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策略

2024-06-01

大班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策略(通用8篇)

篇1:大班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策略

大班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策略

一、本学期主要成效:

我们在课题《大班区域活动的观察与指导策略》的研究中,主要根据大班幼儿发展的特点围绕语言、音乐及科学这三个区域进行观察与指导策略的研究。经过一学期的研究实践,我们在幼儿的发展及教师的自身指导能力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主要体现在:

1、幼儿的发展:幼儿在三个区域中的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性方面等都得到了提高。如:遇到问题,需要老师帮助的幼儿越来越少,他们总是积极想办法去解决,不再依赖别人的帮助,还经常的表现出“让我想想”“我认为应该是这样”“你不要帮助我”的自信心。并在不断地操作与尝试中共同合作、协调配合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师的收获:教师的观察方法更灵活,观察内容更明确。在指导策略的实施中,能初步明确指导的内容和重点(幼儿某方面的水平,如合作能力、创造性等),大胆尝试多种指导方式。

3、课研的进程:能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有侧重的选择相应的指导策略进行验证。

二、主要措施及获得经验:

(一)观察方面

1、递进性的观察。我们主要根据该区域的阶段目标,有连续地跟踪观察,观察幼儿在该区每一阶段的活动情况,这让我们的观察更具阶段性而且更有意义。如:在电池的活动中,第一次观察幼儿匹配电池的情况,了解幼儿对电池的大小、型号的熟悉程度,在第二次则观察幼儿在装电池时是否按电池的正负极进行操作。如预期目标已达到,将继续观察的内容,让观察层层递进,深入进行,有助于把幼儿的活动经验层层提高。

2、针对性的观察。(1)针对个别孩子,观察该幼儿出现的特殊问题或在某方面的发展情况。如:陈析小朋友每次都入同一区选择同一内容活动,我则针对该幼儿的情况观察他为什么会这样?影响因素是什么?每一次活动水平提高程度?等等。(2)针对特殊的目的,观察幼儿在完成同一活动的不同情况。这样的观察更能帮助教师解决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目的性更明确。如:发现幼儿对该材料不感兴趣了,我们则观察不同幼儿操作该材料的不同情况究其原因,到底是材料太难或者是投放太久等等。

3、过程性的观察。观察幼儿具体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包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专注程度等等,这样有助于教师更加客观地评价或分析幼儿的活动情况。如:幼儿在活动区起了争执,教师应该详尽的观察并记录争执的全过程(语言、动作、表情)。只有观察了幼儿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才会客观的进行评价是由于争抢玩具而争执或是争论活动的情节进展,从而有利于采取有效的措施。

(二)指导方面

我们以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依据总结以上观察结果,并付诸以下策略:

特点一:合作性差

幼儿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但是又缺乏合作的能力这是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不会善于协商,初步的分工与交流还在培养中,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

策略1:提供合作材料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以提供合作的材料为手段,在区域材料的投放中,尽量多提供一些半成品的材料,让幼儿在以物代物的过程中享受更多的协商与合作的机会。另外,在投放材料时还适当地增加一些难度,让完成任务的过程多出现一些问题,迫使孩子们为了解决问题去协商,去分工与合作。如:在接水管活动中,教师有意提供一些铁架网让幼儿在接水管的过程中遇到难题比如水管易断开等问题,这样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增加问题的难度,使孩子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多一些协商与合作的机会,他们在一个接一个扶的不断合作与协调中使合作成了一种需要,一种必然。策略2:建立合作规则

我们围绕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目标,在与幼儿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对活动区的活动提出了“三不”“三要”的游戏总规则:“三不”:不乱窜,不争抢独占玩具,不大声喧哗。“三要”:要谦让,要协商,要合作。在活动中教师认真观察,及时引导提醒幼儿遵守。再是依据各活动区的不同特点提出具体的要求。如“语言区”,要求幼儿看什么拿什么,能与伙伴一同看书,并相互讲述交流与分享图书中的内容。”等

策略3:创设合作机会 幼儿的合作是无意识的,但是如果在教师的有意环境的创设中,他们的合作又是必然的,因此我们常为幼儿创设合作的机会,尝试在游戏开始前围绕某一主题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如教师提出问题:“今天老师在活动区增添了一些新的游戏材料,在语言区,增添了一些小朋友最喜欢的图书,如果有三个小朋友都想看同一本图书怎么办?在音乐区,老师给你们提供了节奏棋,你们商量一下怎样玩呢?在科学区增添了电灯泡,要怎样才能让它亮起来呢”等等。让幼儿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围绕主题分工、合作、协商后再开展游戏。

策略4:树立合作榜样

在区域游戏中,教师注意观察每位幼儿的行为表现,讲评游戏时,让幼儿相互欣赏,讲述作品的内容,共同分享体验合作的快乐。对有点滴进步的幼儿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强化反馈机制。如:“这是你们一起完成的,真棒!”“今天你又多了一位朋友。”等等。还将幼儿在活动中的友好行为编成“故事”或创设情境,让幼儿来讲故事或进行情境表演;当小朋友表现出合作行为时教师用照相机及时拍下“合作的一幕”并展览。通过这些措施来强化合作行为,使小朋友心理上产生愉悦体验,为培养合作性提供动力。

特点二:解决问题的能力弱

大班幼儿在自身能力相对有限且和外界要求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常常由于心理压力较大,情绪表现不够稳定,产生不少情绪、行为问题,如部分孩子行为遇到问题会常选择退缩、放弃、依赖教师等现象。策略1:鼓励赏识,激励幼儿自主解决问题

幼儿的能力有大有小,每个人的水平各不相同,在指导幼儿活动时,老师对幼儿投以赞赏的目光,用欣赏的口吻夸奖孩子,这样更能激励他们更积极的投入活动,并能自主的进行思维。策略2: 设置问题,启发幼儿寻找问题归因

在科学区活动中我经常给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积极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去独立思考,一一找出答案。如果提出的问题,孩子一时回答不出来,也不急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不代替孩子的思维,而是启发孩子的思路,在孩子感到困难的时候再帮他们一把。如:在《会跳舞的樟脑丸》中,我先提出了“怎么使樟脑丸在水中会跳舞?”幼儿通过操作和思考,告诉我们大家“在水中加入泡泡粉和醋,樟脑丸在水中就会一上一下,像跳舞一样。”这时我没有接着告诉他们为什么加入泡泡粉和醋,樟脑丸就会跳舞,而是让幼儿带着这个问题再去尝试和思考,并且在他们实验过程中,指导他们观察在水中加入泡泡粉和醋以后会产生什么反应?幼儿观察到加入泡泡粉和醋以后,产生了许多气泡,就想到气泡多的时候,会托住水中的樟脑丸,而气泡一消失,樟脑丸就会掉下来。这样一上一下的,就像跳舞。孩子对经过自己努力弄懂的问题会感到有兴趣,以后也就会越来越喜欢开动脑筋,积极思维

.策略

3、敢于放手,促使幼儿独立解决问题

在活动区中,我们设法引导每个孩子积极的思考,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独立的完成活动,不断地给孩子创造尝试的条件,引导幼儿思维经历单向、多向、正向、逆向、侧向等过程。如:在科学区《会变色的青蛙》中,如果用老师示范,幼儿学,也能达到预想的结果,但是我在活动中,不是让幼儿跟着我一起实验,而是提供材料——漂白剂,清水,染料和染成红色的小青蛙。让幼儿自己想办法使青蛙变回绿色。幼儿在不断的实验、操作中,最后终于发现,将红色的青蛙放入漂白剂中漂白,再放入清水中清洗,最后放入绿色的染料中,青蛙就会变回绿色。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大胆放手,使每个孩子都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尝试着解决问题,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促进了独立思维的发展。特点三:创造力不够

大班幼儿已有了初步的创造性萌芽,但是他们偶尔受客观事物的限制而在创造想象方面有所欠缺。因此,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情感、想象力、幽默感,对于发展其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策略1:捕捉亮点,异想天开

我们在面对幼儿的提问或活动时,无论是好奇求知的疑问还有意无意的行为表现都应该慎重对待,不可盲目否定,这样我们就可能敏感捕捉幼儿创造思维的“闪光点”从中挖掘潜在的创造素材,进而鼓励幼儿大胆的“异想天开”“标新立异”,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如:在一次语言区的活动中,当幼儿在讲述“小白兔为什么迟到”这一情节时,一旁倾听的幼儿无意地开玩笑的说“海啸来了,所以它躲起来了嘛”,我听后便灵机一动随即捕捉了孩子这一无意的“亮点”,及时的启发他们异想天开“对呀,可能是遇到了海啸,小兔子结果脱险了么?怎样脱险的?„„”孩子们在这样的一个线索中,讲述了小白兔抓住了树干、遇到了好心人等情节,他们的想象力在此得到了启发。策略2:迁移经验,推陈出新

幼儿在活动区游戏时,有时往往会因为厌倦某种材料单一的玩法而放弃活动。为此,我便迁移运用幼儿原有的经验,鼓励幼儿大胆的想出活动的多种玩法和规则,借此也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如:语言区中的筛子棋,我引导幼儿回忆借鉴扑克牌、智力棋等材料的多种玩法,鼓励幼儿为筛子棋创造出新的游戏方法和规则,幼儿在自我经验的迁移与调整中,他们为筛子棋想出了六种新的玩法:(1)投掷讲述(2)接龙讲述(3)拼图讲述(4)轮流讲述(5)点字讲述(6)猜谜讲述等等,至今,他们还在不断的创造新的游戏方法,创造性得到了培养。

策略3:启发提问,迸激火花

幼儿的思维是活跃的,但是如果有了教师的进一步启发,他们的思维将再次迸发出新的灵感火花。因此,我以启发性的提问为契机,引导幼儿不断地想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如:在接水管活动中当幼儿正愁如何将水管接得又牢固方法又对时,我向幼儿提出了“怎么让水流到每个家中?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水管能通水?„„”孩子在我的问题的启发下,找到了不同的解决办法有的用细铁丝捆牢、有的用透明胶粘住、有的则以同伴互相合作得以解决等等。可见,幼儿在在问题情境的启发与刺激下,他们的思维将进一步得到拓展。

三、存在问题及下阶段的方向:

1、在有目的的观察和有效的指导中,教师还欠缺注意到介入的有效时机和介入的方式。应关注介入时幼儿的活动进展是否会干预过多或推进活动进程,考虑好介入时采用的方法是直接介入或平行身份介入。

2、指导策略能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但有些指导方法还要从区域本身的特点考虑其适宜性会。因此,下阶段,将侧重从不同区域的特点及指导策略入手研究。

3、教师在采用不同指导策略后的效果分析和对比做得不足。应及时做好指导后的反思,小结活动的效果,分析教师行为的适宜或不适宜性并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指导策略,从而有利于提高课研的效果和幼儿的发展水平。

篇2:大班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策略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幼儿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开始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从着眼于表层,着眼于眼前,逐渐转向关注深层,关注长远发展。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就是符合新理念的一种游戏形式。活动中,每个孩子在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下,按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进行活动。他们个性化的兴趣得到满足,学习的原动力得到激发。结合幼儿园新课程的实施,开放性区域活动的形式被大多数幼儿园所接受,大家也在努力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区域活动的许多优势,它以个别化学习的鲜明特点弥补了集体教学的先天缺陷,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性得到了发挥,个人的经验、特点得以体现,也使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具体落实。另外,新的教学价值观还要求我们变接受性学习为发现性学习。而学习性区域活动,是一种更适合于幼儿发现性学习的方式。

因为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动作、表象来认识世界的,他们往往是在与具体材料的互相作用中,获取直接经验。特别是大班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于许多自己想知道的内容,喜欢自己去探索、寻找,并且对各种探索性的学习、操作活动津津乐道。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借助于操作摆弄,与客体交往,进行发现性学习。这样的学习,比单向的接受性学习更有意义。

与此同时,在以往开展、实施的学习性区域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什么样的学习区域更受幼儿欢迎?如何让孩子在学习区域中能够真正学到东西?如何来始终保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兴趣?等等。如果我们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将会大大提高区域活动的质量,更好地为幼儿发展服务。因此我在自己的工作时间中进行《幼儿园大班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时间、方法:

1、对象:大

(三)班的全体幼儿

2、时间:2004年9月——2005年8月

3、方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操作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成果:

(一)提供开放的区域活动空间时间,让幼儿在活动中满足独立的需要

根据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大班阶段是培养自主性的一个好时期,这一年龄孩子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活动范围扩大了,喜欢尝试探索,有较强的求知欲。加之处于幼儿园中大哥哥、大姐姐的特殊地位,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产生较强的独立愿望,怎样满足大班幼儿的需要?

在小中班区域设置时,我们是利用教室空间设置区域,并规定参加区域活动的几个时间段,使每个孩子活动在教师视线范围内。显然这样的空间对于大班幼儿来讲,影响了区域内容的丰富,阻碍大班孩子兴趣多样化的发展,使他们独立活动受到限制。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能否根据班级现有条件,扩大区域空间?在园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腾出午睡室空间,在中班基础上增设几个区域,安排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内容。活动开始和结束时,教师站在能观察到教室、午睡室二处空间活动的幼儿的地方。空间的开放,使幼儿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可以自由进出固定在教室、午睡室的活动区,不受干扰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图1——4)

]

图1图2

图3图4

时间安排上,一方面,我们将完成新活动自主权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一周内完成新活动的时间,只要他们完成即可,教师不作硬性规定。另一方面,除每天安排的集体区域时间外,其余,只要是非集体活动,游戏、课间、饭后,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区域,或玩新活动或继续未完成的探索……我们班的几位幼儿,非常喜欢益智区中的棋类游戏,在晨间或饭后的其他时间里,他们就会自己去将其中的棋类找出来,开始游戏。同时还会引来许多的围观的幼儿,如此一来就会有很好的效果。(如图5)开放的区域活动时间空间,既使教育目标在活动中得以实现,又满足了大班幼儿探索的愿望,独立的需要。

图5

(二)采用开放式指导方法,促进幼儿独立性思维的发展

幼儿活动中的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区域活动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育目标,需要教师的指导参与。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我们采用开放式指导方法,针对区域活动不同环节、不同幼儿采取不同指导方法,使幼儿获得充分发展。而何谓开放式游戏环境,它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开放性的物理环境,即游戏的空间、时间及玩具材料对幼儿来说是开放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取放玩具材料,游戏的时间由幼儿自由支配,游戏的空间及玩具材料可以共享;二是开放的性的心理环境,即游戏中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开放的。在开放式指导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1、尊重的原则。即将幼儿当作平等的人,尊重幼儿的思想,尊重幼儿的人格。在活动中我们与幼儿建立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采用弯腰、半蹲姿势与幼儿平时对话。不打扰幼儿的活动,即使发现幼儿采用的方法达不到活动结果,也不强迫幼儿停止,而采用建议、协商的口吻。

2、启发的原则。教师的指导对幼儿应有启发作用。在活动中我们注意观察幼儿常采用“你是怎样想的?”“你发现了什么?”等开放的启发式提问,耐心引导幼儿寻找答案,幼儿不会时,则教给相应技能,幼儿会时,教师及时退出。活动后,引导幼儿参与讨论,阐述自己的发现,对大部分幼儿没有参与的活动结果,不做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留给幼儿探索的空间,待全体幼儿参加活动后共同讨论,得出结果。教师不代替幼儿思维,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判断,自己思考。

3、赏识的原则。即对幼儿经常给予由衷的赞赏。在指导幼儿活动时,我们耐心倾听幼儿的发现,投以幼儿赞赏的目光,用欣赏的口吻夸奖孩子激励幼儿更积极地投入活动。

就拿生活区神奇的小刨刀活动来讲,开始教师通过呈现结果及激励的提问,引起幼儿使用工具的愿望。“萝卜丝、萝卜泥都是用小刨刀刨的,怎样才刨出萝卜丝、萝卜泥?”在幼儿操作过程对他们的大胆尝试教师表现出极大的惊喜,“你们也能向爸爸妈妈一样使用刨刀啦”激发幼儿的自信,并引导幼儿调换刨刀洞的朝向,探索安全、方便使用刨刀的方法。活动后,鼓励幼儿相互交换使用刨刀的经验,得出正确安全使用刨刀方法。

在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中,我们还努力寻求让幼儿自己来学习。虽然幼儿掌握知识的历程的缓慢的,但教师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追求知识掌握的多少,追求学习方法的获

得。因为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手段,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就拿折纸来讲,在拼七巧板中,我们提供有拼搭好的图形的范例给幼儿,幼儿根据能力来选择范例自己学习拼图。每次活动结束后幼儿基本都有成果,但从幼儿思维角度看,幼儿不需要任何思考。在后来的活动中,我们给予适当的引导,并请幼儿自己具备一定的想象和拼搭能力的同时开展拼搭活动。活动后,组织幼儿对自己刚才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组织幼儿讨论“你用什么方法拼搭出XX图形的?”从而概括出符号转化、迁移经验、模仿范例、具体模仿的学习策略。同样是拼图,由于采用了开放式的指导方法,既使幼儿有了成果,又使幼儿学会了多种学习的方法,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促进了独立思维的发展。

(三)活动过程的指导:

1、活动前的准备:创设环境,提供充足的材料供幼儿选择

首先,内容选择应服从于目标。目标是创设开放性学习区域环境,投放材料的依据,也是观察、指导、评价幼儿活动的依据。区域活动的目标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通常是大目标、阶段性目标。有时,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区域来实施。如,在区域中,让幼儿自由、宽松地用各种方式穿彩珠、玩益智游戏等。有时,一个区域也可以达到几个不同的教育目标。如,在“钓鱼”游戏中钓不同图形的鱼、不同数量的鱼活动,既是数学形状概念的学习,又是触摸能力的培养。(如图6——7)总之,内容与目标相匹配,那样的区域活动就不会是只重形式,盲目投放材料了。

图6图7

其次,材料要有层次。区域活动的材料,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是幼儿学习的物质基础。什么样的材料,就可引发相应的活动,达到相应的目标。(如案例一)

同时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的材料一定要有层次,以便于不同水平的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如:“配对”练习的区角,可以是大小瓶盖与瓶子的匹配(大小配对):可以是数板与数形的匹配(形状配对);还可以是圆点卡与数字的匹配(数量配对)。又如,学习剪纸练习区,可以从随意剪纸--剪粗条--剪细条纸--剪曲线条纸;从剪报纸--剪吹塑纸--剪马粪纸;从剪纸--剪布--剪麻布等等。材料不同,难易度不一,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使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总之,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影响幼儿学习、探索的重要因素。材料的投放一定要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暗示性,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

就拿生活区神奇的小刨刀活动来讲,开始教师通过呈现结果及激励的提问,引起幼儿使用工具的愿望。“萝卜丝、萝卜泥都是用小刨刀刨的,怎样才刨出萝卜丝、萝卜泥?”在幼儿操作过程对他们的大胆尝试教师表现出极大的惊喜,“你们也能向爸爸妈妈一样使用刨刀啦”激发幼儿的自信,并引导幼儿调换刨刀洞的朝向,探索安全、方便使用刨刀的方法。活动后,鼓励幼儿相互交换使用刨刀的经验,得出正确安全使用刨刀方法。

在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中,我们还努力寻求让幼儿自己来学习。虽然幼儿掌握知识的历程的缓慢的,但教师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追求知识掌握的多少,追求学习方法的获

得。因为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手段,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就拿折纸来讲,在拼七巧板中,我们提供有拼搭好的图形的范例给幼儿,幼儿根据能力来选择范例自己学习拼图。每次活动结束后幼儿基本都有成果,但从幼儿思维角度看,幼儿不需要任何思考。在后来的活动中,我们给予适当的引导,并请幼儿自己具备一定的想象和拼搭能力的同时开展拼搭活动。活动后,组织幼儿对自己刚才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组织幼儿讨论“你用什么方法拼搭出XX图形的?”从而概括出符号转化、迁移经验、模仿范例、具体模仿的学习策略。同样是拼图,由于采用了开放式的指导方法,既使幼儿有了成果,又使幼儿学会了多种学习的方法,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促进了独立思维的发展。

(三)活动过程的指导:

1、活动前的准备:创设环境,提供充足的材料供幼儿选择

首先,内容选择应服从于目标。目标是创设开放性学习区域环境,投放材料的依据,也是观察、指导、评价幼儿活动的依据。区域活动的目标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通常是大目标、阶段性目标。有时,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区域来实施。如,在区域中,让幼儿自由、宽松地用各种方式穿彩珠、玩益智游戏等。有时,一个区域也可以达到几个不同的教育目标。如,在“钓鱼”游戏中钓不同图形的鱼、不同数量的鱼活动,既是数学形状概念的学习,又是触摸能力的培养。(如图6——7)总之,内容与目标相匹配,那样的区域活动就不会是只重形式,盲目投放材料了。

图6图7

其次,材料要有层次。区域活动的材料,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是幼儿学习的物质基础。什么样的材料,就可引发相应的活动,达到相应的目标。(如案例一)

同时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的材料一定要有层次,以便于不同水平的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如:“配对”练习的区角,可以是大小瓶盖与瓶子的匹配(大小配对):可以是数板与数形的匹配(形状配对);还可以是圆点卡与数字的匹配(数量配对)。又如,学习剪纸练习区,可以从随意剪纸--剪粗条--剪细条纸--剪曲线条纸;从剪报纸--剪吹塑纸--剪马粪纸;从剪纸--剪布--剪麻布等等。材料不同,难易度不一,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使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总之,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影响幼儿学习、探索的重要因素。材料的投放一定要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暗示性,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

再次,培养广泛的兴趣。幼儿在选择区角、材料时,有的受材料本身的吸引,比如说材料的外形、色彩等;有的喜欢操作的过程,比如说幼儿喜欢玩水、喜欢舀米、喜欢捏泥等,这容易使幼儿沉溺于某一个或几个活动中。

如果要使幼儿兴趣广泛,关注所有的活动区,就需要在交流讨论中进一步诱发其内部动机,通过幼儿向大家展示自己在各个区域的探索成果来引起其它幼儿的兴趣,通俗地说就象电视里做广告一样。例如: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往往对穿木珠这一活动并不是十分热崇,但当有幼儿将自己的木珠串当“项链”、“手链”带时,就会有更多的幼儿去模仿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去。接着,教师就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串出有规律的珠串(如

色彩、形状。大小间隔等),这样就使得活动向更深一层次开展了,效果也更佳。

同时,在活动中向幼儿介绍多样的学习方法:幼儿之间存在着发展速度、认知风格、表征特点、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而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是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去发现、思考,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用各自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我们要关注的不就是幼儿获得成功的方法和过程吗?那么,通过交流讨论这个环节,向幼儿展示各种成功的途径,是为幼儿的“学会学习”提供很好的交流机会。例如:在益智区中有的幼儿模仿建构“房子”,有的幼儿看了模拟物基本上就能理解其结构,并试着自己来建构;有的幼儿则是自己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进行拼搭;在交流讨论中,鼓励把自己获得成功的方法介绍给大家,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有机会成功。(如图8)

图8

最后,环境宜安静。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获得更多的认知经验与生活经验,需要个体独立地摸索、探索,自主地学习、练习。因此,相对而言,要追求互不干扰、互为方便的环境效果、让幼儿专注地投入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另外,活动区的布置也不宜过于花俏,以简洁、温馨、一目了然为好,力求创设一个轻松优美的活动环境。

2、活动过程中:观察“需求”,了解“水平”

(1)以观察、鼓励为重。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因此,教师的指导以观察、了解为主,以鼓励、尊重为重。观察的内容:

一是看活动环境是否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学具的数量是否充足等等。

二是重点观察幼儿的学习、探索情况。如,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是哪些;分析幼儿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等。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不要指责,不要轻易评判,理解幼儿不同行为的合理性,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

(2)以间接指导为主。

以个别化学习为特点的区域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一个显著不同,便是教师的指导策略是不一样的。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以间接的为主。这种间接指导,第一是靠学具、材料为媒介。如幼儿在拼智力拼盘活动中,当老师观察到大多幼儿己驾轻就熟,且兴趣下降时,及时投放更多的图片等,使幼儿从材料中获得探索学习的新的激情。(如图9)

第二是靠问题为媒介。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学习兴趣疲软时,教师可以假设问题,引导幼儿去继续探索、去发现。如,“也许还会有秘密呢,再试试看,”“还可以拼出什么样的图案来?试试看”等等,激发幼儿继续学习的欲望。

(3)以适时适度指导为要。

适时,即何时介入指导要灵活掌握。一般是在探索的问题难以深化时,缺少材料、学具时或发生纠纷问题等困难情况下,老师要予以及时的支持与帮助。适度,指教师指导要留有余地,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活动。

3、活动结尾部分:引发感受,提升经验

当幼儿在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中进行了探索、学习后,教师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要组织幼儿交流体验与收获,分享快乐与成功,并把有些关键性经验加以提升。这时,对于教师的“评价”,第一,可以是鼓励性的。如,“你把彩珠串得真长”,鼓励幼儿专心学习,坚持学习,有始有终地完成一项任务。又如,“他的积木拼搭得真好”,是激励幼儿学习垒高技能,使手眼活动更协调。再如,“某某小朋友插拼盘用的时间最少”,目的是让幼儿提高学习活动的速度,增强动作的灵活。其次,可以是激趣性的。有时,对那些具有发展价值,而一时尚未引起幼儿兴趣的活动(受冷落的区域),可通过老师启发,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有时,则是对那些能力、兴趣有偏颇的孩子进行引导。有的孩子好拼搭操作类活动,对需要动脑筋的内容不感兴趣,教师就可以适当点拨,使孩子兴趣指向更广泛些。第三,可以是讨论性的。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的交流,更多是讨论性的。围绕一个幼儿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前提是太多幼儿己积累了相关的操作经验),进行集体讨论。“编谜语时为什么谜底不能讲?”“为什么这天平老是要倾斜?”“有什么办法使这枚回形针又快又准地取出来?”这样有意义的讨论,可以使幼儿彼此思维火花在碰撞中得到升华,操作经验得以提升,同时,也使有些关键概念得到学习。因此,师生间讨论式的交流是极有意义的。当然,这三种“评价”,更多的时候是结合进行的,在“讨论”中渗透“鼓励”,在“鼓励”中体现“激趣”。使每一次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在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探索的兴趣和自信的感受中结束,并激发起下一次继续活动的愿望。

在活动结束的时候,当幼儿有一定的延续需要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尊重幼儿意愿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用最恰当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处理,以确保幼儿的活动能得到最好的衍生。(如案例二)

四、体会:

(一)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体现了新的教育目标价值观

首先,在学习活动中,要重视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非表面的兴趣,而是真正具有学习内驱力的兴趣。在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中,每个孩子能在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下,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进行活动。他们个性化的兴趣得到满足,学习的原动力得到激发。这样的学习,就有可能获得终生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其次,新的教育目标价值观要求我们在学习中,更关注学习的方法,关注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会学,也许比学会更有意义。

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就是在教师创设的宽松、开放的环境下,幼儿自己进行探索性学习。如,看着“图示”学习系鞋带--探索看图解的方法;看着“说明书”学习冲配果汁--学会看“说明书”的本领。这样的学习对幼儿也许是有意义的。另外,新的教育目标价值观,还要求我们在学习中更往重幼儿自信心、独立性、责任感、坚持性等情感态度的培养。这一切,在区域活动中都能得到积极的体现。

(二)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体现了新的教学价值观

长期以来,在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指导下,学习被看作是接受安全由教师预先构建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者不同的认知结构以及不同的经验基础都被忽视了。因此,学习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划上

了等号。集体教学成为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诚然,集体教学活动,有它存在的价值。它是一种明确简捷、系统有序、经济有效地作用于幼儿的教学方式。然而,它的致命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学习同样的内容,并以相同的速度与方式进行。这样的学习,教师是无法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的,也无法真正满足每个幼儿的学习需求。

应运而生的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就以它个别化学习的鲜明特点弥补了集体教学的先天缺陷,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性得到了发挥,个人的经验、特点得以体现,也使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具体落实。另外,新的教学价值观还要求我们变接受性学习为发现性学习。学习性区角活动,是一种更适合于幼儿发现性学习的方式。因为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动作、表象来认识世界的,他们往往是在与具体材料的互相作用中,获取直接经验。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借助于操作摆弄,与客体交往,进行发现性学习。这样的学习,比单向的接受性学习更有意义。总之,心得教学价值观,要求我们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真正实现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优势互补,使两者相得益彰,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体现了新的教师价值观

开放性学习区域活动通常是个别进行的。这种活动形式,在客观上增加了教师与幼儿直接接触的机会,使幼儿能更多的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增进双方感情的交流,形成教师积极的自我形象。

另外,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是一个我教你学的教育者形象。教学的出发点是教材、大纲,而非幼儿。空间距离的接近,使教师能走近孩子,有可能了解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水平。这时,教学活动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帮助幼儿学会学习。教学的出发点不再是教材,而是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幼儿原有的经验和水平,使教育目标真正需求化了。

(四)通过这一课题研究的时间和开展,幼儿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体现:

1、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对自己充满信心

传统教育下,幼儿对老师惟命是从。从不敢怀疑教师,更不敢在课堂上提出不同意见。现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气氛日益浓厚,幼儿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认识青蛙生长过程中,教师讲了青蛙的四个生长过程,幼儿认为不够细致,提出自己从书本获得的更为详细,青蛙生长过程划分六个。对于只有6岁的孩子来讲这种不唯上的做法是难能可贵的,体现了幼儿对自己的自信,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

2、独立完成任务,不依赖他人

学期结束,我班与平行班独立完成任务的测查实验。我们选择了在单位时间里学折纸工,我班独立完成任务人数为93,平行班为85。在这个实验中不排除幼儿折纸技能的干扰,平行班12人遇到困难,有11人求助老师,我班13人遇到困难,只有2人求助老师,其他人都是自己解决困难。由此可以看出我班幼儿已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五、感受:

1、教育观念转为教育行为是影响幼儿自主必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观念的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需要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断反思,加以改进,才能实现这种质的飞跃。教育观念转为教育行为才能使工作落在实处。师生间的平等、尊重,使得对于幼儿的“反常行为”象课堂上的反驳等才能认可。承认幼儿间的差异,才能给每个幼儿不同的等待时间。才能调动每个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2、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自主性的三个方面

我们一直在谈幼儿自主性的培养,其实人的自主性有正反两面方面。独立需要过程,往往不能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视其为束缚自己的绳索。过于自负则听不进他人意见。思维独立性过强,也往往爱钻牛角尖。所以,幼儿的自主性也要因人而异,对于自主性过强幼儿,教师在教育中要加以控制。把握好幼儿自主性培养的度,才能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在培养幼儿自主性的过程中,虽然涉及了幼儿生活经验的习得,但不够深入,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探讨。

篇3:大班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策略

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活动, 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学习活动, 也是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的最佳手段, 对于幼儿园日常教学和幼儿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区域活动中, 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玩的区域与内容, 自己寻找规律及决定与同伴的合作方式, 大班幼儿还可以在区域活动中通过运用自己的经验去操作、解决问题。区域活动强调以幼儿为主体, 但仍需要教师以适当的方式介入指导, 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目前,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存在以下问题。

(一) 关注度不够, 指导随意性大

在区域活动中孩子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分情况地随意提供帮助。如孩子正专心地在区域创作吹画时, 教师附下身问:“你吹的是什么呀”, 会打断孩子的自由活动, 看似是教师的关心实则是随意介入指导。

(二) 鼓励性不够, 存在消极指导

孩子的发展有其规律性, 但每个孩子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如个人的能力、兴趣、学习方式等各不相同。如有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能获得各方面的发展, 有的幼儿发展则要通过教师与幼儿的单独交往来实现, 还有的幼儿则需在自己不断的探索活动中获得。教师如果对孩子要求太苛刻, 孩子将会有挫折感, 容易气妥, 甚至导致某些孩子游离于区域活动之外, 区域活动反成为他们的负担了。

(三) 互动性不够, 缺乏指导策略

在区域活动过程中, 不少教师有一手包办的倾向;本来是孩子为主角的区域活动, 反而教师成了主角, 孩子成了被动接受的角色。虽然教师都知道要“多给孩子一点空间”, 但在具体指导中会不知不觉地变成一种灌输。教师太主动了, 必然使幼儿的学习变得被动, 缺乏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造成幼儿更多依赖教师, 独立性较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 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殊。”我们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 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研究实践

(一) 情感激发导引, 适当互动

1. 情绪感染, 师幼互动

幼儿好奇心强, 喜欢模仿, 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情绪性, 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这为教师实施情绪指导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通过自身的情绪状态来吸引幼儿、影响幼儿, 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从而达到引导他们参与活动的目的。如有一次大班在表演区活动中, 有两位孩子心不在焉地在敲打乐器, 教师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去说:“咦!原来今天你们两个在搞音乐会啊!我是你们的忠实粉丝, 我能参加你们的音乐会吗?”教师这么一说, 两位小朋友像充了气的气球, 一下子活跃起来, 在表演区中有模有样地敲打着, 教师的欢快情绪感染到了他们。

教师持一种信任、支持的态度, 孩子就会感到安全、自在, 进而使情绪和行动更加稳定, 若教师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加以激发和鼓励, 他们就会形成一个强烈的动机, 从而积极地去解决问题, 获得成功的喜悦。

2. 设疑切入, 激活思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以启发性的提问, 将活动引向深入”如在一次大班的科学区活动中, 有两个小朋友在玩万花筒, 两人边看边玩边争论, 这时我问:“为什么万花筒里的花纹在不断变化, 而且从不会重复?”问题一提出, 不仅激活了这两个孩子的思维, 也促旁边的几个孩子也七嘴八舌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教师的这一设疑, 在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但激活了孩子们思维的积极性, 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 同伴交流, 生生合作

在区域活动中, 幼儿不仅与教师、环境产生互动关系, 而且幼儿间也发生着各种互动交流。区域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能增加孩子与同伴的合作频率, 能激起孩子更大的活动兴趣。如一次在建构区, 教师和两个孩子一同搭建城堡, 孩子主动分工合作, 教师作为其中一员帮助出谋划策。孩子1:“老师, 我觉得这个可以再搭一块。”教师 (问孩子2) :“你觉得呢?”孩子2:“我觉得可以啊!”教师:“那我们试试看。”结果积木倒了, 两个孩子都很失落。教师:“你们觉得是什么原因呢?”孩子1:“我觉得底部再搭得大一些就更牢固了。”两个孩子继续搭建。

这样的交流所具有的效果是教师的直接指导所不能达到的, 它不仅对幼儿区域性活动起到了种支持作用, 还助长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 把握指导时机, 适时介入

1. 遇到困难时

区域活动中, 孩子在操作时遇到了困难, 有的孩子会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 有的孩子会在同伴的帮助下解决问题, 有的孩子在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时就会放弃活动,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如一次娃娃家区域活动中, 涛涛因为“娃娃家”人数已满不能进入而苦恼, 又不想去其他游戏区玩, 我引导他:“你想一想怎样才能进去?”当他想出“当一名客人”, 最后他以“叔叔”的身份成功地进入了“娃娃家”。

2. 发生冲突时

区域活动中, 孩子在操作时发生冲突、纠纷问题时, 教师应当采取转移视线的方法巧妙地化解。如在一次建构区域活动中, 浩浩不小心碰坏了其他小朋友们搭的动物园, 有的孩子埋怨浩浩, 有的孩子以暴力攻击浩浩, 有的孩子不知所措。这时我立刻说:“咦!动物园是不是“地震”了, 小动物们被压倒了, 要受伤了, 我们赶快抢救小动物们, 把动物园修好吧?”于是孩子们又重新投入新游戏当中。

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一举一动, 给予幼儿以适当的帮助, 及时把握介入的最佳时机, 便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3. 有求于师时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应以静观欣赏策略和自然观察为主, 尽量不打扰孩子的行为过程。孩子的探索学习需要老师的支持、帮助,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可以不分情况地随意提供帮助。如在一次的美工区域活动中, 孩子们进行七面彩球的制作, 个别动手能力较强的孩子一边折纸一边制作着七面彩球, 可是有一位孩子把纸翻来翻去, 折上折下的, 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时我上前和他说“你别着急, 一面一面折过去, 折一面粘一面, 你要是还不会, 可以问问会的小朋友, 看看他们是怎么折的。”听完我的话, 他们在好朋友的帮助下也完成了七面彩球的制作。

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 教师需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及时发现孩子的难处, 特别是对内向的孩子, 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解孩子的燃眉之急, 使他们顺利地继续进行活动。

4. 不感兴趣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 要为每一个儿童, 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及时介入指导, 使活动继续开展。如在图书区, 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 兴趣点会逐渐降低, 有的会东张西望, 有的胡乱翻阅, 有的吵闹, 有的窃窃私语, 这时就需要我们采取一些措施, 重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如教师说:“等下我要邀请几位小朋友来讲述你看的故事, 谁能既大声又完整地讲述你看的故事, 你就可以做一天大班长, 做老师的小帮手。”大家听了之后, 纷纷都认真地看起了手里的故事书。

(三) 重视区域评价, 适宜支持

1. 鼓励性评价——关注幼儿感受

鼓励性评价是教师以表扬、鼓励幼儿为主, 并且随时关注幼儿的感受。区域讲评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孩子说说自己是如何与同伴一起学习的, 碰到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尤其应鼓励、肯定具有坚持性、合作性、创造性、独立性的幼儿, 激励更多的幼儿向他们学习。如一个孩子在建构区搭建楼房, 我蹲到他身边说:“哇!你搭建的楼房可真漂亮啊!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吗?”他笑笑回答:“我想在自己家旁边搭一幢房子, 让外公外婆住, 双休天妈妈就不用开车子去看他们了, 这样就方便多了。”这样既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又能激起幼儿说的愿望, 以便更好地让幼儿介绍或展示自己成功的经验。

2. 及时性评价——关注幼儿过程

及时性评价是通过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 对他们做得好的及时给予表扬, 做的不好的给予指导纠正。每个孩子在活动后都有自己的劳动成果, 教师要提供条件让孩子展示作品,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最棒的。如编织区孩子精心编织的小花篮、用毛线编织的小辫子;制作区孩子们大胆制作的小蜻蜓、新疆帽等, 这些作品虽然稚拙, 却充满了童真、童趣, 是最美的作品。我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孩子, 在对孩子的作品进行评价后, 把他们完成的作品拍成照片放到投影机上讲评, 使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 进而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区域活动中。

3. 支持性评价——关注区域材料

支持性评价就是当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操作材料时, 教师要敏锐地觉察到哪些材料在数量上是不足的, 或材料在体现层次性也是不够的, 进而及时提供材料, 将幼儿作品展示出来, 做孩子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如在小餐厅的活动中, 好多小朋友都想当服务员, 顾客却没有, 有的幼儿说:“咱们怎么才能招揽顾客呢?”我跟孩子们观察了其他的餐厅, 我引导他们:“可以制作一个大的招牌。”在孩子们的积极参与下, 我们制作了很多招牌菜, 还有招揽顾客的牌子, 在玩餐厅游戏时, 很多孩子拿着自己制作的钱币和大招牌来参与游戏, 争当小顾客了, 他们的积极性已被充分调动起来。

三、研究成效

(一) 提高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我在“区域活动”常态的教学尝试和探究中获得了一定的成绩, 孩子们能够主动自由地进行学习。如在一次活动开始时孩子自由讨论选择去哪一区活动时允许孩子按自己的认知水平主动地进行学习, 它貌似是一种开放性的、低结构的自然状态, 实际上教师将整个教育目标、教育意图通过材料投放的影响加以渗透。幼儿则以兴趣为导向, 自主地选择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伙伴, 通过摆弄操作等方式得到发展。

(二) 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 体验探究过程, 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幼儿天生就具有好奇心, 具有探索探究的欲望, 区域活动为幼儿营造了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氛围, 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如在大班科学区, 幼儿玩磁铁活动过程中, 他们不断交谈讨论各种磁铁的玩法, 楠楠说:“为什么两颗磁铁会相互吸引?”教师:“因为它们是异极, 所以相互吸引。”乐乐说:“老师, 我的磁铁后一个追前一个跑, 怎么不会吸在一起呢?”教师答道:“因为你的磁铁是同极, 所以它们相互排斥。”后来大家一起在自主地探索中边学边玩, 玩掌握了科学知识, 又提高了探究能力。

(三)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面对是的活泼的幼儿, 会遇到各种不可预知的情况, 因此, 教师要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 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行为和能力, 从教导者变为引导者、支持者, 在师幼互动中积极反思, 促进自己自主思考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如区域活动有利于教师学会观察幼儿, 了解、掌握幼儿的兴趣热、思维点、学习方式, 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 以为自己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又如, 教师学会评价, 因为教师的评价方式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所以教师要明白评价的目的就是帮助幼儿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提升经验。应该注意的是, 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要有一定的技巧, 评价的方式要多种多样, 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都不能只注重结果, 要注重过程的评价。

摘要: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活动, 是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的最佳手段, 对于幼儿园日常教学和幼儿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情绪激发导引、把握指导时机、进行区域评价等指导策略, 让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时与材料、伙伴互动中更加投入, 提高幼儿活动的独立性、专注性和自主探索能力, 在区域评价中分享同伴获得的经验和快乐, 促进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 为他们进入小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大班,区域活动,适宜指导

参考文献

[1]李传江.区域活动中的教师讲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13 (10) .

[2]李晓, 黄艳.幼儿自主性结构游戏中的教师介入[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15.1 (2) .

篇4:区域活动中的观察与指导策略

一、观察与调整

观察是教师调整区域环境的依据,也是区域课程延展的生发点。

美工区是孩子自由表达审美体验,自由进行审美创作的场所。我们在美工区投放了丰富的材料和工具,创设了适宜的环境。开始孩子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美工区着实热闹了一番。一段时间后,美工区渐渐地冷落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静下心来用心观察,寻找答案。

一天,美工区只有璇璇和佳音,两人一起选择了泥塑游戏。佳音很快做好了一条毛毛虫,扭头看了一下正在做蝴蝶的璇璇,忽然高兴地叫了起来:“姐姐”佳音接着说:“毛毛虫长大就变成蝴蝶了,你是姐姐!”璇璇一听笑了:“妹妹,快来我家玩吧,我家有个大花园,咱们来种花吧!”两人又开心地一起做起了花。

这个由孩子自发发起的一个故事情境,让两人的创意活动,有了关联互动,有了创作动机,有了情感体验,所以两人玩得不亦乐乎。我们的美工区也许因为缺少了主题和情境支持,孩子缺少创意活动的动机和目标,因而渐渐失去创作热情。

调整:我们决定提供情境支持,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让幼儿去自主选择创意内容方式。在区域活动导入环节,提出了美工区的新任务:“小兔搬新家,需要漂亮的窗帘。”孩子们立即兴奋地讨论起来,说要送给小兔惊喜,同时快乐地投入创意活动,边完成作品边交流“明天我还要送给小兔一个漂亮的花瓶!”“我要送给……”这些主意不经意间又预设了明天的活动内容。

故事情境的支撑,给了孩子不一样的角色体验,他们在体验为喜爱角色服务的快乐。适时的调整策略,使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充满兴趣。美工区活动也因此有了社会性体验和创意活动的双重意义。

二、观察与指导

观察可以帮助教师获得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精准图像,利于有效指导。

冲突是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经常会发生的事情。角色区的冲突,很多时候是因角色分配引起的。这些冲突有时候需要教师的介入指导,陪伴幼儿解决问题。而有些冲突,我们不妨等待一下,给予孩子时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今天的小餐厅,一入区,萱萱和成成就因为厨师这一角色,争抢起工作服来。一旁已经穿好厨师服的辰辰,自顾自的摆弄起餐具来。争抢的依然不放手,三人没有协商,看不出解决问题的苗头。

指导:从侧面介入,采用了“火上浇油”的方法,让他们重视起问题。我以一个客人的身份,在餐厅门口问了三句话:

第一句:“请问,可以吃饭了吗?”(引起幼儿注意,打断僵持局面。)

第二句:“哦,还没开始工作呢!”(这是提醒争执已经影响了游戏的进程)第三句:“算了,我还是等会儿再来吧!”(暗示他们尽快解决问题,因为客人一会就来。)

三人听完我的自问自答,辰辰马上说“你们别争了,客人要来吃饭了!”,萱萱主动说:“要不咱们猜拳吧,谁赢了谁当!”结果萱萱输了。成成边穿着衣服,边说道:“要不咱俩轮流当,一会儿交换,你当!”问题圆满解决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换位思考,照顾别人的感受。角色游戏的最大意义就是幼儿可以在自由、自主的角色扮演中,丰富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体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幼儿不仅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理解他人、遵守规则、解决问题。

三、观察与分享

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偶发行为,在分享环节提升幼儿的原有经验,激发幼儿再次活动的愿望。

表演区最近投放了一套蜘蛛侠的服装,吸引了男孩子的目光。今天小逸选择了表演区。进区后果断的选择了蜘蛛侠套装,在同伴的帮助下,他很快穿好了服装,变身蜘蛛侠。小逸对着镜子即兴摆起了几个POSE,跟本区的小伙伴们交流了一会儿后,小逸径直走向活动室。

他在活动室的出现,引起大家的注意。“蜘蛛侠来了!”听到同伴们的惊呼,小逸更加得意,热情地回应着大家。小餐厅的辰辰邀请蜘蛛侠去吃饭,小逸在餐厅点了餐,坐了不一会儿,起身又要走。辰辰说:“蜘蛛侠,你的饭还没吃呢!”,小逸用小大人的口气说:“我工作很忙,没时间吃了,还是给我打包吧!”。说完在各区域间来回走动,自言自语着:“工作真忙,还要抓坏人……”,直到活动结束,小逸都在满足地巡视着。

整个活动过程,由于对角色的认同和喜爱,使得小逸今天的活动不同于以往表演区的活动,打破常规走出表演区,与其他区域进行了良好的互动,形成了新的游戏资源。

分享:在分享环节,小逸分享道“我是蜘蛛侠,今天在抓坏人,我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大家!”我马上问:“你发现有谁需要帮助了吗?”这个问题是要引导幼儿发现潜在的游戏资源,让幼儿的游戏活动走向更加丰富精彩。小逸不好意思的说:“抱歉,我还没有发现。”。于是我鼓励大家把自己区域的需要告诉“蜘蛛侠”。“我们家需要一辆车!”“我们需要一个大纸箱。”……我笑着对小逸说:“蜘蛛侠,下次你的任务可真多啊!”小逸开心的说:“没关系,我是蜘蛛侠!”。有了下次精彩的游戏主题,孩子很期待下次游戏的到来。

蜘蛛侠有可能成为我们区域活动的一个特殊角色,一个灵活机动的角色。接下来的内容可以是根据孩子们的需要,形成新的游戏方式。

篇5:大班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策略

一、指导思想:

《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而区域活动因其具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因而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需要,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而在当今的区域活动中,教师永恒的课题就是如何捕捉适时的教育时机,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采取适度的教育手段,把握适宜的指导力度,在幼儿最需要的时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给予最及时、最准确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本学期我们开展“浅谈大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的专题研究,希望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 提高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活动效果。

二、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但是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他们不会善于协商,初步的分工与交流还在培养中,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幼儿间的能力差异较大,有些能力强的幼儿对所提供的材料兴趣十足,而相对能力较弱的幼儿就兴趣缺缺,甚至不愿去尝试;有些幼儿的持久性不够,往往玩了一下就换个地方等等,因此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目标:

1、有目的性地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并适时的给于帮助和引导。

2、有针对性地观察个别幼儿的活动,提出更适宜的要求。

四、措施:

1、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注意挑战性、层次性和多样性。

2、教师要有递进性地观察,要根据该区域的阶段目标,有连续地跟踪观察,并进行相应地调整活动的要求。

3、教师介入指导要适宜,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6:大班区域活动观察(写写帮整理)

幼儿姓名:乔凯瑞活动日期:11月26日活动时间 15:25—16:10 活动区域:美工区观察教师:陈娜

观察情况记录:活动开始后,小朋友纷纷来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区活动。只见乔凯瑞起初来到益智区想玩下棋,可是这次他来晚了,已经没他的位置。他在益智区四周转了一圈,又来到图书区、表演区,各个区的位置都被小朋友们“占领”了,这可怎么办呢?只有美工区还有空位。他看到了,但却在远处矗立着,一动也不动,眉头一纵,嘴巴撅得老高。我走上前去,问明原因,并建议他下次再去。乔凯瑞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很不情愿地坐在了那里。按照老师的要求,幼儿开始自愿剪纸了。乔凯瑞拿起剪刀在一张纸的边缘剪下了一个线条不光滑的圆形,举起来对我说:“老师,我剪完了。”“你剪的是什么呀?”“不知道。”他边说边低下了头。我说:“你有自己的名字,你也给他起个名字吧!”“我的名字是我妈妈起的,我不会起名。”“你会起,没关系,说出来,你叫它什么都可以。”他拿着作品,想了一会儿,看着我说:“是苹果。”“你真棒,你剪的这个苹果多好看呀!接着剪吧!”他听了我的话,迅速拿起了第二张纸,活动区结束时,他还向我炫耀他剪的苹果呢!

评价与分析:孩子的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他所在的生活环境熏陶,父母与老师的引导。孩子在某一方面有了成功感,必定有了自信,兴趣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从此,我不再硬性规定让幼儿去剪纸,而是抓住一些良机,引导幼儿,让他们在剪纸过程中获得成功,从而体验剪纸的乐趣,对剪纸也充满了自信。渐渐地,孩子便会在剪纸方面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

篇7:小班体育区域活动指导策略初探

户外体育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是对幼儿园基本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的一种补充。它是指幼儿在一定的体育活动区域内自主自愿的游戏活动。它可以打破幼儿年龄、班级界限。扩大幼儿之间的接触与交往,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提高与发展,同时也能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要,充分体现幼儿是活动的主人。

根据小班幼儿第一学期自理能力较弱,肌肉骨骼发育不健全,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中不安全因素比较多的实情情况,我们认为小班前期体育区域活动以班级轮换式适宜。小班幼儿自控能力较差,在活动中可能会由于兴奋而忘记老师要求,因此将幼儿的活动控制在一定区域内,一定时间进行轮换,便于全面观察和随机指导、保护。

对于班级轮换式的组织形式,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可分为三种组织形式。旨在遵循“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原则通过师生间的互谐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一)幼儿自由选择(两区域任选一),老师随机指导

幼儿只有在自己作主的活动圈子里,在没有来自成人压力的时候,才能真正体现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运动是幼儿的一种本能,它能满足幼儿身体发育的需要,也是幼儿探索环境的手段。老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季节变化不断创设新奇的活动环境,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尽量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从而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则要善于观察,抓住时机进行随机教育,老师的指导应迎合幼儿的需要,指导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幼儿活动的意愿。

(二)全班幼儿分成两组,各跟一个老师活动

由于有些区域场地的划分的客观因素,两个区域范围较广,给老师的观察指导带来了诸多不便。要发展儿童就要了解儿童,而观察是 了解儿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教师开展活动的前提。在这里,幼儿不再是活动中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技能的传授者,幼儿和老师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老师要努力创设一个以幼儿为主的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和幼儿一起玩耍,一起欢笑,一起学习,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喜欢并主动投入环境,才会无拘无束,大胆自主地开展活动。

(三)老师固定自己指导的场地,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场地

在幼儿的自主活动中,教师处于辅助地位,教师应对幼儿的自主活动给予鼓励,帮助和推进。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充裕的玩具和和操作物,支持幼儿自主活动的延伸。当原有材料不满足当前活动需要时,可适时增添材料。当原有的材料的玩法在认知范围内已玩尽,教师可以提供替代物的选择和建议,这样可以使幼儿增加许多玩法以及玩的持久性和创造性,幼儿自主活动的意识也会大大加强。同时,两个老师也可以相互提醒幼儿到另外一个老师那里去学习更多的本领。

随着户外体育区域活动长期性地开展,小班后期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在逐步提高,自主活动意识在提高,可采取年级组活动式进行户外体育区域活动,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也使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化,我们幼儿园也加大了改革力度,作为教师的我试图在课程实施中进一步克服教师为中心的现象,在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动机、兴趣、需要,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不同发展方向的要求。

(一)语言角色化

由其性质决定,体育活动多少总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以及小班孩子在尝试新器具的玩法及发生问题时往往手足无措,而影响了探索过程。在实践中发现运用游戏语言能更好地帮助幼儿降低不安全因素,享受探索过程的乐趣。

综合2是以玩车为主,还有呼啦圈,轮胎等器材。自行车是最受幼儿欢迎的,但由于数量是人数的一半有时会发生抢夺争执的现象。当清清哭闹着硬要拉着云云先拿到的车子不放时,我象个大法官开始调解:“两个妈妈怎么啦?云云妈妈的孩子住院了,云云妈妈很着急,要去看孩子,清清妈妈,你把车子借给她,等会儿你再骑着去幼儿园接你的宝宝,好吗?“清清还是撅着嘴,很不情愿的样子。”“清清妈妈,爸爸在桥上钓鱼,你也去钓鱼吧,等会儿烧给宝宝吃。”“在哪里?”清清好奇地问。“走。”我拉着清清,顺手把自制的小推车给她。“上桥喽!”我迅速推小推车上了木制的“桥”。“钓大鱼喽。”我把小推车放入“桥”下左右晃呀晃,“大鱼上钩喽!回家啦。”清清显然被我的游戏语言感染了,破涕为笑了。“清清,小树桩是你的家,快去吧!”清清飞快地推着小推车向活动前预先设置的“小树林”障碍物驶去„„活动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我及时提醒云云将自行车给清清骑会儿。运用游戏语言较好地解决了争执的问题,将游戏语言转化到幼儿的行为动作上去,能更好地进行户外体育区域实践活动。

(二)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事故巨大的。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对儿童幼小的心灵来说榜样与范例的作用就象太阳光一样重要。幼儿爱模仿,好学榜样,教师在体育活动中为孩子树立榜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的孩子活动能力强些,有的孩子活动能力弱些,但这没有什么关系。让幼儿教育幼儿,让能力强的和弱的幼儿在一起。能力强的幼儿往往很快能作出反应。弱的在一边看后,也会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也就能提高模仿运动技能。如在玩球中,能力强的幼儿能够运用羽毛拍等辅助材料赶小球,能力弱的幼儿看一看也会马上学样跟着去,几次一来,他慢慢地也就掌握了这一玩法。又如:抛投区湖动时,能力强的幼儿会拿抛掷物掷向靶子,能力弱的幼儿不会,能力强的幼儿马上会说:“是这样„„”于是能力弱的幼儿再看一次后投掷也会了。像这样幼儿互为榜样的方法,对能力强的幼儿来说他有着自豪感,觉 得自己帮助了别人而产生、愉悦的情感。而对能力弱的幼儿来说他没有负担,不必担心有人会说他,他也能安然处之。同时也会为自己对了,成功了而感到高兴,产生愉悦的情感,继而对户外体育区域活动充满兴趣。

(三)情绪感染法

在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中,我特别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轻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兴趣。比如说在活动中看着幼儿眼睛讲话;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当孩子们对投放的器材表现出兴趣不足时,我就说:“器材宝宝起床啦,我们和它一起去玩喽!”当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前玩得很兴奋时我就说:“天黑啦,器材宝宝要睡觉啦!”户外在体育区域活动中,老师不仅仅是老师,还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兔姐姐、鸡妈妈、小鸟等,根据小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使那些内向、胆小的孩子有了一片“自己”的天空。他们看到熟悉的材料器具就如见到了久违的朋友,顿时变得轻松自在。在活动时老师自身的情感对孩子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幼儿犹如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不断地探索学习,在走跑平衡区里把绒线辫子束在裤腰上当成马尾巴,双脚跨存在扫帚上,“驾,驾,驾„„”,在小土坡上飞奔。在钻爬攀滚区孩子们将钻爬器具“毛毛虫”当成了公共汽车,从公共汽车上下来到长长的地下超市(垫子),一个来回的钻爬,幼儿蕴藏着的创造力和活力油然而生,在钻爬时时而激动,时而蹙眉,还不时拉上老师与他们一起玩。

篇8:大班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策略

一、区域活动中材料的科学投放

(一) 活动区域人数的确定以及标识物的认定

嘉峪关市第二幼儿园活动区域的人数一般限定为六名幼儿, 人数的限定的原则是依据本班的总人数和其他相关情况来确定的。

笔者所在的大 (3) 班共计有35名幼儿, 因此共创设了六个区域。活动区域的人数设定为6名幼儿是相对合理的, 在标识物的认定方面, 笔者采用了废旧光盘、皱纹纸制作出了非常醒目而好看的区域标志, 同时通过具体的颜色标注了有关的注意事项。

(二) 活动区域中材料的投入

对于幼儿来说, 材料不仅起到刺激他们的探究欲望的作用, 同时也是他们认识这个陌生世界的媒介和桥梁。因此, 对于投放物的选择和投放应该高度重视。只有适合幼儿的材料物, 才能够在区域活动中真正起到提高幼儿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的作用, 才能够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同材料之间的相关关系和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才能真正获得科学经验的增长和提高。在区域活动中投入材料需要注意和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材料的选择应该具有趣味性。

活动区域中材料既是幼儿活动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幼儿的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一个媒介。教师在相关区域投放材料应该注意幼儿在该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 要做到材料的选择具有趣味性, 这样做到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在后续操作中的兴趣。

2. 材料的选择应该具有可操作性。

在活动区域活动中, 笔者观察到, 幼儿对于不能明确所投放材料的操作时, 会在短时间内丧失对其产生的兴趣, 同时继续寻找和发现其感兴趣的材料, 因此, 教师应该对投放材料的选择具有多样性, 在考虑幼儿的实际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同时, 还要考虑区域活动设计的目标。材料的选择上要注意难易度, 要尽量做到充分满足不同发展层次幼儿的需求, 努力做到让每个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和快乐, 都能使其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也需要注意不能选择重复和相似的投放材料, 要选择能够完成教学目标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材料。

3. 材料的选择应该具有差异性。

俗话说“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指的是幼儿在兴趣、能力和性格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们要在承认差异性的基础上, 选择适合幼儿不同需求的材料, 以此来吸引幼儿的参与性。在活动中, 为操作能力较强、效率较高的幼儿提供更具难度的活动材料, 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则选择适合他们的难度较小的活动材料。通过这样的选择投放, 做到让所有的幼儿都能够全体参与, 真正实现幼儿全体能力的提高。

4. 材料的收集中应该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在材料的选择上, 除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外, 还要鼓励幼儿主动发现和收集其周围的生活的材料。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幼儿观察和认识周围环境的习惯和能力, 使他们形成比较敏锐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另外一方面, 这一过程中, 幼儿通过收集、整理、分类, 形成了一定的逻辑能力。

最后, 幼儿将丰富和补充活动材料逐渐当成是自己的一种责任, 也能够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责任感。这样做, 也减轻了教师独自收集材料的压力和局限性。

二、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需要注意的原则

活动区域中材料的投放能够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 但是活动中教师如何正确指导, 则需要做到以下几个原则。

(一) 智慧引导, 启迪思维

活动中, 教师的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和智慧性。如在指导幼儿观察实验过程的变化时, 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方式:“同学们, 快看有什么变化, 这样的变化是怎样形成的呢?”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 不管幼稚与成熟与否, 都要重视。当然对有些问题, 教师不需要立刻回答, 而是通过将问题重新抛给幼儿, 反问幼儿。让其自主地寻找和思考答案, 养成幼儿独立思考的习惯, 避免形成对教师的依赖。

如幼儿在操作天平时, 发现尽管使用重量相同的砝码, 但是当放到天平的两端时, 天平总会发生倾斜。当幼儿寻求教师解决这样的疑问时, 教师不应立即对其进行回答, 而是应该让学生进一步去思考:“你是怎样放的?试试另外一种摆放的方法?”引导幼儿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

(二) 观察指导, 适度帮助

教师需要在对幼儿进行细致观察的基础上, 为幼儿提供科学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最大限程度地丰富和满足幼儿的学习体验。当然, 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并不是把所有的知识简单直接地告诉幼儿, 更不是手把手地教, 而是进行有效的提问和追问, 帮助幼儿明确自己的想法, 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 从而为幼儿的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因此, 教师要想充分利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对幼儿进行有效的科学教育, 需要在尊重和理解幼儿对材料的自由组合和创造性利用, 并有计划地不断激发幼儿对材料自主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朱芳.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与教师的指导[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2008 (1) .

[2]包临华.基于观察的幼儿园活动区域活动指导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幼教版 (C) , 2015.

上一篇:党员廉洁从业承诺书下一篇:六上科学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