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中如何处理关系

2022-08-18

第一篇:恋爱中如何处理关系

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计算能力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所必须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一个基本标准。82年英国出版了国家学校数学教育研究委员会著名的《cockcroft报告》,该报告认为:“读数和计数、知道时间、购物付款和找零、计重和测重,以及完成与此有关的必要计算以及估算和近似计算的能力”是成年人生活、工作以及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由此可见,计算将伴随人的一生。一个人在成人以后所需的数学知识,基本上在小学阶段就学会了。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终身受益的,所以计算教学又是小学数学教学重点中的重点。

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传统的计算教学是以“传授——接受”构成教与学的关系,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讲授、灌输为主,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常常只重视计算的结果,而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而在课改初期,教师们认识到了原有教学模式的局限,大张旗鼓地开展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计算教学中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没有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导致课改初期学生计算的能力不如以前的学生娴熟。我们困惑,如何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呢?以下粗浅谈一谈对此的一些认识。

一、精心设计,正确处理算法与算理的关系

1、算理应是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

在计算碰到新问题时总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应用已有的经验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明白一个个算理,从而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不但能提升认识,还能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基础,缩短教学的时间。

2、展现多种算理时要找到突破点。

叶澜教授说过,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为此,在交流多种想法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恰当的一种切入口,大部分学生容易理解的进行突破。这样效率就提高了。

例如:教学十几减9时,学生出现了好多种算法,如果要一一解释每个学生的算理确实要花好长时间,而且其他学生还会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结果什么都不清楚,因为每种计算都会有一般的算法,为后续学习打基础的。这时教师只有选择其中最容易理解的破十法和想加算减这两种方法讲解,让学生理解算理。这样既能让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3、注重算理与算法的沟通。

算理是算法的基础,当学生明白了算理后,教师及时落实算法与算理的联系,有利于对算法的掌握。

4、基本算法需要重点强化练习。

1 一节课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在多种算法中有基本算法,这种基本算法对后续学习又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对基本的算法有必要进行强化,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会。针对上述十几减9的例子,破十法和想加算减的方法就是基本算法,进行强化训练,对后面的十几减

8、

7、

6、„„都有很大的作用。

二、课堂上保证新算法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

在新的计算方法教学的第一课时留有一定的时间完成一定的练习量,能从学生的反馈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计算方法上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这样就能将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掌握算法,初步形成计算技能还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时。本课的难点是一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写法,虽然学生已经通过摆小棒、在计数器上拨算珠知道了列竖式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但是否完全理解呢?通过集体讨论明白算理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首先指名板演,请两个中下生上黑板做,其余一起看。这时两人的计算过程一览无余,一人正确,另一人却将一位数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了,显然没有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思,算理不清楚。经全班同学的点评,这位学生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在后来的课堂作业中就没有发生类似的错误。如果单靠讲算理,而没有及时练习巩固,这个错误就会延续到第二课,而到了第二课难道还要再演示、再讲一遍?课堂的效益从何而来?

三、改变计算教学的模式,给予理解算理的空间。

计算教学常常借助一定的情境作为一节课的引入,通过情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探索出结果。情景的创设,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而计算教学一定要借助情境吗?没有情境,学生能够自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吗? 在教学“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零的数,结果还是零”的内容时,一位老师一改往日的教学,直接出示0÷4这个算式问学生:你能算吗? 生1:可能是0吧!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猜的。

师:有时根据第一感觉解决问题也是一种好办法!

生2:0÷4肯定是0。比如: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0个桃子,就是0÷4=0。

生3:对。我身边有0个皮球,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组分0个皮球,所以0÷4=0。

2 „„

生4:还可以把0÷4=()想成4×()=0来想 „„

接着又讨论了0不可以做除数„„

这个案例中没有由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借助情境让学生明白算理,而是直接出示算式,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举出一个个例子来解释,理解算理、获得答案,这样也激活了其他同学的思维,纷纷从已有的经验内提取经验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讨论时间充足,不受情景的约束,算理与算法都得到解决。

总之,计算教学中理解算理与掌握算法不可偏颇,“重算理、轻算法”和“重算法、轻算理”都不可取。正确地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重算法,轻算理,靠学生大量机械的练习而形成计算技能,造成了大量的小学生对数学望而兴叹,觉得数学很难,计算很难。今天听了刘老师的课,特别是通过课前的备课研讨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重算法,轻算理,靠学生大量机械的练习而形成计算技能,造成了大量的小学生对数学望而兴叹,觉得数学很难,计算很难。今天听了刘老师的课,特别是通过课前的备课研讨,课后观课议课的环节介绍,我对刘老师课堂教学中传递的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实现算法和算理的统一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点思考。

一、课堂上教学环节易简不易繁,尤其是在导入环节,简单有效的导入情境,使学生能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列出算式,但又不能够在已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马上求的结果,这样就使得教学直奔主题,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集中到自己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中。否则过多的情境设计,容易分散学生对计算学习的关注。

二、教学中老师心中有算理,在教学设计师就要考虑到用怎样的途径实现算理的渗透与算法的统一。

三、只有在教学中才见算理。计算教学上实现了从估算到口算,在到笔算,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借助于直观图,让学生圈一圈,想一想,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在计算的教学中,直观图无论是引导学生探究算理还是用于验证算理,对学生来说都要经历一种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做好算理与算法的统一

四、教后反馈中有算理。有的课堂上在学生掌握了算法之后,就通过大量的练习去熟练,忽略了对算理的深化。今天刘老师的课,课堂定位与教学行为是统一的,在练习中仍关注让学生说一说这个数是怎么来的,来内化算理。

例如:学生经过估算之后,进而独立的运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出23×12的结果,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学生采用直观图探讨 3 23×10=230 23×2=46 230+46=276,这里我感觉教师的主导性大于学生的主动性,如果能够让学生充分的说一说这个过程,对沟通算理与算法也许会更好一些。

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处理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在《课标解读》中也强调“应当淡化对运算的熟练程度的要求,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准确地得到运算结果,比运算的熟练程度更重要。应当重视学生是否理解了运算的道理,是否能准确地得出运算的结果,而不是单纯地看运算的速度。”这一目标的提出就要求教师在数的运算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于学生运算技能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在教学中要注重将算理与算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如何正确地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就结合平时的计算教学,谈谈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处理算理与算法的关系的的几点策略:

一、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理解算理,适时总结算法

《课标》在计算教学上提出了“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算法的理解”。如在学习“分数除以整数”时,先让学生尝试解决“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很容易就得出每一份就是,接着又让学生动手折一折,让学生感受到求也是求是多少。于是就有了2种列式:①=,②==。有了前面的基础,求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几份之几时,学生也出现两种方法:①=(难以计算)②==,通过比较,学生不难看出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计算比较适合。这时老师并不急于让学生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而是通过:“这样计算对吗?请你进行验证。”有了前面折纸的经验,学生很快就折出平均分成3份,也就是求是多少。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验证算法,最后得出结论,总结出算法:分数除以整数,可以转化为乘整数的倒数来计算。

二、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算理”,适时掌握算法

把操作活动与知识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思维外显为直观的活动。教师的不断追问与引导,能及时帮助学生沟通具体感知和抽象叙述之间的联系。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实现对算理的意义建构,进而理解算法。 在“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中,如果单纯引导学生观察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很快发现“‘÷’变成了‘×’、‘除数’变成了‘它的倒数’”。这样的算法发现,虽说已经达成了教学任务,但不免有些牵强。在作业中仍然是部分学生习惯性的把“÷”写成“÷”、“除数”写成“除数”,“这是为什么?”这脆弱的根原是对算理的理解程度,为了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具体(1小时能行多少千米,2÷)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学生画线段图,把小时行的2千米看成单位“1”,在学生画线段图的基础上,稍作引导就不难使学生认识到1小时行的

4 路程不正是小时所行2千米路程的倍吗?而前一课时《分数除以整数》已经使学生已经理解了就是求是多少,那么就能感悟2÷就是求2千米的倍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的本意是通过探究1小时与小时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两者路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算理这赖于成立的奠基石,有了分数乘法意义的铺垫,顺利成章地得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法。

由此可见,计算教学只有在感悟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才能形成真正的计算技能,不明白算理的算法是机械的算法,对计算技能的形成是不牢固的。

三、在已有认知经验基础上理解算理,适时生成算法

《小数加减法》一课,为了让学生有机会调动已有的认知经验,经历判断、推理、抽象的思维过程,解决小数点对齐的算理,用学生熟悉的“元角分”生活实例:老师到超市买两样东西,一个是 1.8元,另一个 2.14 元,请你帮老师算算一共花了多少钱?。学生以前做过很多很多加减法题,无一例外的都是把末位的两个数字对齐。但在这里,因为学生都有购物的经验,他们发现,如果把末位的 8和 4 相加,就是用 8角加 4 分,那肯定不对了,只能是角与角相加,元与元相加,就是8角与1角相加,1元与2元相加,并让学生列出算式,通过观察生成小数加法的算法——相同数位对齐。原来小数加减法的“小数点对齐”是为了确保“相同数位对齐”,而相同数位对齐背后的道理就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直接相加减”。学生不仅找到了算法,还理解了算法背后的算理。像这样,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总结算法,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核心概念,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的目标。

四、在反复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中,适当强化算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解抽象的算理,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妨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用数学语言综合描述,把具体的感知通过语言的加工描述最后概括形成算法。这个抽象描述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算理的过程,从而达到感悟算法。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在计算教学中,数学思维常常是凭借数学言进行。引导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你为什么这么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中,在画出线段图的基础上,引导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是多少”“=就是”,“计算过程中注意先约分,再按分数乘分数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在这样的描述的过程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学会计算的基本技能。同时通过将学生自己的思维转化数学语言,从而达到用数学的思想学习数学,表达数学在强化算法的同时,理解算理。

总之,算理和算法是计算教学中一个有机的整体,形式上可以分实质上是不可以分的,重算法也要重算理,重算理也要重算明晓算理,我们必须要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实现算理与算法的融会贯通、法理相容之境。

第二篇: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自悟自得与语言训练的关系?

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自悟自得与语言训练的关系?

hbyxlyl 发表于 2013-6-1 17:51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技巧,也不是教师讲述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感受体验,领悟语言规律和人文精神;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自得。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新大纲也指出,要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自读自悟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它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笼统地把语文课说成语言训练课是片面的,但是语言训练肯定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语言训练之所以被口诛笔伐,被“打人冷宫”,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训练缺乏过程。没有对课文语言进行充分的感受、体会和感悟,就把语言形式从课文中生硬剥离出来,理性介入太快。训练缺乏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完整的课文“大卸八块”,然后各自为政,进行机械的、东施效颦式的模仿运用训练。训练的内容和方法缺乏人文内涵:过多的机械、重复训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8HTo/Vw!I;P/J2U

其实,这些不是训练本身的过错,而是我们在理解训练内涵时出现了偏差。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赋予“训练”一词以新的内涵。课程改革要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因素,而加强人文因素跟重视语言训练是不矛盾的。比如,把机械的重复的语言训练变成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把静态的语言练习变成动态的语文实践等。语文教学,只有把语言内涵揭示深透,人文精神才能得以凸现。所以,语言的训练只有站在“人”的高度,强调人文性,才是科学的训练。我们要摒弃的是那种不假思索的,不因学生学情而定的、机械重复的训练。-c^Oh1y XXX说过:“语文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行。”语文学习要下工夫,也就是说还是离不了训练,何况小学语文有许多东西是基础的。比如说,要把字音读准,要把字写好,里边没有太多的道理好说,就是得下苦功练。只是我们可以一方面用综合训练包括单项训练,比如,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然后写写自己的感受,就包含着字、词、句、段、篇等练习;另一方面,原来我们的语言训练大多是静态地、孤立地练词语句式,现在可以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中学习语言,加强语文的实践。语言训练要走生活化的路子,要与孩子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相结合,不能就训练谈训练;要有孩子的味儿,要能反映孩子参与生活、参与发现的过程。语言训练、思维训练还要有人文内涵,如果进行得好,就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了。要能触发孩子的情感,要有孩子的思想、情感。因为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有别于其他工具,它熔铸思想,蕴涵情感,也承载形象,与人文精神是一体两面。其实,“训练”和“感悟”不是水油分离、完全割裂的,“训练”侧重于部分、理解,是共性的、可测的、程序化的、技术性的;“感悟”侧重于整体、感知,是个性的、模糊的、意象化的、情感性的。“训练”与“感悟”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Z5rO3B+[u/x G

简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训练”与“感悟”分离,两败俱伤;“训练”与“感悟”相融,则相得益彰。

第三篇:大学生如何处理恋爱关系

大学生如何处理好自身的恋爱关系,[大学生励志网 ]也许成了许多在校大学生最为关心的一件事儿。一个大学生的恋爱生活的成败,可以说会牵涉到他或她大学期间所有其他方面的生活。但是许多大学生由于感情生活经历不多或者不够,对校园爱情的正确理解、分寸把握、轻重程度、感情维护与修补、时间与精力的分配等方面的问题,理解有偏差,处理方法不当,不但没有给自己带来爱情本来应该具有的快乐与幸福,相反,却造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局面,让自己深陷纠缠不清的感情漩涡,以致最后得不偿失,一无所获,既造成了时间和精力的损失,又造成了学业的荒废和身心的双重伤害。如此看来,大学生有必要对校园爱情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与理解,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恋爱关系不是大学期间最重要的关系。现在有很多的大学生,由于忽视了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再加上又没有把主要的心思放在学业上,从而导致从恋爱之中寻找精神依赖与精神支持。这种做法肯定是错误的。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学生的天职永远都是学习。由此可知,和同学以及老师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肯定是超过恋爱关系的重要性的。恋爱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更有可能成为一件好事,就看你能否处理好恋爱关系和其他关系之间的关系。如果把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比作大学生活的两台引擎,那恋爱肯定就是开动引擎的油。高质量的油可以让引擎运转正常,低质量的油可以让引擎运转失常,超高质量的油可以加倍提高引擎的输出功率,超低质量的油可以导致引擎的全面熄火。因此,如何把握好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恋爱关系这三种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认清他们各自的分量和重要性,怎样驾驭者三种关系,是任何一个准备进入恋爱状态的大学生都必须事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当然,只要记住引擎和油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应付自如了。

第二,对校园爱情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爱情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和精神过程,是阴阳两极碰撞出来的不可名状的电流,是两颗心不由自主的结合,因此,任何勉强的、强求的、死缠烂打的爱情,都是不可取的。不要去模仿和追求电影里的爱情和小说里的爱情,不要去尝试演讲稿和抒情散文里的爱情,这些爱情都不是真实生活中的爱情。爱情来了,就要像迎接甘露一样去拥有她。爱情姗姗来迟,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爱神的光顾。爱情不来,就要用其他的情去填补空白,比如同学情、师生情、同乡情、亲情等。当一个人表示对你没感觉,或者没法爱上你的时候,一定表明你的某个方面不令他或她满意,但这并不证明其他的人对你也会不满意。要知道,每个人爱上另外一个人的理由都是不一样的。这时的你如果真的需要爱情,完全可以掉转视线,寻找新的目标,要相信你的身上一定会有与其他任何人都不同的闪光点,而这个闪光点也一定会有人感到满意与欣赏。因此,爱情不可穷追猛打,更不可死缠烂打。也许少数人会通过死缠烂打暂时获得爱情,但要知道,自然而然的爱情可以让一个人发现自己以前没有发现过的优点和长处,而死缠烂打却让你失去了这个发现自己的机会,因为你不是靠自己的某个闪光点让别人爱上你的。所以,结论就是:相信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

第三,爱情不是一件跟风的事儿。很多大学生的爱情实际上是跟风的结果,是看到别人有了爱情,看到别人幸福的样子(注意,只是看上去很美),产生了羊群心理,也就花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爱情。这种现象在女生当中尤其流行。一个寝室里四个或者六个女同学,当其中一个有了男朋友,其余几个会投去羡慕的眼光;两个有了,其余几个会稍微有点紧张感;三个有了,其余几个会有相当程度的紧迫感;如果只剩下一两个了,就会尽快完成寻找男朋友的任务。这当然是很不理智的做法。绝大部分女同学之所以这样做,最主要的原因是觉得自己面子上挂不住,觉得自己比别人差,连个男朋友都没有。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原来一起玩耍的室友没有了,自习、吃饭、派对等场合没有朋友相伴。但这些都不能成为快速完成爱情任务的理由。俗话说,病急乱投医,肚饿不看菜。在同伴的压力下快速寻找到的男朋友,就像车快开了急忙中所选中的一样商品,其质量和满意度肯定不过关,而这会为以后的感情生活埋下苦果的种子。男大学生虽然在跟风这种现象上没有女生普遍,但同样存在很多这样的例子。因此,爱情不是讲面子,爱情不是时尚,爱情不是饥饿时下饭的菜肴,不可跟风,不可心急,不可“随便”(很多朋友一起吃饭时的点菜用语)。

第四,距离才是保持爱情之花常开不败的法宝。爱情到底需要花多少时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的大学生爱情失败,不是因为男女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而是因为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多。相反,很多大学生恋爱成功,不是因为男女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而是因为他们准确地把握了在一起的时间的多少程度。有的同学在恋爱的时候,恨不得时时刻刻两人呆在一起,下课呆在一起、吃饭呆在一起、上图书馆呆在一起、自习呆在一起,外出时更不用说,甚至上课时也会跑到对方的课堂上去呆在一起。晚上不到熄灯关门的时间,就坚决不回宿舍,甚至发展到爬门翻窗的地步。这种做法太不理智。真正让人舒心愉悦的爱情,来自两人相互间的体贴、关心、爱护、尊重、平等,来自于两人学习上的互助、困难中的扶持、失意时的鼓励。而这些和时时刻刻呆在一切几乎没有任何的关系。相反,总是呆在一起,就会占去相当多的学习读书时间、运动娱乐时间、社会交往时间、休息调整时间。另外,呆在一起的时间过多,会增加双方摩擦的机会、吵嘴的机会、生气的机会、断交的机会,这是双方都不愿看到的结果。相反,如果保持一定的距离,双方就会比较珍惜在一起的时间,就会表现出对对方更多的爱意和关切,就会有更多的新鲜的话题,这样也就会增进两个人的感情。

第五,爱情不是自我封闭的二人世界。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爱情是一件两人世界的事儿。但同时,几乎所有的人也对这个“两人世界”的说法的理解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认为爱情是一个可以离开外界的纯粹的俩个人世界。这当然是错误的理解。许多谈恋爱的大学生,一旦有了恋爱对象,就开始和室友、和同学、和集体拉开距离,进行自我封闭,只是沉静在两人的世界里,和室友的聊天没有了,和班上同学的接触没有了,集体的活动不参加了,社团组织的活动没兴趣了,等等。这种不正确的恋爱态度,会让恋爱者失去很多很多的其他方面的机会。要知道,在和同学、老师、班集体、社团等的接触和交往中,会为你创造意想不到的机会,这种就会也许一生只会有一次,或者失去了就永远不会属于你了。关于这些机会的重要性,可参阅我上面提到了那两篇文章,即,《大学社如何处理同学关系》和《大学社如何处理师生关系》。根据大学生恋爱的现实状况来看,百分之九十九的爱情在毕业后都走向了结束,因为走向社会后的爱情机会实在是太多了。如果是这样的话,用一个只有两人的爱情关系来代替所有其他关系,或者大部分其他关系,看来是一个非常不合算的选择。因此,恋爱时期,不可以将自己和对方封闭起来,而是要更积极地抓紧有限的时间,参与到其他的社会关系之中去,建立起今后极为有用的各种社会关系和人脉。当然可以两人同时参加,这样一个机会也许就会变成两个机会,对双方今后的人生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篇:大学生如何处理谈恋爱与学业的关系

看到这个题目,我马上联想到蔡大生老师。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蔡大生老师是我在《音乐与人生》课上的老师,他曾经向我们介绍过他的大学生活。其中,他讲到过在大学时期,他像打游击战一样交了女朋友,当时引得我们哄堂大笑,然而,当他最后他讲到当年的女友已经是他爱人的时候我们又是无比的羡慕。

曾经听一位“前辈”说:大学不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会后悔一辈子的!大学生谈恋爱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是大学生是否适合谈恋爱,能否处理好与学业之间的关系?大学生恋爱真的是必修课吗?对于《大学生如何处理谈恋爱与学业的关系》这个题目,我想先讲述两个在我身边发生的实例。

第一个实例的地点在杭州师范大学的经亨颐学院。经亨颐学院是杭州师范大学的招牌学院,在经亨颐学院中有一对人尽皆知的情侣,男的在学院内担任学生会主席一职,成绩在班中排名第二,为人热情爽朗,阳光积极;女的成绩全班排名第一,同样自然大方,平易近人。由于这对情侣十分优秀,同学们经常称呼他们为:主席和第一夫人。他们的爱情故事同样得到在校内的不少老师都的称道,有位老师说:大学生谈恋爱就要像他们这样。

第二个实例是发生在我的一位同学身上。上高中的时候,我的那位同学在学习十分刻苦,成绩也是名列前茅,他是学生、老师、家长心目中的学生楷模。然而,天不遂人愿,在高考的时候,他因为一些原因和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上了一所普通的一类学校。在大学中,他交了一位女朋友,由此便迷失在恋爱的世界。生活费经常是靠像朋友借,晚上差不多都快十一点才回寝室,上课的时候也是在用手机和女友聊天发短信,严重耽误了学业。上学期期末的时候,他的功课有三门是亮红灯的。

我举以上两个实例是为了说明:大学生谈恋爱可能使两人都正向发展,也可能使恋爱中的人处理不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导致学业荒废。我认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不在他人,而在谈恋爱的当事人身上。接下来我将联系本学期所学,简要谈谈大学生应该如何处理谈恋爱与学业的关系。

在理论上,所谓谈恋爱,应该是身心成熟的人对于自己未来情感、婚姻与家庭幸福的思考和尝试。现实中,大学生虽然大多过了18周岁,符合法定成年人标准,但未必心理都已经成熟。有不少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被学业压力和老师、家长的看管所束缚,未曾得到机会去考虑何谓“爱情”、何谓“婚姻”、何谓“幸福”。在这种情况下谈恋爱,大多不过是看到一位异性觉得感觉不错而已,或者不过只是看身边的人都有男/女朋友而眼馋,更有甚者不过是生理发育成熟之后的冲动。这种情况下的谈恋爱,虽然不掺杂世俗中金钱、世故等等杂念(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大学生谈恋爱中掺杂了这些),但也未必是真正的爱情。由此可知,大学生如何处理谈恋爱和学业之间的关系变的尤为重要。

首先,应以学业为主。父母用辛辛苦苦赚的血汗钱供我们上大学,哪怕不是为了自己,就算是为了父母也要先把书读好。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应用在学习上面,恋人之间要经常督促对方是否完成这段时间内的学习计划,及时完成作业;双方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讨论;恋人之间在一起久了也很少会感到疲惫,因此可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保证成绩平稳中有进步。在学生生涯中,好的成绩无疑是最美味的面包,有了面包的爱情将会更加的诱人,也会更加持久。

其次,珍惜情谊。两个人在大千世界中相遇已经是很大的缘分,而且两人又成为情侣,这可是更大的机缘。情侣之间要互相信任、互相扶持、不要轻言放弃、珍惜眼前人。记得在第一入学的时候,我曾经在校长做报告的时候代表在场所有学生问了一个问题:大学生是否应该谈恋爱?叶校长说的其中两句最重要的话是这样的:

1、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中大部分都在大学甚至更早的时候谈过恋爱,西方教育从来没有反对大学生谈恋爱。

2、如果你在学期间遇到了你缘分中中另外一个人,请好好珍惜。蔡大生老师也说过同样的话。他们的话不一定绝对正确,但至少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第三,注重精神。一般大学生的经济并不宽裕,并不能像白领阶层一样消费,因此应该更加注重精神上的满足。而精神上的满足就是要多补充精神给养——多看书。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人是幸福人,他们能够使生命在有限的时间内无限的延长,在书中感悟先贤的精神世界,与他们进行精神上的对话。这不仅是对自己精神境界提升、扩大知识面提供莫大帮助,也为日后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奠定基础。情侣之间经常交流彼此最近所阅读的书籍,分享自己对书中人物的看法和自己对这本书的感悟,这又是对双方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一大提升

其次,对于谈恋爱,还要了解以下的问题。

第一,弄清楚为什么谈恋爱? 解除孤独、寂寞;希望得到关注与承认;缺乏父母之爱的转移;群体压力,从众心理;来源于某种补偿„„如果你是出自以上的心理,那么最好不要太着急;在一面爱情大旗后有多种动机,不完全是来源于爱情本身,你分析过吗?爱情问题是青年阶段最重要的问题的,会对你的一生产生影响,冒着可笑的危险来谈,将得不偿失。

第二,你的人格已经初步成熟了吗? 爱情是一种人际关系,最密切的人际关系;恋爱,是你的整个人格状态面对另一种人格状态,爱情成功与否,与人格状态有关,过分的自我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虚荣心强、内心缺乏安全感都是健康人格的大敌。人格发育成熟进入恋爱才会顺利,因为成熟的人了解自己的感受也了解别人的感受,成熟的人能够自信的把握住爱情的航船。

第三、你有爱情的误区吗? 如果有以下种种观念,最好自己冷静思考。 爱情是我的全部!爱能改变一切!你爱我,你应该给我一切!真爱只有一次!一看见对方缺点,爱就消失了!恋爱中有冲突是坏事!类似的观点还有很多。

第四、与爱情相关的因素你考虑过吗? 爱情与学习、爱情与家庭、爱情与物质基础、爱情与性关系、爱情与婚姻、爱情与子女、爱情与友谊等是爱情的矛盾,会在恋爱的过程中向两人提出挑战,只有处理好才会有更好的关系。

在当代的大学生之中,在校园里有女朋友或男朋友似乎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学校也持既不提倡也不禁止的态度让出现在校园里的一对对情侣成为校园中的另一道风景了。大学生应该接触一些新鲜的事物,然而对于谈恋爱这个问题,我们要适度而行,不可放任不羁,想如何就如何。要具有冷静态度和清醒的头脑,正确处理个人的感情问题。不要因为个人感情问题而影响学业,毕竟时不我待 ,要抓紧一切时间学好专业课,打好事业的基础。

第五篇: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处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青州中心小学 赖伟东 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就会产生反教育的心理障碍,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努力预防和消除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每一位班主任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那么如何正确处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呢?

一. 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克服逆反心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班主任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介绍有关心理方面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生理、心理变化特点。通过自查,来调节心理状态,达到内化健康人生心理的作用。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用情境和心理转移法、归因客观投射法和自我宽容法来减轻过重的心理压力、痛苦和自责。总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既善于自我解脱,又善于自我振奋。

二.改变教育方式,努力体现教育的艺术,增强教育效果。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作用是靠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实现的。把握适合于学生的多种教育方法,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方式,是处理逆反心理的重要基础。

首先,班主任要经常从学生的行动情绪反应,来了解其心态与变化,发掘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把握教育契机。其次是班主任在纠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时一定要沉着、机智,细心观察和捕捉学生逆反的真正缘由和意图,并及时攻破其内心深处的反击防线,扭转其心理偏差。再次是要求班主任有良好的教育心态,对学生的失礼言行要制怒,理智地进行冷处理;对学生一时想不通的问题和反复出现的错误要有耐心,要宽容。学生进步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反复是正常现象。班主任应当允许学生反复,并抓住反复的机会进行进一步教育,促其继续进步。抓反复,要反复抓。绝不能见学生进步过程中有反复就全盘否定。班主任“揪辫子”、“揭疮疤”的做法是最令学生反感的,易使学生因出现逆反心理而产生对抗行为或自暴自弃。班主任要多跟学生交流。交流是化解学生逆反情绪的有效方法,也是发挥教育效能的重要手段。交流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交流应该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和有针对性的。因为中学生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他们所思考的东西是十分广泛的,只有全方位交流,深层次交流,以理服人,才能赢得他们的共鸣。

(2)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班主任要尽一切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大动肝火,因

为人在发火的时候是很容易说错话做错事的,而对于老师的过失学生是很难谅解的。(3)要选择好交流的时间。课余正是老师和学生平等、自由地对话,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的最好时间,所以,下课后,班主任不要马上就离开教室,要利用这个时间多跟学生交流。

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用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赞美。

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

我认为,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能把摇摆不定的青少年拉人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批评,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但是,必要的批评还是应该有的,只是在批评学生时要注意这样几点:(1)时间:有的需当时批评,但有的缓一缓将更有利于接受;(2)地点:有的适于在办公室批评,有的适于在教室、操场;(3)场合:注意适当用私下交谈代替公开批评;(4)语言份量:注意要恰如其分;(5)态度:批评不能讽刺、挖苦,切忌使用“语言的刀子”、“心灵的鞭子”;(6)次数:不宜太多,切忌反复唠叨;(7)时机:选择学生易接受的最佳时机,促成学生接受批评的心理状态的形成;(8)方式: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性格以及错误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对比式、过渡式、迂回式、暗示式、商讨式、直接式等等。

三.加强感情投入。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水平。

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社会现实都在说明,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对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其行为意向和决策,受感情因素影响更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都会有体会,学生对某一门功课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这个老师。所以,师生之间多些沟通,多些亲近,多些相容,就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育。天冷了,班主任提醒学生多穿些衣服;头发长了,提醒学生去理一理;提醒学生晚上要早点睡,早晨要吃好,中午争取休息一会;放假了,要注意安全,不要玩水⋯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班主任如果能这样时刻为学生想得周到一点,既有严父般的要求,更有慈母的心怀,那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的班主任可亲、可信、可敬,也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向班主任敞开情感的大门,师生关系才能积极健康地发展,才能更有效地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说来,班主任与学生的感情越远,学生越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班主任对学生冷冰冰,严肃有余、温和不足,往往导致学生对班主任敬而远之,对班主任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学生们形容这样的班主任是“冰冷的心,木乃伊似的脸,刻薄的语言,古板的眼”,对他们往往嗤之以鼻。而如果班主任能与学生同乐、同忧、同悲,学生就会感到班主任是他们的“自己人”,乐意与其亲近,乐意听从教导,教育效果就会倍增。这正如泰戈尔所言:“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El臻完善。”班主任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

加给学生。要能够经常做到“心理换位”,多回忆自己在学生时代的想法和做法,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这样,就会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优化教育的外部条件,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团结友爱自尊自重的班风就是学生受教育的有利的外部条件,会有利于学生逆反心理的转化。有调查显示,98.5% 的学生有强烈的参加集体活动、获得友情、受到尊重的内在心理需要;97.9% 的学生十分重视集体对个人的要求、评价和信任。因此,利用学生的这些内在的心理需要,发挥集体活动对每位学生的教育、评价和激励作用,是造成积极的心理氛围,最大限度地防止逆反心理产生的有效途径。

所以,班主任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1)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

(2)针对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提升品德,克服逆反心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上一篇:筻口镇中心小学简介下一篇:客运站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