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教学论重点整理

2022-06-21

第一篇:x教学论重点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泰罗主义诞生的社会背景:20世纪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特征“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 拉尔夫泰勒的贡献

拉尔夫泰勒"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也因而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泰勒原理"的实质(深层价值取向):"技术兴趣(技术理性、工具理性)"。 核心是控制,对环境的控制

它倾向于把课程开发过程变成一种普适性,划一性的模式。 学科结构运动代表人物:布鲁纳

学术结构的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追求解放兴趣

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派纳,著作《理解课程》,美国课程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变":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是围绕"泰勒原理"展开的。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追求解放兴趣(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

"解放兴趣"的核心是"自我反思"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自称“教学论者”。 夸美纽:《大教学论》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的确立。

原理(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两层含义:第一,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第二,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2)兴趣与自发原理(3)活动原理(4)直观原理 裴斯泰洛齐的教学论

第一次提出"教育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是——裴斯泰洛齐(瑞士),伟大的教育实践家 赫尔巴特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一:明了。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二:联合。把新观念与旧观念结合起来,同化新知识; 三:系统。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形成系统。

四:方法。将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应用于各种情境。。 什么是教育性教学

1)赫尔巴特指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2)作为知识传递的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之形成的道德教育就是统一的,这就是教育性教学的理念。

3)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那么教学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4)赫尔巴特把实验教育的终极目的与传授文化知识市委同一个果城,从而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威毕生倡导并实施的经验课程形态是"主动作业"。

特点:第一,它适合儿童经验生长的要求。第二,它源于社会生活。第三,它作为科学地理解自然的原料和过程的活动中心,指向科学的逻辑经验的发展。 新行为主义:斯金纳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第一部描述教学的论文《学记》“建国军民,教学为先”。

二元论的实质:把有机统一的世界分裂为两部分,是一方控制另一方。思维方式产生的第一个根源是社会制度的等级对立性质;第二个根源是现代社会"唯科学主义"的盛行和科学对世界的全面控制。

杜威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种“实践理性”。(实践兴趣)核心是理解--理解环境,以便能与环境相互作用。 "课程教学"理念的内涵:

(1)课程与教学的本质是变革。

(2)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即教师创作课程的过程。

(3)课程作为教学事件。课程是动态过程,是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事件。 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在泰勒看来,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的灵魂。 结果。

惠勒将泰勒的直线式转变成圆圈式。坦纳,惠勒他们吧“泰勒原理”修改成一种立体的模式。“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系统确立起来的。 发现学习论

1)涵义: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

2)基本特征:(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2)注重直觉思维(3)注重内部动机(4)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

3)价值:1)一切真知都是自己发现的,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2)发现行为又注意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 (3)发现行为有助于引起学习的内部动机和自信心; (4)发现行为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的结构:第一阶段:“先行组织者”的呈现;第二阶段:学习任务和材料的呈现;第三阶段:认知结构的加强。

信息流:环境刺激 预期:学习动机 执行控制:认知策略的形成 范例教学: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的过程:1)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2)范例性地阐明类型和类的阶段3)范例性地掌握规则关系的阶段4)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经验的阶段。

斯金纳程序教学模式的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即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行为目标的特点: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认知领域的基本内容: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认知目标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共分为六级:

(1)知识 指对先前所学内容的回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

(2)领会 指能把握所学内容的意义,具体表现为能用自己的话表述、能加以说明、能进行简单的推断;

(3)应用 指能将所学内容运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包括概念、方法、理论的应用; (4)分析 指能分析所学内容的结构;

(5)综合 指能创建新的知识结构,比如说拟订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组关系等; (6)评价 指能依据内、外在标准对所学内容进行价值判断,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感领域的基本内容:接受,反应,价值判断,组织,价值观念或价值复合体的个性化。

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共分为五级: (1)接受 指注意某种现象; (2)反应 指主动参与;

(3)价值化 指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和愿意为某种价值标准作奉献; (4)组织 指能对不同的价值标准进行比较,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

(5)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指能运用价值体系长时期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教育目标分类学动作领域的基本内容:(归纳为五类)

(1)知觉 指运用感官获得以后可用于指导动作的相关信息; (2)定向 指从生理、心理和情绪等方面做好活动的准备; (3)有指导的反应 指对某一动作技能的模仿和尝试; (4)机械动作 指能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 (5)复杂的外显反应 指能熟练操作复杂的动作;

(6)适应 指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即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境修正自己的动作;

(7)创新 指根据具体情境的需要创造出新的动作,这里强调以高度发展的技能为基础的创造能力。

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基本特征: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教育目标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贡献:1)为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启发性的概念框架;2)创造性地处理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3)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以学生发展为导向。 生成性目标最根本的的特点:过程性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

1、学习者的需要: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来源的学习者的需要是完整的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即儿童人格发展的需要。

2、社会生活的需求:不仅是指社会生活的当下现实需要,还是社会生活的未来需求。

3、学科的发展的需要,遵守学科的逻辑体系。 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四个环节)

1)确定教育目的;2)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3)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四章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科学,艺术与道德整合关系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含义(P182): 1)科学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价值负载的; 2)科学,艺术,道德具有等价性;

3)科学,艺术,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具有内在统一性)。 课程内容即社会生活经验

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

⑴"被动适应论"博比特与查特斯

⑵"主动适应论"杜威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和布拉梅尔德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 ⑶"超越论"

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18世纪法国卢梭倡导“自然教育论”及相应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

教学方法的本质:第一,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第二,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第三,教学方法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 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 (最具有效率的)提示型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四种形式:“示范”,“呈示”,“展示”,“口述”。第一,示范是指教师向学生演示一定的活动,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第二,呈示,是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等来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所呈示的事物都是静止的。第三,展示,是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接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包括:现场参观,使学生实际观察正在进行之中的活生生的现象;演示实验,看软件,听文学或音乐的录音带等,在课堂上再现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 应当说,展示比呈示来得更加生动,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更加有利。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教学对话的范型。译“产婆术”“苏格拉底对话法”。 “苏格拉底对话法”后来被命名为“发现方法”或“发现性对话”

教学对话的性质与策略:教学对话是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基本形式之一。 自主型教学方法效果(意义):第一,自主型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第二,自主型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第三,自主型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四:自主型教学方法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风格,能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有助于消除学习成绩的俩极分化。

如何选择教学方法:第一,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第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特定课程内容。第三,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形成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体系或结构。

第五章: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

从宏观角度,施瓦布确认了课程的四大要素:学习者,教师,教材和环境。

从微观角度,麦克尼尔提出的共同的组织要素包括:1)主题和概念;2)原理;3),技能。

中观角度古德莱德对组织要素进行去区分,他们认为,所有课程组织的要素都包括“范围”“连续”“序列”“整合”四个方面。在课程论发展史上,博比特与查特斯最早论述了课程组织问题。

拉尔夫·泰勒确立了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与原则。 课程的垂直组织两个基本标准,“连续性”( 拉尔夫·泰勒提出)和“顺序性”(高足塔巴)。高足塔巴主张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统一,这是对泰勒的发展。

“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理论流派:永恒主义,要素主义,结构主义。 当课程根据学生的心理逻辑,围绕学生的兴趣和发展组织起来的时候,即为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的课程组织。这种课程组织取向把课程视为学习者的经验。典型的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的课程组织模式包括: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普雷斯科特的“发展课题”取向的课程组织,斯特拉迈耶的“持久生活情境”取向的课程组织。 了解;典型的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模式包括:以博比特和查特斯为代表的社会行为主义课程组织:以拉格,康茨,布拉梅尔德等为代表的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组织;以麦克唐纳,吉鲁,阿普尔等为代表的批判课程理论的课程组织。 杜威代表 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

典型的课程类型包括: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三种典型的学科课程: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

从课程思想的角度看,西方的科目本位课程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思想形态。第一,“要素课程”说。第二,“泛智课程”说。第三,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第四,功利主义课程论。

三种典型的经验课程理论形态: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杜威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系统地确立其“经验自然主义”哲学),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班级授课组织这种教学组织最先被采用的是15世纪末德国的一些人文主义学校。最先在理论上确立班级授课组织的则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他在《大教学论》中指出。

班级授课组织的四个基本特征:第一,学生被分配在各自固定的班级。第二,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第三,教学一般分学科进行。第四,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 班级授课组织的优势与不足(探讨)。第一,把相同或相近年龄和水平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教师可以同时教授许多学生,全体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前进。而且,在集体中,学生彼此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相互交流,有助于其社会性的健全发展。第二,教学按规定的课时来安排,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于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第三,分科教学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可以系统讲授规定学科,学生也可藉此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第四,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可以保证所有公民的基础学力的发展。不足:首先,班级授课组织在某种意义上是应现代工业—科技文明提高效率的需求而在实践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所以,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容易走向“效率驱动”,控制本位”的极端。其次,班级授课组织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容易走向“一刀切”,“划一主义”。再次,班级授课组织尽管便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但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不易充分发挥。而且,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容易导致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个别化教学组织:道尔顿计划(保留了班级)与文纳特卡计划(是一种彻底的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它着眼于为儿童创造优美快乐的生活环境)。

当代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范例:凯勒计划(亦称“个别化教学体系”) 教学过程的组织:从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可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同步学习”“分组学习”“个别学习”

第二篇:化学教学论重点

1、

化学科学的概念、价值及特点

2、

化学课程的价值

3、

科学素养的内容

4、

科学素养的构成要素

5、 STSE教育的实质

6、

课程P20~25

7、

教材

8、

课程标准

9、

英、美等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共同点

10、 初、高中化学课程的目标、理念、内容及结构特点

11、 初、高中化学教材编写的理念、特点及栏目结构设置

12、 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技巧及要求

13、 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

14、 化学教学设计的依据及基本层次

15、 化学课时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16、 教学资源分析的途径和方法

17、 学情分析的途径和方法

18、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19、 化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目的和方法

20、 化学教学方法和特点及选择、组合、优化

21、 化学事实性知识、理论性知识、技能性知识的学习策略、教学策略及实施

22、 我国科学探究的要素及科学探究活动设计

23、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优化原则

24、 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

25、 化学教学评价的理念、功能及常用方法

26、 化学学习评价的理念、方法及功能

27、 说课的基本要求

28、 化学教师教学反思的途径及内容

29、 化学教师的基本素质构成 30、 专家型教师的特征

2、化学课程的价值

① 对个人的价值:指化学对于个体适应社会、个体职业选择、个体认知发展、审美体验等意义 ② 对国家、民族的价值:指化学对国家民族社会、文化、经济、军事的发展意义

③ 对化学本身的价值:培养公众对化学的理解和热情,有助于化学科学的发展,化学课程也为培养自己的建设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科学素养的内容

① 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 ② 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

③ 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了解

基于上述三点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理解科学本身;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4、科学素养的构成要素

①在处理与他任何与环境的关系时,能够运用科学的概念、方法、技术和价值进行抉择 ②认识到产生科学知识必须一来探讨过程以及概念学说 ③能够分辨科学证据和个人观点的不同 ④能够证明事实和学说之间的关系

⑤能够分辨科学和技术对促进人类福祉的功能和限度 ⑥了解科学和社会的关系

⑦明白科学来源与人类的视野,并理解科学知识的暂时性,当资料充分后知识会改变 ⑧因为拥有充分的知识和经验,所以能够赞赏别人的科学成就 ⑨对世界充满乐观的态度

⑩能够采用和科学相同的价值观,所以能够使用科学和享受科学 ⑪能够终身持续探讨科学并增加其知识

5、STET教育的实质(Stience technology social education)

STS、CTS,均将培养目标转向更多加关心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所谓“应用领先观”的教育理念,即讨论问题不再是从化学学科开始,随后编排与学科知识相关的应用及技术和社会的思考,而改变为从事项(主题)及应用性的问题出发,根据学要合理编制有关化学学科知识,即从强调个人(学生)与学科知识导向更多关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的社会价值,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与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

6、课程(化学课程结构:宏观+微观)

宏观结构:

①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 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初中阶段:必修 高中阶段:必修+选修) ③基础型课程(必修)、拓展型课程(学科[必修]+社会实践[选修])研究型课程(必修) ④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7、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

①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②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特点 ③化学学科的特征

课程目标:

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而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主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高中: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向和主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表的内容特征:

①突出科学探究目标 ②立足基础知识目标 ③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8、教材、课程、课标之间的关系

从关系上来看,课程结构限定了教材的科类,结成理念导向着教材的目的和目标,内容标准决定了教材的基本框架,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直接影响教材的活动方式。化学课程结构决定课程的类型,也限制了教材的种类和册数;课程理念反映了课程的价值观念,决定了教材建构的基本思路和编写模式,在课程体系中,内容标准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承上,内容标准具体反映了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目标;启下,内容标准又是教材编写、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而教材是保证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

10、初中:

⑪课标: 见7

⑫理念:

①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②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地学习机会,是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是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③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再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练习、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活的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⑤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认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将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继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⑥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意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态度、感情、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

⑬内容: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内容标准 (二级主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要素:即“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和“学习情况素材”)

一级主题:

①科学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

②身边的化学物质:地球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衍生物;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③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粒子所组成的物质;认识化学元素;物质组成的表示。 ④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几种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

⑤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能源、资源利用;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化学物质与健康;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⑭结构特点:

具有以学科课程为主,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特点。

高中:

⑪目标: 见7

⑫理念:

①立足于学习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②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样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扩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③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④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⑤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⑥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⑦积极尝到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⑧为化学教师创造性的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⑬内容:

必修1:认识化学科学

①化学实验基础 ②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必修2:物质结构基础

①化学反应与能量 ②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选修1:化学与生活

①与生活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 ②化学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观念

选修2:化学与技术

①与化学相关领域的资源开发和利用 ②材料制造和化工生产中的化学方法 ③农业生产中化学知识的运用 ④技术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

①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关系 ②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①基本概念和原理 ②体现科学价值方面的知识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①有机化学的基本技能 ②各类优级文物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在某些领域中的应用

选修6:实验化学

①实验的基本技能 ②实验研究的思路 ③与化学实验有关的价值观

⑭结构特点:

①构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 ②确立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 ③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人文性 ④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⑤倡导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⑥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⑦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

11、初中、高中化学教材编写的理念、特点:

第一类教材理念:以培养少数精美传承知识为主,教材内容的组织以知识为中心,采取尽可能简约的方式呈现知识,重视知识的逻辑结构,教材以“科学为中心”的追求理论体系,忽略学生的知识特征和实践活动,内容难度大,思维要求高,问题主要是学科内的,脱离社会现实。

第二类教材理念:突出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化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广泛联系,关注社会热点,倡导“从经验中学”,“做中学”。(叫生活和社会问题作为教材主要)

第三类教材理念:关注学生的化学素养,强调实验在理解知识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教材的基本主线仍然围绕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或原理展开,没有刻意的寻找生活或事例作为教材内容的主线,更多重视的是学科背景支持下的学生活动。(理念介于第

一、第二之间,既较好地体现了化学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又兼顾了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因而有人称其为融合教材)

栏目结构设置:

栏目1:你已经知道什么(新课之前回顾已有知识,联系已有经验,寻找新内容的“先行组织者”)栏目2:观察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栏目3:活动与探究 栏目4:联想与启示(新旧联系,触发学生思考,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栏目5:交流与讨论(设置问题,激发求知欲)栏目6:扩展视野 栏目7:练习与实践(联系实际,重视探究,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栏目8:整理与归纳(知识构建)

12、教学的基本技能及要求:

①创设教学情境的技能 ②组织指导学习活动的技能 ③启示教学信息与交流的技能(语言 讲授 板书 谈话 提问)④控制与管理的技能(课程观察 常规管理 问题处理 调控)

13、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

备课是教学设计的初级阶段,教学设计是备课的专业化的要求,教学设计是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验证,反之,我们又能从中更深刻的领悟教学理念,与备课有着明显的不同。首先,从着眼点看,以往的备课关注的是“课”,教师为如何讲而做准备,而教学设计则关注的是“学”,探究的是“以学定教”,展示的是教师如何是学生出于最佳的“学”的状态。其次,从发挥教师的作用上看,以往的备课,教师只是在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教学大纲,教师更多研究的是如何传授好教材的知识内容,无形中教师自己演变成了教科书的“传声筒”,因此,教师的个性,教学的创造性很难体现;而教学设计则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要求教师必须把自己融于教学之中,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从整体着眼,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努力。再次,从关注学生方面来看,以往的备课往往是“目中无人”而教学设计则“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学设计既关注“意料之中”的事情,即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学生的各种能力与性质的培养过程;创造学生自立、合作探究的机会和环境,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等,同时,教学设计又能尽量预想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料之外”的事情,注意教学流程的生成性。

14、化学教学设计的依据及基本层次:

⑪课程教学设计:

①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任务、目标要求;②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规划、组织和调整教学内容;③构思课程教学的总策略的方法系统;④确定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标准、模式和方法等;⑤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或课程教学计划。

⑫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设计:

①考虑本学段(学期、学年)教学工作与前、后期间教学工作的联系;②进一步确定本学段教学工作的任务、内容、进度、基本工作方针、措施以教学评价工作;③制定学段试验和活动等计划;④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编制学段教学工作计划。

⑬单元(课题)教学设计:

①确定单元的教学任务、目的和要求;②确定单元的具体教学内容;③确定单元教学的结构、策略和方法系统,包括怎样把握单元内容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怎样搞好重难点内容的教学,部分备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学习方式等;④确定单元的教学评价工作方案;⑤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编制单元(课题)教学计划等。 ⑭课时教学设计:

①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②构思本课时的教学目标;③构思本课时的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方法;④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⑤准备课时教学评价工作方案;⑥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编制课时教学方(简称教案,又称课时教学计划)。

15、化学课时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①分析准备阶段:分析课标 分析教材 分析学生 分析资源

②构思设计阶段: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教学评价设计 总成设计和教案书写

③评估优化阶段:教学教果预测 教学方案评估与选择 教学方案的调控和优化

17、学情分析的途径和方法:

①交谈法:

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聊天,掌握初中阶段所学知识到达怎样一个深度和广度,学生对教学的爱好程度及高中教师投入和讲解教学,为了达到获取信息的准确,应和成绩不同的学生都交谈。 ②问卷法:

问卷法比较适合大众调查,设置问题应简洁明了,答复尽量可量化,最好是选择或判断,方便设计。 ③作业反馈法:

学生的作业是最直接也是最准确的信息,即时认真批改作业对学生情况就胸有成竹,对考卷的分析也是如此,那些掌握了哪些没有理解一目了然。

18、教学目标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原则:①主体性 ②开放性 ③多样性 ④渐进性 ⑤生成性 ⑥激励性

注意事项:①注意目标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②科学合理的确定好三维目标;③要把握好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④拟定弹性的教学目标。

19、化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目的、方法:

目的:①学习的进程不仅是被动的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适应情境可以有利于主动地建构和探究,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②人是需要情感,情感促进认识,适宜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愿望,维持、强化调整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③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过程的连接。④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养成向真实生活环境迁移的习惯。

方法:①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②从科学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③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④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20、化学教学方法的选择、组合及优化:

①是不是有利于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②是不是适合与教学的内容,符合学科的研究方法及特点;

③是不是适应学生个体以及学生集体的发展水平和心理等方面的需要,学生是否具有必要的学习准备; ④是不是具有相应的教学条件,如有必要的实验设备、直观手段、教学时间、教学环境等; ⑤是不是符合化学教学规律和化学教学原则;

⑥是不是有利于落实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 ⑦教学方法本身的教育价值;

⑧教师对教学方法的了解,使用教学方法的经验和能力记忆教学风格等个人品质和个性特征等。

教学方法的特点:教学基本方法主要:讲授—听记 谈话 讨论 指导—阅读 演示—观察 指导—实验 指导—练习 指导—实习 组织—参观 等

21、⑪化学事实性知识:学习策略:①多种感官协同记忆 ②联系预测 ③知识结构化

⑫化学理论性知识:学习策略:①概念形成 ②概念同化 ③概念图

⑬化学技能性知识:学习策略:①多重联系学习 ②练习—反馈 ③可视化

实施:①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 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③把握好不同的教学模式 ④落实好教学策略 ⑤发挥好教师自身的教学机理 ⑥确保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教学策略:

22、科学探究的要素:①提出问题 ②收集证据 ③形成解释 ④评价结果 ⑤交流发表

活动设计: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收集事实→科学抽象→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

23、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优化原则:

选择原则:①有效原则 ②可靠原则 ③方便原则 ④经济原则

最优化原则:①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实验 ②严重污染、较危险的、一般实验条件下不能完成的 ③微观概念及微观结构 ④严重后果的 ⑤化工生产中的生产流程 ⑥反应速率较快或较慢 ⑦研究性学习 ⑧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24、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

⑪作业设计要符合个体发展的需要:

①作业设计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②作业设计应关注学生的兴趣 ③作业设计应有利于学生的交流合作 ⑫作业设计应有及时性和针对性 ⑬作业设计讲究“整体性” ⑭作业应满足适量性

25、化学教学评价的理念:

①发展性 ②全面性 ③与教学的一体化 ④与结果的评价并重 ⑤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弱化选拔与淘汰功能 ⑥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弱化外在诱因和压力作用 ⑦改变过分追求评价标准化和客观化倾向,突出评价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多样性

26、化学学习评价的方式及功能:

①自我评价: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由外在的压力转向内在的需要,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自我意识水平和期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②活动表现的评价:

③纸笔测验:有利于反映学生在化学课程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要求学生掌握自身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会从化学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和解释有关的社会现象 学习评价的理念:

28、教学反思的途径:

①写教学日志 ②观摩与交流 ③专题研究 ④再现反省 ⑤行动研究(最有效)

教学反思的内容:

⑪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①教学目标制定符合课标 ②学生起点水平与教学起点是否匹配 ③教学内容是否满足学生需求,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④教学媒体选择恰当 ⑤教学方法是否优化 ⑥教学策略是否有助于目标的达成 ⑫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①教学内容呈现恰当与否 ②师生、生生课堂交流是否有效 ③学生探究活动组织是否合理 ④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中 ⑤对课堂意外情况处理恰当与否 ⑬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①学生是否掌握了重难点 ②学习中出现了哪些困难与原因 ③学生是否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运用了哪些科学方法 ④情感态度方面获得了哪些提升

29、化学教师的基本素质构成:

一般教素质:

①倾向性:职业动机 职业理想 职业动机

②必备知识:专业知识 社会文化知识 教学心理学 教学论知识 教学实践知识

③基本能力:一般能力 特殊职业能力 使用现代教学媒体能力

化学教师素质的特殊性:

①化学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

②化学实践教学能力:进行演示实验教学的能力 设计和改进化学实验的能力 指导学生实验的能力 30、专家型教师的特征:

①拥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是专家型教师的首要特征

②能高效的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专家型教师有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更多工作,高效率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动化的能力与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大量积累有关

③善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有很强的洞察力,与一般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更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一、说课的概念

说课是对同行和专家,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将自己对课标、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堂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学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说课三要素:教什么(教学内容);怎么教(教学方法策略);为什么叫(教学分析)

二、说课的内容

1、说课标(课程标准)

2、说教材

①教材在本单元本册书的地位和作用;②说明教材内容依据什么确立;③说明教材内容如何合理的扩展和“加工”;④说教学重难点的确立依据;⑤说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

3、说教法

①说教法组合及依据 ②说教学手段的优化及依据 ③说教师的叫法与学生学法的联系 ④说重点突出和化解难点的方法

4、说学情和学法

①针对教材特点及教学目标学生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 ②说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根据这样的学情,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 ③课后„

5、说教学程序

①说教学思路的设计及其依据 ②说教学安排环节的时间分配 ③说板书设计

三、怎样说课

教材分析:地位、作用、目标和重难点确立及依据

教法与学情分析:应用两种以上教法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内容正确及创新

四、说课要求

①要体现化学学科特点 ②要条理清晰、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③要注意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 ④要有理论色彩 ⑤要有创新内容 ⑥要展示个人的特点和风采

第三篇:语文教学论重点

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语言与文学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和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是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创造出一种精神财富,属于文化的一部分 语言是人们是人们后天可得的,语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文化的不同特质影响语言的特质

2、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条件: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思维的方式,范围与程度间接影响文化。

语文课是什么课:文学(语言)课和语言(文章)课 行为主义的语文课程观:

第一、在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定位设置上,主张应该把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

第二、在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提倡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 第

三、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的运用。 第

四、在语文课程的评价方便,主张测验外显和进行客观测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 第

一、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 第

二、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 第

三、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 第

四、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 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

第一、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加工信息和构建意义的过程

第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学习是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同化过程。

第三、认知策略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第四、元认知对认知我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使学生能自觉进行自我调控

第五、认知动机指导着学生的学习活动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

第一、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情境

第二、学习依赖与共有的理解,这种共有的理解来自社会协商 第

三、第三主张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第四、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重视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意识和监控

第五、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第六、强调“少就是多”和“学会如何学习” 语文课程性质:

1、工具性

2、工具性和思想性或文道同一

3、兼具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综合性等

4、人文性

5、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理念:一般是指人们对课程的价值追求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目标: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全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教育民主 2. 国际理解 3. 回归生活 4. 个性发展 5. 关爱自然

语文课程的内容:课程论研究中一般称为“课程要素”,指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课程研制中的“课程内容选择”,则表述为“根据特定的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

语文教材内容:范文、语文基础知识、作业、助读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 定篇:是语文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之一,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

思考“定篇”要不要标准答案:作为“定篇”,分析和评价应该是有“标准答案”的;尽管往往不存在唯一的答案。这答案的“标准”,便是施蛰存先生所说的“全国最具有权威的学者”的意见。 新课程语文教材的基本特色:1.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 2. 新教材贴近生活世界 3. 新教材重视言语实践活动 4. 新教材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5. 高中实验教材努力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认知型作业的优点:1.有利于发展和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有利于发展和考查学生的语言和表述能力

3. 有利于发展和考查学生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有利于给学生传播科学的方法论 5. 题目灵活,便于根据教学要求拟定习题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负载着语文教育内容并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一切材料。

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

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开发主体,语文学习所利用的各种课程资源的总和就是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中校内资源主要有:由学生、教师、学校物质条件和管理水平等因素构成。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中校外资源主要有:民族文化背景、世界文化遗产、时代变革特征、社区资源、大众传播媒体以及家庭等。 了解传统的四段论、五环节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共同特点: 四段论指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五环节指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共同特点:在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上都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在对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上,都主张“教师中心”;在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方法上都没有从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来反映教学的整体特征。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教学目标与学生现实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新的语文教学过程区别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 教学指导思想的根本性转变

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更重视学生智能的发展,把自学作为课堂改革的一大进展。充分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提高了思维的强度和时效。 2. 教与学关系的转变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注意了两者的统一,体现了教学过程辩证发展的规律。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的根本关系。两者是相互制约,彼此促进的。

3. 师生之间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

突破了点面结构传统框架的局限,建立起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结构。 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的关系:一方面,听是说的基础,读是写的基础,听说是读写的基础,听说在前,读写在后;另一方面,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阅读能力的构成: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阅读、速读 阅读感知力:这是指对字、词、句等语义的识别能力,它属于对作品语言形式的微观感受,是最低层次的阅读能力。感知能力的构成要素基本有六项:1.具备基本识字量和词汇量;2.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义,能辨析词语之间在语义方面的内在联系;3.能依据上下文或语速独立推断陌生词语的近似义;4.能在熟悉语法规则的基础上辨析结构复杂的长句;5.能辨识印刷字号字体和图像、表格、标点等非文字符合,乃至书写的格式;6.能辨识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各种表达语体。

阅读策略教学的内容:

1.确定重要内容(区分重要和非重要信息)的策略 2. 概括信息策略 3. 推理信息策略 4. 质疑释疑策略 5. 监控理解策略 6. 激活原有知识策略

激活原有知识策略对阅读认知过程的作用:

1.在阅读前激活原有知识,能使学生产生阅读期望或图式 2. 阅读时激活原有知识,能使学生运用原有知识来补足文章里省略的信息

3. 阅读后激活原有知识,能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回忆。 写作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重“知”轻“能’

2、重“外”轻“内”

3、重“写”轻“说”

4、重“理”轻“情”

5、重“文”轻“境”

课程改革背景下写作教学的新理念:

1、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

2、刷新写作观,恢复写作的本体意义

3、提倡个性化写作,凸显写作主体

与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使用相比,口语交际教学的特征:

1、全面性,为所有学生提供各种有效的学习机会

2、反思性,是要求学生在具有口语交际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具有感知、概括进而分析和研究的能力

3、思辨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口语交际的课程取向:

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有效地进行人际交流,引导学生发展实用的言语技能。

语文教学设计的几大元素:

1、研读语文课程标准

2、充分了解学生

3、正确选择和使用教材

4、教师对自身的认知与了解

5、熟悉知识的类型与教学

语文教学范式:

语文教师群体对语文教学共同的认知、公认价值和常用技术的总和。它所代表的是一种思想观念、意识层面的东西,而不是具体的事物,但它通过具体的模式、方法、行为等得以体现。根据这样一种理解, 我们把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语文教学界定为“授受范式”,而把对话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称之为“对话范式”。 语文对话教学的理论支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察

1、指向自我实现的教学目的观

2、教学合作观

3、交往生成方法论

4、深度师生关系的建构 语文教学中假对话的表现:

1、掩盖真实意图的变化

2、有理主题的对话

3、不具实质的对话

4、独白式对话

5、自说自话、互不碰撞的对话 避免教学假对话的措施:

1、警惕并学会识破“对话陷阱”

2、及时规劝对方回归对话主题

3、对话者自觉遵守对话规则

4、选择富有价值的话题

5、教师要提高对话素养 传统语文课程的评价的问题与不足: 1.评价目的片面 2. 评价范围狭窄 3. 评价手段单一 4. 评价主体局限

语文新课程的评价方式与传统的评价方式的区别:它在评价的目的、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的具体方式以及评价的主体等方面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

1. 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在课程评价的取向上摒弃片面的评价观念,尽可能全面真是地反映课程的全貌。

3.在课程评价手段上,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

4.在课程评价主体上,注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如何完善语文考试:

1.要突出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 2. 语文考试应加强综合性

3. 注重语感,知识的查考要尽可能地结合语境

4. 主观式试题与客观式试题相结合,应更重视主观式试题。 5. 加强对语言文化积累的考核。

第四篇:语文教学论考试重点

语文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而设计的教育性经验。具体理解:

其实质是解决语文教育的内容的;学校教育中涉及到经验;为特定目标服务的经验;经验包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存在于不同实体中的经验;不同级别的经验。

语文教学:学校的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有计划、专门化的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的言语学习活动。具体说明:其实质是解决如何教学的问题的;是语言学习而不是习得;是学习语言的运用而不是学习语言知识;师生双方,生在师的指导下的学习;通过一定的中介来完成的(言语作品);目标导向性;是母语教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对象:课程与教学的诸现象进而揭示其本质。特点: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

学习方法:学习理论;观摩他人教学;反思与实验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用纲要的形式来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功能:教材编写的依据;实施教学的依据;评价教学的依据;考试命题的依据。

语文的含义

(一)由语文的由来来看,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学科,是一个基础教育的学科名称。

(二)从内容上看,语文包含语言与言语,涵盖了听、说、读、写,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

语文课程目标就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的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指通过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某一时间内预期要实现的变化结果。 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特点:预期性;指向性;调控性;评价性 依据:社会需要、实际条件、学科性质

语文课程目标的表述框架: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两条线:明线与暗线。明线: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暗线: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是语文叫徐的基本目标;过程和方法是必须关注的长期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课程本身应有的目标。

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目标实质: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接受性与体验性的统一

九年义务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素养,通过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语文素养构成模型:

1、基础层:知识视野、智力发展、个性人格、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文化品味、语言积累

2、动力层:语文学习态度、语文学习动机、语文学习习惯、语文行为意志

3、实施层:语文知识、语文感悟、语文思维、语文技能

4、操作层:听说读写

韩雪屏最早提出了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她认为语文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的目标理念,其实质在与倡导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应关注“冰山”隐匿于水中的部分,树立以学生终身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伦理观,这将是语文教育者的不懈追求。构思解释:

1、语文素养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运动系统

2、语文素养的养成过程是一个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长互生的过程

3、语文素养的结构和运作总是存在于一定的语文环境之中

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一、注意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熏陶感染与体验中提升人文素质

二、语文教育要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四、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学习方式: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特征和认知取向,它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它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

学习倾向: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具体内涵:(1)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互动性、交往性(3)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特点:课程形态多元化、课程内容综合性、课程目标多元性、课程实施的动态性、课程建设的开放性

高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资源:广义:提供给语文课程活动,使其充分发挥功能的一切资材。狭义: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的资材。

语文课程资源特点:丰富性、动态性、组合的广延性、潜在的教育性

语文课程资源种类:功能:素材性和条件性;空间:校内、校外;管理:国家、地方、校本;物理:文字、实物、活动、信息化;重视程度:显性、缄默;可见程度:显形、隐形

前人研究成果:体现说、依据说、文选说、例子说 需解决的四个问题:是教育还是教学中使用?专门编制的吗?与课程资源的关系?传递的到底是什么? 语文教材是为了实现语文课程目标,承载、反映语文课程内容的供师生在语文教育活动中使用的一切材料的总和及所含的信息。

语文教材的概念:泛指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对社会个体的语文素养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材料,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或教学需要编写制作的用于学校语文教育的有关材料,包括语文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音像材料等,专指语文教科书,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教材。

语文教材的特征:丰富性、模糊性

语文教材的结构:范文系统(定篇、样品、例子、用件)、助读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系统

语文教材的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训练功能 语文教材编排模式:章节式、单元式

语文教材的编排顺序:历史为序、以思想、生活内容为序、文体为序、语文能力为序、语文学习活动为序

语文教科书的使用:

一、合理选择教科书(主观意趣、客观条件)

二、树立用教科书(教材)教的理念

三、理解编写理念和编写意图:把握总体结构、把握体例、把握教学任务是如何在教科书中体现的、把握语文知识系统、把握范文系统、把握实践活动系统

四、灵活使用使用教科书:灵活处理教学程序、对教学内容做必要的补充、删减和修正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开发、利用 利用原则:优化性、全面性、个体性

存在问题:教科书仍是主要形式(加强培训);开发主体的单一化(培养学生);利用不充分(重视教学)

对策:

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开发技能

2、注重对学生的开发意识和开发能力的培养

3、重视教学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积极作用 注意问题:以语文教材为中心,兼顾其他;既要重显性,又要重缄默;语文与其他课程资源的整合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处理教学的活动方式和技巧。 教学方法的分类:

一、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1. 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二)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通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问答对话,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理解、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

(三)讨论法

讨论法教学是根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师生共设问题的情境,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采用师生间、学生间讨论答辩的方式,进行多向性互动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是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运用、获取知识、发现解决问题、形成技能技巧、锻炼意志品格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练习法、读书指导法等。

三 、实物为主的教学方法

实物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把实物、教具等提供给学生观察、认识、研究,使学生从直观感知开始,逐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实物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演示法、图示法等。

教学方法的选用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

2、依据教材内容

3、依据学生的基础

4、依据教师的特点 语文学法指导

一、目标:

1、培养自学能力:使用工具书的能力;确定学习重点的能力;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自练、自测的能力

2、培养自学的习惯:心理习惯、行为习惯

二、内容:

1、优化学习动机

2、教给学习方法:预习、听课、观察、复习、

总结

3、揭示学习规律:知识与能力辨证统

一、语文---思想---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三、形式:理论指导、范例指导、经验交流

常用的五步教学法(介绍作者时代背景-阅读-分析内容特点-总结-复习);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钱梦龙三主四式教学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教读式、自读式、练习式、复读式);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讲讲议议练练;宁鸿彬通读-质疑-理解-概括-实践;钟德赣五步三课型反刍式(总览-阅读(导读、仿读、自读) -写说-评价-补漏,(自练、自改、自结三课型) 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对象,依据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教学的过程和效果做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对加强教学管理、检查教学质量、交流教学技能,总结教学经验起到重要的作用。

写作教学的理念:

(一)呼唤写作主体的回归

(二)实现“人”“文”的融合 (三) 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及创新意识

(四)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

写作教学的内容:

一、写作素材积累

二、写作思维训练

三、想像能力培养

四、写作知识教学

写作教学的程序:

一、命题(一) 命题的要求1.命题要有教育性2.命题要有计划性3.命题要有针对性4.命题要有迁移性(二) 命题的方式1.直接形式的写作命题2.间接形式的写作命题 (1) 材料作文 (2) 话题作文 (3) 情境作文3.自由拟题写作

二、指导 (一) 审题指导 (二) 立意指导 (三) 选材指导 (四) 谋篇布局的指导 (五) 修改指导1.指导修改的内容 2.指导修改的方法 (1) 自读自改法 (2) 互动修改法 (3) 当堂修改与过后修改

三、批改 (一) 作文批改的原则1.全面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尊重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二) 作文批改的方法 1.批。批有眉批和尾批两种方式 2.改。改就是改正作文中字、词、句、标点符号等方面的问题。改有增、删、换、调四法。(三) 作文批改的方式 1.精批细改和重点批改 2.全面批改和轮流批改 3.书面批改和当面批改 4.自我批改和合作批改

四、讲评:写作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讲评,是对全班作文情况的总结、评价,是引导学生对写作实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活动。 (一) 综合讲评(二) 专题讲评(三) 典型讲评 (四) 对比讲评

写作教学的方法:教学课型:讲练式、讲授式、演练式、评议式、评改式 写作教学模式:观察——分析——指导模式、语言与思维相结合的模式、分格教学模式、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文体中心教学模式、快速作文教学模式、重视过程教学模式、活动作文教学模式、dcc作文教学模式和非构思教学模式。

口语交际相对于听说的特点:内涵更具整合性、外延更具丰富性、教学更富宽广性 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1.听话训练的主要内容:听话的态度(“耐心专注地倾听”)、听话的能力(语音辨识能力、听话的记忆能力、听话的理解能力、听话中的评判力)。2.说话教学的主要内容:说话的态度(诚实与礼貌,积极与自信,以及谦虚与负责任,勤于反思等)、说话的能力(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快速的语言编码能力、表情达意的发码能力、语言的监控能力)、体态语与副语言的合理使用。3.应对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中,根据对方的谈话内容或变化的场景,调整思维、说话内容和方式。

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选择适当的话题、创设交际情境、体现交际互动、灵活及时评价 语文综合性学习

定义: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综合性内容和综合性形式为凭借,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形态。

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有助于学生交流意识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目标:强调学生整体素养的培养;强调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培养;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合作能力的培养;亲力亲为的实践体验。 特点: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体验性、自主性

实施:

1、准备阶段:确立主题、制定学习方案

2、实施体验阶段:收集筛选资料、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写出学习报告

3、表达交流与评价阶段

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标准个性化、评价方式多样化。

注意问题:

1、切忌依赖语义教材,应充分利用和汁发语文课程资源。

2、切忌放弃教师指导,放任学生自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3、切忌形式单一,应开展多样化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4、切忌目标单一,应着眼于学生素养则整体素养提高 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知识素养:

1、语文专业知识素养:语言学知识、文字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艺学知识、美学知识

2、科学文化知识素养

3、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知识素养

4、信息技术应用知识

二、能力素养:

(一)备课能力:1领会课标的能力2钻研教材的能力3了解学生的能力4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5编写教案的能力

(二)说课的能力

(三)实施教学的能力1教学组织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书写写作能力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5教学应变能力6语文评价能力

(四)评课的能力

(五)教育研究能力

三、道德素养

1、敬业精神

2、热爱学生 专业发展途径:学习、实践、反思 语文课程评价

功能:诊断与反馈、督促与激励、评定与选拔 种类:按评价内容:单项与综合;按评价对象:自我与他人;按评价方法:定性与定量;按参照标准:相对、绝对、个体内差;按功能用途:诊断、形成、总结

新理念:目的上强调发展性、内容上强调全面性、手段上强调多样性、主体上强调多元化

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考试、成长档案袋 语文课程性质 (1)工具性:“工具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中小学设置语文课程,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语言是语文、语文课程的基本构成因素,语言的工具性不但决定了语文的工具性,也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也就是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传承文化的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它主要表现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语文学习、交际能力,即运用母语进行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并借此更好交际交流,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体现工具性注意事项: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重视开辟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2)人文性:“人文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人文性目标在于提高个体的民族文化素质、文化品位和传承祖国民族文化,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人文教育内容:①接受和理解语文本体所承载的各种民族历史文化信息。②体验和吸收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民族感情。③开掘汉语汉字本身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④追求自由精神和独立意识。强调个学生的自由与尊严,尊重学生的自由及自主,把“选择权”还给学生,精心呵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⑤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体现人文性的注意事项:注意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不能取消它的工具性;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不能淡化它的人文性;工具性是基础, 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互相排斥,也不是各自独立地处于并重的地位,而是有机的统一体。工具性着眼于,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体体现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切实掌握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从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服务。同时,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生活的亲身体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培养一种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良好行为和学习方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二者本身是统一在一起的,他们不可偏废。语文课程应从语文课程这一特性出发,一方面要抓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技能技巧的训练,一方面要重视语文的人文内涵,既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走向社会生活和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地理教学论复习重点

地理教学论

1.地理教学的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

学生既是教学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负责人;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素材,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对象。教学内容要满足最有价值的、适合学习的、具有教育价值三个条件。

2.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了《大教学论》,第一次对现代教学进行了理论设计,采用班级教学制度。

3.地理教学的特点:①人地关系为主线②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区域性③地图的重要作用④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4.我国地理教学的发展?

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具、课型、过程、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后记。

工作:1)确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组织教材,编写讲授提纲3)设计教学方法,准备教具4)安排教学过程5)作业布置、课后分析

16.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各种措施、途径、方法与手段,其中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学生学的方法以及为了解决教与学的这种矛盾所采取的各种方法,称为教学方法。 17.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与作用?、

①1840年以前,我国传统民间私塾称为蒙馆,所有人可进入学习②我国现代地理教学从国外引进过来,经历了外国传教士办的学校、中国人办的新式学堂、清政府办的新式学校三种类型③20世纪初,学习借鉴德国赫尔巴特的教学体系,推广了班级教学、分科教学和教师讲授等现代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④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学习苏联,推行凯洛夫教学体系⑤2010年秋季全国进入新课标实验。

5.教学论把教学问题归纳为三类: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和怎么样的问题,也就是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和技术问题。

事实问题是有关教学的性质、状态、关系、发展过程等客观问题;价值问题是教学的目标设定、意义判断和各种可行途径之间的意志抉择问题;技术问题是指与教学的实现形式、活动程序和操作方法问题。 6.地理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揭示地理教学规律、确立地理教学价值观、优化地理教学艺术。

7.备课课概括成“三备三写”。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三写:写学期(或学年)教学季度计划、写课题(或单元)教学计划、写课时计划(教案)

8.地理教学设计:是依据现代科学理论,确定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和需要,提出解决问题和满足需求的方法和步骤,并作出系统安排的过程,是一种解决地理教学问题的系统方法。

9.地理教学设计的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10.地理教学设计的特点:①指导性、整体性、操作性、创造性特点②着重创设的是学与教的系统③以学习者为出发点④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其理论基础⑤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11.地理教学设计的功能:①有助于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②有助于增强学习兴趣③有助于增强教学工作的科学性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⑤有助于科学地评价教学⑥有助于教师角色的自我认识 12.课堂教学类型:授新课(内容独立性强,任务重的情况下)、综合课(复习授新,完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学任务的情况)、复习课、练习课、测验课、实践课。 13.分析教材?

1)宏观分析:①时代背景分析(法规、政策、文件、新观点、理论、课标等)②教材内部结构与内部联系的分析③对教材外部联系的分析 2)微观分析:①分析教材的组成②分析教材的内部联系③分析教材的外部联系④分析关于培养学习地理能力教育的内容和层次⑤分析教材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关的教育内容 14.钻研教材?

1)通读教材,掌握整体性2)钻研教材的的科学内容和内部联系3)钻研教材中的“双基”内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重点、难点和关键点4)钻研教材的层次结构5)认真钻研教材中的图画表格、文字注解、活动作业等。

15.编写教案的基本内容和应做的工作?

重要性:师范生必须具备的技能、完成任务的必要条件

作用:师范生必须具备的技能、完成教学目标、密切师生关系、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学习进度,提高教学效率、考高分、发挥教师的能力与特长。 18.讲授法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地理能力和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方法。

分类:讲述法(教师运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叙述或描述地理事象的方法)、讲解法(教师运用抽象的语言向学生解释或论证概念、原理、规律等科学结论的教学方法)、讲读法(讲授和朗读相结合的方法)、讲解法(讲授和演示) 19.讲授法的特点与基本要求?

特点:1)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取大量的系统的科学知识2)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突出重点3)随时调整学习进度4)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5)体现教师的表率作用

要求:①贯彻启发式教学,防注入式②熟练掌握教材脱稿讲③较好的教学语气(语流、语速、语调)④板书设计⑤与其他教学发放配合使用⑥运用适当的地利教具(地图、地理模型等)⑦扬长避短但不容短⑧防八忌(忌目中无学生、忌平铺直叙、忌乱、忌散、忌繁琐、忌艰深晦涩、忌空谈说教、忌枯燥乏味)

20.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并以相互对话的方式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又称提问法或问答法。

21.提问的形式:机械问、对比问、连环问、递进问、讨论问。 22.如何提问?提问中心问题、关键问题、系列问题、疑难问题。 23.如何营造提问氛围?创设趣味型情境、矛盾型情境、发散性问题情境、假想型情境、类比型情境、悬念型情境、布自型情境、直观型情境。 24.提问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否有必要提问、知与不知时提问、重点与难点提问、提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程度、把握提问时机、提问面要广。 25.提问的一般技巧:①在谈话中让学生感到有趣②提问要注意逻辑顺序③提问的语言要简单明确④为学生发展智力创造条件⑤面不要太宽泛⑥提问形式要多样化。 26.讨论法的定义、特点与基本要求?

定义: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全组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使学生间相互学习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

特点:①老师间接控制学生活动②具有多向传递功能,学生间接取长补短,增长才智讨论过程中产生智慧的火花③要须具备一定的条件④耗时多

要求:①配合其他方法是用②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③提倡学生自由发表意见④教师要给予正确指导适时调控⑤分组讨论最好。 27.自学指导法的定义、类型与要求?

定义:教师间接控制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学习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

地理教学论

教学方法。

类型:自学辅导法、三个本子(课本、练习本、答案本)、讲义讲练自学指导法、三环自学指导法(学生自学发现、教师选讲、练习转化)、读书指导法。

要求:①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目的、任务、内容、方法与步骤②加强辅导与检查③使学生形成自学能力④注意学习效果

28.地理实践教学法:以形成学生的地理技能、技巧、行为习惯与实际训练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

分类:地理调查:也称地理考察,是指教师通过地理调查或地理考察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地理观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室外地理要素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测量,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的方法。

地理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得出结构从而完成既定的学面对面促进性互动③个人责任(责任承包、随机提问、个别构成)④社交评价(彼此了解信任对方、相互接受支持、准确清楚地交流、建设性地化解矛盾)⑤小组过程评价

34.小组成绩分工法:采用异质分组法,把学习成绩分为好中差三种情况来进行分组,整个学习过程是小组合作完成的,以小组的总成绩和小组所提高的成绩作为整个小组的评定和奖励的方法。 过程:分组→小组学习→测评→总分+提高分→奖励

35.切块拼接法:将学习材料切块分成几部分,由组内成员各领取一部分,由不同小组学习相同内容的组员组成专家组,一起讨论探究后,与原组学生交流。

过程:课前准备→分领材料→专家小组→小组汇报→测试→成绩→奖励 36.组织教学:是保证地理课堂正常有序进行的基本教学环节,任务是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计划,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做习任务的方法。

地理考察和地理专题研究活动

29.论述地理观测法与地理调查法的实施过程?

观测法:①a.教师准备:内容地点器材等b.学生准备:知识设备物质等②教学实施:a.室外观测b整理数据c规范记录d交流展示成果③教学总结: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调查法:①确定调查内容②准备工作:知识、组织、物质、思想准备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准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④调查实施与注意的问题⑤总结撰写调查报告

30.发现教学法的定义并根据发现教学法的要求论述其基本教学过程? 定义:指教师通过提供适宜于学生知识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的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

要求:①创设发现的情境,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②老师要善于引导,讲求实效③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程:①提出要求,让学生明确发现的目标②做出假设让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③创设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④学生发现结论,得出结论⑤让同学将发现的结论与正确的结论进行比较找出差距⑥引导学生将发现的结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应用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31.启发式教学法:注入式教学法的对称,教师依据教学过程、客观规律,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

启发形式:直观启发、设疑启发、假设启发、读图启发、探究启发、联想启发、情境启发、关系图启发。

32.案例教学法:来自真实的现实生活,对世界形象具体的描述,具有典型性,是师生学习的素材和讨论工具。

形式上陈述性、内容上典型丰富、来源上真实的现实生活、构成上有具体的时间地点情节。

特点:①地理教学目标的全面性②教学内容的实践性③教学过程的互动性④教学方法的启发性

选编:客观性、典型性、时代性、教学性、多样性、可行性。 作用:①体现地理教学的实用性②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地理原理③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⑤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方法理念。 33.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定义和基本要素?

定义:是指学习过程的所有环节以小组合作为中心,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方法。

要素:①积极的相互依赖(目标、奖励、角色、资源、身份均互依)②

好学习的心理和物质准备,随时调节学生学习情绪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37.如何利用眼神来组织教学?

①专注喜悦的学生给予欣赏的微笑,点头鼓励赞赏②忧虑迷惑的学生示意放慢节奏询问不懂的地方重新开始③呆滞走神的学生给予警示,用最弱智的问题提问抓住机会批评让,他开始听讲 38.如何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的方法)?

①温故导新,承上启下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③直观演示,增强感知④设疑置问,启迪思考⑤创设情境,激发感情⑥巧引资料,激发兴趣⑦联系实际,引起注意⑧巧用诗词,创造意境⑨引用故事,趣味横生⑩运用谚语,通俗易懂。

39.地理教师的角色:①地理知识的传授者②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③课堂资源的开发者④地理教学的研究者

40.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①本体性知识②条件性知识③实践性知识(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掌握的知识,包括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批判性反思知识)④文化性知识(指除地理学科以外的需要的有关知识,包括当代科学和人文方面的知识以及熟练地运用工具知识)

41.地理教学的能力结构包括:①与地理学科有关的能力②地理教学设计能力③地理教学实施能力④地理教学评价能力(按功能分又分为地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42.试卷编制的要求?

1)填空题:①所填空是某个问题的关键词或中心词②所填答案要具有唯一性③尽量不要照搬照抄原文,要重新组织文字④所填空线段要长短一致⑤一个题目所填的空最好不要超过3个。

2)选择题:①选择最合适出选择题的内容②题干表述要精炼准确清晰,不能有过多修饰词③选项文字要简短扼要,从文字形式的长短和语法上必须要有一致④正确选项不能过于明显,干扰项不能错得太离谱⑤避免使用“往往、通常、可能”等词,干扰项不能使用“永远、绝对、肯定”⑥正确答案在形式、性质和内容上不要过于突出,要避免与题干使用相似的词⑦正确答案出现的位置应随机排列,选项以四个为宜3)简答题:①突出学科的重点内容②要创设新的问题情境③题目的意思要明确无歧义④尽量用行为动词如“请简答,试述”而不是“是什么,在哪里”

4)材料题:①整个试题要构成一个完整的中心②要紧扣考试教学的目标③尽可能采用多种形式,材料形式要多样化(地图表格)④情境式材料题篇幅长短要与题目的数量相匹配⑤设问形式应多样化,包括填空、选择、绘图、从多个角度考查学生对情境性材料的理解。

上一篇:我们都是一家人下一篇:s版六上古诗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