《新闻周刊》将蓝色作为主色调,蓝色在大众认知中代表冷静、知性,符合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

(二)《新闻周刊》的镜头造型艺术

《新闻周刊》是一档典型的电视新闻节目,新闻节目的首要要求就是要真实呈现与客观评述。镜头作为画面最基本的单位,每一个镜头的构图暗含的信息必须与新闻属性一致,具备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多以平视视角、经典构图为主。

在展现浙江宁波等地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中,镜头便对准了疫情防控的各个场景。经典构图下的核酸现场井井有条,展现工作人员消杀工作的画面也秩序井然。而平视视角下的镜头更像是客观冷静的旁观者,直观呈现了局部疫区的防疫情况。

另外,细节性的画面呈现也帮助节目在呈现主要内容的同时展示好精神层面的画面。

在《杨绛:万里长梦》中则运用大量小景别呈现钱钟书先生的手稿,通过细节性的画面呈现,观众可再次体会到钱老的渊博学识与曾经的风采。“技术性构图与小景别的混合运用,形成一种别具风格的节目效果”[3],让观众于细水长流中感受节目内容。

(三)《新闻周刊》的室内造型艺术

演播室的质感也是演播室美学设计的重要一环。演播室界面设计利用点、线、面、体的排列组合,结合简单几何图形的重叠,便简单描绘出鲜明的中国地图。同时,线条交错,质感、内涵和谐统一,与背景一起产生视觉上的冲击与节奏上的递进,使实与虚协调配合,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另外,立面通过色彩明暗变化凸显一种立体感,在色调一致的情况下,各种表现手法融会贯通,共同形成《新闻周刊》低调不失奢华的演播空间。

二、《新闻周刊》的语言编排艺术

(一)《新闻周刊》的声音语言艺术

1.主持人串联型的评论

“思想深刻、头脑敏锐”,这是白岩松以往在电视上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在央视《新闻周刊》中,白岩松依旧延续了这种风格。因《新闻周刊》中有多个模块式新闻,作为主持人的白岩松自然需要串联节目叙事线索以及对多模块新闻作出总结评论。

2020年底,面对多地局部发生的疫情,他提出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元旦假期就要来了,又恰逢疫情,我们应如何过年?”这种最贴近观众需求的串联也让观众更加注意接下来的新闻[4]。

2.同期聲的运用

同期声在《新闻周刊》中的运用多以外景采访为主,如报道自然灾害、极端天气时,现场收录的雨声、雷声相互混杂,配合画面中雷雨交加的场景,使观众更能体会到特殊天气的猛烈。另外,节目在呈现疫情时期浙江等地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时,也多用同期声。

在展现浙江省杭州市闸弄口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应对民众“黄码转码”需求的忙碌时,就叠加了一段密集的同期声,民众发出“我在家里几天我的码就黄了”“我没有经过高风险街道啊”之类的疑问,而画面里的工作人员一会打电话核实情况,一会帮助群众填表申请绿码。

这种画面与同期声的高度配合让观众在短短一分钟内就可以了解到工作人员的忙碌,同时配合对工作人员的采访,工作人员向观众解释了出现黄码的原因以及解除黄码的方法,使得观众对事件的了解超出表象,新闻也更具真实感。

3.节目中对主观性音乐的渲染

“音乐强调了画面提供的视觉内容,起着解释、渲染画面的作用。”[5]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背景音乐则一般只是为了烘托气氛、升华主题。

例如《新闻周刊》报道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时,节目的背景音乐随即响起。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观众为神州十三号成功发射、顺利进入太空背后工作人员的辛酸与辛苦动容。

在音乐的选取上,《新闻周刊》在神州十三号胜利升空这一刻并没有选取十分欢快的音乐,而是运用了钢琴曲,让观众体会到科研人员的辛苦。这种搭配音乐的方式虽然不能称为艺术化的表现,但更能烘托气氛,对新闻中较为严肃、冷静的画面加以点缀,呈现出一种温情的氛围。

(二)《新闻周刊》的画面语言艺术

1.图表与字幕的配合运用

图表、字幕是无声的画面语言,但同时也是对有声语言的有力补充。节目中常出现图表作为辅助信息帮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新闻,让观众在进一步理解新闻的基础上,能理性地分析新闻内容。图表作为数学上常用的一种手段,能使新闻信息得到更高效的归纳总结,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在展现国内土地污染状况的新闻中,《新闻周刊》面对多地不一的污染情况以及复杂的污染数据,选择用一张表格呈现画面,非常清晰、直觀地展现了我国土地的污染现状。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的污染严重程度显而易见。同时,字幕对此类节目也具有重要作用。当方言、现场收音、噪音等多方面因素对信息呈现的干扰较为明显时,观众就无法获取有效的信息,可通过文字传达新闻内容。此时,字幕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清晰明了的字幕可以帮助观众更直观地辨析内容。同时,字幕还会对节目内容中出现的图像、图表等相关内容加以解释与说明。这种说明,更像是一种指引性的补充内容。在不突出新闻重点的同时,还能让观众直观、明确地了解节目内容的核心。图像、字幕、声音三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帮助“观众在视听层面接收信息的同时整合信息完整性,强化传播效果”[6]。

2.主持人画面语言的特色

主持人的画面语言包括肢体、服饰等。灵活并恰当地运用主持人画面语言可以很好地帮助节目呈现,同时有更深层次的表达。

《新闻周刊》中首先能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便是主持人的服饰语言,白岩松通常是以一身深色西装与观众见面,较深的颜色与节目的调性一致,既得体又具有针对性。通常还会选用带有常规图案的领带,例如条纹等作为搭配,既有主持人的特点,同时又呈现出一种严谨性,不过分抢镜,使观众的主要视点都凝聚在新闻内容上。

在《新闻周刊》节目中,由于其主题的普遍性和参与者的多样性,主持人服饰语言不仅要保持精确性和稳定性,还要根据具体内容改变造型,这种转变应该自然、恰当地表现出来。

另外,主持人的肢体语言也是不可忽视的,看似不起眼的动作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导观众注重主持人口播新闻时的重点。在播报“中央经济会议”相关内容时,谈及此次会议探讨的重点是“稳”,白岩松选择用更重的语气配合一个向下且坚决的手势呈现,帮助观众一下子明白会议的核心。

三、《新闻周刊》造型与语言的编排策略

(一)《新闻周刊》中造型编排的策略

1.制定合理的造型编排流程

首先,新闻节目编排者在编排节目时应该以观众为中心。《新闻周刊》会按照观众对节目的喜好,将一年的重要新闻事件编排成一档特定的节目——《新闻年鉴》,并设定在元旦前后播出。主持人会播报这档节目当中观众的留言与评论,然后将其与新闻故事相结合并作出进一步解读,同时也带领观众重温这些让人难忘的新闻,从而获得了观众的支持与喜爱。由此看来,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电视新闻节目,都应该以观众为中心,围绕观众的喜好编排节目,这样才能使电视新闻节目走向更好的发展方向,促进节目信息的进一步传播。

其次,应该注意完善节目内容。完善节目内容是促进节目编排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此,编排者应该在责任意识的驱动下,以最踏实的工作态度丰富电视新闻节目内容。也就是编排者应该在编排节目的过程中选择优质的新闻,同时保证节目内容的真实度和创新度,从而从整体上提升节目效果,尽力让每一条新闻都能够被人们津津乐道。因此,《新闻周刊》在编排节目时也应该注意节目内容的选择,尽量达到栏目最初的标准。

2.破局限性推动节目革新

利用数字虚拟技术包装电视新闻节目时,应该在传统新闻节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包装策略,这样才能够发挥数字媒体技术对电视新闻节目的更好包装作用。对于一些访谈类新闻,其是以现场拜访的形式直播播出,对比运用数字虚拟技术,可以进一步推动节目形式创新,从而让整体节目效果更真实、更生动。

运用数字虚拟技术的《新闻周刊》可以在节目中添加生动有趣的各类图形,然后使这些图形在主持人的解说下呈现出来,可以让观众更加理解现在正在讲述的新闻内容。同时,这些图形也会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因此其与主持人、观众之间的互动性会更强,故而整个节目的信息能在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下得到更加清晰完整的展现。

(二)《新闻周刊》中语言编排的策略

1.提高主持人专业素质,提升现场记者存在度

电视新闻主持人没有明确的立场与观点这一问题,是《新闻周刊》首先想要解决的问题。另外还有主持人对新闻事件的评论存在用词不当、表达不明等问题。由此看来,应进一步提升主持人的主持能力,具体表现即要使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更加清晰,分析问题的视角也应当在与众不同的同时不偏离主体。此外,主持人的面部语言和肢体语言都可以体现出主持人的态度与思想,主持人形象与节目形象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新闻节目应该根据自身节目定位与特点,选拔、培养真正合适的主持人,从而提升节目的整体效果。

《新闻周刊》还应该在新闻采访环节注意提升现场记者的存在感。具体做法是可以在节目中加入更多叙事内容,让记者有机会出现在镜头中,还可以以旁白解说的形式让记者介绍采访内容和过程,或者直接增设演播室,让记者与当事人以对话的形式解读新闻。

2.综合多语言形态创新节目形式

在电视新闻的不断发展下,出现了很多传播新闻内容的新形式,比如利用不同的镜头等等。但是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其并不能够完全融合。为了解决《新闻周刊》中出现的这种问题,应该注意提高语言信息与图片信息的结合度,也就是使评论信息和节目图片对应起来。

在和新闻真实图片结合的情况下,以及在与采访声音配合出现时,《新闻周刊》中的评论才会发挥出最大的信息传播效应。观众可以借助新闻图片、采访声音、评论信息,综合感受新闻的真实性。这种完美结合下的新闻节目也更具感染力。因此,新闻节目策划者应该综合运用多种信息表现语言,并将其创新,从而使节目中的声音信息和画面信息能更加生动真实,观众可以通过多语言形态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进而能够以正确的眼光看待问题。

四、结语

文章从分析电视新闻节目《新闻周刊》的造型与语言编排技巧出发,例如大量运用“小景别”的编排手法和运用具有写实主义风格的构图等,通过个案研究,探讨了我国电视节目造型艺术和语言艺术的具体应用与编排策略。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对电视新闻节目编排过程中许多具体问题的研究没有作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晨.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及语言特点[J].记者摇篮,2021(1):153-154.

[2] 曾庆佳.民生新闻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0,41(22):146-148.

[3] 赵博宇.新媒体视域下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探析:以《主播说联播》为例[J].视听,2020(11):131-132.

[4] 杨丁.可视化语言符号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表达[J].西部广播电视,2020,41(17):28-30.

[5] 徐桂玲.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的形成与培养[J].现代视听,2020(6):67-69.

[6] 马恺阳.探析出镜记者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副语言的应用[J].传媒论坛,2019,2(22):50-51.

作者简介 于子晨,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电视艺术与文艺理论。

作者:于子晨

第三篇:分析声乐表演艺术舞台呈现时的动作设计与队形编排

内容摘要    声音艺术是艺术表演的重要领域,通过声音和手势表达内部心理动力和艺术情感。加强对声乐中肢体语言的研究可使声乐表演者丰富其理论基础并更好地为舞台艺术实践服务。声音和情感与歌曲和表演相结合,不仅可以使审美主体的内在体验愉悦,而且可以提高表演者在舞台上表演的能力。

关键词    声乐表演;形体语言

1  声乐表演艺术中形体语言的重要性

声乐艺术强调长期的台下练习,长期的基本技能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声乐作品依赖于声乐艺术家的表演,身体训练已成为表演者日常训练中基本技能训练的组成部分。身体训练主要是指在歌唱过程中以正确,适当的姿势表达的声音情感的升华和丰富,身体变化包括形体姿势、手势、眼睛和面部表情。只有通过这些方面的整合,才能以肢体语言表达艺术声乐的真正魅力。另一方面,观众在享受声乐表演时不必满足听觉上的愉悦,在观看声乐表演变化的同时,还感受声乐过程的情感魅力,可以看出,只有在有表演的情况下,人声艺术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优秀的肢体语言对提高声乐表演艺术的表演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2  声乐表演艺术舞台中存在的问题

2.1  演员舞台表演心理问题

演员的心理特征非常重要,因此需要深入生活并体验生活。音乐美学认为,扎实的基本声乐演唱技能是训练杰出的声乐演奏者的基础,例如音乐理论、视觉唱歌、耳朵训练和音乐分析,以及良好的基本理论知识。其次,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是必不可少的,许多演唱者完全是两个人在舞台上,演唱技巧也大不相同。无论对舞台有多大的恐惧,都必须继续在舞台上练习,慢慢克服舞台恐惧的心理,这些是成为一名优秀演唱者所需要的素质。消除了舞台惊恐的心理负担,演唱者可以专注于唱歌,因此可以将对唱歌工作的理解更好地融入歌曲中,以打动自己和听众。

2.2  不注重表演者整体的移动方式

移动变化是指在舞台位置中声乐演奏者的小运动。在表演中,通常在站立时唱歌,并且在声乐表演达到顶峰时,调动了观众的热情,演唱者必须适当地迈步并改变与观众交流的舞台,重要的是,要注意舞台位置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演出的顶峰。在此期間,表演者不再停滞不前,而是根据观众的实际情况改变适当的舞台。表演者必须适应不同的音乐,并根据舞台的不同需求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变化,更好地配合声乐作品,并与听众进行有效互动,在完成整个表演之后,演员不应影响下一场表演的状态,并且应避免在退出过程中由于精神放松而导致的不合时宜的表演动作和形式。

2.3  忽视面部表情变化幅度

表演声乐时,演员可以通过随着作品内容的变化做出一定的表达方式来更深刻地表达作品的含义。除了表达,眼睛是歌唱家应注意的另一方面,俗话说,眼睛是通往灵魂的窗口,眼神变化可能有数千种含义,因此无法详细列出。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如果眼睛使用得当,则可以大大改善歌唱者的演奏情绪和观众的观看效果。在播放声乐的过程中,表演者必须以声乐为主题创作第二个作品,根据特定的程序,将要执行的工作将更加丰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通过眼睛向观众传达与其他表演不同的美丽和感性,从而增强舞台效果。为此,歌唱者必须在常规训练期间不断提高其掌握声乐作品的能力,作品本身总是通过想象和现实、光明与黑暗、近与远的眼神表达出来。

3  提高声乐艺术演唱者的素质

3.1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在舞台上表演时,演员对肢体语言的使用取决于强大的心理特征,声乐表演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表演者的现场心理直觉和想象力。在舞台表演中使用肢体语言需要现场心理条件和控制,无论是第一次上台的孩子还是经验丰富的艺术从业人员,上台后都会感到紧张和恐惧。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情绪问题是提高在舞台上使用肢体语言的关键手段,需要摆脱怯场的观念,加强形体协调摆脱恐惧,这对增强表演者的自信心也有积极作用。因此,在日常训练中,表演者必须不断创造在陌生人面前表演的场景,为了适应容易产生压力的环境,需要不断提高在陌生人面前表演的能力,最终摆脱舞台造成的紧张。

3.2  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了解歌曲的语调、节奏和表达方式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功,之后需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换句话说,学习者要具有艺术修养,可以在反复演唱旋律之后感受歌曲,从而可以内化所学歌曲的艺术感,并增强学习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为了提高学习者的歌唱音乐感,表演者需要加强自己的声音训练,并在多听、多看、不断练习的过程中提高音乐感,最后,为艺术品质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加强对音乐作品的想象力

在声乐表演过程中,理性的想象力成为充当肢体语言的基础。表演者必须将自己的内在情感体验与生活的特定现实充分融合,并将个人情感体验与声乐作品相结合,最终,用身体进行外在表演,展现对音乐的想象力。声乐是声学艺术表演的一种形式,其中表演者必须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才能完全处理音乐,只有结合自己的理解,才能表达出清晰的肢体语言,增强肢体语言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优势。为此,表演者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声乐作品,并以良好的心态增强对声乐作品的想象力。

4结语

由于声乐表演的艺术价值在于使表演者与音乐协调进行,因此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显示了肢体语言的重要地位。只有声音表现和肢体语言的结合才能使作品具有更深的艺术品质,让表演者更好地与观众互动。

【参考文献】

[1]聂洪.高等师范院校声乐表演专业舞台实践能力培养探析[D].云南师范大学,2016.

[2]耿林.音乐剧《钢的琴》音乐与表演创作研究[D].河北大学,2017.

[3]刘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观照下的歌剧表演艺术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4]张艳林.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7.(作者简介:周蓉蓉,江苏南京,江苏省演艺集团苏演艺术培训中心。)

作者:周蓉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编排艺术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编排艺术论文05-03

版面编排论文范文05-09

版面编排论文提纲11-15

艺术论文范文05-08

写艺术论文范文05-09

皮艺术论文范文05-09

艺术生论文范文05-09

空间艺术论文范文05-09

景观艺术论文范文05-09

艺术消费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历史课堂论文范文下一篇:服务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