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美术活动中 幼儿创造的七大优势

2024-05-20

浅谈在美术活动中 幼儿创造的七大优势(精选6篇)

篇1:浅谈在美术活动中 幼儿创造的七大优势

浅谈在美术活动中 幼儿创造的七大优势

摘 要:美术活动是幼儿喜欢的一项活动,幼儿通过美术活动,表达自我的情感和与他人的情感。美术活动是幼儿表达内心世界最直接的一种方法,幼儿能够表达内心的快乐,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关键字:美术教学活动;创作;运用 ;渗透。

美术是一种简单又复杂的造型艺术,它独特的创造力表现是美术活动本身的一项属性,因此,幼儿美术教育也是培养创造精神的一个课程。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让每个幼儿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用自己的意愿来创造,从小培养创新的人才呢?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给了广大幼教工作者很大的感触。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正是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所言。他强调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认为:培养创造力,必须把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对小孩子的创造力予以适当的培养。他提出创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原则之一:“解放儿童创造力”,在当今实施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起着较高的指导作用,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实现着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创造性地自我表达和自我表现的目标。

美术教学活动能够鼓励孩子自由的去创作,能够抒发孩子开心的情绪,可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美术也是具有创造性的一门活动,充满了幼儿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幼儿大胆的想象、自由的创作,用美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怎么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呢?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解放幼儿的头脑,使他们能够天马行空的想象;解放幼儿的双手,使他们能够大胆的动手操作;解放幼儿的眼睛,使他们能够大胆的动手操作;解放幼儿的眼睛,使他们能够仔细的观察;解放幼儿的嘴,使他们能够自由的表达想法;解放幼儿的空间,使他们能够获取更丰富的学问;解放幼儿的时间,让他们能够尽情的创造。”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是解放孩子创造力的创造之神,他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啊!只有你回来,才能促使参天大树的成长。”

一、美术教学活动能够发挥幼儿想象力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旨在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把幼儿禁锢的思想解放出来。在以前的教学观念中,大部分都是以范画式为主,偏重于教师为主体,孩子去临摹作品,画什么有教师去固定的,完成的作品没有太大的差异,都是大同小异。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以幼儿为中心,他们的想象不能被老师的范画局限了,应该给孩子一个自由创作的环境。幼儿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他们与成人不同,在他们的心里,他们绘画出来的东西都是没有规矩的,是幼儿自我意思的反应。在他们绘画的作品里面,教师不用刻意去注重色彩的搭配,也不用太注重画出来的形象有多逼真。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式的提问,引导孩子自由的想象,把他们见过的好玩的事情,可以通过他们自己的想象用美术绘画出来。

如中班美术活动:“送妈妈的礼物”,一开始设计的时候,是让幼儿设计一条项链,作为送妈妈母亲节的礼物。美术活动不应该局限幼儿的想象,后来改成你想送什么礼物给妈妈呢,通过提问的方法,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说:“我想做一张贺卡送给妈妈,我想折一朵花送给妈妈,我想画一幅画送给妈妈……孩子们的想象,真的是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

每一个幼儿都是魔术师,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创造力。在幼儿自由自在畅想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孩子在话语中得到尊重,并给予幼儿肯定的答案,鼓励孩子大胆的去表现,能够自信的去创作美术作品。

二、美术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幼儿情感能力 美术教学活动是一种融形、色、情节为一体的艺术活动,很受孩子的喜欢。教师进行美术教学活动的时候,也应该注重情感教学,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激发幼儿良好的情感与态度。克鲁普斯卡娅说:“老师光爱不够,必须要善于爱。”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爱浸入学生心田,触动学生情感,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我们要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在教学时应该遵循以情施教的原则,对幼儿充满爱,充满理解,充满激情,充满信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幼儿倍感亲切温暖快乐,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美术教学活动能够陶冶幼儿的情操,给予幼儿情感教育,那五彩斑斓的色彩,多变的造型,完美的结构等,能够激发幼儿良好的情感,能够注重幼儿对美的感受,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如中班美术活动:“漂亮的手套”,活动以冬天天气很冷,小兔子没有手套的情境导入,以小兔子快过生日为由,让小朋友设计一个手套送给小兔子当生日礼物,能够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整个美术活动又以此情景贯穿始终,使美术活动更有趣,更能激发幼儿利用废旧布料进行美术创作活动的兴趣。通过幼儿自己的想象,设计一个自己想象的手套。每个幼儿在逐渐培养对美术创作活动兴趣的同时,在技能上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情感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最后我加入送礼物的活动,给予孩子一个情景的表演,能够促进幼儿良好情感的发展,更能有效的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三、美术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幼儿艺术审美能力

美是妙不可言,这是最美好的东西,有的时候很难寻觅到,我们可以大胆的去追寻,美能够让世界更加精彩。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审美教育,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审美能力,能够激活幼儿形象思维的能力,提高他们健康快乐的艺术审美情趣,促进幼儿能够全面发展的人格和品质。陶行知先生认为:“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应该让孩子自己用眼睛看,用心去大胆的创作,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知觉去感受美的能力,去识别生活中的事物,并用自己特有的形式表现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要唤醒儿童对艺术的兴趣,必须让他们感受到美术的魅力。”

美术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是对幼儿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而幼儿本身自己就有一股强大的艺术潜能,如:大班美术活动:“蔬菜造型”,蔬菜水果是幼儿身边最常见的东西,他们色彩都很鲜艳、形态也各异。幼儿通过自己的审美能力,利用各种蔬菜水果的特征,设计不同的造型,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是一个非常自由的创作,幼儿自由想象、动手拼摆设计造型。每个幼儿对艺术的感受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观点,往往不需要成人规定太多的要求,能够主动的自我探索方法和技能,幼儿能够靠自己的感受,创造出丰富的造型、多彩的颜色,并提高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

如大班美术活动:“美丽的贺卡”,节日的贺卡。有的孩子从家里带来了圣诞卡,有的孩子带来了新年卡,并聚在一起相互欣赏、讨论。作为老师看到这个场面,在高兴的同时,又冒出一个想法,这些贺卡虽然美丽,但都是从超市里买来的。孩子的想象力无限丰富,为什么不让他们在收集、观察、欣赏感受的基础上自己制作贺卡呢?带领幼儿观察认识了不同的制作材料,引导幼儿知道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幼儿自由的选用材料制作贺卡,最后把自己制作的美丽的贺卡,送给自己的好朋友,不仅能够增进幼儿之间的感情,也能让幼儿欣赏到别人的作品,提高艺术的审美能力。

四、美术活动激发幼儿美术创造的欲望

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的创造力常常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起来。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那些世俗的东西中解放出来。那么,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是否有束缚孩子个性和创造性的现象呢?答案是肯定的。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临摹为主要方法,画什么和怎么画都是老师规定的,幼儿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压抑了幼儿的创造力。要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童心自然流露,充满激情地自由创作。首先解放孩子的头脑,让其自由想象和思维。教师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引导幼儿思考。

如小班美术活动:“月饼”,老师的提问可这样层层设置,一块圆圆的饼干像什么?咬一口后像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像轮胎、像月亮、像小船、像蘑菇、像小山……想象的魅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大班主题活动中的美术教学“神奇的太空”、“神奇的森林”、“会变的小手”、“有趣的汽车”,等等,在绘画前,我们会让幼儿大胆地去想提问、想象,效果都较好。

如:“大鞋的联想”,我们将一只大鞋放在天空、海洋、森林、沙漠等不同背景下,问幼儿:大鞋像什么,孩子纷纷说像轮船、像汽车、像房子等。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出一幅幅新奇的作品,有的把大鞋想象成一艘潜水艇,许多美丽的鱼儿在围着她做游戏;有的把大鞋想象成一幢高楼,一楼住小兔,二楼、三楼住小猴子和小松鼠,门前还有大花园……

幼儿自由发挥的同时,老师首先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鼓励和支持孩子大胆表现,不以简单的“对”或“错”、“像”与“不像”去评价孩子,让幼儿充满自信地去创作,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自我。

五、美术活动能增强幼儿自我表现的能力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一大支柱,而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幼儿美术创作容易受思维的符号性和自我中心性影响,往往凭直觉表象而进行,因此,具体美术操作活动对促进幼儿发展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十分必要。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幼教工作者应该像爱迪生的母亲学,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可见,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让幼儿手和脑并用,是培养创造力必要的途径。我们从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入手,积极为幼儿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拿笔临摹教师作品为主的单一方法,让幼儿在作画前先动手感知,再动笔画。

例如:在美术活动“小草和小花”中,我出示了一张范例让幼儿来观察并绘画,这时小朋友会问:“怎么画出来的?”、“为什么小花是花菜画的?”这时,我让幼儿用切开的和未切开的花菜进行尝试,让他们主动创造出小花。有的幼儿用花菜根敲出来,说是一颗小石头,“对呀!你的发现真不错”,我时常用鼓励来肯定他们创造。

六、美术活动能解放幼儿的嘴巴

陶行知认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我们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给孩子以充分的机会,让幼儿积极地提问,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所想、所感。

1.给孩子问的自由。让幼儿从问题的解答中,增进有关美术知识。如在欣赏《狮王进行曲》中,提问: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一位幼儿问:“为什么在节奏谱子中,狮子的叫声要画弯曲的线?”这时我引导幼儿相互发表意见,有的说:“因为狮子的叫声一会响一会弱”;还有的甚至说:“是因为狮子叫起来又响又长,所以用长长的曲线……”我们在肯定幼儿回答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幼儿们明白:长长的声音符号可以用长波浪线来表示。经过幼儿间、师生间的质疑释疑,幼儿加深了印象,增进了知识。

2.给孩子讲的机会。让幼儿能充分地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利于教师读“懂”孩子的作品,引导孩子继续创造。如:在绘画“我们的教室”时,发现一位小朋友的画中一片漆黑,我问:“你画了什么呀?”他笑着说:“这是晚上的教室,没灯又没人。”我忍不住大笑了起来,真是佩服他所谓的理由。又例如:在绘画“蚂蚁搬豆”活动中,一位幼儿在画好的蚂蚁上涂黑色,把原来画好的蚂蚁涂掉了一半。老师问他为什么要涂掉?这个孩子却毫不含糊地回答:“蚂蚁爬到洞里去睡觉了。”教师恍然大悟,忙引导说:“你能让我们知道蚂蚁在洞里呢?”孩子停了片刻说:“给它开个窗吧!”说着给剩下的半只蚂蚁画了一个框。看,孩子的创造不是在讲的过程中又得到提高了吗。

3.给孩子评的权利。我们改变过去以教师的评讲为主的现状,积极引导幼儿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自评和互评中提高审美能力。如:幼儿完成作品后,让他(她)说说自己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哪里还不够?让每个孩子看到自己的成功之处,增强创作的自信。同时开展幼儿间的互评,在主动参与中达到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目的。如:画“奇特的房子”时,一位幼儿创造出了形状奇特的“自动救火房”,同伴评价说:“他的房子想得好,和别人不一样。”“他的画得背景太花,房子看不清楚。”……针对幼儿园的评价,教师马上引导:“用什么方法能让我们看清楚房子呢?”幼儿纷纷议论说:“可以在房子外面勾黑线。”“可以在房子外面涂白色。”“把背景涂掉一点。”他们想出了许多种修改的方法,充分表达了观点,提高了审美的能力。

七、美术活动提供幼儿美术创造的条件

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创造力。

在美术教育中,首先,要扩大幼儿的学习空间。生活经验是幼儿园进行美术创造的源泉,幼儿进行绘画创作主要依靠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带领幼儿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去观察、去体验,特别是让幼儿积极地去参与游戏活动,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创作灵感,从而使幼儿受到情感的、艺术的、综合的、直观形象的教育。如:画《春天》,教师在课前带幼儿在户外观察,寻找春天的秘密,带着问题去欣赏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让幼儿在自我观察、发现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事物用绘画语言来表现,这样既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使画面丰富多彩,充分表现了孩子的个性。

其次,要拓展幼儿认识的眼界,提高审美意识。

如:欣赏课,在图片欣赏中让幼儿观察自然景观,观察建筑、环境设计、产品装潢、广告设计等。有条件还可以带幼儿出去走走、看看,培养生活情趣,提高审美修养。又如:启发创作时,欣赏大师作品和优秀儿童画,为儿童提供可接受的高层次的欣赏素材,开阔眼界,积累经验,增强绘画信心,激发表现欲望。

最后,要营造自由、愉快的心理空间,让幼儿轻松愉快地学习。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幼儿创造、完全展现自我的两大主要条件。在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中,幼儿的心情轻松愉快,无压抑感,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中,容易形成创新意识与具有个性化的创作。过多的行为规范和指责,将不利于激发幼儿自主、主动学习热情。为此,教师要理解孩子,避免指责,变指责性的语言为启发式的询问。如:变“你的手画得太长了”为“这个小朋友手伸得这么长在干什么呀?”;变“太阳明明是红的,怎么会是绿色的吗?”为“你画的太阳和别人的不一样,肯定是有秘密吧?”等等。教师用充满好奇的语言去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愿意积极参与活动,把全部精力和注意力都集中于活动之中,在轻松、快乐气氛中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在现代幼儿美术教育中有着很高的借鉴价值。我们坚信,只要教师们能认真研究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的内涵。

结合当代幼儿的实际灵活运用,就一定能发挥好美术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整体功能。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创造宣言.中国教育出版社,1992.02.[2]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篇2:浅谈在美术活动中 幼儿创造的七大优势

平湖市独山港镇全塘幼儿园王秋叶

摘要: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幼儿感性地把握世界,用美术来表现自我,表达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过于呆板教条,因此我们尝试改革美术教学,使美术教育以培养幼儿创造力为核心,培养审美情趣为基础,教师对幼儿进行创造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培养幼儿的感性认识;调动各种感官感受,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欣赏作品继而鼓励幼儿大胆地去实践美术课程。最后,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挖掘幼儿的创造力。

关健词:幼儿园 美术教育活动 创造力 幼儿 教师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它以独特的教育方式,发展和完善了人的身心;它是一种情感教育,是满足幼儿审美情感需要的教育。幼儿对美术教育活动有一种天然的嗜好,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幼儿感性地把握世界,用美术来表现自我,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看法。

孩子的内心世界因受语言的限制,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却可以借助美术教育活动展现出来。美术教育活动又是孩子理想的翅膀,孩子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理想,可以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尽情发挥。孩子是最有创造力的。孩子幼小的心灵是自由的,他们往往不顾清规戒律的约束,也不顾客观情理的束缚,能想成人没有想到的东西,敢做成人不敢做的事情。所以,孩子的创造意识也是最容易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挖掘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感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过于呆板教条,不利于孩子尝试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开发。我们大胆尝试美术教学活动的改革,使美术教育活动以培养幼儿创造力为核心,引发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从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鼓励幼儿大胆地去实践,去尝试。这对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在这里,我想就自己的美术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对创造的欲望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做有趣的事,不仅能够得到情绪上的满足,还能促进其身心的发展。孩子们常常在最初的美术教育活动过程中感到的是一种享受,一种满足,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在不断的涂涂画画中,孩子们对美术教育活动的兴趣越来越高。

《纲要》在第二部分“教育内容和要求”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也指出: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是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之一。现实生活的声、光、形、色都能激发起幼儿的兴趣,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美术教育活动的题材是最捷径、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我们在组织美术教育活动时,如果选择了孩子感兴趣的题材,活动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孩子感兴趣的题材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创造热情,使孩子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之中,还能将孩子的创造力充分地展示出来,使美术教育活动成为孩子表现、表达和展示自我的好形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选择孩子易于表现的事物。易于表现的事物首先是其特征鲜明、形象生动可爱的,能够引发孩子的创作欲望。如造型各异的瓦罐、大小不同的石子、千姿百态的花草、形状不同的树叶等都是很好的选材。

2.选择孩子身边刚发生和最熟悉的事物。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事情会在他们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引起他们的联想,并能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越是孩子熟悉的事物,越能引起孩子的强烈兴趣,这种兴趣会使孩子自觉地将美的事物变成自己表现的对象。如:《好吃的糖果》、《淘气的小猫咪》、《快乐的自助餐》、《采摘水果》等内容,就是孩子比较感兴趣的题材。

3.故事、游戏和动物是孩子们的最爱。优美、有趣、富于幻想的故事,开心、有趣的游戏,活泼、可爱的小动物都是小朋友的最爱。这些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还能为孩子的创作提供表现的空间。因此选择《小老鼠的故事》、《森林运动会》、《恐龙世界》、《捉迷藏》等内容,在激发孩子创作热情的同时,可激发孩子的想象与创造。

4.选择的题材要生活化。选择的题材内容要来源于孩子生活,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及年龄特点。如小班可选择《种子宝宝长大了》、《我爱洗澡》、《妈妈的长头发》等,中班可画《我自己》、《太阳娃娃》、《到处旅行的蜗牛》等,大班可鼓励孩子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现出来,如《从家到幼儿园》、《我的好朋友》等。这样的题材接近孩子的生活经验,他们感兴趣,并能发挥出自己的表现力。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创造活动,开放式的陈述,使幼儿敢于对知识的未来发展作大胆的推测和联想,使幼儿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创造的冲动和行为。在一次美术教育活动中,我发现有一个小朋友把画面上的太阳画成了绿色,当时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创造行为,也可能是无意的个性化行为。我就问她:“你怎么把太阳画成绿色了?”她说:“我觉得红太阳太热了,我不喜欢热,想让它变得凉一点。” 我夸张地说:“瞧!小微画了个绿太阳,在绿太阳下做游戏多好呀,真舒服!绿太阳还有什么好处呢,你能画给大家看看吗?” 顿时,幼儿们象炸开了锅,纷纷把自己想到的画了下来。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就似万花筒般奇异而美不胜收。

二、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感性认识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这对幼儿的思维想象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没有具体的材料让幼儿依赖,很难令幼儿想象,进而去创造。因此,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才能使想象和创造有更大的空间。教师可通过多种方法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培养幼儿观察力,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使幼儿学会灵活多样生动表达客观事物的能力,利用多种手段多种工作来达到丰富的效果。大自然是美术表现的丰富源泉,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应经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例如:在教幼儿画《美丽的树林》的时候,我课

前带孩子们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木,然后请幼儿自由讲述他们看到了一些什么样的树,怎样的树干、怎样的树叶、怎样的树枝------通过幼儿的回忆再现观察的物体,我还通过图片、录像等手段总结归纳,并与几何图形、夸张变形等相联系,使孩子了解到各式各样的树木之间的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规律。在活动中,我鼓励孩子们按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幅关于树林的作品,结果我发现孩子们画出了千奇百怪的树木。可能有人会说“怎么会有这样的树木”那又怎样!不是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嘛: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在这基础上,我还启发幼儿在自己画的这片树林里进行添画,孩子们更来劲了,不光树是我们不常见到的,动态的情景也是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他们还把动画片中的一些东西搬了出来。其实,我们家里饲养的猫、狗、羊,动物园里机灵的猴子、威猛的狮子老虎、美丽的孔雀------也都可成为我们的活教材,看到这些可爱的动物,孩子们对它们形象的表现更为主动。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可见大自然不仅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也促进了他们智慧发展,丰富了孩子们的整个精神世界。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曾有这么一句名言:“自然总是美的”。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换、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幼儿开启了想象的大门,发现了美、创造了美。

三、调动各种感官,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要培养他们的具体感,所谓具体感就是将模糊的稍纵即逝的表象、幻想,变成清晰的、具体的、永久保存的图像,就是要把头脑的想象具体的表现出来。怎么表现?也就是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因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系统。

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想象、涂色,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让孩子闭上眼睛闻各种各样的气味,边闻边想象,刺激孩子的嗅觉系统,然后通过交流,用各种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放上不同质地的、不同规则的物体,让孩子摸一摸,刺激他们的触觉系统,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大胆的描绘。

放一段音乐,让孩子们仔细倾听,刺激他们的听觉系统,让孩子们用手上的绘画工具表示听到音乐后的感受。

这些尝试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会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积极性、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丰富的材料也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条件。

美术教育活动是实际的操作活动,多种多样的工具和材料可以直接刺激幼儿的创作欲望,在室内,我们为幼儿创设了美术教育活动区域、绘画区域、手工区域。还有各种材料,如:油画棒、彩色笔、水粉笔、棉签、印章、剪刀、石子等。给幼儿提供方便,让他们自发地按照自己的喜欢随意表现。如画“各种动态的鱼”,给幼儿提供了树叶、彩笔、水墨、水粉等。幼儿有的用水墨画,有的用树叶贴,有的用手指点画,有的用油画棒画,充分满足了幼儿创造表现的愿望,给幼儿的创造行

为提供了条件。

五、欣赏作品,从而挖掘幼儿的创造能力。

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从中可以激发起幼儿另外的创造潜能,因此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做法:及时地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幼儿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在幼儿完成作品后,教师可把幼儿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乐于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

欣赏、观摩大师的作品也是幼儿绘画的一种形式,介绍和张贴凡高、米罗、毕加索、莫奈等大师的作品,能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

通过欣赏好的美术作品,多种形式的美术鉴赏,适合幼儿欣赏美的特点的环境布置以及创造性的美术教育活动,使幼儿逐渐领悟到作品美在哪里。从对比、协调对称均衡多样统一,节奏和韵律等美的规律,使幼儿接纳到其原有的心理结构中,获得创造性表现自己审美感受的能力。因为幼儿的审美感知的特点具有直觉性、整体性和同一性,所以幼儿对事物的认识特征在于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以直觉行动为主,他们对事物的感知从笼统到分化。为此,在名画欣赏时,教师要选择富有生命力的,适合幼儿年龄阶段的,和生活较为贴近的内容及有趣的活动方式。在名画欣赏活动中,老师不要直接告诉幼儿画的内容,画家的用意,而是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充分用直觉去感知。如在欣赏徐悲鸿的《八骏图》时,我先播放马叫和马蹄声,引起幼儿的注意,然后出示画面让幼儿观看,同时以一连串的问题导入:“你刚才听到的是什么声音?”“从哪里发出来的?”“它们在干什么?”“它们长得怎么样?”一步步引导幼儿从笼统到局部细致地感知。幼儿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群可爱的马”“我看见有两匹马好象在说话”“它们跑得很快,在比赛呢”“前面的大马回头叫小马快点”,“有一只马跑不动了,头低下来了”“我觉得这些马长的很胖”“有的是白的,有的是黑的”在幼儿的欣赏讨论中,观察力逐渐提高了,同时创造力也得到了挖掘。

幼儿处于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这时期的幼儿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兴趣广泛,可塑性强,是个体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是这一时期幼儿进行素质启蒙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未来学家奈比斯说:“处于伟大变革的时代,我们最需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时代更需要有创造性的人才。面对新世纪和美术教育的总体目标,幼儿园教师要重视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以及幼儿的美术启蒙教育。对于幼儿的创造过程和作品都要给予认可,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的偏向,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和肯定。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篇3:浅谈在美术活动中 幼儿创造的七大优势

一、创造音乐形象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有了丰富的想象力, 才会产生无限的创造力。幼儿理解音乐往往要借助于想象, 把听觉、视觉所感知的形象联系起来成为音乐形象。

作为幼儿园教师, 我们要积极贯彻《指南》的精神:“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 理解他们欣赏时的行为。”例如:在让幼儿欣赏音乐《汽车嘟嘟》时, 为了不限制幼儿的思维,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事实上, 在开展此活动时, 幼儿会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 并且大部分幼儿都会联想到与汽车有关的事, 他们的依据是这首乐曲节奏快, 音色明亮, 听起来很激烈, 像汽车在飞驰。有的孩子会说:“我听音乐时, 想到了一只猴子骑车到森林里去旅游, 它穿过草地, 跨过河流, 来到了大森林。”还有的孩子会说:“我听音乐时, 想起了两位叔叔在一个星期天去进行摩托车比赛, 一会儿, 高个子叔叔在前面, 一会儿, 矮个子叔叔在前面, 他们都想得到冠军。”

乐曲中多种声音的不同表现力, 如音乐的旋律、速度、力度、节奏等都会引导幼儿创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 从中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并创造地表现出了各种音乐形象。

二、创编歌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让幼儿给熟悉的歌曲增添新歌词或改编部分歌词, 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高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 而且有助于幼儿体验自主探索和创造性参与的快乐, 获得某种成就感。在仿编歌词时, 教师可以选择节奏鲜明、结构工整、易于仿编并且为幼儿所喜爱的歌曲, 如可以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选择《小青蛙找家》这首简单的歌曲。实践证明, 孩子们非常喜欢创编歌词这种形式, 他们会争相编唱他们所熟悉的许多小动物, 如小花狗、小山羊和小红马等, 模仿他们的叫声, 并将歌曲扩展成七段或者八段。幼儿唱着自己创编的歌曲, 兴奋不已。再例如, 春天来了,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已学唱的歌曲《秋天多么美》, 鼓励幼儿重新填写歌词并进行演唱。

此外, 教师可以展示柳树、桃花、小草和燕子等图片, 以开启幼儿的想象大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幼儿在欣赏图片时, 三三两两地便会唱了起来, 有唱桃花的, 有唱柳树的, 并且幼儿都希望与众不同, 为此, 有的幼儿还将春天里有趣的故事编进歌词里。这也有利于实现《指南》所倡导的“能通过即兴哼唱、即兴表演或给熟悉的歌曲编词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的目标。

三、创编节奏

韵律离不开节奏, 节奏是音乐素质训练的开始。教师可以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结合语言训练, 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例如, 教师可以经常让幼儿玩拍手说话的游戏, 让幼儿听语言的节奏, 然后教师示范边说边打节奏, 如老师再见! (X X XX) , 我爱妈妈 (X X XX) 。通过教学我发现, 幼儿的想象力非常丰富, 他们会联想到闹钟嘀嗒嘀嗒的声音、汽车的嘀嘀声、敲门的笃笃声、火车行进中的咔嚓咔嚓声。有的幼儿甚至还可以用走和跑表示X X X X节奏, 爷爷奶奶您好! (XX XX XX) 。通过这种创编节奏的方式, 幼儿在想一想、说一说、动一动中提高了自身的创造力。

节奏是打击乐的灵魂, 在打击乐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为打击乐创编节拍, 然后让幼儿挑选某种最佳的节拍, 再和乐曲编配起来进行演奏。由于节拍是幼儿自发创编出来的, 所以活动中幼儿的情绪高涨, 气氛活跃。可见, 引导幼儿创编节奏有利于实现《指南》所倡导的“能用拍手、踏脚等身体动作或可敲击的物品敲打节拍和基本节奏”的目标。

四、创编动作

编唱边跳是幼儿活动的特点。据此, 《指南》提出“幼儿能用律动或简单的舞蹈动作表现自己的情绪或自然界的情景”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幼儿用动作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例如, 在欣赏《丰收锣鼓》时, 教师可以让幼儿模仿敲锣打鼓的动作, 以加深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在教《两只小象》歌曲时, 教师可以让幼儿根据歌词以及音乐的速度、节奏、力度等变化来创编动作, 然后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评选出一个最佳的动作;再如, 在学唱《金孔雀轻轻跳》这首曲子时,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一边欣赏动听的乐曲, 一边模仿孔雀优美的姿势。在开展此活动的教学实践中, 幼儿模仿的动作简单、形象而又滑稽逼真, 有的蹲着, 有的站立, 有的仰望, 有的俯视, 有的幼儿用胳膊当翅膀抖水, 幼儿无拘无束, 活泼欢快, 这就改变了教师满堂灌输单一技能, 而忽视音乐素质培养的弊端, 满足了幼儿表演的欲望, 并且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

实践证明:幼儿能理解音乐, 感受音乐, 表现音乐, 并且能够创造性地用动作来表现音乐。

五、开展作曲活动

让幼儿即兴地作节奏、律动、伴奏和旋律的创作, 并不是要求他们像作曲家那样, 一味地追求高质量, 而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创造才能, 开发幼儿身上蕴藏着的音乐潜能。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其实, 作曲并不神秘, 从出生到进入幼儿园, 幼儿从他们所接触的众多音乐作品中, 以及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 已经掌握了一些音乐本身的规律。

当然, 让幼儿作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可以从音乐的主题和乐句的创作开始。起初, 幼儿的作品可能会稍显幼稚, 这就需要教师多加鼓励, 抓住作品中闪光的地方予以肯定, 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创作的热情。随着视野的扩大, 知识的增长以及形象思维的不断发展, 幼儿作品的质量也会一点一点地提高。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曾说:“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音乐的联想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可见, 音乐活动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幼儿园教师, 我们要努力实现《指南》所倡导的“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和“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的目标, 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 充分挖掘教材的创造性因素, 引导幼儿创造音乐形象, 创编歌词、动作和节奏, 开展作曲活动, 以发展幼儿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 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 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摘要:音乐活动是借助于想象的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最佳载体之一。作为幼儿音乐活动的启蒙者, 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创造音乐形象、创编歌词、创编节奏、创编动作以及开展作曲活动等方式, 发展幼儿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 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 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关键词:音乐活动,幼儿,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黄山花.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指导浅谈[J].学前教育研究, 2006 (1) .

[3]潘文涛.如何在幼儿音乐活动中进行创新教育[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0 (1) .

[4]杨燕, 赵俊.在音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 1999 (4) .

[5]韩兰魁.奥尔夫教学法与幼儿音乐教育[J].音乐天地, 2001 (6) .

[6]于洋.试论学前音乐教育对幼儿成长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1 (6) .

篇4:浅谈在美术活动中 幼儿创造的七大优势

一、感受优美的自然环境,启发幼儿的想象源泉

优美的环境是激发幼儿美术联想、陶冶幼儿情操、促进幼儿素质提高的物质基础。陈鹤琴老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幼儿“多到大自然进行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幼儿与自然是相通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让幼儿去观察、去感受各种物体的形状、色彩,如奇山异石、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可爱的小动物等,它们都会给幼儿带来心灵和视角上的愉悦感,这样幼儿的兴趣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例如,绘画“美丽的蝴蝶”,首先我把幼儿带进花园、野外,让幼儿尽情观看翩翩飞舞的蝴蝶,欣赏色形奇异的蝴蝶,然后给他们讲解蝴蝶的生活习性,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蝴蝶,并画出自己喜爱的蝴蝶。这样,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挖掘,绘画作品内容丰富多彩、蝴蝶形态各异。反之,如果教师出示范例,幼儿临摹的传统模式,幼儿就可能只会用教师教的一种画法,作品就会模式化,内容单调贫乏,毫无创造性可言。

二、提供多样的美术材料,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丰富的活动材料是幼儿参加活动的物质基础,多种多样的操作材料是激发幼儿参与创新的兴趣的源泉。因此,我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美术材料和工具,开展多种多样的美术活动。除了日常使用的水彩笔、蜡笔、水粉画笔、棉签、彩泥、手工制作工具外,还鼓励幼儿收集了袋子、旧图片、瓜果壳、自然物等,利用不同的美术材料提高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幼儿创作欲望。例如,在故事画《龟兔赛跑》中,我提供了各色挂历纸、水彩笔、颜料、蜡笔、细竹竿、竹叶、火柴梗、毛线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绘画的需要,自由选择工具进行作画,结果幼儿有的选择水彩画,有的选择蜡笔画,还有的选择剪贴画,画法不一,内容都很丰富,各具特色。

三、创设游戏化的绘画情景,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在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明白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创作优秀作品的重要性,可在实际活动中却会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游戏,为幼儿的绘画创作提供条件,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如绘画“鸡冠花”,我先带幼儿去花圃参观,引起幼儿的兴趣,再把鸡冠花端到活动室,以要给阿姨过生日送礼物的形式,让幼儿主动观察并创作作品。幼儿可来劲了,争着说我要画出大大的鸡冠花送给阿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沉浸在“我是小小绘画家”这种快乐的情景中,画出各种色彩鲜艳、视角不同的鸡冠花,激发了幼儿创作的兴趣,能力得到了提高,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设置生动的问题情景,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绘画活动中,根据绘画的主题设计各种问题情景,让幼儿改变常规的思维,这样幼儿就不会形成一种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例如,大班“七彩世界”主题活动中,开展“太阳”的绘画创作活动,教师设问“小朋友每天都可以看到太阳,太阳总是红的吗?”让幼儿经过观察图片、视频,知道太阳有七种颜色,用不同的墨镜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太阳。对于幼儿的发现,教师应及时地加以表扬,这样,在今后的创作中会发现幼儿用了不同的颜色画出了各种太阳。通过老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幼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表现出各种与众不同的物象。当幼儿的想象部分受到教师的肯定,他们就会更加夸张,思维就会更加活跃。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多设计问题,鼓励幼儿,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五、展览欣赏幼儿的作品,呵护幼儿的创造个性

篇5:浅谈在美术活动中 幼儿创造的七大优势

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幼儿脑中积累的表象极其有限,这样就会制约他们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我们为幼儿选择绘画的内容应该是幼儿所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例如,花草、水果、小动物等。因为这些内容对幼儿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容易学会的。另外,为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感知周围的事物,如果让幼儿直接画物体,显然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于是,我们精心设计了有关点、线、面、色彩练习的绘画活动。如,“下雨了”、“会跳舞的线宝宝”等绘画活动,去满足幼儿的涂鸦需要,然后当幼儿对点、线、面绘画技能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后,笔者又设计了“摘苹果”、“可爱的小鸡”等绘画活动,引导幼儿用圆和线条组合创造出更为丰富的图像。同时,我们还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让幼儿展开自由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想法去画画。这样,在绘画活动中,幼儿不但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还积累了相关的基本绘画技能。

二、以游戏形式组织绘画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是直接运用范例进行单向的示范和讲解,从而使幼儿的作品在模仿中生成,这样,作品中就缺少了幼儿自己的想象、理解、情感,长此以往,幼儿的作品便会呈现出千篇一律的模式套用,没有自己的个性,从而抑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力求将绘画活动游戏化。首先,在选材上,必须是幼儿感兴趣的,只有感兴趣,才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精心设计每一次提问,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变教师单向地传授知识、技能为师生间积极互动的关系,激发创作的欲望。例如,笔者在“会跳舞的线宝宝”活动中,让每一位幼儿自己去发现带子舞动中的变化,这就在无形中使幼儿掌握了各种线条的名称,笔者让幼儿把自己看到的、发现的用笔画出来,结果一幅幅色彩鲜艳别具一格的画面便展现在大家的眼前,整个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运用启发探索的语言促使幼儿形成创造动机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探索的语言来激发幼儿的创造性,促使幼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画面。例如,《手的联想》《锅碗瓢盆交响曲》等活动,借助手、锅碗瓢盆的外形可变的特征,运用启发探索的语言引导幼儿想象,这样的语言为幼儿大胆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幼儿不仅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又可以有个性化的表达。又如《大人国,小人国》这个活动,通过大人、小人不同特点的对比,联想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把启发探索的语言变成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幼儿在被故事深深吸引后。教师就可因势利导,请幼儿联想“巨人”能够帮助人们做哪些事情,“小矮人”又能够帮助人们做哪些事情,这样既生动有趣,又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适时评价鼓励激发创造才能

篇6:浅谈在美术活动中 幼儿创造的七大优势

实验:分别给幼儿甲和幼儿乙提高相同的游戏材料。现象:幼儿甲:对游戏材料较关注, 能创新出几种玩法。幼儿乙:摆弄了两分钟, 对游戏材料失去兴趣, 开始关注身边的其他事物。观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对这两名幼儿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 幼儿甲在语言活动中想象力比较丰富, 在数学活动和手工活动中较愿意尝试和探索, 思维也比较活跃。而幼儿乙相对来说在各类活动中显得比较被动。分析:我国的学者一般将创造性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 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用新颖、独特的方法产生出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劳动产品的心理品质。研究表明, 人类个体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在童年, 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 而游戏活动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教师要启迪幼儿创造意识, 培养幼儿创造力

1. 引发和激起幼儿对游戏的兴趣。

镜头一:我们又像往常一样, 开始了区域游戏, 在活动中, 我们要求我们的小朋友一个人玩一个篮子, 是为了能够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学会自主地探索, 自主地玩。李斌小朋友发现今天老师更换了游戏材料, 所以, 游戏一开始便选择了新的游戏材料进行活动, 玩了几下, 他的眼睛不自觉地看向他旁边的小朋友, 他看他旁边的小朋友玩得那么专注, 便开始和他聊天, 并和他一起玩。迫于游戏的规则, 那位本来玩得非常起劲的小朋友离开了。李斌像得到了某样战利品一样非常的兴奋。但真正拿到手以后, 又没什么心思玩了, 开始左顾右盼了。分析:我们知道, 游戏应该是比较受幼儿欢迎的一种活动形式。然而在游戏的过程中, 我们也会常常发现, 有些幼儿对于游戏的兴趣维持的时间非常短, 特别是在自主游戏时, 在同一时间里, 换游戏材料的次数非常频繁, 这些幼儿往往只是把兴趣停留在满足自己对新添游戏材料的新鲜感上。策略:所以, 作为活动的引导者, 我们不能强迫幼儿去选择何种材料、选择何种游戏方式, 但我们有义务教会和引导幼儿“学会玩”! (1) 演示:当教师提供新的游戏材料时, 可以先演示给幼儿看。引导幼儿了解基本的玩法, 激起幼儿游戏的兴趣。 (2) 鼓励:在教师演示的同时, 要鼓励幼儿玩出不同的花样, 给予那些有创新玩法的幼儿表扬。 (3) 奖励:给予那些在活动中玩两种以内的游戏材料, 并能玩出不同花样的幼儿奖励。

2. 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的习惯, 培养幼儿生动的构思。

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幼儿的创造性的源泉是来自成人的社会生活和劳动。要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和了解成人的生活和劳动, 让他们有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比如我们可以经常带孩子去逛商店、踏青、秋游、参观农耕园等。我们可以通过孩子自己的观察和成人的讲解、提示让孩子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的东西。其次, 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在各大领域的渗透学习中, 我们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应该是具有创造性的、探索性的。

3. 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1) 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在室内游戏中, 我们一般以区域游戏和角色游戏为主。角色游戏是给幼儿提供一个语言交流、体验成功快乐以及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平台。而区域游戏便是给幼儿提供一个宽松的、自我的探索的空间。相对来说, 希望区域游戏活动是一个比较安静的、自我的、专注的氛围。所以, 幼儿玩游戏的时候应该是比较独立的。但在游戏过程中, 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一部分幼儿喜欢三三两两的一起玩, 并没有达到我们所设想的结果。所以说, 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也是非常重要的。鼓励他们一人玩一个篮子, 做到互不干扰。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创造结果展示给好朋友以及老师。老师作为引导者可以给予部分幼儿以提示和鼓励。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和一些不喜欢独自玩游戏的孩子一起游戏, 培养他们独自游戏的兴趣。 (2) 提供创造性游戏的条件。 (1) 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镜头二:一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玩手工创意, 他用废纸和纸盒做了一个飞机, 虽然只是半成品, 但却能看得出他巧妙的构思, 我很兴奋, 于是便坐到了他的旁边和他聊天, 他非常内向, 且话语非常少。当我坐到他旁边以后, 他开始不知所措, 拿着剪刀也不敢剪下去。我试图鼓励他:“你做得很好看, 继续做下去。”他有一丝欣喜。但他的动作却显得那样的拘束。分析:我不恰当的介入已经完全打扰到了他, 甚至影响到了他的创作。所以说, 作为教师, 不要过多地去干涉幼儿的游戏, 且应该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个别对待。 (2) 合理安排游戏空间。尽量把区域划分开来, 做到互不干扰、不拥挤, 让孩子有一个自我的空间。以前我们游戏的时候, 常常是把篮子拿到桌上、柜子上。幼儿非常的集中, 大家在一起了就容易吵闹。后来我们就鼓励幼儿可以拿一块塑料地垫放在地板上, 坐在塑料地垫上玩。一个人一个地垫, 一个人一个篮子。幼儿玩的时候安静多了, 也专注多了。在培养幼儿创作性思维的过程中, 也蕴藏这许多教育契机。作为教师, 要时常用创造性思维和手段去引导幼儿, 帮助孩子玩好创作性游戏, 促进其创造思维的发展。

摘要: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培养一代新人素质的核心内容, 而幼儿的创造思维潜能需要教师的发掘和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而游戏活动恰恰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也是发展幼儿创造思维的重要形式和手段。

上一篇:令人陶醉的秋景作文500字下一篇:经典的防水产品的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