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区域活动的实施

2024-06-04

小班区域活动的实施(精选十篇)

小班区域活动的实施 篇1

一、结合本班实际情况, 制定区域活动规划

开学初, 我们三位老师在对幼儿基本情况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 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 结合主题教育, 共同商议, 设计制订了本学期的区域活动计划, 活动注重目标性, 并且注意目标的递进。然后依据计划每周进行区域活动, 在活动中, 仔细观察幼儿活动情况, 视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对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另外, 建立合理必要的活动区规则, 创设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特点, 设计出幼儿可以理解, 能够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则, 用图标表示规则要求, 直观、易于幼儿理解。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环境, 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幼儿园的活动材料和环境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环境的创设在区域活动中也是极其重要的, 良好的环境有助于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开学初, 结合本班环境的海洋主题, 在入区卡的设置上我注重趣味性、合理性, 设计并制作入区卡。入区卡平时的存放以沙滩、椰树、海洋、海里动物的形式占一面活动墙。每个幼儿的照片贴在小鱼、螃蟹、海星、八爪鱼的身上, 并进行塑封, 以方便保存。在每个区域放入区卡的我设计的是海马、海豚、海龟、鲨鱼、鲸, 孩子进行活动时到入区卡存放处取自己的卡片, 然后放在这些大型动物的身上, 意为承载孩子们快乐的徜徉在区域活动中。另外, 在每个活动中, 以卡通形象为主制作墙饰、图示, 给幼儿带来视觉上的冲击, 进而产生进区活动的愿望。

三、根据幼儿的特点投放材料, 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要

区域活动是体现幼儿在玩中学, 学中玩, 寓教育于游戏中。结合主题活动开展自主游戏, 为幼儿提供丰富有效的材料, 引导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主动探索、学习, 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幼儿的需要。如果在活动区内提供的材料难度相同, 对于一部分幼儿可能过于简单, 容易完成, 这样就会使其失去兴趣, 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而对于另外一些幼儿可能又太难, 通过努力却达不到, 这样也会使其失去兴趣。因此, 我们在了解每个幼儿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考虑个体和个性差异, 在活动区内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操作材料, 供不同程度的幼儿选择。这样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 就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如在给娃娃喂食时, 娃娃的嘴巴有大有小, 提供的勺子也是大小不一, 食物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的大小不等石头。区域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家长的配合, 在这个学期的区域活动中, 我们有大量的材料是来自幼儿家庭, 如瓶子、纸盒、石子、贝壳等, 都来自幼儿和家长的共同收集。幼儿对各自带来的东西都很感兴趣, 我们投放以后, 都纷纷去尝试着玩。这样, 在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提高的前提下, 家园之间的联系也进一步紧密。

同时, 我班能把区域活动作为班级主题活动的延伸环节, 及时地把主题活动进行过后的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 让幼儿们在区域活动中继续进行相关的主题探索与操作活动。

四、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修改、完善, 使区域活动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

区域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 但是在活动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就需要老师细心观察,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 通过日常观察发现, 不少孩子进餐时存在不会正确使用勺子的问题, 为此, 我们及时修改计划, 在区域活动中投放进喂娃娃的内容, 通过自制的娃娃, 吸引幼儿主动来喂娃娃。有效地提高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同时使幼儿手部的肌肉也得到发展。在巧手制作区活动时, 幼儿用贝壳在纸板上粘贴各种图案, 一段时间以后, 居然没有幼儿选择该区进行活动, 我们立即修改计划, 把活动改为用彩泥和贝壳制作食物, 一下吸引了幼儿的兴趣, 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选择此区进行活动。又如, 在玩具屋的拼插汽车路线, 我们利用牛奶箱子剪成长条, 接口处做成拼图的样子, 在投入使用时发现, 对初次使用的幼儿来说难度较大, 基本上都是指导老师拼成, 于是我把接口处用同一颜色的圆点区分开来, 幼儿在活动时可以利用这些圆点进行拼接, 降低了难度, 在完成时能获得成就感。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把圆点拆掉一部分已增加难度。

五、通过适时适当的指导和良好的师幼互动, 促进幼儿的发展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 始终要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 扮演好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角色。给予他们充分探索、尝试的机会, 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小班开学初的区域活动还是比较处于老师主导的阶段, 每次活动前老师带领幼儿一同观看图示并讲解每个区域的活动内容、玩法, 然后再请幼儿自由选择区域, 老师进行分区指导。为了使幼儿能有序有效的活动, 每次活动时, 我们班三位老师都一起参与, 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 我们能够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兴趣操作情况和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 与孩子们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 真正体现孩子们的主导地位, 而不是在发现问题时, 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强加与孩子。例如, 在玩自制的飞行棋时, 虽然活动前老师已经演示并讲解了玩法, 但孩子们还是不太会。于是, 我作为参与者和孩子们一起游戏, 在玩的过程中, 老师起了主导作用, 一盘下来, 孩子就学会了飞行棋的玩法。而且, 下棋的孩子中只要有一个会玩, 就能带动其他两个孩子一起玩, 体现了孩子之间的互动、交流。一段时间以后, 孩子们能熟练地进行区域活动, 在区域活动时能主动探索。区域活动后的讲评工作也是极其重要的。每次活动结束后, 我都组织孩子进行讲评, 让他们说一说, 自己在哪个区玩的, 都玩了什么, 做了什么, 学会了什么, 给他们表现与表达的机会。

小班区域活动的实施 篇2

活动名称:小班区域活动动物乐园

适合年龄:3—4岁幼儿

区域设置:开心书吧(图书区)、妙手生花(美工区)、玩具王国(建构区)、奇思妙想(益智区)、小动物餐厅(角色区)、梦想剧场(表演区)、梦想农庄(种植区)

一、区域创设意图

游戏是童年期的一种快乐活动,而且它也是一种对幼儿成长发展和学习有价值的活动,但传统的游戏存在不小弊端:1.提供游戏类型或活动形式单调,大部分以积塑拼插游戏为主。2.统一安排,硬性规定活动内容形式即玩什么,怎样玩不是由幼儿自己做主的,而是由教师统一安排规定的。指导也较程式化,特别是游戏条件与环境创设不利。

区域活动的设置,改变了原有的游戏模式,游戏改为人为创设自然情景,幼儿自主选择游戏。结合主题活动,投放相应材料,使游戏成为幼儿学习和探索的主题,幼儿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充分自主小班区域活动设计方案,同时让每一主题的内容在游戏区域中得到延伸和提高。教师结合主题、班级特色及幼儿实际情况等,确定游戏的教育目标制订计划,通过创设适宜的游戏条件,并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积极实践操作探索,从而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区域活动名称、目标及材料准备

1.开心书吧——小动物书屋

目标:(1)指导孩子如何取放图书、能一页一页地翻看图书。

(2)知道要爱惜书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在图书区要保持安静。

准备:小动物图书若干、泡沫地垫、小靠垫、小桌、书架。

2.妙手生花(美工区)——小兔手工坊

目标:(1)体验亲自做手工的乐趣。

(2)掌握撕、粘、折、搓、包等手工技能。

(3)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材料,进行创作。

准备: 各色蜡光纸、皱纹纸若干、固体胶、彩笔、橡皮泥等。

3.玩具王国(建构区)——熊宝宫殿

目标:(1)体验给小熊宝宝盖房子的乐趣。

(2)在取放、堆叠积木的过程中,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3)在把积木时而堆高,时而围合的过程中,获得理解空间的关键经验。

准备:软体泡沫积木、废旧纸盒、薯片盒若干、各种建筑物造型图片

4.奇思妙想(益智区)——动物大发现

目标:(1)(认识几种常见的小动物,了解他们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2)初步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建立简单的图画概念,学会辨别物体的特殊细节。

准备:小动物嵌板、动物拼图。

5.小熊餐厅(角色区)

目标:(1)体验角色扮演的乐趣,知道做客及接待客人的基本礼仪。

(2)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能友好地与同伴交往、合作。

(3)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规范餐厅礼仪动作。

准备:小熊头饰、餐具若干、厨房用具、家具。

6.梦想剧场(表演区)——动物大舞台

目标:(1)体验参加舞会、表演节目的乐趣,激发幼儿的表演欲,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2)能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及叫声。

(3)主动借助各种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

准备:各种动物头饰、各种打击乐器、饰品若干、表演服张、音乐

7.梦想农庄(种植区)

目标:(1)体验种植各种植物的乐趣。

(2)了解种植的基本常识。

(3)掌握各种植物种植的栽培要点。

准备:各种植物种子、种植盆若干、土壤。

三、本次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流程

1.发起活动:

(1)介绍新材料与问题提出

“为了提高小熊餐厅的服务质量,我们准备了小熊餐厅菜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上面都有哪些菜?”

“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在给客人做准备工作、上菜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2)巩固区域活动规则

插牌安静进区;学会轻声交流,友好合作;爱惜物品,收放整齐;只能在自己选择的区域里游戏。

(3)提出任务

今天的所有活动区都将开放,并且每个区的材料都很丰富,你们可以自由地选择,相信你们一定会玩的很开心。希望在活动结束后能够给大家分享一下你今天玩了什么游戏?有什么新的发现?

2.快乐游戏:

(1)幼儿随音乐自主选择区域,插牌进区。

(2)教师细心观察幼儿游戏,针对重点区域进行指导,做好观察记录。

重点观察及指导要点:

观察角色区“小熊餐厅”幼儿角色分工是否明确,交流沟通是否通畅?教师平行介入或交叉介入对幼儿进行引导。

(3)活动结束音乐响起,幼儿自觉收拾整理各区的物品,安静就坐。

3.分享交流:

(1)引导讨论本次活动中最开心的游戏体验。

我们的游戏结束了,谁来说一说,你玩了什么好玩的?和谁一起玩的?能不能把你们完成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

(2)交流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探讨解决的办法。

游戏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

(3)多种方式评价游戏的效果,对幼儿的表现给予正面积极的鼓励,为下一次活动经验的提升作基础。

规则执行方面教师和幼儿个别点评。

经验提升方面小组展示。

收拾物品方面请幼儿集体互评。

作者简介:

小班生活区域的设置与实施 篇3

1. 制定生活区的指导目标

(1)学会自己穿衣服,并帮助娃娃穿衣服、叠衣服、将衣服整齐地放在衣架上。

(2)学会扣纽扣,并愿意自己扣纽扣。

(3)会自己熟练地用小勺吃东西,知道吃的时候不能掉,注意卫生。

(4)幼儿能手眼协调地做一些精细活动,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5)在游戏中想出多种方法玩自己喜爱的物品。

2. 根据目标制订出生活区的活动计划及提供活动材料

《我来帮你穿衣服》通过给小动物穿脱衣服、绕毛线(给小猫、小鱼穿衣服)学习穿脱衣服的能力,动作协调。材料:布娃娃、小衣服、小鱼、小猫图片及毛线若干。

《扣纽扣》学习扣纽扣的技能,练习手的灵活性。材料:扣钮扣的旧衣服、蒙氏纽扣操作板。

《小娃娃喂食》图形配对。材料:娃娃的样子,嘴巴挖上洞、各种形状泡沫饼干若干。

《动物穿板》练习穿洞和打简单的结。材料:线、动物板若干。

《晒晒小袜子》练习夹夹子。材料:袜子夹子若干。

3. 根据计划开始一步步实现目标,并运用多种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提高自我服务能力

(1)采用游戏形式,在生活区激发幼儿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兴趣。

在活动《布娃娃穿衣服》中,用儿歌学习穿衣服。我在生活区中给幼儿准备的材料是几个布娃娃和几件小衣服,我说:“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看看谁是娃娃的好‘爸爸’、好‘妈妈’,看哪个‘妈妈’或‘爸爸’会给娃娃穿衣服,而且要穿得又快又整齐。”以前小朋友穿衣服时,我教过他们一首穿衣服的儿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左钻钻,右钻钻,吱哟吱哟上房子。”小朋友一边念儿歌,一边给娃娃穿衣服,几个能力强的幼儿很快就穿好了,而能力弱的幼儿虽然速度慢,但也完成了。小班幼儿年龄小,而且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家里都是由成人包办的,到了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时,很多自理能力方面的事情都不会做,如穿衣服,每天午睡前总会有许多小朋友说:“老师,我不会脱。”教师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枯燥的穿衣服编成一首顺口易懂的儿歌,让幼儿学穿衣服,不仅让孩子学会了这方面的技能,而且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生活区中给《布娃娃穿衣服》,教师让幼儿利用喜欢的角色妈妈、爸爸进行穿衣服比赛,幼儿就运用儿歌内容帮娃娃穿衣服。老师把较枯燥的生活自理技能变成一首首生动有趣的儿歌,幼儿乐意学,掌握得好,自我服务能力大大提高了。在喂小动物的过程中,有的孩子不注意掉了食物,其他看见的幼儿就会提醒他,吃东西的时候不能掉,不能浪费粮食。在吃加点、吃饭的时候都很注意,接着盘子,不让饭掉了。

(2)利用多种活动和教育手段,在生活中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

仅仅依靠区角活动是不够的,我还利用多种活动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如进餐前后,午睡前后,户外活动,季节变换等。例如:幼儿园中餐吃虾,我们总是把幼儿的虾壳剥去后给幼儿吃,既省心又省事,但这样剥夺了幼儿学习、动手的机会,我改变了过去的做法,让幼儿自己剥,在生活区他们既学到了本领,又有了食欲,可谓一举两得。以前我们下午加餐吃饼干的时候,怕幼儿不会将饼干包装袋打开,都是将每包饼干都打开放在盘子里,幼儿只需直接吃就可以了,后来我发现每包小饼干的袋子上都是锯齿形的小道道,这不正是锻炼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机会吗?从那以后,我们都鼓励幼儿打开饼干包装袋,有一小部分幼儿能将包装袋打开,大部分幼儿不会自己打,通过教师指导有一小部分幼儿学会自己打开,有一些幼儿已经习惯了不愿意尝试,每次都是试一、两次打不开就会找老师,这时我们都会鼓励幼儿再试一试,成功一次我们都为他鼓掌;实在打不开的,我每次都注意引导到生活区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班幼儿基本都能自己打开各种食品的包装。小肌肉的灵活性明显得到了提高。

(3)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

幼儿虽在同一个班,但是由于遗传因素不同,生长环境不同,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因此,我们没有要求幼儿达到同一水平,有的幼儿由于父母过分宠爱,自我服务能力较差,意识不强,往往别人轻而易举做完的事,他却感到很吃力。对于这样的幼儿,我们分析“对症下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给予幼儿适时适当的帮助,使幼儿树立信心,直至把事情做好。

我们善于利用分组活动,进行个别指导,并注意投放适当的材料,引导幼儿参加活动。如请小手机能发育不太好的幼儿帮助小娃娃穿衣服,请大肌肉发育不理想的幼儿整理玩具,摆放娃娃。特别对那些动作快、接受能力强的幼儿,我们经常鼓励他们关心、帮助别人或请他们做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事情,如请他们当小老师教给一些能力较差的幼儿穿衣服、扣扣子;给小猫、小鱼穿衣服的时候可以绕出花样来,等等。使幼儿知道自己努力会做得更好,避免骄傲情绪出现。教师只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个别差异,因人施教,就一定能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4. 尝试新的做法,转变教育观念

(1)活动内容由老师喜欢变为幼儿喜欢。

以往游戏内容总是由老师定,例如:提供鞋垫、鞋带练习系鞋带的技能;提供纽扣练习扣纽扣;提供串珠子、线练习穿洞的能力……孩子们只是在老师安排下操作,麻木地一遍一遍练习。对于幼儿是否真正喜欢这个活动,老师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在一次无意中,我发现孩子们对玩娃娃非常感兴趣,何不以此为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呢?开设了“给娃娃喂食”、“给娃娃穿衣”、“给娃娃做项链”、“给娃娃擦嘴”等一系列的生活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了吃饭、穿衣、擦嘴、洗脸等生活技能。大胆地尝试和创新使师生都受益匪浅,孩子高兴了,教师轻松了,本领学会了,何乐而不为呢?

(2)活动的材料由教师准备变为师生共同收集。

投放什么样的材料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呢?通过观察我发现越是老师准备的精心、漂亮的材料,幼儿越是不感兴趣,让幼儿感兴趣的不是材料的外观,而是一些与他们生活离得较近的、适合幼儿玩的游戏材料。于是,我与幼儿一起收集了雪碧瓶,进行制作,变成一个个娃娃,在瓶面上开了个口,当成是娃娃的嘴,用于“给娃娃喂食”的游戏。我还与幼儿一起收集了幼儿小时候穿过的旧衣服、旧袜子、旧鞋子、小毛巾、小杯子等许多幼儿自己的物品。幼儿对这些物品非常喜欢,在游戏时,把娃娃当成自己,玩起来很投入和逼真。另外,我们还结合季节,开展“为娃娃做菜”这一活动,让幼儿自带一些豆荚、花生等锻炼幼儿的小肌肉,这一系列的材料的准备与投放,减少了教师许多的麻烦,抽出许多时间引导幼儿游戏。

(3)游戏的时间以不变为变。

在组织幼儿游戏时,一般都有一个较固定的时间段,但光靠游戏的时间幼儿能提高多少呢?在游戏中时间少,教师指导的面太小,一次活动下来,老师只能顾及少数孩子的指导,大多数孩子都是自由玩。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幼儿生活区的内容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有针对性地组织幼儿开展活动,这样锻炼的机会多了,老师指导起来也能做到全面有序。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尝试,幼儿对生活区游戏越来越喜欢,自理能力无形中提高了许多,综合游戏的能力得到了增强。

摘要:生活区域作为一种教育游戏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普遍欢迎。怎样设置和实施幼儿园小班生活区域活动,对孩子发展,尤其自理能力提高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以往实践和体会,作者通过制定小班生活区的目标、计划、提供活动材料、如何运用多种方法引起幼儿参与兴趣,提高自我服务能力,通过尝试新的做法,转变教育观念等方面阐述小班生活区的设置与实施。

小班开展晨间区域活动的价值研究 篇4

【关键词】区域 材料 兴趣 常规 隐性浪费

小班幼儿入园期间开展晨间区域活动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还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针对该课题展开研究,分析晨间区域活动对小孩子的影响,对孩子教育转型的影响等。通过小班幼儿入园期间开展晨间区域活动,让小孩子尽快融入幼儿园教育,让幼儿学会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参加活动,并熟悉校园生活,为幼儿的教育成长打好铺垫,成为孩子成长最好开端。

晨间区域活动就是让幼儿在早晨入园和吃早点的这段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去操作,在操作材料的过程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这种活动无疑是对孩子的发展具有独特的魅力:宽松的游戏氛围、丰富的操作材料、自由结伴、自主探索、共享交流。

一、晨间区域活动对幼儿的作用

1、晨间区域活动中常规的建立是幼儿形成一日良好常规的开端

常言到: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季在于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常规在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而晨间区域活动常规的建立就是这些环节中重要的开端部分,晨间区域活动属于自由的活动,幼儿的自由度很高,在高度的自由活动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晨间活动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是在这些活动中幼儿要动手、动脑、所以这时就要要求幼儿小声的讨论交流,有目的去选择自己要玩的东西,不能三心二意,认真选择一种材料去操作,发现材料中的奥妙,生成新的玩法。当一组游戏活动的幼儿人数较多时,幼儿如果养成良好的常规,那也能够安静,有序的操作,并且能在收玩具时养成玩后整理物品,分工合作的好习惯,形成一个良好的操作环境。建立良好的常规,才能真正成为保证幼儿安全、建立良好班级活动秩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以及促进幼儿自律能力发展,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使每一个常规不是孩子的束缚,而是孩子在集体环境中形成的自觉行为,使其逐步进入一天良好的活动状态。

2、晨间区域活动对幼儿入园保持积极正面情绪的作用

新入园的幼儿教育是一项细致,复杂而又有创造性的工作。晨间区域活动是疏导消极情绪,让幼儿尽快适应新的环境的重要衔接段。

在早晨幼儿入园,就会有个别宝宝不愿意离开父母哭闹,这种情绪会很快迎来更为厉害的!集体无休止的哭声。教师要解决小班幼儿入园适应问题,在相关丰富的区域环境中,转移小孩子的心情,使他从各种有趣的活动当中消失对环境的陌生感。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乃至不同性别来创设精彩丰富游戏区,投放一些与家庭生活相关联的、让幼儿感到既熟悉又亲切的、情感有所寄托的玩具,如娃娃家的锅、碗、瓢、盆、勺子、炉子、蔬菜、娃娃等,或幼儿从家里带来的一些喜爱的电动汽车、玩具熊,以及能让幼儿爬爬、跳跳的运动器材等,给幼儿物体的熟悉亲切感。这样的环境可以大大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幼儿想家的情绪,消除幼儿的焦虑,使幼儿很快平复情绪,除此以外,还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使幼儿在这些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逐渐产生对幼儿园的依恋情绪。

3、晨间区域活动促进幼儿形成正确的观念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多设置丰富多彩、充满童趣的区域。同时和幼儿一起动手布置区域环境,这样既能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也能为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材料发展幼儿的智力,还可以利用这些区域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建立幼儿新的归属感,转移幼儿想家的情绪,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地生活、学习。让幼儿在和谐、自由、轻松的气氛中,自主地探索。认识到自己在幼儿园中能够得到自我的体现,愉快地度过在幼儿园的每一天!

二、晨间开展区域活动有利对个体发展的引导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晨间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个别化的发展,照顾到孩子个体间的发展差异,如认知发展速度、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使孩子得到有效的发展。

从入园到集体活动,幼儿陆续的入园有利于老师对幼儿单独引导。在晨间活动中,教师作为活动环境的创造者,材料的提供者与活动的支持者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只有对孩子进行适时适度地指导,客观合理地组织评价才能帮助孩子主动探索,发现世界,主动改变自己的方式,使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给孩子最近发展打好基础,同时挖掘幼儿的发展潜能。

三、晨间区域活动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在一日生活的晨间入园、幼儿是陆陆续续到园的,这个时段,幼儿消极等待的表现多是静坐发愣、乱跑乱动、闲聊说笑、打闹嬉戏、翻东西、无目的玩玩具。等待虽都是零碎的、短时的,但日复一日累计在一起就无形中占去了幼儿许多游戏和学习的时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也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作为让教师在带班过程中、避免时间、资源的隐形浪费,减少和消除幼儿等待的现象,营造出一种有序、宽松、自主的氛围,有效避免幼儿消极等待现象从而保证幼儿高效率、幼儿在各类活动中积极参与、充分投入、主动探究。

根据指南的正确运用,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既要多样性、趣味性,又要体现适宜性、互动性、挑战性,有利于孩子与材料有效互动,设置丰富的区域,例如娃娃区,充满了幼儿的童趣,你来当爸爸,我来当妈妈,一起照顾孩子,体验爸爸妈妈对幼儿的爱,以及一些适合小班和本班孩子的区域活动。

在幼儿园各项活动中,晨间区域活动有着它独特之处,它不仅深深吸引着每一位幼儿而且还使幼儿在其中得到发展。因此重视晨间区域活动,合理开展使每一位幼儿得到较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段丽菊.帮助幼儿淡化入园焦虑.幼教研究.2012

小班区域活动的特点及指导策略研究 篇5

一、重视观察

1.细心观察,引导全体幼儿进入区域活动。每次活动,教师都要注意那些不知入哪个区域好或入区又退出来的孩子,了解其原因。因此,在孩子入区前,教师除了向幼儿介绍当天各区的活动内容和材料操作要求以及在操作过程中所要思考的问题外还要从小班实际水平出发,分类指导。(1)对于兴趣比较单一,经常只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而不愿意到其他活动区的幼儿,教师应抓住幼儿的兴趣特点,去扩大和培养其他兴趣,使其兴趣广泛。(2)能力较差的幼儿,对入区活动易产生畏难心理。在集体活动中,往往能掩盖他们的弱点,而在区域活动中要独立操作、单独完成学习和交往,可能会遇到困难。因而在区外徘徊,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这时教师要主动关心和引导,与他一起入区,向幼儿介绍区内的内容和学具材料的玩法,帮助他树立学习的信心,排除畏难情绪,从而积极投入活动。(3)对于无主见,随群体而动的幼儿,教师要主动了解他们上次已入过的活动区以及虽已入过的区,有目的的引导他们进入未活动过的区域或目标未到位的区域活动。

2.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游戏水平作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反之,就会产生负面效果。

3.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差异,让不同基础的幼儿得到充分发展。在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不仅要面向全体幼儿,而且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有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鼓励和具体帮助,使全体幼儿达到“定位目标”要求。

二、适时介入

1.“认知结”出现时。“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后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

2.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积极等待是相对消极等待而言的,它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时间等待,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很大,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因为只有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

三、建立规则

1.教师及时肯定幼儿正确的行为,逐步共同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规则。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为此,我和孩子们围绕区角活动的规则制定进行了一次师生讨论。可是在讨论中,孩子们的语言中大量的出现这样的句子:“不能乱丢玩具”“不许大声说话”、“不行……”、“ 等等” 、“不要” 、“不许”、‘不能”的指令性字眼。因为,每个幼儿的内心,都有着强烈的被鼓励、被肯定的需要。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给他们提出了一些的正面建议,如“你能……、你会……”。

2.用“谈话”、“讨论”等方式共同制定区域活动的规则。与幼儿共同讨论谈话共同制定出区域活动规则如:进区后要求幼儿不喧华打闹.谈话以不影响邻区活动为宜,教师的指导语也不干扰邻区幼儿的活动。活动结束时为保持良好的区域环境,游动结束时指导幼儿整理好各区的材料及卫生,以便下次活动.文明有序地离开。

3.标记图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利用。小班幼儿动手能力差,每次整理玩具是老师最头疼的事,教师采用了张贴标记图的方法。教师依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把规则和玩具整理方法绘成一副副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设置在相应的环境之中,以提示幼儿作出相应的行为反映。(1)拟定规则。与孩子一起拟定一系列有关玩具使用方法,玩具摆放、区域游戏规则。(2)帮助幼儿理解标记图的含义。为了帮助幼儿理解这些标记图的含义,教师先把标记图展示在幼儿面前,让幼儿说说、看看,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稍加讲解。在幼儿理解标记图含义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与规则内容一致的环境,与幼儿一起把标记图贴在相应的、显眼的地方。使幼儿一进入这一环境就受到与之相应的刺激与暗示,同时也养成了好习惯。(3)循序渐进投放标记图。在运用标记图的过程中,教师体会到幼儿接受和掌握规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标记图的出现也应该注意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的规则标记图都展现在幼儿面前。必须有所侧重,一个阶段一个重点。在标记图的设计上也应该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主题背景下小班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篇6

一、创设自主、宽松的区域环境,做好幼儿的帮助者与引导者

1.根据区域内容合理创设环境

根据主题推进与幼儿活动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改区域格局,及时进行调整,目的是创设出更合理、更适宜的区域环境,让他们在舒适温馨、科学合理的区域环境中有效自主地学习与探索。 例如: 利用班级外走廊的有利条件,将区域扩大到走廊中,使幼儿的活动有了更为广泛的空间; 同时, 利用泡沫垫与桌子的相互结合与利用,将大的区域划分为小区域,让幼儿在自选材料的同时,也能自选活动空间,更具有开放性;整改中,还关注到了不同区域的动静区分,帮助幼儿排除干扰,使幼儿能够更为安静地探索。同时,还为幼儿创设了部分随意灵活的空间,如:在班级的小角落里为幼儿提供了活动的泡沫垫,幼儿如果有需要,就可以拿起坐垫随地而坐, 这样不仅迎合了孩子新奇随意的心理, 又充分合理地利用了有效的空间。

2.让孩子们成为环境的主人

区域活动本身就是环境创设的有效辅助形式。 因此,在环境创设中,我一改教师的一手包办,将环境创设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 在各主题活动中,让幼儿通过观察、探索,运用线条画、拓印画、剪贴等多种艺术手法加以表现,放手让他们主动创造。 如:在开展主题活动“ 小手动动动”时,孩子们先用勾线笔描画出小手的形状,并在描画后加以添画、剪贴。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小手娃娃戴上了帽子,在跳舞呢! ”“ 小手娃娃拿着气球要到天上游玩。 ”“ 我的小手有眼睛、鼻子和嘴巴,它会说话呢!”……瞧!拥有丰富想象力的孩子在大胆的创造设计下,描绘出了我们成人无法想象的童真世界。 在描画、印画之余,我还尝试让幼儿使用剪刀,将这些作品自主进行剪剪、贴贴,于是,活动室里,一棵富有创意的手指树诞生了,一列印有小手的火车出发了! 虽然这些作品不及成人制作得那么精致, 但却都是孩子们亲手创作的成果,它们给孩子们带来了自信,令他们倍感成功,真正地达到让孩子与环境互动的教育功效。

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 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多多少少会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因此,在活动的选择上,不能忽视年龄特点的要素。小班幼儿年龄小,生动直观的事物更能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学习的兴趣,因此,在主题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贴近生活、趣味性强且感受直观,浅显而又易于操作的活动内容。 例如:在“ 秋天到”的主题中,选择的活动内容从蔬菜、水果等孩子们熟悉的事物入手,抓住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了吃、玩、做、学为一体的区域活动。例如,制作沙拉、切、削水果、榨果汁等,在我们成人看来是一种劳动,孩子们却玩得乐不思蜀。同时,针对许多孩子存在的不吃、挑吃蔬菜水果的不良现象,通过一系列的区域活动,孩子们逐步了解了水果蔬菜的营养与作用,并喜欢上了水果蔬菜,从而轻松解决了饮食习惯中的一大难题。 许多幼儿掌握了剥、掰的技能后,吃水果时的剥皮过程就成了他们最大的乐趣, 家长老师们也不必再为他们不停忙碌了

三、在操作材料的选择上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

活动中,为激发幼儿的动手操作兴趣,我与孩子们共同收集、 整理废旧物,如:蛋壳、瓜子壳、纸盒、蛋托、纸板、塑料制品等,让孩子们随心所欲,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选择材料进行操作。让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通过亲手操作,懂得如何选择适宜的材料,怎样使用材料,学会协商合作。 实践证明,提供孩子们感兴趣的操作材料更能激起他们创造的火花。

如:在开展主题“ 玩具总动员”时,孩子们利用自己收集的盒子,结合各种废旧材料的运用,制作起了掌偶,当一个个可爱的小狗、小兔子、河马先生、鳄鱼宝宝、狮子爸爸……拿在孩子们的手中时,我们不得不为孩子们天才般的创造力所折服。 而当这些有趣的掌偶被孩子们带入了表演区讲述故事时,我又一次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玩起自己所创造出的玩具是如此的专注与投入。是的,这才是他们想要的游戏,由自己创造出来的真正属于他们的游戏。

四、点面结合,凸显活动评价的实效性

作为区域活动的结束环节, 区域活动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师整体评价与幼儿自主评价的相互结合, 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能力差异、行为表现、发展特点与当前需要等等,有利于教师发现在区域活动指导上的问题与不足。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评价要面向全体,以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活动情况、突出表现、个别问题为切入点,从活动常规培养、知识要点掌握、行为习惯养成、情感体验形成等多角度进行有效评价。 要适机抓住幼儿活动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鼓励,更要针对区域活动中幼儿的不足有目的地提出批评、指正,以期在下次区域活动中得到改进与完善。 同时,也要为幼儿提供分享、交流、讨论的机会,让幼儿自主地评价自己与他人的活动情况,达到以点带面的良好评价效果。引导并鼓励幼儿大胆地把自己在活动中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以及情感体验表达出来,让幼儿在自评与他评中学会观察别人,总结自己,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提升经验,共同促进,提高合作交往的能力,更好地促进幼儿区域活动的开展。

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的同伴互动策略 篇7

3-6岁是幼儿同伴关系建立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正是通过同伴互动, 幼儿逐渐了解他人的想法与自己不同, 慢慢学会尊重、沟通、合作、妥协。 同伴互动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小班幼儿有同伴互动的意愿, 同时积累了一定的人际互动经验, 不过那些经验以亲子互动居多, 有时并不适用于同伴互动, 加之小班幼儿认知水平有限, 很难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 往往选择不恰当的策略引起同伴注意或加入同伴游戏等, 严重影响同伴互动质量。 故此, 本研究以小班幼儿区域活动的同伴互动为切入点展开。 之所以选择研究区域活动中的同伴互动策略, 是由于区域活动中的同伴互动相对比较集中与自由。 特此说明, 本文的同伴互动指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同伴互动; 即本文研究范围限定于区域活动背景之下, 小班幼儿同伴互动策略的运用状况。

本研究以丽水市某幼儿园小班的39名幼儿为研究对象, 依照事件取样法要求, 在该班幼儿区域活动时采用自然观察方法搜集资料。 入园观察时间持续两个月, 辅之以对教师的访谈, 经初步整理形成60例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的过程记录, 并进行汇集分析, 按照“互动主题”、“互动目的”、“具体表现”、“互动效果” 的结构框架进行编码登录, 最后形成研究结果。 下文将首先呈现小班幼儿同伴互动策略展现的主题与目的, 继而解析小班幼儿同伴互动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 为教师引导小班幼儿改进同伴互动策略提供具体化建议。

二、小班幼儿同伴互动策略展现的主题与目的

根据前人研究成果, 以及笔者搜集到的60个同伴互动事件, 本文把小班幼儿同伴互动呈现的主题归纳为七个方面:主动邀请、合作、言语协商、联合、拒绝、攻击、应对攻击。 主动邀请、合作、言语协商是积极可取的同伴互动策略, 能够与同伴产生友好的互动;联合、拒绝是中性的同伴互动策略, 同伴间互动内容与形式单一, 处于平行游戏或联合游戏水平;攻击与应对攻击是消极的同伴互动策略, 具体表现一方或双方采取争抢物品或言语威胁的方式解决同伴冲突。 在此以笔者记述的其中一个同伴互动事件为例进行分析。

无聊的小雪

小雪插好自己的玩具之后, 看着旁边的同伴玩游戏又没人理会自己觉得很无聊, 便举起手中的玩具向周围幼儿喊道:“快看, 我的陀螺。 ”旁边两个女孩正在玩商店的游戏, 没有理会她, 其他三个男孩也在专心搭建自己的作品, 没有理会她。 小雪把陀螺在桌子上用手转来转去继续说:“你们看, 可以这样转。”仍然没有得到回应。小雪看看周围的同伴, 放下手中的陀螺, 跑开了。

此案例中, 小雪试图引起同伴的注意, 尝试主动发起同伴互动, 不过她一直选用中性的联合策略, 并没有采取更为积极的言语协商或主动邀请策略, 最终没能达成与同伴一起游戏的目的, 只得悻悻地跑开了。

在60例事件中, 使用频次最高同伴互动策略的是联合 (16次) , 接着为拒绝 (14次) 、攻击 (10次) 和应对攻击 (8次) 、言语协商 (5次) 、主动邀请 (4次) , 而使用频次最低的同伴互动策略是合作 (3次) 。总体看来, 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较多使用联合、拒绝一类的中性互动策略以维持现状;又或者由于容易冲动, 倾向于采取攻击与应对攻击的消极互动策略试图达到控制他人、让他人顺从自己意愿的目的。 较少选用更为积极友好的言语协商策略、 主动邀请策略和合作策略以吸引同伴注意, 达成自己和他人交往的意愿。 之所以如此, 既与环境因素有关, 又与幼儿的个人特征直接相关。

三、小班幼儿同伴互动策略择选影响因素

(一) 区域活动环境因素

1.活动区的空间

活动区的空间是影响同伴互动策略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活动区空间的大小及位置安排都会影响同伴互动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如挨近活动室主要通道的活动区中更容易出现高频次的同伴互动, 且幼儿大多采用联合策略, 而在空间狭小的活动区中幼儿更容易采用消极的同伴互动策略。

2.活动区的材料投放

活动区的材料是幼儿操作的对象, 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工具。 幼儿也会通过“材料”这一媒介实现与同伴的互动。 活动区中操作材料投放的数量与类别会影响同伴互动策略呈现的主题与频次。 首先, 操作材料投放的多少影响不同互动主题的发生。 当活动区域设备和游戏材料增多时, 幼儿与同伴的互动就会减少, 相对消极的互动策略的使用也会减少;当设备和游戏材料的数量减少的时候, 幼儿之间的积极社会性互动增多, 平行游戏增多, 攻击性的互动策略也会增多①。 其次, 材料的性质是影响同伴互动策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材料的性质主要指材料的复杂性和新颖性。 材料的数量为幼儿同伴互动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但是幼儿同伴互动策略展现的主题能否按照符合社会及教师预想出现还要取决于材料的性质。

3.活动区的心理环境

开放、宽松的心理环境能让幼儿放松心情、积极乐观, 他们更乐意参与到区域活动中, 不担心被忽视或被拒绝, 倾向于选择更为积极主动的同伴互动策略, 不仅能和同伴进行畅快的语言交流, 甚至还能在多种同伴互动策略之间灵活转换。

(二) 幼儿的个人特征因素

1.幼儿的认知水平

通过观察发现, 认知水平比较高的幼儿往往采取积极的同伴互动策略, 也能更好地通过运用同伴互动策略实现互动交往的意愿和目的;相比之下, 那些认知水平比较低的幼儿往往采取求助的互动策略, 向认知水平高的幼儿征求意见。 观察还发现, 认知水平高的幼儿会较多地使用同伴互动策略中的合作策略。 因此, 幼儿的认知水平影响着同伴互动策略的选择及同伴互动质量。

2.幼儿的性别特征

同伴互动策略的选择与幼儿的性别特征有关。 区域活动中, 女孩比较倾向于选用积极的互动策略或中性的互动策略, 而男孩多采取攻击性的互动策略。 在幼儿与同伴的互动过程当中, 受其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 一方面, 他们难于使用恰当的互动策略, 另一方面, 女孩在互动过程当中比男孩更有持久性, 是由于女孩比男孩能够更好地运用互动策略, 且更加投入同伴互动, 不容易受其他幼儿的影响。

3.幼儿的行为特征

幼儿的行为特征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体现。 能够运用积极互动策略和同伴交往的幼儿往往会受到欢迎, 更容易被同伴接受, 他发出的互动行为更容易被同伴接受。 相反, 不受欢迎的幼儿往往会采取消极的同伴互动策略。

四、教育建议

(一) 挖掘环境与材料的隐性引导作用

环境和材料是不说话的老师, 教师要充分利用环境和材料对幼儿的影响, 引导幼儿在各活动区域内运用多种策略与同伴互动。 如教师可以将幼儿合作完成的优秀作品进行拍照留念并展示在区角内, 让幼儿知道多个人的创意要优于一个人的想象, 促使幼儿采用合作策略;或者将幼儿在冲突时毁坏的物品呈现在区域内, 时刻提醒幼儿采取暴力方式解决问题只会带来破坏性的后果, 谁都无法继续正常使用材料, 从而促使幼儿使用言语协商等良性互动策略;在材料的摆放上, 除了按类别摆放之外, 教师可以在积木架上按“我是可以一起使用的”、“我是可以和别人交换的”具有指导作用的方式摆放材料。

(二) 适时适量投放活动材料

区域内材料的投放既要有助于活动区教育功能的实现, 又要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 在材料投放上, 并非“越丰富越好”、“数量越多越好”, 有的时候, 数量较少的材料反而能促发同伴互动。如儿童医院只有一套“医疗设备”:听诊器、针筒、拍片设备, 伟伟先使用听诊器给病人看病, 然后将听诊器递给龙龙使用, 龙龙看伟伟给病人打完针之后说:“给我, 我给小黄打一针, 它发烧了。 ”②在整个过程中, 虽然材料有限, 但伟伟和龙龙有一种自觉的分工, 这是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基础。 因此在材料投放上, 教师要及时观察, 灵活掌控。 在数量上, 考虑用不同类型的材料触发幼儿的多种互动行为。在新材料投的放上, 一定不要一次性投放过多, 可供选择的材料多了幼儿反而会无所适从, 或者不易触发同伴互动。 应根据幼儿的需求, 循序渐进地投放。 这样做, 可以减少同伴冲突, 促使幼儿运用以协商、合作为主题的良好互动策略。

(三) 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幼儿通过感知、观察与模仿一幕幕师师互动、师幼互动场景, 潜移默化地习得人际互动策略。 因此, 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只有教师在与人相处之时充分尊重他人, 做到相互关爱、相互分享、相互合作, 在他人有难时伸出援手, 才能让幼儿的心灵世界得到充分滋养, 感受到爱与尊重的价值和力量, 逐渐学会分享、协商与合作, 甚至妥协, 更自觉地采用积极的同伴互动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儿童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2]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宫山.中班幼儿建构区活动同伴交往及培养策略的研究[D].2014年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班区域活动参与式指导策略初探 篇8

关键词:区域活动,参与式,指导策略

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采用合适的指导方式, 把握既不过分干预, 又不错失教育时机, 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笔者以小班语言区为基点, 就参与式指导策略进行了探讨。所谓的参与式指导, 指的是教师作为区域活动的一员, 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 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特点, 通过平等的方式调整幼儿的活动情况, 据此产生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以下是笔者针对小班区域活动现场的不同, 采取“参与式”策略进行有针对性指导的几点做法。

一、垂直式参与游戏指导

在语言区中, 经常发现几个幼儿相约入区, 一开始拿起材料新鲜劲十足, 过了一会儿, 注意力转移, 受同伴影响, 看见别人玩什么也学着更换玩具, 玩具散落一地, 幼儿忘记区域规则, 导致整个区域场地混乱。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该如何指导?

(一) 找准时机, 适时干预

教师可采用垂直式参与游戏指导, 以直接的语言提醒幼儿纠正不正确的行为。教师可以以游戏的口吻明确指出“玩具们肯定很伤心了, 你们都不帮忙送回家”这个游戏中出现的问题, 同时表明教师的态度“老师也有点难过”“下次可不能再这样了, 我喜欢爱护玩具的孩子”, 教师直接介入, 以显性的指导影响幼儿, 通过直白式的语言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 幼儿能清楚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已经失误, 应调整并改善。

(二) 善用语言, 鼓励为主

教师指导语的运用要注意方式方法。很多年轻教师在遇到诸如此类情况时, 便直接指责批评幼儿, 虽然幼儿当下能停止不当行为, 但情绪、游戏气氛被打断, 对幼儿的游戏心理产生消极影响, 幼儿的活动便显得被动了。因此, 教师要学会多用鼓励语言, 可对幼儿提出游戏要求“要换玩具的时候, 要先把前一个玩具收拾归位后再换”“来, 我们比一比, 谁整理得最整齐”等, 通过积极、明确的语言指导幼儿, 幼儿便能在这一过程中明白怎么做或者努力去做得更好。

垂直式指导应注意这一方式一般适用于难以进入活动状态、活动无目的的幼儿。因为这种方式易破坏游戏气氛, 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因此, 教师要因材施教, 适时选择这一方式。同时, 要把握自己对活动的控制度, 不过多进行指导, 避免剥夺幼儿活动的自主权, 或造成幼儿对教师的过分依赖。

二、平行式参与游戏指导

语言区投放新材料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如, 不会玩、漫无目的地摆弄材料、只重复手头操作而忽略表达等。幼儿从一开始有兴趣, 到注意力转移, 最后停止游戏观望, 这种情况急需教师的帮助, 以得到改善。那么, 教师应如何帮助呢?

(一) 行为暗示, 平行指导

平行式参与游戏指导指的是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 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 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 这种指导是隐性的。针对以上情况, 教师应马上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用动作操作和语言讲述进行游戏, 吸引幼儿的兴趣。如, 教师边操作材料边表述语句, 根据材料预设的目标去进行, 完成词汇、句式等, 幼儿会去关注教师的表现, 在无意识中接受指导, 掌握正确的游戏方法和目的, 既实现教师的指导意图, 又不影响幼儿自由活动的进程, 最大限度地避免指导成为干扰的可能。

(二) 夸张形象, 增加花样

在教师介入指导后, 也仍有少数的幼儿不受影响, 他们手头的动作更让自己感觉趣味。这时,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班幼儿好模仿的年龄特点, 在指导方式上下大力度或增加花样。仍以平行式参与游戏指导方式, 在操作和表达方面, 加上形象的语气和夸张的表情, 吸引幼儿参与的兴趣。如, 根据幼儿手头操作的材料, 卡片、指偶、图片等, 教师加入对应的身势动作、声音的表征等, 适当辅以象声词的运用, 投入自我游戏中, 并以赞赏的口吻发出感叹或者在同等材料一种玩法的基础上, 加入其他元素, 如, 表演、对话、交流等, 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模仿兴趣。

平行式指导应注意教师要学会观察、耐心等待, 确定平行式参与游戏指导的最佳时机。同时, 教师应明确身份是“参与者”, 而不是“指导者”, 要懂得不用语言评价或行为制止干预幼儿的游戏, 多以行为暗示参与游戏, 以达到让幼儿模仿学习的目的。

三、交叉式参与游戏指导

语言区投入新材料后, 往往还会出现一种新的情况。幼儿渐入佳境, 完全投入预定的角色情境中, 但在材料摆弄过程中, 遇到突发困难, 请求同伴帮助无果后, 寻求教师的帮助。这时, 教师应如何处理, 应该以什么身份介入指导呢?

(一) 履行职责, 鼓励创造

在遇到这一情况时, 教师要顺应幼儿的需要, 以扮演角色介入, 通过师幼、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 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教师扮演角色后, 除要履行角色职责外, 可先引导幼儿学会材料使用的要领, 再通过语言和动作暗示幼儿掌握材料的操作流程, 包括动作上的操作和语言上的表述。幼儿在潜移默化中, 学会新材料的操作, 再现整个操作过程。同时应幼儿本身角色身份的需要, 可能会产生新的游戏情况, 如与材料发生作用, 萌生新的想象或创造, 可以在材料原有玩法的基础上, 创造出更多的玩法和情境。教师应引导幼儿尝试一些新的方法, 但绝不是包办、代替幼儿的思维与想法。

(二) 幼儿自主, 强调互动

在区域活动时, 教师虽扮演角色进行指导, 但仍要由幼儿自主掌握活动的进程, 根据区域情境的需要对幼儿的行为作出语言或动作的反馈。上文提到的平行式参与游戏指导, 教师扮演角色只是独自示范角色的言谈举止, 进而达到榜样示范的目的, 教师扮演的角色始终不与幼儿扮演的角色发生互动。而交叉式参与游戏指导, 教师扮演的角色, 强调师幼两者所扮演的角色间的互动。这种指导方式一定程度上还能激发幼儿实现不同区域之间以及不同幼儿之间的互动, 进而实现区域活动的丰富与深化。如, 语言区与邻区之间的互动。

交叉式指导应注意不能以直接教、传授进行指导, 这样会导致幼儿游戏心理、情绪受影响。教师要把握好介入的契机, 将角色身份的作用进行到活动结束, 以间接的角色指导方式继续指导幼儿。

参考文献

小班区域游戏活动:摘果子 篇9

因为小班孩子对颜色和数都刚刚熟悉,他们又都喜欢小动物,所以我创设了“果园丰收了,动物们都来摘果子”的游戏情境。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巩固幼儿对颜色和数的认识和记忆;其次,借助子母胶的使用,以粘贴的方式进行操作,让幼儿的小手肌肉也得到很好地锻炼与发展。另外,巧妙利用月饼盒的张与合,给小班幼儿的操作以及对游戏材料的收放也提供了便易。

二、所需材料

废旧月饼盒、水果包装套、丝绵、纸杯,彩色泡沫纸、KT板等。

三、制作步骤

1.在月饼盒内,利用KT板制作出小栅栏,并布置出草地的场景。再利用彩纸、纸杯制作出草丛、花朵等,创设“快乐的果园”情境。

2.借助彩色纸布置出蓝天、白云、大树的背景,并在树冠上粘上对应的子母胶。

3.利用彩色泡沫纸画。剪出三种水果的外形,并结合丝绵进行缝制,制作出立体的水果外形,并分别粘上对应的子母胶。

4.再利用废旧的水果包装套制作出盛果子的小筐。

5.画、剪出相应的点卡和三个动物宝宝。

四、幼儿玩法

玩法一:幼儿将散乱在一起的三种水果进行分类,并一一对应粘贴到大树上,巩固幼儿对不同颜色的认识。

玩法二:每个小动物摘一种水果,将水果摘下后,随意放进它们身旁的三个小筐中,学会分类摆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域常态实施 篇1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导致了学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笔者曾对绍兴市的普通高中和市直初中发放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多数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长就是一“光杆司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活动课程流于形式,教师的专业成长滞缓。

面对挑战,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深入学校,边调研边改进,且行且思且指导,逐渐走出了一条典型引路、课题引领、成果推广、课程推进的综合探索之路。

一、菜单式教研与典型经验的推广

(一)以主题清单的形式实施教研活动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我们组织区域内的骨干力量开发、制作主题式清单,如《如何选择、确立研究性学习课题》《制订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调查研究类课题的确定》《科学实验类课题的确立》《项目设计课题的选择》《综合实践活动材料的整理》《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如何进行文献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结题报告撰写的方法与技巧》《展板的制作》《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学生成果存在的问题及要求》《综合实践:从活动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等20多个系列专题陆续完成,并以PPT的形式放在学科网上或打包发给教师,供教师选择与参考。组织教研活动时,或先进行专题讲座,或先有针对性地上示范课,灵活安排,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样就能让教师去领悟、去思考,并转化为行动。实践证明,主题式菜单既有较强的专业引导性,又具有较好的实践操作性。

(二)以现场会的形式推介典型经验

近年来,新昌中学、嵊州中学、上虞中学、绍兴文理学院附属中学、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学、诸暨市江藻镇中等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能否把名校的资源利用好,是我们考虑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我们先后多次举行专题教学研讨活动,及时发掘、整理区域内名校的成功经验,并适时推介,以便起到较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这一做法也受到了一线教师的欢迎。

1.学生课题确立推介会

学生课题确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开门之作,绍兴市每年都要举行课题确立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例如,2012年新昌中学高一共16个教学班同时开设学生课题确立观摩课,全市80余位初、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自主参与学生的课题论证,现场感受学生研究小组在课题确立过程中的精彩演示和激烈答辩。从实际效果来看,与会教师能积极参与其中,不少教师即兴对学生的课题进行了热情洋溢的点评,既为学生的研究和结题指明了方向,也使自己今后开展教学活动有了较好的思路。

2.“五步研修法”推介会

“五步研修法”在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最为典型,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及时组织区域内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总结并推广华舍中学的经验。“五步研修法”具体如下:

第一步,课前上传教案。指导教师在上课前三天上传对学生探究问题(课题)的指导教案,研修团队在网上点评修改。

第二步,现场听课并录下上课视频。

第三步,课后网上评课。听课教师将评课意见发到网上。

第四步,指导教师提炼课后反思。

第五步,指导教师综合团队经验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指导。

“五步研修法”较好地突破了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这一瓶颈,又采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整合”的形式较好地开展了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

3.特色资源开发推介会

近年来,全市已经组织了600余人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联合观摩活动。例如,上虞中学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在办学理念与特色活动课程、特色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特色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特色活动课程建设等方面实践成果丰硕,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就组织全市专业教师听取该校的专题介绍,参观该校的创意实践中心(含卧龙工场、创意实验室、青瓷坊、艺术视窗),并参与到学校开设的“创意水火箭”“创意多米诺骨牌”“越窑青瓷”“撮花”“电子控制技术与应用”“工程制图”等32门特色课程的教学展示中。教师们边观摩边探讨,对学校从特色活动到特色活动课程再到特色活动课程群所做的工作和所取得成绩表示由衷赞叹。联合观摩活动对区域内学校的学科建设有着较强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此外,我们还组织校外小农场、校园小工场、校园科技创新基地等多场推介会,与会教师均表示颇受启发。

二、学生成果点评和展示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综合实践活动后形成的学生成果可以参加由市、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比。我们结合评比开展优秀学生成果的点评和展示活动,并以此带动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

(一)点评学生活动成果,提升成果质量

对获得绍兴市一等奖的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我们每年聘请专家开展现场面对面专题点评活动:先让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阐述探究的过程、收获和遗憾,并接受点评专家的询问;然后点评专家对学生成果进行具体的分析,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和努力的方向;接着点评专家解答学生的疑问;最后进行现场互动,参与不同课题研究的师生均可以相互提问,相互探讨。

经过点评,参与学生和指导教师进一步掌握了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撰写格式,明确了调查报告、科学实验、教具学具设计、小发明小创造等不同类别学生成果的具体要求,尤其是对如何突出学生成果的新意、如何提炼学生成果的地方特色、如何开展学生成果的后续研究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努力的方向。经过修改和完善,学生成果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连续四年每年获得五个以上浙江省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比一等奖。

学生成果的点评活动,也是学生成果的展示活动。随着评比影响力的扩大,送评的学生作品越来越多,参与的学校越来越多。点评和展示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关注学生成果,催生教师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我们的回答是和学生一起成长。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开放性学习活动,获得大量的原始素材和初步的思考,而这恰好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获得课题灵感取之不尽的源泉。几年来,我们通过典型示范、专家讲座等一系列主题教研,积极引导教师把学生研究成果和教师科研成果有机结合起来。

绍兴市江藻镇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江藻镇的主要支柱产业是冬季草莓的种植,学校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开辟了校外草莓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田间,亲身体验,所谓“田间是课堂,父母是老师”。该校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如《江藻镇中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的实践与思考》《冰冻低温对草莓产量的影响及预防探究》《草莓种植我当家》等多次在省、市评比中获奖。该校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七年级校本教材〈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的市级规划课题并获奖。

此外,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学的学生成果《草根科学小实验》与指导教师的《草根科学小实验促进科学课的研究性学习》研究课题、诸暨荣怀学校的学生成果《这个冬天因你而不再寒冷———诸暨市荣怀学校“爱心捐物”公益实践活动纪实》与指导教师的《学校德育载体的有效开发与思考》研究课题,均成功实现无缝对接,教师的科研水平、指导能力得到提升,而且有了较强的职业归属感和成就感。对教师而言,带着课题开展教学和指导已渐成习惯。

三、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实践类选修课程,它注重体验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创新性和生成性。如何加强对实践类选修课程开发的指导?如何从区域层面来推动综合实践活动选修课程的建设?我们的办法如下:

(一)开发通识读本

我们为区域内的初、高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通识读本。我们以绍兴市中学生取得的浙江省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一等奖成果为案例,解剖、分析学生如何开展社会调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方案,让初学者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路径和研究性学习成果撰写的基本方法。同时,我们以课题的方式进行通识读本的开发,课题组围绕实践类选修课程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举行研讨活动,统一思想,统一体例,然后分头编写,初稿完成后,即下发到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手中,供教师们参考。

(二)提出指导与实施建议

通识读本只是一个参照,提供给师生的只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案例、基本知识、基本技巧,随着调查活动的展开和深入,参与选修的学生会不断生成新的课题,并开展新的探究,形成新的结论。对此,我们给出了指导与实施的多项建议。

1.教学指导建议

(1)课时安排。每周一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同时,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掌握第一手资料。

(2)教学方法。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上旨在解决调查中碰到的问题、必要的方法指导和成果的交流、展示等。

(3)指导教师。学校既可以指定本校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也可以聘请家长、社区专业人士等担任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全面负责课程实施的方案设计、理论教学、活动实施与管理,帮助学生提出课题,确定研究范围、内容、方法与方案等,指导学生合理有序地安排实践探究过程,撰写研究报告。

2.评价建议

(1)记录。为每个参与活动的学生或小组建立调查活动记录本,记录学生在活动中搜集的数据、照片、活动感受等资料,也可以指定专人进行分类整理,整理如实物模型、各类证书等。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越翔实、越丰富,对学生结题报告撰写的帮助越大。

(2)展示。创造一切条件,及时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是实践类选修课的特色之一。展示的方式有:班级成果交流、宣传橱窗展览、专用教室陈列、校园节日展板展出、专利申请、区域点评和答辩、学生成果的发表和经济开发。指导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分散或集中进行。

(3)学分。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有活动记录、总结或报告,要有反馈评价,要经过同学互评,并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审核认定学分。

3.选修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再开发建议

(1)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社会调查可充分利用学校传统活动和资源,就近取材。如校园的常规活动(毕业典礼、烧烤、远足、家长会、考察)、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国庆、元旦、春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主题教育(环保、安全、心理健康、人防、禁毒)、志愿者服务活动(义工、校园义卖、爱心捐助)等,其中的许多活动均可让学生适时参与其中,并开展调查、探究活动。

(2)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绍兴市可供选择的地方特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如特色产业资源———轻纺、袜业、珍珠、领带、黄酒等产业;名人资源———绍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周恩来、鲁迅、蔡元培的故乡,乡贤、名人辈出,他们或在当地办学,或执教,积淀出独特的名人效应;地方文化资源———戏曲(越剧、绍剧)、绍兴方言、民俗、历史古迹、书法等等。选好方向,周密计划,收获一定是丰富多彩的。

(3)学会利用家长资源。家长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一是家长文化层次丰富;二是家长有专业特长;三是家长有社会活动资源。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帮助学生确立调查课题和开展调查研究,甚至可以让家长直接参与到整个调查研究的活动中来。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要接受一些必要的理论指导外,还要走出校门,参与社会调查,课程时间的跨度可能会更长,所以教师要利用一部分课余时间,充分做好预案,并落实到位。

四、收获和体会

十个完美的想法,不如一个不完美的行动。通过几年的努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域常态实施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和执行,其中三个层面的变化是明显和直接的。

一是综合实践活动越来越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尤其是参加社会实践、开展调查研究的学生,认识更为深刻,他们关注社会,学以致用,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一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屡屡被各类刊物录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增强了。

二是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程开发力的提升。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仅仅是指导者,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这有利于促进教师由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转变。选修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施,让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和教材编写的基本方法,促进了专业水平和课程开发力的提升。如新昌中学开发的“科技与创新”、诸暨中学开发的“三探珍珠”等成为了浙江省精品课程,绍兴市高级中学开发的“绍兴地方文化·十全食美”、上虞中学开发的“越窑青瓷”、嵊州市长乐中学开发的“楹联书法的临习、创作与实践”和“高中生社会调查方法”等均成为绍兴市精品选修课程。

三是丰富了校园文化和为多样化办学助力。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校园,既宣传了学校文化,开阔了眼界,又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有些学校整合学校的传统活动,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核心重新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如新昌中学在传统科技创新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了创业教育,打响了特色品牌。

上一篇:ANSYS实体模型下一篇:发射台电气设备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