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2024-06-23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通用10篇)

篇1: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心理学家也认为手指是“智慧的前哨。”目前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越来越为广大幼教工作者重视。作为小班老师的我,更加注重培养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

在家庭中,溺爱孩子的家长包办代替了一切。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能力差,自我服务是孩子以后的事,这些事等到孩子长大了也就了自然会了,现在根本不需要考虑这些事情,现在最要紧的是发展孩子的智力和对孩子进行各种特长的教育、训练;有的家长怕麻烦,嫌孩子动作慢。如孩子自己吃饭常常桌上、地上到处都是,家长嫌脏,认为不如自己喂得快;有的孩子自己洗手结果手没有洗干净,还弄湿了衣服,家长只好帮他洗;孩子穿衣,把衣穿反了,要重穿,耽误了时间……,家长普通认为与其这样麻烦,倒不如自己做了算。成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幼儿动手的机会,限制了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发展,养成了幼儿过分依赖的性格,使孩子们成人后,缺乏相应的生活能力、动手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居里夫人就是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注重培养她们的自我服务能力,运用成功的教育,使大女儿获得了诺贝尔奖,小女儿成了杰出的专家。相反,有一位母亲曾因惧怕独生子到外面受人欺负,从2岁起不让他与外界接触,更不许他做任何事情,结果,孩子长到16岁时,连跑都不会,智力发展也不及6、7岁幼儿。

小班幼儿自我服务应从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开始,如能否独立进餐和保持正确的进餐姿势;是否会自己洗手、洗脸、洗脚;是否会穿鞋子、裤子、袜子和衣服;吃剥皮水果时是否会自己剥皮;能否自己整理床铺;用过的东西能否自觉放回原处;玩过的玩具能否自己收拾好;能否做简单的家务等。在我班30名幼儿中,只有5名幼儿会脱衣服,3名会穿衣服,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针对这些问题,我根据幼儿的发展目标,我把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着眼点放在生活区。

制定区域活动的指导目标如下:

(1)学会自己穿衣服,并会帮助娃娃穿衣服、叠衣服、将衣服整齐的放在衣架上。

(2)利用鲸鱼妈妈带小鲸鱼玩、给小鱼贴鱼鳞等学会扣钮扣,并愿意自己扣钮扣。

(3)熟练的喂小娃娃吃食物,吃的时候不能掉,从而知道自己吃饭、吃加点的时候不掉渣。

(4)通过玩动物穿线板,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5)通过晒晒小袜子,培养幼儿夹夹子的能力。(6)在游戏中能想出多种方法玩自己喜爱的物品。

在区域活动中给《布娃娃穿衣服》,教师让幼儿利用喜欢的角色妈妈、爸爸进行穿衣服比赛,幼儿就运用儿歌内容帮娃娃穿衣服。老师把较枯燥的生活自理技能变成一首首生动有趣的儿歌,幼儿乐意学,掌握得好,自我服务的能力也就大大提高了。在喂小动物的过程中,有的儿不注意掉了食物,其他看见的幼儿就会提醒他,吃东西的时候不能掉,不能浪费粮食。从而在吃加点、吃饭的时候都很注意,接着盘子,不让饭掉了。

一、利用多种活动和教育手段,在生活中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

仅仅依靠区角活动是不够的,我还利用多种活动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如:进餐前后,午睡前后,户外活动,季节变换等。例如:幼儿园中餐吃虾,我们总是把幼儿的虾壳剥去后幼儿吃,又省心、又省事,但这样是剥夺了幼儿学习、动手的机会,我改变了过去做法,让幼儿自己来剥,通过在生活区他们既学到本领,又有了食欲,可谓是一举两得。还有,以前我们下午加餐吃饼干的时候,怕幼儿自己不会将饼干包装袋打开,都是将每包饼干都打开放在盘子里,幼儿只需直接吃就可以了,后来我发现每包小饼干的袋子上都是锯齿形的小道道,这部正是锻炼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机会吗?从那以后,我们都鼓励幼儿自己打开饼干包装袋,有一小部分的幼儿能将包装袋打开,大部分的幼儿不会自己打,通过教师指导又有一小部分的幼儿学会自己打开,有一些幼儿已经习惯了不愿意去尝试,每次都是试

一、两次打不开就会找老师,这是我们都会鼓励幼儿在试一试,成功一次我们就都为他鼓掌;实在打不开的,我每次都注意引导他到生活区去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班幼儿基本都能自己打开各种食品的包装。小肌肉的灵活性明显地得到了提高。

二、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

幼儿虽在同一个班,但是由于遗传因素不同,生长环境不同那么差异存在是必然的。因此,我们没有要求幼儿达到同一水平,有的幼儿由于父母过分宠爱,自我服务能力较差,意识不强,往往别人轻而易举做完的事,他却感到很吃力。对于这样的幼儿我们分析“对症下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给予幼儿适时适当的帮助,使幼儿树立信心,直至把事情做好。

三、实施经常化教育,养成幼儿自我服务的习惯。

幼儿自我服务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通过经常的、细致的教育及幼儿自觉的参加与练习,是幼儿自我服务能力逐步形成和巩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抓机会让幼儿学习新的劳动技能,又为幼儿创造条件,让幼儿在无意中反复练习,我们班上老师也相互配合,要求一致,使幼儿行动上明确,鼓励幼儿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倾向,不能听之任之。

小班幼儿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在园中自己穿脱衣服,回家后,却是另外一个人,什么事都是家长包办。有的幼儿要自己做,可家长怕孩子这个做不好,那个又做不好,非要亲自“下手”。因此教师要重爱护每个孩子,使幼儿感到教师是最可亲近的、最可信赖的,幼儿接受教育就相对容易了。只要教师以爱为本,从严要求,经常带领幼儿反复练习就能养成幼儿自我服务的习惯。

2015年5月

篇2: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一、课题的提出

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就是指幼儿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内照顾、管理自己的能力。提出对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也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培养的是未来这会的建设者,他不不应光有渊博的知识,更应热爱劳动,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幼儿期对他们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正是为他们对未来的劳动奠定心理基础和物质基础。

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也是为适应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因为幼儿手部肌肉发育不完善,动作不灵活,影响了他们的认识和探索,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地蚝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肌肉的发育和完善,促进他们动作的协调发展,而且由于手部肌肉活动越多,越丰富,就越能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促进智力的发展。

幼儿年龄幼儿,对周围事物感到新鲜有趣,他们喜欢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而且为自己能够完成任务而娇傲,从而养成独立性,建立自信心,增强责任感和意志力,获得成功感。可见,幼儿自我服务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

而在当今现实中,幼儿多为独生子女,是全家的小宝贝,是重点保护对象,特别是小班幼儿更由于年龄小,平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能所及的事(如穿衣、洗脸等)都被家长们好心地包办了,使一些本应该得到锻炼的劳动技能,都在无形中被剥夺了,从而失去了发展的机会,这样往往造成幼儿自理能力差、不爱劳动、懒惰等不良后果,养成了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能力弱等弊病,这对他们的将来及其不利,有直接的负面影响。

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幼儿素质教育的理论

全面提高人才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根本,也是基础教育深入改革的方向与核心。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思潮是针对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而提出和形成的。我国资金短缺,人均占有的资源不足,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战略地拉,那就必须走提高全民族整个素质的道路。

综合国力整体化的竞争推动着各国的教育改革,从各国的教育改革的趋势与特点看:不少国家都由面向少数、着力培养尖子的精英教育转向面向全体、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从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等。要重视人才的素质,要重视基础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已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心健康。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以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的素质按现代化社会的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学龄前儿童所形成的素质,尤其具有基础性的特点,从出生至六、七岁的幼儿是身心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个体发展各种素质结构的奠基阶段。基础素质形成的全面而优质,以后高层次素质建立才有可能。正如,建筑大厦必须有结实而雄厚的地基、基石一样,又如农田作物,只有苗壮,将来结的果实才会丰满。有人说过“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说明素质教育要从小抓起。

因此,认真开展并强调对幼儿的素质教育不仅仅是面向21世纪,面向现代化的远期目标的需要,也是幼儿教育领域自身深化改革,是认真落实与深入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促进幼儿发展的需要。

2、幼儿早期教育的理论

所谓早期教育,它的本质特点是0~6岁人脑迅速生长发育期给孩子以丰富有趣的生活,恰当的信息刺激和训练,提高人的基础素质,这是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早期教育是人的智力开发最佳期影响最深远的教育。

这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劳伦茨经过大量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最佳期理论,在世界上发展为一种叫智力发展的“递减学说”。即孩子年龄越小,智力发展可能性越大,而随着年龄增长,智力发展可能性随之递减。

早期教育也是人生性格基础养成期的教育。

人的性格对人才成长极为重要,一个人有优良的性格品质那他将终身受益,相反,如果人养成了不良的性格,或者染上恶习那也必将贻害无穷。

人的性格的基础部分是早期生活中形成的,按照克鲁斯卡娅的话说:早期经验在他的一生中将留下痕迹。井深大则说早期经验获得的信息,会像血肉一样长在脑内,长期发挥作用,所以有些人一旦从小养成了坏性格、坏习惯,想改要改,但真难。而且年龄越大,人越老,性格习惯和思维模式越顽固,好像一株盘根错节的大歪脖子树,难以从根本上扶直,强力矫正就会折断,造成极大痛苦和伤害。所以中国有句古话:“江同易改,本性难移”正是其真实的写照。有人调查统计人能否坚持早锻炼的情况后说:5岁前懒惰、爱睡懒觉的孩子,一辈子难于坚持早锻炼,这件事使我联想起“3岁看大,7岁到老”这话。

三、研究目标

基于对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确定如下:

1、对小班幼儿进行自我服务的技能训练,使幼儿初步具备生活动自理能力。

2、逐步进行培养教育,使自我服务的意识成为幼儿内在的稳定的素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四、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基础教育面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幼儿教育领域也正在深入地学习、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教界的同行们也对如何进行幼儿素质教育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如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责任感、友爱感的培养等等,对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现状分析也略有涉及,但对应该如何训练小班幼儿自我服务的技能形成、应该采取哪些具体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培养以及该如何培养幼儿内在品德的养成等方面的研究涉及不多,而恰恰在现实生活中关于小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水平的高低、意识的强弱,却与我们幼儿园的工作息息相关的,其实在实际生活中目前(除了一些规模上档次的、一级一类的幼儿园外)大多数的幼儿园各班中都普遍存在着教师少而幼儿人数多的现象,由于幼儿年幼自我服务能力差,往往教师对幼儿的生活照顾不够,同时由于幼儿样样都靠老师帮助才行,既幼儿的能力得不到锻炼与提高,而且又大大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因此选择这个课题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由于这学期进入了小班阶段,班级人数增多,新加入的一些幼儿在这方面的能力与意识上都不强,而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应该采取何种适合的方法和手段来对他们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才都是我们现在急需要研究的问题,再因为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行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有意识的培养,才能使幼儿们真正能在自我服务的能力上与内在的意识上得到提高,因此在这个学期里选择继续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与研究价值。

五、研究内容

1、(1)通过家访、调查等手段,了解小班刚入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的现状(包括独立进餐;洗手洗脸;穿鞋、裤、袜和简单的上衣;叠被;用过的东西能放回原处;用过的玩具能自己收拾好等)。

(2)调查分析造成的诸多原因。

2、多方面、多形式地来培养小班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和内在意识。(1)利用集体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和内在意识方面的培养教育。

如运用具有关于自我服务能力方面教育意义的故事、诗歌、歌曲等,采用集体教育的活动形式,而且注意坚持面向全体幼儿,坚持正面教育。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幼儿在情境表演的过程中逐渐地学习自我服务的技能。

(2)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对一些特定的服务技能加以示范传授:如在进餐时进一步地指导吃饭的一些技能与要求;在就寝时教他们穿脱衣服,穿袜子、叠被子等等,在现场进行规范的演示,有利于幼儿的进一步的掌握。

(3)积极开展各类区角、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如在“娃娃家”游戏中,给娃娃扣扣子、梳头、穿衣等。在美工区中玩折纸的游戏:如供练习扣扣子的菊花扣,大树与果子扣等,给妹妹系蝴蝶结(练习系鞋带);给开口娃娃喂饭(学习使用勺,拿筷)等等,使平时所掌握的自我服务的技能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的机会和条件。

(4)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

平时对自我服务能力强的幼儿重点表扬鼓励,对能力弱的幼儿也充分地肯定其点滴进步,同时进行个别培养教育,增强自我服务的意识。也可以经常开展“大帮小”的活动,如在午睡起床后,请大班的值日生到小班来帮助弟弟妹妹穿衣服、鞋子、叠被子等。当小班幼儿说:“谢谢哥哥姐姐”时,不仅使大班小朋友体验到为他人服务的乐趣,也在小班幼儿的内心深处播下了要会自我服务的意识。

(5)利用环境进行濡染,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自我服务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活动室的四周布置一些相关主题的墙饰进行濡染,如布置着小朋友爱自己做事的图片(穿衣、吃饭、穿鞋、叠被、扫地、洗手帕等),也可以布置一些有关服务技能的操作顺序等图例(如穿衣服的步骤图等),使幼儿在无意中、在潜意识里自我服务技能和意识得到培养和熏陶。

(6)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进行个案跟踪观察,记录下对他们所进行的一些研究方法与手段等,以用来进行个案的研究。

(7)密切家园联系,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家园教育的一致性,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幼儿是日托制的,相当一部分的时间是生活在家中,教师不便于具体的指导,可以把一些学习的内容与要求告之家长,让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掌握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有些家长的育儿观念可能还存在着一些不当之处,可以利用开家长会,设置“家园之窗”专栏等,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重要性,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或介绍一些培养的经验和方法等。

平时也可利用家访、电话联络、平时的接送机会或其他一些可行的方法多交流有关看法,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六、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将选择和运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借鉴和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调查法:专门设计一些内容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并加以记录和分析。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别自我服务能力较弱的幼儿进行跟踪培养观察,了解记录其能力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4、行动研究法:通过在日常的教学中创设一些情境活动,来进行小班幼儿自我服务技能的训练和内在意识的培养,以达到研究的目的。

七、研究对象、研究步骤与实施计划

1、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本园小班三周岁的新生80名。

2、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一学年,分三个阶段实施。

2010年8月~9月(准备阶段),组织研究队伍,选出研究的课题,确定研究对象,制订研究计划。确定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为研究工作做好准备。

2010年10月~2011年6月(实施阶段),认真组织实施,采用调查法、文献检查法、游戏学习法等,加强对研究过程的调控并及时做好资料的积累分析、研究工作。

1、编制调配查表,进行家访,并取得数据及造成原因。

2、积累相关内容的教材与活动材料。

3、查阅文献资料,积累相关的理论基础。

2002年7月(总结阶段),对一学年来的实践研究进行全面的理论总结,并鉴定其理论价值与应用阶段。把经验结果上升到理论,写出实验报告。

八、研究成员与分工

课题组长:王雨燕:幼儿园高级教师,负责课题的总体构思,问卷的设计,资料的查局、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

篇3: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一、区域游戏要幼儿年龄特点, 充满趣味, 让幼儿的小手 动起来。

1.美工区的“小小设计师”和 “糖果屋”两个游戏 , 我为幼儿准备了色彩鲜艳的木珠、泡沫“糖果”、彩色的卡纸、皱纹纸、包装纸、水粉颜料等多种材料, 让幼儿包糖果、分糖果和装饰衣裤、围巾、手套。

2.益智区的“夹小花”游戏 , 既可训练幼儿的点数能力 , 又能利用夹夹子的动作锻炼幼儿手部力量;“瓶子配对”游戏中, 幼儿可以根据瓶子的大小、颜色等特征, 找到相应的瓶盖, 练习手部动作, 锻炼手部力量。

3.在娃娃家的“晾衣间”、“试衣间”, 幼儿可通过将袜子、手套等匹配成对夹在衣架上, 为娃娃串项链, 为娃娃系围巾等动作, 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

4.桌面游戏“图形找家”、“好玩的雪花片”等就是利用大 小、形状不同的玩具和雪花片, 在复制好玩具形状的图形底板和线条上, 根据颜色、形状、造型, 请幼儿一一对应摆放, 既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又拓宽了幼儿观察视角。

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上, 我们避免自制玩教具成为只能看、不能动的“看具”或摆设, 绝大部分玩教具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操作性”, 在材料的选择方面, 我们很注重环保、卫生, 大部分选用柔软的KT板和塑料夹子, 避免因粗糙而划伤孩子或夹伤孩子的手的情况。由于小班幼儿好模仿喜欢独立的平行游戏, 他们常常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想玩什么。因此, 在游戏材料投放数量上, 我力求实现“游戏材料为孩子人数的1.5倍”的目标, 在区域人数的控制上, 我们规定了每个区角人数为2~3人, 利用桌子和区角标记相对隔开, 游戏材料摆放在固定的玩具柜里, 为玩具、材料做好标志, 规定放置的位置, 使幼儿根据标志就知道各种物品所需要放置的位置。这样, 便于幼儿整理活动材料时做到有序、有目的, 既可减少了教师的游戏布置时间与环节, 又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

二、进行恰当有效指导, 使幼儿的小手乐于操作。

由于这些游戏主要都是以操作摆弄为主, 需要进行个别传授, 因此, 需要教师的恰当有效指导, 让幼儿求知求新, 积极探索, 努力解决问题。如何恰当有效指导, 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呢?

1.在“给小动物穿毛衣”的游戏中 , 个别幼儿虽多次探索操作, 但仍然无法将毛线绕好, 我便采取直接指导的方式, 及时告诉并教会其正确的方法, 用一只手固定住毛线的一头, 另一只手进行缠绕覆盖住毛线头, 幼儿很快掌握了方法。

2.幼儿之间有个别差异 , 能力都有所不同 , 教师要针对不同幼儿的具体情形进行指导。例如, 在“毛毛虫”游戏中, 刚开始幼儿总是不会用左手捏夹子, 总是无法完成毛毛虫的左边“小脚”, 时间一长 , 有的幼儿就失去了耐心 , 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区域游戏中。而动手操作能力向来很弱的司栩凡却破天荒地夹好了两只“小脚”, 我欣喜地赞扬了一番:“哇, 司栩凡你夹得真好! 你真棒! ”随即又一问:“你是怎么做的? ”调皮的她一歪头:“不告诉你! ”“那你能夹得更好些吗? ”我又问。“当然 ! ”信心满满的司栩凡很快又忙开了 , 我也伺机邀请其他幼儿观摩她的现场秀, 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司栩凡是怎样用手夹的, 并激励他们:“你们有谁能超过司栩凡, 和她比一比? ”不一会儿, 一群幼儿便聚集在一起, 认真研究起夹“小脚”的正确方法, 很快大部分幼儿都很好地掌握了左手捏夹子的技能。

3.《纲要》指出 :“教师在幼儿区域游戏的过程中 , 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为了担当好新角色, 使区域游戏有章可循, 一定要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 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法可依”。例如:根据小班年龄特点, 我在班级每个区角都设置了图片讲解图, 这样幼儿在游戏时一目了然, 便能很快掌握和了解游戏方法和相应的规则。另外, 在游戏中, 教师的观察性指导十分重要。幼儿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自始至终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各个区域游戏情况及时给予鼓励或诱导, 用微笑、点头等非言语评价形式, 帮助幼儿正确评价自己。

三、更新和升级区域游戏材料, 让幼儿乐此不疲动手操作。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 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 游戏内容首先要丰富有趣, 才可以吸引幼儿参与活动, 鼓励他们动手操作, 运用多种感官感受、体验, 从而获得更多的学习经验。比如, 我们在益智区设置的“瓶子配对”游戏中, 让幼儿学习“拧”的动作, 如果单单是让幼儿反复地给瓶子宝宝找“帽子”、戴“帽子”, 相信不到三天小朋友就感觉这个游戏索然无味了。因此, 我们给这个游戏设置了好几种玩法: 根据瓶子的大小不同, 找大小不同的瓶盖“帽子”;在瓶子上贴上小动物, 在瓶盖上贴上不同的食物, 请幼儿给动物瓶子找食物帽子;瓶子身上贴不同的颜色, 请幼儿给瓶子宝宝找相同颜色的帽子。如此一来, 简单的游戏内容便被扩展了, 这样不仅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游戏热情, 还能较好地实现游戏目标。其次, 游戏内容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既可以吸引幼儿参加活动, 又能激发幼儿继续活动的兴趣, 从实际出发, 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状况, 制定不同的游戏目标, 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 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比如在“小小设计师”游戏中学习印画这一技能时, 刚开始让幼儿用棉签、手指印画, 在掌握印的技巧之后我们又添加了一些材料, 如瓶盖、小型木制积木等, 并引导幼儿“一物多用”或者材料交替使用着创作印画:用瓶盖做小鱼的眼睛, 椭圆形积木可以做小鱼的身体。这样, 不但再次激发了幼儿对印画的兴趣, 而且他们开始在周围寻找另外一些适当的材料玩“印画”游戏, 创造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篇4: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教育;前阅读能力

一、区域活动中创造积极的前阅读环境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将活动目标预设为:认识图书,对书感兴趣;培养阅读兴趣;初步培养阅读习惯;能够理解由不同图画形象之间的关系直接表现的内容。

(一)物质环境

1)创设温馨舒适的图书阅读区。

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我们创设的阅读区以:”亲和、舒适、愉悦”为宗旨,里面有小沙发、小靠垫和可爱的毛绒玩具以及各种刊物,幼儿可以抱着毛绒玩具靠在沙发靠垫上舒服、惬意、自由的享受阅读的乐趣,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可以自主选择阅读的书刊,与同伴交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常见的交往语言和礼貌用语,逐渐掌握谈话规则,能接应谈话。”

2)创设隐含规则性环境。

小班幼儿刚开始进入阅读区,秩序有些混乱,活动结束之后很多图书出现破损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及时在活动区进行调整:

1.活动区域的地板上贴小脚印标志,表示入区的人数,避免人太多,拥挤或捣乱。当幼儿下次活动时,发现了新添加的材料,并将自己的鞋子脱下放在相应的脚印处,当剩下的幼儿发现自己的鞋子无处摆放后就自觉的离开了,说:”这里已经满了,我要去别的地方。”。在幼儿发现教师张贴的取书--阅读--归还的整个阅读环节照片后,能够有意识的去模仿其中的动作,如轻拿轻放、一页一页翻看图书。通过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可以看出,幼儿能够理解符号、图片所表达的意思并用口语讲出画面所表现的内容。

2.在图书区的一面墙上创设了一组短语及配套的图片如:轻拿轻放、仔细阅读、爱护图书、小声交流、把书看好、轻轻送回家。这个规则的系列图主要是起到提示和暗示作用。

幼儿对于图书区一角的安静图标比较感兴趣,有一位小朋友说:”老师,为什么要用手挡住嘴巴?是不是不让嘴巴发出声音呀?”他能够根据图画形象,使用简单疑问句,对图画信息做出重点的询问?同时也说明幼儿乐于探索和感知环境中自然出现的符号。

3)用不同的形式表达阅读内容

在区域活动中,多是幼儿自主自发探索的活动,如何拓展幼儿的已有经验呢?教师在各个活动区投放相关的范例,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例如,在美工区投放制作麻花的步骤图片。幼儿通过观察图片获得了制作麻花需要的材料是什么,能力强的幼儿可根据图示进行制作活动,能力弱的幼儿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进行制作活动。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的语言要严谨、规范,具有示范性,如:首先将橡皮泥放在手心搓一搓(团一团),然后……最后……能力强的幼儿能用口语,并结合书面语言简单的讲出阅读材料的内容;能力弱的幼儿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讲述自己的制作过程。

(二)精神环境

1. 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

小班幼儿对成人有强烈的依恋,在幼儿园老师是他们最信赖和依恋的人,我利用幼儿这一特点,先主动进入阅读区,再吸引幼儿来到阅读区,由于阅读区的人数相对较少,因此,教师就更有机会与幼儿进行多方面的接触。如:可以让他们围坐在身边,可以边讲故事边抚摸一下他们的脸蛋、小鼻子或小手,使他们更多地感受到老师的 亲切与关注,增进幼儿对老师的依恋,以使他们更愿意随老师进入阅读区。

2.以良好的观念与行为为幼儿树立榜样

小班幼儿阅读的盲目性大,注意时间短,规则意识差,因此教师先要让幼儿了解图书的结构,知道每本图书都有封面、封底、页码等。可以采用生动形象的方法,如把封面比作前门,封底比作后门,看书时先把门打开,走进小房间,里面有许多故事,看完了就要走出来,把门关上,这样的方法孩子很容易掌握,也有利于孩子习得正确的翻书方法。同时,还可以设计琅琅上口的儿歌,如:小小图书真有趣,前有封面,后有封底;里面还有好故事。其次,引导幼儿有序的翻看图书,给幼儿一个有序翻书的示范。帮助幼儿有序翻看图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区域活动中选择适合幼儿的图片来激发孩子讲述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如果有兴趣了,就会发自内心地去学习。如:在《亲亲热热一家人》这个主题中,我发现孩子们对过生日这一活动很感兴趣,并且平时班中如有幼儿在上学期间碰到过生日,家长就会让自己的孩子制作一些小礼物来幼儿园送给其他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与班中的同伴一起分享自己生日的快乐与喜悦。于是我特意去寻找有关生日的图片,让幼儿仔细观察画面,通过和幼儿过生日,了解并感受过生日的情景,幼儿有了自己亲身的经历,再让幼儿说说图片上的故事情景,孩子就会大胆地畅所欲言了,就有内容可说了,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幼儿看图讲述的欲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帮助幼儿获得前阅读的技能

1.以游戏为主的阅读活动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为了让幼儿能轻松地参与阅读,我们经常创编一定的游戏,帮助幼儿获得阅读的乐趣。如数学区的开火车游戏,就是让幼儿按火车的车厢序号与手中的动物号码一一对应,进行排列和认读的。通过游戏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积极地参与到前阅读活动中去。

2.以阅读为主的综合活动

幼儿在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之后,我们常常鼓励幼儿将自己读过或创编的故事、儿歌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备了将语言符号进行有效转换的能力。如:小朋友在创编了儿歌《大茶壶、小茶杯》后,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记录:小茶壶,尖尖嘴,看见大茶杯,弯弯腰,咕噜!咕噜!倒了一杯水!(幼儿主要是通过图画还有符号进行的记录)

3.寓阅读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

在幼儿前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有意识地将前阅读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我们在语言区开辟了”大发现”的栏目,鼓励幼儿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并主动承担新闻播音员,利用中午餐前活动的时间将自己观察的最新要闻及时报告给全班幼儿。

篇5: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徐州星光实验幼儿园 孙晔

摘要:《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主要任务就是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并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纲要》总则的第五条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可见,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幼儿各项能力发展的载体。在活动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合作能力,说的浅显一点,就是配合;说的学术一点,就是团队意识。两个或两上以上的幼儿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沟通、配合与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就是幼儿的合作能力的体现。

关键词:幼儿 行为 合作意识 区域活动

幼儿合作能力,适应社会,立足社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一个人的力量很小的,团结的力量是无穷大的。那么,合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合作的意思就是: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通过互相合作的方式,达到同样的目的。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一本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怎样学习的人。作为教师不仅是教学生怎样去学习,还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有效的、有必要的指导。

幼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一定会有很大的影响。作为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不仅为孩子提供了自主的开展活动的环境,增加了幼儿与幼儿间相互交往的机会,并能通过教师有目标的指向、引导下,孩子自主的与同伴协商,讨论等,来解决一些矛盾。这样,就为孩子提供了学习与人交往,沟通的机会。为孩子走上社会后,顺利的融入社会,开心的学习、工作,打下一个基础的基础。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先把游戏活动的要求告诉孩子,孩子进行游戏时会发生一些老师意想不到的事情,例如幼儿与幼儿之间有矛盾,教师及时正确的引导孩子的想法。在活动中,不能仅仅只按照老师的想法来看待问题,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多让孩子说,每个区域游戏活动,方法都是多样的。区域活动的时间有限,充分的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教师给予肯定,同时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在游戏活动中的合作能力,体现合作学习的价值。

幼儿的合作意识是个人意愿、感觉、情感、思维等过程的心理总和,主体意识、情感意识、参与意识是合作的重要因素,如果合作有意义,个人的行为、成功与荣耀与集体息息相关,个人成功与团体的成功同样重要时,那么,个人就会意识到合作的价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合作中的探索、创新学习的内容与形式,通过展示感受成功,创设合作学习的情景,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促使幼儿奋发,促进幼儿渴望成功的欲望。我们应把态度情感作为新教学的重要内容来实施,这是我们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发掘教学中能体现真、善、美的态度情感因素,并作为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真、善、美的价值体验,完成教学目标。在物质方面,我在区域活动的墙面上张贴一些体现小朋友合作行为的图片。在内容的选择上尽量选取有关合作方面的为主,让孩子随时感受到合作的氛围,体验合作的乐趣;在精神方面,我尽量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自由,创设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让幼儿萌发合作意识,感受到合作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学生的“参与”上下功夫,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活动中,并带动别人参与学习,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了解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合作的重要意义。

(1)创新理念:

新课程的标准,是把发展的内涵界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总和。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缺乏合作游戏的能力,需要老师来影响幼儿。

以往的观念总会以创造性游戏作为培养合作能力的主要手段,忽略了区域活动的作用,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老师在区域活动中有一定的主导作用,但缺少主动性,教师是游戏活动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有问题找老师已成了孩子们的习惯。为了改变这种模式,我尝试自己是游戏的合作伙伴,与幼儿一起参加到区域游戏中。在活动中我特别喜欢采纳幼儿的见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能锻炼孩子的创新能力。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积极性更高涨。幼儿也特别愿意和老师一起游戏。

(2)创新游戏:

为幼儿提供合作的条件我在材料的提供上进行调控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需要将教育意图客体化,把教育目标贯穿到、融会到准备的材料中。但是过多的材料会使幼儿会仅仅满足于自己的操作,缺少合作的必要;过少的材料又会引起争夺,阻碍了幼儿的合作的可能。所以,幼儿的发展需要才是选择活动材料的根本。区域活动的材料的投放要尽量适合幼儿相互合作的需要,增加共同活动才能完成的材料。也可适当地增加一些难度,让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多出现一些问题,迫使孩子们为了解决问题去协商,去分工合作。同时材料设计也要便于合作。可设计一些幼儿必须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使幼儿体验到合作游戏的快乐,萌发合作游戏的兴趣与愿望。

①提供多种游戏材料:

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准备的材料是有限的,和幼儿一起讨论还可以加入哪些区域材料,例如:生活区“火锅城”中,老师想到的火锅是“食品”,让幼儿合作讨论还有哪些“食品”可以增加幼儿说的“食品”在这个区域里,来丰富我们的区域环境,让幼儿更好的参与区域活动。

②创设情境,给幼儿合作活动的机会:

在建构区中,要求幼儿合作完成搭建活动。告诉幼儿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结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几个人合作完成的作品会更棒。

现在的幼儿90%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一个人在家总是会认为,什么都是我一个人的,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这样是不好的,引导幼儿分享是会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在益智区 “拼图”活动,一位幼儿独自玩拼图活动,拼的时间会长,和幼儿讨论怎样能拼的快一些呢?引导幼儿说出几个幼儿合作一同参与拼图会更快的完成拼图活动。也可以让幼儿在比赛中体现,一个幼儿拼和三位幼儿一起拼比比谁快?让幼儿明白合作的力量比一个人的力量要大。

③让幼儿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

在区域活动中避免不了会发生矛盾冲突,例如,在美工区,在四位幼儿同事参与活动中时只有三把剪刀,这该怎么办?引导让幼儿可以通过分工、合作,使活动进行下去,一人画,两人剪、一人折,矛盾就这样简单解决了。在生活区“星光菜市场”幼儿在排队结账时,会因为一个幼儿后来的先去结账的现象。讨论:如果你在按顺序排队时,有小朋友在插队,你会怎么样?引导幼儿要学会排队结账,不能插队,做到先来后到的好习惯。我们都喜欢有礼貌的幼儿,在活动中要正确、熟练地使用礼貌用语,学会尊重他人。还有就是在区域活动中创造多种合作机会,使幼儿学会合作活动,分享到一些合作的成果会使自己得到更多的快乐。

④关注孩子的个性特点:

每个班级都有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同样也有能力较差的孩子,教师要采用暗示的方法,让能力较强的幼儿经常主动带领这些孩子一起游戏,增强他们的信心,而对那些个性强,教师可以培养他们做游戏的组织者,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一起分享快乐。

通过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也增强了幼儿的合作意识,进一步体验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共同合作带给自己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也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合作教学导论》 作者:王坦著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2、《合作学习设计》 作者:盛群力,郑淑贞 著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3、《合作学习:一种教学策略的研究》 作者:王卓,杨建云编

篇6: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区域游戏是幼儿乐于参与的活动之一,区域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区域活动的需要,还有益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区域游戏中,幼儿主要通过具体操作、探索来掌握技能、获得知识、发展各方面能力,可以起到培养良好情绪、形成一定行为习惯、促进幼儿活动能力提高的作用。区域规则作为教育手段,可以起到规范引导行为方向,促进幼儿活动质量,提高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的作用。因此,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强弱、遵守规则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活动的质量。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不仅影响幼儿的社会性适应,也将影响一个人终生适应社会的程度。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是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我们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将有助于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形成比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规则意识较差,区域游戏时,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好奇心强,随意性大。作为教师,要在游戏中有意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提高幼儿的各项技能,因为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及对幼儿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如何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呢?

一、利用各种标记图,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规则

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他们不善于支配自己的行动,因此,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耐心。小班孩子具有自己独特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他们不喜欢硬性的说教,比较青睐于用实物的方式理解事物。玩游戏时,孩子心里知道规则,但常常会忘掉规则。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利用各种标记图为媒介,让标记图和孩子们说话,让他们在和标记图的互动中,以愉快自主的方式,比较轻松地接受和理解游戏规则。如:在开展阅读区游戏时,我们和孩子一起商讨制定需要遵守的规则与要求,并根据大家讨论出的这些规则要求,老师再和幼儿一起用图片的形式将这些规则一一画下来。如:画一张张开的嘴巴上打一个叉叉,代表“不要大声说话”;在一本书的旁边画一只手,代表“一页一页翻看”……这些图片形象生动、充满童趣,由于这些规则是孩子和老师共同讨论、制定出来的,因此幼儿更容易理解,并且更乐于接受。这些温馨的规则图片张贴到相关区域后,幼儿时刻都能看到,不仅帮助幼儿理解了游戏规则,而且美化了区域环境,给予幼儿随时必要的提示,让幼儿遵守规则变得自主,遵守规则的意识也大大增强了。

一般的区域游戏时常受投放材料、场地布置等限制,因此都有规定参加的人数,而小班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特别严重,不管别人是否已经在这个区域玩了,这个区域也已经人满为患了,还是喜欢一窝蜂地去争抢。如:在“玩具大家玩”的主题中,我们开设了“卡通尼乐园”游戏区,并在该区域中投放了很多玩具,有毛绒的、遥控的、电动的、充气的、拖拉的、上发条的等等。这些玩具有的是小朋友自带的,有的是幼儿园提供的。种类繁多的玩具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每次玩区域游戏时,孩子们总是一窝蜂地往“卡通尼乐园”游戏区挤,时常是人满为患,也是场面最为混乱的地方(玩具扔满地、玩后不会送回家,玩玩具时有的孩子不会轻轻拿、轻轻放,争夺、独占、损坏玩具的状况时有发生。)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我们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班级的具体情况,设计了一些游戏标记图,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明确游戏规则,学习爱护玩具、“玩具大家玩”、自己收拾、整理玩具等,体验游戏的快乐。如:为了让幼儿明确“卡通尼乐园”游戏区的参加人数,我们就在“门口”粘贴了几只小脚印,并告诉幼儿:去“卡通尼乐园”玩的小朋友必须把鞋子脱了放在上面,如果小脚印上放满了鞋子,其他孩子就不能进入“卡通尼乐园”玩了,这样一来,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游戏区人数的规定问题。每当有孩子不脱鞋子或还有人要进入该区域玩的时候,其他孩子就会提醒他:“你不能进来了,没有小脚印了!”针对孩子在游戏中乱扔玩具、不会轻轻拿、轻轻放,争夺、独占、损坏玩具等状况,我们一方面及时给予制止、引导、教育,另一方面运用标记图给予幼儿正面引导。如:将班中孩子一起友好地玩、会合作玩玩具、游戏结束后一起收拾玩具等画面打印出来后张贴在游戏区,以暗示、提醒孩子向他们学习,让幼儿在与标记图的互动中理解游戏规则,并逐渐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和习惯。

各种标记图的巧妙运用,让我们教师省去了不少苦口婆心,同时还帮助幼儿理解了游戏规则,使幼儿遵守规则变得自主。

二、采用多种指导策略,促进幼儿形成规则意识

教师在区域游戏中的指导策略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区域活动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注意每一个幼儿的动向,了解他们的活动情况。对那些表现好的或者是有进步的幼儿,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摸一摸他的头,投以赞许的目光,或翘翘大拇指,给他额头上贴个小五星等,以进一步提高他的积极性。如果哪个孩子违反了规则,则应马上提醒他,引导他注意规则,鼓励他向旁边的好榜样学习。通过指导,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帮助每一个孩子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

小班孩子年龄小,他们的自觉性、自制力及坚持性都比较差,尽管每次玩区域游戏时,我们都反复强调规则,幼儿也明确了要求,知道该怎么做,但在活动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因此,如果我们在指导幼儿玩区域游戏时能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加强对幼儿具体行为的指导,不断地提出具体的要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那么,幼儿的规则意识一定能在区域游戏活动中进一步得到强化。例如:玩区域游戏时,要求幼儿安静地进行活动这一点,小班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往往会将之抛于脑后,对此,我将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吵吵闹闹的声音偷偷录制了下来,游戏结束讲评时放给他们听,让大家听听这是什么声音,这样的声音大家是否喜欢听?很多孩子在听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捂住了小耳朵,我顺势问他们为什么要捂住耳朵,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太吵了!太吵了!”“我的耳朵不舒服!”“吵得我的耳朵都快聋了!”……我告诉他们:这个声音就是我们小朋友刚才在玩区域游戏活动时发出来的声音,由此帮助幼儿明白大声说话、吵吵闹闹的声音不好听,同时向幼儿讲解噪音的危害及安静环境的好处,让幼儿知道自己以后玩区域游戏活动时应该保持安静。幼儿在游戏时,为了让他们能较好地控制音量,我们在指导时对孩子进一步提出要求。如:讲话时只讲悄悄话,如果是和旁边小朋友交流,声音只要能让他听清楚就够了,不能给其他人(包括老师)听到。有了老师的这些具体到位的指导要求,幼儿做起来就容易多了,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小班孩子易记易忘,有时我们在观察指导幼儿游戏中发现一些好的言行想让他们在讲评时讲给大家听,但是真的请他们上来讲的时候很多孩子却显得很茫然。他们往往讲不清、记不住自己刚才做过的事情、说过的话语。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将观察到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幼儿游戏情况随时用手机及时拍摄录像或照片,讲评时,就借助录像、照片等媒介,引导孩子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XXX小朋友是怎么玩的?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帮助幼儿回忆、讲述区域游戏活动中的情况,并正面引导孩子向录像、照片中的孩子学习,模仿他们好的言行表现。在评价过程中再次强化规则要求,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可见,如果教师在指导幼儿玩区域游戏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指导策略,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篇7: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蕾李帅

【摘要】小班幼儿处于自我服务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幼儿入园时间较短,需要教师耐心地帮助与教育。文章运用调查问卷法与访谈法,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根据幼儿园的生活内容,从饮食进餐、盥洗、入厕、着装、睡眠五大方面,谈谈当前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篇8:培养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

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是指幼儿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内照顾、管理自己生活各方面的能力。如:自己脱穿衣裤、自己折叠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动手吃饭、自己入厕等。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的培养,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是为了适应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幼儿手部肌肉发育不完善,动作不灵活,影响了他们的认识和探索,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肌肉的发育和完善,促进他们的动作协调发展,而且手部肌肉活动越多、越丰富,就越能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幼儿对周围事物感到新鲜有趣,他们喜欢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而且为自己能够完成任务而骄傲,从而养成独立性,建立自信心,增强责任感和意志力,获得成功感。

总的来说,幼儿的自理能力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幼儿的自理能力与自理的难易程度有关。幼儿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事情,如:自己脱穿衣服、自己动手吃饭都很乐意去做,因为这些事做了之后往往不会出错。然而对于较难的事,如:自己擦屁股、自己穿鞋幼儿都不喜欢也不愿去干,生怕做错了会受到责备等。

(二)有一些幼儿不具备这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叠衣裤、自己叠被子、自己收拾整理玩具、自己穿鞋,等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运用了一些教育手段,以增强小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一、利用集体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和内在意识方面的培养教育

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一些旨在提高幼儿动手能力的活动,如《小猫爱吃鱼》、《我会叠衣服》、《我的手套》等。

午餐时,我发现许多小朋友都不会吃鱼,不会剔鱼骨头,于是选编有关的教学内容,设计了《小猫爱吃鱼》的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剔鱼骨头,解决吃鱼的困难。通过《我会叠衣服》这个活动,幼儿边念儿歌边学习叠衣服:“小衣服,放放平,正面反面看仔细,小袖子,快过来,一起过来抢娃娃,小被子,盖盖好,我的娃娃要睡觉。”“一对双胞胎,面对面站好,一起弯弯腰,再把椅子找。”我在指导时,边念儿歌边操作给幼儿看。还开展了一些游戏活动,要求孩子给玩具喂饭、穿脱衣裤等。并将日常生活中经常做的事情,如洗脸、刷牙、梳头等,通过《我的手套》这个活动,让孩子通过手指游戏能够分清手套的正面和反面,找出大拇指和其他的几个手指,学会自己戴手套,并利用儿歌和歌曲“大拇指”来激发其游戏学习的兴趣。这样便使幼儿通过娱乐游戏的形式学会了一些本领。

此外,我们还选择和自编了一些故事,讲给小朋友听,让他们通过故事,明白一定的道理,知道怎么样做对,怎么样做不对。

二、积极开展各类区角、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

如在“娃娃家”游戏中,让孩子给娃娃扣扣子、梳头、穿衣等,在美工区中玩折纸的游戏;供练习扣扣子的花扣、大树与果子扣等,孩子给妹妹系蝴蝶结(练习系鞋带);给开口娃娃喂饭(学习使用勺,拿筷子),等等,使孩子平时掌握的自我服务的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的机会和条件。

在区域活动中也为幼儿提供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材料。如在生活区给幼儿提供一些小衣服小裤子,让幼儿进行叠衣服和给娃娃穿衣服的比赛,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在益智区里帮幼儿提供一些豆子、花生米等体积较小的材料,让幼儿用勺子来舀,在一定的时间内,比赛谁舀得又快又多。还提供有壳的花生、有包装的糖果让幼儿自己剥花生、剥糖果。

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

平时对自我服务能力强的幼儿重点表扬鼓励,对能力弱的幼儿也充分地肯定其点滴进步,同时进行个别培养教育,增强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也可以经常开展“大帮小”的活动,如在午睡起床后,请能力强的小朋友帮助能力弱的小朋友穿衣服、鞋子、叠被子等。当被帮助的小朋友说“谢谢”时,不仅使能力强的小朋友体验到为他人服务的乐趣,而且在能力弱的小朋友内心深处播下了要学会自己事自己做的自我服务的意识。

当幼儿取得一点进步,则给予一定的表扬或肯定。因此,除了在活动中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技能方面的练习外,有时也可以进行一些评比活动,对表现好的、有进步的幼儿给予表扬和奖励。如在《我会剥》这个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剥鸡蛋、剥桔子等,对一些剥得快的幼儿,奖励吃鸡蛋和桔子。还对剥鸡蛋、剥桔子进行了比赛,每个组分相同数量的鸡蛋、桔子,看看哪一组剥得又快又好,胜利的则得到奖励。这样既使得到表扬、奖励的幼儿感到自豪,同时也激励了其他幼儿。

四、密切家园联系,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除了学校教育外,还需要家长的配合。通过家访,教师向家长宣传培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家长只有明白培养自理能力对孩子的重要性后,才会在思想上加以重视,行动上加以配合。并且向家长介绍一些自理能力的内容,传授巩固自理能力的具体做法。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劳动,提高孩子的劳动兴趣,融洽家庭气氛,培养孩子的协作精神。如和孩子一起打扫房间,收拾碗筷,等等。在睡觉和起床时,让孩子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刷牙洗脸,和孩子比一比谁做得好。吃饭时也不要因为孩子吃得慢而喂,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同时,教师和家长还应该多交流多联系,针对每个孩子特有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自理能力获得较快的提高。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家长普遍反映孩子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在家抢着帮妈妈干活,能自己穿衣裤,学着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要大人帮忙。幼儿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了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篇9: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

一、在游戏中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的好习惯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幸福的源泉。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小班幼儿特别喜欢边说、边玩、边做,掌握了这一特性,我们就创设相应的游戏环境,让孩子在游戏中自己动手操作,培养独立自理的良好习惯。

1.“大手拉小手”、“穿衣大比拼”游戏活动。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一个月后情绪基本稳定,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慢慢地能自己吃饭,虽然饭菜撒得到处都是,但是基本上能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不过对于穿衣服、鞋子,他们就显得手足无措,前后不分、里外不分、左右不分,因此很多孩子便不愿意动手穿衣服,孩子们总是排着队一个一个等着老师帮着穿。针对这样的情况,必须想办法解决。根据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点,从兴趣方面着手,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展“大手拉小手”、“穿衣大比拼”游戏活动,请大班能干的哥哥姐姐在起床时来帮助弟弟妹妹穿衣穿鞋,组织观看大班幼儿精彩的穿衣比赛。在这样的游戏氛围中,让他们感到哥哥姐姐的能干,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启发引导,激发他们学习、模仿的兴趣,便有想动手自理的欲望。

2.生动、活泼的区域游戏活动。

现在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里的小太阳,几代人都围着一个孩子转,渐渐使孩子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因此,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开展了生动、活泼的区域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穿衣能力。

如在“乐乐我家”中,我们采用这样的方法:为了能激发幼儿穿衣的欲望,给幼儿准备了颜色鲜艳又可爱的布娃娃(未穿衣),看到了它们,幼儿一个个都爱不释手。这时站在一旁的我就主动问:“哇,这个娃娃真可爱,可是它少了什么呢?”“衣服,要是给娃娃穿上了衣服就更美了,我会更喜欢它。”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我们展示了穿衣的步骤图,请幼儿主动尝试给娃娃穿不同的衣服,幼儿又津津有味地一件又一件地给娃娃更换衣服,还比赛看谁给娃娃打扮得更漂亮。班级中有较多的衣柜,我们巧妙地在活动区中也安放了些衣柜,并丰富衣柜里的服装、鞋帽,幼儿看到了种类繁多的物品,很快注意力便全部转移过来,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实物,开心地进行着游戏。当然,幼儿还可以选择相应的物品打扮自己,在一旁我还摆放了一面安全的镜子,这样孩子可以通过它感知美。在游戏中不仅增进了同伴间的感情,而且也让他们懂得关心他人。幼儿进入该区域需要换鞋,很多幼儿分不清鞋子该如何正确摆放,常常乱摆放在鞋柜上。为了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我们在鞋柜边绘制了左右两只脚印,幼儿可将脱下的鞋子先正确地摆放在脚印上,再一一对应送入鞋柜。经过几次的练习,幼儿会很乐意脱下自己的小鞋子,轻松送入,有时还会听到:“我摆的鞋子真好”、“我还想脱鞋子”等之类的话语。

由于小班幼儿的情感脆弱,能力差,畏惧感较强,在日常活动中,对于他们一点点的进步,我们都不应该忽视,应该及时鼓励。如幼儿自己扣上扣子,但是位置却扣错了,我们首先肯定他,表扬他:“你的小手真能干,能自己扣上扣子啦。”接着纠正:“只是一颗小扣子进错了家门,重新扣一次好吗?”这样既能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幼儿的自理能力也逐渐提高了。

二、“我是小能手”——穿衣服比赛

据观察,我班25名幼儿中,有20名左右的幼儿能够独立穿衣服,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扣纽扣,其次是拉拉链和穿套头衫。不过,孩子们都很懂礼貌,不会的时候都能用礼貌用语请老师们帮忙。大部分幼儿能积极参加穿衣比赛,为自己赢得老师的手工花朵而加油。

其实,“我是小能手”的手工花朵奖励和比赛穿衣都是通过鼓励幼儿的形式来帮助幼儿主动穿好衣服,这也是培养幼儿生活能力的竞赛。这两种形式的确让我们班级幼儿的穿衣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得到老师手工花朵多的幼儿可以向老师兑换一些小礼物:如卡通贴画、纸飞机等,这些措施都是以奖励的形式进行的,更激发了幼儿参与的兴趣。因此每次我们发手工花朵的时候,总是能听到孩子说“我的花朵比你多”之类的话,这就说明他们在乎这些小奖励。我们班级的很多家长,都支持孩子参加这样的小比赛,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和能力。

三、家园共育促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指出:“家长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合作伙伴。”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学校,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关心,学校的培养,更离不开家庭良好教育环境的熏陶。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特别需要家长与幼儿园在教育上要求一致,为此,我们在家长会、QQ共享、班主任日志上向家长介绍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意义和本周的重点、目标、计划及其家长配合的事项等,希望家长尽量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家长工作中要注重发挥榜样的作用。榜样是有具体形象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故事、儿歌、歌曲等文艺作品所塑造的榜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我们充分发挥这些文艺作品的作用。另外,父母的表率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在家庭中扮演榜样作用的年轻爸妈们更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家长自身做起,事事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另外,要注重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的过程,一个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

一贯性主要表现在家庭中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矩,如规定孩子按时起床、进餐、游戏、入睡等。开始时孩子可能不习惯,有时遇上好看的动画片、好玩的游戏就非要看下去,父母应坚持要求,不能退让。有的孩子因此会哭闹,家长可以不予理睬,进行冷处理,孩子意识到了哭没用,慢慢也就能接受事实。所以,只有坚持要求,才能帮助孩子自己穿衣。当然,在放手让孩子自己穿衣的同时一定要教会幼儿穿衣的技巧,有困难时,家长可以帮助,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该合理适当,不能太高。

一致性则体现在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应该一致,特别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更要注意祖父辈之间对孩子要求的一致性。如果家庭成员对孩子所提出的要求不一致,就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到底听谁的,还可能会使孩子养成在不同的人面前说不同的话、做不同的事等坏习惯。如吃晚饭了,妈妈要求孩子把玩具整理好,奶奶心疼孙女,说小孩子整理起来太费劲,就全权包办,自己代劳。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又怎么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因此,家庭中家长应教育意见一致,即使有不一致的地方也应当私下进行沟通,取得一致意见。

还记得培根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追求好的习惯。”幼儿期正是人生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不仅能使幼儿掌握一些生活的技能,而且劳动观念、集体观念能明显增强,还能培养幼儿的良好个性品质,为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篇10: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摘 要: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专家指出:幼儿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在学前期。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能否抓住这个关键阶段,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自理现状,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幼儿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洗手和擦屁股等。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游戏

小班幼儿

生活自理

能力

一、生活自理能力重要意义

所谓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我经过了解分析,发现孩子自理能力差的原因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小公主,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重视对幼儿的智力投资,而忽视了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幼儿因为年龄较小,在自理时碰到实际困难,家长不是教会孩子,而是代替孩子做,导致幼儿不会自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让幼儿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树立幼儿自己动手的理念。家长的包办代替,使孩子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 情,父母会帮着干,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孩子在等待,等我们帮他们做掉各种本应他们自己做的事情。为此,我们采取创造性游戏中的角色游戏让小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假想和模仿,创造性地反映个体生活经验的一种游戏,如:“娃娃家”,“上医院”“开餐厅”等角色游戏,帮助幼儿充分理解角色转换,找准自己的角色。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培养幼儿自理的意识。在班级里,我还逐步的开展了很多有关自理能力的活动,如“我是小男子汉,我是能干的好娃娃,我会自己来„„等等活动和各种自理能力的竞赛,激发幼儿的上进心,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二)强化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行为,以便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在一日生活中训练幼儿自理能力的行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将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有趣味的情节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训练自理能力的行为。例如,在每次洗手时幼儿都会边念儿歌边挽袖子”洗小手,打肥皂,手心搓,手背搓,手指交叉搓一搓,冲冲水,冲干净,甩一甩,擦毛巾,比比谁的小手最干净。"通过儿歌的学习,孩子们在洗手时都能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二、幼儿自理能力差的原因 1.孩子没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

孩子因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家长不是教会孩子,而是代替孩子去做,导致孩子不会自理。2.家长的溺爱包办

在家庭中,幼儿的父母、祖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轻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而在幼儿园凡是幼儿能做的事,老师都注意培养孩子自己学做,从小养成孩子的自理能力。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常溺爱孩子,怕孩子吃不饱或太慢而急于喂他,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揽,养成了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不良习惯。

三、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措施

1.通过示范练习,向幼儿传授自理能力的方法

初入幼儿园的幼儿自理能力较差,但模仿能力强,我们通过正面示范,让幼儿看清自理的正确方法,用简短明了的提示,让幼儿了解完成基本动作的要领。然后让幼儿模仿、练习。如洗手:它的规则是饭前便后要洗手,洗得干净,不留脏物。要求幼儿独立自觉地完成这些基本动作显然很难,他们往往只会用水把手弄湿,就表示洗了。所以我们就教给他们洗手的正确方法,并示范整个洗手的过程:卷袖口,洗手心手背,用力搓,把脏物冲洗干净,再用毛巾擦擦手,挂好毛巾。示范后再让幼儿练习。对能力差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幼儿便能掌握洗手的基本方法。

2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学习自理的技能

把一些劳动技能与游戏相结合,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如“系扣”训练:我们利用布贴游戏的形式进行。首先将大树和树叶贴好,在适当的位子钉上扣子,用布剪好不同颜色 的水果,并在上面锁上扣眼,然后让幼儿给大树系上果实。诸如此类的训练还有系小动物、系美丽的花等。幼儿兴趣盎然,很快就学会了。

3.通过分辨不同行为(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我们可以为幼儿准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让幼儿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老师适当讲解图片,然后问幼儿哪个图片上的宝宝最棒,我们要向他学习这种好的行为。还可以举例用班上的小朋友作比较,来激发幼儿上进的意识。

4.通过耐心坚持,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班幼儿自理能力较差,所以老师面对三四十个孩子时就有点手忙脚乱。如大多数幼儿不会穿鞋,老师就要一个个地穿,既耽误许多时间,老师还特别累。如果让幼儿学会自己穿鞋,既让他学会自己动手,又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因此一定要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随着天气的日渐寒冷,幼儿的衣服穿的越来越多。进教室要脱外套,出去做操、户外活动又要穿外套。这些工作如果都靠老师来做那就很艰巨。所以老师要利用早接待的时间教会了幼儿脱外套、穿外套和叠外套,开始孩子也不会,但天天坚持,耐心地、一遍遍地教,最后幼儿全都学会了,期末还进行了穿衣服、脱衣服的比赛,孩子们积极地参与。

总之,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是 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的,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同心,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现实。

参考文献:

上一篇:医院质量自查报告下一篇:2023年公招教师的群众座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