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教学论文范文

2022-05-09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文科教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从大学文科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谈起,围绕“兴趣”展开对文科高等数学教学的讨论,针对高等数学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内容,概括用“三心”来组织教学。

第一篇:文科教学论文范文

文科大学物理教学探索

摘要:在当今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就大学文科物理课程开设的现状、意义及所遇到的挑战进行了概述。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一些调整,将“物理案例”与“人物情感”、“艺术美感”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文科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文科物理;素质教育;科學素养;教学方法

The study on college physics teaching for liberal arts

WU Jun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67,China)

Key words: arts physics;quality education;scientific literacy;teaching method

引言: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文理渗透和学科交叉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物理学贯穿人类活动始终,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联,不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的基础,同时也是文化和哲学[1]。将物理学的理念与人文知识相结合,对提高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文科专业的发展均起到重大的作用。因此,物理学是最适合作为对大学文科学生进行科学素养通识教育的学科[2]。

1科大学物理课程现状

全国多数高校对文科大学物理课程没有全面的开设,部分工科院校仅仅有一些选修课[3]。文科大学物理也往往不被重视,知识讲解俗套,教学内容陈旧过时,授课形式不够灵活,这些无疑都增加了文科学生学习的难度和惰性。而学生也认为文科专业与物理学没有关联,物理对于自己没有用处或用处不大,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自然不高。这种境况使得高校文科物理教学举步维艰,面临巨大挑战。

其实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文理兼通无异于增加了自己的求职砝码,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满足时代的需求。而且物理学知识有利于构建和完善文科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其研究方法和物理思想也有利于促进文科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4]。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如何通过物理概念的建立或物理定律的发现,培养文科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使之应用到各自专业?如何通过物理学家“奇闻轶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科学品格?这些都对新时代文科大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科大学物理教学调整

在文科大学物理教学过程当中,应以培养文科生科学素养为核心,这就自然不能要求与理科物理一样,追求公式、数学推导、物理概念理解,而应该体现物理学中的哲学思想和创新思维[5]。鉴于文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强,逻辑性较理科学生稍差的这种特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开拓文科学生知识面,从而提高文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励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决心。

2.1内容噱头有新意

教学的内容不应该是枯燥的讲授物理的理论知识,须具有一定的新鲜感,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从身边的“物理案例”出发,有针对的解决物理问题,以至于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经典力学理论中,先读一段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关于俞岱岩使用武当派轻功绝学“梯云纵”救人的一段话,然后向学生发问:“梯云纵,一跃三丈开外,真的可以实现么?”,由此提问式开头引入所需讲解的各知识点,让学生结合具体物理参数,自己动手估算找出问题答案。这种围绕“物理案例”的教学,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往往能强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内容上,对文科学生还可以加强物理学史的教育,揭示物理学发展的每一次重大革命中的创新点,融入物理学家的学养才情,体验人物鲜活的内心情感。例如“地心说”与“日心说”在“科学”与“宗教”之间的碰撞,感受哥白尼“求真”、布鲁诺为科学献身以及伽利略的科学精神。再比如,近代哥本哈根学派和爱因斯坦学派学术争论的“奇闻轶事”,这些都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讲述物理基础知识到所包含的物理思想、思维模式、研究方法、科学精神以及科学观点,通过融入知识背后的“人物情感”,充分发挥文科生的感悟能力,以提高学习趣味,促进文科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2.2化繁为简有动力

化繁为简不仅仅是将理论知识、数学推导等去繁存简,更要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使物理课程浅显易懂。物理学虽是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但也有很多需要发挥想象的空间[6-7]。例如在电磁学中关键性的突破,电力线的引入就是“文科生”法拉第的贡献。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因而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感官,把繁琐的物理运动过程和状态以直观、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使之简洁降低学习难度。授课形式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课堂上采用简单道具做一些验证性、趣味性小实验,或者采用微课形式播放视频录像等,可以将抽象化的物理概念与物理定理形象化和具体化,从而使文科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提升学习物理的动力。例如,探险家贝尔·格里尔斯在《绝境求生》“掉落的电线”中的关于电势的描述极具时代感,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的眼球。通过结合所学知识,易于解释其中的物理现象,从而加深对物理学的理解与应用。

2.3实践作花添锦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验证理论知识。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文科学生的知识背景与接受能力,可以在理论授课的同时,穿插一些演示实验。比如椎体上滚、超声雾化、高压静电反应“怒发冲冠”等妙趣横生的演示实验,一定能够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使其身临其境的体验物理学的美妙。此外,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理工科硬件优势,对文科生开放实验基地,通过有“特色”的物理精品实验,提高实验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组织参观调研共建企业,在“学以致用”理念的指导下,感受科学与现代工艺结合迸发出的美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寓学于乐、寓乐于学。

3 文理浑然一体,达到升华

将物理学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与文科专业知识相融合,是培养具有良好科学人文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物理学中的方法论和认知论,已然成为人们认知事物,分析问题的重要思维方法。例如,传统银行在“外力”余额宝的作用下,必须改变他们以往 垄断的状态,而面临金融转型;网络舆论的生成机制可以与混沌现象中的“蝴蝶效应”做类比[8];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M. S. Scholes建立了关于股市期权定价的模型,更是开创了“量子经济学”的先河[9],等等。这些文科专业领域都可以找到物理学模型,从而运用物理学理念来提高认知世界的能力。

文理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而物理与艺术的联系更是密不可分。李政道先生说过:“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在很多情况下,物理和艺术是相通的。比如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就是西方画家利用透视法来创作艺术作品[10],而花样滑冰中的旋转更是力与美结合的典范。这就要求文科物理教学要从更高层次培养学生的物理学审美思维,使之学会用科学去创造艺术,用艺术去欣赏和研究科学的内在规律。将科学和艺术两者相互融合,必将给文科学生以科学的启迪,使他们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做到文理互补、文理相通。

4 结语

21世纪人才将是文理兼通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经济、信息、生命、材料等学科的交叉渗透发展,对理科生提高人文素养,对文科生提高科学素养,正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开设文科大学物理课程,以物理学的发展为知识脉络,展现物理学的文化内涵,将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融合,既是高等教育素质发展的要求和体现,也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将“物理案例”串联组织教学内容,辅以“人物情感”,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的理解,锻炼其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重现“艺术美感”,使文科大学物理课程新鲜有趣,必定会激发文科生学习热情,从而进一步提高文科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R. P.费曼. 费曼讲物理入门 (走近费曼丛书) [M].秦克诚 ,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

[2] 郑明学. 开设文科物理选修课程提高文科学生科学素质[J].国际物理教育通讯,2002(30): 30-37.

[3] 周雨青. 东南大学文科物理教学改革的反思[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 89-92.

[4] 赵旺,陈永红等. 文科物理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 中國电力教育,2011,(7):6-7.

[5] 刘宇星,王越. 开展多样化的物理教学培养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我校大学物理(文)教学介绍[J]. 物理与工程, 2014(S2):78-80.

[6] 苏景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从相对论的起源谈起[J]. 物理与工程, 2014(S2):60-62.

[7] 时钟,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浅议青年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 2011(8):52-55.

[8] 韩立新,霍江河. “蝴蝶效应”与网络舆论生成机制[J]. 当代传播,2008(6):64-67.

[9] 欧阳芳平,黄生祥,赵新闻等. 中南大学文科物理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 理工高教研究,2005(2):51-54.

[10] 施大宁. 时间与空间-物理与艺术的共同主题[J]. 民主与科学,2006(3):48-49.

作者:吴军

第二篇:文科高等数学教学探讨

【摘 要】本文从大学文科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谈起,围绕“兴趣”展开对文科高等数学教学的讨论,针对高等数学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内容,概括用“三心”来组织教学。

【关键词】数学;兴趣

文科高等数学是一门面向人文专业学生开设的数学课程,是在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的推动下,在我国高校新开设起来的课程。目前许多高校普遍开设了包含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内容的高等数学作为文科生的必修课,其基本目的是提高文科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能力,掌握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文科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数学的文化,提高他们的思维素质和文化素质。

一、文科数学教学现状

(1)专职教师缺乏,授课技巧有待提高。大多数高校没有专职的文科数学教师。教文科数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理工科调过来的,数学功底深厚,经验丰富,思想上比较轻视文科数学的教学,对文科学生了解甚少,课堂讲授方法完全就是理工类的“照搬”——注入式的教学,完全不顾及文科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而拼命地往前赶进度;还有学生为了完成学业任务而疲于应付,往往是一学期考试结束后学的内容已经忘得一干二净,更谈不上应用。(2)文科学生对高等数学学习重视不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当前的大学生在过去的中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基本上接受的是文理分科的教育,并未培养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的严谨性让许多文科学生感到呆板,数学中的大量推理论证和计算让他们感到枯燥无味,数学公式的灵活应用更是让他们感到“头痛”,大多数学生之所以选择文科就是为了逃避数学。(3)文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主观能动性较差。许多大学生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在家所有的事情都是靠父母包办,升入大学以后,他们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没有了父母的叮嘱,读书变得无足轻重,自我约束力和自制能力变差,缺乏主见。基于上述这种现状,“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是大学课堂里经常见到的情况。那么如何来教好文科数学呢?笔者认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文科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关键。落到实处就要求教师从点滴做起,逐步培养。下面以高等数学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内容为例来谈谈我的感受。

二、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要从绪论课开始。一个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第一节课。如果老师一开始就给学生讲一些高深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这样虽然能显示出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但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不自觉地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并且很难接受,因为从高中到大学这中间要有一个过渡,也就是要有一个前奏。这个前奏怎么讲呢?要讲数学的用处。举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数学例子,淡化文科学生对数学的那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观点,让学生体会到该课程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爱学习这门课程并有学好它的信心。

三、用“三心”组织教学

(1)首先精心备课。课前备课是每一门学科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第一步,教概率统计课的教师也不例外,教师必须在课前作出详细、周密的备课。所谓备课,不仅仅是指“教师备教材”即教师要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探索、归纳、总结,以使得一些空洞的知识具有直观性,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和完善性;更重要的是“教师备学生”,教师要把文科生善于用形象思维解决问题,数字运算能力差、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不好等特点牢记在心。博览群书,适当选取教材内容,精选例题尤其应该注重实例的选择,要让学生理解一个知识点,就必须构造出一个与此知识点相对应的实例,并由此实例排演过程和结果来得出与之相关的结论,让学生体會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这一点很重要,否则,很可能使学生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感性认识。另外,在对知识点进行实例构造时,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全面考虑。(2)其次用心上课。第一,要突出中学数学和大学数学的知识衔接。如在讲概率和随机变量的定义时,通常把它们与中学里所学过的映射对照起来;在讲样本空间和随机事件时,应让学生联想到它们和中学见过的集合很类似,讲述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来认识新知识,学生会觉得中学时代所学的知识在大学中仍然适用,这样就能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惧心理,激发学习兴趣。第二,要注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如在求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时,常常会用到微积分知识。若在讲授该知识前能够复习微积分等高等数学知识,这样就可以分散难点,使学生很容易接受。第三,针对上面提到的大学生上课随意性很强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应经常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需要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和接受者学生的配合,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创设一些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3)留心下课后。“处处留心皆学问”,一方面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较深的洞察力,善于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如街头上的地摊,涉及到得奖问题的游戏,其实它就是一个概率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概率统计这门课具有实用性的特点,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该只停留在课本上,而更应具有灵活性,深入到实践中。比如:在学习古典概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深入生活去了解福利彩票的游戏规则,进而计算一下某人买一次彩票中五百万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通过计算学生会明白“天下几乎没有免费的午餐”。有人可能就会在随后的课堂上提问题:为什么还会有人中五百万呢?教师要解释随着参与人员的大量增加,这些小概率事件也偶尔发生,的确有人一夜暴富,但是大多数人却是望洋兴叹;还有正态分布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常用的一种概率分布,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经验表明,当一个变量受到大量微小的、相互独立的随机因素影响时,这个变量往往服从或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在考试之前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一个随机变量,可能受到学生学习水平、教师的教学技能、试卷难易程度等随机因素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成绩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所在院系同学的数学分析成绩中做一调查统计,绘出成绩直方图,与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曲线图做比较,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如果二者具有显著差异,则说明某一随机因素不正常。其中可能的原因或是学生不够用功,或教学方法不当,或试题太难。通过分析,找出内在原因。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数学建模即某种数学思想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很好地解决“学”与“用”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领域的原动力。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地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中数学的联系,使数学和生活溶为一体,从而消除文科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那么就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唐小丹.大学文科生数学学习观调查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6):196~198

[2]张迪.大学文科数学教学实践与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08(6):105~106

作者简介:陈琳(1981—),河南人,硕士,安顺学院数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数学的教学,算子理论的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黔教科2010067);贵州省科技厅,安顺市政府,安顺学院联合科研项目(黔科合J字LKA[2013]04号)。

作者:陈琳

第三篇:文科物理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分析了文科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从通识教育的目的出发,从课程名称、授课内容、开设模式和教学模式四个方面提出改革的设想。提倡模块化理论与实验一体化课程开设模式;探索用准“案例”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从学生的感知认识入手,用学生的行为动作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争把文科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和基本动手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关键词:文科物理;通识教育;理论与实验一体化;准“案例”教学模式;感知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型的知识结构不再适应社会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通识教育”思想,目的是培养“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21世纪新型人才”[1]。文科物理是在上个世纪被提出并在本世纪引起广泛重视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目标是培养文科生的科学素质[2]。为响应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3],我校以选修课的方式第一次开设文科物理,课程名称为《人文物理》。拟定的课程教学目标:使文科生了解物理学发展史和近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培养和提高文科生科学文化素质和理性思维方式;使文科生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概括起来就是培养文科生物理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

一、存在的问题

在笔者开设的文科物理讲课过程中遇到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学生基本不愿意选修《人文物理》课程。由于文科生从高二会考之后就很少接触物理知识,大多数文科生对物理知识有恐惧心理,一方面对物理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担心考试通不过,因此在自愿选课的情况下,很少有文科生选修《人文物理》。(2)教师难以把握对授课内容讲解的深浅程度。物理本身涵盖的内容很多,应用也很广泛,大部分内容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有些内容用比较深入的方式来讲解能够更好地诠释事物的内涵,这需要比较多的数理基础,但我校对文科生没有开设数学课,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无法理解,失去了兴趣,达不到教学目的。(3)开课模式不合理。首次开设该课程,通过参考其他院校的开课方式[4],确定开设32课时的理论课。由于文科学生缺少理工类的基础知识,单纯从理论上讲解,学生难以把现象与物理内涵联系起来。

二、对文科物理教学改革的探讨

为了达到课程开设目的,从课程名称、教学内容、课程开设模式和教学模式四方面对文科物理进行改革。

1.课程名称的确定。如何从心理上消除文科生对物理的恐惧心理是能否达到通识教育目的的第一任务。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首先要从课程名称入手,取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课程名称,如《欣赏物理》、《物理欣赏》及《趣味物理》等。由课程名称给学生第一印象:轻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从美学的角度认识物理基础知识、物理思想及物理文化素养,让更多的文科学生主动选修文科物理。

2.教学内容的设置。考虑到文科生的知识结构特点、课程性质和课程开设目的,笔者认为文科物理教学只要能达到“通识”即可,即把几千年来,物理学家传承下来的文化思想和基本的科学素质传递给学生,因此文科物理教学内容可以是不连续的模块化内容。

授课内容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文化思想和知识的载体,也是师生互动的桥梁。合理的教学内容能很好地服务教学目标,而不当的教学内容可能因为教学内容难易不适合,或者因为涉及到的事实与日常生活相距甚远,导致师生之间的思维脱节,不能很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教师辛苦讲解,但效果可能加剧文科生恐惧物理学的心理。因此,在充分领悟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文科物理的授课内容,一方面可以加重物理学史的相关内容[5],通过讲授一些具体的物理学史来激发学生了解和学习物理的欲望,可以向学生传递一种物理学家为了追求真理,坚持不懈努力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介绍一些著名物理学家对财富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可以间接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合理的价值观;另一方面,由于文科生对深奥或太抽象问题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故授课内容要尽量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把日常现象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不仅可以使学生认同物理学,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物理问题的兴趣,学生变成教学活动的主体,把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知过程。

3.模块化的理论与实验一体化课程开设模式。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对实验进行了客观评价:“实验是最强有力的杠杆,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杠杆去撬开自然界的秘密。在解决某一假说是保留还是摒弃这样一个问题时,这个杠杆应当成为最高级的评审法院”[6]。我校理工科所有专业都开设了《大学物理》理论和实验课程,且理论和实验课分开开设,各自设置学分。一个班的理论课由一个教师主讲,实验课由多个教师承担,这种开课方式能充分保证理工科《大学物理》师资需求。对于文科物理,拟调整和改革课程开设模式,具体为:以32课时(包含理论和实验课时)开设为选修课,并构建模块化的理论与实验一体化开设模式,每个教师承担一个或若干个模块的教学任务。

选修课的总体教学目标是通识教育,教学深度不大,但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广。而大部分教师专攻某个研究方向,理解理论知识难度不大,但要涉及到知识的方方面面,一个教师承担一门选修课的所有教学任务,一方面备课量太大;另一方面,对于任课教师不熟悉的模块,尽管教师可能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但在短期内难以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导致上课生硬,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对文科物理,理论与实验一体化后,若干教师分模块化承担教学任务,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4.理论与实验一体化的准“案例”教学模式。通过与学生交流、反复思考和探索,提出拟专门用于文科物理的准“案例”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5个阶段,下面以几何光学中“望远镜的组装”为例进行说明。

(1)任务安排和案例选择阶段。根据课程特征、学员结构特征和总体教学目标,由教研室统一规划教学模块,再结合教师的专长,安排每个模块的任课教师,基本做到一个教师承担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教师根据所承担模块的特征,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选择比较典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对于“望远镜的组装”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教师可以把孩子的玩具望远镜带到实验室。

(2)学生感知和提出问题阶段。该阶段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实验室,通过对教师提前准备的仪器反复观察,感知现象,提出问题。这个阶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了重要地位,原因是,由于文科生数理基础相对薄弱,单纯从理论上讲解,学生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但用大家都熟悉的玩具及仪器,学生亲眼看到现象,通过现象感知应用,从感性认识的角度接受事实,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师生互动阶段。为了回答第二阶段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拆开玩具望远镜,让学生亲手感知每个部件的特征及光学性质,并探索望远镜的基本组成。接下来,教师根据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熟知的单个薄透镜的光路,引导学生画出望远镜的光路,进一步引导学生望远镜成像的特征,即可回答第二阶段提出的问题。在该阶段,教师的具体角色和教学活动安排的课时依教学模块和教学案例而定,对于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大家熟悉的简单案例,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在现场只起到分配教学活动内容及点拨的作用,课时量相对少一些。对于涉及到比较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或科技技术难度较大的案例,由于教学用实验室无法满足案例的教学活动,可以配合使用虚拟仿真实验,大部分文科生可能束手无策,教师讲授的比重相对大一些,安排的课时适当多一些。

(4)学生动手实践阶段。根据望远镜的光路图,学生自选薄透镜,在光具座上安装简易的望远镜,进行观察,验证所感知的现象;不断更换薄透镜,并观察同一个物体,探索规律,从现象感知望远镜的视角放大率的影响因素,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5)知识扩展阶段。上述四个阶段后,教师结合所承担教学模块的特征、所选案例的要素及学生的表现,介绍相关的基本概念、科学家的物理思想、研究方法及该物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融合,达到知识的拓展,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该教学模式考虑到文科生的特殊情况,理论与实验教学一体化,从学生的感知入手,把学生感知的现象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通过行为动作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把学生的行为动作作为一个教学活动环节,用行为动作来获取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文科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同时也能给学生传递一种通用的学习方法。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我校首次开设了文科物理,结合教学实践和我校的基本情况,提出从课程名称、教学内容、课程开设模式和教学模式4个方面改革文科物理。提倡模块化理论与实验一体化的开设方式,探索用准“案例”教学模式来实现具体的一体化开设模式,力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贺平.经管类院校开设文科物理应贯穿科学人文精神[J].教育科学与人才培养,2009,(3):69.

[2]胡南,韦建卫,刘改琴.大学文科物理课程的实践与认识[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1,(8):126-127.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6,(10):25-34.

[4]胡南,刘改琴,李铁.文科物理课程定位及其教学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1,(05):40-42.

[5]欧阳芳平,黄生祥,赵新闻,胡照文,周克省.中南大学文科物理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02):51-54.

[6]倪光炯,王炎森.物理与文化: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44.

作者:熊翠秀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文科教学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文科学论文范文05-09

文科毕业论文范文05-11

文科研究生论文范文05-14

文科教学论文提纲11-15

文科论文题目05-01

文科论文提纲11-15

文科学论文提纲11-15

文科的论文题目05-03

比较文科论文题目05-04

文科论文题目大全05-06

上一篇:通讯系统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化素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