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探究论文

2024-05-24

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探究论文(精选10篇)

篇1: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探究论文

美术活动是操作性强的一项活动,它不仅使得每个幼儿喜爱,而且是开发幼儿创造能力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不应该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的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由不会画到会画、由画不像到画得像)。我们应根据幼儿实际年龄和心理特点,恰当应用,创造出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和情景,在孩子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应给予幼儿太多的知识,而是要真正释放孩子的小手,放开孩子的想象力,及时为不同年龄的孩子提供合适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到寓教于乐。

一、组织好合理“导入”部分,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幼儿学习的一种动力。营造一个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可以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进行美术活动的学习。美术活动符合幼儿的思维特征,将颜色和形状合为一体,再现幼儿心灵深处的声音,深受幼儿的喜爱。但是,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如果平平淡淡地“导入”,幼儿就不会感兴趣,以至于幼儿在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都处于被动地位,而不是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组织好“导入”部分,从而有效的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在进行“房子大观”的主题活动中,要教幼儿设计房子,我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深深地吸引了幼儿:森林里要举行房子设计大赛,小动物们都来参加……,然后将小动物们设计好的房子(事先收集到的房子)给大家看,引导幼儿欣赏,观察各个房子的特征。然后说:浩浩要搞一个房子设计大赛,请你们都来当设计大师,谁设计得好就发给他小红花。幼儿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了,他们个个开动脑筋,设计出了各式各样的房子。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房子被展览到主题墙上时,个个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二、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投放不同操作材料供幼儿选择,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幼儿是喜欢摆弄的,动手操作是幼儿学习、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我为幼儿创设可操作性强的环境的同时,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投放了不同水平的可操作材料,培养幼儿的动手协调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与爱好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美术操作活动,教师再引导幼儿在自身的原有水平上进行大胆的操作和尝试。例如:在美工活动中,能力较强的孩子就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较为复杂的材料;而对能力较弱的孩子教师要引导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较为简单的材料创作。在进行美术活动《节日贺卡》时,我给幼儿提供了彩色的小纸片、漂亮的图案、剪刀、胶水、水彩笔和白卡纸。让幼儿在听了老师的要求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组合粘贴或画出漂亮的图画做一张节日贺卡送给自己喜欢的人。幼儿根据意愿开始选择喜欢的材料制作卡片,他们一边做一边还兴奋地说着什么,有的粘贴的气球,有的粘贴的花,有的画的跳舞的和唱歌的,有的……。当孩子们拿着自己做的卡片互相欣赏时,每个幼儿的脸上洋溢着的是成功的喜悦。

篇2: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探究论文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不断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儿童的智慧会得到极大的发展。幼儿的许多知识技能都是在操作活动中得到培养的,在这种过程中,幼儿的思维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展。3岁幼儿的思维活动常常是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进行的,他们对自己感觉器官所接触到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心。对幼儿进行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对幼儿智力开发大有裨益。在幼儿园教育中,为幼儿提供各种动手操作的机会,可以满足他们的动手兴趣,又能不断促进其思维与能力的发展。

幼儿三、四岁时就开始对绘画、折纸、剪纸、泥塑等发生兴趣,因此我们在幼儿园小班适时开展幼儿美术操作活动,及时引导和培养幼儿的兴趣,耐心教导他们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手工制作技巧,以增强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非常有利于幼儿成人后对生活的能力的信心和对生活情趣的发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应该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的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恰当应用,创造出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和情景,在孩子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应给予理性的知识,而是要真正解放孩子的小手,放开孩子的想象力。

1.创造和谐环境,激发幼儿动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成功的最基本的保证,幼儿美术教学需要创设良好和谐的环境,让幼儿受到艺术氛围的熏陶,好的、美的优秀作品,能够给孩子美的享受和启迪,同时,幼儿通过参观别人的作品,激发幼儿创作欲望。小班幼儿入园后,带领他们参观美术活动室,通过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大哥哥大姐姐的美术作品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孩子们看后,都迫不及待问:“老师这些玩意儿是谁做的?他们怎么做的这样好看?”这时,我就告诉他们:“这些作品是大班的小朋友自己制作的。你们想不想看看大班的哥哥、姐姐做手工?”接着,我就带领幼儿到大班实地进行观摩,让幼儿有了一个真实的感受,那些漂亮的作品,我们也能做。这样就解除了盲目的给幼儿一些作品让幼儿直接操作,给他们造成心理的压力,自然而然的幼儿都有了动手操作的欲望。

2.借由绘画,让幼儿自由发展动手能力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幼儿需要手、眼、脑并用,把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手段表现出来。幼儿大都喜欢画画,画自己心中所想。画笔是儿童感知外界事物的最明显也最直观的工具,通过跳跃的笔头,我们可以看见幼儿活泼的思维,美好的心灵。在幼儿阶段,先是会乱画一些线条等奇怪的.东西,后来就慢慢画出个简单物体出来,再后来就能为物体象征性地再造一个粗略轮廓的形象,一直到最后,就可以用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主观地对画进行重组、变形、加工等等。教师需要根据小班幼儿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自觉自主地投入其中,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多种绘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使幼儿能大胆地运用线条、色彩、构图,体验绘画活动的快乐。在指导幼儿绘画时,要求幼儿有正确的姿势,要求手和身体的动作要相协调,充分尊重孩子的思考能力和独立创造能力,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动手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

3.引导幼儿参与手工活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手工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幼儿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心中所想,将脑海中的抽象思维投射到现实的材料上,进行积极的创造。通过折纸、剪纸、泥塑、粘贴等多种形式的手工制作,锻炼了幼儿的手部肌肉和手眼动作的协调和灵巧。它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启发幼儿创造性思考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动手能力,对各种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可视性的、可以感知到的艺术形象。

3.1 积极鼓励,引导幼儿参与折纸活动。“材料是幼儿手工制作的前提,在接触过程中幼儿们会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你,做出一些选择,然后再逐渐形成制作意图。”纸质材料是幼儿接触较多的操作材料,用折纸的形式可以把抽象的事物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折纸对幼儿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项手工活动,它涉及脑海中对于形象中的建构,手对脑中形象的再现,收的配合等多方面的内涵,因此教师在进行折纸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只让幼儿照猫画虎地折,而应该让他们先想后折,折出自己的想法。小班幼儿最感兴趣的就是折小动物,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愿望进行不同的色彩搭配,从而制作出独一无二的动物,这是他们的“宝贝”,是他们想象和动手能力结合的结果。教师应因势利导,给幼儿提供与材料充分接触的机会,辅以玩耍与欣赏的形式,积极鼓励,引导幼儿参与折纸活动,在此过程中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3.2 耐心引导幼儿正确的持剪方法。陈鹤琴老先生曾说:“小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它认为剪纸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培养独自消遣的好习惯,二是可以练习手筋。”而实际的教学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剪纸可以锻炼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使幼儿安静下来,专注地做一件事;使幼儿的双手变得更加灵活。基于这些好处,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手工活动中穿插剪纸的内容。由于小班幼儿大多属于在家未使用过剪刀,不懂得剪刀的正确使用方法,他们就像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需要教师播撒幸福的种子。我们都知道,孩子最喜欢玩游戏,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把手工操作寓于游戏中,是我的主要教学方法,为此,我还编出一段顺口溜,帮助幼儿尽快掌握拿剪刀的方法“小剪刀,手中拿,大拇指住一间,其余四指住一间,对准纸,张开口,喀嚓一声,剪开啦”。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们早已跃跃一试,想实践一下他们的剪纸技能。

3.3 在泥塑活动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在幼儿手工活动中,泥塑由于其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取材便利、易于操作,也受到幼儿的极大欢迎。在泥塑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培养幼儿视觉、触觉和动觉之间的配合。在小班的泥塑教学中,要采取有趣的情景导入,引起幼儿的想象,并进而迸发动手的激情。活动中的主要材料是橡皮泥,通过捏、压、揉等基本技法,动动幼儿的小手,让幼儿尽情的享受自己所塑造形象的成功感。

4.以大带小,适当评价,让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美术活动的乐趣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了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总目标即“培养幼儿初步的感知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由于幼儿的动手能力有差别,辅导教师不能一一对每个幼儿进行辅导。可以采取让大班小朋友指导小班幼儿开展手工活动,通过孩子们一对一的指导和交流,大班小朋友告诉小班小朋友,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易后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几次实践活动,小班幼儿很快掌握了手工活动的技能技巧,都能展现出自己拿手的作品。教师在组织评价幼儿作品时,应该把自己放在与幼儿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幼儿的个人见解,不能笼统用“好不好”来代替,而需要让幼儿相互观摩后说出,你认为哪一幅作品你最喜欢,然后,幼儿可相互问一问,你是如何做的。这样,让幼儿相互取长补短,找到自己的差距,让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美术活动的乐趣。

篇3: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探究论文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教育,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方法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培养。我园以幼儿的好动为出发点, 以幼儿的兴趣为动力, 在环境创造中, 依据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进行环境创造与利用的同时, 开展实践活动, 园本课程及大带小活动和区域活动等充分利用这些活动, 体现一日活动皆课程的教育理念。通过丰富的区域活动在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开发了幼儿智力。

一、师幼互动设置区角, 激发幼儿的动脑动手兴趣

区角的设置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效果, 在设置区角时, 我园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引导幼儿参与, 充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区域活动是介于游戏和教学之间的, 我们围绕教育目标与内容创设活动区域。首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季节, 通过与幼儿探讨设置区角。例如春天孩子们喜欢放风筝, 我们就设置了实践活动《放风筝》。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玩法是不一样的, 如中班孩子用塑料带制作风筝, 然后在玩中体会自己动手带来的快乐。小班孩子喜欢《吹泡泡》, 在玩中孩子们了解到泡泡有大有小, 在玩玩做做中智力得到开发。小班的孩子小对家庭比较依恋以建立娃娃家, 让幼儿在玩中充分体验家的温暖。

二、科学地投放材料, 激发幼儿动手操作兴趣

材料是能将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表现出来的很好的方式。要丰富区域活动材料的形式, 使其多样化, 多样化的材料, 比单一形式的材料更能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例如粘贴树叶这个小活动, 利用自然材料小树叶粘贴成小动物;蔬菜印章, 利用各种蔬菜制作成印章;印染画, 利用白纸做成印染的手帕……孩子们就在这样随心所欲的环境中体验到了自由的快乐和创造的乐趣, 从而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操作能力是幼儿通过操作、摆弄材料掌握技能, 所以投放丰富的材料是开展区域活动的保证。如在数学区投放的插塑、积木, 小班可练习手口一致的点数, 并认识颜色。中班可练习排序, 大班可练习分解组合[1]。活动区, 中班可投放食盐、白糖、水等物品让幼儿观察、品尝, 大班可添加材料让幼儿研究油不溶于水。开设多种区角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如大班主题活动《中国民间艺术》在美工区制作脸谱可投放彩色的皱纹纸绳、废纸杯、彩带、双面胶、记号笔、剪刀等, 幼儿可以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 自己设计制作脸谱, 剪的剪、贴的贴、画的画, 完成作品。通过操作区的活动, 幼儿的交往、合作、想象力、动手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所以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是丰富的, 可以将兴趣激发出来的[2]。跟幼儿看到喜欢的玩具似的, 对自己有兴趣的材料, 幼儿就会喜欢接触、研究, 因此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

三、创设情境, 提供练习机会, 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愿望

根据《纲要》提出的, 利用情景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兴趣。

首先, 多媒体创设情境的应用。关于音乐活动引入“魅力丹霞”的介绍, 交互式电子白板“探照灯”功能的运用, 让幼儿有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幼儿通过观察和接触, 感觉身临丹霞山, 然后通过教师逐步展示完整的丹霞山图像, 是让幼儿更加有兴趣, 更加觉得新奇, 也是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好方法。在一次大班数学活动中, 先将下面的小情节用电子白板展示给孩子们看, 猴妈妈摘了六个桃子, 想用两个篮子装起来, 希望得到孩子们的一点帮助, 帮她分好桃子[3]。在这个情景下, 孩子们立即跃跃欲试, 想主动参与帮助猴妈妈分桃子, 最后将分好的结果拍成图片给孩子们看。孩子们很有成就感, 这就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了求知欲,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了成效。

其次, 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需要选择区角。我们通过大带小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做做、玩玩、看看、想想等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 有的幼儿选择操作区、有的选择手工区进行剪纸。如玩“布飞蝶”, 让小班幼儿练习扣纽扣, “大辫娃娃”让中班幼儿练习编辫子, “宝宝鞋”让大班幼儿练习系鞋带。在玩中自己探索, 幼儿相互研究使用工具材料, 充分让幼儿积累经验, 开启思路。

最后, 创设情境, 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从专业化角度出发, 幼儿动手能力的大力培养及幼儿独立意识增强之间相辅相成, 因此需要同时进行。尽管幼儿的心智发育还没有完善, 然而具有非常强大的可塑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密切观察幼儿所具有的实际举止行为, 然后逐步挖掘幼儿自身潜力。当一些幼儿独立完成但是存在一定难度的事情的时候, 我们应该对其进行鼓励及引导等, 进而逐步把幼儿能力进一步挖掘出来。比如积极鼓励幼儿做一系列亲子活动, 要求幼儿回家之后打一盆水给父母洗脚。尽管从某种程度上讲, 对一个幼儿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在打水过程中需要打多少及怎么打水才不会将水洒出来。其次是水的温度需要怎样控制好[4]。通常情况下都是妈妈为幼儿洗脚, 但是幼儿不知道怎样帮助父母洗脚, 这对于幼儿来说有一定难度。然而, 每一位幼儿都必须尽全力, 积极回想父母给自己洗脚的场景, 通过多次打水最终将盆子打满, 细致认真但有点笨拙地给父母洗脚。通过这样的活动, 既帮助幼儿建立孝顺父母的意识, 又引导幼儿独立自主地给自己洗脚,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幼儿的实际动手能力, 实现一举多得, 何乐而不为呢。

四、家园携手,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发挥家庭优势,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兴趣, 亲情可以作保证。

1. 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方面, 我们首先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帮助家长转变观念, 向家长介绍一些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经验和方法。

如家长开放半日活动请幼儿与家长一起制作灯笼的比赛活动[5]。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小制作, 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同时增进亲子情感, 加强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家长往往包办代替的太多, 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重要途径。

2. 及时进行家园双向反馈。

如有的孩子依赖性较强, 需要及时鼓励和家园密切配合, 于是我们要定时向家长反馈幼儿的进步情况, 同时要求家长在家统一要求, 及时反馈在家情况, 共同发展孩子动手操作能力, 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 为孩子创造一个活动角, 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工具和玩具, 让孩子在做做玩玩中勤动手。

例如拼搭积木、泥彩、剪贴画、撕贴画、编织及各种废物制作玩具, 等等, 都可以训练孩子手部的团、揉、压、拉、捏等动作, 让孩子在反复运用多种工具与材料的制作过程中手脑并用, 增长才干, 开发智力。因此, 家园携手,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有不可低估的作用[6]。

五、结语

在各种区域活动中, 我们应培养幼儿的操作动手能力, 有计划性地设定活动, 并将幼儿个体差异都考虑在内, 切实让每个幼儿都能培养好动手能力素质, 让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 在做中求进步。具体来说, 我们可以通过师幼互动设置区角激发幼儿的动脑动手兴趣, 科学地投放材料激发幼儿的动手操作兴趣, 创设情境提供练习机会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愿望, 以及家园携手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等等, 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芳.浅谈区域活动中如何强化大班幼儿的合作能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34:149.

[2]刘艳.科学教育中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05:58-60.

[3]岳媛媛.浅析幼儿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25:152.

[4]刘丽敏.如何培养幼儿动手能力[J].学周刊, 2014, 08:240.

[5]吴夏意.如何通过区域活动进行幼儿的创新思维培养——以贺新年主题为例[J].科技视界, 2015, 07:183, 244.

篇4: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探究论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美术活动;动手操作;培养能力;激发兴趣

孩子天性活泼,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但是孩子的好动能力是靠后天培养出来的,很多习惯是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形成的。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孩子自信心,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幼儿的兴趣差异、基础水平不同,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因人而异,善用鼓励,合理安排幼儿学习与活动时间,对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动手协调能力,以及开发孩子的大脑思维,发挥其想象力,大有裨益。在几年的经验探索中,确实收到了很大的成效,孩子更加活泼可爱,能力大有提高。

在二十一世纪,幼儿教育的中心主题开始从传统的“学习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孩子们需要具备的是独立、自主、自信等个性品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工活动是操作性强的一项活动,它不仅深得幼儿喜爱,而且是开发幼儿创造潜能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不应该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恰当应用,创造出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和情景,在孩子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应给予说理性的知识,而是要真正解放孩子的小手,放开孩子的想象力,及时为不同年龄的孩子提供合适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做到寓教于乐。

一、设计合理的“导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幼儿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可以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学习进程,积极进行美术活动学习。美术活动符合幼儿的思维特征,将颜色和形状合为一体,深受幼儿的喜爱。但是,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如果只是平淡无奇地“导入”,那么幼儿就不会感兴趣,以至于幼儿在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都处于被动地位,而不是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设计好其“导入”部分,从而有效地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在进行“雨伞”的主题活动中,要教幼儿设计漂亮的雨伞,我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小猴过生日请朋友们去玩,可当时下着好大的雨,小动物们都打着漂亮的雨伞去小猴家。然后,将小动物们打去的雨伞(事先准备的雨伞)给小朋友们看 ,引导幼儿欣赏,观察雨伞的颜色、形状,同时说我们幼儿园也要搞个雨伞的设计比赛,看谁设计得最漂亮就给他发小红花,这样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最后,他们每个人都设计出漂亮的雨伞。看到自己的作品陈列出来时,他们个个高兴的手舞足蹈。

二、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投放不同的操作材料供幼儿选择,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幼儿是喜欢摆弄的,动手操作是幼儿学习、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我为幼儿创设可操作性强的环境的同时,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投放了不同水平的可操作材料,培养幼儿的动手协调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与爱好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美术操作活动,教师再引导幼儿在自身的原有水平上进行大胆的操作和尝试。例如:在美工活动中,能力较强的孩子就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较为复杂的材料;而对能力较弱的孩子,教师要引导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较为简单的材料创作。在进行美术活动《新年贺卡》时,我给幼儿提供了彩色的小纸片、漂亮的图案、剪刀、糨糊、水彩笔和白卡片。让幼儿在听了老师的要求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组合粘贴或画出漂亮的图画做一张新年贺卡送给自己喜欢的人。幼儿根据意愿开始选择喜欢的材料制作卡片,他们一边做一边还兴奋地谈论着,有的粘贴的鱼,有的粘贴的花,有的粘贴的是房子和娃娃,有的画的熊猫,有的……当孩子们拿着自己做的卡片相互欣赏时,无不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三、善用鼓励性、启发性的语言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为幼儿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促使其不拘一格,大胆尝试

自信心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自信心对一个人的各方面发展都起着基础性的支持作用。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便缺乏各种能力发展上的主动积极性,很难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成长起来就会很慢。因此,美术教育应该将培养幼儿自信作为教育的前提,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为基础,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帮助孩子树立起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在这种自信心的推动下,幼儿的潜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展,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当幼儿在创作完一张作品后,其心中的得意溢于言表,他希望与他人共同分享喜悦,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赞许。这时,教师应该用鼓励语气和欣赏的眼光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努力找到孩子的优点。如:“你瞧,画得真好!”“颜色真漂亮!”“你很会动脑筋”等等。孩子在这样的言语中自然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喜爱,渐渐地从不想画到想画,从不敢画到敢画,从不敢给老师看到高举自己的作品。

四、抓住幼儿一日活动时间,不断强化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幼儿在美术教育中需要使用多种工具和学会一些简单的技能,在整合活动中,经常会遇到教孩子做手工,书上面有准备好的材料,只要沿着轮廓线撕下就可以做东西。刚开始时,我鼓励孩子一起来撕,可是有的孩子很急,一下就撕坏了。我们并没有急于帮助他们,也没有责怪任何一个孩子,而是很耐心地拿上透明胶或者双面胶给他们补上,小声地提醒他:“慢一点。”渐渐地,他们的小手变能干了,很少再有撕坏纸片的现象了。日常的活动中,我们教给幼儿正确的使用剪刀的办法,让幼儿学会使用糨糊、双面胶等常用的工具,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基本的技能。然而,幼儿一日活动排得满满的,如何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美工操作活动呢?我和本班的老师商量后,利用午休起床的等待时间和下午游戏时间,给幼儿提供白纸、彩色纸让幼儿自由画、折叠、撕贴,让幼儿自己去摆弄,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结束语

篇5:动手能力在美术教学中的培养论文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因此美术教育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中,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本文中,从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分析了其在美术教育中进行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和相应的培养策略。

一、通过作品欣赏将学生的动手意识增强

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其独特的年龄段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一些适合该年龄段欣赏的、富有生活情趣、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这样,不仅能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的目的,同时也能将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的意识增强。在选择美术作品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美术作品的选择需要贴合本节课的教材内容。比如,在学习《水墨画鸟》一课时,可以先从网上下载一些名家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欣赏。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不受教材的约束,广泛采纳学生的建议,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来进行欣赏。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作品的再加工,不仅能树立起良好的自己动手操作的榜样,同时还能将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提高。最后,教师也可以展示一下学生的一些优秀作品,通过欣赏学生能发现自己作品中的缺点,还能看到别的同学的可取之处,取长补短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作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同时,欣赏课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让学生欣赏到优秀的作品,还能增强学生进行自己动手操作的意识。另外,动手操作和作品欣赏关系紧密,在学生欣赏完作品后,教师可以适当地安排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比如在欣赏完动物油画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己动手操作,模仿欣赏过的作品,自己动手创作。学生通过这样的不断练习,能有效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能更好地掌握美术知识。

二、通过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它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求知欲,由此激发出进行美术创作的热情。比如,在讲授《皮影戏》一课时,教师先在课上播放一些关于皮影戏的经典视频片段,通过视频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学习很快产生兴趣。通过视频的播放,学生能很快记住画面中的信息,进而能在创作中表现出自己的想法,将皮影戏中的形象在纸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在学习氛围的营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使用一些辅助的工具,使得书本上的知识更加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同时,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让他们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通过组织活动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组织活动也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在学习《迷人的游乐场》一课时,可以带领学生们到游乐场中游玩,让学生观察游乐场的游乐设施,然后进行美术创作。另外,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游玩其中的一些项目,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游乐场的乐趣,同时还能激发出创作的热情,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另外,教师对本次活动中创作优秀的同学要给予奖励,鼓励学生经常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在生活中积累创作的素材。

四、通过手工课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

手工课是小学美术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借助手工课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手工课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该特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在创作中的乐趣。在手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比如,在讲授《我造的车》一课时,要让学生照着车辆的模型进行实物的创作,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难易程度的手工课程。对于年龄小的低年级同学,主要让他们学习剪纸;对于年龄大些的高年级同学,可以让他们进行陶瓷等工艺品的制作。这样,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

五、小结

篇6: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探究论文

(吉林省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迟文峰)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创造思维开始萌芽和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好奇、好问,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在美术活动中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去想象、去表现和创造。他们可以对宇宙、月球、海底世界,展开无穷尽地自由而奇妙地想象。由于美术这种教学形式的特点,可以满足幼儿进行想象与探索的愿望。因此利用美术活动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地培养是一种有效形式。因此,我们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

我们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培养幼儿创造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如下:

一、调动幼儿学习美术兴趣培养幼儿想象与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幼儿对美术兴趣,是搞好美术学习,启发幼儿思维的动力和前提。幼儿只有对周围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才能吸引他,自愿去做他喜欢的事。因此美术教育活动中,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活动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采用强制的办法去要求幼儿画什么,而是以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诱导幼儿,引起他们的绘画的兴趣,使幼儿自然地接受美术教育。特别是对小班的幼儿,刚刚接触绘画,需要采取恰当方法加以引导,使幼儿感觉到绘画是一种很有趣的活动。

二、美术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形式,训练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通过经常有意识地设计美术课题和范例,采取一题多想,一题多说,一题多变的形式,训练幼儿的发散思维。

所谓的一题多想,就是把同一作品的多样感受和体验,以美术手段表达出来,幼儿的脑子好比一张白纸,通过欣赏一些有内容、有情趣、有感染力的作品,让幼儿产生良好的感觉和体验。这是美术教学中,唤起幼儿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例如:《冬天的早晨》这节美术活动,教师通过对作品的介绍,幼儿对这一作品,就有了不同的感觉和体验,然后通过感性体验进行想象和思维,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出来。这一过程就训练了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在“冬天的早晨”这节美术活动开始时,教师先请幼儿欣赏冬天的乐曲,通过欣赏乐曲,幼儿产生不同的感觉,好像他们面前展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冬天早晨的图画,然后教师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感到早晨太阳慢慢升起,地上披上银装,大地一片雪白”;“我好像看到马路上车来人往,爸爸、妈妈上班去了”;“好像看见警察叔叔不怕冷,在寒冷的冬天里正指挥着交通……”。通过作品的介绍,使幼儿产生了广阔的想象与创造思维,从而为绘画提供生动形象的素材。这种形式一般都放在美术活动的开始部分,结果这节美术课,幼儿不仅人物画得好,而且姿态各异,内容也丰富了。每张画都表现了一定的独创性,这样教师的提问,就构成了幼儿不同层次的发散点,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提高。

所谓的一题多说,就是一个题目,让幼儿扩展思维,把用语言表达的内容,用美术手段描述下来,从而丰富了美术活动的内容,例如让幼儿学会用“子”组词,并用画面表达出来。孩子们认真思考那些带“子”的词,说出了房子、帽子、筷子、兔子、桌子、绳子等,在这基础上教师启发幼儿把这些词用描述出来。幼儿在画完这些带“子”的词的内容同时,还通过丰富的联想,在画面上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有一个小朋友这样讲述他的画:“一个小朋友,头上戴着帽子,脸上长着一个鼻子,身上穿着裤子和褂子,脚上穿着鞋子,一只手拿着棍子,一只手举着旗子,一双眼睛看着燕子等……。这种采取图述和美术过程相结合的方法,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热情,培养了他们的多向思维能力。

所谓一题多变,就是指从一个主题为出发点,从多种角度观察和联想与其有关的情节,丰富幼儿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说从小培养幼儿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并从各种角度去描绘一个对象,如《画狐狸》教师启发不同角度的观察,画出得狐狸形象是不同的,侧面的狐狸只能看到头、身体,背面的狐狸能看到半个头一条尾巴,这种不同方法观察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总之通过对幼儿发散思维的训练,幼儿养成了爱动脑筋的习惯,他们回答得问题,画得画,做得东西,力求和别人不一样,他们愿意自己想,自己做不愿意教师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和方法。美术活动中,孩子们的积极主动性很高,每次美术活动都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形式,发展幼儿创造力。

美术活动内容形式,一般包括绘画手式两大类,随着美术教改的不断深化,出现了许多美术活动形式如:吹画、撕画、印画、手指画、滴色画、滚画、布贴画、立体制作等。教师只要抓住教育契机,挖掘美术活动中各种教育因素,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大胆创造,对于培养和发展幼儿创造思维能力具有一定作用。

如美术活动中的.手工活动幼儿比较喜爱,因为在活动中幼儿可以人人动手,作品完成后又个个有成就感,幼儿利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制作出具有独创性的作品。这种多种形式的运用,无论是运用在一幅作品中,还是单独的运用,都会使幼儿创造能力得到培养,从而实现了幼儿美术活动的目标。

四、开展美术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才能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把美术活动与游戏结合起来,去培养幼儿创造思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设计美术游戏活动时,可以把孩子要画的内容,用各种相关的游戏表现设计出来,吸引幼儿的兴趣,从而把幼儿在游戏中所产生的想象与创造性思维,通过绘画具体地表现出来。例如,我们组织画音乐《小鸟唱歌》的游戏活动,首先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内容,启发幼儿对音乐的想象,教师边让幼儿听音乐,边想眼前的画面,三五成群小鸟在林中歌唱,还有的在草地上、蓝天上、绿色的田野里晃动,用音乐中表达的美好情景吸引孩子,当音乐停止时,孩子们想象进入林中境地,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到幼儿理解了音乐,教师就鼓励幼儿,把小鸟歌唱的音乐用笔画出来。这样幼儿画出的作品,富有个性,所画音乐内容,不仅生动有趣,感染力强,更重要的是通过欣赏音乐,幼儿把音乐中表现的内容,用手中的笔表现出来,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除画音乐游戏外,手形绘画游戏、画谜语、画儿歌都是发展幼儿想象创造的有效手段。

以上是我们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初浅做法,通过实践活动使我们得出在幼儿时期,通过美术教学活动这一形式,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有效的,是切实可行的,只有放开幼儿的手、脑才能让幼儿在想象的世界里遨游,只要有目的培养幼儿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创造思维培养,才能收到最佳教育效果,使幼儿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地发挥。

篇7: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探究论文

------------------录入时间:2005-11-2 16:45:00 阅读人次:348

当前,在大力推进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己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智障儿童作为儿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接受特殊形式、特殊内容的教育,但最终目的也应该是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只有他们的各方面素质从根本上提高了,才能增强生活理想、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从而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减轻家庭、社会的负担。而培养智障学生的这些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一、培养动手参与意识。

l、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

(1)、以新激趣: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智障学生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鲜感。如,在上《美丽的颜色》一课时,把三原色中两种颜色相调和,就会出现另一种颜色,这一变化,智障学生没有见过,觉得很新奇,很好玩,兴趣顿生,最后轻、中度智障学生也能自己发现规律,知道了红加黄变为橙,红加蓝变为紫,黄加蓝变为绿,而橙绿紫三种色又叫三间色,智障学生们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2)、以美激趣:“美”是美术课具有的独特的优越之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当面对智障学生进行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智障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需要和审美潜能。如能使智障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就会收到“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响”的效果。

2、沟通情感:我们的智障学生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了解智障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智障学生动手参与意识的培养。

(1)、缩短师生距离。实验表明,教师在教学中与智障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因此,教师可采用主动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后面的智障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智障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参与创造条件。

(2)、给予学生安全感。绝大部分智障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智障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智障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做出的作品不论好坏,特别是做的不好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那么,即使没把握,智障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当智障学生失败时,教师应给予帮助和鼓励,给智障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当智障学生成功时,教师要给予表扬肯定,使每个智障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愿意动手动脑、参与创造。

二、培养动手参与能力。

教学是教和学的活动的统一体。教学方法既包含教师的教法,又包含学生的学法。重视智障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实现从教到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系统地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使智障学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动手动脑参与学习,进行创造。

l、加强技法训练。美术课对技法的要求很高,这是智障学生正确描绘制作对象,进行创作的基础。技法训练包含的内容较多,如:蜡笔、彩笔的勾线、上色;泥塑课的揉搓粘画;手工课的折纸、裁剪、粘贴,„„因此,既要着眼于全班同学,又要照顾个别轻度或重度智障的智障学生,因材施教;既要表扬鼓励,又要具体辅导,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上的困难。

2、拓展想象空间。“想象是创作的源泉”世界上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但对于智障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都不如正常的儿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只有多通过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活动进行补偿,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智力。

(1)、实物演示:利用实物展示或表演的方法,联系己有知识经验进行想象。如上《纸盒车》一课时,可以先出示几辆漂亮的纸盒车,让学生观察外形、颜色等,然后拿出更多漂亮的纸盒,让学生试着拼摆出车的样子,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如:什么样的纸盒做车头、什么样的纸盒做车身、或想象这个纸盒可以做什么等等。智障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不仅了解了车的结构,而且又发挥了想象力制作出不同用途的车、多功能的车等新颖设计,虽然,这些车大多数看起来不是很象样,但是,通过智障学生对自己制作过程的表述,看得出他们的思维正在拓展,他们的想象力也会腾飞。

(2)、语言表达:即利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使智障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根据自身体会大胆想象。在添画课《小鸭》一课中,教师可有意识的讲述关于小鸭的故事,把学生的思维越迁越宽,让他们仿佛进入了想象中的小鸭世界,和小鸭共同游戏,学生进入情境后,添画出的小鸭可爱有趣,神情兼备。增强了对小鸭的感情,还能讲出生动的故事来呢。

(3)、媒体应用:即利用电视、录像、投影、多媒体等音像手段创设情境。这一方法可视性强,时空转换快,吸引力大,能帮助智障学生为他们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创造动手参与机会。

智障学生有了动手参与的兴趣、能力,还必须有参与机会,否则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智障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机会。

l、在课堂上进行绘画作品、手工作品的展览,让智障学生在“看”中参与。绘画和手工是由外在形式构成的可视图像,智障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特别是同班同学的优秀作品展览,一定程度上,学生都爱看,看了之后还会自觉地学习其中的优点。在上课前,拿一些前几届或自己班的优秀作品展览,请同学按小组分别上去看,如:让轻度的智障学生看优秀少儿美术作品;让中度的智障学生看轻度的智障学生的优秀作品;让重度的智障学生看中度的智障学生的优秀作品。智障学生对此较感兴趣,看得仔细,学得认真,因为这时的看,关系到自己的具体操作,而且,他们也能感觉到只要在努努力自己也能画出、做出那样水平的作品。教师若再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下那些作品各方面的优点,智障学生掌握得就越快,越全面。同时教师提出要求,布置任务,智障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智障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也有很大的益处。

2、让智障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在“教”中参与。在传统教育中,师讲生听。这种课堂气氛中的学生沉闷、压抑,主动性不能很好发挥。心理研究成果早己提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情绪积极,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对智障学生来说,这一点更是如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智障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在做的同时,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3、让智障学生学会评价,让他们在“说”中参与。大部分美术教师在作业讲评中多采用教师讲评法,可它受教师个人的年龄、性别、知识水平及爱好等的影响,往往会挫伤智障学生的积极性,遏止智障学生的思维与个性发展。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并根据智障学生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在面对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时候一般以师生互评为主。当面对轻度智障学生的时候,一般以学生互评为主,让几个同学相互评价对方的画,把个人的审美标准和制作心得表现出来,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在这一形式的评价中,还可以让轻度智障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评价标准。对于在美术方面有些特长的智障学生来说,还要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作客观、公正的评价,强化优点,如果发现了不足或有了新的创意,可以把作品取回重新修改,完善作品。

篇8: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探究论文

灵巧的手是一个人大脑发育良好的标志之一。在大脑中支配手部动作的神经细胞有20 万个, 而负责躯干的神经细胞却只有5 万个, 可见大脑发育对手灵巧的重要性, 而手动作的灵敏又会反过来促进大脑各个区域的发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眼过百遍, 不如手做一遍”。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动作的发展是幼儿智慧、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因此, 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强调, 手就是外部的大脑, 要开发孩子的大脑, 首先要从手指开始。手的精细动作是锻炼大脑的体操, 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 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和全面培养的同时, 还应把幼儿生活实践能力作为主要培养目标之一, 把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

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其意义有三:一是手的活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二是手的活动能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三是手的活动能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在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有效地促进幼儿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 提高多种能力及协调性。

(一) 在健康领域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的目标中要培养幼儿手的动作灵活协调。根据幼儿年龄特点, 培养幼儿熟练的使用勺子、筷子, 正确握笔, 沿轮廓线使用剪刀剪出直线或曲线图形等, 这些都是促进幼儿手的动作灵活协调的有效活动。在健康领域中还可以通过拍球、跳绳、滚圈、钓鱼、推小车等活动提高幼儿手眼、手脑的协调能力。从小班开始, 注重孩子使用劳动工具、器械的正确方法, 到中大班开始练习手的技能, 促进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肢体协调发展。

(二) 在语言领域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指南》在语言领域中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 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 在语言活动中, 创设有情景的环境, 让幼儿边讲述故事边操作人物手偶, 激发幼儿语言表达兴趣。如:故事《小熊请客》中的对话很有趣, 有韵律感, 幼儿都很喜欢这个故事, 教师创设一个木偶剧场的环境, 先让幼儿共同动手创作绘画故事背景图, 再让孩子亲自操作手偶, 扮演角色, 一起模仿故事中的对话。

(三) 在社会领域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幼儿园开展的“大带小”活动, 大班幼儿教弟弟妹妹穿鞋子、叠被子, 小班幼儿向大哥哥大姐姐展示他们穿衣服的本领。在“三八”节日教育活动中, 以“我是妈妈的小帮手”为活动主题, 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如:打扫房间、摘菜、拿碗筷、洗小物品、给妈妈做小礼物等, 既培养孩子对妈妈的情感, 又培养动手能力。在日常生活中, 父母要刻意培养孩子自己到水喝, 擦桌子, 扫地, 整理玩具, 洗手绢等日常生活技能。

(四) 在科学领域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探索活动同时也是操作活动, 只有去动手操作, 才能激发探索的愿望。在认识叶子的探索活动中, 孩子们从院子里捡起片片飘落的叶子, 观察、寻找不同形状的叶子, 做叶子贴画、叶子标本等, 都体现着幼儿求知、探索、操作的愿望。在排序活动中, 让幼儿通过串不同颜色或不同形状的珠, 使他们在动手动脑中掌握知识。在结构游戏中, 提供多种结构材料, 如:积木、插塑、沙石、泥土、冰雪等, 让孩子在游戏中探索求知, 通过动手掌握技能。在认识物体性质的活动中, 给他们棍子、绳子让他去敲、去拼接、去发现事物的特性, 在玩泥巴的过程中让他们去体会泥土的可塑性, 使他动手又动脑。孩子在动手时学会了技巧和专心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延长了专注时间, 培养了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

(五) 在艺术领域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艺术活动是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艺术领域的教育活动中, 各年龄班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动手操作能力的特色活动。小班可开展“折纸“”撕纸“”剪贴”等活动。2 岁半的孩子从简单的一步折纸学起, 到3 岁时可学2-3 步的折纸、撕纸, 3 岁开始学拿剪刀, 先学剪纸条, 后学剪图形, 可以用纸条贴成链条或方纸贴成花篮等。中班开展“纸浆泥“”创意画“”挑花绳”等活动。充分开阔幼儿思路, 让幼儿通过动手引发动脑思考。大班深入开展“粘贴画“”艺术美工”“十字绣”等活动。提供丰富的材料, 如:米、瓜子皮、树叶、纸绳等进行粘贴, 还可利用废旧材料, 如;果冻盒、纸杯、牙膏盒等, 进行手工制作。总之, 各年龄班结合年龄特点与幼儿兴趣, 让幼儿小手肌肉群通过捏、搓、画、折、挑等多方面技能操作得到锻炼, 边动手边动脑, 在实践操作中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 充分满足幼儿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此外, 音乐教学中的歌表演、律动、音乐游戏, 舞蹈教学中的手绢舞、扇子舞等都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及身体协调性的有益活动。

幼儿园为孩子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机会, 并重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让幼儿在做中学、学中做, 有效促进幼儿智力、身心协调发展、全面发展, 让幼儿终身受益。

摘要: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开发幼儿大脑, 促进智力发展, 提高创造力和自信心, 对幼儿的发展影响深远, 意义重大。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年龄特点及个体水平差异, 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之中, 积极为幼儿创设有利的环境, 提供丰富的材料, 组织多彩的活动, 深入挖掘动手操作的多方面教育因素, 将幼儿动手能力作为一种素质, 切实地落实到每个幼儿身上。通过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让孩子们在做做玩玩中动手动脑, 促进智力与身心的协调发展, 让幼儿终身受益。

关键词: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活动,协调,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华东七省市、四川省幼儿园、教师进修教材协编委员会.《幼儿园各科教学法》上海教育出版社

[3]苏霍姆林斯基编翼, 杜殿坤.《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主编苏京平.《托起朝阳》.中国教育出版社

篇9: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探究论文

关键词:美术活动;小班;动手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7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050

小班幼儿手指小肌肉群还没有发育成熟,有些动作还不够灵活,所以画出的东西总是不象,表现不出他们的内心希望画的东西来,在活动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鼓励以及引导,通过操作、实践活动,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发展其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笔者主要谈了怎样在小班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一、创造和谐环境,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

幼儿美术教学需要创设良好和谐的环境,让幼儿受到艺术氛围的熏陶,好的、美的作品,能够给孩子美的享受和启迪。小班幼儿入园后,首先,带领他们参观美术活动室,让幼儿观看和抚摸其他幼儿的美术作品,能够将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激发出来。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去大班中参观,让幼儿感受作品做出的过程,激发其创作的积极性。这样幼儿就有了动手操作的欲望。最后在幼儿开始下笔作画时,他们往往会信心不足,不敢轻易落笔,这时老师要及时进行鼓励以及引导,可以夸幼儿画得漂亮,并将幼儿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同时促进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借由绘画,让幼儿自由发展动手操作能力

绘画是幼儿表现美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儿童能够通过画笔比较直观的进行外界事物感知,通过笔头,教师可以了解幼儿活泼的思维,感受纯洁的心灵。幼儿大都喜欢画画,教师就需要根据小班幼儿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尽量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自觉自主地投入其中。通过练习,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动手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

三、引导幼儿参与手工活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一) 在折纸活动中促进幼儿动作灵活性的发展

折纸这项活动充满了智慧,幼儿在折纸时,为了做好某个图形,便必须反复的实践、开动自己的脑筋,并进行思考,这样才可能让自己折的物体符合自己需要。每一次进行折纸都是尝试新的方法。尝试的过程中,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以及动作准确性也能够得到提高。

(二)在剪纸活动中促进幼儿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

剪纸可以锻炼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使幼儿安静下来,专注地做一件事;使幼儿的双手变得更加灵活。基于这些好处,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手工活动中穿插剪纸的内容。小班幼儿年龄比较小,在家中基本没有使用过剪刀,在剪纸时无法掌握正确使用剪刀的方法。小孩子都比较喜欢游戏,教师可以利用生动有趣的语言,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在游戏中进行手工操作教学。为了帮助幼儿更快的掌握正确使用见到的办法,笔者还进行了顺口溜的编写。

(三) 在泥工活动中增强幼儿动作协调性的发展

幼儿园泥工活动是运用黏土、橡皮泥、面团、纸黏土等进行物体造型,在幼儿手工操作活动中,泥工深受幼儿喜爱。当他获得一块橡皮泥的时候,他会很高兴地反复揉搓、捏弄着,这时幼儿的手指和肌肉便参与了锻炼。色彩鲜艳的橡皮泥激发了幼儿操作的兴趣,同时教师为幼儿选择他们所熟悉的、感兴趣的、立体的物体形象,幼儿在做做玩玩、认识感知中增强了手部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增强了幼儿双手动作的协调性的发展。

四、在美工区域游戏活动中,不断强化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幼儿精细动作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是需要反复尝试、锻炼、操作的活动,而美工区域游戏活动给他们的动作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于是在美工区域活动中我会结合主题,或根据季节和教学主题的延伸,尽可能地多投入一些能锻炼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材料,比如:旧纽扣、大小不等的瓶盖、瓶子、纸盘、纸杯、纸盒等,还投放了各种彩笔、白纸、油画棒等孩子们比较喜欢的操作材料,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在游戏活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从而推动幼儿精细动作向熟练性发展。

篇10: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探究论文

折纸是我国民间流传很广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游戏,是一种最经济、最简易可行的手工劳动,是幼儿园手工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锻炼孩子的手部肌肉,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的重要途径。折纸活动虽然没有音乐那明快的节奏,但它手脑并用,孩子们通过折一折、玩一玩、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把各种抽象的概念和方法,贯穿于具体形象的操作之中,这既满足了幼儿好奇、好动、好试探、好模仿的心理需求,同时也使孩子们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如今,在很多幼儿园,由于孩子多,条件限制,加上折纸活动集体辅导的难度相对较大,以至很多教师不愿意或很少开展折纸活动,孩子们没有折纸的机会,更谈不上掌握一些折纸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所以当老师提供纸张时,要么孩子把纸当成投弹玩具,要么孩子把纸扯成了一大堆碎末,要么孩子的一片“老师我不会折”的喊声淹没你。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入,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关注幼儿的情绪体验,关注幼儿的有效成长。如:幼儿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是否能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在活动中是否有创造性发展,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是否体验到活动的快乐,感受自信和相互尊重等。折纸活动是幼儿十分感兴趣的活动,如何真正做到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折纸活动,并得到有效的发展呢?通过自己多年的折纸教学活动,谈些个人的实践探讨:

一、栩栩如生的纸艺作品欣赏是培养幼儿折纸兴趣的最好老师。

幼儿好奇、好探索,喜欢新鲜形象的事物:一吹就鼓的气球、展翅而飞的千纸鹤、蹦蹦跳跳的青蛙、色彩鲜艳的花朵……一张张普普通通的方形纸,经老师的双手象魔术一样,转眼间摇身一变,能变成各种各样的物体造型,呈现在孩子面前时;或借助电教手段,将一些美观、新颖的纸艺作品展示给孩子。孩子们在栩栩如生的纸艺作品欣赏的过程中,兴奋无比,跃跃欲试。他们会感觉折纸是一项十分神奇的手工活动,对折纸活动的兴趣也由然而生,更加的想自己动手去做。

二、形象生动的语言是指导幼儿参加折纸活动的有效方法。

折纸讲究一定的技能和方法,如:对边折、对角折、向反面折、找中线、四个角向中间折等;有时还强调整齐对称,如:对边折时要求边与边对整齐,对角折时要求线之间的重叠等;有的折纸作品步骤多、难度大。由于幼儿年龄小,当幼儿有足够的兴趣,满怀喜悦去操作时,会发现事实并非他想象的那么简单。面对困难,更多的孩子会失去信心。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必须将折纸活动形象化、游戏化,而其中形象生动的语言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在折纸教学时,为了将枯燥、难理解的专业术语转变为生动形象、童趣化的语言,我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讲解方法。如:将“对边折”称为“脸挨脸”,“对角折”称为“头碰头”,“向中线折”称为“关门”,“沿中线打开”称为“开门”,“折成双三角后”叫做“戴帽子”,“折双正方形”成为“做豆腐”等。这些语言的运用极大的提高了孩子参与折纸活动的兴趣,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折纸技能和方法。在折纸过程中,教师针对孩子的一些难点,同样可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指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用正方形纸折帆船,四个角向中心折,正反面共折三次后整个打开,再向后翻。幼儿非常难以掌握“向后翻”这一步,有的是不敢翻怕弄破,有的是不知道怎么做,这时,我就对幼儿说:“小食指当小虫,爬呀爬进洞洞里(折好的两个角),洞里真舒服,小虫伸伸懒腰,翻个身(翻一面),再把门关上。”故事性的语言,生动的讲解,幼儿一会就掌握了这一难点,帆船自然就做好了。

三、适时的鼓励是给予孩子在折纸活动中获得成功和自信的重要保证。

《纲要》中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由于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力、知识、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折纸活动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怎样使每个孩子在活动中“吃饱吃好吃出味道”,获取满足感和自信心?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教师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及时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察觉他们的需要,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当幼儿不能顺利完成作品时,老师应首先给予鼓励和赞许,再启发和引导,如:“你真棒!这些都是你自己做的吗?真了不起,老师真佩服你!那你再仔细看看,后面的该怎么做呢?你一定能行!”,然后再让孩子自己主动观察和思考,完成作品,还可以按情况给予适当帮助。当孩子确实有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进行讲解示范,让孩子掌握折叠的过程及难点问题,再完成自己的作品。而此时,教师的表扬和肯定必不可少。当幼儿已经独立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教师以欣赏的语言首先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再从不断创新的高度提出希望,促使其再创新。如在折青蛙的活动中,有的孩子能力强,顺利启发幼儿:你的青蛙做得真好!你试试,还能变成什么呢吗?在教师和幼儿合作探究下,新的作品完成了,青蛙变成了乌龟、大象,幼儿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感和自信。这样的教育方式,尊重个体,因人而异,更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有利于师生的互动。

四、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折纸活动的主要目标。在折纸活动中,仅靠教师的讲解示范和指导是远远不能满足每个幼儿的发展的。该怎样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认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来逐步实现幼儿自主的学习的目标。如小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再加上年龄和能力限制,在教学时尽量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主,让幼儿初步学习基本的折纸技能;中班幼儿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不断增强,教师可以让幼儿学习看简单的折纸方法示意图,如沿虚线对角折、对边折、向反面折等,逐步向自主学习过渡;大班幼儿处于抽象思维萌芽阶段,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可引导幼儿从观察步骤示意图过渡到图示示意图。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教学,孩子们掌握了一些折纸的基本技能,就可以轻松接受新的内容并可以举一反三。在我们传统的折纸活动中,一般是教师先讲解示范、指导幼儿制作、教师点评、幼儿作品欣赏等这几个环节。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注重于让幼儿模仿教师完成作品,限制和阻碍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甚至还打击了部分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幼儿的想象力很丰富,思维角度也与成人不同。为了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自我表现的能力,我有目的选择一些折纸活动,只告诉幼儿要折的作品名称,而不教折纸的方法,让幼儿自己去想象、思考、动手操作,然后希望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完成作品。如大班折纸活动《美丽的花》,我提供给幼儿各色彩纸后,说:“你会用这些彩纸折什么样的花呢?看谁想得好,想得和别人不一样。”孩子们用自己手上的纸,开始自己创作。在活动中,教师及时观察,启发幼儿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整合,发现幼儿的创新点,并鼓励幼儿相互学习和交流,获取新的信息和经验,通过整合、丰富和充实,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的作品,提高自己动手的兴趣。对于在折纸活动中出现茫然的幼儿,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帮幼儿克服困难,树立自信心。

五、集体团结协作,共享折纸活动的乐趣。

折纸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如大班折纸活动《向日葵》中,葵花的花瓣是由许多的小船制作而成,如果让幼儿独立完成,花费的时间长,容易造成幼儿疲劳,失去兴趣。让幼儿集体协作不失为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另如大班折纸活动《美丽的春天》。我让幼儿讨论春天的景物:河边的桃花、草地上的花朵、水中的青蛙、乌龟、小鱼、空中的燕子、嫩绿的柳条等,然后让幼儿商讨完成作品的方法,让幼儿自主的进行分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当一幅美丽的春天图制作完成时,孩子们多么快乐,他们体验到了集体的力量,体验到了团结协作的乐趣,更增强了对折纸活动的无限兴趣。

上一篇:最新故宫导游解说词下一篇:青年志愿社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