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策略1

2024-06-18

解决问题策略1(共10篇)

篇1:解决问题策略1

《解决问题的策略(1)》精选习题

1、建筑工人5分钟砌砖30块,照这样计算,9分钟砌砖多少块?

2、叔叔是个纯净水运送工人,他2小时送水22桶,照这样计算,9小时送水多少桶?

3、妈妈在超市工作,4小时卖出可口可乐100箱,照这样计算,8小时卖出可口可乐多少箱?

4、爸爸在百货公司工作,仓库卸货工人3小时69箱,照这样计算,9小时可以卸货多少箱?

5、10月25日是重阳节,吴庭楷打算送给爷爷一些礼物,他打算送给爷爷的礼物是千纸鹤,3个小时他折了30只,那么他折60只需要几个小时?

篇2:解决问题策略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5~106页例1和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过程:

一、初步尝试,产生需求

1.出示例1,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题意。

2.提问:你能一眼看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启发思考:这两个图形比较复杂,不能一眼看出它们面积的大小。想想过去我们是怎样研究图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你打算采用什么样的办法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3.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4.针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展开讨论。

方法一: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后再比较。

当学生提出此方法后,引导他们进一步交流:想到先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再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这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但是为什么不直接计算面积,却要用数方格的方法?(图形较复杂)怎样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它们的面积呢?数方格时需注意什么?你觉得用数方格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方便吗?

方法二:在不改变面积大小的前提下,将这两个图形转化成更为简单的图形,再进行比较。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一方法,可以引导他们继续观察并思考:每个图形中凸出的部分与凹进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会给我们解决问题带来什么帮助?

如果学生提出了这一方法,可以进一步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如果用这样的方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这与数方格的方法相比,哪个会更简便?

5.小结并相机揭示课题:面对这两个比较复杂的图形,同学们开动脑筋,既想出了我们过去曾经用过的数方格的方法,也设想把这两个图形转化为简单一点的图形再来比较。究竟这种转化的方法能否更为方便地解决问题呢?接下来,我们继续进行研究。

(板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设计说明:在初步探索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既可以使他们对问题本身的特点有比较深入的认识,也有利于他们感受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二、实施转化,体验策略

1.提出要求:怎样才能把这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更为简单的图形呢?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试着画一画。(教师可在课前将例题中的图复印下来,发给学生,以便更好地组织上述操作)

2.学生自主尝试转化。

3.引导学生交流操作以及相应的思考过程:

(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上面的半圆平移到图形下方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左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围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3)现在你能判断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4.回顾反思。

(1)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例1提出的问题的?(2)你觉得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步?

(3)解决这个问题时运用了什么策略?运用这个策略有什么好处?

5.小结: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将题中的两个复杂图形在不改变面积的前提下转化成两个简单的图形,转化策略的应用使这个复杂问题变得简单了。

【设计说明:对操作过程的引导,可以确保每一个同学都能成功运用转化策略,从而为进一步认识转化策略奠定基础。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是形成策略的重要一环。在这里不仅注意到让学生通过回顾初步明确什么是转化,同时也十分重视引导他们感受策略的意义和价值。】

三、联系旧知,丰富认识

1.引导: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许多问题。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交流,注意:一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相机引导他们说出更多的,同时也是较为典型的运用策略的例子;二要让学生说清楚运用转化策略时具体是将什么问题转化成什么问题;三要有选择地进行板书,并可借助多媒体演示转化的过程。

3.追问:看来,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经常用到转化的策略。观察我们刚才解决的例l和所举的这些例子,想一想,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或者把没有学过的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

板书:

4.启发:转化是一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曾经有过很多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如果今后你再遇到一个复杂或陌生的问题时,你会怎样想?

【设计说明:对以前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回顾,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基于更多的案例进一步丰富对策略运用过程和特点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感受到策略应用的广泛性,从而加深对策略价值的体验。】

四、应用策略,解决问题 1.指导完成“练一练”。(1)自主读题,弄清题意。

(2)启发:观察这两个图形,它们有什么特点?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答这个问题?(3)学生自主尝试解答。

(4)交流反馈,重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转化的,也可借助教具或多媒体呈现转化的具体过程。(5)引导反思: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好处? 2.指导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1)学生自主读题,说说题目中给出了什么样的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启发思考:右边的图形比较复杂,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在进行转化时,右边图形的什么不能变?

(3)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4)交流反馈解答的情况,着重让学生说说具体的转化过程。

(5)引导反思:前面我们解决了一个与面积有关的问题,这里是一个与周长有关的问题。想一想,运用转化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注意什么?(转化前后的图形,周长不能变)

3.指导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1)学生独立看图填空。

(2)引导交流:你是怎样想到转化策略的?分别是怎样转化的? 借助图形或多媒体再次演示转化的过程。

(3)引导反思:通过解答这一组题目,你对转化策略又有了什么认识?(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转化时不能改变图形面积的大小)

4.指导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1)指名读题后提出要求:你打算怎样求题中9小块草坪的面积?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交流。(2)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相机启发:如果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4条小路的面积,可以先算什么?你认为计算4条小路的面积时会遇到什么困难?

(3)进一步启发:如果把图中的9小块草坪拼一拼,能拼成一个长、宽各是多少的长方形?(4)学生解答后,引导反思:把9小块草坪拼成一个新的长方形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数学方法?(平移)

【设计说明:练习的过程中,成功地运用转化策略解决不同的具体问题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同时还十分重视在每一题成功解答后适时引导学生通过反思,继续体会转化策略的特点,以及针对具体问题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样教学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不断加深对策略的认识。】

五、全课小结

篇3:解决问题策略1

片段一

师:养羊大户王大叔要新办一个养羊场。现在王大叔打算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再围一个长方形羊圈。可以怎么围?每一种围法的面积又是多少呢?

学生理解题意后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作业并介绍:18÷2=9 (米) , 根据长方形周长先算出长和宽的和是9米, 再想长和宽可以是8米和1米, 面积就是8平方米;长和宽可以是7米和2米, 面积就是14平方米;长和宽可以是6米和3米, 面积就是18平方米;长和宽可以是5米和4米, 面积就是20平方米。

师:像这样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就叫做一一列举。 (板书:一一列举) 一一列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赏析:苏教版教材中的例题原是“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 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陈老师设计的情境和内容看似相同, 但又有本质的区别。教材中的问法, 学生不用思考用什么方法, 一定会写出很多种不同的答案。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一定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包括如何选择解决某个问题的策略。“问题”才是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出发点, 所以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才是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关键。

片段二

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后, 师接着问:用18根1米长的栅栏, 能围成一个面积是24平方米的长方形羊圈吗?

生:不能, 因为刚才我们经过一一列举已经讨论出了18根1米长的羊圈可以围成四种不同的羊圈, 面积分别是8平方米、14平方米、18平方米、20平方米。

师:那到底多少根就能围成面积是24平方米的长方形羊圈呢?

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

因为24=1×24=2×12=3×8=4×6, 所以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24米和1米、12米和2米、8米和3米、6米和4米, 再算出周长就可以了, 一共有四种答案。

赏析:这是第一个问题的逆向思维, 刚才是从周长算到面积, 现在是从面积算到周长。学生在克服思维定势后的回答无疑是非常精彩的, 这是思维上的跳跃。同样这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巩固了一一列举这一策略, 并再一次体会了一一列举时有序思考的重要。

片段三

师:市场上有黑羊、白羊、灰羊三种, 王大叔最少买1种羊, 最多买3种羊, 可以怎么买?

生:可以买1种、2种、3种。 (隐含分类)

师:黑羊每只300元、灰羊每只250元、白羊每只200元。王大叔带了500元, 决定就买2只羊, 可以怎么买?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后, 教师总结:一一列举后还要对结果进行筛选。

赏析: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得出“一一列举后还需对结果进行筛选”。学生在解题, 学生在体验, 学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意识, 从中真正体会到策略的价值。没有灌输、没有硬塞, 一切都在学生的自主建构中。

片段四

A师:让我们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 看能否找到一一列举的身影。怎么解决?有没有找到一一列举。

一年级上册:把7个苹果分成2堆, 可以怎么分?

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 拿出5角, 可以怎样拿?

三年级上册:用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能想到几种拼法?哪种拼法周长最大?

B师:以下三个问题是否都要用上一一列举, 你是怎么解决的?

(1) 中山桥是1路和2路公共汽车的起始站。1路车早上6:20开始发车, 以后每隔10分钟发一趟车。2路车早上6:40开始发车, 以后每隔15分钟发一趟车。这两路车几时几分第二次同时发车?

1路车:6:20 6:30 6:40:40:40:40:40

2路车:6:40:40:40:40:40:40:40

(2) 有一种笔记本, 小明买3本用去18元。小华买5本, 小华用去多少元?

(3) 有粉上衣、蓝上衣和连衣裙、长裤、短裙, 要想每天都变着花样穿, 可以穿一个星期吗?

C师:一张靶纸共三圈, 投中内圈得10环, 投中中圈得8环, 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两次, 可能得多少环? (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

把“投中”改成”投了”, 答案还一样吗?

赏析:这里是三个层次的巩固, 但各有侧重。A“回顾链接、系统梳理”, 与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沟通, 将新知纳入已建立起来的知识系统中去, 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形成一个知识网, 让学生感觉到一一列举其实并不陌生, 是很有用处的。B“辨析判断、深入体会”, 学生通过辨析发现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 一一列举只是策略中的一种, 有时适用有时不适用, 要合理判断、灵活选择, 而如第3题似乎没有用到一一列举, 只要列出一道简单的算式就可以了, 实际背后隐含的却是一一列举的思想。这样的辨析判断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策略和用好策略。C“灵活运用、合理选择”, 通过刚才的一番辨析后, 学生对一一列举这样一种策略已经有了全面认识, 接着就让学生综合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打靶问题, 策略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篇4:探寻“解决问题策略”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精心创设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和培养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尝到探求知识的乐趣,让他们由不愿意学到想学,由被动学到主动学。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有趣的算式”一课中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

11111×1111=?

教学时,我反其道而行之,先直接出示11111111×1111111=( ),让学生挑战。经过一番激烈的探讨,有的学生提出妙招:先分别算出1×1、11×1、111×11、1111×111的积,再观察它们的积有什么规律,如果有规律就用规律推算11111111×1111111的积。这时,再让学生探索其他几组算式的规律,学生均感到有目标、有意义。他们兴趣盎然地计算起来,并自觉主动地观察得数的变化规律,很快就发现了,推算出结果。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通过有序的观察、思考,发现数学规律,再根据规律进行推算……像这样,教师为学生提供舞台,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独特性。

二、发掘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探究交流中活用策略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教师要鼓励学生摆脱思维定式,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努力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学生通过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后,要让学生探讨各种不同的策略,比较不同策略的特征,理解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举一反三。

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花边有多长”一课时,在学生明确了求花边的长度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后,教师出示: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把它围上花边,花边至少需要多少分米?然后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计算,并交流计算方法:

生1:34×2+12×2=92(分米)

生2:(34+12)×2=92(分米)

生3:34+34+12+12=92(分米)

生4:34+12+34+12=92(分米)

生5:34+12+12+34=92(分米)

……

学生探究出多种计算方法后,教师有序地引导学生说出每种算式的意思,问哪种方法最好,进而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长+宽)×2。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从多种方法中找出最适合自己的策略,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从课堂走向生活,在解决问题中会用策略

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学生掌握与应用知识如同学习游泳:听教练讲游泳的要领易懂,但要真正学会游泳,还需到水中去练习,把练习要领跟水中动作结合起来。因此,学生应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知识的深层理解。

教学“统计图”一课后,我要求每个学生回家后统计自己家里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个数,并完成统计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在活动中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感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又补充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四、倡导反思概括,培养学生善用策略意识

弗赖登塔尔强调:“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让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极反思、领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策略,增强学生灵活选择问题的解决策略,才能有效地获得数学上的全面发展。

案例:一块长方形铁皮,长是16米,宽是8米。如果用它剪成直径2米的圆片,最多可以剪成几个?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往往用大面积除以小面积,即16×8÷[3.14×(2÷2)2]≈41(个),学生讨论后认为可用“去尾法”,即40个。然而,本题却根本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解答,学生陷入了惯性思维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用画图分析、思考、讨论。学生画出草图后终于豁然开朗:原来正确的解法是(16÷2)×8÷2)=32(个),根本不能剪出40个圆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地为学生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认真地错一回,在摔倒中学会对数学问题作深入思考。只有提高分析能力,学生方能提升策略意识。

探寻“解决问题策略”的策略,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要长期贯穿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教师应努力把问题解决的策略意识渗透在每一节课之中,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教学因策略而精彩,让我们的学生因策略而睿智。

篇5:解决问题策略1

高效课堂就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其高效性就是教学的三维目标落到实处,让学生自主讨论合作交流得到结果,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使教学过程民主、科学、互动,使教学主干知识和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会发现数学教学中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个别学生因厌学而辍学。现将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现象做以汇总,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课堂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维转型难。传统教学方式和思维可谓是根深蒂固,所有的改革在刚开始的时候是不能被大众所接受的,课堂教学的转型首先就是不被广大教师接受,经历多年的教学方法在短期内要改变,让很多教师不能理解,更不愿意改变。再者改变教学方法后教学成绩是不是能得到突破,这是个未知数,这也是广大教师不愿接受课堂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

2.教学方式转型难。当上课把所有问题抛给学生解决时,教师觉得课堂上自己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害怕学生不能自行解决问题,影响成绩,因此会觉得这种方式不仅不能提高成绩,反而会降低成绩,于是又对课堂内容大包大揽,使课堂又走回传统的模式。对于学生而言,以往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解决,学生可以坐享其成,不用动手动脑,课堂上养成了这种懒惰ide学习习惯,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行解决问题,学生根本不乐意,于是课堂教学陷入了僵局。该完成的教学任务迟迟不能完成,给课堂教学转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对改进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1.注重常规管理,加强常规管理的研究,抓好备课环节,备课要“实”,要深入地研究教材,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了解学生的基础,抓好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课后辅导。

篇6:解决问题策略1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一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三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四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五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六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分组活动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对于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来说,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新事物,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 学习和教学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课程标准》 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 诸如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 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 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 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 不仅关注

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等等。从中可 以发现, 《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又要 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 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 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转变教师的角 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 还沿用传统的方法 和方式进行教学, 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 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 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理念,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数学教育改革是 一个整体, 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所提出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二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如前所述, 合作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但是合作也只有建立 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生的合作与成人的合作有所不同, 成人已经完 成了上学打基础的任务, 他们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 种问题, 而较少关心每个人发展得怎么样;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 知识经验,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 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 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从

事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分, 因此, 要处理好 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 每个学 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 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 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 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 而是互补的关系;广大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 另一个极端, 从而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教师既要考查每个小组的成绩, 也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 可以用一 些不定期的小测验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 把每 个人的智慧都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 “ 一言 堂 ” 高得多。组长要负责管理好每个成员,通过合作学习使独立、自私的学生表 现出合作、互助等积极的性格特征。

(三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单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说, 其重要意义前面已有所论述;但是, 不能光 注重形式, 还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 务的, 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 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 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 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 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 或者让组长做 小老师, 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 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四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 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 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 按照异质分组, 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 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 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 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 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 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 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 问题要有一定的 开放

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 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 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 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 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 中, 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 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 合作学习结合起来, 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 在需要合 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 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 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这样做有利于

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 反 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 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五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于合作, 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 需的有效技能, 因此,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总体 而言,主要应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

1.学会搜集资料。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 一些资料。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 通过什么途径, 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 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互相 了解对方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 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

3.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 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 关键之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4.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的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 意合作学习, 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 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5.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 助的关系, 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 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 为一个共同的目 标而努力,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

6.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 一部分责任, 不要有依赖思想, 而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

7.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小组成员间会因为学习或 其他事情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 成员都要明确争议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 决问题, 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 争议时对事不对人, 始终保持 团结。

(六减少班级人数、提供合作学习的教室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 很多学校为了贯彻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 精神,便于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在控制班额,但有些好学校仍然达到每班 60多 人。因此, 学校在招生时, 宁可多招一个班, 也要把班级人数控制在 50人以内, 这样才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另外, 学校要打破常规, 不按班级分配教室, 按上 课需要分配教室, 每个年级安排一个固定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室。总之, 学 校要从硬件设施上给小组合作学习创造条件。

篇7:解决问题1

解决问题

1.学校发练习本,发给16个班,每班204本,全校还需要留5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练习本? 2.某市郊外的森林公园有124公顷森林。1公顷森林,一年可带尘约32吨,一天可从地下吸出约86吨水。(1)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年大约可带尘多少吨?(2)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天大约可从地下吸出多少吨水? 3.春芽鸡场星期一收鸡蛋160千克鸡蛋,18千克装一箱。最多能装几箱? 4.这本杂志是月刊,每月发行一期。最新的一期是第72期。这本杂志创刊多少年了?

篇8:解决问题策略1

在三角函数中, “1”的代换有:1=tanα·cotα, 1=sin2α+cos2α, 1=tan45º, sec2α-tan2α=1, csc2α-cot2α=1, secα·cosα=1, cscα·sinα=1等, 在具体的三角变换过程中, 将“1”作某种合适的变形, 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1, 求证:

分析:若左式中的“1”用sin2α+cos2α来代替, 则可使左式的分子配方变成 (sinα+cosα) 2, 再分解分母为因式之积, 就可以化简了。

∴原等式成立。

评注: (1) 在上述第三个式子中, 分子分母同除以cosα, 即可得到等式右边的部分。 (2) 在三角变换中, 出现“1”的公式较多, 灵活应用“1”的变换, 可大大提高解题速度。

例2, 求证:

分析:“1”的变换使用形式很多, 要根据题目具体特点, 灵活选用不同形式。

∴原等式成立。

评注:本题在证明的过程中, 既使用了“1”的代换, 又使用了切割化弦的技巧。

例3, 求的值。

分析:要求的值, 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从这一条件出发, 将α的某一三角函数值求出, 即可获解。

评注:这里对“1”的代换很灵活, 分子部分的“1”用tan45º代换, 而分母部分的“1”并没有代换, 为使用公式的方便, 将系数“1”用tan45º代换, 对于化简是十分巧妙的。

例4, 已知2sin2x-cos2x+sinxcosx-6sinx+3cosx=0, 求的值。

解析:只能先将已知式分解变形, 把所求式化简, 再寻找联系。

由2sin2x-cos2x+sinxcosx-6sinx+3cosx=0分解变形得:

因为sinx+cosx=3不能成立, 故只有2sinx-cosx=0。

方向是从 (1) 式得到cot2x。

注意到sin2x+cos2x=1这一隐含条件, 有即于是

评注:先化简再求值是解决已知式求值问题的常用手法, 化简的过程实质是恒等变形的过程。

篇9:N个健康问题1件Bra解决

失眠

假如多年来都穿着不适合自己的胸罩,你可能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后背的上半部分肌肉已经越来越紧了。细微的疼痛会使你很难有个好的睡眠。如果你的肌肉在睡眠时得不到放松,身体不可避免地会觉得不适。

解决办法:每次购买胸罩的时候,都要请专业人士帮你测量,当你感觉不到穿着它的时候,那就是适合你自己的完美尺寸了。但是尺寸会不断地变化,所以每隔几个月就要量一次。

胃疼

胸罩太小会引起消化系统的问题。当环绕背部的胸罩太紧时,它会阻碍横膈膜的运动,反过来挤压你的食道,导致消化功能受影响和食物逆流。

解决办法:把穿得太紧的胸罩扔掉,换一件支撑力较强的胸罩,这样会大大减轻环绕身体的肩带所带来的压力。

手臂疼痛

如果你感觉手臂和手发麻,把胸罩的肩带松一松试试看。紧勒肩部的肩带会阻断神经的分布,当血液不能自由地流下手臂,就会让人感到发疼或发麻。

解决办法:你可以试着将一个手指塞进胸罩肩带和肩膀顶部之间的空隙处,如果空间不够,那说明肩带太紧了。如果你可以把整个手塞进去的话,那说明肩带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撑力。

头痛

受够了头痛给你带来的困扰吗?那就去看看一些设计和制作精良的胸衣,如果你的胸罩支撑力不够,那胸部的重量就会拉伸颈部和肩部向前倾。当颈部肌肉过度拉伸,就会导致剧烈的头痛。

解决办法:确保胸罩的下肩带环绕整个身体的时候是平行的,如果它使背部向上拱,那胸罩就太大了,没有给予正确的支撑力。

结节团块

错误地穿着带钢托的胸衣,使胸部勒得过紧,不仅仅会让你觉得不舒服,还会引起其它隐患。当被挤压时,胸部的组织会充血;毒素不能从你的胸部排出时,就会形成一些无害的小团块。这不会引起癌症,但是个隐患。如果你习惯了带团块的乳房,当乳房真的出问题的时候就很难察觉。

解决办法:尽可能多的不戴胸罩,使乳房处于放松自如的状态,有助于毒素排出。

篇10:解决问题策略1

9月1日

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本课初备 课时 共二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重点难点:

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谈话导入: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

2、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启发:你能从中找出它们高度之间的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它们之间高度的关系?

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

板书学生交流中可能想到的数量关系式: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4、谈话: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5、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要求学生接着例题呈现的第一步继续解出这个方程。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解方程的完整过程,核对求出的解,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最后让学生写出答句。ww w.xkb 1.c om

6、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7、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引导学生关注:1)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寻找等量关系,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发现的等量关系;2)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3)解出方程后,要及时进行检验。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读题,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等。再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做练习一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要怎么做,依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

3、做练习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

4、做练习一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的。

三、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4、5题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例1:西安大雁塔高64米,……

练习设计:

1、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

(1)张大婶家养鸡X只,养鸭的只数比鸡的3倍少数12只。张大婶家养鸭(     )只。

(2)小明课外书的本数比小芳的2倍还多功能8本。如果小芳有X本,小明有(     )本。

2、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米,比一幢普通住宅楼的31倍高3米。普通楼的高度是多少米?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徐攀华  吴玉珠  吴玉桃  郭同林  蔡丽霞  李荣华  刘  青  查红兰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209月1日

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练习本课初备 课时 共二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a×b=c的方程,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新课 标 第一 网

1、解方程

4x+12=50     2.3x-1.02=0.36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尝试练习

师:刚才的两道题同学们完成得很好,这道题你们还能自己解决吗?试试看。

30x2=360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是第一步需要做什么?这样做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一第7题

(1)师: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你能根据这个公式列出方程吗?

指名列方程,全体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学生自己列方程解答,全班交流订正。

2、练习一第8题

引导学生把杨树与松树有关的信息分别列表整理,再结合列表找出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分析熟量关系,是结合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生独立解答,订正。

4、练习一第10题

师学生简单介绍相关天文知识后,学生独立解答。

5、练习一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晓玲出生时的身高与体重。

6、练习一第12、13题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同桌同学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练习设计:

1、商店运5箱水果,卖出56千克,还剩34千克,每箱水果重多少千克?

2、小光的储蓄罐现有18元,如果每周放进3元,多少周后储蓄罐里共有45元?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徐攀华  吴玉珠  吴玉桃  郭同林  蔡丽霞  李荣华  刘  青  查红兰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年9月1日

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 本课初备 课时 共二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掌握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养成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习惯。

重点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知道北京的颐和园吗?那里有着迷人的风景,特别是昆明湖的美更是让人难以忘怀,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颐和园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2

指名读题

2、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尝试画图,集体交流。

得到: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启发:这大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谁为x号呢?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师:如果用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

指名学生了出方程,鼓励学生独立求解。

集体交流解答方法。

追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3、师: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方程,与前面的有什么不同?

小结: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4 、学生独立完成为能够第4页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解方程

2x+3x=60   3.6x-2.8x=12   100x-x=198

师:这几道方程以例题中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解这一类方程时要先做什么?依据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后,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提示学生要对结果进行化简。

3、完成练习二第3-5题

学生独立解答。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依据了怎样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怎样的方程解决问题?在解答这一类应用题时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小结。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设计:

1、解方程:

25X+45X=210     X-0.7 X=15

2、姐弟共有邮票180张,姐姐是弟弟的3倍,姐姐和弟弟各有多少张邮票?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徐攀华  吴玉珠  吴玉桃  郭同林  蔡丽霞  李荣华  刘  青  查红兰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2009年9月1日

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练习本课初备 课时 共二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新课标第一网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解方程

18x+2x=60     5x+6x=12.1   6.6x-5x=8

4x-x=24        1.5x-x=1     1.9x+0.4x=9.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选择一题指名说说怎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二、提高练习

1、练习二第7题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师:这是一道什么问题的应用题?(相遇问题)

你知道小明和小丽各自所走的路程与总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指名说一说等量关系式。

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8题

师:相距182千米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这道题与第7题有什么异同?

引导学生思考后列出等量关系式并解答。

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9、10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以及等量关系。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5、练习一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订正时说一说是根据那个条件列出等量关系式的。

6、完成思考题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意见并列式解答。

可提示:甲比乙多跑了一圈说明了什么?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设计:

师徒共加工644个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54个,徒弟每小时加工38个。几小时可以加工完成?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徐攀华  吴玉珠  吴玉桃  郭同林  蔡丽霞  李荣华  刘  青  查红兰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2009年9月1日

课题:整理与练习(1) 本课初备 课时 共三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引导学生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进一步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分类整理,理清解题思路。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回顾与整理xkb1.com

组织小组讨论:

实物投影出示小组讨论内容

1、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

小组自由讨论,师参与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1、解方程

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集体核对。

追问:在解“180+6X=330”这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在解“27X+31X=145”这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在得出方程的解后,我们还需要做什么?(要求学生选其中一题进行检验)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指名读题

提问: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提醒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题中的两未知量)

全班交流。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三题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提问:小树从3月1日到9月1日共经过了几个月?长高了多少?

启发:你能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吗?

(先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口答)

板书:

小树原来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现在的高度

(平均每月长的高度6个月)

要求学生列出方程并解答,检验。

全班核对。

4、列方程解实际问题

指名读题,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提问: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板书:制版费、印刷费

提问:其中印刷费是怎样得到的?

(板书:每本印刷费本数)

完成板书:

制版费+每本印刷费本数=印制画册的总费用

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全班核对。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

四、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小树原来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现在的高度

(平均每月长的高度6个月)

练习设计:

解方程:

8.2X-7.4=9            2X+52X=162

32+6X=50             10.5X-7.5X=0.9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徐攀华  吴玉珠  吴玉桃  郭同林  蔡丽霞  李荣华  刘  青  查红兰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2009年9月1日

课题:整理与练习(2) 本课初备 课时 共三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

3、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方程和应用方程的兴趣。

重点难点:

启发学生寻找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1、练习二、5

启发学生回忆三角形和长方形面积以及周长公式。

小组讨论:说说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

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

(第二题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列出“2X+1.52=9”,也可以列出“X+1.5=92”)

2、练习二、6

指名读题

小组讨论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指名口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地铁一号线地上部分长度2-0.7千米=地下部分的长度)

学生独立列出方程出解决,要求学生写出检验过程。

集体核对。

3、练习二、7

指名读题

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请学生口答检验过程。

4、练习二、8

先让学生独立算算自己在体育上测试百米跑步时的速度大约每秒是多少米。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练习设计:

完成相应的补充习题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徐攀华  吴玉珠  吴玉桃  郭同林  蔡丽霞  李荣华  刘  青  查红兰

www.xkb1.com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2009年9月1日

课题:整理与练习(3) 本课初备 课时 共三课时,本课第3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1、在探究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

2、使引导学生围绕评价指标客观评价自己。 找出学习中的问题与不足。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组织学生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探索与实践”

第11题

先让学生思考三角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要画出符合题意的三角形,必须先求出什么?

小组讨论解决后操作。

小组成员交流成果。

课件出示。

第12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割的方法,再动手分一分。

操作完成后让同组同学互相测量分成的两段的长度,并交流方法。

全班交流。

第13题(课前要求学生课前进行测量活动)

首先交流学生课前准备情况。重点考查数据的合理性。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练习设计:

完成相应的补充习题

教后记:

上一篇:对外汉语游戏教学下一篇: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自查报告税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