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论复习重点

2023-04-25

第一篇:幼儿园课程论复习重点

军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 中国国防

一、国防的概述

1、全民国防教育日是每年9月份的第三个星期六。

2、国防的含义: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保卫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的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是国家生存和法杖的安全保障。

国防的目的:主要是捍卫国家的主权、保卫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判断题)国防的手段:军事、政治、经济、外交。主要手段是军事。

3、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一大批兵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逐渐成熟。

4、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武装反侵略斗争。

5、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防建设:主要是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6、学完国防建设的主要启示:①强大的国防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发展力量做后盾;②国防的兴衰取决于国家政治的兴衰;③巩固国防必须建设质量高、数量足的军队;④武器装备的优劣是决定国防强弱的重要因素;⑤只有国家统

一、名族团结才能形成强大的国防;⑥国防意识是国防赖以确立的精神根基。

7、国防的基本类型:我国属于防御自卫型

二、国防法规

1、我国的国防法规在纵向结构上可分为五个层次

2、我国现行主要国防法规简介:①第一部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1997年3月14日通过;②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1955年问世,第二部在1984年5月31日出台,1998年12月29日江泽民修改;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2001年4月28日出台;④《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3月14日出台;⑤《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1996年10月29日出台;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1990年2月23日出台。

3、公民的国防义务(六方面):①履行兵役的义务(兵役义务是公民最重要的一项国防义务;②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的义务;③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④保守国家军事机密的义务;⑤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⑥支持和协助国防活动的义务。

三、国防建设

1、国防的基本目标和职责:①巩固国防,防备和抵抗侵略;②制止分裂,实现祖国完全同意;③制止武装颠覆,维护社会稳定;④加强国防建设,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⑤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扩张。

2、我国国防政策:①坚持党对国防事业的领导;②积极防御使我军不断取得胜利的正确军事战略;③立足于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④正确处理遏制战争与打赢战争的关系;⑤坚持高科技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3、武装力量的编成:①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和预备役部队;②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③民兵。武装力量的领导体制:①中央军事委员会(是党和国家领导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军事机构);②国防部(国家政府机构中的最高行政单位,掌管国防事务);

③解放军各总部(是指总参谋部最高军事机构、总政治部最高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98年成立)他们既是中央军委的办事机构,又是全军的领导机关;④军区(全国划分为七个军区和18个集团军)。

4、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由陆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组成。

①陆军的主要兵种是步兵、炮兵、通讯兵;②海军是以舰艇部队为主体,成立于1949年4月23

日;③空军是以航空兵为主体,成立于1949年11月11日;④第二炮兵组建于1966年7月1日,它与海军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构成了我国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

我国1985年裁军100万,1997年裁军50万,2003年裁军20万。军队规模现保持230万。

四、国防动员

1、国防教育:是指在和平时期,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树立民众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从而使每个公民积极承当国防义务和责任,在平时表现为积极服兵役、参加民兵预备役组织,在战时能够以实际行动参加保家卫国的斗争。国防教育应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判断题)

第二章 军事思想

一、军事思想概述

1、军事思想的定义: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2、军事思想的分类:按时代划分: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和现代军事思想。

二、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兵学《武经七书》中的5部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堂堂之阵

3、中国古老兵种:步兵、骑兵、水兵。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

1、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战争、革命军队和国防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2、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产生和形成于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8月1日,毛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

子中取得的”科学论断;1927年9月29日,毛进行了具有伟大意义的“三湾改编”,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党指挥枪的原则;1928年5月,毛总结出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为核心的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1934年1月,毛提出“革命战争史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的关于人民战争的著名论断。

②建立于抗日战争时期;③解放战争中达到全面成熟;④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有了新发展。

3、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体系:(1)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无产阶级的

战争观是什么P50);(2)人民军队思想{①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军的根本原则,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②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选择题】;④创立了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坚持军民一致、官兵一致和瓦解敌军的三大原则);创立了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制度;1947年10月创立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激获要归公。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作为全军行动的基本准则。}

(3)人民战争思想P52【判断题】;(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最基本的作战方式:运动战、阵地

战、游击战)

4、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P

54四、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1、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

2、实现总目标和总任务:就是要全面建设部队,提高整体水平;全面提高军队

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建设水平。

五、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1、军事战略思想:确立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未来军事斗争准备的

基点,要放在打赢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

要研究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把思想认识进

一步统一到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上来。

2、1990年12月,江创造性地提出了抓好我军全面建设的总要求:“政治合格、

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

3、国防建设思想:①遵循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②实现中国特

色的国防现代化;③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

六、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

1、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2004

底,胡郑重提出:“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

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

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建设思想:①维护国建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②

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

军民融合式发展。

第三章 国际战略环境

三、我国周边安全环境

1、我国是个亚洲大国,与我国有共同边界的国家有14个,共有陆地边界线约

22300多千米,这些国家及其与我国的陆地边界的情况:蒙古4670千米,俄

罗斯4330千米,越南约2000千米,缅甸2000千米,印度约2000千米。

中国海疆线长约32000千米,其中大陆海岸线长约18000千米,有海岛约7100

个,与中国相邻的3个边缘海的总面积为468万平方千米。

2、缓和是我国当前周边安全环境的主流。

3、祖国统一面临严峻形势,我国当前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台湾问题。

4、美国对我国安全的综合性威胁P85

5、日本对我国安全的潜在和现实威胁P87

6、与南亚诸国的海岛归属争端【材料题】800字的感想30分

7、P97思考题的

4、6题

第四章 军事高技术

一、军事高技术概述

1、高技术:当代高技术主要是指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

术、航天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等。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是人

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支柱。

2、军用高技术是信息技术

二、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1、现代侦察监视技术手段:①电子侦察技术;②光电侦察技术;③雷达侦察技

术(警戒雷达、侧视雷达、相控阵雷达);④传感器侦察技术

2、伪装隐形技术:①伪装技术;②隐形技术

3、精确制导技术:什么是精确制导技术?P106(制导技术是指按照一定规律控

制武器的飞行方向、姿态、高度和速度,引导武器系统战斗部准确攻击目标

的军用技术,又称精确制导技术)

4、导弹制导系统主要分为:自主式制导、遥控式制导、自动寻的制导和复合制

导四大类。

5、精确制导武器的种类:①导弹(导弹是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指引、控制其飞行路线并导向目标的武器或武器系统。导弹的本体一般由战斗部及引信、动力装置、制导系统和弹体四部分组成。一枚完整的导弹必须具备战斗部、动力装置、制导系统和本身是一个飞行器这四个要素,缺少任何一个要素,就不能称其为导弹。按射程分类 近程导弹:射程1000千米;中程导弹:射程1000—3000千米;远程导弹:射程3000—8000千米;洲际导弹:射程8000千米以上。)②制导炸弹;③制导炮弹;④制导地雷;⑤制导鱼雷。

6、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是指综合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技术设备,实现军事信息收集、传递、处理自动化,保障队军队和武器实施指挥与控制的人—机系统。

7、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构成P113

8、“网络中心战”的作战理论是1997年提出

9、核、化、生武器技术:①核武器(核武器是利用能自持进行的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瞬时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具备即死作用)核爆炸产生五种杀伤破坏效应: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②化学武器(化学武器是指以毒计的毒害作用杀伤有生力量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③生物武器(生物武器是指以生物战剂杀伤有生力量和毁坏植物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裁,旧称细菌武器,不具备即死作用)

第五章 信息化战争

一、信息化战争概述

1、信息技术的含义: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

2、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四大基本技术,其主要支柱是通讯(Communication)技术,计算机(Computer)技术和控制(Control)技术,即“3C”技术。

3、信息化战争的含义:是建立在社会信息化基础上的新型战争。P123

4、信息化战争的产生与形成,主要表现形式P123—124

5、信息化战争产生与形成的主要标志:①数字化军队的出现(是指装备了数字化武器装备的武装力量);②天军的出现;③信息化战场的出现;④新的作战理论的出现;⑤智能兵器的出现。

6、信息化战争的构成要素P12

5三、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

1、信息化战阵的作战样式主要有:精确战、网络战、电子战、情报战和心理战。

2、网络战的出现是信息化战争的一个根本性标志,在信息化战争中处于特殊地位,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3、心理战P13

3四、信息化战争与国防建设

1、加强军队信息化建设:①完善自动化指挥系统;②调整军队结构;③提高军队素质(毛泽东同志

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信息化战争需要的人才,既包括一般军事人才的共性要求,也包括体现于信息化战争相适应的特殊要求。大学生作为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注重培养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国防和军队建设当中。)

考试题型:

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70分

材料题:写对南海争端问题的感想,800字左右,30分。

1. 国家统一指什么?

2. 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是第几部?3

3. 国防教育指什么?

4. 中华人民解放军有四个总部,是哪四个?各个总部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5. 通常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指什么?

6. 生物武器的杀伤效应如何?

7. 我国军官的军衔分为?具体是哪些?

8. 士兵的军衔分为?具体指?

9. 高科技条件下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

10. 对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陆地争端是?

11. 战略导弹按射程分类1000、1000~3000、3000-8000/8000以上

12. 我国陆地相邻的国家有几个?14

13. 心理战最基本的手段是什么?

14. 化学武器的效应是什么?

15. 化学武器有哪些?

16. 我国现行的武装力量有哪三位?(注:指的是三位一体中的三位具体指哪些)

17. 中华人民解放军在何时由何人命名?

18. 第二炮兵的全称是什么?由何人在何时命名?

19. 在高新技术中,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技术是什么?

20.

21.

22.

23. 《孙子兵法》有几篇? 公元前几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221 中华人民解放军的唯一宗旨是什么? “三大纪律”是谁在1927年10月制定的?

24. 中国古代的武经七书中有几部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5

25. 我国当前有多少面积在边境问题上存在危机?

26. “三个提供一个发挥”是谁向全军提出的?

27. 目前现役的解放军有多少人?陆军被编成几个集团军?

28. 我军的三大民主政策是什么?

29. 新时期我军建设的总要求是什么?

30. 什么是出现信息化战争的标志?数字化部队

31. 我国公民最重要是一项国防任务是什么?

32. “C3I”中“c3”指什么?控制、通讯、指挥

33. 网络中心站是1997年由哪个国家提出?

34. 美国海湾战争中证实了什么系统的重要价值?网络

35. 中华人民解放军于今年几月几日庆祝海军成立几周年?

36. “堂堂之阵”的正面交锋作战出现于我国历史时期的那段时期?

37. 中华人民解放军有几个军种组成?(答案以书为准)

38. 我国现行的兵役制度是怎样的?

39. 国防的目的是什么?

40. 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总部在整个人民解放军的地位是?

41. 空军的主要职责及构成

42. 我国陆地边界线有多长?海疆线有多长?领土面积是多少?

43. 我国的全民国防教育日是每年的哪一天?

44. 我军未来的军事斗争准备基点放在什么方面?

45. 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几大条令?内容是什么?

46. 义务兵役制度包括那两个制度?

47. 数字化部队指什么?

48. 什么是国家的根本标志?

49. 军用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50. “三湾改编”时期提出什么?

51. 陆军的主体兵种有哪些?

52. 我国的恐怖威胁主要来自何方?

53.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的日期

54. 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是什么?

55.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在什么时候颁布的?

56. 我国百万大裁军是在那一年?

57. 我军的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是什么?

58. 我军新时期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59. 毛泽东军事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60. 1971年6月美国公然违背《开罗宣言》将我国的哪一部分划给日本?钓鱼岛

61. 什么是我国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的武装反侵略斗争?三元里

62. 信息化作战的样式有哪些?精确战、网络战、电子战、情报战和心理战

63. 利用原子核裂变产生释放能量的是什么弹?利用原子核聚变产生释放能量的又是什么弹? 导弹

64. 两弹一星中的两弹指哪两弹?原子弹导弹

65. 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三大兵种步兵、骑兵、水兵

66. 导弹的完整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战斗部、动力装置、制导系统和本身是一个飞行器

材料题:南海问题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大全

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教育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统一

4、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空无课程并重

5、从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和校外课程的整合

6、从强调教材的单一性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显性课程: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即正式课程。

隐性课程:学生在学习环境中(物质和社会环境、文化体系)学习到的非预期和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和规范态度等。

空无课程:被学校和社会在课程变革过程中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

课程新定义: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它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整合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一个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

课程理论的发展 1夸美纽斯:

A、泛智教育:人人均应受教育,人人均需学习一切

B、教育适应自然:教育遵循自然秩序,教育依据儿童天性 C、课程思想:百科全书式的教育 D、课程研究的理论依据科学化 2赫尔巴特

A、教育思想理论基础:实践哲学-教育最高目的培养人的德性,观念心理学-教学的任务培养多方面的兴趣

B、课程论:在多方面兴趣基础上设置课程,同时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合作

教学的含义:

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按照一定的目的及要求,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交往、交流,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完善的个性品质和思想品德,以实现人类社会发展与个体身心发展要求的统一。

教学理论的发展

1、古代的教学思想:局限于经验的积累和现象描述;理论探索是片段的、零星的,缺乏系统阐述和论证;教学专著没有形成严密体系。

2、近现代教学论的发展 传统教学论的形成 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夸美纽斯:

(1)教学以自然为鉴原理(2)兴趣与自发原理(3)活动原理(4)直观原理 赫尔巴特:

(1)观念心理学(2)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3)教学形式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4)教育性教学 杜威 :实用主义教学论

(1)教育本质--经验的不断改造(2)做中学(3)以儿童为中心(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 1 段

科学教学论的创立

3、当代教学理论的发展: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鲁姆掌握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含义

课程目标的涵义: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它期望一定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应达到的程度。(往往是从某一学科角度规定的) 教学目标的涵义: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与标准。

两者的关系

联系:

1、都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2、课程目标通过教学目标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制定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区别:

1、课程目标有教育行政部门或课程专家制定,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规定性;教学目标主要由教师制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2、从适应范围上看,课程目标的首要作用是为课程编制提供依据和参考,其次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参考。而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依据,对教与学起到导向、激励和制约作用,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3、从逻辑上看,课程目标总是处于教学目标的上位关系上,而教学目标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依据,是最具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教师目标。

功能

1、定向功能

2、选择功能

3、计划与操作功能

4、评价功能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课程功能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

课程功能的变化——由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向“四个学会”转变

课程与教学目标——由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向“三维目标”转变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与教学目标有一个逐级具体化的体系,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有不同的取向:

1普遍性目标:把一般的教育宗旨和原则与课程教学目标等同。

2行为性目标:以具体可操作行为的形式呈现目标,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结果)程度 )

3生成性目标: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情境的产物,是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经验。

3表意性目标: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的个性化表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习及其结果的个性化

三、课程组织:

1、涵义:即课程的组织结构。是课程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配合、组织。 2准则: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3基本取向: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学习者取向的课程组织、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混 2 合取向的课程组织。 4两维度(组织结构):横向组织、纵向组织。

纵向组织结构(涉及课程是如何发展的,即怎样从课程目标和课程理念,最终转化为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活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横向组织结构(探讨课程各组织部分如何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问题,即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 这部分自学。

5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6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是我国学习苏联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体现。

课程资源的界定和分类

界定:支持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可以为课堂教学利用的各种主客观条件。

分类:

1、物力资源:文本资源,实物资源,现代媒体资源,设施资源

2、人力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

3、制度资源:内在制度资源 ,外在制度资源

4、时空资源

课程内容加工的基本策略

(一)以文本为依托,对教材进行正确合理的认知性加工

1、全面认知课程内容中包含的信息

a材料信息:事实、例证、概念、原理和规律 b结构信息:课程材料之间的关系与联系

c方法信息:习得课程内容所需方法、思路和策略

2、认知性加工的一般策略 a寻找直观停靠点

实物直观:实物、模型、标本、实地考察、实际生活; 图像直观:图画、图片、幻灯、电影; 动作直观:表演直观、演示直观、活动直观 b寻找旧知停靠点

特性: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和清晰性

把握两点:理清知识在知识结构中的纵向联系理清知识在知识结构中的横向联系 c寻找背景停靠点:作者介绍 时代背景 历史典故 d寻找思想方法停靠点

(二)以情感为激发点,激发学生有意义学习心向 1)教师方面2)教材方面3)学生方面

(三)以思维为核心,让学生充分感知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1)展开学生的思维(目的):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得知识了解结论的来龙去脉、露学生学习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2)展开教材的思维(依据) 3)展开教师的思维(基础)

课程实施的涵义:把新的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

3 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

区别:

1、概念涉及的范围不同。课程实施可能是执行一项或多项课程改革计划的过程,涉及管理体制、知识及结构的更新、过程的改变、师生角色的变化等,几乎涉及整个教育系统的变化;教学主要是师生的互动行为。

2、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课程实施探究课程计划的实施程度及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教学探讨教、学行为及二者得互动机制。

联系:

1、课程实施内在整合了教学,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和基本途径。

2、课程实施研究有助于理解教学的本质,从而为教学设计开拓新的视野;教学研究有助于理解课程实施的内在机制,从而使得课程实施方案更为周密可行。

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1、含义:教师在充分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2、意义(实现三个转化):通过熟悉教材把教材的知识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通过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掌握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并转化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通过研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内在联系,找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促使学生智力发展、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并转化为教师所掌握的教学方法。

3、形式:学期备课——学期教学计划表;单元备课——单元教学计划;课时备课——课时教学计划(常年备课 课前复案 课后复课)

4、新课程环境下备课特点:1)由静态备课向动态备课转变2)由经验型备课向研究型备课转变3)由文字教案向文字与思维相结合教案转变4)由个人备课向合作备课转变

5、新课程教案编写的五种思路

1)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流程 2)思路综述--教学简说

3 )突出对教材的处理和组织:突出以学定教,重视学生参与、经历和体验活动的设计 4)定位--切入--探究--拓展

5)正负教案 文字与思维教案 教案与学案

二、上课

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

1、有意义:扎实的课。

2、有效率:充实的课

3、有生成性:丰实的课。

4、常态性: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

5、有待完善的课:真实的课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课后辅导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

学生在教师的自导下,根据一定目标从事教与学的活动,掌握课程教材的形式和结构。

4 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

1、涵义及特点

a涵义: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b特点:

1、以“班”为教学的空间单位

2、以“课时”为教学的时间单位

3、以“课”为教学的活动单位

2、优点及局限性 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作用。(4)有利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局限性:(1)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2)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课的类型与结构 1)课的类型

涵义:依据一定标准划分的课的种类

类型:依据一节课所完成教学任务的数量,可分为:单一课 综合课

依据一节课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复习课 测验课 自学课等 2)课的结构

涵义: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也称课堂教学的环节。 一节综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传授新知,巩固新知,布置作业

三、教学辅助形式

1、小组教学

2、个别教学

3、现场教学

第四节 新课程环境下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探究性学习

探究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类似科学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 核心:学生自主知识的建构。

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a问题阶段(提出并确定问题)b计划阶段(分组 、计划) c研究阶段(实施、研究、探索)d解释阶段(尊重规律、实事求是表达结果) e反思阶段(小组内反思、小组间反思)

二、合作学习

1定义: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式学习。 2形式:同伴之间、小组之间、全员性的合作学习。 3作学习的要素:(1)混合编组(异质分组)(2)积极互赖(促进性的相互关系)(3)个人责任(4)社交技能(5)小组自评 4作学习的教学组织:(1)异质合作小组的构建(2)班级授课(3)小组及个人学习任务的确定(4)小组合作交流(5)小组成果评价

三、自主学习 实施要点:

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学生更多的自主权(a先学后讲b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c设置疑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d帮助学生排除干扰因素)4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5 当代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

发现学习教学模式 布鲁纳 学术中心课程

1)界定:以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

2)操作程序:带着问题观察具体事实、建立假设、形成抽象概念、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掌握学习模式(乐观主义的教学) 布鲁纳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皮亚杰

1)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过程。 2)代表模式:

支架式教学模式: 理论核心: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主要环节:搭建支架、进入情境、进行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情境性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 理论核心: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 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主要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随即进入教学:

理论核心: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 主要环节:

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

课程与教学评价概述

含义:以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在系统收集有关课程与教学计划、活动和结果等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对课程与教学计划、活动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1、诊断功能

2、反馈调节功能

3、鉴定分等功能

4、激励与导向功能

课程与教学评价类型

一、依据评价的目的时间不同分:

1、诊断性评价:在课程与教学计划开始之前进行的预测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的评价,也叫过程评价,其目的在于改进其中的任何一个过程。

3、总结性评价:在课程与教学活动结束时对其结果进行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对课程与教学计划的效力进行研究,或对学生进行鉴定、分等,评定成绩。

二、依据评价参照系的不同分:

1、常模参照评价:一种在评价对象集合总体中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基准,然后将其余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或者是用某种方法将评价对象排列成先后顺序,以此确定某一评价对象在总体中的地位的评价类型。

2、目标参照评价:在评价对象之外,预先确定一个客观的或理想的标准(目标),并运用这个固定的标准去评价每个对象的评价类型。

3、自我参照评价:也叫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以每一评价对象自身作为参照,在个体内部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从而做出评价结论的评价类型。

三、依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分:

1、自我评价:评价者根据一定标准对自己进行评价。

2、他人评价:评价对象之外的组织或个人依据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的评价活动。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方法

一、测验法

(一)测验的类型

1、口头测验

2、书面测验

3、实践性测验

(二)良好测验的标准1效度:一个测验测量到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2信度:一个测验测量结果前后一致的程度,是反映测验结果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指标。3难度:测验的难易程度。4区分度又叫鉴别力:某一测验题目将不同程度的学生鉴别出来的能力。5实用性:反映了试卷的基本质量,其基本要求是便于组织、便于实施、节时省力。

(三)测验的编制与实施

1、设计测验蓝图(a确定测验内容b明确测验目标c设计双向细目表)

2、选择试题类型

3、记分

4、测验分数的解释

二、观察法

三、问卷法

四、访谈法

学生发展评价

1、明确学生发展的评价内容与标准。

2、设计评价工具

3、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4、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

教学过程 涵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的过程。

特点:双边性、间接性发展性 本质规律:是师生个体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

一、是师生课堂教学交往过程的统

一、是教养与教育过程的统一。

教学方法

涵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包括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有效组合。

现代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特点:1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2以学论教,重视对学习方法的研究。3重视学生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4强调教学方法的整体化、综合化。

7

教学方法的分类:1以言语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接感知„(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4以探索研究为主的教学法。

课程有关问题的专门化研究,如: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

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创立 A、形成

代表人物:博比特,查特斯

博比特主要观点:a教育的本质:为成人生活作准备,促进儿童活动与经验发展,教育即生产。b课程的本质:课程目标指向于成人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c课程开发:人类经验分析-具体活动分析-课程目标获得-课程目标选择-教育计划制定

评价

贡献:第一次将课程开发视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开启了课程开发科学化的历程;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系列问题。

局限:a忽视儿童阶段的存在价值b“效率取向、控制中心”价值取向有违教育本质c课程开发过程易导致“见物不见人”。

B、发展

代表人物:泰勒

泰勒原理价值取向-技术兴趣,即通过合规律(规则)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对环境的控制与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泰勒原理: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说课

涵义: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理念,口头表述自己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进行创造性设计的一种教研形式。

2、说课的着力点:“说”和“课”,“说”是表述形式,“课”是表述内容。 运用三种语言:陈述性语言(为主),课堂语言(适当),肢体语言(适度)

3、说课的主要内容:说教材、说学情、说设计理念、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泰罗主义诞生的社会背景:20世纪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特征“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 拉尔夫泰勒的贡献

拉尔夫泰勒"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也因而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泰勒原理"的实质(深层价值取向):"技术兴趣(技术理性、工具理性)"。 核心是控制,对环境的控制

它倾向于把课程开发过程变成一种普适性,划一性的模式。 学科结构运动代表人物:布鲁纳

学术结构的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追求解放兴趣

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派纳,著作《理解课程》,美国课程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变":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是围绕"泰勒原理"展开的。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追求解放兴趣(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

"解放兴趣"的核心是"自我反思"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自称“教学论者”。 夸美纽:《大教学论》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的确立。

原理(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两层含义:第一,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第二,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2)兴趣与自发原理(3)活动原理(4)直观原理 裴斯泰洛齐的教学论

第一次提出"教育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是——裴斯泰洛齐(瑞士),伟大的教育实践家 赫尔巴特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一:明了。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二:联合。把新观念与旧观念结合起来,同化新知识; 三:系统。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形成系统。

四:方法。将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应用于各种情境。。 什么是教育性教学

1)赫尔巴特指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2)作为知识传递的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之形成的道德教育就是统一的,这就是教育性教学的理念。

3)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那么教学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4)赫尔巴特把实验教育的终极目的与传授文化知识市委同一个果城,从而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威毕生倡导并实施的经验课程形态是"主动作业"。

特点:第一,它适合儿童经验生长的要求。第二,它源于社会生活。第三,它作为科学地理解自然的原料和过程的活动中心,指向科学的逻辑经验的发展。 新行为主义:斯金纳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第一部描述教学的论文《学记》“建国军民,教学为先”。

二元论的实质:把有机统一的世界分裂为两部分,是一方控制另一方。思维方式产生的第一个根源是社会制度的等级对立性质;第二个根源是现代社会"唯科学主义"的盛行和科学对世界的全面控制。

杜威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种“实践理性”。(实践兴趣)核心是理解--理解环境,以便能与环境相互作用。 "课程教学"理念的内涵:

(1)课程与教学的本质是变革。

(2)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即教师创作课程的过程。

(3)课程作为教学事件。课程是动态过程,是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事件。 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在泰勒看来,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的灵魂。 结果。

惠勒将泰勒的直线式转变成圆圈式。坦纳,惠勒他们吧“泰勒原理”修改成一种立体的模式。“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系统确立起来的。 发现学习论

1)涵义: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

2)基本特征:(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2)注重直觉思维(3)注重内部动机(4)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

3)价值:1)一切真知都是自己发现的,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2)发现行为又注意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 (3)发现行为有助于引起学习的内部动机和自信心; (4)发现行为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的结构:第一阶段:“先行组织者”的呈现;第二阶段:学习任务和材料的呈现;第三阶段:认知结构的加强。

信息流:环境刺激 预期:学习动机 执行控制:认知策略的形成 范例教学: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的过程:1)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2)范例性地阐明类型和类的阶段3)范例性地掌握规则关系的阶段4)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经验的阶段。

斯金纳程序教学模式的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即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行为目标的特点: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认知领域的基本内容: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认知目标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共分为六级:

(1)知识 指对先前所学内容的回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

(2)领会 指能把握所学内容的意义,具体表现为能用自己的话表述、能加以说明、能进行简单的推断;

(3)应用 指能将所学内容运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包括概念、方法、理论的应用; (4)分析 指能分析所学内容的结构;

(5)综合 指能创建新的知识结构,比如说拟订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组关系等; (6)评价 指能依据内、外在标准对所学内容进行价值判断,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感领域的基本内容:接受,反应,价值判断,组织,价值观念或价值复合体的个性化。

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共分为五级: (1)接受 指注意某种现象; (2)反应 指主动参与;

(3)价值化 指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和愿意为某种价值标准作奉献; (4)组织 指能对不同的价值标准进行比较,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

(5)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指能运用价值体系长时期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教育目标分类学动作领域的基本内容:(归纳为五类)

(1)知觉 指运用感官获得以后可用于指导动作的相关信息; (2)定向 指从生理、心理和情绪等方面做好活动的准备; (3)有指导的反应 指对某一动作技能的模仿和尝试; (4)机械动作 指能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 (5)复杂的外显反应 指能熟练操作复杂的动作;

(6)适应 指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即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境修正自己的动作;

(7)创新 指根据具体情境的需要创造出新的动作,这里强调以高度发展的技能为基础的创造能力。

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基本特征: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教育目标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贡献:1)为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启发性的概念框架;2)创造性地处理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3)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以学生发展为导向。 生成性目标最根本的的特点:过程性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

1、学习者的需要: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来源的学习者的需要是完整的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即儿童人格发展的需要。

2、社会生活的需求:不仅是指社会生活的当下现实需要,还是社会生活的未来需求。

3、学科的发展的需要,遵守学科的逻辑体系。 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四个环节)

1)确定教育目的;2)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3)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四章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科学,艺术与道德整合关系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含义(P182): 1)科学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价值负载的; 2)科学,艺术,道德具有等价性;

3)科学,艺术,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具有内在统一性)。 课程内容即社会生活经验

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

⑴"被动适应论"博比特与查特斯

⑵"主动适应论"杜威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和布拉梅尔德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 ⑶"超越论"

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18世纪法国卢梭倡导“自然教育论”及相应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

教学方法的本质:第一,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第二,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第三,教学方法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 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 (最具有效率的)提示型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四种形式:“示范”,“呈示”,“展示”,“口述”。第一,示范是指教师向学生演示一定的活动,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第二,呈示,是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等来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所呈示的事物都是静止的。第三,展示,是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接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包括:现场参观,使学生实际观察正在进行之中的活生生的现象;演示实验,看软件,听文学或音乐的录音带等,在课堂上再现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 应当说,展示比呈示来得更加生动,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更加有利。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教学对话的范型。译“产婆术”“苏格拉底对话法”。 “苏格拉底对话法”后来被命名为“发现方法”或“发现性对话”

教学对话的性质与策略:教学对话是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基本形式之一。 自主型教学方法效果(意义):第一,自主型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第二,自主型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第三,自主型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四:自主型教学方法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风格,能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有助于消除学习成绩的俩极分化。

如何选择教学方法:第一,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第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特定课程内容。第三,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形成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体系或结构。

第五章: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

从宏观角度,施瓦布确认了课程的四大要素:学习者,教师,教材和环境。

从微观角度,麦克尼尔提出的共同的组织要素包括:1)主题和概念;2)原理;3),技能。

中观角度古德莱德对组织要素进行去区分,他们认为,所有课程组织的要素都包括“范围”“连续”“序列”“整合”四个方面。在课程论发展史上,博比特与查特斯最早论述了课程组织问题。

拉尔夫·泰勒确立了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与原则。 课程的垂直组织两个基本标准,“连续性”( 拉尔夫·泰勒提出)和“顺序性”(高足塔巴)。高足塔巴主张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统一,这是对泰勒的发展。

“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理论流派:永恒主义,要素主义,结构主义。 当课程根据学生的心理逻辑,围绕学生的兴趣和发展组织起来的时候,即为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的课程组织。这种课程组织取向把课程视为学习者的经验。典型的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的课程组织模式包括: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普雷斯科特的“发展课题”取向的课程组织,斯特拉迈耶的“持久生活情境”取向的课程组织。 了解;典型的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模式包括:以博比特和查特斯为代表的社会行为主义课程组织:以拉格,康茨,布拉梅尔德等为代表的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组织;以麦克唐纳,吉鲁,阿普尔等为代表的批判课程理论的课程组织。 杜威代表 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

典型的课程类型包括: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三种典型的学科课程: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

从课程思想的角度看,西方的科目本位课程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思想形态。第一,“要素课程”说。第二,“泛智课程”说。第三,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第四,功利主义课程论。

三种典型的经验课程理论形态: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杜威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系统地确立其“经验自然主义”哲学),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班级授课组织这种教学组织最先被采用的是15世纪末德国的一些人文主义学校。最先在理论上确立班级授课组织的则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他在《大教学论》中指出。

班级授课组织的四个基本特征:第一,学生被分配在各自固定的班级。第二,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第三,教学一般分学科进行。第四,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 班级授课组织的优势与不足(探讨)。第一,把相同或相近年龄和水平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教师可以同时教授许多学生,全体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前进。而且,在集体中,学生彼此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相互交流,有助于其社会性的健全发展。第二,教学按规定的课时来安排,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于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第三,分科教学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可以系统讲授规定学科,学生也可藉此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第四,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可以保证所有公民的基础学力的发展。不足:首先,班级授课组织在某种意义上是应现代工业—科技文明提高效率的需求而在实践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所以,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容易走向“效率驱动”,控制本位”的极端。其次,班级授课组织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容易走向“一刀切”,“划一主义”。再次,班级授课组织尽管便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但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不易充分发挥。而且,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容易导致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个别化教学组织:道尔顿计划(保留了班级)与文纳特卡计划(是一种彻底的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它着眼于为儿童创造优美快乐的生活环境)。

当代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范例:凯勒计划(亦称“个别化教学体系”) 教学过程的组织:从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可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同步学习”“分组学习”“个别学习”

第四篇:语文课程教学论(2012年重点)

1.我国语文独立设科的起点:癸卯学制,最早是中国文学。(奏定学堂章程)

2.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到高中课程标准。变化快。 3.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基本属性。

为什么说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新的理念,即继承了语文教育应该使学生切实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性打好语文基础这一传统的正确观点,又反映了语文教育应该体现固有的人文精神加强人文精神的新的时代观点,同时,澄清了工具性人文性各执一端的片面认识。应该说,这是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这一关键问题的解决,为语文教育端正了方向,把语文呢教育指向了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⑴如何理解此文段中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

⑵联系实际,谈谈语文教学应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

(1)“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关于两者的关系,新课标中运用的是“统一”而非“结合”.这是因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放出异彩.

(2)

一、根据课文特点,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度”

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回顾我们所教的一篇篇文章中,体现工具特点的是结构、语言及技巧,体现人文特点的是内容,主旨。有的文章语言隽永,有的文章内容深邃,前者可侧重于工具性,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后者可侧重于人文性,谈谈内涵的丰富。如《普罗米修斯》一课,老师就可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引导学生跨越时空,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让心与心慢慢地贴近在一起,尽而感受到普罗米修斯的伟大,神话的无穷魅力,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二、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彼此促进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就匆匆让学生去谈感受。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只有通过充分的读,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所有这些唯读为重。因为读是对文本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最直接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方法。 其次,教师要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要长文短教,抓住重点段落,找准生发感受的语言点,这需要老师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抓住这个语言点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验情感,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学生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三、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的地位明显带有“文化霸权主义”和“知识权威主义”特征,忽视儿童各种学习权利,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滔滔不绝地满堂灌,让学生跟着自己走,导致课堂上师问生答、师讲生记、师令生从,学生智慧与个性压抑乃至衰减这些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因此,我们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即:要把课堂教学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这就是要以生为本,始终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本真。一点,这句话就是说:“要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而支老师这堂课的教学,充分在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要牢记课标的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教师必须还原语文的本来面目,让课堂教学“返璞归真”,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重新走上朴实、扎实、真实的轨道上,在继承传统时,也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以“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减少非语文手段的运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的理念,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材的发展 古代教材 四书五经

文选读本(昭明文选、古文观止)

启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独立设科后

刘师培《中国文学教科书》1903 吴增祺《中学国文教科书》清末最好的教材1908 《教育部审定共和国新国文》1912-1924 白话文进入教材

影响最大的是《开明中学国文读本》叶圣陶、朱自清、吕叔湘和《国文百八课》夏丏尊与叶圣陶

语文知识 句法语法引入教材

语文的来历:1903中国文学——1907年国文——国语——1950年语文

叶圣陶先生:书面为语,口头为文。 语文教学研究任务: 总体研究:语文课程论

客体研究:语文教材论(文质兼美,适合教学)

本体研究:语文教学论(阅读写作,创新能力,思维能力)

主体研究:语文学习论 语文教师论 文质兼美适合教学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模式:诵读儒家经典的模式,讲授范文为内容的模式,以训练语文技能的模式,已达成真善美的高标模式。

4.新课程追求的价值取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课程理念: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个性发展。 6.记述说明议论应用文体

7. 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8.四个具体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自主学习: 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有自觉的意识,独立积极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特征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具有开放性、 生成性和创造性。

9.语文素养: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10.语文课程的构成:语言、文学、文化

11.就语文课程理论来看,夏特的观点语文课程的构架:学习语言、语言的学习、通过语言学习,(语言和语文是同一个)这一过程通过探究来沟通的。

1、学习语言 “学习语言”主要是以语言实践活动为凭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理 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其着眼点在于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应用 和语文素养的培育。“学习语言”重视语文学习过程。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性,让学生在感悟、理解、 欣赏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美的陶冶。

2、通过语言学习 “通过语言学习”指的是“我们如何使用语言来构建我们生活的世界图景”。它不仅包括文学和文化内容, 还包括使用语言来学习社会科、科学、数学、艺术、音乐等内容;它以“关于语言的学习”和“学习语言”为基础,以语文学习过程中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形成的语文能力为依托,特别是通过文学、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具有“高 尚的情操”、“坚强的信念”、“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审美情趣”的过程。

3、关于语言的学习 “关于语言的学习” ,“关于语言的 学习”是有关语文知识的学习(这里“知识”是广义的概念,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和策略),而不是仅限于语言学知识的学习。这些知识应该是有助于学习者使自身语言能力有效发挥以及品味文学作品、学习本民族和多元文化所需具备的语文方面的知识和策略。

12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狭义的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如课堂、老师、课本、学生。 13.语文教材选材标准:文质兼美、适合教学

14.语文教材选文的四性:思想性、时代性、典范性、可接受性。提出了“精选、节录、修改、改编”的要求。

15.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定向(建立信息量)、自学、讨论、答疑(处理信息)、自测、自结(反馈信息)。理论依据:信息论。 16.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

完整的语言能力应是口头言语的听说能力和书面言语的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读写听说能力共同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结构,它是英语交际能力系统最简明、最科学的概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构成语文能力的整体。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是辩证统一的。

一 、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

首先,从其本质来看,听是说的基础,读是写的基础,听说是读写的基础,不断地以新涌现的听说形成的口头语言的语汇充实、丰富书面语言也就是读写;书面语言读写又以其准确、精炼等优势,改造、规范口头语言听说,而口语能力提高,反过来必将促进书面语言的发展。

其次,从教学实际来看。听说读写之间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教学中常是多种训练相结合。如识字、阅读、作文都体现了听说训练相结合。而且四种训练中,都是听是说的基础,读是写的基础,听说是读写的基础,读写又能促进听说。

最后,从实际生活中看,听说读写是一个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的转换过程。听和读是人们吸收、理解信息的过程,完成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的转换。说和写是表达、传递信息的过程,完成内部言语到外部言语的转换。整个转换过程就是一个言语实践的过程,也是言语能力提高的过程,是不可分割的。

二、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相互制约,相互区别的。

首先,从语言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看。整个语言的发展过程和个体语言的发展过程一样,都是口头语言先于书面语言。也就是听说先于读写。

其次,从语言的结构功能看。书面语言是“读写的语言”,口头语言是“听说的语言”。口头语言是在直接的交际的过程中,通过口说耳听形成的;书面语言则要眼看手写,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才能掌握;口头语言可以伴随手势、表情,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可以省略、压缩;书面语言没有这样的条件,但可以修改、推敲,因而比较准确、连贯;口头语言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交际阶段,而书面语言一开始就具有独语的性质。

所以我们必须同等重视听说读写,将其全面发展视为教学目标。

17.阅读能力的纵向层级:阅读感知力、阅读理解力、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阅读创造力

(一)阅读能力的纵向层级

1、阅读感知力:这是对字、词、句等语义的识别能力,它属于对作品语言形式的微观感受,是最低层次的阅读能力。感知力:对字词句等语义的识别能力,它属于对作品语言形式的微观感受,最低层次的阅读能力。1.具备基本识字量和词汇量2.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定义,辨析词语之间在语义方面的内在联系。3.能依据上下文和语素独立推断陌生词语的近似义4.能在熟悉语法规则的基础上辨析结构复杂的长句。5.能辨别印刷字号字体和图像、表格、标点等非文字符号,乃至书写的格式6,能辨识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语体。 辨析结构复杂的长句。5.能辨别印刷字号字体和图像、表格、标点等非文字符号,乃至书写的格式6,能辨识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语体。

阅读理解力:这是指在感知语言的基础上,对段、章、篇等文意的提取能力,它属于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宏观把握,是基准层次的阅读能力。1.抓住中心句2.抓住重点和主线3.理清思路,慨括章节意义4.遵循文脉,抓住文眼,归纳文章主旨。

3、阅读鉴赏能力:指在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内容、形式的是非、优劣和美丑进行鉴别和欣赏的能力,它是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1.对作品的思想观点正确性和社会意义的评价2.对其真实性和典型意义的评价3.对艺术性和创作意义的评价4.对作品实质风格独特性和审美意义的评级

4、阅读迁移能力:指运用阅读所得的知识、技能和情意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它是比鉴赏层次更高的阅读能力。

5、阅读创造能力:指读者在消费精神产时超越作者进行再生产的创新能力,它要综合阅读感知、理解、鉴赏、迁移各种技能,运用创造性思维产生超越读者原有内容的新颖、独特的见解或思路,因而是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18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或者地区颁布的指导和规范语文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献,具有法规性和强制性,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个时期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与规定。集中体现了特定时期的人们的语文观,是当下国人语文生活对语文教学要求的学科自觉。它对学科教学的目标内容要求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是进行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性文献和重要依据。 19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自读、教读、练习和复读。

第五篇:地理教学论复习重点

地理教学论

1.地理教学的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

学生既是教学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负责人;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素材,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对象。教学内容要满足最有价值的、适合学习的、具有教育价值三个条件。

2.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了《大教学论》,第一次对现代教学进行了理论设计,采用班级教学制度。

3.地理教学的特点:①人地关系为主线②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区域性③地图的重要作用④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4.我国地理教学的发展?

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具、课型、过程、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后记。

工作:1)确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组织教材,编写讲授提纲3)设计教学方法,准备教具4)安排教学过程5)作业布置、课后分析

16.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各种措施、途径、方法与手段,其中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学生学的方法以及为了解决教与学的这种矛盾所采取的各种方法,称为教学方法。 17.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与作用?、

①1840年以前,我国传统民间私塾称为蒙馆,所有人可进入学习②我国现代地理教学从国外引进过来,经历了外国传教士办的学校、中国人办的新式学堂、清政府办的新式学校三种类型③20世纪初,学习借鉴德国赫尔巴特的教学体系,推广了班级教学、分科教学和教师讲授等现代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④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学习苏联,推行凯洛夫教学体系⑤2010年秋季全国进入新课标实验。

5.教学论把教学问题归纳为三类: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和怎么样的问题,也就是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和技术问题。

事实问题是有关教学的性质、状态、关系、发展过程等客观问题;价值问题是教学的目标设定、意义判断和各种可行途径之间的意志抉择问题;技术问题是指与教学的实现形式、活动程序和操作方法问题。 6.地理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揭示地理教学规律、确立地理教学价值观、优化地理教学艺术。

7.备课课概括成“三备三写”。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三写:写学期(或学年)教学季度计划、写课题(或单元)教学计划、写课时计划(教案)

8.地理教学设计:是依据现代科学理论,确定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和需要,提出解决问题和满足需求的方法和步骤,并作出系统安排的过程,是一种解决地理教学问题的系统方法。

9.地理教学设计的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10.地理教学设计的特点:①指导性、整体性、操作性、创造性特点②着重创设的是学与教的系统③以学习者为出发点④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其理论基础⑤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11.地理教学设计的功能:①有助于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②有助于增强学习兴趣③有助于增强教学工作的科学性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⑤有助于科学地评价教学⑥有助于教师角色的自我认识 12.课堂教学类型:授新课(内容独立性强,任务重的情况下)、综合课(复习授新,完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学任务的情况)、复习课、练习课、测验课、实践课。 13.分析教材?

1)宏观分析:①时代背景分析(法规、政策、文件、新观点、理论、课标等)②教材内部结构与内部联系的分析③对教材外部联系的分析 2)微观分析:①分析教材的组成②分析教材的内部联系③分析教材的外部联系④分析关于培养学习地理能力教育的内容和层次⑤分析教材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关的教育内容 14.钻研教材?

1)通读教材,掌握整体性2)钻研教材的的科学内容和内部联系3)钻研教材中的“双基”内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重点、难点和关键点4)钻研教材的层次结构5)认真钻研教材中的图画表格、文字注解、活动作业等。

15.编写教案的基本内容和应做的工作?

重要性:师范生必须具备的技能、完成任务的必要条件

作用:师范生必须具备的技能、完成教学目标、密切师生关系、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学习进度,提高教学效率、考高分、发挥教师的能力与特长。 18.讲授法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地理能力和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方法。

分类:讲述法(教师运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叙述或描述地理事象的方法)、讲解法(教师运用抽象的语言向学生解释或论证概念、原理、规律等科学结论的教学方法)、讲读法(讲授和朗读相结合的方法)、讲解法(讲授和演示) 19.讲授法的特点与基本要求?

特点:1)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取大量的系统的科学知识2)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突出重点3)随时调整学习进度4)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5)体现教师的表率作用

要求:①贯彻启发式教学,防注入式②熟练掌握教材脱稿讲③较好的教学语气(语流、语速、语调)④板书设计⑤与其他教学发放配合使用⑥运用适当的地利教具(地图、地理模型等)⑦扬长避短但不容短⑧防八忌(忌目中无学生、忌平铺直叙、忌乱、忌散、忌繁琐、忌艰深晦涩、忌空谈说教、忌枯燥乏味)

20.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并以相互对话的方式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又称提问法或问答法。

21.提问的形式:机械问、对比问、连环问、递进问、讨论问。 22.如何提问?提问中心问题、关键问题、系列问题、疑难问题。 23.如何营造提问氛围?创设趣味型情境、矛盾型情境、发散性问题情境、假想型情境、类比型情境、悬念型情境、布自型情境、直观型情境。 24.提问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否有必要提问、知与不知时提问、重点与难点提问、提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程度、把握提问时机、提问面要广。 25.提问的一般技巧:①在谈话中让学生感到有趣②提问要注意逻辑顺序③提问的语言要简单明确④为学生发展智力创造条件⑤面不要太宽泛⑥提问形式要多样化。 26.讨论法的定义、特点与基本要求?

定义: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全组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使学生间相互学习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

特点:①老师间接控制学生活动②具有多向传递功能,学生间接取长补短,增长才智讨论过程中产生智慧的火花③要须具备一定的条件④耗时多

要求:①配合其他方法是用②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③提倡学生自由发表意见④教师要给予正确指导适时调控⑤分组讨论最好。 27.自学指导法的定义、类型与要求?

定义:教师间接控制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学习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

地理教学论

教学方法。

类型:自学辅导法、三个本子(课本、练习本、答案本)、讲义讲练自学指导法、三环自学指导法(学生自学发现、教师选讲、练习转化)、读书指导法。

要求:①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目的、任务、内容、方法与步骤②加强辅导与检查③使学生形成自学能力④注意学习效果

28.地理实践教学法:以形成学生的地理技能、技巧、行为习惯与实际训练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

分类:地理调查:也称地理考察,是指教师通过地理调查或地理考察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地理观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室外地理要素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测量,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的方法。

地理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得出结构从而完成既定的学面对面促进性互动③个人责任(责任承包、随机提问、个别构成)④社交评价(彼此了解信任对方、相互接受支持、准确清楚地交流、建设性地化解矛盾)⑤小组过程评价

34.小组成绩分工法:采用异质分组法,把学习成绩分为好中差三种情况来进行分组,整个学习过程是小组合作完成的,以小组的总成绩和小组所提高的成绩作为整个小组的评定和奖励的方法。 过程:分组→小组学习→测评→总分+提高分→奖励

35.切块拼接法:将学习材料切块分成几部分,由组内成员各领取一部分,由不同小组学习相同内容的组员组成专家组,一起讨论探究后,与原组学生交流。

过程:课前准备→分领材料→专家小组→小组汇报→测试→成绩→奖励 36.组织教学:是保证地理课堂正常有序进行的基本教学环节,任务是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计划,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做习任务的方法。

地理考察和地理专题研究活动

29.论述地理观测法与地理调查法的实施过程?

观测法:①a.教师准备:内容地点器材等b.学生准备:知识设备物质等②教学实施:a.室外观测b整理数据c规范记录d交流展示成果③教学总结: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调查法:①确定调查内容②准备工作:知识、组织、物质、思想准备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准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④调查实施与注意的问题⑤总结撰写调查报告

30.发现教学法的定义并根据发现教学法的要求论述其基本教学过程? 定义:指教师通过提供适宜于学生知识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的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

要求:①创设发现的情境,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②老师要善于引导,讲求实效③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程:①提出要求,让学生明确发现的目标②做出假设让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③创设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④学生发现结论,得出结论⑤让同学将发现的结论与正确的结论进行比较找出差距⑥引导学生将发现的结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应用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31.启发式教学法:注入式教学法的对称,教师依据教学过程、客观规律,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

启发形式:直观启发、设疑启发、假设启发、读图启发、探究启发、联想启发、情境启发、关系图启发。

32.案例教学法:来自真实的现实生活,对世界形象具体的描述,具有典型性,是师生学习的素材和讨论工具。

形式上陈述性、内容上典型丰富、来源上真实的现实生活、构成上有具体的时间地点情节。

特点:①地理教学目标的全面性②教学内容的实践性③教学过程的互动性④教学方法的启发性

选编:客观性、典型性、时代性、教学性、多样性、可行性。 作用:①体现地理教学的实用性②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地理原理③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⑤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方法理念。 33.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定义和基本要素?

定义:是指学习过程的所有环节以小组合作为中心,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方法。

要素:①积极的相互依赖(目标、奖励、角色、资源、身份均互依)②

好学习的心理和物质准备,随时调节学生学习情绪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37.如何利用眼神来组织教学?

①专注喜悦的学生给予欣赏的微笑,点头鼓励赞赏②忧虑迷惑的学生示意放慢节奏询问不懂的地方重新开始③呆滞走神的学生给予警示,用最弱智的问题提问抓住机会批评让,他开始听讲 38.如何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的方法)?

①温故导新,承上启下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③直观演示,增强感知④设疑置问,启迪思考⑤创设情境,激发感情⑥巧引资料,激发兴趣⑦联系实际,引起注意⑧巧用诗词,创造意境⑨引用故事,趣味横生⑩运用谚语,通俗易懂。

39.地理教师的角色:①地理知识的传授者②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③课堂资源的开发者④地理教学的研究者

40.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①本体性知识②条件性知识③实践性知识(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掌握的知识,包括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批判性反思知识)④文化性知识(指除地理学科以外的需要的有关知识,包括当代科学和人文方面的知识以及熟练地运用工具知识)

41.地理教学的能力结构包括:①与地理学科有关的能力②地理教学设计能力③地理教学实施能力④地理教学评价能力(按功能分又分为地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42.试卷编制的要求?

1)填空题:①所填空是某个问题的关键词或中心词②所填答案要具有唯一性③尽量不要照搬照抄原文,要重新组织文字④所填空线段要长短一致⑤一个题目所填的空最好不要超过3个。

2)选择题:①选择最合适出选择题的内容②题干表述要精炼准确清晰,不能有过多修饰词③选项文字要简短扼要,从文字形式的长短和语法上必须要有一致④正确选项不能过于明显,干扰项不能错得太离谱⑤避免使用“往往、通常、可能”等词,干扰项不能使用“永远、绝对、肯定”⑥正确答案在形式、性质和内容上不要过于突出,要避免与题干使用相似的词⑦正确答案出现的位置应随机排列,选项以四个为宜3)简答题:①突出学科的重点内容②要创设新的问题情境③题目的意思要明确无歧义④尽量用行为动词如“请简答,试述”而不是“是什么,在哪里”

4)材料题:①整个试题要构成一个完整的中心②要紧扣考试教学的目标③尽可能采用多种形式,材料形式要多样化(地图表格)④情境式材料题篇幅长短要与题目的数量相匹配⑤设问形式应多样化,包括填空、选择、绘图、从多个角度考查学生对情境性材料的理解。

上一篇:幼儿园老师辞职信报告下一篇:幼儿园工程设计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