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2024-04-12

浅谈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精选8篇)

篇1:浅谈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浅谈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成绩的重要保障。如果一个教师不关心和热爱自己的学生,那他也就不可能主动的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同样如果一个学生对自己的老师存在对抗情绪,那他就会对这位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产生反感,从而影响该学科的成绩。老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要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些行为准则是不会改变的。我认为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如果老师想得到学生的尊重并使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一、热爱学生,无私奉献

人们常说老师是蜡烛、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老师应该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奉献给学生,在教学中做到对学生亲切关怀,耐心帮助,平等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不能只关爱学习好的学生,而对“后进生”冷若冰霜。如果教师歧视和偏心,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挫伤自奠心,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自暴自弃,最终放弃学习。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敬,就必须热爱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全部传授给每一个学生。真诚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也是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及时批评教育;教师本人有了错也应该学会说“I’m sorry.”并注意改正,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对待学生满怀期待之心

学生成绩的好坏相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动力。当一部分就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心。期待对学生来说就是激励,这种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成绩。作为教师就应该对自己的学生满怀希望、充满期待,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德、智、体等诸方面会逐步得到完善。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所信任的希望,学生一旦得到了这种满足,他们就会感到鼓舞和振奋,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相反,就会失去一切信心,学习成绩就会直线不降。

三、语言生动风趣,能够吸引学生

教师的语言要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有逻辑性,才能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在语言表达中既要注意准确性、又要使其富于艺术性、要有感召力,上课时讲究语音、语调、节奏的抑扬顿挫,要有一定的动作和表情来帮助对语言进行渲染,使其能更加强烈地吸引学生。由于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教师更要做到语言形象、生动和直观,而且运用的描述或比喻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例如我在教字母O和Q时说:“O的脑袋后长了一条小辫子,就变成了Q”;在教基数词变序数词时我编了一个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一、二、三全变,八去t,九去e,f代ve,去y加ie,再加th.”通过这种方法既让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些变化,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信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关系

现代教育提出教师是教学这个共同体中的首席,这就是说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再不是以前的教师高高在上,而是要能够轻松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要向朋友一样平等对待他们,在课堂上教师既是良好的引导者,又是一个热心的、耐心的听众,还应该是一个谈得来的朋友。

篇2:浅谈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浅谈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人际关系。然而当前我国师生关系,存在诸多现实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及时反思,并在此基础上重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模式。学生也只有在这种平和、融洽的氛围中,视老师为伙伴、为知心朋友,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心声,展示自己的个性,教师也才能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点拨、指导,促使其不断健康发展。

一、师生关系的现状

除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外,师生间的关系应该算是最亲密的。然而现今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却显得非常疏远和淡漠,社会师生关系的扭曲和变异,我们必须对此引起重视。

(一)师生关系的含义及重要性

它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同时也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人际关系。它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1构建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时代精神和时代主旋律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奠定好适应未来社会人际交往的需要,也是师生互尊互敬,促进教学相长的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让他们以一种积极愉悦的心态,富有创造性的全身心投入工作,千方百计地想把学生教好,而学生则消除了恐惧、忧虑等心理负担,由消极对立变得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对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反之,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将使教育教学受到严重挫折,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

1.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毋庸置疑,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多学生是因为喜欢某位老师,才喜欢上他所教授的科目;也有很多学生,是因为反感或讨厌某位老师,才对他所教授的科目心存抵触,甚至厌学。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愿望。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课堂教学的愿望,想听其课,想发言,积极思考,自觉完成作业。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时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的心境、情绪。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表明,人在心情压抑时思维是混乱的、无序的。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将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使学生不压抑,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也就是说,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像催化剂一样,能够促使教学氛围、教学效率、师生情感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2.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被教师接纳和信任,他们享受到师爱的温暖,感到自己的价值;学生得到教师的支持、体谅和鼓励,他们体会友谊,充满力量,感到自信;学生与教师的真诚相处和进行智慧和感情的交流,他们就会相信人世间的美好和真诚。从而喜欢集体生活,喜欢社会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

这种愉快、安定、轻松的环境可以培养出学生的各种优良品质,如乐观、积极、进取、自尊、自信、合作、耐挫性等等,随之使学生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中逐渐发展起健康的个性。

二、造成师生关系失和的原因

师生之间应该是互相尊重、和谐、平等、互动的关系,然而现实并不是这样,师生间矛盾重重,有时甚至可以用“水火不容”来形容。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重视。总的来说,师生关系失和主要有以下的原因:

(一)受“师道尊严”传统思想的影响

伟大的政治家斯大林曾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平淡朴实的几个字,形象地诠释出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而在传统的观念中,我们谈到师生关系的时候,总是在强调学生应该如何如何尊师重道;如果不听老师的话,就不是好学生等等。将老师推到一个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位置,最后就形成了观念上的不可侵犯的“师道尊严”。

由于受到这种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教师不愿意蹲下自己高贵的身子去和那群无论是学识还是年龄都远不如自己的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这样,在处理问题时,就难免会产生片面、武断的现象,从而影响课堂和谐气氛的营造。尽管我们强调师生平等,但在潜意识中,师生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平等,教师始终带有一种“我是你的老师,你就应该听我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持这种观念便会扼杀师生之间本该拥有的美妙配合,使师生之间本该拥有的和谐关系缺失。

2(二)用固有观念评价学生的优劣,区别对待优等生和后进生

每个学生都需要教师热情的关心和耐心的教育,特别是后进生,更需要教师慈母般的关爱和百般的呵护。但很多教师都会用固有的观念评价学生的优劣。每当教师接到一个新班级,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师生刚接触时,有的教师就会用自己过去固有的观念对学生进行评定分类,比如:书写潦草、不爱交作业的;性格内向、上课不爱发言的;学习差、抑制力差的,等等。这些学生就会被划入“后进生”的行列,甚至有的教师还会根据自己的个人嗜好来评定学生的优劣。很多教师对待优等生总是一味地呵护、关爱、迁就,即使犯了什么错误也是小心翼翼地指出来,生怕伤害了优等生。而对待后进生则多是指责、挑剔,无法容忍后进生的一丁点错误,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偶发事件时,也总是偏向于优等生,甚至会把责任故意推给后进生。这样的不公平待遇,会使学生心理不平衡,最终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除了上述的主要原因外,造成师生关系失和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教师用挖苦、刻薄等极易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批评学生;成绩至上,单一评价方式;繁重的学业压力等。

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对策探究

师生关系总是建立在一定社会背景之中的,与师生双方密切相关,受多种因素制约。但就教育内部而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靠双方共同努力。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所以要建立民主、和谐亲密、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共同语言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想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使教育影响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可以从解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兴趣、知识水平、道德品质、需要、学习态度和方法、身体状况、个性特点和班集体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方面着手。了解和研究学生存在于教师教育生活的每一时空。

(二)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学生观说白了,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我国受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容易使教师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我是老师,学生就得听我的”,教师往往将学生看做是被动的受体、是其塑造与控制的对象,学生在教育中处于边缘位置,对学生的教育是规范、预设的。正确的学生观包括:学生具有主体性,特别是创造性;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的价值;学生是责权主体,有正当的权利和利益;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是情、知、意、行的统一体。正确的学生观来自老师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来自教师向学生的学习和对自我的反思。因此,在与学生相处时,教师应该适时抛弃那些形式上的“师道尊严”,蹲下来与学生说话,才能从心里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三)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很多教师只对个别学生特别的关心、关注,这并不是所谓的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包括热爱所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经常走到学生之中,忌讳挖苦、讽刺学生、粗暴对待学生。尊重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和前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不例外。老师需要尊重,实际上学生更需要尊重,因为他们的心理不够成熟,不愿意听逆耳的说教,遇到挫折时需要老师一个关爱的微笑或一句温馨的言语。若学生的心理和人格能得到老师的尊重,他们反过来就会更尊重老师。但必须指出,尊重学生并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如果遇到学生的不良行为也不去批评和教育他们,那就大错特错了。尊重学生,就是要让学生深深体会老师是爱我们的,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们好。教师只有认清与学生平等对待、相互尊重的重要性,才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才能放下老师的架子,从学生的角度观察、处理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也会因此而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进而理解教师的用心,向教师敞开心扉。公平则着重讲教师处理问题时必须公正无私,使学生心悦诚服。

(四)学会赏识学生

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与认同,希望得到别人的好感与赞扬,尤其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赏识。由于个性的差异,每个学生的发展都不可能一样。但作为老师,应该坚信每个学生的身上都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只有老师多留一份心,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一定会发现一些亮点。在发现了学生的亮点后,及时地鼓励他们,将亮点适当放大,学生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乐于学习。赏识教育是拉近师生关系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它既满足了学生内心深处的需求,激发出学生的潜能,还让学生因内心的感激而产生对老师的喜爱之情,使师生关系变得越来越和谐。

(五)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师生关系一般要经历生疏、接触、亲近、依赖、协调、默契阶段。在师生交往的初期,往往出现不和谐因素,如因为不了解而不敢交往或因误解而造成冲突等,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性,经常与学生保持接触、交心;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如寻找共同的兴趣或话题、一起去参加活动、邀请学生到家做客、通信联系等。在沟通上,教师学会换位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就会不了解学生的感受和想法,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作出错误的判断。另一方面,教师的不理解,会让学生产生一种不被认同的失落感、无助感,进而造成不愿意与教师沟通,对于教师对自己的猜测感到反感,最终阻碍师生关系的正常发展,影响师生情感的正常交流。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六)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能力、教育态度、个性心理品质无不对学生发生深刻的影响。教师要使师生关系和谐,就必须通过自己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博学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多方面的爱好与兴趣等来吸引学生。为此,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学习和研究,使自己更加智慧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师生关系的心理学理论,通过学习,让教师了解、明白师生关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对学生的影响。教师自己可以多阅读相关的书籍或参加教师技能的培训,使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

2.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正确评价自己,克服个人的偏见和定势

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师生关系产生的影响,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客观的分析,找出根源所在,从而及时调控,选择最优化策略加以解决。

3.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免会遇到一些棘手、繁琐的事情,压力也会增加,这就需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可以利用自己的兴趣,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适时地给自己减压,舒缓一下心情。

4.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耐心、宽容、豁达、理解等个性品质

教师在处理问题时,不能掺杂个人的情绪,要对犯错误的学生耐心的说教,给予理解、尊敬、让他们有时间、有过程地认识错误,给他们留有改正错误的余地。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基。而教师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韩敬波,张斌贤,范先佐.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33-138 [2]马立,宋乃庆,贺斌.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 [3]袁振国,屠荣生,唐思群.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8-39 [4]秦榆.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6:22-23 [5]茱迪斯.A.迪尔奥,潘琳.师生沟通的技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8-51 [6]顾明远,李燕.名师最有效的沟通艺术[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41-142 [7]托马斯.戈登.教师成功的11堂课[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篇3:浅谈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一、实事求是评价少数民族历史贡献

作为中华民族的成员, 各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地位是平等, 但作用却不可能是平等的[1]。对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的作用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对待, 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 这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少数民族也要充分肯定少数民族的贡献。其作用如下:

1、促进国家统一和边疆开发

由于各民族不断发展, 逐步形成了区域性或全国性政权, 有力地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 探讨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政权, 对其在多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如, 人教版历史选修 (1) 评述:“春秋时代‘蛮夷戎狄’的楚吴秦等国, 对开拓边疆、加速民族的最终形成和国家统一奠定了牢固基础”。在写到魏晋南北朝的北魏政权时, 又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 不仅缓和民族矛盾, 巩固了封建统治, 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两宋时代, 契丹建立辽、女真建立金、党项建立西夏, 统治了大半个中国。入元以来, 蒙古族统治中国, 成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封建王朝。人教版教科书历史必修 (1) 充分肯定了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其所创的“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满族建立了清王朝, 进一步加强汉化政策。人教版历史选修 (4) 认可了“康熙崇尚儒文化, 恢复开科取士, 延揽汉族文士”的措施。认为这些措施的实行“既缓和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又加快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奠定了近代意义上中国疆域的基础。

鸦片战争以后, 在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方面, 各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中国各族人民“都反抗外来压迫, 都要用反抗手段解除这种压迫, 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 都为我们这个统一的大家庭作出了贡献”[2]。

此外, 少数民族对我国疆域开发, 也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正如范文澜所说:“依据历史记载, 共同开发中国的各民族, 一般说来, 汉族最先开发了黄河流域的陕甘及中原地区, 东夷族最先开发了沿海地区, 苗族、瑶族最先开发了长江、珠江和岷江流域, 藏族 (古代的羌族) 最先开发了青海、西藏, 彝族和西南各族最先开发了西南地区, 东胡族 (包括肃慎、乌桓、鲜卑、女真、契丹、满洲) 最先开发了西北地区, 黎族最先开发了海南岛, 高山族最先开发了台湾。”[3]

2、创造了特色的民族文化,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中国文化史是一个“多元交汇”体系。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创造了特色的民族文化, 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

高中教科书选择了典型的事例, 对少数民族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创造发明加以叙述。如青铜冶铸方面, 人教版历史选修 (5) 指出:“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批完整青铜头像, 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 表明蜀地民族的冶炼技术和青铜器文化发展程度高”。人教版历史必修 (2) 谈到元代“民间纺织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时, 指出:“其技术来源于海南岛的黎族, 经过改进后, 又被广泛推广, 使‘乌泥泾衣被天下’”。

少数民族在音乐上有很高的天赋, 其创造的很多乐器在内地广为流传。如《文献通考》所记载:“胡笳、羌笛、羯鼓、腰鼓、横吹、琵琶、三弦、笙篌、唢呐、铜钹”等等, 即来自边疆民族。在文学创作上, 少数民族也有很大成就。人民版教科书在选修部分设专题七, 专门关注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 对藏族集体艺术《格萨尔》进行专门研究。《格萨尔》是“一部在藏、蒙人民中流传于千年的长篇英雄史诗……专门说唱《格萨尔》的民间艺人叫‘宗恳’”, 藏、蒙族“人民还用雕刻、绘图、壁画、木刻、刺绣、歌舞、戏剧等形式来再现格萨尔的故事和形象, 反映出史诗在藏、蒙族人民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此外, 少数民族在建筑艺术上也颇具特色。岳麓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选修 (9) 在叙述丽江古城时, 提到:“古城中的民居建筑, 多为土木结构的‘三坊一照壁’式瓦屋楼房”。这些楼房“延续了纳西文化的传统风格, 并吸收了汉、白、藏居民的特色, 既讲究结构布局, 又追求雕绘装饰, 被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

二、认清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

在历史上, 各民族友好往来, 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促进了国家统一, 这是我国民族关系主流。虽然由于剥削制度存在, 造成了各民族间的矛盾和斗争, 但这是民族关系的支流。

近年来在学术界讨论“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问题中, 形成“友好合作”说和“战争压迫”说, 但大部分学者都认定前一种观点。白寿彝提出:“中国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4]翁独健认为:“尽管历史上各民族间有友好交往, 也有兵戎相见, 历史上也曾不断出现过统一和分裂的局面, 但各民族间还是互相吸收、互相依存、逐步接近, 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的伟大祖国, 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这才是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5]著名学者王仲孚也强调:“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 就如同一道江河的过程, 河流越大, 荟萃的支流也越多, 中国民族的情形正是如此, 它在悠久历史的融合过程中, 不断地加入新的成分, 吸收了新的血液”[6]。这些观点和分析, 揭示了民族关系中发展趋势, 即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

纵观历史, 民族关系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民族汇集和内聚两个阶段”。陈育宁指出:“第一阶段形成初级统一体, 从事游牧的民族在草原地区汇集统一, 建立游牧国家, 如突厥汗国、蒙古汗国等。从事农耕的民族在中原地区汇集统一, 建立农耕国家, 如夏、商、周等。”经过前一阶段的汇集, 紧接着“向中原内聚, 形成更大规模或全国性统一体”。这种内聚反映了游牧经济对农业经济的依赖, 如人教版历史选修 (1) 所说:“鲜卑族从大兴安岭迁移到平城 (大同) 立国……后又由于平城僻处塞上, 经济比较落后, 又无水路漕运, 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 粮食供给经常发生困难……于是孝文帝决定把都城迁往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再如, 蒙古族兴起于漠北, 然后入主中原, 也是少数民族向往中原发达的农耕经济的反映。

而这种汇集和内聚, 是一个“递续编入, 递续接触”的过程, 即一些民族在向中原内聚的同时。另外一些偏远的民族又向北方汇集, 壮大后再向中原内聚。于是“今日硕大无朋之中华民族, 遂得以成立”。鉴于此,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树立动态民族观, 摒弃大汉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偏见, 把各民族置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即“诸夏”与“夷狄”二词之内涵, 随时变迁, 正如梁启超所言:“甲时代所谓夷狄者, 乙时代已全部或一部编入诸夏之范围”[7]。

中国历史上, 少数民族之所以不断汇集和内聚, 除了经济上依赖外,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存在一个内聚核心——汉族作为“同化之主体”。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在相当早的时期, 距今三千年前, 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和逐步融合的核心, 被称为华夏, 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 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东西平原之后, 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份而日益壮大, 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 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 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8]。

由上观之, 汉族之所以作为同化之主体, 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风俗等原因, 又有文化上高于周边民族的因素, 即梁启超所谓的以诸夏民族为中枢的“主干文化”。少数民族对“主干文化”的向往、钦佩, 就是一种历史认同。这“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异常作用’”

事实说明民族间的斗争只是民族关系的一个方面, 是支流;各民族间友好合作, 共同开发中国的疆域, 共同创造中华民族历史, 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推动了中国不断向前发展, 这才是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 即民族关系的主流。因此, 我们在肯定少数民族功绩时候, 理所当然承认少数民族是中国历史上主人的政治地位和权利, 提倡民族平等。教师在中学课堂上要向学生贯彻正确的民族观, 引导学生对民族关系有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认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好当代中国民族问题, 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梧桐:《正确阐述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课程.教材.教法》, 2008, (03) 。

[2]周谷城:《中国通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

[3]范文澜:《范文澜全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

[4]白寿彝:《中国通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

[5]参见翁独健.在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闭幕会上的讲话,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1 (04)

[6]王仲孚:《历史认同与民族认同》, 《港澳台历史教学》, 2001 (01) 。

[7]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十二》, 中华书局, 1989年。

篇4:浅谈如何处理中小学师生关系

摘要教师与学生的和谐相处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增进与学生关系的保证。本文采用观察法、描述性研究法,对中小学师生相互关系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原则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提出了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旨在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的参考。

关键词教师学生师生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的教育使得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教育的研究者。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开展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构建这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呢?

一、树立教师权威,优化师生关系

(一)给学生良好的印象

教师要树立自己的美好形象,塑造人格魅力,提高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使学生自然感觉到与老师相比,在学识水平、知识经验、工作能力、人格魅力等方面有明显距离,从而自发生成对教师的敬重和崇拜。

(二)真心热爱学生,加强师生合作

青少年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青春期,由于表现欲与情绪控制力的水平发展不平衡,往往会出现迷惘、困惑、冲动等现象,加上知识阅历限制和社会家庭影响,如果在学校得不到教师的理解,而教师又没有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听之任之,放任自由或者埋怨批评,粗暴干预,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从而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增进师生沟通,加强师生合作极其重要。

(三)善于控制情绪

教师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但从教育工作出发,从建立和维护教师特有尊严和威信方面考虑,教师应比其他职业的人具有更强的自制力,尤其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威信不仅要耐心培植,而且还需要精心呵护。善于控制情绪就是一种很好的呵护方法。

(四)挖掘学生优点,激励学生自尊

古诗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些都说明了每个人都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共同体。因而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而应注重在教学中挖掘学生优点并加以强化,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长处,让学生知道教师对他的欣赏和关注,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因此在学习中获得自信,占据学习的主动性,在师生关系中获得一种平等的主体意识,为融洽师生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教师要提高知识自身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要有一种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要为人师表,作风正派,以德育人,要尊重学生和家长,讲究社会公德。

2.提高心理素质

一要有爱心,把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二要有耐心;三要有宽容之心,教师应把学生出现的问题耐心冷静的处理,并对学生不恭敬的言行宽宏大度,以理服人,相信一定可以缓解矛盾。

3.提高业务水平

教师首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虚心学习,包括向学生学习。知识丰富的教师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增加威信;其次是提高能力,有才能的教师会给班级体带来成功,从而学生会对老师产生敬佩感,老师的教育会更加有效。

二、师生相互关系的最佳境界

(一)情感是建立师生关系的桥梁

了解学生的喜好,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寻找合适的沟通时机,让学生感到可以和老师做知心朋友。冰心老人说过,有了爱便有一切。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育人”更是班主任的首要天职,这其中,“爱”便是根本。

(二)给孩子们一片自由的天空

学生来自不同家庭,所受教养、熏陶不尽相同,各方面都存在差异,如性格、兴趣、意志、情感和动机各显示其独特的个性,再通过广泛接触学生,采取个别谈心、家访、班队会、综合课、小竞赛等多种生动有趣的活动,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感受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淋漓尽致地显示“才华”,发挥一“技”之长,并适时加以鼓励与指导,有时只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这些也许成功就孕育在里面,将来的作家、科学家、发明家也许从此诞生了。孩子们在完成各科学习任务以后,在自己的那片天空中任意遨游,其乐无穷。

(三)跨越师生代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还要多注意流行趋势,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避免“代沟”出现。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可敬的师长,又是可亲的朋友。敢向老师吐露心声,积极配合老师工作。这样的师生关系有尊严而不离群、有距离而不疏远、既亲密又不庸俗,既有适度的威慑力便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有很强的亲和力,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发挥主体作用,掌握本领,并形成自主独立的人格。

三、结论

总之,处理好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求同存异,教学相长。当然,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构建的,它是教师艰苦劳动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爱心,并以此感染学生。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只有树立民主的作风,在教学中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人格和创新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爱农.构建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成绩[N].成都教育科学学院学报.2006.7(7).

[2] 王杰.谈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N].大连大学学报.2002.06(3).

[3] 张家军.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特点及构建[N].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02(1).

[4] 莞雅芝.和谐师生关系,推进教学相长[J].现代教育科学.2004(3):48.

[5] 浅议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3):4.

篇5:浅谈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摘 要:文章讨论了秘书工作的核心问题以及秘书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并就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秘书;领导;关系处理。

秘书人员在办公室里起到一种枢纽桥梁的作用,主要负责上下级间的沟通、内外部门的沟通,是领导者工作上的参谋和助手,同领导者朝夕相处并与领导的工作同步运转。所以,秘书必须很好地处理与领导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履行其工作职责。

1、正确定位秘书与领导的关系

现代社会中秘书与领导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任务基础之上的。在当今社会中,秘书与领导都是人民的公仆,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只是他们的职位不同,分工不同,而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无贵贱之分。处理好秘书与领导的关系,最根本的是要处理好工作关系,在职能上看,秘书要为领导人服务,在组织上看,秘书是上传下达的桥梁,而在生活上看,秘书与领导之间是友爱关系。因此,秘书与领导的关系定位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关系定位得好,秘书将成为领导者的得力助手,反之,则成为领导者工作上的阻碍。

2、清除职能环境的障碍

秘书的职能无非是两大项:一是办事,二是当参谋。秘书只要合理的清除这两项职能中存在的障碍,便能使其与领导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工作效率更高。每个秘书及秘书部门都有特定的职能环境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动态变化的。所以,秘书只有通过努力去改变和优化其职能环境,才能更好的清除职能中所产生的障碍,这样才能使其与领导的关系更加和谐,同时提高办事效率。

3、正确处理秘书与领导的关系

3.1权利因素的干扰

秘书作为领导者身边的参谋助手是在主辅配合中的近身辅助,而秘书的工作必须是与领导的公务服务相适应的。因为领导者在工作中要处理决策、指挥、协调、控制等,秘书在领导身边便能发挥其作用,比如在领导做出决策时及时的提供辅助和参谋,帮助领导更好的作出决策,从而分担领导的工作压力,强化、拓展、延伸领导的影响力。

3.2性别因素的干扰

在当今不断发展的社会中,从事秘书工作的女性越来越多。由于社会上对秘书工作的偏见和不当风气的影响,使秘书与异性领导的关系出现了一些微妙敏感的问题。因此,作为秘书必须正确对待与异性领导之间的关系,维护自己平等的人格尊严,自觉保持与领导在工作目标上的一致性。不能克意的取悦领导以换取职位的晋升、获取特殊照顾或某种私利,这是秘书的职业道德所不容许的。在生活中,秘书对异性领导的关心和照顾要立足于公务,不能介入领导的私生活。所以,秘书要注意处理好这些思想上的误区,才能在工作上处理好与领导之间的关系。

3.3能力因素的作用

由于不同的领导者具有不同的个性,秘书处理好与领导关系的时候可以控制为经验,从总体观察也可以找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我们的工作。

①才干素养。秘书工作的内容丰富多彩,这就需要秘书人员具有一定的才干,包括办事能力、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及某些特殊技能。办事能力是体现秘书能否完成工作和灵机处事的本领,这就要求秘书有一定的专业能力从而更熟悉秘书的工作,掌握工作规律、工作方法。秘书还应有理解和领会的能力、条理和驾驭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等。其中交际能力尤为重要,如果一个秘书很善于交际,亲和力强,便容易接近,被人信赖,将有利于事务的开展,效率的提高。

②智能素养。由于才干的高低,天下论文网是由智能素养决定,所以要增强秘书人员的才干素养首先就要加强其智能训练。应从知识积累、思维训练、灵机智力训练、记忆训练和反思(自省)能力这几个方面入手加强训练。对于秘书来说,知识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要求秘书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涉及专业的知识则要懂得更多、更深,这样在写作的时候才有理可依,有据可查。秘书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反思(自省)能力,孔家贤人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曹操也曾说:“伏自三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自省”,只有常常自省的人,才容易开发智能和增长才干。

③心理素养。秘书要拥有一个好的心理素养,这对于做好一件工作很有必要。秘书在领导身边工作,事务繁重,精神紧张。如果心理素养不好,不但会影响自身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会影响到领导的工作效率。所以,要求秘书要具备乐观幽默的心态。身为一名秘书人员拥有乐观幽默的特质将为其处理与领导之间的关系提供更大的帮助。

④职业道德。所有的职业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遵守职业道德,秘书行业当然也不例外。秘书工作是为领导者服务,机密性强,有许多工作只能埋头做,而所得的劳动成果却只有通过领导的工作实绩才能体现出来。这就要求秘书要自觉的遵守纪律,遵守其职业的道德准则。

3.4品质因素的作用

3.4.1诚实而不作假弄权

秘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踏踏实实尽心尽责地工作。邓颖超同志曾说:“秘书的高尚可贵之处,恰恰在他的献身精神、埋头苦干精神、热爱事业的精神、不计较报酬待遇的精神。”这说明秘书必须一心一意的对待工作,因为秘书是领导决策的坚定执行者和维护者,秘书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领导的决策、执行领导的决定。

3.4.2顾全大局而不介入矛盾

当几位领导者在某件事件上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分歧、有了个人矛盾时,作为一名秘书应该怎么办?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当“和事佬”,另一种则不必讳言。在领导者之间,特别是在中下级领导者之间,有时是会有分歧、有矛盾的。而在中、下级部门,常常是一个秘书同时为几位领导者服务,这时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所谓“神仙打仗,凡人发慌”,秘书夹在中间很为难。此时秘书可以遵循这样的原则:秘书不能也不允许介入领导者私人之间或工作中的分歧和矛盾中。

篇6:浅谈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忙农镇第八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圆满完成,为使新的村委班子能够顺利开展工作,在这里对镇新一届村委干部进行培训,我首先向各位顺利当选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对大家到这里参加培训学习表示热烈欢迎!

下面,我就如何发挥村民自治的优势,发挥村委班子的作用,开创我镇农村工作新局面讲以下两点。

一、如何处理好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 推进村民自治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要明确村民自治是在党的领导下的自治。如果村民自治离开了党的领导,或背离了党的领导,村民自治就会迷失方向。党的领导不等同于包办代替,如果把党的领导代替了自治,那么村民自治就没有了生机和活力,具体到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上更是如此,党的领导体现为集体领导,主要体现在方针、政策的领导。

反过来讲,村委会应该主动接受党支部的领导,重大问题应该报告,涉及到村民自治的问题,应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来研究决定。但实际中有两种倾向:一是民主选举村干部,认为自己是全体村民选的,而党支部书记只是几个或几十个党员选的,总认为自己代表群众,只需对村民负责,不需对党支部负责,这是错误的;另一种倾向是党的领导就是支部书记领导,什么事都是由支部书记说了算,财务开支也由支部书记一人签字等,这恰恰是违背了党的领导。组织法规定:党的基层组织要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支持保障村民自治活动,保障农民行使民主权利。党支部垄断了,包办了,而这些都属于村民自治的内容。为此,党支部和村委会都要找准自己的位臵,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一)、村支部与村委会不和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1.村两委班子工作不够协调。主要表现在党、政两职分别任职的村。一方面,村党组织负责人没有充分认识到村委会选举的重要意义,思想认识不到位,觉得过去是自己说了算,现在要分出一部分权利,心里很不得劲,不支持村委会的工作。部分村党支部领导观念、领导方式落后,对选举产生的村委会不信任,不支持,有的包办一切,有的撒手不管;有的心存顾虑,畏首畏尾,不敢领导,不会领导。另一方面,个别新任村委会干部不懂得党的规矩和国家法律,觉得自己是村民选上来的,应该全权处理村里的事务,村里的事支部管不着,与党支部比大小、论高低、争权力;有的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与《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立起来,把村民自治与党的领导对立起来,排斥党支部的领导,拒绝组织监督;

2.新、老班子间矛盾突出。这主要表现在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一方面,老班子成员认为自己劳苦功高,落选后权力一夜之间消失,心理不平衡,对新任班子工作不支持,故意给新班子出难题;另一方面,新村委会干部看不惯过去老村干部的做法,上任后根本不尊重他们,甚至全盘否定前任班子的工作。有的过去就与村干部有恩怨或有家族矛盾,自己“上台”后就要报复一下。3.存在着不安定因素。由于村两委关系不协调班子成员在群众中威信较低,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致使村民对两委会班子成员失去信任,对长远发展丧失信心。

4.个别村新任村主任与村党支部书记有历史上的家族矛盾,直接影响了两委班子的工作协调和团结。个别的甚至把权力作为家族、宗族、派性势力谋取利益的工具,发泄个人恩怨,为所欲为。

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就会被架空,农村的领导体制就会逐步改变,就有可能葬送村级组织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果,偏离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甚至会从根本上动摇党的执政基础。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1.个别村干部存片面地认为:党支部“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就是说党支部仅处于“支持和保障”的地位。有村主任曾经这样讲过:村委会开展自治活动,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党支部无非就是起个“支持和保障”作用,这种认识是极其片面的。我们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村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把上级党委、政府的意图转化为农民群众自觉行动的重要职责,他们所代表的群众利益更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长远性。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支部要吸收村委主要干部(非党可列席)参加研究,决定以后再由村委组织实施的时候,或召集村民讨论表决或在办理的过程中,党支部要“支持”村委的工作,党的组织和党员还要起“保障”作用。以保证党支部对重大问题决策后的顺利完成。这是在支部首先履行领导职能的前提下的“支持和保障”,而不是党支部处于从属地位。这里要明确一个职权范围,就是村主任无权背着党支部开会决定一些重大问题,更不能以“支部不能包办代替村委的工作”为由独立行使重大问题的决策权,重大的问题必须提交支部研究。

2.有的村干部错误地认为,村民直选的村主任比几十名党员选举的党支部书记权力大。我们曾经听有的村主任这样说过,我是几百人选出来的,你支部书记不过是十几个党员选出来的,因此就该我说了算……,等等。这些都必须坚决反对,及时予以澄清和纠正。在这里必须明确,绝不能以选票的多少定地位高低、定权力大小。事实上,坚持党的领导和实行村民自治是统一的,村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与村委会依法履行职责也是一致的。一方面,强调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不能轻视和否定发挥村委会和其它组织的作用;另一方面,重视发挥村委会等村级组织的作用,不能削弱更不能排斥党的领导。党支部对村委会既要敢于领导、善于领导,又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支持和监督村委会依法履行职权,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力。村委会既要自觉接受党支部的领导和监督,又要严格依法办事,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任务。村两委成员都要自觉维护党支部的集体领导和班子团结,做到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3.还有的村干部认为,村民委员会的性质是自治组织,村主任就可以我行我素。有的同志讲,村委会是自治组织,村主任有权开展“自治”活动。这里必须明确,“自治”是相对的,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一是村民委员会是在党的(包括支部)领导下的自治;二是村委会是在上一级政府指导下的自治;三是村委会是在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规范下的自治;四是村委会是在广大村民正确监督下的自治。就是说,只能行使正确的自治权力和完成上级和村民交给的各项任务,而不能离开上述四个方面而搞所谓的“自治”。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重点应是正确处理好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当前农村基层基层组织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针对上述问题着重强化以下几项工作:

1.统一思想,明确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处理好村“两委”的关系,必须明确各自的地位、作用、性质和任务。《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总则第二条规定:乡镇党的委员会和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乡镇、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同时还规定村党组织“领导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这些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也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的自治组织。”这些性质和作用,都明确了村党支部是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村党支部书记是村里的“一把手”,主持村里全面工作。村委会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行使职权,管理村务。而村党支部要强化其领导核心地位,就必须大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其驾驭全局的能力,增强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要大力加强村支部班子思想作风建设。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措施,加强对农村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干部宗旨观念、群众观念、民主法制观念教育,引导支部班子成员讲党性、讲团结、讲服务,廉洁勤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把支部班子建设成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奔小康的坚强战斗堡垒。要切实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要把培养后备干部与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结合起来,把村民中的优秀分子吸纳到党组织中来,尤其要注重发展村委会干部入党。同时,建立健全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加大处臵不合格党员工作力度,对不合格的进行妥善处臵,始终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要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村党支部要逐步从日常事务和一般矛盾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用于对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方向、重大问题的把握和决策上,抓大事,抓实事,该让村委会处理的事情放手让村委会去办,为村委会正常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2.明确职责,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一些村级领导班子职责不分,是造成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难协调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发挥他们各自应有的功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从制度上对其职权范围作出界定,进行合理分工,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从两者的职责范围看,“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这是村民委员会的主要责任。而作为村级组织核心的村党组织的主要职责,应表现在如下六个方面:(1)研究决定贯彻上级党委、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措施;(2)研究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3)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4)搞好支部委员会的自身建设,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5)负责村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6)领导精神文明建设,做好村民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样的职责分工体现了党支部管方向性的大事,村民委员会管具体事务的原则精神。农村工作是个大舞台,支部、村委在一起工作,就如同演戏一样,互相补台唱好戏,互相拆台都垮台。而要把戏唱好,就得发挥每个同志的作用,调动每个同志的积极性,所以必须充分发扬民主,遇事勤商量。党支部虽处于核心地位,但手大捂不过天来,要真正干出点名堂,就必须善于集中大家的智慧,充分调动和发挥村两委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际工作中,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工作要做到信任不放任、支持不把持、保障不设障;村委会也要自觉做到自治不离核心、民主不离法律、工作不离群众,从而使两委班子目标一致,两心变一心,把精力都集中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上。3.建章立制,实现依制治村。实现依制治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的矛盾,最根本的就是正确对待权力。党支部是领导核心,村委会有领导自治的权利,要解决这一矛盾,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建章立制,依制冶村。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工作协调运行的保证在于制度建设。一是各村建立健全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议事、民主决策制度;以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为重点的民主管理制度;以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民主评议和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要执行落实好“两会(党员议事会、村民议事会)、一组(村财务监督小组)、“十公开”等制度,该交党员、村民代表讨论的一定要讨论,该公开的一定要真公开,把村民自治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建立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随时召开两委班子联席会议,交流意见,协调工作。村里决策重要事情,要坚持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的原则,按照民主集中制的要求,实行民主科学决策。一般要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召开党支部会议研究提出决策方案,然后,由党支部书记召集和主持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必须依法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的事项,也要先拿到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会上讨论。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的事项,要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认真组织实施,抓好落实。三是建立双向沟通制度。一方面,村党支部应向村委会通报上级的指示、工作信息以及党支部的工作情况,听取村委会的意见,把党组织的意图变成村委会的共同行动。另一方面,要建立村委会向村党支部汇报工作制度,村委会要经常向村党支部报告自己的工作,并提出工作设想,将村委会的工作纳入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强化两委班子工作的整体性。

4.健全机制,着力提高村两委成员素质。实践证明,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的矛盾,有许多并不是由于体制造成的,而是由村干部素质不高造成的。因此,提高党支部、村委会成员的素质至关重要。村委会直选后,部分村“两委”关系不协调,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之间闹别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部分村党支部成员对直选认识不到位,部分村委会成员对党的规矩不了解,对法律的规定理解不全面。因此必须健全机制,提高素质。一是健全教育培训机制,要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和十七届四、五中全会精神武装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头脑,引导他们增强党性观念和群众观念,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同时要及时分析干部队伍现状,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考察、指导,帮助农村干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办事能力,使他们掌握在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和农民工作的方法。同时要组织他们认真学习掌握《党章》、《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使他们真正明白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性质、地位、职能、关系,真正清楚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真正理解村民自治的意义和内涵,从而奠定村“两委”协调高效运行的思想基础。同时,要注意改进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增强培训效果。二是健全专项检查考核制度。村两委职责、关系明确了,决策程序规范了,还必须跟上保障措施,对不履行职责,违反决策程序的,要给予惩诫。在这方面,党委要负起责任,对两委会的工作实行目标化管理,经常督促检查,好的支持鼓励,差的批评纠正。要健全完善村党支部、村委会工作目标责任制,年底组织一次公开述职、民主评议和目标考核,考核、评议的结果,要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对工作实绩突出、群众拥护的,要给予表彰奖励;对有问题的,给予批评教育;问题比较严重和经批评教育没有明显改进的,要给予诫勉并作适当经济处罚;问题严重、诫勉无效或违规违纪的,是村党支部成员,按《党章》及党内有关规定处理;是村委会成员的,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有关规定,组织召开村民会议予以罢免。同时把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作为评选进和实行奖惩的依据,并不定期对各村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村务公开的落实情况,乡要半年检查一次,通过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特别对应付上级、欺骗群众的“假公开”、“半公开”,要及时纠正,严肃处理,真正做到该公开的全部公开,按时公开。对个别村有意拖延公开和搞假公开的,要在认真查实的基础上,对村主要干部给予取消当年评先树优资格、扣减当年工资等处罚,并进行通报批评。三是健全监督机制。除经常性地对村干部的工作组织检查、评议外,在进行民主评议和民主选举干部时,乡上都派人参加,并进行现场督导,同时,建立考评档案,对不合格的村干部要按照法律程序及时进行调整,以充分体现民主意志,防止搞形式、走过场现象的发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全乡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的健康有序地进行。

篇7:浅谈如何处理情绪[模版]

晓柏

处理情绪的问题,我的意见主要有两个方法,一是向根源方找方法,另一个是向第三方倾吐。但处理是必须的,不处理有害无益。

向根源方找方法,比如,你认为领导对你不公正,或者单位的某个制度不好,你可以抽合适的时机给你的领导反映,并说明,你认为向他反映是最好的途径,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无论如何,你不应在同事之间抱怨,更不能向下级传达你的不满和消极情绪,此乃领导大忌。这可以叫直指目标法。如果你认为谁的确对不起你,抽空把你的意思直接向他表达出来,注意,不要带任何的情绪,平静地说出来,你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是向第三方发泄法。一来每个人都需要安慰,一个叫《蝴蝶的密秘》的故事中讲到一句最重要的话是:一个人的外表不管多么强大,他的内心都是脆弱的。所以,每个人都是需要安慰的。在美国,有一种告解室,是一种医疗方法,你对着一个屋子说话,它里面会有简单的回应,实际上是机器在回复,嗯,是的,等等。但却有效果。它能让情绪得到缓解。在日本一些公司,专门安排一个屋子,在你不满时,可以到里面打领导的模型像,也可以摔东西,骂人等等,都是这个目的。还有女孩子不满时,有时会发疯地吃东西,这实际上是一种情绪转移现象,也是一种宣泄。

篇8:浅谈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一、“安全第一”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1906年, 美国US钢铁公司的凯利总经理首次提出了“安全第一”口号以来, 大概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但是, 如何真正处理好安全和生产两者之间的关系, 仍然是当前企业经营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华的外商投资企业, 大都是远离现代化程度很高的母公司 (母体) 的子公司, 订单也多是由本土直接分配调度而来。由于最初在华建立子公司的产业, 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来料加工及出口创汇型企业, 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作为企业的投资动机, 在处理安全和效益关系上, 往往不自觉地出现“轻前重后”的倾向。特别是最近几年由于中国国内的劳动力的成本不断的上升, 原材料价格和人民币的汇率攀升的速度很快、经营者的压力更显突出, 在处理二者关系方面的选择性更偏重于生产经营。表现在为了赶订单、降成本, 大量招用短期工和劳务派遣工。对临时招用的劳务工和短期工的培训时间也很短, 甚至没有安全培训就组织上岗的现象时有发生。笔者认为处理两者关系的基本做法应该是:是将劳务工视同正式合同工对待, 入职时均要进行为期至少3天的三级安全教育并进行合格者的考核记录。在正式上岗前, 还要由班组长开展有针对性的职场安全指导教育。同时, 企业经营者还要有远见卓识, 在安全装置等设备投资方面要舍得投入, 对用于员工生命健康方面的劳动保护用具方面必须绝对的保障。在企业安全体系的建立上要花大力气;在抢订单和加班加点的同时要遵守劳动法等法律法规要求。

二、“口号式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之间的关系

安全生产工作中不能过度宣扬口号式教育, 那些“贴在墙上、挂在嘴上、一眼不望”的作法不会取得长远的、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所要提倡的是使所有的员工在日常生产活动中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寻求恒久长效的教育效果。比如在一些较为优秀的的外商投资企业中长期开展6S活动 (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遵规和素养六项活动) 、IE和TPM (生产流程布局改善和设备清扫和整顿) 、目视化管理、危险预知训练及“吓一跳”提案活动等。通过这些一点一滴日常管理活动的开展, 培养员工养成良好的行为素养, 培育良好的遵循规章纪律的安全习惯, 让大量已经制定的安全规定从文件夹和文件柜中走出来, 变成大多数员工都可以一目了然地, 从简单的标识及图表中发现变化点和异常点的目视化管理形式。这样就会避免一些隐患及时的发现和对应, 避免不必要的事故发生。所有的人都能朝着安全健康的方向发展, 并感染带动那些后来者。这项工作最近也引进到国内, 国务院为此还提出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概念, 并在各省市推进和展开。在这方面外企要做“排头兵”, 不要当成企业的负担, 要像搞全员质量一样, 在企业开展全员的安全管理, 形成自觉遵守安全规定的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

三、“追究责任人”和“追究责任原因”的关系

在事故隐患排查及工伤事故调查处理中, 按照“四不放过原则”我们都会关注事件中的责任人以及追究责任、调查原因。当然这是无可厚非的。笔者认为, 与其片面的追究责任, 还不如将事件的发生全部过程和问题根结等给予充分“曝光”和公开, 让企业中的所有人都完全的了解更有效。也就是企业对事故的着眼点从聚集处理环节向面向将来不再发生, 也就是向所说的“防患未然”转变。因为, 企业中出现的事件多是一些小的事故, 如果出事就追究, 当事人和所在组织有可能为了躲避和逃脱被追究责任, 本能地采取隐藏或遮盖事实真相, 从而使事件不能彻底地根治。一个高度透明化的组织不会去追究某个人的责任, 而重点是要把这些暴露和公开的事件原委给予高度重视, 把这些“失败”作为成功之母, 做到把别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 从中汲取教训和经验, 并横向展开形成信息和改善共享的良好体系。著名的“海因里希法则”的成立条件就在于, 基于对无数的“吓一跳”体验和隐患的提前知晓和信息共享, 进而形成防范措施, 杜绝安全事故和死亡事件的发生。因此, 把安全生产中的这些“小事”做好了, 不仅让个别人由于被处理而“痛定思痛”, 而是让旁观者 (将来有可能的“受害者和加害者”) 都能“亡羊补牢”。就能永远的防止“冰山”下的一角不能形成对员工的伤害、对企业的损失。

四、“零灾害”与“零风险”的关系

大多数企业的安全目标常常会锁定“零灾害或零伤亡”, 但我们提倡的是更高层次的“零风险”。也就是对风险进行管控、变过去时或未来时为未然时。为了有效地对安全生产活动进行全过程控制, 更加系统地搞好安全生产活动, 进而实现持续改进、对已经识别出来的风险进行评价和有效管控。笔者认为, 有必要建立和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OHSAS18001) 。通过这种全员参与、定期风险评估、查找隐患、内外两方审查和系统有效的管理评价活动, 使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 (包括为公司提供服务的相关方的相关活动) 均按照体系标准要求, 层层落实和推进, 由被动行为变主动行为, 更加有利于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 以达到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同时, 在所有的风险都得到合理控制后, 企业将会真正达到“零风险”, 当然也就是“零灾害”。

五、摆正管理与教练的的关系

俗话说“安全好不好, 关键在安全责任者”。这是不容质疑的。但是一个安全管理责任者如果每天到现场都会发现很多的安全问题, 并认为部下是熟视无睹, 进而说三道四的话, 就会形成一个“怪圈”。即:你每次来检查都会发现问题, 都会对部下进行指责。笔者认为要搞好安全管理, 不单单由安全负责人发现后指出问题, 重要的是要做一个好的“安全教练”, 教练的目标是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指导, 并让你的下属也能与你使用一样的视野去发现问题和找出隐患。试想如果你的下级也具备了与你一样的发现问题的能力, 公司的安全水平将会大幅地提高。让所有的管理者都能成为安全专家, 都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发挥教练的作用。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效果明显。

六、摆正专职安全管理与兼职安全管理的关系

目前少数外资企业可能还没有设立专职安全管理机构或配置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在这种专职少兼职多的情况下, 要做好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如何处理好专职安全管理与兼职安全管理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方面要建立全面的安全管理体系让更多的兼职人员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笔者认为竭尽全力推进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OHSAS18001) , 试想如果专职人员只有少数几人, 但是, 有这么多的兼职“专业”人员始终把安全管理工作放在第一位, 脚踏实地把安全工作一项一项做的很扎实, 就不愁安全管理工作“撂荒”。

七、结束语

各种触电死亡事故、坠落死亡事故、机械伤害事故等这些血的教训告诉我们, 无论是过去、现在甚至将来, 任何时刻也不能动摇或改变我们的安全生产管理使命, 在外资企业中工作的安全管理责任者, 一定要妥善处理好以上各种关系, 始终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积极主动地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同时我更加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在创建本质安全职场及维护职工生命健康上起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晖.交易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对员工行为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 2013.

[2]黄翠竹.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审计研究[D].辽宁大学, 2010.

上一篇:三叶草作文下一篇:幼儿园火灾防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