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2024-04-27

1浅谈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精选8篇)

篇1:1浅谈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浅谈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能适应于新世纪竞争的人才,需要具备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方面全面发展、和谐统一,构成完善人格的整体。学校是培育新型人才的摇篮,作为基础工程,小学教育需要从培养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经受全球挑战的人才目标出发,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学校“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影响,小学生在不合理的学习负担压力下,他们的身心潜能不能有效开发,个性特长不能和谐发展。(2)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受“富不思进”的影响,小学生在“过剩”的物质拥有背后,承受着严重的精神营养“饥荒”和精神“消化不良”。

(3)在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变化的状况下,受物欲和金钱背后不良风气的影响,小学生的理想、追求和人生观产生了模糊。

(4)受独生子家庭教育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在“小太阳”、“小公主”般的“宠养”中,孤僻、自私、依赖之类的“并发症”正不断滋生蔓延。

(5)离异、单亲、贫困、暴富等特殊家庭出现比重的增大,受这些不利家庭环境的影响,给小学生带来多种多样严重而复杂的心理冲突和精神危机。

正是由于以上诸多原因,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能获得健康的发展,更抑制了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以21世纪新人应具备的良好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与当前小学生中所存在的不健康心理相比,可以看到有以下几方面的尖锐矛盾和不协调。

如:①自主性与依赖性;②主动性与盲从性;③进取性与自贬性;④合作性成孤僻性;⑤幸福感与失败感;⑥完善感与自卑感;⑦信任感与困惑感;⑧欢乐感与忧郁感。

二、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策略

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开发自己的潜 能,促进心理健康的一种人际沟通。以往我们总把学生中的各种问题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来解决,对孩子简单地批评指责,其结果往往会扼杀孩子健康的个性。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愈来愈深切地感悟到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有的是不良的个性心理造成的,因此,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和方法,更多更好地运用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疏导,使孩子心灵伴随着身体健康成长。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努力,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师生相互关系决定的。”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在思想、情感、行为上具有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允许他们有独立的活动时空,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成功。

如《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一课,让学生谈谈对秦始皇的看法,学生就会有不同见解:有学生认为秦始皇事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人,他做了许多了不起的是,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抵御北方匈奴的南下,兴建万里长城。也有学生对他有不同看法,认为他是一个暴君,他采用酷刑,为修建长城使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通过讨论和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知道应如何用辨证的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获取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敢于提出新的见解,新方法,新方案,唤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想象力、联想力,敢于自己质疑,标新立异,富于幻想。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成功,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效手段。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知识让学生自己探索,方法让学生自己创造,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学习领域让学生自己拓宽,让学生自己发展,从而达到会学的境界。

“失败是成功之母”在课堂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

在社会课堂中,提供一些让学生参与的机会,满足学生当老师的愿望,让 孩子体会成功的乐趣,如辽宁生活了八年的学生介绍东北平原的自然环境特点和人们的生活习惯,让“汽车迷”给学生讲一讲我国第一辆汽车的诞生,汽车的发展感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讲到武汉市的神龙汽车,更是让所有的学生眉飞色舞。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都希望在课堂上露一手,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实践证明,尊重、理解学生,消除师生的情感障碍,与学生平等合作,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就能产生教学默契,实现教学的对话畅通。3、立足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1)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课堂教学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产生共鸣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课堂中出现某种心理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

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说明,教师的积极情感有助于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它还要求教师能够深入到学生内心,体验学生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缩短因教师的权威、地位、角色而产生的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以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师爱是调控课堂心理气氛的长久动力源泉。

(2)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心理状态是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和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自觉激发学生良好心理状态,有意识消除不良心理状态。首先,教师应从学生非言语行为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即从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表情、目光、动作、姿势等方面,观察、了解其心理状态。其次,教师应满腔热情地激发学生产生 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教师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性的话,一个亲切而信任的目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愉快感、责任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

同时,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如小学写字教学,教师要准备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从正确、端正地写字,向临摹、创作书法作品发展。倡导“开放式”教学策略,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发现和研究学生,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符合他们实际水平的教学目标,让他们都能获得成功,培养学习自信心。同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突破难点,强化重点。例如:汉字的笔画不多,但在书法中的变化却不少,怎样合理变化、合理组合是一个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用精当明了的语句将变化和组合方法总结出来,再教给学生,就能化难为易了。4、丰富校园生活,提高自主实践能力。

为使学生自主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增强书法学习对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的辐射功能,组织书法作品展览,学生自办学校板报,定期开展手抄报评比,高、低年级学生结对办班级板报等,不断拓宽活动领域,提高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5、加强同辈交往,促进自主合作。

有意识地渗透交往心理指导,鼓励书法水平高的同学给水平低的同学作示范,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评议活动,使在同一个班级或同一个学习小组中的学生乐于交往,学会合作,培养自主学习的群体意识,使他们不断完善自我,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相信在不断的心理辅导活动中,学生们心灵和身体和谐地成长,他们会坦然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更会信心昂然地迎接生活赋予的一切。

篇2:1浅谈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担负教育责任的教师要求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处于健康的状态,尤其现今社会由于社会、经济和生活等等的压力致使各级教师或多或少出现了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如果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会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甚至有可能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因此针对大部分教师出现的心理问题应给予高度的重视,积极有效的去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教师的心理到底是不是健康应有一个标准。

怎样才算心理健康,以什么作为标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定的心理标准。结合国内心理学界常用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参照职业特点以下几点可以作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智力正常

教师的五种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及注意力得到和谐发展为心理健康,如果有一种有严重缺陷,以至影响 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则为心理不健康。

(二)情绪稳定

教师有着积极的心境,会热情投入工作。否则情绪不稳定,整日喜怒无常,忧郁悲观,自然会影响工作和学习。

(三)意志健全

教师意志健全,工作就会有明确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反之,意志薄弱,工作无目标,顺水推舟,遇到挫折 1

就会丧失信心,这是心理不健康的标志。

(四)人格完善

教师人格中的诸心理成分和谐发展并构成统一的整体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否则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五)意识客观

教师对自己身心状态的认识是客观的,就是心理健康的反映,反之,对自己身心状态的认识是不客观的,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六)人际关系协调

教师能在学校中与领导、同事、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说明他的心理是健康的。否则,不善于和他人交往,性格孤僻,难以相处,则说明他的心理是不健康的。

(七)反映适度

反应适度是指个体对周围环境的各种刺激强度及水平反应相一致。教师若能对各种刺激做出适度的反应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如果对周围的刺激毫无反应或反应过于强烈,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依据上述的心理健康标准,通过调查和分析,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情绪不稳定

教师的不良情绪主要表现为悲哀、焦虑、愤怒、忧愁及过度兴奋等。这些不良的情绪使教师的思维迟钝,记忆困难、课堂缺乏生气。一些学生和家长表示,老师的心情会影响学生上课的听讲状态。某家长钱女士说:“如果老师心情好,他教得就会很认真,对于学生

也更有耐心和更负责任”。而不少学生则表示,他们的老师都曾有过心情不好影响上课的情况。一名小学生对记者说:“老师心情不好时,就爱大声说话,如果问题答错了,就会很严厉地说我们 ”。

可见,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具有渊博的知识外也同时应当具备良好、稳定的情绪,这也是检验一名教师心理是否健康的一项标准。心理健康的教师应当具有很好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这一点极其重要。因为教师的情绪好坏在课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自身的教学活动,而且还影响学生的情绪,同时学生的情绪又反作用于教师。鉴于此种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培养和保持积极的情绪,克服不利于教学正常进行的消极情绪,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二)意志不健全

意志不健全的表现往往是教师不能积极的去克服各种困难,没有学会调节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当长时间的承受种种压力时,教师的心理产生了障碍。据调查许多学校推行分数、升学率等“指标”,决定教师的奖金多少以及是否继续聘用等硬性规定。教师要面对千头万绪频繁的检查,要面对家长及社会对孩子成才、成长高期盼的重压,从而导致心理危机。2004年4月,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检测,发现这个省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障碍发生率达50%之多。前不久,某地区某校一名教师自杀,一名教师精神分裂。这些都是由于种种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而造成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作为教学体系的骨干,面临着事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面对着诸多的压力。一名心理健康的教师应具有顽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化压力为动力,在保证正常教学过程和承受生活压力的同时,加紧充电,与时俱进。

(三)反应过度

最近几年,经常发生教师殴打学生的情况,这些教师是由于对周围的刺激反应过于强烈而导致情绪失控,做出过激的举动,这也是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如2010年12月发生在江苏兴化市板桥幼儿园7名幼儿被老师用熨斗烫脸的事件,其事情的起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当天老师上课时下面有很多同学讲话,老师就拿出电熨斗说“谁说话就烫谁”,就这样那个班上有7名同学因为讲话都被烫了。这样一个每位教师每天都可能遇到的小问题,却用这种极端的体罚方式去解决确是令人发指,也是教师本身心理上一种极不健康的表现。无论课堂上出现何种令人不快的事情,教师都应当控制自己,让自己有能力去控制场面,做出适度的反应,而不应用极端的体罚方式去解决问题。针对上述教师心理健康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解决建议以供参考:作为教师,积极的维护心理健康,是教师预防心理异常最好的方法。

(一)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教师一定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能、行为和性格等特点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这种评价不要受他人的左右,不要寻求他人的赞许,要了解自己有什么长处,更要了解自己有什么短处。在正确认

识自己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接纳自己,不仅要接纳自己的缺点,还要努力改正,这样才能使自己心安理得,增进心理健康。

(二)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能否面对现实是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客观标准。教师应面对变化莫测世界和现实情况,适应环境,既要适应学校的环境,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耐心教育学生,又要适应家庭和社会环境,在变化和适应中求得发展,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广交朋友,与人为善

广大的教师在交往中的世界中才能同情和被同情,才能帮助和被帮助,也才能共享快乐和分担痛苦。如果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烦恼可以向朋友倾诉,在他们的劝说下得到启迪,会很快走出困境,重新投入到愉快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四)努力工作,学会休闲

教师职业的紧张与压力程度是人所共知的。一天工作下来,极大多数教师往往是身心疲惫,为此,教师不仅要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除了要锻炼好自己的身体外,还要学会放松自己的心态。越是繁忙,越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放松心态。在和同事、家人、亲朋的沟通交流中,调整心态,放松自己;在和学生的交谈中,探讨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既是无意工作,又是调节心态。百忙抽闲,必不可少,工作之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或其他活动,使其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以此调节情绪,增进心理健康。

总之,一名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能正确的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也能为实现某种目标善于控制自己暂时的冲动,能做到不任性,又不呆板拘谨,使自己的行动服从既定的目标,遇到挫折,也能保持乐观的态度,做到勇往直前,再接再厉。

篇3:1浅谈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一、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

由笔者和所接触的聋哑儿童的研究发现, 聋哑儿童心理问题表现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

1.悲观、孤僻、恐惧、不合群

身体上的缺陷让孩子们觉得自己不如人, 于是产生一种自卑心理, 常常将自己独立起来, 不愿意和他人交往, 甚至在面对一定的问题时, 经常感到害怕、恐惧。时间长了, 他们就把自己限于自己狭小的活动范围之内, 孤立起来, 与社会群体形成一定的隔绝。

2.偏激、自私、仇视、攻击

当长期的悲观和压抑无法排解时, 孩子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会发生扭曲, 对事物的看法容易极端、绝对、片面。一旦遇到不合心意的事情, 要么以自卫来进行反抗, 要么直接进行攻击。由于他们和正常人之间的沟通更多的是依靠手语或动作来进行, 当父母、老师、朋友的帮助无法一时取得一致性时, 他们经常表现出急躁、焦虑等情绪, 且情绪极不稳定。

3.社会适应力较差

幼儿时的聋哑儿童一般都没有进入到学前教育学校得到教育, 能力自然不及正常孩子;在家中, 更多的是接受来自父母的照顾, 自我动手能力较差;当进入特殊学校后, 生理上的缺陷让他们心理形成阴影, 活动范围狭窄;在社会生活中, 自卑的内心让他们不愿也不敢和社会进行接触;直到长大后迈出学校, 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也较差, 和正常儿童之间差距较大。

二、聋哑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家庭、学校、社会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 造成聋哑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也来自于这三方面。

1.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教育的主“阵地”, 特别是聋哑儿童, 他们和社会接触面狭窄, 更多的是以家为中心的生活模式。但在家庭中, 首先, 是观念的影响让聋哑儿童无法获得正常孩子应有的权利。一些家长认为, 聋哑孩子无法成才, 更有甚者认为是家族的灾难, 感情上对聋哑孩子漠视, 生活上缺乏关照。其次, 是在家庭教育上, 一些家庭限于经济条件的影响, 无法为孩子提供属于聋哑孩子应该拥有的教育机会;一些家庭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溺爱过渡;更多的家庭是在教育方法上, 由于缺乏必要的聋哑儿童教育知识, 不知如何下手。

2.社会原因

首先, 是政府的残疾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特别是在西部贫困地区, 残疾人的教育投入基本处于“零”状态, 更多的是靠“自身自灭”, 或是将特殊教育事业和义务教育事业同等对待。社会福利院等机构也成了“门槛机构”, 更不要说聋哑学生的康复教育或是技能培训了。其次, 是整个社会对聋哑学生的无视或鄙视让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加重。

3.学校原因

作为聋哑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的学校, 首先, 是在教育硬件和软件的设置上, 由于经费保障的不足, 很多学校依旧以教师单纯的动嘴和用黑板、粉笔来进行。其次, 是在管理模式上沿袭了封闭或半封闭的模式, 让聋哑学生与社会交流之间产生差距;最后, 是在学校的教育理念上, 更多的注重的是对学生的管制, 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的发展教育结合起来。

三、解决聋哑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 就要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 形成合力, 多管齐下。

1.政府加大对特殊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

这是基础保障。从整体上说, 一个地区的残疾人毕竟是少数, 只要政府能将残疾教育事业放到整个教育发展的位置上, 解决的办法还是较多的。但限于残疾人事业是一种“入不敷出”的投入, 很多地方都只能是让其“不死不活”的发展着。当然, 随着我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十一五教育发展的逐步落实, 这一问题将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2.改变家庭教育观念, 形成全社会的良好慈善氛围

首先, 作为家庭, 一方面, 要改变观念, 树立残疾人也能成人、成才的观念;另一方面, 要给残疾子女特殊照顾, 但又不能偏于溺爱。其次, 要积极学习残疾人的教育方法, 从家庭教育做起, 给予子女更多的关爱。作为政府, 要大力倡导残疾人慈善事业, 特别是利用媒体对相关事件的揭露力度要加强;在地方法律方面, 要参照残疾人保障法因地制宜的制定当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残疾人保障机制。

3.加强学校教育, 教育与辅导相结合

作为学校, 在保障基本硬件和师资建设的同时, 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 以爱心、微笑和平等尊重来善待聋哑学生;在教育学生正视自我的基础上去积极面对人生, 在学生能学会自我生存、生活的基础上去感恩社会。以多种形式、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来引导聋哑学生摆脱常规学校中压抑、自卑、孤立的生活、学习模式。同时, 各学校应和当地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结合起来, 在教育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

总之, 聋哑学生作为社会弱势群体, 我们只有以爱心为基, 以方法为本, 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进行教育和关爱, 方能促进聋哑学生的健康发展。

摘要:据相关数据显示, 2010年我国在校的盲、聋、智残学生约51.9万人, 聋哑学生由于身体上的缺陷以及多种原因的影响, 心理问题较之正常学生更复杂。通过对聋哑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造成聋哑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来探究解决的办法, 为促进聋哑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作出努力。

关键词:聋哑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海祥.浅析聋哑学生心理问题[J].金色年华 (下) , 2011, (2) .

[2]张玉玲.浅谈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J].新课程学习 (学术教育) , 2010, (07) .

篇4:1浅谈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聋哑学生 心理问题 表现 原因 对策

聋哑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身体上的客观缺陷让他们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健康而乐观地生活,是作为一个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

由笔者和所接触的聋哑儿童的研究发现,聋哑儿童心理问题表现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

1.悲观、孤僻、恐惧、不合群

身体上的缺陷让孩子们觉得自己不如人,于是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常常将自己独立起来,不愿意和他人交往,甚至在面对一定的问题时,经常感到害怕、恐惧。时间长了,他们就把自己限于自己狭小的活动范围之内,孤立起来,与社会群体形成一定的隔绝。

2.偏激、自私、仇视、攻击

当长期的悲观和压抑无法排解时,孩子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会发生扭曲,对事物的看法容易极端、绝对、片面。一旦遇到不合心意的事情,要么以自卫来进行反抗,要么直接进行攻击。由于他们和正常人之间的沟通更多的是依靠手语或动作来进行,当父母、老师、朋友的帮助无法一时取得一致性时,他们经常表现出急躁、焦虑等情绪,且情绪极不稳定。

3.社会适应力较差

幼儿时的聋哑儿童一般都没有进入到学前教育学校得到教育,能力自然不及正常孩子;在家中,更多的是接受来自父母的照顾,自我动手能力较差;当进入特殊学校后,生理上的缺陷让他们心理形成阴影,活动范围狭窄;在社会生活中,自卑的内心让他们不愿也不敢和社会进行接触;直到长大后迈出学校,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也较差,和正常儿童之间差距较大。

二、聋哑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家庭、学校、社会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造成聋哑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也来自于这三方面。

1.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教育的主“阵地”,特别是聋哑儿童,他们和社会接触面狭窄,更多的是以家为中心的生活模式。但在家庭中,首先,是观念的影响让聋哑儿童无法获得正常孩子应有的权利。一些家长认为,聋哑孩子无法成才,更有甚者认为是家族的灾难,感情上对聋哑孩子漠视,生活上缺乏关照。其次,是在家庭教育上,一些家庭限于经济条件的影响,无法为孩子提供属于聋哑孩子应该拥有的教育机会;一些家庭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溺爱过渡;更多的家庭是在教育方法上,由于缺乏必要的聋哑儿童教育知识,不知如何下手。

2.社会原因

首先,是政府的残疾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在西部贫困地区,残疾人的教育投入基本处于“零”状态,更多的是靠“自身自灭”,或是将特殊教育事业和义务教育事业同等对待。社会福利院等机构也成了“门槛机构”,更不要说聋哑学生的康复教育或是技能培训了。其次,是整个社会对聋哑学生的无视或鄙视让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加重。

3.学校原因

作为聋哑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的学校,首先,是在教育硬件和软件的设置上,由于经费保障的不足,很多学校依旧以教师单纯的动嘴和用黑板、粉笔来进行。其次,是在管理模式上沿袭了封闭或半封闭的模式,让聋哑学生与社会交流之间产生差距;最后,是在学校的教育理念上,更多的注重的是对学生的管制,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的发展教育结合起来。

三、解决聋哑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要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形成合力,多管齐下。

1.政府加大对特殊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

这是基础保障。从整体上说,一个地区的残疾人毕竟是少数,只要政府能将残疾教育事业放到整个教育发展的位置上,解决的办法还是较多的。但限于残疾人事业是一种“入不敷出”的投入,很多地方都只能是让其“不死不活”的发展着。当然,随着我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十一五教育发展的逐步落实,这一问题将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2.改变家庭教育观念,形成全社会的良好慈善氛围

首先,作为家庭,一方面,要改变观念,树立残疾人也能成人、成才的观念;另一方面,要给残疾子女特殊照顾,但又不能偏于溺爱。其次,要积极学习残疾人的教育方法,从家庭教育做起,给予子女更多的关爱。作为政府,要大力倡导残疾人慈善事业,特别是利用媒体对相关事件的揭露力度要加强;在地方法律方面,要参照残疾人保障法因地制宜的制定当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残疾人保障机制。

3.加强学校教育,教育与辅导相结合

作为学校,在保障基本硬件和师资建设的同时,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以爱心、微笑和平等尊重来善待聋哑学生;在教育学生正视自我的基础上去积极面对人生,在学生能学会自我生存、生活的基础上去感恩社会。以多种形式、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来引导聋哑学生摆脱常规学校中压抑、自卑、孤立的生活、学习模式。同时,各学校应和当地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结合起来,在教育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

总之,聋哑学生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我们只有以爱心为基,以方法为本,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进行教育和关爱,方能促进聋哑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祥.浅析聋哑学生心理问题[J].金色年华(下),2011,(2).

[2]张玉玲.浅谈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7).

篇5: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与解决策略

小学生阶段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时代的进步,学习压力的增加,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变得严重起来。心理健康在受到威胁时,会让小学生学习变差,影响成长.其实,有时表面上看上去正常的人,在他的身体内或许潜伏着严重的心理问题。结合我工作的情况以及所教学段,谈谈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再加上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心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敏感:

这一阶段的小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在一时期,小学生很重视在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印象和心中的位置,而且也非常在乎成绩,渴望得到友情。一旦成绩有波动,或者人际关系不够融洽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甚至还会生气、愤怒,而且过于敏感多疑。

2、叛逆: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似懂非懂的时期,有表现欲望,渴望得到肯定,渴望摆脱父母和老师的监护。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对人和事的强烈批判和怀疑的态度。当然,有的学生会激烈表达情感,有的则以沉默对待老师和家长。

3、依赖心理

当今的社会,有一部分小学生不管干什么,都需要别的帮助,才能完成。这种类型的小学是产生了依赖心理。有依赖心理的小学生,主要表现在对环境、家人的依赖,其次表现在有自责倾向。这些表现每时每刻都在危害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从小到大都是在身边的人关怀及呵护下长大的,像一些大少爷、大小姐一样,不会做任何事或是做事不熟悉。这些有依赖心理的人,当被家人或他人说几句后,就会感觉没人再爱他,他失去了所有爱。

4、厌学与逃学问题

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自然也越来越重。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厌学的小学生主要是因为对学习缺乏兴趣,从而成为老师、同学及家长眼中的差生,加上成绩不好,对学习慢慢失去了尚有的一点儿兴趣,成为了厌学。这时的小学生,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在上课时间玩东西、看书、东张西望,渐渐地,他们干脆从厌学转变为逃学。这么一个过程,有时足以让一位少年的前途变得一片黑暗。当然,厌学的心理也会发生在优等生身上。这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力小,一旦别人超过了自己或自己目标未达到,就会产生厌学心理。

5、学习方面的问题

据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脑力劳动。“现在的社会,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不会努力,不努力自然会被淘汰”这些话都是当今社会老师及家长认同的观点。而他们谁又能打保票,给孩子这么多压力,不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问题呢?相信对于这个问题,没人敢打保票。其实,现在孩子的心理问题大都是因为学习压力过重才造成的。现在无论是谁,都很看重学生的分数,所以在学习身上多了他们本不该有的负担,加之现在的教学内容比原来难,自然让孩子对于这些不该有的负担有了偏见,也就造成了他们的心理出现了问题。

身为家长,要及时找到解决方法才能早一点挽救孩子哦!

教师和家长应该帮助这些学生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

1、及时心理矫正是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有效方法。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冷漠、孤独、厌学、焦虑、自卑、敌对心理,都是不正确心理观,是由自身的素质、环境、教育、家庭影响等诸多因素造成。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心理波动,教师必须及时矫正。俗话说:防范于未然,这是很有必要的。小学生面对复杂的心理一无所知,很难辨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正确,什么错误……良好的心理品质既是与生俱来的,也有后天培养的,还有不断矫正提高的。

上期有一个孩子调班到我班,是个脾气暴躁的学生,转班以后,班里连续发生他创下的故事:打哭同学了,咬伤同学手了,把别人的物品藏起来了等等。每天,班主任、任课老师都要提到他:头疼!

首先,我们通过家长会和其父母沟通,指出助长孩子的霸道的危害性。其次,找孩子谈心,明确指出他的行为造成的后果,提醒他“称霸”不是才能,“才能”需要修养!再次,关注他在班里的表现,及时表扬他关心同学、服务同学的行为,表扬他的优点,尊重他的人格,制止可能发生的过激行为。目前,他有了很大的转变,学习兴趣也浓厚了,他思维很灵活,因此,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了。不正确的心理现象得到及时矫正,使学生正确看待人生观和信念观,为其一生积攒宝贵的财富!

2、改进教育方法。

(1)激发兴趣的策略。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时可尽量将

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实例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时充分地向学生展示数学的内在美,可以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性撤趣,也可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加强直观教

学撤趣,也可创设成功机遇撤趣,还可以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激发兴趣,等等。

(2)激励评价的策略。教师要正确、科学地评价学生,充分运用激励手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评价理念要凸显发展性,评价内容要形成多维性,评价方式要体现多样性。

(3)量力性策略。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网和年龄特征,处理好学生个性差异和自我差异,从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出发进行教学,因材施教,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4)个案研究策略。针对具有典型性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建立学生促康档案,对他们的认知、情绪、行为问题进行定期调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要注意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策略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调查结果与平时的观察相结合。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

3、我们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千方百计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还要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使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最后,教会学生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等。

篇6:浅谈小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九阵小学数学研讨讲稿

李龙军

在小学阶段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有尝试、猜测—验证、画图、列表、简化、倒推、推理等策略。

1.尝试策略

从心理学角度上说,学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就是运用迁移规律,发挥已有的旧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新知识学习中的作用,使先前的知识结构改组,结合新学得的知识,形成更高一级的新知识结构的过程。因此,尝试是学生在进行解决问题时常用的一种策略。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与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试误说学习理论的本质是一致的,即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仔细观察、不断地试误、调整、无关的错误的内容逐渐减少,而正确的答案最终形成,最终解决了问题。

2.猜测—验证策略

《标准》中说:数学的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事实上,问题作为学生数学活动的前提,当其具有了一定的探究价值时,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除了会用到尝试策略外,比较常用的是猜测与验证。猜测与验证是科学探索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猜测是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借助直觉思维、非逻辑地对问题作出判断。猜测往往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但由于只是一种基于经验的反应,所以,这种结果也是概括的、不准确的,需要进行科学地验证。

3.画图策略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对符号、运算性质的推理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根据其年龄特点,让学生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可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画图策略就是把问题呈现的信息通过图画的方式表示出来,通过直观形象的符号信息展示寻找问题答案的一种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般来说,画图有平面图、立体图、线段图、集合图、示意图等几种。在当前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低年级学生运用画图策略就能解决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鸡兔同笼问题,这是一个让很多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但是运用这个策略就能够很容易把解决问题了,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证。

4.列表策略

列表策略,有时候我们也叫列举信息的策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当问题中呈现的信息相对多时,需要根据问题将信息进行适当的整理,而信息整理最简洁的表示形式就是用表格的形式把它列举出来。我们将问题的条件信息和问题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用表格的形式把它一一列举出来,通过列表使问题中的各要素条理化,这样对表征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问题的答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简化策略

所谓简化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能会发现有些结合实际的问题,不管在语言的表述还是信息的传递上可能要说一大堆有关情境的事,我们怎么样把这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它抽象成数学问题,简化策略就是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先抛开问题的细节,直接抓住问题的关键信息,将抽象的问题简化成简单的形式,解决简化了的问题,再解决复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简化的过程。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的“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运用简化策略除了可以将复杂的问题明了、简洁,还可以运用简化策略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使我们便于抓住问题的关键部分进行思考从而解决问题。

6.倒推策略

倒推策略也叫还原策略,就是在解决问题时,有些问题用顺向推理的方法很难解答,如果从问题的结果出发,从后往前逐步推理,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这种从问题出发推理寻求解题途径的方法就是逆推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适合用这个策略来解决问题的特点,学会用“逆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男生比女生的2倍多10人,男生有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就可以使用倒推的策略。

7.类比推理策略 当学生面临新问题时,教师及时启发学生用他们所熟悉的知识经验对新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其内在联系,从而获得新问题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类比,进行推测和引申,串联了知识点,拓宽了知识面,强化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如同搭桥引渡,使学生温故知新,能帮助学生有效的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更好地理解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转化策略

转化是小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常用的一种策略,所谓转化就是一个人运用已有的知识的、已经习得的经验,将一些新问题转化成旧有问题进而解答的过程,也就是人的思维方式转变的过程。学生运用转化策略,不仅可以熟练运用旧有知识,又可将新问题的解决方式纳入到旧有的策略中,以形成更完整的知识体系。曹冲称象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转化策略。例如:一支钢笔和三支圆珠笔的价钱相等,小明买了5支钢笔和4支铅笔,一共用了38元,求每支钢笔和铅笔各多少元?就可以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可以把钢笔转化为铅笔,就很容易解决了。

9.观察-实验策略

对周围世界的各个客观事物和现象,在其自然条件下,按照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特征的自然联系的实际情况,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观察不仅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知觉,更是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所以,观察有时也被称为“思维的知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定要精细地观察,这是发现规律、获得解题方法的第一步。实验(试验)通常是指一种研究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方法,即根据这些事物和现象的自然状态和发展,人为地创设条件,人为地将它们分成许多部分,而且将他们同其他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以深入了解所研究的事物和现象的自然状态和发展情况。任何实验都和观察相联系着,实验者必须观察实验的进程和结果。在数学研究中,通过观察与实验不仅可以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获得必要的知识,而且观察与实验往往还会产生新的发现。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观察后,作出初步的判断、猜测,必要时还需要测一测、量一量,比一比,才能最后确认猜测的正确性。

10.一般----特殊化策略

在数学研究中,一般化与特殊化是两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当我们得到一个定理后,希望把它推广,得出可以在更大范围应用的定理,这就是一般化。一般化,也称为普遍化,我们可以通过一般化,发现一些特殊化的问题。反之,通过特殊化能够使我们很快捷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特殊化的思维方法可以直接导入问题的要害,使问题得以快速解决。

11.联想策略

联想指由某事某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事物,客观事物之间是通过各种方式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正是联想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可以找出表面上毫无关系,甚至相隔甚远的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联想有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等。通过联想,能激活头脑中的经验和表象,丰富的联想能力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通过联想,拓宽知识的网络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方向与途径,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让学生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同时,也能使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联想的方式,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应用。

事实上,当一个数学问题呈现在面前时,其思维的触须是多端的。以上所述的几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是平时常用的导引途径,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数学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注意不断思索探求、逐步积累解题经验,以掌握更多、更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思维策略。

篇7:论聋哑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内容摘要 通过与聋哑学生的接触和交流,发现他们存在很多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自卑、偏激、焦虑、自私、社会适应性差,等等。本文试图通过对问题成因的分析和问题调整策略的探讨,找到解决聋哑学生心理问题的办法,以实现较理想的聋哑学生教育。

关 键 词 聋生心理问题 成因 解决策略

本人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时间很短,但在与聋哑学生的接触和交流过程中,认识到聋哑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孤僻、自卑、多疑、偏激、自私、仇视、容易对别人产生误解、容易焦虑、容易发脾气、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性差,等等。我以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认识、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同聋哑学生有着正常的语言和心理交流,只有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有较理想的聋哑学生教育的实现。本文主要从聋哑学生心理问题的突出表现、问题的成因和问题的解决策略三个方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以就教于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同仁。

一、聋哑学生心理问题的突出表现

1、自卑、孤僻、不合群。

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带来心理上的不健全,他们表现得非常悲观、孤僻、自卑,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不愿意与正常人交往、交流,甚至感到害怕、恐惧,只愿意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或者只愿意生活在聋哑人的很小的圈子里,非常不自信,久而久之产生不合群现象,表现出心理紧张不安,不敢与他人沟通,对社会认知的恐惧和陌生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

2、偏激、自私、仇视。

相对正常人而言,这些心理问题多数反应为品行障碍,看问题片面化、绝对化、极端化,对正常人世界存在着抵触、防御,甚至仇视,表现出较强的攻击心理、破坏心理和报复心理。

3、误解、焦虑、易发脾气、情绪不稳定。

由于语言沟通上的障碍,他们往往对正常人甚至对老师、他们的父母、亲属对他们的关爱、帮助、要求,产生相当的误解,不予理睬,给予曲解,表现出极度的反感;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与人交往中,又往往表现出情绪极端不稳定,非常焦虑,非常容易发脾气。

4、缺乏感恩之心。

面对聋哑学生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全社会给予了相当的同情、关注和帮助,希望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能够共享阳光,能够得到均等的受教育、生活的机会和权利,但是,面对社会给予的无私帮助,很多聋哑学生有一种泰然受之的心理,觉得他们是残疾人,健全人给予他们同情、关注和帮助,是应该的,是理所当然的,长此以往,势必形成他们只知享用,只知索取,不知回报,不知感恩的心理,不会知道在这个社会上,人人应该有爱心地生活的道理。

5、社会适应性差。

由于学龄前聋儿无法和普通孩子一样,在很小的时候不能够去幼儿园、培训中心等接受学前教育;在学校中,聋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圈子同样很窄很窄,缺少与社会广泛接触和交流,造成他们在言行上缺乏自信心,不敢面对陌生人,出现学校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不良。

二、聋哑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来自家庭的原因。

1、聋哑孩子是家庭的不幸,尤其是贫困家庭的恐慌和灾难。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晃动摇篮的手推动世界。”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的教育中,是不能缺席的,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许多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对这样的孩子感情淡漠,认为抚育聋哑的孩子,让他们吃好穿好,有书念,就已经不错了,更有甚者,对他们死活不顾的也不乏之。孩子的生与死、善与恶、成才与否,家长往往不会去关注,甚至认为他们不可能成才。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与正常孩子相比,能不使聋哑孩子的心理产生怨恨和扭曲吗?

2、家庭教育的欠缺是造成聋哑孩子不正常心理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家长缺乏相应的教育能力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觉得孩子残疾很可怜,家长心里感到亏欠孩子,为了弥补,家庭中常常是极度地溺爱或者极端放任;二是部分聋生家长视他们是家庭的负担,还要无时不面对邻居、同事、亲戚形形色色的议论,在心里和行为上产生了厌恶甚至遗弃等不正确的想法和做法;三是大多数家长不会手语等与聋人必须和必要的交流手段,面对聋儿教育沟通有许多困难和阻碍,想教育想管好却又无从下手。这些情况都会造成聋生不能正确地面对自己的缺陷,往往当自己的要求(在他们看来是十分合理、十分基本的要求)得不到家长迅速和积极的回应、理解和满足的时候,就产生强烈的不满、怨恨、以及对抗情绪,常常以过激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久而久之,在心理上表现为极度的以自我为中心。

(二)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原因。

1、残疾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

聋哑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生存与发展,远远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程度,在许多地方特别是贫困地区这还是个盲点。我国人口基数大,各类残疾人相应很多,政府财力有限,对残疾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贫困地区,社会慈善氛围又很差,聋哑学生的义务教育只能维持在一种不死不活的状态,或者对学校有“不出事就可以了”的非常低的心理期许,学校的功能已经被有意无意中降低、弱化为社会福利院性质,不要说聋哑学生学前康复教育和高中阶段的职业技能培训、聋哑学生长远的生存与发展是一种奢望,就连最基本的义务教育阶段所急需和必备的条件都无法满足。

2、社会对聋哑学生的歧视,使聋哑学生严重缺乏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不能否认,有少数不讲道德的人,专门用他人的生理缺陷来恶作剧,聋哑学生一次又一次在社会上感受的是社会对他们的鄙视与嘲讽,加上聋哑儿童本身就不能和正常人一样用语言去与人沟通,因此对有声世界充满着警惕,对正常人的言行缺乏信任,人际关系十分敏感,充满着怀疑心理,往往致使聋哑学生产生严重的品行障碍。

(三)来自学校教育的原因。

1、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手段的匮乏,严重阻碍了聋哑学生心智发展。

特别是贫困地区,学校经费连保证学校最基本的正常运转都十分困难,根本没有余钱来购置和更新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教育教学的实施,几十年如一日靠的是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条件的落后,无法满足聋哑学生教育教学的需要。

2、聋校教育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封闭状态或半封闭状态的。

这就限制了学生社会活动和交往能力的发展,还有一部分学校存在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现象,学生心理的种种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疏导,这无疑更加重了学生的心理问题。

3、聋校教师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对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深入的关注、研究十分欠缺。

对聋哑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不正常的言行,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往往采取训斥、堵、禁、抱怨、听之认之等态度,而不去思考、探究深层次的心理上的原因,不去研究如何疏导、引导、矫正的方法与途径。

三、聋哑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有了对聋哑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和其形成原因的探究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就有了较为明确的思路和策略。

1、政府进一步重视,财政加大经费投入,解决聋校办学经费匮乏的问题,是办好聋校前提保证,使聋校办学难不再成为难题。

一个地区充其量只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只占地区人口的极少数,只要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进一步重视聋哑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从地方事业发展费、教育费附加、残疾人教育就业保障金、福利彩票的收益金等经费中拿出很小一部分经费,投入到聋哑学生的教育中(《中国残疾人保障法》、《全国特殊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等很多法律、法规都有十分明确的要求),聋校发展的经费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2、引导社会对聋哑学生的深切关注,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慈善氛围。

慈善氛围,内地不如沿海,沿海不如欧美发达地区,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内地特别是经济贫困地区,尚未形成良好的慈善氛围的情况下,政府应该有意识地大力倡导慈善之风,引导社会特别是成功的企业家等行善事,主动地向弱势群体伸出关爱的援手,回报社会的意识,是否行善事,要成为对个人良心的拷问。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阳光,使残疾人享受均等的受教育和生活的机会和权利,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社会,应该明确的做出肯定的承诺。当然完善的法律法规,良好、宽容的社会氛围是让聋生感受人间温暖,形成良好心理状态的有效保障,当然这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形成的,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长期不懈努力。

3、改进和完善我们聋校教育。学校生活是聋生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

这个阶段将直接影响聋生健康心理和优良人格地形成。如果我们忽视了,将会严重地妨碍聋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因而我们应从多方面着手,引导、培养聋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这是卡尔﹒威特教育理念,这一理念正是今天我们的特殊教育所缺少的灵魂。

(1)教师要紧握三大武器,做好聋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爱心。用真心、真情,融化聋哑学生的心理坚冰,让每一名聋哑学生都能沐浴在爱的阳光雨露下,让每一名聋哑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和呵护,形成正常的心理沟通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使聋生逐步丢弃不健康的心理,勇敢地面对生活,面对世界,面对未来。

二是微笑。微笑是无声的语言,是艺术,微笑对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聋哑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微笑,能很好地缓解聋生情绪和思想压力,缩短师生心灵的距离,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利于帮助他们克服因生理缺陷所带来的种种不良的心理障碍。

三是平等与尊重。聋哑学生由于生理的缺陷,因而更需要别人的平等对待与尊重,这也是促使他们自尊自爱的催化剂。特校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聋生,从心底里关爱他们,不厌恶,不歧视,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得到和正常人一样的尊重,这十分有利于改善他们的心理。

(2)教育聋生正视生理缺陷,学会与人交往,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针对聋哑学生心理状况,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生理缺陷,知道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也正视现实社会的各种现象。告诉学生社会上大部分人还是关心聋哑人的。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大胆的与人交往,了解社会,学习与人交往,与人相处。引导学生积极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让学生在学习上,在生活中总能以积极向上的状态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3)教育学生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有爱心地生活。

在面对社会对我们的关爱,我们必须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领受,并把它化作积极健康生活的动力,化作帮助更弱小的人的动力,要树立在学校好好学习,努力掌握一技之长,将来更好地溶入社会,参与社会,回报社会。

(4)加强对聋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聋生在认识情感上往往产生偏差,容易冲动,急躁,行为表现比较过激。比较自私,偏激,不愿意为他人着想,以自我为中心,自我约束能力差,行为反复性大。学校要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队、主题班队会、国旗下讲话、专题教育讲座、各种形式的活动、建立阳光心理辅导室、开展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等,教育聋生强化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意识,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而形成真诚、善良的良好品质,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总之,解决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特教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支持下,只有在全面、客观的掌握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才能把聋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抓好,才能使聋哑学生真正地以阳光的心态,阳光地学习、生活在我们中间。

参考文献:

1、《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李文娟主编,2006年1月九州出版社。

2、《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Carolyn Orange 著,吴海玲译,2006年6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全国聋校课程计划》。

4、《学校管理心理学》,熊川武著,1996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主编,2005年3月教育科学出版社。

6、湖北省2006年全省特教工作年会相关会议资料。

7、《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上、下),李志宏、王晓文主编,2003年4月新华出版社。

篇8: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对小学教师及家长的问卷调查显示, 目前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学习方法单一。比较突出的是学生对自己学习内容无计划, 学习没有头绪、没动力, 有时花费了很多时间, 但学习效果很差。遇到学习的瓶颈或困难就绕着走, 很多时候缺乏学习自信, 经常有厌学的情绪, 无学习的动力。

其次, 依赖心理明显。这样的学生外部表现为固执、不听从管教, 有的甚至表现为骂人、说谎、注意力不集中和考试作弊等。但同时, 他们又有较强的依赖心理, 什么事情都想依赖别人, 自己不愿意动脑筋想办法。在学习上得过且过,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再次, 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弱。表现为心理承受力较差, 遇到困难绕着走, 一点儿委屈挫折也受不了, 不能独立地面对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难题, 有的学生甚至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受到老师或家长的批评而离家出走。

最后, 在情绪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严重。表现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不遵守集体规则, 经常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所有的人包括家长、老师和同学都应该无条件地满足自己的任何要求。他们极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不能合理地控制自我的情绪, 不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可想而知, 这样的小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很少有人愿意和他们交往。

但是,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在群体中生活的人避免不了要和群体进行交往。所以, 不会进行人际交往的学生就会长期得不到认可, 不被接纳, 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 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 总是受到排斥, 体验不到集体的温暖, 时间长了就不会有安全感、自尊感, 就会感到孤独, 感到压抑, 就有可能走向自我封闭。或者相反, 导致逆反心理, 出现仇恨、敌对、攻击等消极心理问题。所以,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1. 面向全体学生, 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健全人格的理想标准就是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各要素完美地统一、平衡、协调, 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对于自身而言, 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积极客观的自我认识, 正视现实, 对他人对社会具有理性认知, 有健康的体魄、愉快乐观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有良好、稳定、协调的人际关系, 独立的自我意识, 有责任感和创造力, 努力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等等。对小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不仅对个别学生如此, 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 强调预防重于矫正,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 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其中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 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 是构成本我的基本成分。自我是个体出生后, 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 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 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 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 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 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 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 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 是由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所以, 为了提高小学生对自我的认识, 更好地做到人格统一, 在学校的日常活动中, 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挑战自我、增强团队意识、体验集体力量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可以从兴趣、爱好、能力、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 满足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 使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地加深对自己的认识, 从而达到人格的完整统一。

3.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 这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 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问题。同时, 也是新时期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关于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合作交流、个性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培养是新时期衡量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标准。所以, 学校必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育活动的基本点。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1. 加强沟通与交流

沟通就像人际交往的一把钥匙, 可以打开学生内心紧闭的大门。所以, 良好的沟通可以使学生和教师双方均收到良好的效果。心理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谈话交流, 可以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 能够帮助小学生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 最想做什么, 有哪些亟待满足的要求, 多听他们的呼声, 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 深入生活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 便于学生敞开心扉更好地与辅导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例如, 在沟通的开始可以从学生特长、爱好引出主题, 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 使谈话自然、和谐起来,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消除防范心理, 便于教师找到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 为后面的疏导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基础。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自信。所以, 学生有了自信心, 才能充满睿智, 心中才能升起无尽的希望。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 可以加强他们抗拒不良诱惑的能力。例如,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创设一些机会, 让他们发表意见, 把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的事情交给他自己去做, 并且重视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言行, 及时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优点, 让他们对自己做出正确评价, 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理解勤能补拙和扬长避短的道理, 克服自卑心理。最终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 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

3. 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未知的问题, 有的问题通过以往的生活经验可以自我解决, 有的问题是全新的领域, 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起来十分困难。针对这种情况, 心理辅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这些问题, 克服他们的恐惧心理, 也可以进行自我暴露或自我剖析, 例如, 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下自己遇到的类似问题; 用案例展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遇到类似情况的其他人是如何解决和处理的。这样, 就不会使学生感到恐惧、不知所措或者孤立。当学生知道老师原来也常常会面对压力和烦恼的时候, 他们就会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 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告诉学生自己是怎样应付压力的, 实际上是为学生树立了一个榜样, 也增强了他们克服压力的勇气和信心。

4. 创造良好的家、校环境

首先, 要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因为家庭是学生的重要课堂, 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所以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 可以向家长介绍普及有关心理调节、转化的方法, 让他们弄清相关的心理学原理, 掌握配合学校教育的有效办法。还可以邀请那些教育措施得力、教育效果良好的家长走上讲台现身说法, 激励其他家长一齐配合班级, 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同时, 鼓励家长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家长通过自身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从而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其次, 要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 提高学生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同时, 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 也可以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 指派专门的教师进行心理辅导; 还可以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 举行不定期的讲座, 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成长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了解这些问题可能会对自己造成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各班还可以选出1—2 名心理健康委员, 对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监督, 对有问题的同学做到及时上报, 及时沟通, 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减少和消除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 促进和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对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的分析, 可以帮助心理健康辅导教师与小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理解的良好人际关系, 协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根源, 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 提高他们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 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成年人如此, 小学生也是如此。与80后、90后相比, 现在的00后小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和问题也日渐凸显。这些压力和问题主要是由家庭、学习、交际等方面引起的, 解决好这些问题, 不但可以缓解小学生的学习压力, 提高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意志力,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 切实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提高民族素质, 培养优秀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晓明.小学生心理咨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赵建新.小学生心理咨询的三种技术与方法[J].云南教育, 2002, (20) .

上一篇:从地铁报的特点看免费报纸的走向-以《羊城地铁报》为例下一篇:养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