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区域活动观察案例

2024-06-02

小班区域活动观察案例(精选8篇)

篇1:小班区域活动观察案例

小班区域活动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随着对新《纲要》学习贯彻的不断深入,使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及其重要而深远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因地制宜地开展区域活动,把开展区域活动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进行研究。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已初显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令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如:活动中教师只顾自己的教育目标,不顾幼儿的体验。教师预设活动和幼儿的生成活动出现对立等问题。在今后的区角活动中,我们要进行不断深入的实践、反思和改进,让每个幼儿自由选择、自由结伴、自由活动,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也使幼儿良好的社会性行为也得到培养。

二、案例描述:

星期一下午,区域活动即将开始。老师让孩子们围坐成一个半圆,给他们分配区域活动的项目。当老师正在讲述“我们今天的活动有娃娃家、美工区、建筑区、操作区……”时,周浩宁忽然按捺不住兴奋高声喊起来:“我要喂娃娃!我要喂娃娃!”喂娃娃是班级新开设的一个活动项目,在前几次分配游戏时一直都没有安排到他,这一次一听到老师说到操作区,周浩宁就立即叫了起来。老师的话被周浩宁的喊声打断,脸上平静的表情转为微怒。老师朝周浩宁看过去,发现周浩宁的目光并不在老师这边,而是盯着角落里的操作区。老师便提高了音量对周浩宁说:“周浩宁,老师看你今天是不想喂娃娃了!”周浩宁听了老师的话吃了一惊,快速转过头来,瞪大眼睛,大声问道:“为什么?”老师听了周浩宁的反问,显然也有些吃惊,进而,表情中的怒气有所加重,语气更加强了几分。“你说为什么?!你还会问老师为什么!”周浩宁的嘴巴微张着,盯着教师看了一会儿,忽然间好像意识到了什么似的低下了头。老师接着分配活动,周浩宁显示出紧张、焦虑的神情,抬起头偷偷瞥了一下教师,不再讲话。

三、案例分析: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没有转变

这是我们在学期初刚设立区域活动时,教师给幼儿分配区角活动项目时所发生的一次事件。从这个师幼互动的事件中我们发现,教师是主动的,幼儿是被动的。教师的身份是管理者、制约者,而不是一个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如“教师给他们分配区域活动的项目……教师的话被周浩宁打断……愣了一下……脸上的表情转为微怒……”教师始终以管理者、制约者的身份出现,依次给全班幼儿分配活动项目。她对幼儿的行为期待是:幼儿应该安静、认真地坐在那儿听教师的安排,否则就是不守纪律,并且是不能被允许的。周浩宁高喊“喂娃娃!喂娃娃!”的行为显然与教师对他的行为期待发生了冲突,与教师期待的行为相差太远。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从区域活动中,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没能把握好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的行为让周浩宁由积极地主动参与变成了消极被动的状态。原因是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强调纪律。无情的纪律控制了幼儿对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并没有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心中只有自己的教育目标,全然不顾幼儿的体验,没有将幼儿发过来的球接发出去,而是将球丢到一边,按自己的思路发球,并且以自己的行为无情地扼杀了孩子玩喂娃娃游戏的兴趣,从而也可能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及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

(二)、消极的师幼互动

这是一个以“纪律约束”为主题的师幼互动。教师向周浩宁发出了第一个带有负情感特征的施动行为“周浩宁,老师看你是不想玩喂娃娃了!”。在此之前,周浩宁对玩喂娃娃的游戏可谓心驰神往,他丝毫没有意识到此时此刻自己以高喊“喂娃娃”来表明自己想玩喂娃娃的愿望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相反,他当时对教师最热切的行为期待是希望教师分配他去玩喂娃娃游戏,根本忘记了教师平常要求的“小手放好,小脚并拢,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听老师”。因而,对教师的“老师看你是不想玩喂娃娃了!”这句话,周浩宁是很吃惊的,教师的这个行为和他的期待相差太大了。于是,他下意识的发出了一个带有进取性情感特征的反馈行为“为什么!?”,表明他的惊讶与对教师疑问。教师对周浩宁的这一反馈行为也有些意外,老师希望周浩宁马上坐正安静地听教师讲话,没想到的是“一个违反了纪律的幼儿非但不认错反而要问为什么!”于是,教师发出了负面情感特征更强的第二个施动行为“你说为什么!你还会问老师为什么?!”,借以重申纪律约束的主题。这一次,周浩宁终于明白了教师的意图:“在分配活动项目时。大声讲话是不对的,教师生气了,在批评周浩宁。”于是,先前兴奋的神情转为沮丧,低下头来不再讲话,以这种畏惧性质的、非言语的反馈行为表明自己对教师约束纪律的接受。教师也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分配活动项目上面,师幼互动的行为事件结束。我觉得,正当周浩宁的行为与教师的期待发生了冲突时,教师应该引导周浩宁改正这个错误,而不是发起这么一个消极的师幼互动事件。

四、活动反思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该理解幼儿,孩子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问题都有他的原因,要深入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及发展水平,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和幼儿一起真正投入到每一个活动中,与他们共同成长。要善于倾听孩子,懂得包容孩子,学会支持孩子。当孩子对一事物感兴趣时,他们会用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孩子,我们更应该细微观察、及时察觉,分析孩子行为产生的背景和真实意图。当周浩宁提出“我要喂娃娃”时,教师应以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并耐心地询问:“你为什么想玩这个游戏呢?”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周浩宁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小朋友大胆探索与表达。我觉得,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才能解读他们的一言一行,才能及时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把握机会引导孩子,把他们的学习兴趣推向更高层次。

(二)、建构积极的师幼互动。

教师作为教育者,对幼儿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幼儿也是一个能动体,只有尊重幼儿,激发幼儿的学习内驱力,以幼儿为中心展开教学,教育才能发挥作用。所以,我们提倡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互动关系,但在本案例中教师以教育者、管理者身份自居“俯视”幼儿,幼儿以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身份“仰视”教师,这种不平等的师幼关系使得教师只关注怎样使自己开启的行为主题迅速得到对方响应,而不考虑对方意图。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平视”的眼光看待儿童,放弃因为自己居于权威者而滋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行为方式”,经常对自己在互动之中指向幼儿的行为作一些反思。要学会尊重幼儿,发现幼儿的潜能,这样师幼互动的关系才能和谐发展。

(三)、让孩子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人。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尤其是小班幼儿的教育活动,老师的每一个教学目标的达成,都要渗透在游戏中才能进行。例如,《娃娃家》主要培养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并使幼儿在游戏当中慢慢地建立和懂得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区域活动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学习的舞台,在不同的区域中,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区域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自由活动、自由游戏,幼儿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小朋友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他们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是教师难以在其他教学中见到的,幼儿的潜能得到真正发挥,区域活动是幼儿自己的活动,所探索的问题是他们真正想知道的东西。因此,当周浩宁提出:“我要喂娃娃”。这完全是孩子发自内心的想法和愿望,教师应满足孩子的愿望并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活动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顺应幼儿探索活动,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教师预设活动与幼儿教育的自发生成活动不是对立的、割裂的,而是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相互衬托的。区角活动中教师的预设活动必须是建构在幼儿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上的。丰富的教育环境,多变的组织形式,会最大限度地焕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周浩宁是一个活泼、好动,敢于大胆提出内心想法的小朋友。当孩子向我们发出信号时,我们要及时捕捉到来自孩子的信息,并及时生成新的游戏内容,使孩子们在活动中自主性显著提升。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选择自己的活动,并将孩子们共同关注、自发生成有价值的东西纳入教师预期设活动的轨迹中,支持孩子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推向深入。在这样自由、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幼儿不断地尝试,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最佳方式体验成功和快乐,自信心增强。

让孩子在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中,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让教师在研究、探索中与孩子共同成长。

评论:

这位教师对于小班区域活动的记录及分析反映出她已经能对区域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比较高的认识。在目前的幼儿园教育中,强调教师组织学习、控制的学习情况依然还比较严重。在相当多的幼儿园,教室里很少设置学习区域,有的即使有学习区域,也多是作为放物品有地方,并非作为幼儿活动学习的地方。如果幼儿园的教室中还不能将学习区人微言轻一个重要的学习场所,如果不能将幼儿在学习区的活动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活动,那么幼儿园的课程问题是无法得到很好解决的。我们希望更多的幼儿园教师能参与关于学习区域的讲座中来,也希望更多的幼儿园能为幼儿提供材料丰富、时间保障的学习区域。

篇2:小班区域活动观察案例

熊春钰

一、案例背景:

教师作为孩子探索、学习的共同合作者,就应懂得观察孩子的需要,聆听童声、透视童真,学习着与幼儿对话、合作、共同学习,并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学习的机会,投放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去自由地表现、表达,去主动建构知识和人格。孩子是一本书,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是成人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观察孩子,观察孩子的兴趣,观察孩子的需要。为孩子提供适合、有层次、有创造性的活动材料,给孩子适时、适当的指导与帮助,满足幼儿的需求与兴趣,让幼儿获得各方面的发展。

二、案例描述:

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了区域进行活动,我发现语言区一个人也没有。于是,我轻轻地说:“语言区谁愿意去玩啊?”可是没有人应答,也许是幼儿光顾着玩没有听见吧,于是我声调提高一点又说:“孩子们,今天谁愿意去当故事大王啊?”这时,刘秦亦在操作区中举手说:“我去吧。”后来有几个幼儿也陆续去语言区玩。

刚开始,亦等几名幼儿都各自拿着自己喜欢的书有板有眼地看着,嘴里不停地讲述着“故事”,可是一会儿他们就开始随意地乱翻书,有的甚至躺在泡沫垫上翻滚起来。我轻轻地走过去热情地问:“亦,你讲的故事真好听,老师很想听一听。”听老师这么一说,他赶紧拿了一本图书,开始断断续续地讲起故事来,“哦,讲得真好听,我也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好吗!”听到我要讲故事,其他的小朋友很快地端坐在老师身旁,我开始边翻阅图书边富有感情地讲起故事来,在旁的亦亦静静地听着,讲完后,他要向我炫耀:“熊老师,这个我也会的讲,我来给你讲一次好吗?”说完,他很快速从我手上拿过图书,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故事。在一番鼓励以后,我发现其他的小朋友也拿起图书尝试着讲故事给大家听。我看大家挺认真地,就观察别的区域去了。

过了一会儿,我又听到语言区喧哗声音,过去一看,他们有的在聊天:“老师放的东西不好玩,没劲死了,要是能放些别的就好了”,“我喜欢表演木偶,不

喜欢看书。”“我喜欢会动的小动物,可以边玩边讲故事,多好啊!”有的在翻跟斗,看到我走过来,小朋友赶紧每人拿起一本书装模做样地看起来。有的一边拿着书一边嘴里不停地说:“只有图书,太不好玩了 ”,“无聊死了”。

三、案例分析:

区域活动本身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协作的优势。可今天语言区在没有人的情况下是我介入,和幼儿商讨后幼儿才去玩的。孩子是真实的、自然的。根据孩子的反应我做了以下原因分析:

1、没有及时地调整材料。

幼儿的兴趣点与关注点是教育的有效起点,在孩子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上生成的教育,当幼儿对某样事物已经不觉得好奇、有趣时,就如亦亦等小朋友对基本翻了好几遍的图书没有什么新鲜感,失去活动的兴趣,所以大家就不愿意再玩了。这就需要老师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及时捕捉信息,了解孩子的要求,孩子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点、关注点是什么,及时地调整区域材料。

2、没有因人而异地投放材料。

语言区,我只投放了一样材料——图书,非常单调统一。对于每个独立的个体——幼儿,他们之间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他们对于单调统一的材料幼儿是不感兴趣的,在此基础上,顺应幼儿的所想,投放不同的材料,为幼儿创设不同的探索环境,从而启发幼儿开阔思路,因此语言区投放的材料不能一成不变的,应该是根据每个幼儿的兴趣、能力、需要等,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维持幼儿持久探究的兴趣。

3、没有提供富有创造性的材料。

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们喜欢有探究性的,富有挑战性的,可操作性强的,百玩不厌的材料,而语言区提供的材料只有图书,材料太单一,这对于幼儿来说太缺乏挑战性了,对于创造性方面根本就得不到多大的提高,因而就不感兴趣。

四、思考与对策

1、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幼儿投放不同层次材料。

语言区的材料太单一,而且没有层次性,针对这个问题,我在语言区中投放大量的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生动的阅读材料,让幼儿更加自由、明确地选择阅读材料,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此外,还动员幼儿把家里的新图书带到幼儿园一

起分享,让幼儿相互讲述自己熟悉的故事,介绍自己的新书。保证幼儿玩的持久性和创造性,也提高了他们的注意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这样就不会出现像亦亦等小朋友这样无聊乱翻书的现象了。

2、针对幼儿的兴趣投放材料。

在语言区里,除了图书以外,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添置了丰富的用于表演的头饰娃娃等材料让幼儿听了故事后自己去小舞台表演;这样孩子的兴趣就自然就会被调动起来。

篇3:如何优化小班区域游戏活动

一、创设适合小班年龄特点的区域游戏

小班幼儿离开父母, 离开熟悉的家, 刚来到幼儿园, 陌生而焦虑、恐惧而恋亲的心理会影响他们参与活动的情绪。 选择的区域并不在于多, 既要符合小班的年龄特点, 又要适应小班幼儿的发展需要。 为此, 我设计了以下四个区域:

1.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情绪十分不稳。 要给小班幼儿一个“家”的感受和体验, 就得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 让环境与幼儿直接对话。 我创设的第一个区域便是“娃娃家”, 幼儿在娃娃家内主要是操作摆弄材料布绒玩具、娃娃等, 后来自己选择角色当妈妈、当爸爸等, 帮娃娃洗脸、喂水、给娃娃做饭;角色行为容易转移一会抱娃娃, 一会做饭, 做着做着饭, 又去抱娃娃;同伴间往往相互模仿动作。 在娃娃家游戏过程中, 除有简单的洗脸、洗手、喂奶、喂水、做饭等操作活动外, 还有打电话、请人吃饭、孩子生病、照相等行为或语言或二者交织的情节。 在这些类情节中, 既能让小班孩子感受“家”的温暖, 又能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 起到平复情绪的作用, 给他们心灵的抚慰, 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2.美工活动的展开。 刚入院的孩子特别依赖自己喜爱的各类玩具。 除了在“娃娃家”能用外, 还可以用于美工区。 将汽车的车轮沾上颜料在白纸上滚动呈现车轮滚滚的画面;“娃娃家”的蔬菜瓜果都可以成为拓印的工具, 展示一片花的世界;幼儿的小手小脚也是作画的工具, 把手脚印拓印下来再稍微加工就是大树、小路。 孩子们的玩具都成为工具, 有效激发孩子们参与区域游戏的兴趣。

3.益智区的操作游戏既能满足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学习交流的需要, 又能使幼儿的学习经验及时得到复习巩固, 更重要的是幼儿通过观察、 探求与操作感知和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使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有效提高, 使幼儿在活动中倍感乐趣无穷, 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它不仅更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 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 更生动地展现了教材, 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为教师近期教学发挥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4.“表演区游戏”是幼儿 “自娱自乐”的活动。 幼儿只是因为有趣好玩而玩, 并不是为“观众”而表演。 表演的目的在于自身的专注, 促使幼儿喜欢的原因是“好玩的游戏”。 幼儿在游戏中提高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体验到游戏的愉悦感。

二、区域材料的投放

因为小班幼儿的知识经验和活动范围匮乏和狭隘, 所以在为他们创设活动区时, 要贴近他们的生活, 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 同时时刻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要。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活动区材料。 小班幼儿年龄小, 缺乏以物代物的能力, 需要依赖真实的玩具游戏。 因此, 在区域活动材料的提供上, 我们应尽量考虑它的真实性。 区域游戏的材料一定要“足”。 孩子们的玩具、纸盒、瓶盖、树叶、果壳、废光盘、纽扣、布、旧报纸、保鲜膜和卷筒纸芯等, 无需再对它们进行加工, 因为这些材料没有固定的玩法,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 自由地组合, 充分地想象。

2.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投放活动区材料。 主题活动是一种整合性的活动, 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 往往一个主题的内容可以涉及生活、学习、语言、运动、游戏等多个方面, 是一个有机的网络化结构。

3.根据幼儿兴趣投放活动区材料。 小班幼儿生活经验少, 与人交往的能力不强, 活动区是幼儿学习和交往的自由天地, 满足幼儿的兴趣需求。 因此, 我们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 适时地投放各种材料满足幼儿的需求, 并根据幼儿的兴趣不断地更换材料。

区域游戏材料的“足”其实给了幼儿更广阔的创意空间, 使幼儿的想法不受材料的限制, 自由选择、尽情发挥, 真正享受游戏的乐趣。

三、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游戏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 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区域活动无疑是更适合他们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区域游戏中, 只有多为幼儿提供实践机会, 并正确地引导, 才能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幼儿园区域游戏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 还是幼儿自由活动、展示个性的场所。 区域游戏活动因其宽松自由的游戏氛围, 充分的自主选择机会, 是一个自由发现探索的过程, 对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 个性潜能的开发具有独特的作用, 是幼儿真正感兴趣、易投入、能持久、有发展的最喜欢的活动。 教师应将幼儿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 以幼儿发展为本, 尊重孩子的需要, 解放孩子的小手, 了解孩子的童心, 把创设环境的权利还给孩子, 充分给予孩子自主权, 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 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得有益于一生发展的经验。 在教师和幼儿共同创设环境的过程中, 把环境教育的思想渗透到每一项活动中。

四、制定合理的区域游戏规则

幼儿刚入园, 对幼儿园的环境还不太熟悉, 一方面对环境、材料好奇, 另一方面还没摆脱对家庭的依赖, 情绪波动较大, 规则意识差, 还没养成集体生活的习惯。 这时我们在活动区的创设上以半开放的区域为主, 是指出入位置相对比较固定, 只能从一个地方出入, 四周有隔断, 幼儿在一个区域活动不会影响别人, 如图书角、娃娃家、拼插区等。 这样的区域设置, 一方面是从安全的角度考虑, 使幼儿的活动尽可能地在老师的视野之中, 让幼儿及时得到成人的关注和保护。 另一方面约束孩子的活动范围, 让幼儿明白每一个“小屋”的游戏内容是不同的。 教师在每个区域的门口放置颜色不同的小口袋 (数量与要求的入区人数相同) , 每次幼儿入区都要上教师这要小卡片 (卡片的颜色与口袋的颜色相同) , 这样就能很好地调控如去人数。 教师在每个玩具材料下贴上相应的照片, 指导幼儿把玩具物归原处。

五、区域游戏中教师的引导

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 教师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通过指导, 能促进幼儿活动的质量, 并促使幼儿的身心水平不断发展, 指导不是领导, 更不是包办代替, 教师只能是参与者, 只能在尊重幼儿独立性、自主性的原则下进行间接指导。 幼儿对于老师, 或多或少有一种敬畏感, 所以老师在参与幼儿区域活动时要努力以幼儿欢迎的角色进入, 这样, 幼儿才能完全放开自己, 和平时一样活动。 教师只有真正走进幼儿的活动, 才能真正做到在幼儿的立场看待幼儿的活动, 正确对待幼儿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 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同时, 在对幼儿进行指导时, 教师要多给幼儿自主、自由的机会, 营造积极的环境气氛———鼓励幼儿创造的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在于:幼儿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 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 要对幼儿多鼓励、多表扬、多支持、多肯定、多承认、多容忍、多欣赏, 小班幼儿更爱听好话, 所以教师在参与幼儿活动时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善于抓住幼儿瞬间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行为。

六、区域游戏评价

这一环节教师指导的关键在于引导幼儿自发地进行交流, 积极地表达情感, 共解难题, 共享快乐, 为幼儿提供充分表现交往和学习的机会, 切记把幼儿对游戏的自由讨论变成教师对幼儿游戏与行为的评价判断, 同时评价不要面面俱到, 更不能变成一种说教。

篇4:如何开展小班区域活动

一、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

环境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通过环境创设与利用有效促进幼儿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小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幼儿特点做整体安排,应该从幼儿水平与发展需求出发,让幼儿自己做主,让幼儿做区域活动的小主人。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幼儿小班教材时,我总是根据幼儿特点创设区域环境,既考虑幼儿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交流,又注意他们彼此之间互不干扰。这样,幼儿才能专注于某项活动,才能充满信心地探究问题。在设置活动区域时,我总是充分运用班级环境因素,采用灵活与固定设置相结合的方法,给幼儿创设多功能的、丰富多彩的自由活动区域,让每个孩子都有自由选择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例如,在设置区域环境时,我总是把活动区域分为两部分:安静区域设在教室内,比如益智区、语言区等;其他区域设置于靠近门口的地方,比如角色区、表演区等等。

二、提供丰富的区域材料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研究表明,幼儿的认知发展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下获得的,幼儿由于年龄小,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具体的、感性的、形象的,他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需要动作帮助,他们认识物质世界需要通过实物来完成,需要借助于物体的直接操作。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难发现,小班幼儿特别喜欢摆弄物体,对任何外物都充满好奇心,因此,在创设幼儿活动区域时,我总是努力给幼儿准备充足数量与种类的材料,这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材料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能够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投放材料的时候,我还考虑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给不同层次的幼儿配备不同材料,为了让幼儿充分运用材料,每当给幼儿提供新材料的时候,我就和幼儿讨论:“这个东西怎样使用好呢?“这个东西可以做什么呢?”“这个东西能不能用其他的代替呢?”等等,这样的讨论过程其实也是幼儿充分想象、充分思维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给幼儿及时添加新材料,以便于幼儿尝试新的玩法。

三、采用鼓励评价方式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奥秘之一在于幼儿从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与鼓励的话。”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对幼儿多表扬、多鼓励、多肯定、多支持、多欣赏、多容忍,这样幼儿才会越来越听话,才会在活动区域表现得更好。对活动区域的评价可以通过集体交流评价与个体过程性评价来进行,小班幼儿受年龄特征制约,很多时候以我们教师的评价为主,比如,“这样做太好了”“你是一个乖宝宝”等是我常用的评价语言。当然对待不同层次的幼儿要用不同的评价,对有创造能力的幼儿我这样评价:“你好聪明,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这个问题你解决得很漂亮,以后你会更出色的。”等等,当评价能力较弱的幼儿时,我这样说:“你有了明显的进步。”“你越来越听话了。”等。这样孩子们就会在活动中更加活跃,就会更加回味无穷、兴致盎然。

总之,区域化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区域,使幼儿在活动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丹霞.如何结合主题活动更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2006.

[2]沙丽萍.区域活动设置与不同年龄幼儿的智力发展.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篇5:小班区域活动观察笔记

能力发展与兴趣点:瑶瑶能够用鞋带穿过小熊衣服上所有的小洞洞,但是并没有按照顺序,兴趣点不高。浩浩拿着鞋带随意地穿着洞洞,穿一会停下来左顾右盼,如此循环往复。磊磊拿着鞋带穿穿这个洞,又穿穿那个洞,将鞋带穿进拿出,低头重复着这些动作。

分析反思:给小熊穿衣是我本次活动新提供的材料,在活动前,我介绍了材料的第一步操作方法——将鞋带随意穿进小熊衣服上的小洞洞,每一个洞洞都要穿过去。瑶瑶比较内向,但是动手能力还是可以的,因此,她一直自己一个人在给小熊穿洞洞,但这似乎并没有激发她的兴趣,她只是很机械地做着重复的动作。磊磊也能够按照老师要求穿洞洞,但是显然能力有点跟不上,他不能穿过每一个洞洞,只能够随意地穿进穿出。浩浩从头到尾都没有认真地穿过洞洞,他只是随意地穿穿,然后就左顾右盼,打发时间。从三个孩子的身上我发现,孩子们对这个活动的兴趣点都不大,而且他们全都是独自活动,没有任何的交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分析后觉得原因有以下几个:1.在介绍新材料的时候,教师只注重了技能的介绍,而忽视了情感方面的激发。2.小班孩子缺少交流的能力,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交流,有什么需要交流。

教育建议:

在明确问题后,我觉得可以做以下调整:

1.在介绍材料时,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冬天到了,小熊妈妈给小熊做了一件新衣服,可是小熊不知道怎么穿,我们来帮帮它好吗?

2.教师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引导孩子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你是怎么给小熊穿衣服的?这样穿对不对呀?谁给小熊的衣服穿得呢?

小班区域活动观察笔记2

能力发展与兴趣点:泽泽能够自顾自地进行游戏,兴趣并不是很浓厚,但是能够坚持游戏。嘟嘟也是自顾自地游戏,能够坚持游戏,不会拼的时候能够问均均。在自己游戏的同时能够关注同伴的游戏情况,在发现同伴不会玩的情况下直接帮助同伴拼,兴趣相对浓厚。

分析反思:这次的活动主要是请孩子们能够根据泡沫中间空的图案,找寻相对应的泡沫小块拼进去,泡沫小块基本上以数字为主。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他们大多都不能认全数字,他们只能根据形状的相似度进行匹配。他们在操作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拿着比对的,不能单凭肉眼进行匹对。泽泽和嘟嘟他们的空间感发展并不是很好,他们往往在匹对的时候只会朝一个方向进行匹对,不会将小图形超四个方向进行旋转,因此常常找不到相匹配的图形。均均这方面的能力就比较好,能够朝各个方向进行匹对,能够给每个图形准确地找到匹配图形。嘟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寻求均均的帮助,说明他已经有了初步的交往能力,而泽泽只会自顾自地玩,遇到困难时只会呆坐在一边,直到均均主动去帮助他。均均上过一年小班,因此她的交往能力相对较强,她除了帮助同伴的求助外,还能够主动去帮助同伴,社会性发展较好,而且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兴趣点。

教育建议:总体来说,在本次益智区里面的活动开展还是比较顺利的,因为有均均的带动,所以三个孩子都得到了提高。我觉得如果均均在帮助同伴的时候能够将方法告知同伴,而不是将答案告知同伴就会更好了。老师可以对均均进行个别指导,告知她如何帮助同伴可以使同伴真正掌握的方法,即告知她授人以渔的方法,在提高她的组织、引导能力的同时,提高其他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班区域活动观察笔记3

班级,小二班

日期,第二周20_年3月2日

主题,亲亲一家人

活动目标:

1、喜欢模仿成人角色,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是做什么的。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手指灵活度。

3、能遵守区域活动的规则

材料投放:

娃娃家,布娃娃、毛绒玩具若干,娃娃家套装玩具一套,馄饨、自制面条、饺子等若干。品尝区,各市糖果盒、糖果、卡通茶杯若干。

小医院,医院套装玩具一套,自制盐水瓶若干,药瓶若干等

语言区:幼儿图书若干,幼儿活动材料1

美工区:幼儿活动材料《纸工》P2页,《红灯笼》,彩泥,蜡笔、画纸等

指导建议:

1、美工区,幼儿在做《纸工》《红灯笼》时,因为小班的小朋友接触剪刀剪纸还不是很多,教师在幼儿动手剪纸的工程中,要重点指导,并提醒幼儿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幼儿做完成品时,要及时给予幼儿鼓励,提高幼儿以后做纸工的信心和兴趣

2、其他区域活动时,要注意每个区域的活动规则,并鼓励幼儿在区域中多说,和其他幼儿多交流。

观察原因:

小班的幼儿在纸工游戏中,慢慢开始接触需要用剪刀完成的作品,因为小班的幼儿手指灵活度还不够,大部分又是初次接触需要用剪刀的手工,所以我想让我们班的小朋友慢慢开始接触需要用剪刀帮助完成的纸工作品,慢慢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观察记录

有而在听讲的过程中还是很认真,很投入的。可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孩子的一些问题,而的问题就是,大部分孩子还不会用剪刀,而我在给他们做示范的时候,又恰恰忘了教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剪刀,使他们本来就还不灵活的小手显得更加的笨拙,虽然有一部分的幼儿能完整的剪下需要的纸片,可是他们也没有正确的是用剪刀。

思考与对策

小班年龄段的孩子,在手指灵活度的方面还是欠缺的,他们的手指小肌肉群的发育还未全部完成,所以需要做一些细致的游戏或动作都还不是很协调,特别是需要使用剪刀时,就很明显了。我觉得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不是只在纸工活动上,正确使用剪刀的方法也不是在课堂上完全能说明白的,除了在日常活动和交流中,指导幼儿正确使用剪刀外,还需要家长平时在家中能让孩子有目的地剪一剪,练一练,这样对孩子的手指灵活度和小肌肉群的发展都有好处。

小班区域活动观察笔记4

案例描述:今天中午吃过午饭,我让孩子们到图书区看图书,请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看,培养他们保护图书、喜欢看书的习惯,孩子们都显得比较高兴,刚开始的时候,还纪律还比较好,可是后来却发生了好几件事:1、几个小男孩拿着图书当方向盘开汽车,嘴巴里还不时的发出:“滴滴、叭叭!”的汽车叫声,有的还把书卷起来当话筒唱歌;2、好几本书都掉在了地上,却只见孩子从书上踩过的脚印,没有一个人会弯腰见图书,面对这幅场面,我说:“书宝宝已经在地上躺了很长时间了,怎么没有人把书宝宝送回家呢?看!这本书宝宝已经在哭了!它可伤心啦!”没人反应,最后还是乐乐小朋友把书捡起来放回了书架;3、在看书的时候,突然有个小朋友大叫:“看!我这里有奥特曼!可好看了!”这么一叫,引来了旁边小朋友的兴趣,于是旁边的小朋友也想看,最后你争我抢,可怜的那本图书,只听“哗”的一声响,撕破了!4、思语小朋友在图书区呆了很长时间,只见她拿了一叠书,走到小椅子前,把手里的一叠书往椅子上一放,当垫子做。

面对以上孩子们在阅读中出现的种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我觉得应该要即使去引导和纠正,因为当孩子们形成了某种不良的习惯后,要去纠正它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我想,让孩子去承受他们行为的后果是一种可行的办法,让她去体验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去尝尝行为产生后的苦果。任何的说教都没有幼儿直接的经验感受来的真切,来的有效!

小班区域活动观察笔记5

背景分析:

这段时间,我班正开始《可爱的小动物》主题探索活动,孩子们对动物表现出很亲近的感情,也喜欢自己扮演其中的角色。

幼儿行为实录:

音乐活动《小白兔捉迷藏》开始了,老师扮演了兔妈妈,幼儿扮演兔宝宝戴上了胸饰,老师开始让大家听一段音乐,音乐刚出来,孩子们有的说:小白兔跳出来玩,有的说:它去拔萝卜去,还有的说:它去超市买好吃的。老师看到孩子们情绪十分高涨,又提了问题:那你们听听后面的音乐,小兔又在干什么呢?孩子们一下十分安静,侧着耳朵听着,有的先说了:“小兔休息一下。”还有的说:“小兔在吃东西了。”只有子瑜说:“可能碰到大灰狼了,它躲起来了。”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猜着,最后老师做了一个表扬他的动作,大家应和着他的意见……可是等狼来捉小兔时,大家都变成花、草、树、石头等,等狼过来问:你是谁呀?没有一个说是小兔,子瑜说:“狼是食肉动物,它不喜欢吃草的。”看来孩子们还能区分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呢!

教师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生成了有关食物链的问题,也热衷于讨论食草和食肉动物的话题,在与孩子们一起开展生成式主题活动的历程中,我时时为小班孩子的创造潜能而惊讶

和感动;在和孩子们互动的过程中,我从中学到了许多活生生的知识,这些活动使我的教学实践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小班孩子,他们也可以是生成活动的主人。虽然,小班孩子的

生成活动不如中班、大班的那样能产生较多、较好的成果,它只是在平平淡淡的真实生活中自然地沉淀着、积累着。但实践让我明白:教育并非演戏,取之于生活而又用至于生活

的经验才是最珍贵的,真正符合幼儿需要,有利于每个孩子提高和发展的活动才是成功的。

改进措施:

1、在事先的准备上,创设更贴近小班孩子生活经验的情境,容易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

篇6:小班区域活动中观察与评价

一、观察是实施有效指导的前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为本,观察先行”。没有细致的观察,就谈不上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了极大的自由自主的空间,幼儿在活动区中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主题、材料开展各种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全面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对幼儿观察,从整体上要了解全班幼儿不同的学习兴趣、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活动中幼儿的情绪等。从局部上要观察个别幼儿玩什么、怎样玩、和谁玩等,同时还能检验教师预先投放的材料和制定的计划是否符合班级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

二、选择适宜的观察方式。

观察是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它的方式多样,通过实践,我们觉得比较适合教师在活动区中运用的方法有三种,即分析性观察、扫描式观察和活动区游戏观察。例如,活动区游戏观察是随各活动区活动进行的,是以幼儿个人或自然形成的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记录,着重观察幼儿在各活动区的行为特点。这种方法较适合在日常活动中运用,班上教师可以分工负责不同的区域作为观察重点,也可将自己计划中重点指导的区域作为观察记录的重点,通过每天“同一区域内多名幼儿活动情况记录表”“幼儿个体情况观察记录表”帮助我们详细了解幼儿在活动区中的具体表现,全面地分析幼儿的行为,也能从记录表中体现幼儿的发展和出现的问题,能更好的进行解读和反思活动,促进各类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和游戏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观察有了图表记录,教师对幼儿活动情况以及区域的设置是否有引力等,基本做到了一目了然,心中有数,为下一阶段的调整提供了客观依据。

三、尊重幼儿差异、做到科学合理评价。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搞好活动区的游戏评价,是提高幼儿活动水平的关键。评价应该注重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做出的努力,注重活动的过程,关注幼儿在自信心、坚持性、独立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表现。通过评价,不但可以保证幼儿活动的结果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时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也因表达、交流而更加深刻,还可以使教师进一步了解游戏开展的情况,因势利导,使幼儿获得继续深化游戏,取得进步的信息,从而完成了通过活动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区域活动的评价可通过个体过程性评价与集体的交流评价为主要方式。

1、个体过程性评价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的制约,多数以教师评价为主,教师应根据每位幼儿的能力水平、个性差异及兴趣爱好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决不能用同一标准衡量、评价所有幼儿。能力强的幼儿,评价是为了下次更高层次的活动。因此,需要教师多激励其创造性的发挥:“你这么聪明,下次肯定还能做出更好的”等等,使其永远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更好的。能力弱的幼儿,评价是为了其自信心与积极性的建立与提高:“今天你真能干,这个问题都解决了,真棒!”“你的想法真不错,待会儿小朋友肯定都会向你学习”。教师敏锐的观察力是进行个体评价的首要前提。有一次,小班幼儿在玩“娃娃家”游戏,我到“娃娃家”坐客,发现“娃娃家”里的一个孩子随手将一个玩具仍到地板上,当时我没出声,想看一看这件事的结果到底会怎么样。这时一个小女孩进来拾起玩具,把它放在“娃娃家”的柜子上。我紧紧抓住这一闪光点进行评价,充分肯定这个小女孩爱护玩具、不乱扔玩具的好习惯,鼓励其他幼儿向这个小女孩学习,做爱护玩具的小标兵。通过这件小事,乱扔玩具的现象大为减少,即使有的幼儿乱扔玩具,其他幼儿也会主动拾起来放回原处。所以,及时抓住闪光点,有目的地进行评价,对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会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评价并不一定要通过语言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一个细小的动作,一个温馨的表情,一个鼓励的眼神来传递,其中包含了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包括承认、赞赏、理解和支持。评价的时间可以灵活机动,可以在活动结束时进行,也可以贯穿在整个活动过程之中。

2、集体的交流评价

集体评价,除了让幼儿展现各自的作品与个性外,更多的则是引起幼儿的共鸣,因为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语言的能力差,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平等语气,引导幼儿自发进行交流,共同分享活动成功的体验和快乐。例如:“把你在游戏中最快乐、有趣的事情讲给大家听一听,好吗?”“游戏中有什么困难需要讨论吗?”内容可以是幼儿的作品、热点、认识的障碍、难点、解决的办法、引进新材料和推广某些值得强化的操作方法等等,开放性地展开一些讨论,激发幼儿继续在活动中探索的欲望,自然生成出他们自己的活动内容、方式方法。通过在区域中生成自己的游戏或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更“活”了,兴致盎然,回味无穷,产生的效益常常是教师们所不能预想的。

篇7:小班区域观察记录

手工区

时间

3.3午时14时15分

观察状况记录

程冠豪小朋友拿起一盒羽毛(这盒羽毛是几个毽子坏了,我把羽毛整理好了,放在了这个盒子里)一个一个摆在一齐,粘了起来,在下头画了一个圆圈,点了一个眼睛。

评价与分析

幼儿可能做了一个小动物,但我确实没发现像什么。问过孩子之后说是孔雀,幼儿想象力,虽然从外形上看什么也不像。但幼儿却能想到。

教师介入策略

指导幼儿把羽毛摆成一个扇形的样貌,然后添画上孔雀的身子和脚。

改善措施及目标

篇8:浅谈小班区域活动的实施

一、结合本班实际情况, 制定区域活动规划

开学初, 我们三位老师在对幼儿基本情况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 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 结合主题教育, 共同商议, 设计制订了本学期的区域活动计划, 活动注重目标性, 并且注意目标的递进。然后依据计划每周进行区域活动, 在活动中, 仔细观察幼儿活动情况, 视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对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另外, 建立合理必要的活动区规则, 创设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特点, 设计出幼儿可以理解, 能够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则, 用图标表示规则要求, 直观、易于幼儿理解。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环境, 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幼儿园的活动材料和环境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环境的创设在区域活动中也是极其重要的, 良好的环境有助于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开学初, 结合本班环境的海洋主题, 在入区卡的设置上我注重趣味性、合理性, 设计并制作入区卡。入区卡平时的存放以沙滩、椰树、海洋、海里动物的形式占一面活动墙。每个幼儿的照片贴在小鱼、螃蟹、海星、八爪鱼的身上, 并进行塑封, 以方便保存。在每个区域放入区卡的我设计的是海马、海豚、海龟、鲨鱼、鲸, 孩子进行活动时到入区卡存放处取自己的卡片, 然后放在这些大型动物的身上, 意为承载孩子们快乐的徜徉在区域活动中。另外, 在每个活动中, 以卡通形象为主制作墙饰、图示, 给幼儿带来视觉上的冲击, 进而产生进区活动的愿望。

三、根据幼儿的特点投放材料, 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要

区域活动是体现幼儿在玩中学, 学中玩, 寓教育于游戏中。结合主题活动开展自主游戏, 为幼儿提供丰富有效的材料, 引导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主动探索、学习, 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幼儿的需要。如果在活动区内提供的材料难度相同, 对于一部分幼儿可能过于简单, 容易完成, 这样就会使其失去兴趣, 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而对于另外一些幼儿可能又太难, 通过努力却达不到, 这样也会使其失去兴趣。因此, 我们在了解每个幼儿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考虑个体和个性差异, 在活动区内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操作材料, 供不同程度的幼儿选择。这样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 就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如在给娃娃喂食时, 娃娃的嘴巴有大有小, 提供的勺子也是大小不一, 食物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的大小不等石头。区域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家长的配合, 在这个学期的区域活动中, 我们有大量的材料是来自幼儿家庭, 如瓶子、纸盒、石子、贝壳等, 都来自幼儿和家长的共同收集。幼儿对各自带来的东西都很感兴趣, 我们投放以后, 都纷纷去尝试着玩。这样, 在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提高的前提下, 家园之间的联系也进一步紧密。

同时, 我班能把区域活动作为班级主题活动的延伸环节, 及时地把主题活动进行过后的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 让幼儿们在区域活动中继续进行相关的主题探索与操作活动。

四、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修改、完善, 使区域活动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

区域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 但是在活动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就需要老师细心观察,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 通过日常观察发现, 不少孩子进餐时存在不会正确使用勺子的问题, 为此, 我们及时修改计划, 在区域活动中投放进喂娃娃的内容, 通过自制的娃娃, 吸引幼儿主动来喂娃娃。有效地提高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同时使幼儿手部的肌肉也得到发展。在巧手制作区活动时, 幼儿用贝壳在纸板上粘贴各种图案, 一段时间以后, 居然没有幼儿选择该区进行活动, 我们立即修改计划, 把活动改为用彩泥和贝壳制作食物, 一下吸引了幼儿的兴趣, 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选择此区进行活动。又如, 在玩具屋的拼插汽车路线, 我们利用牛奶箱子剪成长条, 接口处做成拼图的样子, 在投入使用时发现, 对初次使用的幼儿来说难度较大, 基本上都是指导老师拼成, 于是我把接口处用同一颜色的圆点区分开来, 幼儿在活动时可以利用这些圆点进行拼接, 降低了难度, 在完成时能获得成就感。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把圆点拆掉一部分已增加难度。

五、通过适时适当的指导和良好的师幼互动, 促进幼儿的发展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 始终要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 扮演好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角色。给予他们充分探索、尝试的机会, 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小班开学初的区域活动还是比较处于老师主导的阶段, 每次活动前老师带领幼儿一同观看图示并讲解每个区域的活动内容、玩法, 然后再请幼儿自由选择区域, 老师进行分区指导。为了使幼儿能有序有效的活动, 每次活动时, 我们班三位老师都一起参与, 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 我们能够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兴趣操作情况和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 与孩子们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 真正体现孩子们的主导地位, 而不是在发现问题时, 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强加与孩子。例如, 在玩自制的飞行棋时, 虽然活动前老师已经演示并讲解了玩法, 但孩子们还是不太会。于是, 我作为参与者和孩子们一起游戏, 在玩的过程中, 老师起了主导作用, 一盘下来, 孩子就学会了飞行棋的玩法。而且, 下棋的孩子中只要有一个会玩, 就能带动其他两个孩子一起玩, 体现了孩子之间的互动、交流。一段时间以后, 孩子们能熟练地进行区域活动, 在区域活动时能主动探索。区域活动后的讲评工作也是极其重要的。每次活动结束后, 我都组织孩子进行讲评, 让他们说一说, 自己在哪个区玩的, 都玩了什么, 做了什么, 学会了什么, 给他们表现与表达的机会。

上一篇:工业设计本科毕业论文选题(1231个)下一篇:江苏书法等级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