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消费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艺术消费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洁净的空气、蔚蓝的天空、茂密的森林、辽阔的草原,繁花似锦,满目葱绿。十八大报告里这个明亮温暖、充满诗意的词汇,让人们对未来中国充满向往。创意农业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第一篇:艺术消费论文范文

浅析艺术批评与艺术品消费的关系

谈起对艺术的认识,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都是在说艺术的崇高和艺术的无价,它高度反应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审美需要。但如今,艺术品成为商品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的要闻,艺术品也是商品的论断就此展开。形成如今艺术品市场和消费。而艺术市场的发展是需要各种形式所展开的商业化活动,那么艺术批评的作用对艺术品消费也就会有一定的影响力。要了解其影响首先我们要对艺术批评的概念要有一个清晰合理的认识,它是指艺术鉴赏者或者艺术批评家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和艺术认识的批评标准。对艺术现象所作的一种科学的分析和评价。艺术批评的对象包括一切艺术现象,诸如艺术作品、艺术运动、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风格、艺术家的创作以及艺术批评本身等;而其中心是艺术作品。艺术批评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同时通过大众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如今艺术品作为一种商品出现在市场,对于这种艺术消费品价值的好坏的区分就需要借助艺术批评的作用来鉴别。

一、艺术批评与艺术品消费

艺术批评离不开艺术鉴赏。但与艺术鉴赏有着根本的区别,它更理性的对艺术品进行分析,没有绝对的艺术批评标准,真正的艺术批评只会看重优秀的艺术创作,决不会把平庸的作品推到大众之中去,更不能把庸俗的艺术作品介绍给艺术品收藏人士;批评之间的观点差异会有助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了解一件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创作。如今能够消费艺术品的人,先不考虑他们是否真正懂得其艺术品的艺术内涵,但是可以凭借媒体或艺术批评家对其作品的影响了解到艺术品的价值。这是艺术批评带来的效益,它赋予艺术作品一个价值标准,市场自然要通过这种效益再传达给消费者。这种权威式论断在引导着消费者的选择,他们的职责就是区分优与差的艺术品,传递信息给收藏者或消费者。不管是绘画、雕塑、还是工艺品都是批评家们关注的对象,把艺术的思想内涵学术化。随着国外艺术机构、买家和收藏家对于国内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的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艺术家也倾向于相信艺术批评是艺术品走向市场交易的桥梁。但对于一个普通大众来说,他们对于艺术品的认识是大众化的认识,与批评家的认识相比更倾向于感性化和大众审美化,大众审美趋势着消费艺术品的欲望。20世纪60年代的波普风即大众艺术,这种“以大众可以消费的起的艺术品”的理念,创造了消费艺术的先河。这是_种大众化的艺术消费形式,但对于艺术批评者来说,他们应该更加关注有价值意义的艺术品,引导大众的审美意识。建立在一定高度的艺术认识上的艺术批评,不仅可以提升艺术品在市场消费中的价值,更能够提高大众在其艺术审美及消费上的认识,同时也反馈给艺术家更多的创作倾向。艺术批评在潜移默化影响着艺术品市场,在大的市场作用下,艺术批评的舆论力量给予了艺术品市场在鉴别优良艺术上的方向。

二、艺术批评者介入艺术品市场

如今艺术品经济活动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欣赏到不只是图片上的艺术品。艺术活动影响着大众的审美。艺术批评者对艺术品的评论也趋于多样化,这不仅给消费艺术品的人们有了一个价值的参考,同时也对艺术品的市场价值和艺术的创作上也有了一个很好的反馈;大众化的艺术品可能意蕴不深,表达直接,艺术批评家对其可能就没有什么价值的评价,但它还是可以作为商业的艺术品进行交易,而商品化的艺术品也仅仅只能存在于艺术品市场的一角。这需要艺术批评介入艺术品市场来,为艺术品市场进行有利的价值引导。

从商品经济的角度说,有商品价值的东西它就是商品,但艺术其本身的价值不能单单从商品这个角度来看。随着艺术品的商品化,即出现了弊端,商品化的审美趋向令真正艺术作品的价值流离失所。这是市场的作用与现状,但我们又需要艺术市场。艺术批评者介入到艺术品市场是有利于形成一个正常的市场体系。艺术批评给予了艺术品深刻细致的关注,不仅促进了当代艺术创作实验的发展,更能加深大众对当代艺术作品的认识。但是批评不是万能的,有学术意义及价值的艺术批评才能体现出优秀艺术品的内涵。对于艺术批评能够影响作品市场交易观点而言,出现的现象是一些文艺理论家对名家作品的鉴赏评价,以及对个别画家作品与创作试图予以定位的赏析介绍,还谈不上有什么艺术和思想的标准。所以说,要让艺术批评者真正介入到艺术品市场,对其艺术批评者自身的艺术修养的加强是艺术批评者的必修课。当形成了艺术批评者与艺术品在消费市场上的良好的市场关系,艺术品市场就不会被低俗的艺术品占据。

由此可见艺术批评对市场的作用有很大的影响,艺术品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艺术品消费更是一种超越物质层次上的精神追求,艺术批评的作用令市场有了不一样的消费向导。于此同时对于艺术品的消费也应该有所区分,大众所要消费的艺术品不见得就是大师的作品。艺术批评的介入让市场有了规则,艺术市场的商业化,就需要更多的参与者。相信未来的艺术市场更加规模化,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让越来越多的优秀艺术品走向消费市场,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的同时,艺术消费也可以大众化。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2]李万康.艺术市场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王美艳.艺术批评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柳兴龙

第二篇:发展蔬菜艺术 培育创意消费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洁净的空气、蔚蓝的天空、茂密的森林、辽阔的草原,繁花似锦,满目葱绿。十八大报告里这个明亮温暖、充满诗意的词汇,让人们对未来中国充满向往。创意农业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创意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实现农业效益倍增是蔬菜创意农业的发展方向。到乡村体验田园农舍营造出的意境,已经成为都市生活的一种潮流。本期业界观察分析了中国创意蔬菜艺术的发展现状,指出了中国蔬菜创意农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加快中国蔬菜创意农业发展的建议。

主持人:刘艳鹏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让人们对未来中国充满向往。在未来,随着创意农业的快速发展,更多“六型”“七美”即生产审美型、文化型、娱乐型、科学型、观赏型、生态型,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美心的创意农业蔬菜艺术产品将走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百姓享受创意生活。以审美体验和养生为主题的创意蔬菜艺术具有美化环境、养心养美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现代都市农业、观光农业所接受,成为推动创意农业发展和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动力和载体,是新型农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1 创意农业的内涵

创意农业是指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在农产品研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过程中,以及在农业节庆、农业科普、农业电子商务、农业总部经济、农业审美、农业旅游、农业教育、农业创新活动中进行生产创意、生活创意、功能创意、科技创意、产业创意、品牌创意和景观创意,通过营造优美意境,创造农民独特增收模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美和农业产业倍增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1]。

创意农业学认为,创意农业是通过“四生”即生产、生态、生活、生命,“七美”即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美心,以实现农业农村“三增”即增优、增名、增汇的目的。创意农业是以美学经济理论、总部经济理论、战略资本理论、消费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文化附加值为核心,瞄准世界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前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的创新理论体系,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2]。

2 中国创意蔬菜艺术发展现状

在第14届中国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上,蔬菜文艺景观展区展示了以生姜为素材的“一览江(姜)山”;用玉米、大豆和南瓜创建的“飞天”侍女及航天火箭;用彩椒打造的中国地图,果蔬插花,蔬菜动漫,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蔬菜艺术形象,每天游客达到10万余人。

当前,中国乡村体验经济已从传统的农家乐向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品质俱佳、高端高值的创意农业转变;从分散经营向科普、观光、创意体验为一体的创意农业产业集群转变;从蔬菜单一的食品功能向科普、电子商务、养生、养美、旅游等多功能转变;从纯粹采摘向观光、文化、健身转变;从卖蔬菜向卖环境转变;从传统休闲农业向创意农业转变。

2.1 创意艺术已经成为蔬菜产业的重要内容

在体验经济时代,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的核心是创意农业产业。创意农业蔬菜艺术使农业本身跳出了单纯追求温饱的目标,使蔬菜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但能促进乡村旅游和美学经济融合发展,拉近城市与农村的距离,更有利于将蔬菜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资本优势,促进蔬菜产业链构建和可持续发展。观乡村美景,品蔬菜美食创意,花田果树、农耕体验、乡间漫步、蔬菜写生,乡音乡情慢生活成为吸引国内外旅游者的新时尚。

成都市创意农业蔬菜旅游以养生养美、增收增美、生态环保、美景美心为特色,已成为都市人亲近自然的新方式。彭州市种都蔬菜主题公园占地200 hm2,数千种新优奇特的蔬菜品种、百余种科学先进的栽培模式和各类极具创意的园艺景观,让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8 000 m2的蔬菜生态创意馆、5 000 m2的蔬菜工厂化育苗温室展现了创意农业的高科技水平。彭州举办的辣椒节、莴笋节、番茄节、魅力彭州摄影大赛、田园集体婚礼、彭州农业观光一日游等大型活动,特别是融观赏、娱乐、体验、休闲为一体的合江镇冬草莓采摘之旅,彭镇八月有机葡萄采摘月等,都充分体现了“巴蜀特色、成都元素”,展示了创意农业蔬菜艺术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成为双流唱响创意农业的一张王牌。青白江区福洪乡立足于国家3A景区客家杏花村蔬菜和水果资源,重点发展乡村蔬菜休闲度假、健康养身旅游、生态观光农业和农艺创意产业,打造全国首个“国际农艺创意之乡”,从根本上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成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走出一条具有福洪特色的新农村发展道路。蒲江县从实际出发,“与蔬为友”,举办蔬菜艺术节、文化旅游节、乡村美食节等活动,从蔬菜创意会展到蔬菜创意旅游,从蔬菜创意产品到蔬菜创意旅游商品,把创意搬到田间地头,促进了蔬菜艺术和蔬菜旅游有机结合,蒲江已赢得四川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的美名。

重庆南川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融入旅游观光元素,积极探索创意农业蔬菜艺术发展新路,把蔬菜资源转化为观光创意景区,展现出蔬菜创意的奇特魅力,投资20多亿元打造现代农业商务区、迎宾景区、现代科技农业创意区、现代花卉苗木展示区、现代绿色农业示范区等8个功能区,建立5个智能温室,把4 km2的金龙村整体打造成一个创意农业景区,生产巨型南瓜、树型番茄、树型茄子、树型辣椒,充分赢得了市场认可。

在优美乡村与优化产业的共同推进下,创意农业蔬菜艺术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在“最美乡村”建设中,北京按照“生产美、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标准,把新观念、新时尚带入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农民蔬菜生产逐步向绿色有机蔬菜种植转变,挖掘当地文化创意与生态资源,打造集蔬菜旅游观光、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充分彰显北京乡村创意农业文化特色和韵味,将蔬菜体验经济发展与“最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从近4 000个行政村中评选出53个“北京最美乡村”,引领了乡村体验经济发展的时代方向。

2.2 蔬菜创意产业已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发展蔬菜经济,积极培育蔬菜创意产业“生产、生态、观光、辐射带动、出口创汇、教育培训、总部经济”七大功能,发展养生养美的蔬菜体验产业,着力打造好吃、好看、好玩和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美心的创意农业蔬菜旅游体验产品,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重要渠道。

四川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抓手,积极推进创意农业发展,呈现蔬菜创意农业基地、蔬菜创意农业高端产业集群、蔬菜创意农家乐、蔬菜创意农业科技园区、蔬菜农耕文化主题园区等发展业态,成为蔬菜创意农业起步较早的城市。如今,四川的四季花海、蔬菜彩田艺术、灵芝盆栽等一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蔬菜创意农产品倍受游客青睐。享有“国际花园城市”的成都市温江区,依托花木生态本底和川西林盘大田景观资源发展蔬菜园艺观光体验农业,拟用4~5年时间实现蔬菜园艺产值和农民收入“双倍增”。北京市丰台区南苑乡南苑村把发展蔬菜创意生产与创意生活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结合起来,建设北京国际汽车露营公园,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情况下,发展蔬菜开心农场、欧洲风情木屋、汽车露营公园,每年至少可为村里增加300万元收入。

2.3 蔬菜审美体验已成为建设靓丽新农村的风景线

在新的体验经济、旅游经济消费时代,乡土文化浓厚的创意农业生活方式让人们趋之若鹜。到乡村体验蔬菜艺术、田园农舍营造出的意境,已经成为现代都市生活的一种新潮流。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培育生态养生长寿品牌,以长寿孝德文化为依托,创建“世界长寿养生之都”和“中华慈孝名城”,集中建设一批蔬菜养生新农村示范点,融入巴马长寿养生文化元素,打造蔬菜养生旅游名镇名村,发展候鸟式蔬菜体验农家乐,每年到巴马养生度假旅游的“候鸟人”达10万余人次。

浙江省玉环县龙溪乡的菜园动漫花谷把动漫元素渗透到了蔬菜生产中,与城市时尚文化相契合,吸引市民前来欣赏蔬菜艺术,带动了蔬菜经济发展和旅游的繁荣。农民通过旅游服务和农家乐经营,收入得到了提高,有了很强的自主意识,做创意农业的积极性很高,蔬菜审美层次也得到了提升,土地实现规模化开发,既可以观光,还能获得经济收入,同时对城乡文化平等交流、互动发展和寻找文化认同感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九寨沟可以住木屋,听鸟叫,品野菜,看民俗,赏歌舞,吃最新鲜的蔬菜,拍最心仪的美景,在农家乐打理花园庭院、种植花草,钓鱼、划船,学习制作手工、绘画、蔬菜烹饪、与小动物们做伴……置身丛林间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享受着回归乡间生活的闲适。九寨沟县已有开业资格的农家乐、藏家乐总数为50余家,2012年接待各类游客人数超过了5万余人次,实现经济收益600多万元。九寨沟景区外围的藏家乐,住农家屋,品农家菜,体验别样农家风情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成都,构建城市、近郊、远郊农业的“三大圈层”成为蔬菜创意农业体验经济发展典范。城市农业圈层以改善生态、美化城市为主,发展“插花式”、“镶嵌式”景观创意农业;近郊农业圈层以农庄、基地等现代蔬菜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发展优质高效蔬菜产业、蔬菜观光创意农业;远郊农业圈层以生产、生态为重点,兼顾蔬菜创意生活功能。“三大圈层”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倍增计划,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有机高效农业、高端种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模式。特别是蔬菜艺术产业的崛起,解决了蔬菜种植生产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水平,优化了蔬菜种植的产业结构,缓解农业用工荒,给成都大地蔬菜种植带来一场革命。郫县友爱镇农科村是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在一、三产业互融、互动的基础上,计划用2年时间,融入古蜀文化、蔬菜美食文化和农耕文化以及扬雄文化,品味扬雄书法、菜园捉鸡、体验私家精制豆瓣制作,建设以深度体验为主导的第3代农家乐——蔬菜艺术创意家庭农场,推出电子商务“宅配送”服务,实现了从农场到餐桌“点对点”蔬菜配送,实现从“蔬菜工厂”向“蔬菜创意卖场”的转变,深度开发蔬菜创意农业旅游资源,重立蔬菜体验经济潮头。

浙江江山农民把稻田变成风景、创意变成财富。2011年用紫色、淡黄色、淡绿色等3种彩色稻和蔬菜种出了“江山江郎山”标志图案,获得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文化创意金奖;2012年夏季,江山农民在江郎山下用彩色稻描绘出3.3万m2江郎山图案,冬季用油菜、小麦、蔬菜种出江郎山图案,国内外游客一年四季都能够观赏到稻田艺术风光,从种粮食到种蔬菜、种风景,从种田到卖时尚,江山彩稻旅游成为创意农业旅游的典范之一。

3 中国蔬菜创意农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3.1 创意型人才稀缺

农民文化素质较低,严重阻碍创意蔬菜产业的发展。蔬菜创意产业缺乏高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创意型高端人才。

3.2 经费短缺

没有固定的资金渠道,经费短缺是制约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一些创意活动由于缺少稳定的经费来源,效果大打折扣。发展蔬菜创意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蔬菜经济和农业产业一样属微利行业,资金来源主要靠银行,普遍存在企业自身积累少、抵押物不足现象,贷款难是蔬菜创意经济发展难的主要瓶颈。

3.3 品牌知名度不高

蔬菜创意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不高,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发展和保护蔬菜品牌的政策和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3.4 基础设施落后

蔬菜产业园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接待设施水平低、条件差;乱搭乱建,“脏、乱、差”现象突出;庸俗化、商业化倾向严重,游客难以体验当地的自然之妙、生态之美。

3.5 蔬菜体验品种单一,创意不突出

目前,能够很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农业创意精品不多,如成都蔬菜创意农业旅游多为农家乐,在产品创意、包装创意、文化创意、园区创意、设计创意、营销创意等方面水平不高,同质化特别严重,市场竞争力不强。

4 加快中国蔬菜创意农业发展的建议

4.1 实施中国创意农业富民工程,打造创意农业万亿产业

4.1.1 实施中国蔬菜创意农业千县万亩示范工程

在全国选1 000个县,每个县划出万亩菜田作为中国蔬菜创意农业富民计划重点示范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蔬菜创意产品,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蔬菜创意农业向纵深发展[3]。

4.1.2 实施中国百万创意农民培训工程

以县为单位,主要培养扎根于农村,愿意利用创意技术和科技知识开发蔬菜资源、发展蔬菜创意农业生产的农民致富带头人。免费开展对农场经营者、种养大户蔬菜创意产品生产技术培训。组织农民讲师团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创意农业知识更新再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造就一批学习型、知识型、守法型、创业型、创意型的现代农民[3]。

4.1.3 实施两岸创意农业合作计划

建议由国台办牵头,联合民革中央、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文化部、商务部等单位和部门,制定并启动两岸蔬菜创意农业合作计划,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蔬菜合作试验区和台湾蔬菜创业园的建设,为台湾农民在大陆投资,发展蔬菜创意生产提供更好的环境。

4.2 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蔬菜创意农业旅游产业发展

4.2.1 充分发挥中国创意农业发展论坛作用

充分发挥中国创意农业发展论坛推动全国创意农业高端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使创意农业发展论坛成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名片。

4.2.2 积极推进蔬菜创意农业高端产业发展

着眼于国内国际创意农业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重点推进创意农业、生物农业和蔬菜艺术发展。立足于现有农业优势特色,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关键环节,占领“微笑曲线”的两端,重点抓好蔬菜制种育苗、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和蔬菜高端品牌打造。以“三品一标”为载体,积极培育农业区域品牌的经营主体,推行“农产品地理标志+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建立蔬菜创意农业高端产业集群。

4.2.3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金融机构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探求有效方法,突破制度瓶颈,有效解决龙头企业担保、抵押不足的问题。一是加大对蔬菜创意农业集团和蔬菜创意农业园区内基础设施的信贷支持力度。围绕蔬菜创意农业园区建设规划,积极开办中长期政策性贷款,大力支持蔬菜创意农业园区土地整治、土壤改良、农田灌溉、机耕道路和农田林网建设。二是加大蔬菜创意农业园区内高标准设施园艺的信贷投入。尽可能满足园区内日光节能温棚、露地蔬菜基地、蔬菜制种和育苗、养殖示范区等设施农业,园区种养大户从事种、养殖所需籽种、化肥、农药和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纪人和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收购、销售、加工农产品等合理资金需求。

4.2.4 加强队伍建设,健全蔬菜创意人才支撑体系

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鼓励农业企业培养、引进和聘请蔬菜创意技术方面的高级人才。鼓励大专院校和有关组织开展品牌知识、品牌经营、创意农业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蔬菜企业管理水平。设立“创意人才奖励资金”,对在培训和发展蔬菜创意农业方面取得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给予奖励。

4.2.5 深入推动蔬菜创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大幅提升创意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大需求,结合技术创新工程“十二五”规划,落实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管理机构,突出重点,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充分发挥联盟在“产、学、研、管”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发挥部门和行业协会在蔬菜创意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产学研各方的积极性,促其健康发展。处理好政府引导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之间的关系,营造有利于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注重遵循市场规律,尊重产学研合作单位的自主选择,不搞行政干预,立足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通过平等协商,建立有法律效力的联盟契约,对联盟成员形成有效的行为约束和利益保障。

4.3 着力推进从卖产品到卖体验卖环境的历史性转变

4.3.1 积极开发蔬菜创意农业旅游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创意农业、蔬菜品牌农业

兴办各类专业市场,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提升中心镇的集聚辐射能力,拓展中心镇发展新空间。积极建设创意村镇、着力培育创意农民,以经营优美乡村为目标,以产业转型为途径,大力推进创意农业旅游发展,培育一批有较强区域特色、有竞争优势的创意农业专业特色村和创意农业产业。注重财政引领,不断加大对优美乡村的考核和奖励力度,每年安排资金对优美乡村建设先进村镇实施以奖代补。

4.3.2 建设“中国优美乡村”

有规划地保留一批乡村推磨、踏水车、舂米,织布、采摘蔬菜等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技工艺,为游客提供原生态的体验项目。做活菜、果、田、塘、路、林、地七要素文章,抓点成线、串珠成链,把沿线的景点和优美的村落紧密地结合起来,打造创意农业耕读文化、养生养美文化、乡土品牌文化、科普文化,实现从卖产品到卖环境的历史性转变。

4.3.3 发展蔬菜创意农业旅游,推进传统蔬菜产品转向创意商品、农业园区转向创意景区

帮助农民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创意产业,实现从卖产品到卖风景,再到卖环境的历史性转变,开创一条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城乡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4.3.4 着力挖掘农业功能,建立三次产业紧密联系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农业与工业对接,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业,提高产业附加值。把农业自然和谐融入第三产业,开发蔬菜的生态调节、观光旅游、养生养美、文化传承等功能,促进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服务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提高农业资源的附加值。

4.3.5 建立国家级蔬菜创意农业科技园区

由中国创意农业高端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牵头,全力打造第一个中国蔬菜创意农业园区,开发蔬菜创意农业总部产业集群、教育产业集群、蔬菜养生养美产业集群、农民油画创意产业集群、美食创意艺术产业集群,使其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意产业示范区,推动乡村体验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章继刚.创意农业学[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2009.

[2] 章继刚.中国创意农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2010.

[3] 章继刚.创意农业学[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11.

特邀嘉宾简介:章继刚,1964年7月生,四川省泸县人,我国创意农业理论和战略资本理论创始人。研究方向:创意农业理论、战略资本理论、总部经济和创意商务。出版《创意农业学》等专著5部,主编或参编著作10部,共1 000余万字,成功开创“创意农业学”。创意农业网首席创意农业学家,被媒体誉为“中国创意农业领军人物”、“当代创意农业之父”;任中国创意农业发展论坛主席,中国创意农业高端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中国西部创意农业教育集团理事长、成都市创意农业协会会长。文章系作者最新研究成果,精选自我国首个乡村体验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3-2014年中国创意农业蔬菜艺术发展研究报告》,共8万字,为《中国创意农业智库全书》特别推荐作品,作者特别授权中国创意农业高端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独家发布。

作者:章继刚

第三篇:艺术家视角中的消费文化、绘画艺术及受众

摘要:消费文化这个社会表征日益明显,绘画艺术不可避免地进入其中。画家、作品、审美及受众在消费文化下接受着彼此之间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基于此设定了关于消费文化、绘画艺术、画家、受众及审美的若干主要问题,对不同画家进行调研,形成问卷进行分析,以真实直观的方式一窥当代消费文化下艺术家视角中绘画艺术、画家与受众等的关系。

关键词:绘画消费受众审美

绘画艺术作为艺术中的视觉输入艺术处于消费文化的包围之中,在消费文化大语境下表现出了消费主义倾向。画家及其绘画作品越来越多的或主动或被动参与到具有消费文化的行为中,或多或少的成为了一种文化的消费对象。由此,为了了解绘画艺术、消费文化、画家及受众等之间新关系的建立,设定了以下若干问题进行调研:艺术创作时是否会考虑受众?作品的信息反馈如何作用于艺术创作?如何看待消费文化对于大众审美的影响?这是否影响或改变着画家与受众的关系?创作是否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心目中的艺术品与受众间的理想关系是什么样的?艺术家如何看待与市场的关系?

一、艺术家如何看待绘画艺术与消费文化

在现如今消费文化的场域中,艺术家们是如何看待消费文化对绘画艺术的影响的?对于各个个体艺术家来说,进行艺术创作时是否受到了消费文化的影响呢?

消费文化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全方位包裹是毫无疑问的。消费是一种商业行为,消费者对于所要消费的对象之间是一种选择与被选择到关系。消费文化是流行性的,时代不同消费观也不同。每一代消费人都在相应的时代中理解着这个时代的文化流向。艺术家们不认为艺术会逃脱于消费的社会及文化环境。绘画作为艺术形式之一,在商业性的层面同样面临这样的关系。消费者决定需要哪种艺术形式和作品作为购买的对象,取决于本人对艺术的认知程度。消费市场中所存在的艺术消费者,通常都是对艺术具有普通认知的消费者,具有高端认知的相对较少,那是因为对艺术具有高端认知需要一个颇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背景。因此,在一般意义上的消费关系中,消费文化无疑会影响到艺术家的生存,同时也就干扰到艺术家原本的艺术立场,故在创作与生存之间往往会形成一定的影响。

当艺术家们面临创作和消费,创作和生存的问题时,有些艺术家比较主观的排斥与消费相关。其认为大众性的东西无疑呈现出特定的时代特质,其中势必包括了审美。对于艺术创作而言,思考是保持相对独立的前提而不是被时代潮流所裹挟,因此很少在“绘画艺术”中去考虑消费文化,消费文化“场域”对其艺术创作影响不大。有些艺术家承认某种程度上在潜意识中思考过市场,从完全的我视角转而也考虑过他视角。但内心仍然希望在艺术上保持艺术创作与生活个人的情感的紧密关系,保护好艺术家个人与艺术创作的纯粹的关系基础上,可以将人跟消费社会的关系作为艺术创作的一个角度。当然,还有部分艺术家由于其从事创作媒介材料成本的关系,需要考虑与消费文化和消费市场的契合。例如调查中一位从事漆艺绘画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作品涉及到了绘画作品和手工艺品两个范畴。就材料而言选用的是天然漆(大漆),材料成本比較高。在消费文化的场域中,大漆作品的市场会好一些。在创作作品时会对此进行一定的倾斜。

消费文化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毫无疑问成为了日益显现的社会生活表征之一,它不是静态的客观对象,它是包围着包含艺术家在内的大众群体的。从绘画艺术家对消费文化和个人创作关系的反馈来看,他们承认被动或主动的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和支配,这种影响和支配势必直接或间接地反馈在其绘画创作中。但绘画艺术家作为精神审美地创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不受或者少受消费文化的影响,不被消费文化所裹挟;也可以根据创作需求,在不影响创作品质和思想表达地条件下和消费文化进行融合,这是大多数真正绘画艺术家的真实反应。

二、艺术家如何考虑绘画艺术与受众的关系

在传统艺术话语中,艺术将生活中的素材进行艺术加工,通过艺术手段和规则进行表现。但是在消费文化场域中,艺术和生活、艺术和大众的距离不再那么遥远。人们需要在日常生活注入艺术气息和美学体验,从单一的物质化追求转而在追求日常消费和生活中的“艺术化”。虽然大众需要的“艺术化”不是艺术家眼中的艺术,但却对艺术家们提出了需求。那么,绘画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是否会考虑这种需求,考虑受众?作品的信息反馈又如何作用于绘画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呢?

从对绘画艺术家进行的问卷调查反馈来归纳,一种类型艺术家从自身的创作感受出发,表示个人的创作不是非常考虑受众,认为画画主要是建立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其绘画作品能够比较清晰地表达出自身生活中的真实性,那么作品和创作就是成立的。另一种类型的艺术家从受众这个对象的认识出发,认为考虑受众其实是一个托词。解读权都是受众的,其实是解放了自己。艺术是个体之事,所作所为都源自自身之信息的输出。受众也是对方对创作者作品的理解和解读,可能与艺术家创作之初衷相左,但这已经不是画家考虑的事了。以上两种绘画艺术家不考虑受众的需求,相对只关注艺术本身和创作主观的表达,那么也就不会太关注受众对作品信息的反馈,从而成为影响艺术创作的因素了。还有一种类型的艺术家则将创作区分为两块,一个部分属于具有精神层面的主观艺术创作,这时候完全不考虑受众,只在乎自己的内心。但另一部分的创作要考虑生存、考虑艺术代理机构、考虑藏家等因素,此时会接受到购买的藏家、机构等受众的信息反馈。他们会根据作品的价格、作品接受对象的具体情况而进行调整,但绝不会是“谁买单,谁有话语权”这是有悖于一个真正艺术家的身份和艺术创作初衷的。

然而不管艺术家们如何去理解自身创作与受众的关系,但从绘画艺术史上来看,自古以来画画其实都是与受众有关系的,即使是在现代主义那些很个性很前卫的作品中也是如此。这些作品与受众的关系也在影响着画价,影响着创作,也在填充着美术史。一般来讲,色彩构图、内容等这些因素会因为顾虑到受而相对平和一点,可能不会太极端,然后这也可能是艺术家有时候想突破,有时候又需要利用的角度。

综上可见,虽然大众有对艺术的审美体验及生活参与的需求,但艺术家看待与受众的关系反映出了绘画艺术的“精英性”“精英性”一直都是绘画艺术的文化属性,是对社会整体文化精神层面的深刻反思和创造性变革。它具有明显自律性,无论美术(绘画艺术)的表达策略有何变化,如何与大众社会联系密切,但美术(绘画艺术)的精英性仍是我们确立美术(绘画艺术)价值本体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正是基于这种“精英性”大都艺术家不会在艺术创作中去考虑大众的需求。但这并不妨碍受众去理解艺术家及其绘画作品,从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口中和笔下、从画展、画廊及其他艺术机构等场所的展示去认识、欣赏艺术作品。

三、消费文化下艺术家的创作与受众审美

消费文化对艺术受众的影响表现在艺术接受的娱乐化和感官化倾向。艺术的审美和生活的距离被拉近了,消费文化使审美日常生活性。由此,艺术作品的受众希望在艺术作品中享受精神愉悦的基础上,增加娱乐性,贴近生活。这是否会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是否改变着艺术家与受众的关系呢?

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审美特征,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分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综合艺术、语言艺术四类。?绘画作为视觉艺术之一,具有直观和具象的特点,绘画作品需要接收者通过视觉感官去把握形象所传递和饱含的审美。艺术的永恒通过瞬间的把握来表达,“绘画在它的同时并列的构图里,只能运用动作中的某一顷刻,所以就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③绘画语言本身具备了一定的审美价值,画家运用自身的绘画表现手法塑造具有审美意义的意境,作品在画家与观者之间建立起了沟通的桥梁,作品使观者产生共鸣也是审美特性的表现之一。由此,绘画艺术固然有形象性、思想性、情感性等多种的特征,但审美特征是最本质的特征,离开审美特征也就无从去谈艺术了。归结到画家和观者,两者之间通过审美桥梁、情感共鸣产生关系。作为观者的受众在观看作品时毫无疑问时表达出审美特性的,不考虑受众本身的审美高低,其观赏和思考的行为过程与鉴别作品真伪的收藏家、买卖作品的商人,甚至运送作品的工人、看管作品的安保人员所展现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审美特性一直都存在于艺术中,是区别于其他艺非艺术的本质特征。

在对艺术的传统认识中,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活动被认为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审美活动,属于精英阶层的精神性活动,与大众普通生活的物质性活动毫无关系,普通大众也与这种审美的精神性活动格不相入。但艺术的发展是无法脱离历史发展的,消费社会的到来使艺术家们主动或被动的重新关注商品性因素、消费性因素对艺术的渗透,在审美性与消费性之间的产生了新的关系。

在消费文化下,绘画艺术家们承认消费文化、流行性消费观顺应时代不断的发生变化的。大众的审美则在消费文化下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艺术在消费文化下的审美已经超出了“纯艺术”的审美范畴了,展示画作的场域也不再只在美术馆、博物馆等与日常生活“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而是扩大为城市广场、购物广场等。此处审美、艺术、商业三者的活动进行了一个交替和叠加。在大的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创作环境的变化及现在所处的消费文化的包围中,艺术家们也试图利用消费文化和大众审美两者中可利用的部分运用到创作中。画家们作品的审美与消费体现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个部分。从调查来看,画家们无论有没有主动使自己的作品进入消费渠道(收藏也通过消费的过程实现的),都多多少少接触和参与消费。在物质层面上来看,作品借助物质形态展现,在经过不同主体的观赏,其物质形态造成的没有什么消耗,(排除意外损害)更不会妨碍审美的展示和观者审美的接受。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审美活动是通过感官刺激激发审美体验。艺术接受的感官愉快和消费的感官愉快是同质的,这是审美在精神层面具有的消费性。?总之,审美体验具有愉悦性和感性愉快,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审美消费性的表现,因为对作品的观赏所产生的审美愉悦和消费的快感是相通的。

但画家们认为消费文化对大众审美包含有积极影响的一面,会对受众有影响,但也会有盲目跟风的现象存在。因此,对于艺术创作而言,画家们更多思考的仍是是保持创作的独立性。

四、 作品与受众间的理想关系

艺术家的最后作品不会只是放置于自己的工作室或家中自赏,绝大部分最终是要走进大众视野中的。作品与主动或被动接受、观赏的受众之间势必产生了某种关系和关联。那么在创作这些作品的艺术家心里,作品与受众之间的理想关系是什么呢?或者说是否有机会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呢?从画家们的反馈来看,大多数画家认为艺术品与受众之间很难达到他们所寄希望于的那种状态。因为受众层次很复杂,无法共存于同一平台。其实每一个绘画或者每一个类型的绘画都会有他的一个受众群体,所以也没有必要说让大家都喜欢,还是要保持自己的创作的独立性。其中有一位艺术家用买牛肉来打比方,会吃的人会挑选部位,不会吃的则跟风附和。他希望艺术品能遇到“會吃的人”,希望有些人能够觉得其作品中有他们喜欢的地方,有觉得能够感同身受的地方。但在调查中也不难发现,有艺术家认为如果大众都去解读他的作品,认为可以理解,甚至于清晰的表达对作品的“感同身受”那么他会“不悦”,这种“不悦”是对自己作品艺术思想表达精英性的维护,是对艺术家和作品艺术性的保护。这种与大众似近非近关系的把握并不容易,某种程度上艺术家是希望保持艺术独立性的。但在消费文化视域下,消费、大众、市场都逐渐参与到艺术中,由此带来了艺术家如何与市场产生关系的问题。

五、 艺术家如何看待自身及其作品与市场的关系

“艺术作品自古以来就是作为商品而创造的”,“因而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是为了出卖,而不是为艺术家自己所用。”⑤艺术的商品化,艺术与是市场产生自古有之,中外皆存,绘画艺术的商品化是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而逐渐频繁。在消费市场活跃的今天,艺术家们不会也不羞于去谈艺术与市场、艺术家与市场产生的关系。绘画艺术在艺术门类中是以实体艺术作品进行创作展示的,在交换过程中产生了实物的易主,表面看来离开了其创作者。但绘画艺术不是一件普通的物质消费品,它是画家精神和思想的外在形式表达,不会因为拥有者的改变而消磨它与创作这的关系。另一各层面说正是因为有了画家的名字和画家的个人符号性的存在,画作才具有价值,脱离创作者,作品的意义就不存在了。因此,在成熟的艺术市场中艺术家、画廊、拍卖机构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在艺术市场建中立合理的规则。在调查中,与西方艺术市场有过接触的绘画艺术家谈到西方的艺术市场时认为其已然非常成熟,艺术品的价值具有官方的认证评判的,包括公共博物馆、非营利性的艺术机构、非商业性的双年展及艺术评论家等都具有独立评价艺术品价值的资格。同时,艺术画廊和拍卖行都是具有独立职能的艺术市场运行机构,作品从画廊被收藏家购买后经真伪鉴定和学术评估后由拍卖行进行拍卖。优质的画廊会为画家寻找具有品质和知名度的收藏家,为艺术家举办一定数量和高质量的画展。西方艺术品市场有两大主力,一是如博物馆、美术馆这样的机构,由于学术研究的需要收藏艺术作品;二是对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人群,出于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并且通过收藏艺术作品陶冶情操。?画家与市场的关系在这样的规范及高质量的运行机制下产生了和谐良性的关系。在中国艺术市场远没有西方的积淀,处于初期有点混乱、不规范的状态中,拍卖行代替了画廊的职能,高价拍卖作品,画廊的生存被压缩,不利于高品质画廊的发展。由此对画家艺术的优质传播和良性发展产生了影响。因此,画家们更愿意自己的创作被具有高端品质的画廊去运营,这样既不损害其艺术的思想和表达,又可以与市场产生优质关联。

结语

艺术家(画家)不可避免的置于消费社会中,在消费视域中其受众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愿意接受受众的审美欣赏,希望得到较高审美素养群体的接受。但我们仍然不难看出艺术家由于其精神层面精英性质的存在,大多数画家仍然在自我主观意志上坚守艺术创作不被裹挟和左右。但艺术审美具有消费性,受众群体消费(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消费)艺术品的趋势都是绘画艺术本身,画家群体创作不可避免的,如何达到尽量和谐和良性的关系,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注释:

① 杨斌.消费文化与中国20世纪90年代美术[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

② 樊朝臣.从审美走向消费:艺术接受的当代嬗变[D].山东:山东大学,2008.

③ 【德】莱辛,朱光潜译.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④ 樊朝臣.从审美走向消费:艺术接受的当代嬗变[D].山东:山东大学,2008.

⑤张来民.作为商品的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⑥孙文杰.探索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J].河北:美与时代,2020(3).

参考文献:

[1]樊朝臣.从审美走向消费:艺术接受的当代嬗变[D].山东Ml丨东大学,2008.

[2]【德】莱辛,朱光潜译.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2016.[3j杨斌.消费文化与中国20世纪90年代美术[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

[4]金元浦,章建刚,殷双喜,张晓明,王昱东,杨斌.艺术创新与消费文化(座谈)[J].北京:美术观察,2002(9).

[5]张来民.作为商品的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孙文杰.探索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J]河北:美与时代.2020(3).

注: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人民的艺术—大众消费视域下江苏区域绘画艺术与受众的关系研究》(2019SJA0417)。

作者:郑丽琴 徐畅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艺术消费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艺术消费论文提纲11-15

消费论文范文05-08

消费学论文范文05-08

消费法论文范文05-09

生活消费论文范文05-09

消费意识论文范文05-09

消费市场论文范文05-09

医疗消费论文范文05-09

农民消费论文范文05-09

消费贷款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建筑立面论文范文下一篇:通信电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