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2024-06-17

浅谈大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精选8篇)

篇1:浅谈大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浅谈大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计划

一、指导思想:

《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而区域活动因其具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因而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需要,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而在当今的区域活动中,教师永恒的课题就是如何捕捉适时的教育时机,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采取适度的教育手段,把握适宜的指导力度,在幼儿最需要的时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给予最及时、最准确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本学期我们开展“浅谈大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的专题研究,希望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 提高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活动效果。

二、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但是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他们不会善于协商,初步的分工与交流还在培养中,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幼儿间的能力差异较大,有些能力强的幼儿对所提供的材料兴趣十足,而相对能力较弱的幼儿就兴趣缺缺,甚至不愿去尝试;有些幼儿的持久性不够,往往玩了一下就换个地方等等,因此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目标:

1、有目的性地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并适时的给于帮助和引导。

2、有针对性地观察个别幼儿的活动,提出更适宜的要求。

四、措施:

1、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注意挑战性、层次性和多样性。

2、教师要有递进性地观察,要根据该区域的阶段目标,有连续地跟踪观察,并进行相应地调整活动的要求。

3、教师介入指导要适宜,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要有过程性地观察,观察幼儿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包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专注程度等等,给于幼儿更加客观地评价或分析幼儿的活动情况。

篇2:浅谈大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幼儿早教老师

活动区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区域活动中,许多教师在“怎样指导幼儿游戏”、“教师何时介入”、“教师怎样与幼儿互动”等方面存在困惑,针对这些问题,我园教研围绕“区域活动的开展”这一园本教研课题,在“教师介入活动的时机”、“在区域游戏中教师是如何进行观察指导的”、“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师幼互动的水平”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作为观察者、引导者、促进者,应该如何指导区域活动呢?下面就我自己的实践谈一点体会:

1、记者采访式的指导,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

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他们能比较系统地叙述生活见闻,能生动、有表情地描述事物,能与人进行对答。同时,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水平明显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很多地方适当放手让孩子去做,为他们创造适当的条件,提供了更多练习说话的机会,增加幼儿间的交流。因此在幼儿游戏时,我经常以记者身份出现在孩子们身边,这时,孩子处于放松状态之中,没有心理压力,思维想象也活跃,可以大胆放开地说,此时对孩子进 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其必定会乐意接受,而且完成的速度与质量都会 更快更好,说话也自然。比如语言区里,幼儿在玩《小动物过冬》。我发现孩子们的活动杂乱无章,有唱歌的,有看图片的,有拿着动物

讲解的,没有顺序,于是我就扮演记者的角色,以采访的形式指导区域活动,记录幼儿的活动过程,再以新闻发布会的方式进行评价。我拿着话筒、纸和笔微笑地来到孩子们的身边,对他们说:“我是七色光电视台的记者,今天我要采访你们。请问你们在做什么?唱的是什么歌啊?你手里拿的是什么材料?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接着,我把话筒交给幼儿,让他们轮流讲讲各种动物的不同的过冬方式,介绍自己手中所选材料的玩法,并进行原文朗诵、选图创编、绘画创编,我就象记者一样边记录他们的操作进程,边不停地鼓励他们,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在这样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孩子们精神放松,想说、愿意说、敢说,并且感受到了说的快乐,就很乐于大胆地表现。“采访”完后,我接过话筒说:“采访结束了,你们的表现真不错,我写了一篇报道,现在要进行新闻发布了。”然后,我就将刚才记录的过程用 生动的语言讲述一遍。他们会很认真地倾听,感受到自己也是一位名人,当说到李泽锋的事情时,他还会偷偷地笑。在播新闻的环节中,我先评价幼儿表现好的地方,再根据幼儿掌握诗歌的情况,加上一两句建议,幼儿会欣然接受,并在接下来交换玩的环节中玩的更好。我通过记者的身份,不仅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大胆地表达自己,还使孩子们的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共享,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游戏兴趣,同时,还为今后的游戏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孩子们能够更好地开展游戏。

2、共同探究式的指导,搭建幼儿互动平台

共同探究式即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站在同等的地位上,象朋友般的引导,帮助幼儿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纲要》中对教师有这样的要求,教师要允许幼儿在反复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对科学现象进行语言概括,不要替他们说出他们能够说出的初步结论。比如在科学试验区玩“沉浮”游戏时,我让孩子们自己操作、摆弄,有的孩子就把所有材料都扔到水里,他们发现有的沉到水里,有的浮在水面,几乎每次都是一样,在操作时,有的孩子就动脑筋说:轻的浮在水面,沉的就到水底,这种认识得到了全体同伴的认可。有一次,李泽锋把折好的纸船放到水盆里,他兴奋地说:我的小船在水里行驶喽。正当孩子们围着观看时,不一会儿,纸船渐渐渗水,慢 慢下沉,沉到水底,孩子们一下乱了,“纸船沉底了”,“快捞”。“怎么办”,孩子们七嘴八舌,乱哄哄的,有的孩子就说“纸船漏了进水了”,在孩子们的议论中我马上用一张厚纸折了一条船,放到水里,孩子们又兴奋起来,可毕竟是纸船,当纸被渗透,船又沉底了,孩子们说“老师,船沉底了”,这时,我启发孩子们:怎样让船不沉底呢?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孩子们,并鼓励孩子们回家和父母一起想办法解决。过了几天,一条条木制小船、有刷上漆的纸船、玩具船等,五花八门的小船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孩子们将搜集到的相关知识也介绍出来,在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回答了上一次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初步让孩子们明白了有关“沉与浮”的知识,了解了大船为什么能在海上行驶等粗浅知识。像这样的活动有很多,如冰的溶解,在操作中,孩子会发现冰块在热水中融化较快些,在冷水中融化的比较慢。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了许多经验和知识。

篇3:浅谈大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活动, 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学习活动, 也是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的最佳手段, 对于幼儿园日常教学和幼儿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区域活动中, 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玩的区域与内容, 自己寻找规律及决定与同伴的合作方式, 大班幼儿还可以在区域活动中通过运用自己的经验去操作、解决问题。区域活动强调以幼儿为主体, 但仍需要教师以适当的方式介入指导, 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目前,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存在以下问题。

(一) 关注度不够, 指导随意性大

在区域活动中孩子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分情况地随意提供帮助。如孩子正专心地在区域创作吹画时, 教师附下身问:“你吹的是什么呀”, 会打断孩子的自由活动, 看似是教师的关心实则是随意介入指导。

(二) 鼓励性不够, 存在消极指导

孩子的发展有其规律性, 但每个孩子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如个人的能力、兴趣、学习方式等各不相同。如有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能获得各方面的发展, 有的幼儿发展则要通过教师与幼儿的单独交往来实现, 还有的幼儿则需在自己不断的探索活动中获得。教师如果对孩子要求太苛刻, 孩子将会有挫折感, 容易气妥, 甚至导致某些孩子游离于区域活动之外, 区域活动反成为他们的负担了。

(三) 互动性不够, 缺乏指导策略

在区域活动过程中, 不少教师有一手包办的倾向;本来是孩子为主角的区域活动, 反而教师成了主角, 孩子成了被动接受的角色。虽然教师都知道要“多给孩子一点空间”, 但在具体指导中会不知不觉地变成一种灌输。教师太主动了, 必然使幼儿的学习变得被动, 缺乏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造成幼儿更多依赖教师, 独立性较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 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殊。”我们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 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研究实践

(一) 情感激发导引, 适当互动

1. 情绪感染, 师幼互动

幼儿好奇心强, 喜欢模仿, 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情绪性, 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这为教师实施情绪指导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通过自身的情绪状态来吸引幼儿、影响幼儿, 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从而达到引导他们参与活动的目的。如有一次大班在表演区活动中, 有两位孩子心不在焉地在敲打乐器, 教师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去说:“咦!原来今天你们两个在搞音乐会啊!我是你们的忠实粉丝, 我能参加你们的音乐会吗?”教师这么一说, 两位小朋友像充了气的气球, 一下子活跃起来, 在表演区中有模有样地敲打着, 教师的欢快情绪感染到了他们。

教师持一种信任、支持的态度, 孩子就会感到安全、自在, 进而使情绪和行动更加稳定, 若教师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加以激发和鼓励, 他们就会形成一个强烈的动机, 从而积极地去解决问题, 获得成功的喜悦。

2. 设疑切入, 激活思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以启发性的提问, 将活动引向深入”如在一次大班的科学区活动中, 有两个小朋友在玩万花筒, 两人边看边玩边争论, 这时我问:“为什么万花筒里的花纹在不断变化, 而且从不会重复?”问题一提出, 不仅激活了这两个孩子的思维, 也促旁边的几个孩子也七嘴八舌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教师的这一设疑, 在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但激活了孩子们思维的积极性, 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 同伴交流, 生生合作

在区域活动中, 幼儿不仅与教师、环境产生互动关系, 而且幼儿间也发生着各种互动交流。区域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能增加孩子与同伴的合作频率, 能激起孩子更大的活动兴趣。如一次在建构区, 教师和两个孩子一同搭建城堡, 孩子主动分工合作, 教师作为其中一员帮助出谋划策。孩子1:“老师, 我觉得这个可以再搭一块。”教师 (问孩子2) :“你觉得呢?”孩子2:“我觉得可以啊!”教师:“那我们试试看。”结果积木倒了, 两个孩子都很失落。教师:“你们觉得是什么原因呢?”孩子1:“我觉得底部再搭得大一些就更牢固了。”两个孩子继续搭建。

这样的交流所具有的效果是教师的直接指导所不能达到的, 它不仅对幼儿区域性活动起到了种支持作用, 还助长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 把握指导时机, 适时介入

1. 遇到困难时

区域活动中, 孩子在操作时遇到了困难, 有的孩子会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 有的孩子会在同伴的帮助下解决问题, 有的孩子在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时就会放弃活动,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如一次娃娃家区域活动中, 涛涛因为“娃娃家”人数已满不能进入而苦恼, 又不想去其他游戏区玩, 我引导他:“你想一想怎样才能进去?”当他想出“当一名客人”, 最后他以“叔叔”的身份成功地进入了“娃娃家”。

2. 发生冲突时

区域活动中, 孩子在操作时发生冲突、纠纷问题时, 教师应当采取转移视线的方法巧妙地化解。如在一次建构区域活动中, 浩浩不小心碰坏了其他小朋友们搭的动物园, 有的孩子埋怨浩浩, 有的孩子以暴力攻击浩浩, 有的孩子不知所措。这时我立刻说:“咦!动物园是不是“地震”了, 小动物们被压倒了, 要受伤了, 我们赶快抢救小动物们, 把动物园修好吧?”于是孩子们又重新投入新游戏当中。

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一举一动, 给予幼儿以适当的帮助, 及时把握介入的最佳时机, 便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3. 有求于师时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应以静观欣赏策略和自然观察为主, 尽量不打扰孩子的行为过程。孩子的探索学习需要老师的支持、帮助,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可以不分情况地随意提供帮助。如在一次的美工区域活动中, 孩子们进行七面彩球的制作, 个别动手能力较强的孩子一边折纸一边制作着七面彩球, 可是有一位孩子把纸翻来翻去, 折上折下的, 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时我上前和他说“你别着急, 一面一面折过去, 折一面粘一面, 你要是还不会, 可以问问会的小朋友, 看看他们是怎么折的。”听完我的话, 他们在好朋友的帮助下也完成了七面彩球的制作。

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 教师需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及时发现孩子的难处, 特别是对内向的孩子, 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解孩子的燃眉之急, 使他们顺利地继续进行活动。

4. 不感兴趣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 要为每一个儿童, 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及时介入指导, 使活动继续开展。如在图书区, 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 兴趣点会逐渐降低, 有的会东张西望, 有的胡乱翻阅, 有的吵闹, 有的窃窃私语, 这时就需要我们采取一些措施, 重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如教师说:“等下我要邀请几位小朋友来讲述你看的故事, 谁能既大声又完整地讲述你看的故事, 你就可以做一天大班长, 做老师的小帮手。”大家听了之后, 纷纷都认真地看起了手里的故事书。

(三) 重视区域评价, 适宜支持

1. 鼓励性评价——关注幼儿感受

鼓励性评价是教师以表扬、鼓励幼儿为主, 并且随时关注幼儿的感受。区域讲评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孩子说说自己是如何与同伴一起学习的, 碰到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尤其应鼓励、肯定具有坚持性、合作性、创造性、独立性的幼儿, 激励更多的幼儿向他们学习。如一个孩子在建构区搭建楼房, 我蹲到他身边说:“哇!你搭建的楼房可真漂亮啊!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吗?”他笑笑回答:“我想在自己家旁边搭一幢房子, 让外公外婆住, 双休天妈妈就不用开车子去看他们了, 这样就方便多了。”这样既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又能激起幼儿说的愿望, 以便更好地让幼儿介绍或展示自己成功的经验。

2. 及时性评价——关注幼儿过程

及时性评价是通过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 对他们做得好的及时给予表扬, 做的不好的给予指导纠正。每个孩子在活动后都有自己的劳动成果, 教师要提供条件让孩子展示作品,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最棒的。如编织区孩子精心编织的小花篮、用毛线编织的小辫子;制作区孩子们大胆制作的小蜻蜓、新疆帽等, 这些作品虽然稚拙, 却充满了童真、童趣, 是最美的作品。我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孩子, 在对孩子的作品进行评价后, 把他们完成的作品拍成照片放到投影机上讲评, 使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 进而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区域活动中。

3. 支持性评价——关注区域材料

支持性评价就是当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操作材料时, 教师要敏锐地觉察到哪些材料在数量上是不足的, 或材料在体现层次性也是不够的, 进而及时提供材料, 将幼儿作品展示出来, 做孩子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如在小餐厅的活动中, 好多小朋友都想当服务员, 顾客却没有, 有的幼儿说:“咱们怎么才能招揽顾客呢?”我跟孩子们观察了其他的餐厅, 我引导他们:“可以制作一个大的招牌。”在孩子们的积极参与下, 我们制作了很多招牌菜, 还有招揽顾客的牌子, 在玩餐厅游戏时, 很多孩子拿着自己制作的钱币和大招牌来参与游戏, 争当小顾客了, 他们的积极性已被充分调动起来。

三、研究成效

(一) 提高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我在“区域活动”常态的教学尝试和探究中获得了一定的成绩, 孩子们能够主动自由地进行学习。如在一次活动开始时孩子自由讨论选择去哪一区活动时允许孩子按自己的认知水平主动地进行学习, 它貌似是一种开放性的、低结构的自然状态, 实际上教师将整个教育目标、教育意图通过材料投放的影响加以渗透。幼儿则以兴趣为导向, 自主地选择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伙伴, 通过摆弄操作等方式得到发展。

(二) 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 体验探究过程, 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幼儿天生就具有好奇心, 具有探索探究的欲望, 区域活动为幼儿营造了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氛围, 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如在大班科学区, 幼儿玩磁铁活动过程中, 他们不断交谈讨论各种磁铁的玩法, 楠楠说:“为什么两颗磁铁会相互吸引?”教师:“因为它们是异极, 所以相互吸引。”乐乐说:“老师, 我的磁铁后一个追前一个跑, 怎么不会吸在一起呢?”教师答道:“因为你的磁铁是同极, 所以它们相互排斥。”后来大家一起在自主地探索中边学边玩, 玩掌握了科学知识, 又提高了探究能力。

(三)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面对是的活泼的幼儿, 会遇到各种不可预知的情况, 因此, 教师要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 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行为和能力, 从教导者变为引导者、支持者, 在师幼互动中积极反思, 促进自己自主思考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如区域活动有利于教师学会观察幼儿, 了解、掌握幼儿的兴趣热、思维点、学习方式, 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 以为自己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又如, 教师学会评价, 因为教师的评价方式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所以教师要明白评价的目的就是帮助幼儿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提升经验。应该注意的是, 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要有一定的技巧, 评价的方式要多种多样, 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都不能只注重结果, 要注重过程的评价。

摘要: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活动, 是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的最佳手段, 对于幼儿园日常教学和幼儿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情绪激发导引、把握指导时机、进行区域评价等指导策略, 让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时与材料、伙伴互动中更加投入, 提高幼儿活动的独立性、专注性和自主探索能力, 在区域评价中分享同伴获得的经验和快乐, 促进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 为他们进入小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大班,区域活动,适宜指导

参考文献

[1]李传江.区域活动中的教师讲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13 (10) .

[2]李晓, 黄艳.幼儿自主性结构游戏中的教师介入[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15.1 (2) .

篇4:浅谈大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关键词:大班区域活动 适宜指导

一、问题的提出

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活动,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学习活动,也是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的最佳手段,对于幼儿园日常教学和幼儿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玩的区域与内容,自己寻找规律及决定与同伴的合作方式,大班幼儿还可以在区域活动中通过运用自己的经验去操作、解决问题。区域活动强调以幼儿为主体,但仍需要教师以适当的方式介入指导,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目前,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存在以下问题。

(一)关注度不够,指导随意性大

在区域活动中孩子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分情况地随意提供帮助。如孩子正专心地在区域创作吹画时,教师附下身问:“你吹的是什么呀”,会打断孩子的自由活动,看似是教师的关心实则是随意介入指导。

(二)鼓励性不够,存在消极指导

孩子的发展有其规律性,但每个孩子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如个人的能力、兴趣、学习方式等各不相同。如有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能获得各方面的发展,有的幼儿发展则要通过教师与幼儿的单独交往来实现,还有的幼儿则需在自己不断的探索活动中获得。教师如果对孩子要求太苛刻,孩子将会有挫折感,容易气妥,甚至导致某些孩子游离于区域活动之外,区域活动反成为他们的负担了。

(三)互动性不够,缺乏指导策略

在区域活动过程中,不少教师有一手包办的倾向;本来是孩子为主角的区域活动,反而教师成了主角,孩子成了被动接受的角色。虽然教师都知道要“多给孩子一点空间”,但在具体指导中会不知不觉地变成一种灌输。教师太主动了,必然使幼儿的学习变得被动,缺乏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造成幼儿更多依赖教师,独立性较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漸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殊。”我们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研究实践

(一)情感激发导引,适当互动

1.情绪感染,师幼互动

幼儿好奇心强,喜欢模仿,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情绪性,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这为教师实施情绪指导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通过自身的情绪状态来吸引幼儿、影响幼儿,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引导他们参与活动的目的。如有一次大班在表演区活动中,有两位孩子心不在焉地在敲打乐器,教师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去说:“咦!原来今天你们两个在搞音乐会啊!我是你们的忠实粉丝,我能参加你们的音乐会吗?”教师这么一说,两位小朋友像充了气的气球,一下子活跃起来,在表演区中有模有样地敲打着,教师的欢快情绪感染到了他们。

教师持一种信任、支持的态度,孩子就会感到安全、自在,进而使情绪和行动更加稳定,若教师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加以激发和鼓励,他们就会形成一个强烈的动机,从而积极地去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

2.设疑切入,激活思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以启发性的提问,将活动引向深入”如在一次大班的科学区活动中,有两个小朋友在玩万花筒,两人边看边玩边争论,这时我问:“为什么万花筒里的花纹在不断变化,而且从不会重复?”问题一提出,不仅激活了这两个孩子的思维,也促旁边的几个孩子也七嘴八舌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教师的这一设疑,在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但激活了孩子们思维的积极性,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同伴交流,生生合作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不仅与教师、环境产生互动关系,而且幼儿间也发生着各种互动交流。区域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能增加孩子与同伴的合作频率,能激起孩子更大的活动兴趣。如一次在建构区,教师和两个孩子一同搭建城堡,孩子主动分工合作,教师作为其中一员帮助出谋划策。孩子1:“老师,我觉得这个可以再搭一块。”教师(问孩子2):“你觉得呢?”孩子2:“我觉得可以啊!”教师:“那我们试试看。”结果积木倒了,两个孩子都很失落。教师:“你们觉得是什么原因呢?”孩子1:“我觉得底部再搭得大一些就更牢固了。”两个孩子继续搭建。

这样的交流所具有的效果是教师的直接指导所不能达到的,它不仅对幼儿区域性活动起到了种支持作用,还助长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把握指导时机,适时介入

1.遇到困难时

区域活动中,孩子在操作时遇到了困难,有的孩子会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有的孩子会在同伴的帮助下解决问题,有的孩子在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时就会放弃活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如一次娃娃家区域活动中,涛涛因为“娃娃家”人数已满不能进入而苦恼,又不想去其他游戏区玩,我引导他:“你想一想怎样才能进去?”当他想出“当一名客人”,最后他以“叔叔”的身份成功地进入了“娃娃家”。

2.发生冲突时

区域活动中,孩子在操作时发生冲突、纠纷问题时,教师应当采取转移视线的方法巧妙地化解。如在一次建构区域活动中,浩浩不小心碰坏了其他小朋友们搭的动物园,有的孩子埋怨浩浩,有的孩子以暴力攻击浩浩,有的孩子不知所措。这时我立刻说:“咦!动物园是不是“地震”了,小动物们被压倒了,要受伤了,我们赶快抢救小动物们,把动物园修好吧?”于是孩子们又重新投入新游戏当中。

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一举一动,给予幼儿以适当的帮助,及时把握介入的最佳时机,便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3.有求于师时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应以静观欣赏策略和自然观察为主,尽量不打扰孩子的行为过程。孩子的探索学习需要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可以不分情况地随意提供帮助。如在一次的美工区域活动中,孩子们进行七面彩球的制作,个别动手能力较强的孩子一边折纸一边制作着七面彩球,可是有一位孩子把纸翻来翻去,折上折下的,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时我上前和他说“你别着急,一面一面折过去,折一面粘一面,你要是还不会,可以问问会的小朋友,看看他们是怎么折的。”听完我的话,他们在好朋友的帮助下也完成了七面彩球的制作。

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需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及时发现孩子的难处,特别是对内向的孩子,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解孩子的燃眉之急,使他们顺利地继续进行活动。

4.不感兴趣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要为每一个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及时介入指导,使活动继续开展。如在图书区,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兴趣点会逐渐降低,有的会东张西望,有的胡乱翻阅,有的吵闹,有的窃窃私语,这时就需要我们采取一些措施,重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如教师说:“等下我要邀请几位小朋友来讲述你看的故事,谁能既大声又完整地讲述你看的故事,你就可以做一天大班长,做老师的小帮手。”大家听了之后,纷纷都认真地看起了手里的故事书。

(三)重视区域评价,适宜支持

1.鼓励性评价——关注幼儿感受

鼓励性评价是教师以表扬、鼓励幼儿为主,并且随时关注幼儿的感受。区域讲评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孩子说说自己是如何与同伴一起学习的,碰到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尤其应鼓励、肯定具有坚持性、合作性、创造性、独立性的幼儿,激励更多的幼儿向他们学习。如一个孩子在建构区搭建楼房,我蹲到他身边说:“哇!你搭建的楼房可真漂亮啊!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吗?”他笑笑回答:“我想在自己家旁边搭一幢房子,让外公外婆住,双休天妈妈就不用开车子去看他们了,这样就方便多了。”这样既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又能激起幼儿说的愿望,以便更好地让幼儿介绍或展示自己成功的经验。

2.及时性评价——关注幼儿过程

及时性评价是通过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对他们做得好的及时给予表扬,做的不好的给予指导纠正。每个孩子在活动后都有自己的劳动成果,教师要提供条件让孩子展示作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最棒的。如编织区孩子精心编织的小花篮、用毛线编织的小辫子;制作区孩子们大胆制作的小蜻蜓、新疆帽等,这些作品虽然稚拙,却充满了童真、童趣,是最美的作品。我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孩子,在对孩子的作品进行评价后,把他们完成的作品拍成照片放到投影机上讲评,使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进而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区域活动中。

3.支持性评价——关注区域材料

支持性评价就是当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操作材料时,教师要敏锐地觉察到哪些材料在数量上是不足的,或材料在体现层次性也是不够的,进而及时提供材料,将幼儿作品展示出来,做孩子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如在小餐厅的活动中,好多小朋友都想当服务员,顾客却没有,有的幼儿说:“咱们怎么才能招揽顾客呢?”我跟孩子们观察了其他的餐厅,我引导他们:“可以制作一个大的招牌。”在孩子们的积极参与下,我们制作了很多招牌菜,还有招揽顾客的牌子,在玩餐厅游戏时,很多孩子拿着自己制作的钱币和大招牌来参与游戏,争当小顾客了,他们的积极性已被充分调动起来。

三、研究成效

(一)提高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我在“区域活动”常态的教学尝试和探究中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孩子们能够主动自由地进行学习。如在一次活动开始时孩子自由讨论选择去哪一区活动时允许孩子按自己的认知水平主动地进行学习,它貌似是一种开放性的、低结构的自然状态,实际上教师将整个教育目标、教育意图通过材料投放的影响加以渗透。幼儿则以兴趣为导向,自主地选择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伙伴,通过摆弄操作等方式得到发展。

(二)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幼儿天生就具有好奇心,具有探索探究的欲望,区域活动为幼儿营造了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氛围,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如在大班科学区,幼儿玩磁铁活动过程中,他们不断交谈讨论各种磁铁的玩法,楠楠说:“为什么两颗磁铁会相互吸引?”教师:“因为它们是异极,所以相互吸引。”乐乐说:“老师,我的磁铁后一个追前一个跑,怎么不会吸在一起呢?”教师答道:“因为你的磁铁是同极,所以它们相互排斥。”后来大家一起在自主地探索中边学边玩,玩掌握了科学知识,又提高了探究能力。

(三)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面对是的活泼的幼儿,会遇到各种不可预知的情况,因此,教师要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行为和能力,从教導者变为引导者、支持者,在师幼互动中积极反思,促进自己自主思考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如区域活动有利于教师学会观察幼儿,了解、掌握幼儿的兴趣热、思维点、学习方式,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以为自己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又如,教师学会评价,因为教师的评价方式影响着幼儿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明白评价的目的就是帮助幼儿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提升经验。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要有一定的技巧,评价的方式要多种多样,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都不能只注重结果,要注重过程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李传江.区域活动中的教师讲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10).

[2]李晓,黄艳.幼儿自主性结构游戏中的教师介入[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5.1(2).

篇5:浅谈大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区一幼中二班 袁芳

摘 要:区域自主活动是一个丰富多彩、多功能、多层次的游戏活动,它能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符合自身特点的环境,并给予幼儿自由的游戏空间长自主的游戏氛围,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

关键词:区域活动 有效指导

一、本班区域情况:

本学期,我们班(区域根据孩子们在前几次各区域的活动情况,进行了哪些删减和扩充)共有创设七个区域,分别是生活区、感官区(建构区)、数学区、科学区、美术区、语言区、表演区,其中数学区和语言区为我班重点区域。由于教室的局限性会使个别区域活动受到一些阻碍,但我们尽可能的根据现有条件为孩子们创造最好的区域环境,及时投放、更新区角材料。本学期我们将不断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整改问题,并将重点放在幼儿区域活动时的进行指导上。通过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教研学习及互查,使我们知道所谓区角活动,是它能给予幼儿自由的游戏空间长自主的游戏氛围,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形式。同时它具有灵活性,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有效形式

二、区域材料的投放 分别对各区的材料是如何投放的作一个说明,对重点区域重点介绍

三、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我们都知道投放材料要丰富,并要有层次性,使幼儿有充分选择的余地。但是中班孩子缺乏自主性,动手能力和生活经验也比较缺乏,我们在材料的准备上比较受局限性。我们发现,在操作时,材料投放过多,孩子就容易分心,而且会影响操作能力,所以在材料的选取、投入方面不能很好地把握。

(二)操作活动

区域活动是体现幼儿自主性、表现幼儿个性的地方。但中班孩子动手能力薄弱,比如剪刀、油画棒、固体胶的使用等都需要老师一个一个教会。所以在操作活动时我们选择的内容比较单一,比如剪纸小组内大家一起剪纸,撕纸大家一起撕纸,这样虽然活动比较单一,但是这样我们觉得更有利于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培养幼儿的常规。我们考虑在幼儿基本掌握操作工具使用方法后再开展分层活动,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

(三)未能很好的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在幼儿兴趣点上不断生成和改进材料,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材料,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体验成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使幼儿乐于活动,提高主动性。

(四)区域活动时教师的观察不够 对孩子的观察还是不够深入和细致,特别是针对个别孩子或针对某件事物的观察。只有观察的到位,了解每一位幼儿性格特点、操作水平等,才能更好的进行指导。

(五)加强区域活动的游戏规则化

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通过观察制定出幼儿可以理解能够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则,多引导、多督促、多赞赏来让幼儿遵守规则和各种行为,逐步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有序环境。

(六)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

我们设臵的区域活动还是比较处于老师主导的阶段,接下来要考虑怎样更好地引导幼儿自主地探索学习方法,通过区域活动培养他们的思维活跃。

四、区域活动的有效指导

《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活动中,我们不能把角色停留在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安排幼儿进入区角、主持幼儿的分工与合作、解决孩子间的纠纷等等问题上,那么如何在区域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指导,下面我有几点建议:

(一)善于观察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不是盲目地介入活动中去,而是作为一名观察者不断地来回在各个区域间去观察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观察我们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孩子们水平,是否是孩子们所喜欢,是否能促进孩子们的发展,是否还有孩子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材料,数量是否充足,再次观察区角设臵布局是否合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掌握动态,从而有的放矢地提供材料,因势利导地进行介入指导。

(二)适时介入

当幼儿反复操作没有进展时,比如在科学或数学操作活动中(或是角色游戏中),在面对幼儿的重复性行为时,不要急于介入,而是要仔细观察,当幼儿有“球”(问题)抛向自己,或是幼儿一直无法前行时,教师应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给孩子,在“接”和“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发展。

当幼儿遇到困难或出现认知偏差时,在教学或是游戏中,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实际上科学研究中解决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应该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再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幼儿学会用科学的步骤来探究和解决问题。

当幼儿之间冲突出现时,幼儿在交往中或多或少地会发生冲突,有些教师会担心幼儿不能很好解决而马上介入,进行阻止和规劝,这就使幼儿丧失了一次自己解决冲突、体验情绪、达成理解的机会,甚至会造成幼儿社会化过程中某些方面的缺失。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在等待的过程中,不急于判断,留给幼儿更多的真实的交际空间,同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给予不同的帮助和支持,使幼儿在冲突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当幼儿不遵守某些规则时,幼儿在幼儿园里不遵守规则的状况时有发生,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幼儿正处于一个对世界认识和探索的阶段,对许多事情都充满好奇,同时自我约束能力又十分有限。面对幼儿出现的一些行为,许多教师会依据心中早有的好坏标准去判断,予以制止或批评。

(三)巧妙引导

与孩子一起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幼儿为主体的地位,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逼迫幼儿接受,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活动,使幼儿很快出现厌倦情绪,大大减少幼儿的积极性。在指导区域活动时,首先应对幼儿想做什么,怎样做和幼儿有可能怎样做要有心理准备;其次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力导巧妙介入,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并能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域的位臵、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使每个孩子都得到满足和成功。

(四)及时评价 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加以鼓励,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不足,并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自己的意见加以总结,教师的评价也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比如:从幼儿形为习惯评价,今天哪组小朋友主动收拾玩具,哪组小朋友活动时声音较小,XX小朋友主动把玩具让给别人等,XX小朋友没有遵守规则,随便到别的区捣乱等。

篇6:浅谈大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武义县武阳幼儿园 洪程芳

[内容摘要]:

区域活动,主要是幼儿自己的活动、自己的游戏,它不像主题活动和学科活动那样是教师设计和组织的,是在具有多种功能,供幼儿操作,游戏,交往等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规律较小的活动场所的活动。我们在认真贯彻《纲要》精神,领会其实质的基础上,开展了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大量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幼儿能通过自身的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经验。但区域活动也并非是教师完全不加影响、不加控制的自由天地,只不过,这种影响和控制比较见解、比较隐蔽,是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尤其是活动材料的投放而实现的。本文通过教师在区域活动游戏前的指导、游戏过程的指导和游戏后的评价等三个方面,阐述作为一名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所发挥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教师;区域活动;指导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适度的对幼儿进行指导,并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师是孩子忠实的观众和听众,应该多与孩子交流,通过观察孩子的表现,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及需要。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当孩子对活动不感兴趣时,应走到孩子的活动中去,用激情感染孩子,激发孩子活动兴趣;当孩子在活动中出现疑问时,教师要积极成为孩子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帮孩子解开疑问走向成功;教师要在活动中耐心的引导,无形的帮助孩子建立游戏规则意识;多以鼓励、赞赏的方式,鼓励孩子发现更优化、更合理的操作方式,帮助孩子提高操作水平„„由此可见,只有通过教师细致的观察,才能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才能适时作出调整;有了教师及时指导,幼儿区域活动水平才会显著提高,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不是活动的总导演,而是环境提供者、观察记录者、引导支持者、客观评价者,这些角色在活动过程中还应不断地、灵活

地换,有时还会交叉重叠出现。这样,教师的指导才能在区域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关键在于游戏前的指导、游戏过程的指导和游戏后的评价。

一、游戏前的指导

游戏前的指导是整个区域活动成败的关键之一。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教育目标来预设活动区域。教师在游戏前的指导作用应包括:

1、活动材料的投放

活动材料的投放,是幼儿整个区域活动的关键。教师在活动材料投放时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投放材料。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是材料的提高要有层次性。不同发展时期孩子应该有材料的层次性。由于幼儿发展的水平、方向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同一时期幼儿也存在不同发展水平,教师投放游戏材料也应有层次性。如在小班科学区感知数量时,可以投放颜色鲜艳的物品、铅笔、白纸、数字宝宝。给能力强的幼儿感知物品多少的同时并加以记录。给能力弱的幼儿按物拿数;又如在大班科学区的认识时钟活动中,给能力强的幼儿提高了半点、分钟、写时间的内容,给能力弱的幼儿提供的内容难度小,如认识时针、分针、认识整点。不同的年龄段幼儿也存在不同的差异。同样是美工区,小、中班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都应有所不同,小班主要提供一些简单的绘画工具,如橡皮泥、油画棒、浆糊„„等,主要以基本颜色为主,培养幼儿兴趣为主;而中班则要增加一些稍有难度废旧的半成品之类的材料,颜色也要增加,不但要培养幼儿的兴趣,还要提高幼儿的技能。所以,投放的材料主要考虑目标内容的层次性。我们既要考虑水平的要求,还要考虑最低限度的要求,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

其次,要根据主题内容投放材料。区域活动是教学活动更好的延伸。教师要根据主题活动,使区域中的各项活动及时满足幼儿并促进幼儿发展。比如,主题活动《全家福》,我们就可以及时地在娃娃家投放相应的娃娃。娃娃家的衣服、裤子,烧饭做菜用的工具等,这样可以加深幼儿在活动中的印象,巩固提高幼儿所学到的知识。

再者,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投放材料。《纲要》中指出,所谓区域活动,实际上指的是: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让幼儿自主地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在区域活动中,经常会发现有的区域“门庭若市、热闹非凡”,有的区域则“显得萧条”。其根本原因就是幼儿有无兴趣和需要。我曾经尝试过,由我指定某些幼儿到哪个区域去玩,结果发现有很多幼儿根本不喜欢那个区域,不能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还发现有一些幼儿对某个区域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们要通过观察、询问和引发幼儿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来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只要发现哪个区域孩子兴趣不高了,则要考虑投放新的材料。如表演区中只有一个小舞台显得枯燥乏味,不逼真,增加一些磁带、录音机、头饰、服饰、照相机等道具后,幼儿不但可以逼真地表演,还可以将表演拍摄下来,这样,表演区一下子兴旺起来了。又如小班幼儿特别喜欢娃娃家,教师可多开设几个娃娃家,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大班幼儿的求知欲较强,可以多投放一些材料,给幼儿提供一个可操作的的空间。我们要善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投放各种材料以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

最后,要符合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提供材料。幼儿年龄小,他们喜欢多变、新奇、可以操作的东西。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直接影响到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提供有趣的材料会让幼儿百玩不厌,增强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教师提供的材料应便于孩子操作。有些区域活动的操作性不强,如语言区对幼儿的吸引力相对就低于益知区、美工区、建筑区,因此要多选择、设计一些游戏性、操作性、竞赛性、合作性强的活动材料,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操作性,以吸引幼儿参与。如在大班语言区中可以给自己录音,还可投放录音磁带、录音机、订书机,以及画有故事内容的图片,在听完录音故事后,可以把图片排序成一本图书,并用订书机装订成书。通过这样的操作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也是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了提高,这样才是有价值的。

2、活动环境的创设

为幼儿提供和设置活动区是关键,它直接影响到区域活动的进程。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具有趣味性和探究性的可供幼儿与之相互作用的、宽松的区域活动环境。在设置区域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选择区域的内容可以根据一个内容设置多个区域,也可多区多内容,按照不同的内容设置不同的区域。

其次,区域的划分应科学、合理。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区域划分不同的场地。比如表演区热闹,不应与阅读区安排在一起。只有适当的分离,才不会使幼儿感到杂乱无章,产生不稳定的情绪。

第三,应根据班级情况,人数划分区域。一般班里有益智区、科学区、美工区、阅

读区、表演区等等,人数少可以少安排几个区域,人数多可以多安排几个区域。

二、游戏过程的指导

皮亚杰曾经指出:“在游戏中,儿童是自我主宰世界。”在区域活动中,如果教师的指导太突出,完全处在一种主导、主动、主持的地位,有时反而会限制、影响幼儿的活动。新《纲要》中也明确地指出:教师在活动中应该是观察者,适当的指导者,解决问题的鼓励者,也是幼儿的支持者。

1、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把握好“度”。把握不好就会出现一些倾向性问题。比如在指导创造性游戏时,当面对孩子无所事事,教师此时的适时引导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但教师的隐性参与指导要适度,只要达到引发、深入游戏的目的即可,不必长时间参与游戏,尤其是对中大班孩子。而且这种长时间的参与还会影响教师对其他孩子的观察和指导。教师适度的引导,可以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提高孩子寻求答案的欲望,使幼儿在自己操作过程中获得经验。

2、教师要认真观察、深入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幼儿表情、动作、行为、需要、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敏锐地捕捉问题并作出分析判断,以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采取适宜的教育策略与方法。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让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如在第一次投放弹珠,幼儿一开始对此活动产生了较大的兴趣,但结果导致了班级环境的混乱,对此我没有直接干预,而是通过参与幼儿游戏达到了间接干预的目的。又如,幼儿在玩建构区游戏有很多差异时,我及时捕捉有发展价值的关节点,通过师幼的问答提供幼儿发现、体验、表达的机会。

3、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指导,对不同的幼儿要给予不同指导,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可以重点指导一两个幼儿,使目标落实到每个幼儿身上,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也可以个别分析重点指导。教师要根据目标,选择一段时间对某一区域进行定点指导,对认知水平有限、动手能力差、出现困惑的幼儿,教师要降低要求,提出建议。对不认识操作材料、操作中出现错误的幼儿,教师应引导他重新认识材料,探索最佳的操作方法;对认知水平较高、能熟练操作但兴趣不浓的幼儿应及时提高要求。

4、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到幼儿的区域活动中。在整个区域活动过程中,幼儿得到及时反馈(包括人的反应和物的反应)越多,就越能激发幼儿探索奥秘,增强幼儿的好奇

心和主动性,获得新经验和新知识的概率就越多。假如教师只提供一些材料,没有和幼儿交往,对幼儿不做出反应,就会影响幼儿的探索积极性。在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不应该只是输出知识的教育者,还应该是提供舞台、指出方向、关键时刻给予指导的“支持者”。为了带动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活动,教师要对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以及表现,做出适度的、及时的反映,提供适时的、恰当的隐性指导与帮助,并对活动区域进行调整、补充、支持和扩展幼儿的活动,使幼儿在活动区域游戏中探索与认识周围世界,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调节与表现自己的情绪;使幼儿的行为受到赞许和强化。教师对幼儿区域活动的具体参与、指导和帮助,可促使幼儿区域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游戏后的科学评价

游戏后的评价,是区域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并非是为了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与对错,而是了解是否有新的可能性,是否创造了最近发展区等问题。

游戏评价,可由教师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应以鼓励、肯定为主,在评价时,要尽量引导孩子发现别人的优点及自己在游戏中的表现和发现的问题,帮助孩子总结通过游戏明白了哪些粗浅的道理等;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幼儿互相评价或自我评价,让幼儿学会点评别人,也要让幼儿学会自己评价自己,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的自我总结能力,有助于整个区域活动更好的发展,更多的是能引起幼儿的共鸣、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师还应该对区域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对教育活动进行效果分析是教师进一步完善活动过程,提高教育质量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教师在区域观察后,应及时的做好反思、记录,这样可以及时反馈信息,及时选择一些重点指导对象并加以指导,以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明显的提高。

总之,教师在区域中的工作应该进入“游戏前的指导——游戏过程的指导——游戏后的评价——进行指导”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素质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孩子是活的,教师也是活的,让我们的区域活动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也更活起来,使之成为幼儿自主活动又照顾不同个性、不同兴趣与需要的每个孩子的活动区域,使集体的、个体的、个别的教学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篇7:浅谈大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大班幼儿理解能力在提高,他们的各方面能力都有了一个飞跃,教师在其想象的逻辑性、独立性、求异性方面都要加以引导,推动其创新能力向高层次水平发展。因此教师在对大班幼儿区域活动指导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创新、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1、强化情感体验法,无形中感染幼儿。

强化情感体验法就是通过教师对幼儿行为的鼓励与支持,强化幼儿已形成的情感体验。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这是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在区域活动中他们的协商流于形式,分工不够细致,交流不够大方,因此,合作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如在开始活动时,大班幼儿也能相互协商如何游戏,但到了具体游戏时,往往把开始的协商内容忘记了,在游戏操作过程不能相互支持、帮助。案例:

谁来演兔子

主题活动“大中国”中幼儿非常喜欢《蒲公英旅行记》这个故事,并且在区域活动中做了里面所有角色的头饰准备在表演区中表演。可是尝试的第一天表演区里就出现了问题,只见几个孩子满脸不高兴站在那里。于是老师就走过去关心地问:“演员们都准备好了吗?为什么还不开演呢?”这时,金子怡撅着嘴说:“没有兔子怎么表演啊!他们谁都不要做兔子。”原来兔子这个角色在剧里只出现一次,所以大家都不愿做这个角色。老师笑了笑说:“这样吧,我就暂时当个临时演员吧,怎么样?”大家终于露了点笑容,待我表演好一次后,王家宁就表示她来当兔子,表演非常成功。在讲评中我还请表演的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当着集体的面特地表扬了家宁:“她承担了大家不愿意的角色,才能使表演顺利完成。真是个好演员。” 接下去的日子,兔子的角色反而成了最抢手的了。

根据以上案例中的情况,教师还可以在平时的各个活动中,以理解、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幼儿的合作行为,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在合作过程中的感受,引导其他幼儿去倾听同伴的叙述。教师经常用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地点头等,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我们经常会说一些这样的话:“你们能商量着,合作着,真好!”,“你们都想锯木头,没人钉,玩不成了,怎么办?”幼儿的合作意识进一步强化了,在活动中更自觉地做出合作的行为。

2、问题设置法,启发幼儿寻找问题归因

问题设置法就是教师根据幼儿在自主学习中的种种表现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孩子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大班幼儿在自身能力相对有限且和外界要求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常常由于心理压力较大,情绪表现不够稳定,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如区域活动时部分孩子行为遇到问题会常选择退缩、放弃、依赖教师;活动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案例:

有趣的尺

在“我是小学生”的主题中,我给幼儿投放了各种尺(三角尺、卷尺、钢尺等)、记录表等材料。幼儿用记录表记录“尺”的秘密。刚开始,孩子们的发现还停留在表面,只发现“尺”像什么。在左边的圆圈里画上尺的形状,在对应的右边的大圆圈里画出该种尺像什么。例如:沈浩洋发现三角尺像一条鱼,于是他这样记录自己的发现:左边的小圆圈里画个三角尺,右边的大圆圈里画一条鱼。为了让幼儿发现尺的作用,我进一步提出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尺会有这么多形状呢?它们的作用一样吗?”我这么一问,可引来了孩子们的许多反想,随着活动的深入,孩子们的认识不断深化,他们发现尺还可以用来测量东西。于是,他们这样记录自己的发现:李涵用尺测量柜子的高度时,他在左边的小圆圈里画了一个柜子,在右边的大圆圈里写了测量的结果:91。他想告诉我们:柜子的高度是91厘米。孩子对经过自己努力而得出的答案会感到有成就感,对测量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以后也就会越来越喜欢开动脑筋,积极思维。

从上述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尺的作用和用途,而是通过问题设疑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样他们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探索的兴趣。因此,我们要经常给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积极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去独立思考,一一找出答案。如果提出的问题,孩子一时回答不出来,也不急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不代替孩子的思维,而是启发孩子的思路,在孩子感到困难的时候再帮他们一把。

3、经验迁移法,推陈出新

经验迁移法就是启发幼儿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加以应用。大班幼儿创造力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区域活动时他们偶尔会受客观事物的限制而在创造想象方面有所欠缺。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从来就不存在着相互间不产生影响的学习,可以说迁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无所不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不能进入周转”所以培养积极的迁移运用意识,实际上就是在发展儿童的智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语言区排图讲述的情节较单一,科学区的探索方法大致相同等。因此,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情感、想象力、幽默感,对于发展其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在活动区游戏时,有时往往会因为厌倦某种材料单一的玩法而放弃活动。案例:

我会造小船

在主题活动“水的世界”中,幼儿对船非常感兴趣,于是,老师就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用不同的材料做一只小船。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大部分都选了塑料瓶、小木头等材料做成了小船。原来,关于沉浮的小实验,以前就做过,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知道木头、塑料等材料是会浮在水面上的,说明他们已经把经验迁移运用了。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发现类似能力是实现经验转移的先决条件。凡具有创造才能的人,大都具有一种在最不相象的地方捕捉到最朦胧的相似线索或共同要素并拿来加以运用的能力。幼儿由于年龄小,缺少这种发现类似的洞察力,作为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比如在最初的沉浮小实验中,幼儿通过操作实践知道了木块、塑料片是浮的,铁、玻璃块是沉的,了解了沉浮的含义,但对其他物体的沉浮没有具体了解,所以老师在活动中应有意识的把知识面拓展开来,让幼儿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迁移到其他新的事物上来,去发现类似事物的共性,这样使活动中的内容更为广泛和深刻,正如以上的案例中一样,孩子们有了造船的经验。

篇8:浅谈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游戏,区域活动,教师,适度指导

游戏是儿童自发、自主、自选的, 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 能带给儿童快乐的、能满足儿童需要的活动, 它对儿童良好个性的养成, 健全人格的建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区域活动打破了传统的集体授课形式, 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操作与物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化地发展。它能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 无需受到“自己要与集体同步”的约束, 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游戏。

虽然游戏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 但当孩子在区域活动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也不要急于直接指导, 而应给幼儿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在探索中体验成功和失败, 有机会自己纠正错误, 培养克服困难的坚持性, 提高探索能力。

实录一:老师, 我想到了……

炎热的夏天来到了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一件高兴的事, 不光可以去游泳, 而且可以吃到各种各样好吃的冷饮和雪糕。于是, 在娃娃屋里面, 我增添了一些物品:果珍粉、果冻、一些冰块和许多蛋糕盒。区域活动时, 当小朋友们看到这些东西, 都特别感兴趣, 都争着问我:“李老师, 你拿这些东西来做什么呢?”“我想做一种夏日饮料, 可还没想好应该怎么做, 请你们动动脑筋, 帮我想想, 行吗?”话音刚落, 就有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君君说:“把果珍粉放在大杯子里, 冲些水, 用勺子搅一搅, 橙汁就做好了嘛。”“那杯子只有这么大, 把整个果冻一个一个放进去, 杯子里的橙汁都要溢出来了呀?”我又故作为难地向小朋友提出了一个困难问题, 大家自发式地讨论一下后, 恬恬开口了:“这还不简单, 我们用勺子把果冻弄碎了不就行了。”“哦, ”我恍然大悟, “那我们就开始动手吧。”在我和小朋友的共同努力下, 一碗碗冰凉爽口的果冻橙汁展现在大家面前了, 吃着自己做的饮料, 甭提心里有多高兴了。

反思:这个活动是第一次给孩子们玩, 所以我特别注意孩子们的兴趣, 遇到问题时能不能坚持, 在这个过程中, 我并没有一开始就把果冻橙汁的做法告诉孩子, 而是首先观察了解幼儿, 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幼儿分析, 以便能从客观实际出发, 采取恰当的方式给幼儿适当的帮助, 并向幼儿提出有效的建议, 在活动中, 幼儿得到及时的反馈越多, 就越能增强好奇心和主动性, 积极探索, 获得新经验。

实录二:老师, 我会玩了。

在晨间区域活动时, 建构屋里面可热闹了, 男孩子们插的宝剑、枪、汽车都派上了用场, 转眼间, 桌上、地上都是散落的玩具, 我没作声, 走过去把地上的玩具一个一个捡到筐里, 孩子们看见我在捡玩具, 都不打斗了, 也跟着捡起了玩具。我搬了一张椅子坐下插东西, 孩子们围过来好奇地问:“李老师, 你在插什么呀?”“插枪, 可我插不好。”“我来教你。”烨烨自告奋勇帮我插, 孩子们东找西找才把插枪的积木凑齐, 我把枪拿在手里:“插一个玩具多不容易啊, 要是一下子打坏了多可惜啊, 我们应该怎么玩呢?”孩子们七嘴八舌说起来, 但没有一个方法大家认可。于是, 我出了一个主意:“我来提各种问题, 谁先答得快又对, 他就可以拿自己的枪去击碰输了的小朋友的武器。”大家接受了我的建议, 玩得不亦乐乎。

分析:以往, 遇到孩子们的大闹行为我总是加以制止, 孩子们很不情愿。其实, 孩子们插好的玩具不是摆设, 是用来游戏的。当他们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时, 教师应参与孩子们的游戏, 细心观察, 适时适度地给予他们帮助, 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他们, 就像这个案例一样, 拿出一个可以满足幼儿活动需要的规则, 他们是乐于接受的。

教师不仅为幼儿创造活动环境, 在活动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需要, 适时适度地提供帮助。所谓适度, 就是指教师的知道要留有余地, 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幼儿, 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 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活动。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既是组织者、指导者, 又是幼儿游戏的合作者、促进者, 教师在幼儿活动时要在各个区域不断地观察或参与游戏, 或通过提问、建议、讨论等方式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 使每个幼儿的主体能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指导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自主性原则:在区域活动中, 幼儿可自由选择区域、选择材料, 自由操作、摆弄, 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设想, 并鼓励幼儿发挥主动性、创造性,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使其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提高。

2) 探索性原则:区域活动的环境应富有童趣, 引起幼儿联想、思索;活动的内容应丰富, 材料要多样化, 引发幼儿独立思考和想象勇于探索和创造, 教师的指导要避免直接指导, 应让幼儿与材料相互作用, 操作探索, 积累经验。

3) 适应性原则:幼儿发展存在着差异性, 不同的幼儿其发展状况是不同的。因此, 教师必须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来决定内容和要求, 要有层次有递进性, 以适应幼儿的不同需要。

4) 多样性原则:包括区域内容、材料提供、教师指导等方面的多样性, 考虑个体差异, 真正达到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对区域活动的研究使我看到:无论哪一个年龄段班级, 幼儿在健康、认知、社会情感、艺术、游戏五大领域的发展水平均有明显提高, 因此可以认为区域活动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真正体现了优质教育的效果。

上一篇:2010法治总结下一篇:电子印章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