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2024-05-25

英语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精选10篇)

篇1:英语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英语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它显而易见地告诉我们师生之间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也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的课堂气氛,所以,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对教学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师生间出现感情上的隔阂,则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呢?我认为:严格与宽容相结合,彼此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课堂是师生关系得以体现的最佳舞台。这个舞台再也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精彩的舞台。英语教师是很好的设计者、策划者、组织者和指挥者,同时还担任着多重角色,她既是严师又是朋友。传授知识时英语教师应以亲切温和的形象面对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走到学生中间与之平等对话。但我们经常看到:老师与学生越是亲近,学生越是不怕你,课堂上越容易扰乱秩序。老师的出发点与结果往往背道而驰,这就如同父母的溺爱,过分地纵容却害了自己。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时需保持一定的“距离”。课堂上严而有格,宽而有度,把握好分寸,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学习很关心,学习上有困难时给与帮助,纪律上违反给与严厉教育。这样有助于英语教学顺利进行,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篇2:英语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过程就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总会存在着很多的“偶然”事件的发生,所以对教师的各方面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高效的课堂生成。同样,如果不重视对课堂生成的有效解决,及时的处理新问题、新情况,按着预设线路一直走到底,那样的课堂虽然是流畅的,但必然是缺乏精彩与活力的。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课前预设要综合分析,为生成埋下伏笔。

课前预设不是封闭的、死板的,而应是机动的、灵活的、开放的具有多维的目标,设计时我们要全方位考虑。

1、拓展备课空间,形成高质量的预设。教师首先要拓宽自己的信息渠道,一堂好的数学课, 得益于老师课前大量的准备、组织工作。“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除了做到传统的三备: 备教材, 备学生, 备教法,教师还要预设更多的可能,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辨证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预设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同时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只有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出现不同的预想时,你才能应付自如。

2、以学生现有的基础为出发点,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多维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这是我们制定目标进行预设的基础。如: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是什么?对他们来说本课的难点在哪?如何来分散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什么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旧知与新知的如何过渡学生容易接受?这些都是预设前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我们得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与具体的情况,对教学目标与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与重组,制定适合他们的课堂预设。

3、全面考虑,预设弹性方案。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特定的教学空间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发展。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时,预设精要的课堂提问,预设若干弹性教学环节,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预留空间和提供条件。此刻,教师要根据多维的目标和学生具体的情况,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个问题,将想好的预答准备好,甚至要将每个可能的思路都要向前延伸,想想如何加以引导。这样的话,在不同的环境中,面对不同的问题,你就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能及时的应对、处理,不会冷场了,当然有时为了教学的需要,你得学会放弃,及时的收拢孩子的“偏”“怪”等思维。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生成氛围。

篇3:英语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那么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因素, 需要教师以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来对待与维护。伴随着社会的进步, 一些传统的道德标准也方式了一定变化, 教师要摒弃陈旧的师生关系的观念, 用一种新时代的师生关系观去对待学生。初中英语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修养, 尊重与爱护学生, 从而换取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创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具体来说, 初中英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中学英语教师一定要无私奉献, 热爱学生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经常把教师比作春蚕, 比作蜡烛, 说这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所以, 作为中学英语教师, 我们也应该像蜡烛一样, 燃烧了自己, 照亮了学生的前程;我们也应该像园丁一样, 精心栽培心爱的花木。我们对待学生要轻声细语, 要慈爱可亲, 要平等相待, 要和学生作朋友, 理解他们, 支持他们, 指导他们, 给他们最诚挚的爱。这种爱应该是持久性的、公平的, 并是恩威并施的。对待学习好的学生我们要提醒其胜不骄, 提出更高的目标, 使其更加进步;对待差一点儿的学生, 我们要悉心鼓励, 使其再树信心, 千万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在青春期这个坎上产生逆反心理, 自暴自弃, 觉得自己前途渺茫, 最终辍学。教师要赢得每一个学生的尊敬, 要给每一个学生平等的爱, 这就需要教师主动去接近学生, 体谅学生。这就要求我们事无巨细地关爱学生。所以, 教师一定要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 备好认真, 不但要备教材教法, 还要备学生, 上好每一节课, 把自己的所学教给学生, 把自己良好品质亮给学生, 让其在教师的言行举止影响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非圣贤, 孰能无错, 如果教师在工作中做得不到位, 那么英语教师也要学会承认自己的错误, 向学生说“Sorry”, 这恰恰更能树立自己的形象。

二、中学英语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任、充满期待

信任是人的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期待, 会给人的思想和行为造成很大的影响, 这实质上就是一种信任。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心, 就是决定学生成绩好坏的一部分决定因素, 这也是一种激励方式, 这种期待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而热烈的情绪, 遇到困难时, 有教师的信任和期待, 也可以激发其克服困难的信心, 从而渡过难关, 取得更好的成绩。信任和期待也是一种社会的要求, 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如何去尊敬别人, 如何做一个受人疼爱的人。所以, 我们中学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期待, 充满信心, 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都可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精英。学生一旦接受到了教师的这份期待, 一定会感到鼓舞和振奋, 就会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兴趣和信心, 从而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与之相反, 如果教师总是不信任学生, 不给学生期待, 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直线下降, 成绩也会一落千丈, 从而成为后进生。

三、中学英语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幽默, 吸引学生的注意

课堂授课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教师用语言去表达, 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的主要手段, 所以其语言是否生动、是否幽默, 是否能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幽默, 逻辑性强, 决定了课堂效果的好坏。所以, 中学英语教师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其准确性, 还要注意感召力和趣味性。尤其是中学英语教师, 其语音、语调和节奏都要非常完美, 必要时还可以用肢体语言加以补充。因为中学生处于青春期, 生性活泼好动, 富有创造力, 所以更需要教师用生动幽默, 直观准确的语言来授课。笔者授课时就经常用大小声, 绕口令、歌曲等各种语言表达形式来进行,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中学英语教师不做填鸭人, 要做指挥官

英语也是一种语言, 我们的英语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另一个语言民族的世界的过程, 去感悟其文化的魅力, 感受其美好, 所以, 英语的教学不只是单纯地训练学生用英语说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学生让学生边学边感悟, 把学到的单一的知识融会贯通, 把握教学大纲的精髓, 选用一些有代表性的、趣味性的、生活话的话题来进行。这样, 一方面, 英语课堂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 学生也可以边学边模仿, 边锻炼, 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 再加上必要的复习巩固, 把学到的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五、中学英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平等而和谐

在现代的教学中, 教师既是学生的引导者, 又是学生的良友, 还应该做一个认真聆听的观众。这就道出了当今师生关系的本质———平等而和谐。中学英语教师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要能让学生融到课堂里来, 要让其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交流, 还要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 听出优点, 听出问题所在, 适时地加以解惑。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才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学英语教师。

摘要: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但是提高教学质量, 保证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 还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学生由于其所处的年龄阶段, 其对待事物往往比较感性, 因此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初中英语教师来说非常必要。笔者认为中学英语教师一定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发自内心地喜爱学生, 还要对学生充满期待, 教学语言要生动幽默, 吸引学生的注意。我们要做课堂的指挥官, 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4:古诗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文史关系

关键词:古诗文;阅读;知识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068-02

笔者引用今年高三联考卷文言文阅材料来说明:

韩王信者,故韩襄王蘖孙也。沛公引兵击阳城,使张良以韩司徒降下韩故地,得信,以为韩将,将其兵从沛公入武关。沛公立为汉王,韩信从入汉中,乃说汉王曰:“项王王诸将近地,而王独远居此,此左迁也。士卒皆山东人,跂而望归,及其锋东乡,可以争天下。”汉王还定三秦,乃许信为韩王,先拜信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汉二年,韩信略定韩十余城。汉王乃立韩信为韩王,常将韩兵从。三年,汉王出荥阳,韩王信、周苛等守荥阳。及楚败荥阳,信降楚,已而得亡,复归汉,复立以为韩王,竟从击破项籍,天下定。五年秋,匈奴冒顿大围信,信数使使胡求和解。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反,以马邑降胡,击太原。后为匈奴将兵往来击边。十一年春,故韩王信复与胡骑入居参合,距汉。汉使柴将军击之,遗信书曰:“陛下宽仁,诸侯虽有畔亡,而复归,辄复故位号,不诛也。大王所知。今王以败亡走胡,非有大罪,急自归!”韩王信报曰:“陛下擢仆起闾巷,南面称孤,此仆之幸也。荥阳之事,仆不能死,囚於项籍,此一罪也。及寇攻马邑,仆不能坚守,以城降之,此二罪也。今反为寇将兵,与将军争一旦之命,此三罪也。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今仆有三罪于陛下,而欲求活於世,此伍子胥所以偾于吴也。今仆亡匿山谷间,旦暮乞贷蛮夷,仆之思归,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视也,势不可耳。”遂战。柴将军屠参合,斩韩王信。

太史公曰:韩信非素积德累善之世,徼一时权变,以诈力成功,遭汉初定,故得列地,南面称孤。内见疑强大,外倚蛮貊以为援,是以日疏自危,事穷智困,卒赴匈奴,岂不哀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卒皆山东人,跂望而归 跂:抬起脚眼

B、竟从击破项籍,天下定 竟:最终、后来

C、疑信数间使,有二心 间:秘密的

D、此伍子胥所以偾于吴也 偾:奋起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跟随汉王到汉中后,曾劝说汉王,一旦这些山东的士卒有了强烈的东归的意愿,那就可以用来争夺天下了。

B、项羽攻占荥阳,韩信投降了项羽,不久又寻机会逃走,又归顺了汉王,汉王就又一次立他为韩王。

C、韩信接到汉柴将军的信后,回信说自己身犯三罪,不可饶恕,虽然思归如“盲者不忘视”,但情势不允许“自归”。

D、韩信回复了汉柴将军不能“自归”后,双方交战,柴将军先杀了匈奴的参合,然后暂了韩信。

读这段文字,第一个疑点,是“韩信”。许多人认为他就是汉初三杰的淮阴侯韩信。其实不然,他就是“韩王信”。“韩王”是爵位名,“信”是人名。文中称“韩信”处,是姓名全称。在查阅史料以前,仅凭本段文字推测:(一)“韩襄五”是战国时期的朝国之君,姓韩。(二)史记体例,给人物写传时,专写“传主”的事迹,刻画传主的形象。结论:韩王韩信与淮阴侯韩信是同代同姓名的两个人。(在《史记》中,有《准阴侯列传》、《韩信卢绾列传》分别记二人事迹)。

要解D项,如果联系伍子胥的相关史实,根据上文内容就可推出“偾”(fèn)的词义大致是“跌倒”“灭”,与“奋起”截然不同。(学生学过《勾践灭吴>)这一句的意思是:“现在,我对陛下有三条罪状,却想在世上贪求活命,这就是伍子胥逃亡投靠吴国,又在吴国毁灭的原因。

另外,说说“夫种、蠢无一罪,身死亡”。

①修辞家把这一句分析为“共用兼分承”的语句。解作:“种无一罪,身死;蠢无一罪,身亡”。

②这一句的准确理解,源于对文种、范蠢这两位历史名人的了解。勾践得到文、范二人的得力辅助,终于灭吴。范蠢看清了勾践的本性,不愿在朝做官,到陶地经商,富可敌国,世称陶朱公。后人抱不平,说他是逃亡”。文种没听范蠢的劝告,留在朝廷,后被勾践杀害,是“死”。

这些是说历史知识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下面简要说说文化常识的例子。

先看联考文言文阅读题A选项:“一旦这些山东的士卒……”“山东”这个地理学名词,都知道古今所指的范围很不相同。命题者是用现代汉语转述原文内容,理该将“山东”译成“崤山以东”。否则,学生抓住这个古今异议词.选了本项,该判对还是错?(命题人在D项中,故意把地名“参合”错作人名,也是错项)。

关于文学常识方面,我觉得文体知识很重要。不同的文体,分析方法不同,使用的术语也很不相同。在现代文阅读中,文体知识对解题思路更加重要。文言文阅读,一般多是记叙文,这里举一个诗歌的例子。

《木兰诗》开头写道:“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唧唧”,有注“织机声”,有注“叹息声”,也有注以上两种说法的。我试图从文体知识的两个方面加以推敲。

①叙事诗的重点是塑造人物形象。

“唧唧”理解为叹息声。本诗的开头方法是开门见山,从木兰见到军帖后的思想斗争起笔,如奇峰突起,也很有特色。 “唧唧”理解为“织机声”,本诗从介绍人物起笔。描写木兰平日勤劳的品质。接着写见到军帖后的木兰,思想斗争激烈,以致无心思织布。表现手法上也有悬念。不仅如此,有些赏析文章还注意到,诗歌结尾木兰战功卓著,功成不居,回乡再过平民生活,正是出于她一贯的勤劳善良的美德。也就是说,诗歌开头一句在塑造木兰形象方面,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木兰和平时期的形象概括,又是她战后回故乡的思想基础。有这一句,木兰的形象才全面、丰满、可信。

②诗歌的结构富于跳跃性。

说“唧唧”为叹息声,依据是“不闻机杼声”。这个依据忽视诗歌的跳跃性。实际上,叙事诗不同于小说和记叙文,故事的衔接没有有必要的过渡照应。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填补这些空白。可以说,《木兰诗》的开头,是诗歌结构的跳跃性的最好例证。

篇5:英语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计算能力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所必须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一个基本标准。82年英国出版了国家学校数学教育研究委员会著名的《cockcroft报告》,该报告认为:“读数和计数、知道时间、购物付款和找零、计重和测重,以及完成与此有关的必要计算以及估算和近似计算的能力”是成年人生活、工作以及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由此可见,计算将伴随人的一生。一个人在成人以后所需的数学知识,基本上在小学阶段就学会了。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终身受益的,所以计算教学又是小学数学教学重点中的重点。

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传统的计算教学是以“传授——接受”构成教与学的关系,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讲授、灌输为主,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常常只重视计算的结果,而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而在课改初期,教师们认识到了原有教学模式的局限,大张旗鼓地开展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计算教学中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没有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导致课改初期学生计算的能力不如以前的学生娴熟。我们困惑,如何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呢?以下粗浅谈一谈对此的一些认识。

一、精心设计,正确处理算法与算理的关系

1、算理应是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

在计算碰到新问题时总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应用已有的经验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明白一个个算理,从而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不但能提升认识,还能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基础,缩短教学的时间。

2、展现多种算理时要找到突破点。

叶澜教授说过,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为此,在交流多种想法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恰当的一种切入口,大部分学生容易理解的进行突破。这样效率就提高了。

例如:教学十几减9时,学生出现了好多种算法,如果要一一解释每个学生的算理确实要花好长时间,而且其他学生还会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结果什么都不清楚,因为每种计算都会有一般的算法,为后续学习打基础的。这时教师只有选择其中最容易理解的破十法和想加算减这两种方法讲解,让学生理解算理。这样既能让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3、注重算理与算法的沟通。

算理是算法的基础,当学生明白了算理后,教师及时落实算法与算理的联系,有利于对算法的掌握。

4、基本算法需要重点强化练习。

一节课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在多种算法中有基本算法,这种基本算法对后续学习又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对基本的算法有必要进行强化,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会。针对上述十几减9的例子,破十法和想加算减的方法就是基本算法,进行强化训练,对后面的十几减8、7、6、„„都有很大的作用。

二、课堂上保证新算法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

在新的计算方法教学的第一课时留有一定的时间完成一定的练习量,能从学生的反馈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计算方法上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这样就能将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掌握算法,初步形成计算技能还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时。本课的难点是一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写法,虽然学生已经通过摆小棒、在计数器上拨算珠知道了列竖式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但是否完全理解呢?通过集体讨论明白算理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首先指名板演,请两个中下生上黑板做,其余一起看。这时两人的计算过程一览无余,一人正确,另一人却将一位数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了,显然没有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思,算理不清楚。经全班同学的点评,这位学生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在后来的课堂作业中就没有发生类似的错误。如果单靠讲算理,而没有及时练习巩固,这个错误就会延续到第二课,而到了第二课难道还要再演示、再讲一遍?课堂的效益从何而来?

三、改变计算教学的模式,给予理解算理的空间。

计算教学常常借助一定的情境作为一节课的引入,通过情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探索出结果。情景的创设,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而计算教学一定要借助情境吗?没有情境,学生能够自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吗? 在教学“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零的数,结果还是零”的内容时,一位老师一改往日的教学,直接出示0÷4这个算式问学生:你能算吗? 生1:可能是0吧!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猜的。

师:有时根据第一感觉解决问题也是一种好办法!

生2:0÷4肯定是0。比如: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0个桃子,就是0÷4=0。

生3:对。我身边有0个皮球,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组分0个皮球,所以0÷4=0。„„

生4:还可以把0÷4=()想成4×()=0来想 „„

接着又讨论了0不可以做除数„„

这个案例中没有由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借助情境让学生明白算理,而是直接出示算式,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举出一个个例子来解释,理解算理、获得答案,这样也激活了其他同学的思维,纷纷从已有的经验内提取经验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讨论时间充足,不受情景的约束,算理与算法都得到解决。

总之,计算教学中理解算理与掌握算法不可偏颇,“重算理、轻算法”和“重算法、轻算理”都不可取。正确地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重算法,轻算理,靠学生大量机械的练习而形成计算技能,造成了大量的小学生对数学望而兴叹,觉得数学很难,计算很难。今天听了刘老师的课,特别是通过课前的备课研讨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重算法,轻算理,靠学生大量机械的练习而形成计算技能,造成了大量的小学生对数学望而兴叹,觉得数学很难,计算很难。今天听了刘老师的课,特别是通过课前的备课研讨,课后观课议课的环节介绍,我对刘老师课堂教学中传递的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实现算法和算理的统一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点思考。

一、课堂上教学环节易简不易繁,尤其是在导入环节,简单有效的导入情境,使学生能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列出算式,但又不能够在已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马上求的结果,这样就使得教学直奔主题,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集中到自己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中。否则过多的情境设计,容易分散学生对计算学习的关注。

二、教学中老师心中有算理,在教学设计师就要考虑到用怎样的途径实现算理的渗透与算法的统一。

三、只有在教学中才见算理。计算教学上实现了从估算到口算,在到笔算,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借助于直观图,让学生圈一圈,想一想,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在计算的教学中,直观图无论是引导学生探究算理还是用于验证算理,对学生来说都要经历一种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做好算理与算法的统一

四、教后反馈中有算理。有的课堂上在学生掌握了算法之后,就通过大量的练习去熟练,忽略了对算理的深化。今天刘老师的课,课堂定位与教学行为是统一的,在练习中仍关注让学生说一说这个数是怎么来的,来内化算理。

例如:学生经过估算之后,进而独立的运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出23×12的结果,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学生采用直观图探讨 3 23×10=230 23×2=46 230+46=276,这里我感觉教师的主导性大于学生的主动性,如果能够让学生充分的说一说这个过程,对沟通算理与算法也许会更好一些。

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处理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在《课标解读》中也强调“应当淡化对运算的熟练程度的要求,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准确地得到运算结果,比运算的熟练程度更重要。应当重视学生是否理解了运算的道理,是否能准确地得出运算的结果,而不是单纯地看运算的速度。”这一目标的提出就要求教师在数的运算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于学生运算技能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在教学中要注重将算理与算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如何正确地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就结合平时的计算教学,谈谈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处理算理与算法的关系的的几点策略:

一、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理解算理,适时总结算法

《课标》在计算教学上提出了“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算法的理解”。如在学习“分数除以整数”时,先让学生尝试解决“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很容易就得出每一份就是,接着又让学生动手折一折,让学生感受到求也是求是多少。于是就有了2种列式:①=,②==。有了前面的基础,求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几份之几时,学生也出现两种方法:①=(难以计算)②==,通过比较,学生不难看出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计算比较适合。这时老师并不急于让学生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而是通过:“这样计算对吗?请你进行验证。”有了前面折纸的经验,学生很快就折出平均分成3份,也就是求是多少。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验证算法,最后得出结论,总结出算法:分数除以整数,可以转化为乘整数的倒数来计算。

二、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算理”,适时掌握算法

把操作活动与知识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思维外显为直观的活动。教师的不断追问与引导,能及时帮助学生沟通具体感知和抽象叙述之间的联系。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实现对算理的意义建构,进而理解算法。在“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中,如果单纯引导学生观察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很快发现“‘÷’变成了‘×’、‘除数’变成了‘它的倒数’”。这样的算法发现,虽说已经达成了教学任务,但不免有些牵强。在作业中仍然是部分学生习惯性的把“÷”写成“÷”、“除数”写成“除数”,“这是为什么?”这脆弱的根原是对算理的理解程度,为了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具体(1小时能行多少千米,2÷)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学生画线段图,把小时行的2千米看成单位“1”,在学生画线段图的基础上,稍作引导就不难使学生认识到1小时行的 路程不正是小时所行2千米路程的倍吗?而前一课时《分数除以整数》已经使学生已经理解了就是求是多少,那么就能感悟2÷就是求2千米的倍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的本意是通过探究1小时与小时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两者路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算理这赖于成立的奠基石,有了分数乘法意义的铺垫,顺利成章地得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法。

由此可见,计算教学只有在感悟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才能形成真正的计算技能,不明白算理的算法是机械的算法,对计算技能的形成是不牢固的。

三、在已有认知经验基础上理解算理,适时生成算法

《小数加减法》一课,为了让学生有机会调动已有的认知经验,经历判断、推理、抽象的思维过程,解决小数点对齐的算理,用学生熟悉的“元角分”生活实例:老师到超市买两样东西,一个是 1.8元,另一个 2.14 元,请你帮老师算算一共花了多少钱?。学生以前做过很多很多加减法题,无一例外的都是把末位的两个数字对齐。但在这里,因为学生都有购物的经验,他们发现,如果把末位的 8和 4 相加,就是用 8角加 4 分,那肯定不对了,只能是角与角相加,元与元相加,就是8角与1角相加,1元与2元相加,并让学生列出算式,通过观察生成小数加法的算法——相同数位对齐。原来小数加减法的“小数点对齐”是为了确保“相同数位对齐”,而相同数位对齐背后的道理就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直接相加减”。学生不仅找到了算法,还理解了算法背后的算理。像这样,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总结算法,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核心概念,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的目标。

四、在反复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中,适当强化算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解抽象的算理,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妨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用数学语言综合描述,把具体的感知通过语言的加工描述最后概括形成算法。这个抽象描述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算理的过程,从而达到感悟算法。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在计算教学中,数学思维常常是凭借数学言进行。引导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你为什么这么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中,在画出线段图的基础上,引导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是多少”“=就是”,“计算过程中注意先约分,再按分数乘分数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在这样的描述的过程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学会计算的基本技能。同时通过将学生自己的思维转化数学语言,从而达到用数学的思想学习数学,表达数学在强化算法的同时,理解算理。

篇6:英语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从“预设”到“生成”是课堂教学理念的嬗变与超越,“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中,以及在师生对话互动中产生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必须认真备课、精心预设;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需要,确定“以学定教”的原则;要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上、花在推测学生的“可能”上、花在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上、花在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而采取应变策略上,做到调控课堂,使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推进。一些教师认为,“生成”不能“预设”,课堂应让“教”围着“学”转,“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案例表明:预设的课堂在动态生成中丰盈、在动态生成中升华,预设与生成必定在弹性设计中契合。“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两者是不能分开的。只有将预设和生成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的言语,才能充满智慧的火花,才能充满数学课所具有的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但如果某节课从头到尾都是非预设下的生成,要么是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造成的,要么也有可能是教师对课研究得不深入造成的。我认为一节课它体现的生成应该更多的是教师预设下的生成。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再加上一定的教学机智,这是处理好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关系的保证。生成,因预设而精彩,只有教师对课堂上这些生成性因素进行巧妙把握,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动态的生成过程,才能提升了我们课堂教学的价值,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也才能让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释放。“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中。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静态预设”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体现和发展。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课堂变得更精彩。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前精心预设,课上有效生成呢?

一、充分预设,因势利导。

“预设”经常被人认为给学生挖一个陷讲,等着孩子往里跳,框住了学生的思维,其实这是对预设的一种误解。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所以如何准确地预设将直接影响着“生成”。在新课程理念下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并摸清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难点,做到课前有充分的准备。那么,课堂上的意外生成就能巧妙的引导与利用。预设才能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机会,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立体式互动中促使师生同成长共发展。因此,一堂好课,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艺,循循善诱地与学生互动,生成具有活力的教学过程,也需要教师未雨稠缪,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在上课之前就成竹在胸。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预测“学情”,建构弹性教学方案、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全面分析学情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学情分析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它包括分析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等等,其核心是建立学生数学学习的平台。这个平台是教与学的起点,创建这个平台,是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怎样的教和怎样的学。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尽可能多地分析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我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内容时,首先分析我所任教的这个班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所必需的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那些知识需要教师的点拨?通过调查研究,得出我班学生不仅拥有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相关知识技能,而且在前面的“小数乘法”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探究经验,初步体验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方法,这为学生自主探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提供了主动探究的条件。于是,课的一开始,我通过情境引出两道除法计算,第1题是小数除以整数,陈老师用7.2元钱在超市里去买了9本练习本,你知道每本练习本多少钱吗?7.2?=0.8(元),学生已具备相应的算法。第2题是小数除以小数,现在商品特价,每本练习本的价格为0.6元,那么7.2元可以买几本这样的练习本?7.2?.6=?,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无法直接解决问题,形成新旧知识的对比,怎么办?刺激了学生在大脑中梳理,可以借助哪些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激发学生对新问题产生探究的欲望。正因为我在教学前调查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所以,我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没有必要按部就班地进行计算法则的讲解,而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到让学生运用数学转化思想,自主探究计算方法上,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过程。给学生建立数学学习的平台,实际上就是抓住了教学的起点,也是走向教学生成的起点。

2、建构弹性教学方案

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弹性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还要预设学生在这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其次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它包括学习情境的预设,要针对各知识点,预设学生相关活动过程,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还要预设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与困惑,教师应如何点拨引导及应对措施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3.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具学具的开发也是一种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但这种开发和利用又依赖于原有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善于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从而优化预设,为生成性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不拘预设,动态生成

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课前的预设有时只考虑了学生课前的知识储备,忽略了学生课中“做数学”的经验积累。实际教学中,学生有可能跳出教师的预设,如果教师还机械地将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受到影响。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获得不同的发展,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在师生的共同创造中变得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活力。例,“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的教学预设分三个层次:第一,举例3的倍数,观察数的特征;第二,找规律,总结规律;第三,验证,综合运用。但课堂上完全反了,由于受到上节课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学生首先提出看个位,立即有学生反驳不对,应是“各个位上的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还有的说“各个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一下子结果都说出来了,显然这位学生课前作好了预习。面对这一情况我放弃预设,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进行整合,主动让学生到台前唱“主角”,通过质疑和交流,让学生来验证结果。课堂中学生积极投入,效果不错。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努力突破预设的巢穴,变“预设”为“生成和建构”,并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

三、围绕重点,加强落实。

教师要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如果学生的生成是预料之中的情况,则按预先设计的对策教学;如果学生的生成是预料之外的情况,则思考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也要跟学生思路走,生成新的问题的“生长点”;如学生提的看法没有价值甚至越轨,且这一问题又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就不能跟学生走,要巧妙地回到正题上来。

四、提升教育智慧,促进“非预设生成”。

由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面对这些预设之外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框框,捕捉临时生成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及时放弃预设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创造生成新的教学方案。那么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将有机会转化成课堂教学的亮点,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当学生掌握面积的解法后,让学生求解这样一道题:一个梯形上底是6米,下底是7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学生一般列式为(6 7)??=13??=13(平方米),可有一学生却列式为6 7=13(平方米)。很明显他的列式是错误的,我正想纠正他,可转变一想,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于是我即时放弃预设方案,让这个学生把解答过程抄在黑板上,并说出自己列式时的想法。他说:“我发现梯形的高度是2米,计算面积时又要除以2,乘以2和除以2可以互相抵消,实际上就是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同学听听他这样一说都愣住了,觉得他说的有理,我抓住机会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各自充分发表意见,最后形成共识:如果这样列式,求出的是梯形上下底的和,不符合题意,但列式后计算时可这位同学的方法做较简便。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解梯形面积的透彻注解,更培养了学生从小养成时时处处不忘求异创新的良好习惯。问题就在这样的动态中不断生成,在这样的动态中不断达成,从而赋予课堂更多的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挑战性、发展性和生成性,在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篇7: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处理好师生关系在学校发挥着特殊作用,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

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复杂: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师热爱学生,主要是受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观点、职业道德和事业心的支配,富有理智特征。而学生的尊师,则是对教师爱生的回应,往往是根据个人的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来决定,更富有情绪色彩。因为尊敬和信赖,学生更多地表现出主动参与的激情。建立民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做起。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是突破口;调动学生积极因素,建立学生评价机制是关键;坚持理解和尊重原则是保障。教师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师生之间关系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有时教师的一句平常话、一个普通的动作都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波动,对师生关系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因素是多元的,绝不只是上面所探讨的几个方面。今后还应不断实践和总结,以期取得更好的成果

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目光,真诚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乐学的动力。由于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同时也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成熟者与未成熟者,有知者与无知者,长辈与晚辈等多重角色的关系,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权威性。即要有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教学艺术,有对学生始终如一的关怀和爱护、无私和没有偏见的品格,有庄重的仪表和举止等。只有当你真正成为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才会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会使你担当的教育角色发出耀眼的光彩。

爱心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的爱来源于对学生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有着同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世界: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教师对学生应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可以说,尊重是爱的别名。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活动空间。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绪,乐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当然,教师的爱决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味迁就,而是爱中有严,严而有度。严父型也好,慈母型也好,良师也好,益友也好,都必须以爱为前提。教师的爱是一种责任,因为爱,才会有师生情感的共鸣;才会有教和学的同步;才会有师生角色的互换;才会有师生教学的互补。

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成功、快乐、友爱的享受。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人人都有一种参与意识,都希望自己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和自主权,如果适时让学生们体会“我长大了”的成人感,重视并满足他们的参与意识,他们就会以积极合作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主体的作用。可见,教学的民主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活力所在。

篇8:英语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那么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因素, 需要教师以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来对待与维护。伴随着社会的进步, 一些传统的道德标准方式也发生了一定变化, 教师要摒弃陈旧师生关系的观念, 用一种新时代的师生关系观去对待学生。初中英语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修养, 尊重与爱护学生, 从而换取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创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具体来说, 初中英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中学英语教师一定要无私奉献, 热爱学生

作为中学英语教师, 对待学生要轻声细语, 要和蔼可亲, 要平等相待, 要和学生做朋友, 理解他们、支持他们、指导他们, 给他们最诚挚的爱。这种爱应该是持久性的、公平性的, 而且要恩威并施。对待学习好的学生我们要提醒其胜而不骄, 提出更高的目标, 使其更加进步;对待学习差一点儿的学生, 我们要悉心鼓励, 使其再树信心, 千万不能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其在青春期这个坎儿上产生逆反心理, 自暴自弃, 觉得自己前途渺茫, 最终辍学。教师要赢得每一个学生的尊敬, 给每一个学生平等的爱, 这就需要教师主动去接近学生、体谅学生。这就要求我们事无巨细地关爱学生。所以, 教师一定要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 备课认真, 不但要备教材教法, 还要备学生, 上好每一节课, 将自己的所学教给学生, 把自己良好品质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在教师的言行举止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非圣贤, 孰能无错”, 如果教师在工作中做得不到位, 那么教师也要学会承认自己的错误, 向学生说“Sorry”, 这恰恰更能树立自己的形象。

二、中学英语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任、充满期待

信任是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期待, 会给人的思想和行为造成很大的影响, 这实质上就是一种信任。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心, 是学生成绩好坏的决定因素, 这也是一种激励方式, 这种期待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而热烈的情绪, 遇到困难时, 有教师的信任和期待, 也可以激发其克服困难的决心, 从而渡过难关, 取得更好的成绩。信任和期待也是一种社会的要求, 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如何去尊敬别人, 如何做一个被人疼爱的人。所以, 我们中学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期待, 充满信心, 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都可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精英。学生一旦接收到了教师的这份期待, 一定会感到鼓舞和振奋, 就会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兴趣和信心, 从而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与之相反, 如果教师总是不信任学生, 不给学生期待, 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直线下降, 成绩也会一落千丈, 从而成为学困生。

三、中学英语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幽默, 吸引学生的注意

课堂授课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教师用语言去表达, 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的主要手段, 所以教师语言是否能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幽默、逻辑性强, 决定了课堂效果的好坏。所以, 中学英语教师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其准确性, 还要注意感召力和趣味性。尤其是中学英语教师, 其语音、语调和节奏都要非常完美, 必要时还可以用肢体语言加以补充。因为中学生处于青春期, 生性活泼好动, 富有创造力, 所以更需要教师用生动幽默、直观准确的语言来授课。笔者授课时就经常用大小声、绕口令、歌曲等各种语言表达形式来进行, 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中学英语教师不做填鸭人, 要做指挥官

英语也是一种语言, 我们的英语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另一个民族语言的过程, 去感悟其文化的魅力, 感受其美好。所以, 英语的教学不只是单纯地训练学生用英语说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学生边学边感悟, 把学到的单一的知识融会贯通, 把握教学大纲的精髓, 选用一些有代表性的、趣味性的、生活化的话题来进行。一方面, 英语课堂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学生也可以边学、边模仿、边锻炼, 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 再加上必要的复习巩固, 把学到的知识从课堂中延伸到课堂外,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另外, 中学英语教师还要注意留白艺术, 在课堂上不要把什么都讲完, 留出让学生遐想的余地, 让其在课堂之外自己去探究、去总结。

五、中学英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平等而和谐

篇9:英语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一、模糊知识清楚化处理

在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在呈现与应用时,存在很大的模糊性,需要教师能动地将这些知识进行清楚化处理。

例如概念的教学,书本上常以文字形式描述抽象概念,学生对其中的一些模糊表述用语很难理解,教师若不讲解清楚,学生在应用时便会错误百出。

如:“约分”概念,书上定义为:“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约分通常要约到最简分数为止。”这其中有两个模糊词语:比较小和通常。此处,如何突破学生理解的难点呢?我们不妨作以下尝试。

出示12/18=619=2/3,(1)问:12/18=6/9是不是约分?学生受到等于2/3的影响,不敢肯定。此时,我们应抓住“约分”概念的本质属性引导辨别,6/9是否等于12/187 619的分子、分母是否比12/18的小?这样一比,便可知12/18=6/9是约分。在比较中也让学生认识到“比较小”可以理解为比原来小即可。接着学生便能很快判断出12/18=2/3、6/9=2/3也是约分。(2)问:把12/18约分成6/9与约分成2/3哪个更简便?由于不知从哪些维度上去比较判断,因而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画图比较,同样是一根线段,6/9要平均分成9段,而2/3只需要平均分成3段,哪种分法更简便、更省事?(2/3,只需分两次),哪种更易于一下子看出涂色部分占全长的几分之几?这样,学生形成一致意见:把12/18约分成2/3更简便。接着,我们引导学生理解“通常要约到最简分数为止”是为了简便起见,但未约到最简分数时,只要在相等的前提下,分子、分母比原来的小即符合约分概念。至此,学生完全理解了约分概念,同时,学生也认识到此处模糊的词语表达了更准确的意思,也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挥了一定作用,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清楚的知识模糊化处理

我们常听到或看到“非常抱歉”、“非常遗憾”、“十分关注”等一些较为模糊的外交辞令,它是外交工作的需要。其实,在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知识也需要进行模糊化处理。

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分析和归纳应用题解法时,常有老师喜欢用“必须”、“一定”等很清楚的词语加以强调,如“要求长方形周长,必须知道长与宽”、“要求两人共加工零件个数,一定要先求出两人各加工了多少个。”类似例子不胜枚举。从逻辑角度讲,这是把充分条件说成了必要条件,即把“有了某个条件就充分保证了结论的成立”与“要得到某个结论,非要有某个条件不可”相混淆。当然,知道长、宽各是多少,就一定能求出长方形周长,但求长方形周长也可以不知道长和宽,如“一个正方形周长为15厘米,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它的3倍,长方形周长是多少厘米?”又如“一个篮球场长和宽的和是14厘米,周长是多少?”这里求周长都无需知道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因此,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使其思维呈活化状态,这里宜进行模糊化处理,将“必须”、“一定”换之为“通常”、“一般”等处理为妥。

又如,在计算题各种计算方法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容易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只看到某一知识点的某种方法,而忽视了教材结构的整体性,不会教给学生灵活多样的方法,因而“一定要”、“肯定要”等词语不时从这些教师嘴里说出来。例如:“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内容,例题“36-20”,书上算法是把36看成“30+6”,先算“30-20=10”,再算“10+6=16”。有些教师认为这种方法步骤很清楚,便将其“复制”给学生,强调“一定要”这样做,这便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倘若让学生掌握这一算法后,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其他方法,学生也许会想出多种方法,如把36看成20+16,先算20-20=0,再算0+16=16。或者用36连续减两个10,再或者直接用竖式计算等等。这样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之后,再去让学生比较几种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就能让知识的传授达到更优化的效果。

这里,书本似乎很清楚的知识,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如果用模糊性的语句“一般可以”等去总结,并引导学生探寻新的方法,不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吗?我们不要认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高不可攀,无从下手,我们应从“小”做起,不机械教书,多钻研教材和学生,就一定能找到突破口。

篇10:教师应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蔡晓红

我是一个年轻教师,在师生关系上处理得不够好,我上课少数学生很吵,而同教一个班的教师,他们的课却很安静。似乎学生有“欺软怕硬”的倾向。我仔细思考过,我觉得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有个平和的心态,要注意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要观察他们的喜好,找到让你头疼的原因,每个学生都是希望自己好的,可能是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给他们信心。

师生关系的好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如果师生关系好,那么学生就会喜欢上你的课,认真完成你布置的各项任务;相反如果学生不喜欢老师的话,那上课要么不听、要么违反纪律,作业就更成问题了。那如何处理好这个关系呢?一些话说的很好: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是否尊重;其次,教师的人格魅力、学识智慧对学生尤其是大中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教师应该胸怀大度、性格开朗、举止优雅、知识渊博,坚决摒弃小家子气和庸俗气;再次,教师要看到师生之间是“平等合作、教学相长”的关系,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和学生交往。我了解到要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懂得倾听。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作为一个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难处,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高兴的事?有什么烦恼的事?他们学习中有什么成功的地方?有什么困惑?对这些问题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就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所以在了解学生时候,就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增加老师的亲和力,学会倾听。这样学生们就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他们就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诉你,求得老师的关怀和尊重,求得老师的宽容和理解,求得老师的帮助和解释。这个时候所进行的交流,就是心与心的交流。所以,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

第二,要懂得欣赏。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做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

第三,要懂得赞美。赞美是欣赏的结果,是对倾听和欣赏的巩固。它和表扬不同。它不是当着学生的面的表扬,而是在学生背后的赞美。他是融洽人际关系的法宝。老师的倾听是不是假的,老师的欣赏是不是做作出来的,只有当学生听别的同学说出来的时候,才会从内心深处认同,才会对老师的教育感激,对老师的教育感恩,才会肯定老师的诚意,才会不自觉地在老师的期望的方向上,迈出步子。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定要知道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在其他学生面前中肯的指出你试图教育的学生的优秀品质,赞美他的行为和思想,叫他知道你对他的关注,叫他知道你对他的关怀,是发自内心的对人的尊重。

总之,做好教师的工作,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关心、关怀的基础上,倾听学生的心声,真诚地欣赏学生的长处,赞美学生的优秀品质,就一定能够很好的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带领学生一起进步。

1.对待学生,在学习上要严格要求,俗话说的“严师出高徒”还是有一番道理的。作为教师,应该将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要求学生作为一种责任。因为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学习效率高。只要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考试的时候没有遗憾,考完试后没有悔恨,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他不单不会记恨于“严师”,而且会渐渐体会到“感恩”的涵义。回忆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难道不是如此吗。2.在课堂之下,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交谈的时候要请学生坐下,让他感觉你是将他平等看待的,归纳的说,就是要和学生平起平坐。注意:不要让话题总在学习上打转,不然会弄巧成拙,学生会对老师产生不信任感,师生间的距离也就会越来越远,教师在学生心中也就没有了“威信”,学生自然随时抵触了。在我看来,这种交流、沟通如果称做“聊天”会更合适一些。你们之间可以聊家庭、生活、保健、流行时尚等等。还可以互讲故事、互述经历„„至于“学习”,只在关键时刻,以物指人,讲几句经典、哲理的话就可以了。多关心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心理上有障碍的学生、很努力而成绩却不理想的学生„„做为一名年轻教师,只要能走进学生的“心”中,让学生看到、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他们自然就会尊重老师,不会“闹课堂”啦。

3.提高自身素质。作为教师,要教书育人,但不能失去求知的本能。时代在更新,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做为教师,都应该有所涉及。不要让自己的学生觉得老师“什么都不懂”,在学术方面也应如此。你要随时充满危机感,不断充实自己,因为你随时都有有可能被学生问倒!

4.学生犯错,绝对要受到惩罚,绝不能姑息,只是要注意惩罚的“程度”和“方式”上的技巧性。病人有病,医生得对症下药;(同样)学生的思维上出了问题,教师也得“对症下药”。比如:对于好玩的学生,可以针对他个人规定:“任务(如:作业、背书;)完不成,不许上体育课(或者课间去办公室补作业)”;对于“好吃懒做”的学生可以规定:“任务完不成,吃饭的时间去办公室补完”„„其实,大多学生为了自己的“那些爱好”都会乖乖的完成任务,至于那少部分“个例”,可以采取“单独谈话(先加以“思想”教育,再宽限期限”)”的方式使其乐观、顺从、主动的完成任务。

上一篇:车间、班组、个人安全责任承诺书下一篇:我最喜欢的季节:冬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