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策略

2022-12-06

一、小学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为了了解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我对本校的六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十分突出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冷漠。孩子平时表现平淡, 缺乏情感体验和表情, 表现很冷漠。

2、孤独。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部分小学六年级学生情感的封闭性, 导致了其交往的自卑、怯弱、排斥等, 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 使人不容易亲近, 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因而感到孤独。

3、焦虑。小学毕业班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升学考试上。到了六年级下期学生面临的压力更大, 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 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 因此担忧更加明显。考试焦虑同时又辐射产生了对人的焦虑, 通常表现为过度关注自我, 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

或出现与教师、家长、同学相对立的现象, 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6、缺爱。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 能让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 而事实上, 父母双双外出, 离异等造成了子女缺少父母的关爱。

二、小学毕业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 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从大的学校教育现实状况来看, 近年来, 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重视, 但鉴于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 普及不够, 方法简单。教育行政部门重教学骨干教师的培训, 轻心理教育专业的培训;重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 轻教师健康心理的养成。没有心理健康的教师, 必然会出现诸多的学生心理问题。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的程度不够, 也是直接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同时, 当前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 学生学业越来越重, 教师劳累, 学生遭殃。教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因此, 学校教育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二) 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当今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 担负着“振兴家庭”的重任, 父母祖辈都把自己未实现的梦寄托在孩子身上, 他们对子女爱得过分, 照顾过度, 期望过高。一味地溺爱、迁就孩子, 使孩子们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境地。另一方面, 在孩子的学业上又加大了砝码, 星期六令其上辅导班, 星期天为其请家教, 教辅用书、过关练习一大堆, 做完课内做课外。加之现在的家庭, 几乎是三代组合, “隔代亲”现象比比皆是。家长的溺爱、高期盼, 这一矛盾, 滋生了孩子诸多的行为与心理问题。少数学生父母离异, 家庭破碎, 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 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三) 教师素质对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影响

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神”、人生路上的“灯”, 教师个人的素质, 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否认, 现行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健康向上的教师有, 消极低沉的教师也有。教师的思想境地、执教方法, 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方法简单、粗暴、挖苦、嘲讽, 甚至恐吓、体罚, 对学生的心灵无疑是一种摧残, 一种伤害, 部分六年级学生的冷漠、厌学、孤独、敌对等心理问题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 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 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 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区氛围不一致, 这也是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社区建立了大人的健身场地, 缺乏孩子们的“健心”场所。大教育观尚未在社区有效树立。

三、小学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策略

教师在对小学六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不能“等”, 要主动积极地对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进行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指导, 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让每一个六年级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并顺利毕业。

1、“厌考”心理与指导对策。由于社会、家庭、学校还未彻底摆脱升学影响 (小学六年级学生也面临升入重点与非重点初中的选择) , 对学生的期望值偏高, 盲目追求所谓的重点初中, 忽略了学生的自身能力范围, 再加上经过小学前五年的学习, 已经经过多次考试, 知道“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 而考试成绩又不是每次都理想, 一旦考不好, 老师不喜家长不爱, 六年级学生对考试确实存在倦怠、“厌考”又不得不考的情绪。

首先, 通过召开家长会, 与家长一起对学生的学习和考试情况进行分析, 家长调整对学生的期望值水平, 使其在学生的自身能力范围内。

其次是树立学生对考试的自信心, 转变对考试的态度:考试没什么大不了的, 考试只是对平时学习的检测, 战略上要藐视考试, 战术上要重视考试。

下面就具体案例谈谈:刘利, 女, 12岁, 小学六年级学生, 班长。她好强、上进, 平时表现很优秀。可现在每当考试来临, 她说话少了, 也少了往日的欢笑。老师公布成绩的时候, 她总会无声地流泪。可以看出, 她对考试产生了严重的焦虑。

针对刘利的情况, 我采取以下方法:

一是与刘利谈心, 让其明确学习的目的。通过与她谈心, 帮助她提高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告诉她考试只是检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 不是最终目的, 能从分数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才是重要的。

二是教给考试方法, 克服紧张心理。做到尽量放松自己, 树立自信心, 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要过多地考虑考试的结果, 增进友谊、让其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三是与家长联系, 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减少压力。

2、“失控”心理与指导对策。少数学生由于遗传、习惯、行为的原因, 存在自控失调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上课时候不守纪律、随便讲话、做小动作、不听教育。又由于屡教不改, 成为所谓的“老油条”。这类学生因不能调节自己情绪, 特别需要加强心理的辅导。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改变“失控”现象的关键, 我用极大的耐心, 反复、坚决纠正其不良行为, 把它扼杀于萌芽状态中。

3、“孤僻”心理与指导对策。不少小学六年级学生处于青春前期, 他们心理上常常表现闭锁性, 不像儿童时期那样经常向成人敞开自己的心扉, 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采, 但又不轻易表露出来。由于个别六年级学生家庭父母离异或其父母外出务工长时间与父母分离以及社会环境、自身性格、遗传因素的影响, 其行为表现为不多言语, 喜欢独处, 性情孤僻。在教育中, 我多开导, 共同树立起“面对现实、积极生活、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态度。在群体中, 努力缩短与这类学生交往的心理距离, 让其体验到来自他人的温暖和关心。

4、“逆反”心理与指导对策。不少小学六年级学生处于青春前期, 他们心理上的自主性表现非常明显。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 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这些学生往往遇批评、委屈、挫折, 不能正确对待, 心理承受能力差, 特别是总想让自已的主张、观点得以表现, 常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的心理。还有的学生, 兴趣、爱好不广泛, 个别人甚至与教师、家长产生对立心理。针对这类学生, 我关心爱护、体贴他们, 缓和对立情绪, 进行心理沟通,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5、“偶发性事件”心理与指导对策。偶发性事件往往会导致六年级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冲突。比如一位女同学见我之后嚎啕大哭, 原因竟然只是在与同学相处中受了点委屈, 与要好的同学有了隔阂。作为教师特别是心理咨询教师, 你不能说这是小事, 不足为道, 而应处在来访学生的地位上劝慰她。我向她讲了如何正确对待委屈, 人要大度乐观;如何从受委屈的心态中解脱出来, 寻找机会, 平心静气地向有关同学讲明你真是受委屈的, 任何事情总是有办法解决和能解决的, 到时你与同学们会修好关系的。根据事后该生的行动表明, 同学关系已和好如初了。我认为, 对于偶发事件造成的心理冲突, 必须适时解决, 忽视、不予重视或处理不当, 不仅会给班级工作捅漏子, 而且会给学生在心理上留下阴影。

6、“缺爱”心理与指导对策。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给予学生慈母般的关爱, 不但思想上要关心, 学习上要关心, 生活上也要关心, 让他们的校园生活充满阳光。

总之, 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虽然存在十分突出的问题, 但是在工作中, 只要教师因人、因事而异, 认真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 “问题生”的转化相信不会是难题, 素质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摘要: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因此, 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找准指导策略, 主动积极地对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进行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心理指导, 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才能让每一个六年级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并顺利毕业。

关键词:小学毕业生,心理健康,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 2007年《今日教育》第6期“学校应该如何育人”.

[2] 2007年《师资建设》第1期“教育是对人的成全”.

上一篇:体育教学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下一篇:关于中国金融监管规范性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