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阅读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2024-05-30

浅谈在阅读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精选10篇)

篇1:浅谈在阅读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谈到阅读的好处,很多家长都能说出:丰富词汇量,增加知识量,提高想象力等等,今天,我们就来着重说说如何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我们都知道“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儿童早期,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刻板印象、思维定势较少,为孩子的想象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艺术活动、游戏活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主要的手段。而早期亲子阅读活动以充满想象力的文学作品为依托,又以充满想象力的游戏形式进行,可以说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最有利方式之一。

那么具体如何做呢?

首先,通过图画书阅读过程中再现(还原)故事场景,可以培养孩子的再造想象能力。家长可以通过这样几个步骤帮助孩子对单页画面进行想象:1、示范描述静态画面所表现的动态元素;2、引导孩子描述静态画面的动态元素;3、示范填补页内信息;4、通过提问和对话引导孩子填补页内信息。

例如,在阅读《母鸡萝丝去散步》这本书的第一页时(如下图),家长可以首先示范描述静态画面:看,有一只母鸡,她从鸡舍里缓缓的走出来,要去散步(这里,画家所画的是母鸡的一个动作,而家长描述的是母鸡从鸡舍里走出的过程),这样的描述可以向幼儿示范,图画书的静态画面实际上可以通过想象再现为动态画面,并且用语言详细的描述的。接下来家长可以让幼儿尝试着说出狐狸的动作,启发孩子尽量描绘成动态画面。家长可以通过“画面上有什么(谁)?在做什么?怎么做的?”等问题帮助孩子完成对单页画面静态信息到动态信息的想象。

家长还可以通过启发孩子预测故事的发展,填补页与页之间的空白。我们还以这本书为例,当我们阅读到第十二页时(如下图),家长可以鼓励孩子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孩子看到蜂房和向下冲下去的狐狸,就会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紧张、刺激的动态画面,如果孩子能预测到狐狸会撞倒蜂房,会被蜜蜂蛰,会逃跑等,那么说明孩子已经能通过想象再现场景,并且补充了页与页之间作者没有画出来的空白信息;如果孩子不仅能说出狐狸的情形,还能说出母鸡仍然悠闲地(慢慢地)向前走,说明孩子能兼顾画面的两条线索进行更加全面立体的想象,再造场景的能力更强。如果孩子还不能完整的演绎以上内容,家长可以用这样的问题启发孩子:狐狸的车子撞到蜂房,蜜蜂会怎样?蜜蜂被狐狸打扰,他们会对狐狸怎样?蜜蜂们会怪狐狸还是母鸡?如果蜜蜂蛰狐狸,狐狸会怎样?通过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孩子的答案自然连接成了一幅完整的、动态十足的画面。当家长再揭开下一页时,孩子就能验证自己刚才的猜想,既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同时也能更好的理解页与页之间的动态关系。

除了再现视觉场景,家长还可以通过提问和对话,帮助孩子想象故事中角色的语言和心理感受,从而更好的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更好的理解故事。我们可以通过“(角色)在说什么?/还会怎么说?”、“在想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怎么想?”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孩子更多的发挥想象力,更好的参与阅读。我们说阅读之所有在培养想象力上优于看电视,就是因为看电视几乎是一个被动接收信息的过程,由于画面转换太快,孩子来不及发挥想象;而图画书阅读在页与页之间预留了大量的空白信息,需要孩子发挥想象力进行填补,才能更好的理解故事。例如在本书第一页上,家长就可以问孩子:仔细看看狐狸的嘴巴,它在做什么?(伸舌头,流口水);它心里是怎么想的?(多肥的母鸡啊,我一定要吃到它)。在以后的阅读中,每一页的图画观察之后,家长都可以让孩子说说:这时(没有顺利抓住狐狸),狐狸会怎么想;如果你是狐狸,你会怎么想。

为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家长还要尝试着引导孩子学会提问。在以往的阅读中,往往是家长提出问题,要求幼儿回答,但当孩子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以后,家长就可以尝试着从示范提问,到要求孩子提问。例如,家长可以在阅读一本书后,请孩子想一想:故事发生前,曾经发生了什么?例如这本故事书中,狐狸是怎么来到农庄的,母鸡萝丝以前遇到过狐狸吗?发生过什么事情。再比如家长还可以请幼儿想象:狐狸这次失败了,下次还会来吗?它会想什么办法,在哪里伏击母鸡?母鸡还会躲过狐狸的袭击吗?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家长还可以请孩子设想故事发生的多种可能性,或者改变一个故事发生的条件,请孩子想象结果会变得如何……等等。所有这些提问,都可以从以家长为主的提问,到以孩子为主的提问,逐渐提高孩子阅读的主动性,让孩子自己成为阅读的主人,想象的主人,也从再造想象向创造性想象法发展。

在通过阅读提高孩子想象力的过程中,有几点注意事项:

1、家长应允许孩子在阅读过程中跑题。在亲子阅读过程中,由于孩子注意的持久性、稳定性不足,由于其经验框架的不稳定,经常会由一点联想到其他。例如孩子可能会由故事中的角色和事件甚至是一些细节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其他的图书内容,家长应允许孩子表达出自己的联想,并指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赞扬孩子的这种“触类旁通”,同时还要用有挑战性的问题,把孩子带回到当前的故事情景中。

2、在生活中鼓励孩子联想和想象。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想到某个图画书中的故事情节或某个人物以及人物的语言,家长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当孩子自称自己是某某角色时,家长应尽可能的配合孩子进行假想游戏,而不是指责孩子胡思乱想。家长还可以利用孩子的自居心理,通过图书中的孩子喜欢的人物或情节,在一些事件上鼓励孩子,例如: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可以鼓励他想想,如果是书中的朵拉姐姐(人物出自《朵拉爱探险系列丛书》),她会怎么做?当孩子退缩或恐惧时,鼓励他想想,如果是卡梅拉(人物来自《勇敢的卡梅拉》),它会怎么做?这样,孩子既可以受到精神上的鼓励,同时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并逐渐养成利用书中的人物来鼓励和指导自己的习惯,能自觉的将生活和阅读联系起来。

3、允许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时孩子会在阅读过程中表达出比较强烈的情绪,例如拍打书中的坏人、亲吻书中可爱的角色等,这都是孩子想象力的表现,家长不应予以制止或嘲笑;相反,家长甚至在孩子刚开始接触阅读时,为孩子示范这种通过动作表达自己情绪和感受的方法,这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尤为重要。

4、相信孩子的想象力,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想象力的发展是具有年龄特征的,不要要求过小的孩子进行完整丰富的想象,而是鼓励孩子现有的想象力,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在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逐步鼓励和引导孩子增加创编的成分。

篇2:浅谈在阅读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的策略

内容摘要:

绘本教学是一种新兴的语言教学形式,旨在通过绘本教学提升幼儿的阅读能力。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与文字、画面交互作用,发挥想象让语言表达更精彩。那么如何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极大力度地发挥幼儿的想象,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本文拟通过在绘本教学中如何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如何放手、如何引导幼儿表达来更有力地推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绘本阅读;想象力

《纲要》中有这么一段话“把阅读纳入目标,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这段话的提出让我们深刻地明白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活动要提升幼儿早期阅读的意识和对书的感悟能力、要培养幼儿对图画和文学的审美情操、自主阅读的能力等等。

于是绘本以画面精致,少文字,多想象空间的特点渐而风行,而绘本教学活动便由此而衍生。绘本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绘本作为教材为提升幼儿阅读能力服务的教与学的过程。那么如何有效地推动幼儿阅读,以提高幼儿的想象力,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一、观察,让想象有了腾飞的翅膀。

绘本的画面唯美、精致,它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所以观察画面所蕴含的信息成为幼儿打开绘本阅读大门的钥匙,观察让儿童的想象有了凭借。

目的不同引导幼儿观察的方法也就不同。例如:绘本《我的幸运一天》第4页中当狐狸打开门,小猪惊讶地发现他敲错门了,这时小猪的表情、动作如何。幼儿通过单页独立地观察然后进行模仿就得以了解角色的心理活动。绘本《会飞的抱抱》讲述的是小猪阿文请邮递员帮忙邮递一个真正的抱抱给奶奶的过程,在每一次抱抱交接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地点、环境的变化让幼儿感知抱抱在邮递员的帮助下不断地传递。通过观察,通过观察幼儿了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环境,把握故事情节及发展线索;绘本《爷爷的肉丸子汤》讲述的是奶奶去世了,有一天,爷爷忽然想吃奶奶做的肉丸子汤,他在不断地与人分享中终于掌握了肉丸子汤的做法,同时在与人分享的过程中不再感到孤独。绘本通过色彩的变化、细节的变化讲述爷爷内心由暗到明的绘本。在这本绘本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隐匿在画画中的细节和难以用语言述说的精彩纷呈的世界。

因此,教师应注重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的人物、色彩、细节等,让幼儿感受画面所流露的情绪、所表达的意蕴。让幼儿遐想文字、图画以外的世界。

二、放手,让想象有了腾飞的高度。

在组织绘本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老师急于教授绘本内容,留给幼儿观察、思考、想象、表达的时间不足、匆匆过场,以致幼儿无法较好地意会绘本所传达的思想。作为教师应该首先对绘本十分的熟悉,能充分挖掘绘本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然后设计教学活动。特别是像《沙发底下藏着什么》、《胡椒生长在哪里》等绘本内容都极具有想象,前一种可以无限期地引导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沙发底下会藏着什么?而后一种则是在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可以有无限的猜想,在鼓励幼儿充分猜想以后再引导幼儿推测哪种答案比较符合科学的道理。所以放手让幼儿去想象,并不意味着放任让幼儿无边边际的乱想。同时我们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也有遵循的策略,紧密围绕绘本内容,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优秀的绘本教学活动,可以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只停留在对情节的大致了解,而且可以丰富地自由想象。如绘本《小猪变形记》,孩子的想象不仅可以基于绘本原有的画面内容,更可以向外延伸小猪遇到了谁他怎样让自己变成别人的样子,结果会如何。所以教师在绘本教学中要做深层次地挖掘和准确地引导,那么绘本带给孩子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还给孩子的发展也会是无限制的。

三、表达,让想象有了高飞的精彩。

有了丰富的想象,最后应该鼓励幼儿将其表达出来。表达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口头语的表达,而是要提炼到书面语言、文学语言的表达。如何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关键还在于老师。

首先,对于孩子而言“听”是他们学习语言的有效途径。回想我们幼时学习语言也是从听开始,听多了自然就会讲。所以在“听”的来源上我们就要比较讲究,不要给孩子造成“听觉污染”。

在绘本教学中幼儿听的主要来源还是我们老师的语言。语言是传播的手段,但如果语言不能激活意象的话,那它也就不能进行传播。而利于语言激活意象的,就是老师自己丰富的体验和意象。想象力缺乏、内心浅薄的人讲故事,与内心丰富的人讲故事,即便是用同一种语言讲同一个故事,其差异也是很大的。比如,讲述“过去在某个地方有三只熊,一起住在森林中的小屋里。”如果老师没有关于三只熊和森林里的小屋的意象的话,那将与读印刷文字没什么不同。倘若内心带着丰富的意象来讲故事,那三只熊,就会以毛茸茸、肉墩墩的行动的印象,留在幼儿心中。

同时老师在选择绘本的时候也要注意绘本中的语言是否是通俗易懂的、令人快乐的、戏剧化的。因为具有这些特点的语言更容易引出孩子们的一些体验,并让他们有所共鸣。而威严的、有品位的、有着微妙的含蓄性的语言,孩子们则是不擅长的、不易理解的。当孩子的想象被老师生动地讲述和绘本中易懂的语言相结合后就容易被吸收,而后便转化成孩子自己的语言。在有了这些“粮食”作为积奠的话,想要让孩子精彩表达,老师的引导便只是点睛之笔了。

在引导幼儿表达时老师主要还是要鼓励、鞭策幼儿大胆表达,只要开口那就离精彩不远了。幼儿最初的表达还处于零散状态,常常是想到什么说什么。当幼儿在漫漫之谈时老师要注意聆听,老师的聆听是向幼儿传达一种态度,在聆听的过程中要搜罗孩子讲话的中心思想,以帮助孩子提升语言经验。以后在讲到同样的内容时孩子就会用所学到的文学语言进行讲述。在绘本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让幼儿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画面情况,我们发现如果不加以引导孩子讲述绘本时也就停留在看图讲述的表面上。如绘本《好饿的毛毛虫》,当孩子在讲到星期六毛毛虫吃了冰淇淋、面包、西瓜„„,此时孩子的讲述还只停留在看图讲述的表面上,老师要引导孩子“谁能准确地告诉我们毛毛虫每样东西各吃了多少?”这里主要是要让幼儿准确地用量词表示物体的数量。进一步可以引导孩子说出“这些东西是什么味道的,或者是什么样子的?”“谁能用上好听的词说说这些食物的数量、形状或者味道,让听到的人就觉得是自己也好像吃到了呢?”当最后毛毛虫变成一只蝴蝶时,画面呈现的是一只多彩颜色的蝴蝶,在这里就可以引导孩子讲出“这是一只怎样的蝴蝶?”在前面各个环节的奠定下,在这里我们发现孩子会讲出“这是一只五颜六色的蝴蝶”(这是能力较弱的孩子讲的),有的孩子会说“这是一只七彩蝴蝶”(这是能力较强的孩子讲的),还有的孩子会说“这是一只翩翩起舞的花蝴蝶”(这是能力更强的孩子讲的)。这还是单句的拓展表述。在经过单句拓展练习后,在完整讲述绘本时孩子们就会比较得心应手了。

语言的表述让孩子的天真烂漫的想象惟妙惟肖地展现在听众的意象中。让听众与说者产生共鸣,让说者体验成功的乐趣。

篇3:浅谈在阅读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 化抽象为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 不懂得进行再创造, 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 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 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 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透过抽象的文字看到形象的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诗的内容很简单, 但意味很隽永。作者简直是以儿童的天真在观察自然, “鱼戏”四句, 好像一个孩子伸着小手在指东道西一样。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学生通过激活想象, 眼里是成片的荷叶, 鱼戏莲间。动静结合, 形成了绝美的江南风情图。通过这种想象, 学生走近了作者, 走进了作者笔下优美的意境之中, 感受到江南的独特韵味。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婷婷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 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 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 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 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 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 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 翩翩起舞, 轻盈的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 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 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 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 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 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 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 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 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 让学生走近作者, 与文本对话, 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 后五年, 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 述诸小妹语曰:“闻妹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 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想象, 架设桥梁, 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 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谓扣题, 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 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 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 她的视野为之开阔, 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 所以回到娘家, 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子中中的的生生活活, , 引引得得小小妹妹们们的的问问语语::““且且何何为为阁子也?”不仅如此, 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 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 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 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 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情深, 说他奶奶死后, 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 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 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坐作贼, 抱起稻草, 嘻嘻哈哈, 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 如果不细想, 不想象, 就会感到杜甫真幽默, 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 而且是‘群童’, 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 再一点拨, 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 才会“当面为盗贼”, 抱走那些今天视为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 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 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 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 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 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 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 教学过程中, 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 各抒己见, 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 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勃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 经过想象推测, 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 内中空穴很大, 所以在崖壁上敲打, 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 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 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 并非“所在皆是也”, 李勃的说法未必错, 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 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 经过想象推理, 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 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 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 反能村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 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 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 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 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 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 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 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篇4:浅谈在阅读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关键词:美术教育;发展规律;感性认识

美术是一种重要的艺术类型。美术教育属于一种能动的、有意识的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就是传授学生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和道德观,提升他们的智力。儿童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启发儿童的思维和心智,培养和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

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培养应建立在他们的身心差异上。美术教育是现代文化和思想传播的媒介,对于儿童的个性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儿童的个性化表现和个体适应力是美术教育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充分掌握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美术课程,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充分挖掘出儿童的潜能。应以发展感觉为主,使儿童个性和想象力得到全面发展,逐步培养儿童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想通过美术教育来提升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首要条件就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让他们通过自我认识和表现来发展自我。

二、提升儿童的感性认识

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导,他们主要通过观察来了解和认识世界,因而,教师应创造多种方式让儿童通过感官来接触大自然,寻找有趣、新奇的事物让儿童自己去观察,提升他们的感性认识,为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奠定基础。教师应定期带学生走出教室,和大自然亲密接触,让他们观看丰富多彩、种类多样的花草树木,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以此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比如:让学生画“我的家”时,可带他们出去观察房子、树木等,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包括房子的样式、颜色、窗户形状、树木等,结合自身的所见所想来画出自己的家。另外,教师也可通过有趣的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风格的房子,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和归纳出房子的差异。通过各种活动,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个性化的绘画。总之,要让学生多接触大自然,让他们通过眼睛去认识客观事物,并进行探索。

三、美术教育的游戏化

儿童的主要活动就是游戏,他们的学习、生活、劳动等均是通过游戏来进行的。因美术教育的特点和儿童的特殊性,有学者指出,儿童美术教育教学应以游戏切入,再通过兴趣来引导,这对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有重要作用。因此,将儿童美术教育游戏化更能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儿童将画画当作游戏玩,将绘画用的工具作为新的玩具,而画画都是根据他们内心的想法和喜欢的事物来描绘的,没有固定的思维和构思,画画就是学生观察、想象及创造的一个过程,是脑、手、眼一同动作的具体过程。所以,教师应将趣味性和好玩性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对美术教育进行游戏化处理,指导学生去观察各类事物,启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并鼓励他们勇于应用画笔,通过自己的符号来描绘出自己眼中的事物以及内心的想法。比如:“猜猜我的画”游戏就是让每个学生画出一个水果,再让他们相互猜画的是什么水果,并描述该水果的特点。如此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大胆的创作。

四、以儿童为教学主体

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活动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原因在于儿童在创造中能够充分认识自我、展现自我。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教师不应将自己的理解和观察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将其作为被动接受者,也不能用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去要求学生,如此会严重阻碍学生创造力的提升。教师在评价儿童的绘画时,不能从绘画的专业性进行评价,而应重视他们通过绘画所体现的成长变化,对他们的绘画予以肯定并鼓励,如此能不断提升儿童的自信心,还能调动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

让儿童将美术活动作为自己的事情来完成,而不是教师要求其做,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教师是美术教学的主导者,应积极引导和启发儿童的想象及创造,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快乐、不开心等通过绘画表达出来,将美术作为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另外,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个性、童真、乐趣等自由地表现出来,获得全面的进步和发展。

总而言之,美术教育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和提升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把握好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从不同方面来落实好美术教育,提高儿童美术教育的效果,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甜.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06):22-24.

[2]罗明.浅谈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J].江西教育,2010,11(07):201-202

篇5:浅谈在阅读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郭志强

美术教学大纲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聋生由于自身的残疾缺陷,视野和知识面十分狭小,想象能力与同龄正常儿童相比来说相对较差,因而对他们想象力的培养更显得困难和重要。那如何培养聋生的想象力呢?下面谈一下我的几点做法。

1、营造宽松气氛,培养主体意识,创设想象氛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因此,在聋校的美术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象,激励他们创造思维活动,并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由于聋哑孩子有耳听不到,有口说不出,所以聋校美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学科教育,每一堂美术课,不论是欣赏课还是创作课,都应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充满美感的气氛--因为这是学生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心理氛围条件。聋哑学生相互间交流还是比较方便的,所以在课堂上,我常常让学生互相讨论比较作品,提出各式各样的意见,有的作业(特别是一些手工作业),我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座位也可以自由安排,这样一来,学生上课积极性高,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完成的作业内容丰富,质量很高。

同时,在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聋哑学生由于缺少了听觉这一块,需要由其他方面来补偿,因此我尽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感知(用其他感官)、思考、操作的条件和机会,特别是启发学生特有的丰富想象力,使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聪明才智和富有个性的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造活动中来。

2、引导发现问题,启发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求异是创造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其思路具有多向性。而聋哑孩子的思路相对要狭窄些,根据这一特征,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多方向、多角度的观察与思考,还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以求获取更多的答案。例如在教学《设计帽子纹样》(聋校教材第五册)时,我先展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帽子,让学生自己去看,自己去尝试着画,结果是依样画葫芦,画出来的比较雷同而没有新意。学生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他们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我指导学生分别从形状、款式、纹样、颜色等多种角度去观察,并给他们欣赏一些同龄人的画作,最后分析得出:设计时可以打破常规,运用夸张、变形、概括等手段,大胆想象;可以从观察中求异,从联想中求异;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设计出来的帽子各式各样、千奇百怪,非常漂亮,全班找不出相同的作业,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创设绘画情境,激发学生想象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审美媒介,创设没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架起学习知识、积极思维和积极想象的桥梁,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感受美、创造美。绘画创作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创作成败的关键在于:学生对表现的对象感受程度的深浅。而聋哑孩子对事物感受程度比正常儿童要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想办法补偿、加深,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一个学生有兴趣、有情感的情境非常重要。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人、物、景来设置情境,也可以利用背诗词、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启发学生想象。例如在教学《小花猫在做什么》(聋校教材第三册)时,我在教室里贴满了各种有关猫的图片,以及一些以猫为题材的画,让学生处在“猫的世界”当中。课堂上我简单介绍了一下猫的结构特点、生活习性,告诉学生:猫是人类的朋友。并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小猫能干什么?又给学生讲了“小猫钓鱼”的故事,启发学生想象:小猫钓鱼时的心情、动作、神态。以及后来三心二意时的动作、神态。创设了一个较好情境,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画下来。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各式各样、神态各异的小猫。

4、倾注情感,引起共鸣

实现想象一幅优秀的学生作品(特别是儿童画),就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它是孩子们情感大胆、真切的流露,没有半点做作和拘谨,这是儿童画最精彩、动人的地方。例如在教学《美丽的海底世界》(聋校教材第四册)时,我先介绍了海洋、海洋中的动植物以及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考虑到大多数同学没见过大海,也没听到过海的声音,就播放了一段有关大海的录像(重点表现的是大海的壮美以及海洋生物的丰富多彩)又举了一些破坏海洋、破坏大自然的例子,教育他们要保护海洋、保护大自然,任何破坏海洋、破坏大自然的行为都是不对的,在学生心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于是,就有学生这样画:大海里各种鱼儿在欢快地游来游去,岸边堆着很多折断了的鱼杆、鱼钩,还有扯破的鱼网。还有学生是这样画的:一群小朋友在岸边守卫着大海,还有一群小朋友穿着潜水衣在大海里和鱼儿举行联欢会,尽情地歌唱、跳舞……这些都强调了一个主题: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孩子们之所以有如此大胆的想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自己情感倾注到了画面里了,从而表现了自己的意愿。

5、鼓励多方联想,发展想象力

聋哑学生的联想角度、联想能力相对比较单

一、薄弱,因此应培养聋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考虑问题,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不仅能有效的培养聋生的自由联想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联想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在教学中,老师应提供各种机会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例如在教学《画一群麻雀》(聋校教材第六册)时,我先讲了麻雀的结构特点,以及中国画中麻雀的画法,然后让学生思考:其它与麻雀类似的小鸟应怎样画?让他们根据麻雀的基本画法,进行联想,最后得出:其它如八哥、山雀、翠鸟、鸽子等很多鸟在形体上和麻雀基本一致,只是在个体特征以及颜色上略有区别,掌握了画麻雀就可以学会画其它很多类似的小鸟,可以触类旁通。这样一来,学生学画的积极性高,充分动手、动脑,学习中国画进步很快。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篇6:浅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作者:朱丽

许多大作家一谈起之所以“成名立家”,无不同声答道,那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多看了几本书。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也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怎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孩子们?岂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跨世纪人才?

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孩子们导航,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

众所周知,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还能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因此,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

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一般地,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部和高部的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

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文章来也糊涂。”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玉良言”。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还要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比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这些课文,我就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学了《示儿》,我就向学生介绍诗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并让学生去学习有关陆游的其他古诗;学了《将相和》,我就向学生介绍当时的背景以及文中主要人物的轶事,并让学生课后去查找有关的故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读书的热情也提高了。再次,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应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样,阅读也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而教师在知道学生记笔记时,大可不必统一形式,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形式来记笔记。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什么书,在笔记上记下

篇名、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阅读量的依据。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课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这样,给阅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给学生阅读的空间,自由发挥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践、思考,才能真正地获得能力,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第四,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因此,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在这么多的课外活动形式中,其中,最让学生感兴趣的非“讲故事”莫属了。因此,我们教学工作者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故事迁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此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的延伸发展,激发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听得津津有味。所以,这时候,当老师讲完故事,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时,这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但是,仅仅靠老师讲故事,学生听还远远不够。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老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

趣的催化剂。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爱课外阅读;让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你看,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第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保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能自主地进行阅读,丰富了语文材料,扩大了知识面。

进行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提高理解能力是一个从肤浅到深刻,从理解不确切到确切理解,从被动记背结论到主动思考理解的过程。因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学生理解阅读内容的有效途径。阅读的方法归结主要有以下三个:

1、按顺序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每读一篇文章,先按一定的顺序朗读,弄明白事情怎样从头说起,先说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文章主要讲一件什么事情。试着找出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或段,细细体会这些词、句、段表达了作者什怎样的思想感情,用什么语速、语调或语气朗读就能表达作者的这种感情。

2、分步朗读,评读赏悟。通读了全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就应分步赏读文章。在这一环节上,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养成以适当地提出问题的习惯:“这本书大概讲什么?”“主题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什么意义?”“给我们什么启迪?”并且明确地告诉学生,仅仅会提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用笔在字里行间、文章的空白之处圈点重要的词,划出重要的段落,或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记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更大兴趣,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7:浅谈在阅读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思维是学习活动的核心因素,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通过思维,学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掌握规律性的知识,促进智力发展。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熟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发掘教材有利于思维训练的因素,精心设计教法,寓思维训练于阅读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语文课思维训练必须凭借教材,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通过审题,激发思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和文章的主题有密切关系;或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或引导深化,抓住文眼,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随意性较大,教学时可从审题入手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既使学生初步弄清了课文的脉络和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阅读分析,发展思维。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启发他们循着一定顺序想问题,对一个问题多方面考虑,以培养学生思路清楚,有道理,有顺序,并有周密思考的能力与习惯。教育学生思考问题要循着一定顺序。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学习步骤,既使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也培养了步步深入、有条不紊的思维习惯。比如学习《跳水》一课,初读课文后,启发学生想,弄清课文中事物之间的联系,了解轮船上人与猴子的关系,抓住水手们的“四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笑明前因后果。

二笑推动了情节发展。

三笑孩子追猴子。四笑除险补过。为了培养学生思维要有周密性,除了抓主要内容、重要细节,对有些次要内容的分析也不能忽视。

三、课后练习,巩固思维。

人的思维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因此,教师要多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篇8: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诵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 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 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在教学中, 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 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 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 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 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 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先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庐山那缥缈、捉摸不定、变幻万千的云雾;然后, 让学生反复诵读全文, 正确处理课文高昂、婉转、舒缓、急速等不同的语气变化, 并抓住关键词语“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 真切感受庐山的云雾那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

二、在想象中培养语感

“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教学中, 如何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境呢?叶圣陶先生曾说:“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才能通过文字, 达到这个目的。”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 启发学生想象, 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 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引起感情共鸣。如, 《月光曲》一文, 在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创作乐曲的经过一段时, 借助平缓柔和的语调对描写环境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 再结合画面, 启发学生想象, 让学生也置身于茅屋之中。一轮明月冉冉升起, 月光流泻, 万物披纱, 贝多芬手扶钢琴, 琴音似潺潺流水, 又如瑟瑟秋风, 在倾诉人间的真诚与善良、贫穷与希望……想象之后, 又辅之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 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 领略大海的雄壮之美, 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跌宕变化。这样可达到增强学生语感的目的。

三、从深究中培养语感

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在课文中有些词句, 特别是那些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的词句, 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抓住这些具有感染意义的关键词句,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体会, 学生的语感定会不断增强。

例如, 《二泉映月》中有这样一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 他要通过琴声把沉淀已久的情怀, 倾吐给这茫茫的月夜。”“倾吐”一词, 让学生朗读品味, 真正领悟到盲人阿炳是在用心在演奏, 是在用琴声倾吐自己对家乡、对生活、对音乐的深沉的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同样, 课文结尾处“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 他爱那支撑他度过痛苦一生的音乐, 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 他爱那惠山的清泉, 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文中的四个“爱”字是阿炳感情的升华, 是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源泉。学生只有通过抓住文中重点词语, 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才能把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

再如, 《绝句》一诗, 诗人杜甫以饱蘸喜悦情怀的笔墨,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浣花溪草堂外春色明媚、万木复苏的盛景。诗中黄莺尽情唱和的情景正是通过“鸣”字这一带有韵味的词表达出来的。教学中, 让学生说说这个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 然后再指导学生对这个重音所在的诗句反复吟诵, 并想象黄莺鸣叫的样子, 让学生从吟诵中理解诗人细腻的描写。学生从轻快的节奏中感受春天的脚步, 从而陶醉在诗人所描绘的大自然美景中。若将此字换成“叫”或其他的词, 不仅不能获得这样的效果, 反而失去诗中原有的情趣。这样的比较与分析, 不但加深了孩子们对诗句的理解, 还训练了他们的语感。

四、从标点中培养语感

标点是无声的语言, 许多标点符号本就具有丰富的含义。这些标点不是可有可无的, 更不是别的标点能替代得了的。

如《悲壮的一幕》一文中科马洛夫最后的一句话:“同胞们, 请允许我在这茫茫太空中与你们告别……让我从千万里的高空飞向大地, 在光与火的歌声里获得重生。同胞们, 请与我一起喊一声吧——人民万岁!科学万岁!”在这个句子里, 如果我们只记住科马洛夫那慷慨激昂的话语, 而不注意标点的作用, 则没学到位;如果仅仅停留在知道句中的省略号是表示语言的省略, 而不去思考从这个省略号里我们知道了什么, 那学习还没有深入。我们可以透过这个省略号看到科马洛夫当时的告别没有悲伤的话语, 没有对亲人的嘱托, 而是抒发了自己甘愿为祖国科学事业献身的壮烈情怀。

五、从比较中培养语感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选出来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优美文章。每篇课文都用词准确生动, 语句简洁传神, 甚至到了非此词不可、非此词不用的程度。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各种比较方法推敲词语, 感知词语。

1.换词比较

如:《游园不值》中千古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话妙就妙在“出”字。如果把“出”换成“冒、爬、伸、攀”等字, 为什么没有“出”好?因为“出”字比上列字“模糊”, 留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写出了春天里的生命力是无处不存在、无时不舒张, 不知不觉而又悄然无声的。这句话写出了春天的生命勃发、生机盎然, 将抽象的“春”用红杏出墙的形象表现出来, 使人觉得春天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到, 给读者以视觉上的愉悦、精神上的振奋。

2.换位比较

如在《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中, 卢沟桥事变后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向全国通电:“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在三个“危急”能不能调换顺序?不能, 因为这三个“危急”是表示递进关系的, 平津有难了, 华北就保不住, 华北有事, 中华民族就危急了。次序是不能颠倒的, 这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去体会。

3.增加比较

如《燕子》中有这样一句:“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 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 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让学生考虑一下, 这句话能否在“一圈一圈”后面加上“慢慢”或“迅速”等词?为什么?

4.缩减比较

如《荷花》中的一句:“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穿着雪白的衣裳, 站在阳光里。”可问学生, “仿佛”一词能不能删去?删去以后对句子有什么影响?学生通过仔细朗读后明白:“仿佛”不能删去, “仿佛”就是“好像”的意思, 说明作者并没有真的变成荷花。而用“仿佛”更能说明作者对满池如诗如画的荷花入了迷, 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穿着雪白衣裳的白荷花在迎风舞蹈。

六、在应用中培养语感

借助生活实际, 咀嚼一些词语的绝妙所在。如:早春时节, 我们可以体会“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韵;节日期间, 可以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何道出了人之常情、人间的温情。

篇9:浅谈在阅读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关键词:想象 创造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0-166-01

多年来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在工作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发展学生想象,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想象,就是在过去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对于儿童就像诗话、梦境一般,他们一心想“一觉醒来书包变成羽毛球,自己变成一只快乐的小鸟。”可以说,没有了彩虹般绚烂的想象,儿童就如同生活在看不见阳光的灰蒙蒙的雾里,但曾几何时,我们不知不觉远离了儿童的这种天性,给他们框框,给他们枷锁,让他们在无趣的生活世界里成长。这不仅影响了儿童现实生活的质量,也阻止了他们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该还给他们在想象的世界里生活的权利了。为此,应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运用种种教学手段充分启迪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力,继续使之具有初步的创造性思维,形成一定的创造能力,使每位学生富有想象,富于创造,为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铺下基石。

爱因斯坦充分肯定了想象力的作用,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往往是概括的,精炼的,也是有限的,其中有些知识是抽象的、枯燥的、深奥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利用多种形式,让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儿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将大大有利于儿童想象力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可依据课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饶有兴致中迸发情感,倾诉所想,可根据故事情节,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环境气氛;可根据课文描写的人物的神情动作,想象人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可根据课文中心,想象可能发生的情节和多种结局,可根据事物的状态,想象它的过去,推测它的未来……这样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又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课文,使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在这样天长地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便会得到很好的培养与发展。

一、借助插图、激发想象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根据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鼓励学生根据图意进行联想或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出图画的画外之意或画中深情,要引导学生“走进”插图,利用图画内容的不确定性和可扩性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从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延伸,想象画中出现的场景以前、以后的情景,就像演动画片一样,拓宽画面,让内容更丰富,学生们必定会神思飞扬浮想联翩,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想象力,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竭力熔诗、画、情、景、色、声于一炉,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课有幅插图,画的一备烈火把邱少云整个儿包住了,他像千斤巨石一般,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我教这课时先让学生联想生活实际,看到有人不小心被火炉、开水烫着时的表情、语言和动作,然后指导他们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我问:“通过插图中邱少云叔叔的目光、表情和动作,你能想象出他这时会想些什么呢?”孩子们通过想象把手都举起来了,有的说:“他想,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说什么也不能动一动,哪怕是烧焦、烧死也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有的说:“他想,如果动一下,敌人就会发现我们,不但周围战士的性命难保,而且这次战斗也不能取得胜利!”还有的说:“他当时的思想斗争一定很激烈:自己要活,必须就地打几个滚,扑灭身上的烈火,但这样对革命造成的损失太大了,做为一个志愿军战士,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严守纪律!”想象的力量这时不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作用于他们的心灵,使邱少云这个熠熠闪光的高大形象,进一步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树立起来,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遵守纪律的楷模。

二、借助结尾,激发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给人意犹未尽之感,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利用这样的课文,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而精彩的想象与推理,给学生创设说话训练的多维空间。例如,在学习《凡卡》一文时,结尾说凡卡把信寄给了爷爷,并梦见爷爷带着他离开了这个可怕的地方,这时学生多为凡卡感到高兴,但这毕竟只是凡卡的一个梦,最后爷爷能收到他的信吗?爷爷在乡下会怎样想念凡卡的?小凡卡后来的命运又会如何?针对这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课文。有的说:“因为凡卡没在信封上写明地址,所以爷爷根本收不到他的信,他仍旧在那里过着悲惨的生活。”有的说:“虽然爷爷没有收到凡卡的信,但有一个好心人把凡卡的不幸遭遇告诉了爷爷,爷爷就连忙千里迢迢赶来,把凡卡接了回去,从此凡卡就和爷爷一起过着快乐的生活。”有的说:“由于那封信没有写明地址,所以被送信人丢弃了,可正巧让凡卡的爷爷捡去了,爷爷看了信后,痛心不已,连忙赶去把凡卡接了回来。从此凡卡就高高兴兴地和爷爷一起生活。”学生各抒已见,想象丰富,合情合理,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

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借助朗读,激发想象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运用得最多的方法,文章皆非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话。在教学有情有景的课文时,借助有感情地朗读,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课文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又能培养想象能力。如《五彩池》、《海滨小城》等课文的教学,都可以让学生跟随文字展开想象,勾画出五彩池的样子,海滨,小城的各种景物,并给他们涂抹上美丽的颜色,在想象中倾注自己的情感,使它们更加鲜活动人,充满生气,获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感受。

四、借助迁移,激发想象

想象,无论是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都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根据图解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教师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所想象出来的事物对学生个人来说是全新的事物,是他们从来没有感知过的事物。教师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在学生的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学生没有到过南极探险,没有到过世界各地旅游,但他们在教师的启发下,凭借教材的描述和有关的表象积累,就可产生生动的形象,如同身临其境。学习《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教师安排了以下想象活动:现在,老师带你们乘坐小艇去游威尼斯,大家高兴吗?你们看到河面上的小艇来来往往的,想象一下你看到了哪些人,他们坐着小艇去干什么?你还能看到小艇里的人们在干什么吗?这庆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我看见一位老师带着课本,是赶去上课的。”有的说:“我看见一个学生背着书包坐在小艇里,是赶去上学的。”有的说:“我看见一位高级官员坐着漂亮的小艇,旁边站着侍从,还有两个拿枪的卫士。好威风啊!”是什么使学生的回答竟是如此丰富多彩呢?是想象,它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了一对有力的翅膀,可以让他们思接千,视通万里。

篇10:浅谈在阅读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四川渠县三汇镇第四中心小学 郭华康

【摘 要】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阅读要求,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和概括,启发学生反复思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地得到培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培养 思维能力

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因为在阅读中不光需要调动起人的大脑、眼睛、嘴巴,有时还需要动手,既需要我们的感性思维,还需要理性思维参与其中。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的体会是:要根据要求,努力探索,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和概括,启发学生反复思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地得到培养。

在教学一篇语文课文时,首先教师一定要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感悟作者当时的心境。除此之外,还要明白编者为什么把它编到教材,文章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而不仅仅只是弄明白它的内容,了解它的中心思想;其次我们要通过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引领学生从语言到思想,从思想到语言,来来回回的多走几次,使学生在获得阅读感悟的同时学到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类似的教学现象: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或者学生自己读课文,然后以“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呀?”开始,接着发问不断,“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些什么呀”、“文章中的主人公做了些什么呀,说了些什么呀”“还写到了什么呀”等等,教师步步发问,学生一问一答,按照这种模式依次把课文的所有段落分析一遍后,一篇文章就讲解完了。

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我认为存在着很多的教学弊端:首先,整节课教师忙于发问,启发,小结,学生忙于寻找,思考,回答。有的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另一个问题又来了,而这些问题真的都是有价值的吗?其实恰恰相反,这其中的很多问题都只是停留在文章的外表,只是在事理上问问答答,很多都没有思考价值。可偏偏就是这些看似有启发性,实质垃圾的问题占用了一堂课大部分的时间,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朗读,去体味文本,去思考作者的初衷,我们再换个角度想,教师始终以自己的问题拉着学生的思绪,那么就算有时间,个性化阅读就能实现吗,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又怎么会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呢。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要善于从事物的联系中去思考问题,善于将已学的知识或已掌握的技能迁移应用转换,通过比较而辨异求同,打开思路,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文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善于从新观点、新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注意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营造一个完美的课堂,十八般武艺样样用,精彩的音像资料,美妙的乐曲,逼真的表演,热闹的合作探究学习纷至沓来,表面上耳目一新,实际上令人眼花缭乱,一篇文章的教学承载了很多,包括语文本身的和非语文的内容,造成了语文教学复杂化,山不像山,水不像水。其实大屏幕代替不了课本,表演代替不了阅读,音乐代替不了语言。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机械的练习,无错的回答,泛滥的表现,热闹的讨论,花哨的表演,抽象的方法,无谓的尊重都是形式主义的新花样。

尊重学生,师生之间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充分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有位教师在执教“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在讲到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时说:“我把课文读了好几遍,也没看到诸葛亮怎样想的,怎么考虑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可以根据他的语言、行为推测出他是怎么想的。”同学们顿时兴趣盎然地展开学习,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的思维能力。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内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这实际上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的设置问题情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有位老师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学生发现小蝌蚪遇上乌龟妈妈时所表现的动作不一样,分别是“迎”和“追”。于是,老师请一位小朋友到讲台表演小蝌蚪怎样“迎”乌龟妈妈,怎样“追”鲤鱼妈妈的。通过表演,学生不仅发现“迎”和“追”表现的方式不一样,表达的心情也不一样,而且游的速度也不一样,促进了学生语言的深层次发现和理解。

启发学生根据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向老师发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适时向学生提问,还应善于激发学生就疑难之处质疑,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来共同解决。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学生针对课文开头一句“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以及课文结尾一句“乌鸦喝着水了”提出新的质疑点。学生的思维结果是:乌鸦不可能天天口渴,应将开头一句改为:“有一天,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由于乌鸦想了很多办法才喝到水,结尾应该改为“乌鸦终于喝到水了”。

上一篇:奠基仪式致辞汇总下一篇:2018年二级建造师《工程法规》考点:建设工程合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