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论概述

2024-06-01

幼儿园课程论概述(精选6篇)

篇1:幼儿园课程论概述

第一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教学目的:

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取向

2.领会新的课程理念,把握语文课程四个层面的具体内涵,树立参与课程建构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语文课程的内涵 教学课时:2节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本课程的概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基于实践性之上的融取了诸多学科知识的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经验与规律的教育学科。它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属应用教育学,是三级学科。

它要解决“教学什么”(侧重研究课程内容问题)、“教学是什么”(侧重研究教学本质问题)、“怎样教学”(侧重研究教学的方式方法问题)、“为什么教学”(侧重研究教学目的问题)等问题。它有其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理论体系,但创建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语文教育实践。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是其特性。

语文教学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学三个名称不同,内涵有别。

第一层次:语文教学法侧重应用技术,如何钻研教材、备课、选择教学方法等(课程教材教法);第二层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侧重应用理论,也不忽略应用技术(既要说清应该怎样做,还要说清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三层次:语文教育学侧重基础理论(如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语文教育的各种形态:社会、家庭、学校,语文课程的性质等等)。

二、本课程的性质

(一)理论性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学科也不能称其为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其理论基础也是丰富的。一般说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有如下理论基础:

⑴认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这是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哲学基础。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观来辨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语文教育问题。譬如,用辨证眼光看孔子、杜威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用发展眼光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名称演变;用全面观点看古今中外的语文教育成果等等。

⑵学科理论基础:教育学、心理学

这是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条件性知识。所谓条件性知识主要指教师进行教学必不可 1 少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因为教育要按教育规律办事,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人要顾及对象的心理,所以条件性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教师教学成功的保障。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教育学的关系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子系统与系统、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而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教学基础,这就决定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地位。

⑶专业理论基础:语文学

这是学好语文课程和教学论的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也即人们所熟知的专业知识。它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语文学是语文教育的本体知识、核心内容。语文课中要教给学生语文学知识和技能是与其它学科教育学区别的根本标志。语文学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大领域,涉及语文知识、语文训练、语文能力三大层次。

语文知识有其自身的体系,包括语音学、文字学、语汇学、语法学、修辞学、语用学、逻辑学、文章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等静态知识。

语文能力也有其自身体系,指阅读、写作、演讲、听知、思维等动态能力。

语文训练依据知识或能力体系的不同,也形成各自训练系列,并贯穿在知识和能力训练之中。

语文学是语文教育之本。如果没有对“语文本体”的科学认识和全面掌握,语文教育就失去了基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也将成为缥缈的海市蜃楼。

(二)实践性

应用科学的最突出特点是实践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应用学科,其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它能指导掌控语文教学中的一切教学行为,使语文教学极具操作性。具体说来,其实践性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⑴语文教育理论从实践中来

不管是传统的语文教育理论还是现代的语文教育理论都是古今教育工作者在广泛而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提取出来的。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是在“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等经典教例中提炼出来的。其“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原则也不知是经过了多少的教育实践才悟出。孟子的“由博反约”、“循序渐进”、“学贵有恒”,荀子的“学思行结合”、“锲而不舍”、“专心致志”等教育原则,都是他们毕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今天的一些语文教育改革家,像于漪的“情境教学法”、洪镇涛的“学习语言论”、欧阳黛娜的审美教学法、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学等也与他们在语文课堂的辛勤教学实践息息相关。

⑵语文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在语文实践中获得的语文教育理论最终要回到教学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服务于实践。语文教育理论的理论性与纯理论的不同在于它要把先进的教育理论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教学技能,解决具体的教学操作问题。例如,“多元解读教学理论”的具体操作法是从“作者原义”、“政治意义”、“伦理意义”等不同角度去解读文本意义,使语文文本主题解读空前活跃与繁荣。“创新作文理论”的具体操作法是“主题创新”、“材料创新”、“结构创新”、“手 2 法创新”与“语言创新”等,使程式化的传统作文形象也大为改观。又如,作文教学的四大规律是从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来的,但一旦形成为理论,它又成了指导我们写作训练的具体方法:

⑴“主体发表律”告诉我们写作的构思成文过程是物→意→文,使我们作文增强主动性和程序性。

⑵“厚积薄发律”告诉我们积累材料对作文的决定性作用,使我们掌握了分门别类积累事实材料、语言材料、情感材料的方法。

⑶“读写结合律”告诉我们阅读与写作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使我们的阅读更有目的性,写作更具指导性。

⑷“技能训练律”告诉我们作文是一个由诸多细节缀成的综合工程,必须关注雕琢细节的技巧,像造句(属对)、修辞等语言训练;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训练;开门见山、欲抑先扬、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表现技巧训练;摄材、选材、审题、立意等专项训练等等。

总之,语文教育理论不是高深莫测的玄妙之学,而是能提供实实在在的语文教育方法的致用之学。

(三)综合性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的内容是语文学的,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教育学的。而语文学又包含语言学、文章学、美学、文化学等内容,教育学又与心理学、伦理学等密切相关。因此作为一个理论基础源于本土又来自外国,关涉内容既有文科又有理科,方式方法既有规可寻又因人而异的应用教育学科,综合性显然是其本质属性之一。其综合性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⑴从学科构成看,大而言之是语文学和教育学的结合,小而言之是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综合。

⑵从理论基础看,其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等相关。考察教育现象的视角是哲学的,遵循的教学规律是教育学、心理学的,道德教育的原则是伦理学的,教学行为的规范是美学的。

⑶从教学内容看,其与语言、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地理、天文、甚至数理化都有关联。语文与文史哲等密切相关自不待言,至于与数理化相关联是因为教材中要牵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内容。例如科技说明文就是一例。

⑷从教学方法看,其吸收了方法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理论成果。像语文教学中的由浅入深、课堂控制、信息筛选、整体感知等做法都是吸收其它学科方法营养的表现。

语文教学工作者是专家,又是杂家。其学养不仅要“专”,还要“博”,要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在杂家的基础上当专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理想之路。

三、本课程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必须追根溯源,高屋建瓴的去看。从宏观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分支,属于应用教育学,而一切具体教育学都服务于教育,所以教育的重 3 要性也可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从中观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直接服务于语文教育,关系到语文教育成败,所以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也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从微观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职业课程、核心课程,是看家本领,所以也必须明了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职业指导的重要意义。

(一)教育是立国之本

“人穷先治脑,国穷先治教”,虽是一句俗语,但透辟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自古及今,无论是氏族长老、奴隶主贵族、封建君王还是现代国家的管理者都极其重视教育,把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氏族社会末期就有所谓的“成均之学”、“虞庠之学”。奴隶社会,贵族阶层开办有“校”、“序”、“庠”等教育场所。孟子曾言:“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1[1]封建社会更是公学和私学体系庞杂。例如,公学就有儒学和专科学校系统。中国还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论《学记》的创立国,其中之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就是早在战国时期统治者高度重视教育的证据。当下,“科教兴邦”更是立国强国的基本国策。因为古今国家或集团的统治者、管理者都知道教育有培育后代、发展经济、传承文化、宏扬文明的巨大作用,是立国之本。

通过教育培养出优秀后代的例子很多。古代孔子兴私学培养了“贤者七十二”,苏洵通过读书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文坛两巨子苏轼和苏辙;现代绍兴周家培养出“北大二周”;“西南联大”培养出杨振宁、李正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当代通过教育培养的人才更是不胜枚举,像哈佛女孩刘亦婷,世界钢琴王子郎朗等等。

教育发展经济,是依靠培养出各行各业的精英来间接实现的。教育培养了精英,精英在自己的行业取得成就,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李冰造都江堰、张衡制地动仪、袁隆平改良杂交水稻等都可看成是教育的功劳。

教育传承文化,走过了一条口耳相传,一般物质载体相传,到电子多媒体相传的漫漫长路。在造字之前,由家长、族长或族中能人来亲口传授,没有文字记载。例如,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史诗就是这样代代流传的;造字以后经历了龟甲、兽骨、铜鼎、绢、纸的流传道路;到了现代则由广播、摄相机、电脑等来传承文化了。不过,传承方式虽有所不同,但传递过程中教师的教导作用是始终重要不可或缺的。

教育宏扬文明体现在中华传统美德的代代流传并发扬光大上。《大学》开篇就阐明了教育的道德教化作用。它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就是善性,“明明德”就是发挥出善性;“亲民”就是推己及人,爱人;“止于至善”就是达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这五大德育教育纲领虽经董仲舒、朱熹等封建伦理学家神化、庸俗化为一整套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道德,像“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等,但经扬弃其糟粕后,“尊老爱幼”、“尊敬师长”、“讲仁义”、“讲诚信”等传统美德仍然在提倡施行,成为新时代的新道德。不过其理论基础不是封建儒学,而是自由、民主、平等、科学的现当代人文精神。

服务教育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最高目标。1[1] 孟子·滕文公上.(二)语文教育是教育之本

“语文教育”有时通称“语文”。“语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叶圣陶等教育家的建议于1949年确立的名称。在1903年以前语文教育融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学问之中,没有形成独立的语文课程。1903年语文教育独立设科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语文课程有“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读经讲经”、“国文”、“国语”等名称。例如清政府1903年在《学务纲要》中明确规定:“其中国文学一科,并宜随时试课论说文字,及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文法,以资宦科实,但取理明辞达而止。”又说:“中小学堂于中文辞,止贵明通。”2[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语文教育研究者对语文又有不少解释。例如语言学家王力在《中国语言学史·前言》中的解释是“语言文字”。也有学者解释为“语言文学”和“语言文章”的。叶圣陶的解释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早在1948年,叶圣陶当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起草《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时候,关于“语文”的含义就有过阐释:“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3[3]1962年为释疑再次解释道:“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叫口头语言,写在书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4[4]

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语文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的自己的结论。例如,从内涵和外延不同的角度王富仁界定的“大语文”和“小语文”;5[5]王荣生界定的“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语文科课程”、“具体形态的语文课程”四种外延由大而小的概念。

6[6]

从语文性质和内容角度韩军界定的守“人文”之真,归“积累”、“诵读”、“文化”、“文字”、“生活”之本的“新语文教育”等等。

“大语文”——社会上一切语文活动和语文学习活动。

“小语文”——教育界传统的语文课程和教学理论,或基于学派立场的语文课程和教学理论。王富仁的“小语文”指后者。

“语文教育”——“人—语文活动层面”和“人—语文学习层面”的日常语文经验。包括社会通道和学校通道的语文教育,相当于“大语文”。

“学校语文教育”——语文科语文教育和其它科目的语文教育。因为中小学语文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任务,也是所有学科所有教师的共同任务”。7[7]

“语文科课程”——《语文课程标准》统领下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有相对统一的课程计划、教材、教参及实施和评价方案。

“具体形态的语文课程”——基于学派立场的多个语文课程或多种样式的语文课程。甚至每个语文教师的课程都是一个具体形态的语文课程。它强调语文要回归到语文课程形态多元并存的本然真相。

2[2]3[3] 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p29.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出版社,1980,p730.4[4] 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1962年《语文学习讲座丛书》

(一),商务印书馆1980.5[5]王富仁.情感培育:语文教育的核心—兼谈“大语文”和“小语文”的区别.语文建设,2002,(5),p4-5.6[6]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p22-26.

7[7] 钟启泉.“指导纲要”与学科教学改革.中学语文教学,2001,(6).这些界定都帮助我们提高了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但可惜的是对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没有深刻论述,且有或窄化或泛化的倾向。实际上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言语形式的工具性”。换句话说“言语形式的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言语内容的人文性”是语文的派生属性。因为一方面“言语形式的工具性”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标志,另一方面确立了此属性就会派生出一系列关于课程和教学的正确理念,像“语文教学是附带人文性的言语教学”、“语文教学要加强双基训练”、“语文课程应立足于言语形式”等等。不然,语文教育就会轻视“言语形式”、“言语应用”,过分强调“言语内容的人文性”,把语文教育搞成了其它科教育。但这里要明确,语文教育强调语文言语形式的工具性,但绝不排斥语文“言语内容的人文性”。语文教育是既强调“工具性”,又强调“人文性”。因为语文里毕竟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轻视“人文性”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划算的。

有了对语文教育的正确认识,我们还要明白语文教育在教育系统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1.语文教育是个性独特、责任重大的母语教育 中国语文作为母语教育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⑴它的语言是由“六书”造字的语素文字,不同于西方的音素文字。⑵它的精神内核是几千年的儒家教育传统。

⑶它是土著产品,不像数学、物理、化学是舶来品。

并且它责任重大——民族精神的承传和发展靠它来完成,民族血脉的素质靠它来造就。⑴民族文化、精神靠语文教育来承传和发展。人一出生,甚至在娘胎中就在受母语教育。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自强不息,后德载物”(《周易》)的民族精神,就是靠语文教育来承传的。

⑵民族血脉的素质靠它来造就。语文教育肩负着素质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新一代的文化知识、能力及思想品德素养主要由语文教育来完成。

2.语文教育是其它学科教育的基础。虽然我国古代教育没有明显分科,语文教育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文化艺术、语言文字等混合在一起进行,但语文教育是先于其它科教育的,其它学科是在语文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语文教育,就没有其它科教育。

服务语文教育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中级目标。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教师之本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教师(包括师范生)的专业课,看家本领。服务于语文教师是本课程的初衷,也是直接的基本的目标。语文教师之所以要学好这门课程,一是出于专业要求,二是源自生存需要。

1、专业要求

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其专业的技能,掌握了专业技能才能搞好本职工作,成为行家。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记载郭橐驼善种树就因他精通种树技能,是种树专家。如同稻农要懂种田,渔民要懂打鱼,语文教师就要精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特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因为是初次接触这门课程,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不足,所以尤其要钻研这门课程。师范生是要到中小学进行语文教学实践的,实践需要相关的理论指导,所以要实现一个师范 6 生向真正教师的转变,必须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好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就懂得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规律和方法,就能按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去教学,从而成为语文教学的行家。不然就可能教出“四不像”语文。

要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并不容易,因其综合性强,综合素质好的人才更容易学好它。因此作好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准备,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素养是学好本课程的关键。

知识准备包括百科基础知识、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准备。特别要关注语文相关学科知识历史、哲学、美学的准备。

实践技能准备。首先要练好“四字一话”外功。即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打字和普通话。其次在学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之前要有意识地寻找机会观摩学习优秀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学习教材处理、教法运用和板书设计等实践技能。

2.生存需要

当下的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选拔不是十里挑一,而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教师行业也不例外。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和广大语文教师要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高综合素质,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专业课,练好专业技能。

鉴于当下中小学语文教育对象思想复杂化、素质下降和语文教学质量普遍下滑的现状,为了更好的适应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实际,语文教师,提别是师范生还需要在性格上磨砺自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性格刚柔相济独具魅力的人。如果说古代的优秀人才典型是“才子”、“淑女”,那么当下优秀的语文教师最好是风流才子(唐伯虎)型和辣妹(王熙凤)型。一句话语文教育特别需要内涵丰富、性格开朗、能力超强的人才。

一手好字,一口标准语,三百篇文章,是传统优秀语文教师的标准。而今的优秀语文教师标准更高,除了传统教师的内外功外,还有更多的思想、能力、个性、人格要求。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取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非常庞杂,在有限的教学时空内要讲完所有内容是不现实的。选择语文课程与教学最基本的理念和语文教学最基础的技能,也就是一个语文教师初步从教所应该把握的理念和技能。是为培养合格的语文教师服务。因此,语文本体、语文教育的本质、语文教育的系统、语文素质教育等理论,对于语文教学实践来说,不那么急需和切近,在教学中就不涉及。

教学内容(“教学论”讲技法): 第一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第二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概述 第三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第四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方案解读 第五讲:教材概述

第六讲: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 第七讲:新教材的使用策略

第八讲:语文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整合

五、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1.更重实例教学。要讲必要的教学理论,但必须与中学教育实践相结合,与教学实例相结合。具体说来,就是不脱离中学教学实际来讲空洞的理论,坚决杜绝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讲成了西方教学理论课和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课。而应该以中学语文实例教学为基础来渗透教学理论的教学。譬如,要讲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法”,就应用其“发现学习理论”先上一堂示范课,再讲其理论,并分析其与我国启发式教学的联系与区别。

2.更重教学的主要方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非常庞杂,在有限的教学时空内要讲完所有内容是不现实的。所以课程论方面以教材、课程标准等为主;教学论方面以阅读教学为主,阅读教学又以教学程序、教案编写、四大文学作品的教学为主。至于其它,像综合学习、多媒体教学等内容,只在它章中略有提及。

3.更重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讲授是重要的,但千万不可忘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动的学习才能带来学习的高效率。所以教师在精讲的同时要注意多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学习。主动学习可以是学生的自学,也可以是师生的互学;可以是口头练习书面作业,也可以是微格教学训练。总之,要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理论课必布置思考题,实践课必让学生上台训练。

4.更重参与和合作。这是一个教学理念问题,更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就理念讲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就方法讲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只有掌握了多种教学方法,并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引起多样的深度的参与和合作。教学过程中参与和合作主要有问答式、讨论式、发现式、角色转换式、实际操作式的互动。

六、学习方法与学习建议

对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来说,学习本门课程之前与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努力写好三笔字。三笔字指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这是当教师的基本功。它需要小学、中学和大学平时学习时打好的基础做功底,也需要在学习本课程时有意识地专门训练。

(二)认真讲好普通话。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尤其重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务必在平时的学习和学习本课程时努力使用普通话,以便为普通话的推广工作作出贡献。

(三)锻炼高水平的口才。教师授课靠口才,语文教师尤其靠口才。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务必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口才,以便在讲台上能讲得清楚、简洁、流畅,讲得形象、生动、感人。

(四)能写高水平的文章。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作文,要“下水作文”给学生示范,均要 8 求自己能写得一篇好文章。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务必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达到写得快、写得好的程度。

(五)勤于思考,敢于表现。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会提出各种问题来,也会提出一系列诸如分析教材、设计教案、试讲等训练要求,这就要求高师大学生勤于并善于思考,以便理解和接受语文教育的理论,敢于表现,大胆教学,以便训练自己的教材分析能力、教案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这也是本门课程的学习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不同的地方。

(六)既读书本也读师生。本门课程要担负起传授知识与训练实践操作能力两项任务,明显区别于中文专业的其他学科。这就要求,高师大学生在学习时,既钻研教材,查阅相关资料,也观摩语文教学实践,通过录像带了解课堂,通过走进中学语文课堂感受师生的教与学。

学习建议:根据中学语文教学论的课程特点,说应该做到三个结合:(一)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二)学与用相结合。(三)训练与研究相结合。

具体说来,可表现为五种学习方法:

阅读法。一是认真阅读本学科的教科书;二是广泛阅读语文教学领域的报纸、杂志、教材、专著;三是阅读语文特级教师的经验总结、教案实例、教学实录。

研讨法。一是在中学语文教学论课程的课堂内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锻炼胆量与口才;二是在课堂外进行研讨,围绕某一专题问题,查找资料,进行思考,然后展开讨论或辩论。

见习法。一是运用电教设备,观看语文课堂教学的录像片,了解著名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二是走进中学语文课堂,观摩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以便增加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感性认识。

练习法。一是书面练习,包括分析一篇课文,设计一个教案,编制一份试卷,写出一个听课评论,编订一个学期教学计划等;二是口头练习,包括朗读朗诵课文,提问与答问,试讲、讨论、辩论与演讲等。

实习法。一是模拟教学实习,在课堂外,在练习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要求,选择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以自己的大学同学为教学对象,模拟中学语文课堂,进行课堂教学;二是实际教学实习,在课余自己联系到某所中学的某个班级上语文课,或者联系到某个家庭为某个中学生进行语文家教,也可以集中一段时间下到某所中学进行专门的教育实习。

目前,全国有几十所高师院校开设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硕士研究生点,有十来所高校开设了博士研究生点(或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有志者均可报考。

七、语文课程的内涵

(一)课程的内涵

关于课程概念的实际情况相当复杂,一方面,提到课程,人们似乎都了解指的是什么,课程是人们经常和普遍使用的概念;另一方面,课程概念又是相当多样化的。国内关于课程 9 有代表性的表述是:1.“课程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2.“课程指的是学校教学内容”。

有的把课程的定义分为六种类型: 1.课程即教学科目。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4.课程即学习经验。

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课程即社会改造。

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中依据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选择、组织、设置的具有教育性经验特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方案。

(1)课程的外延限定在“学校教育”的范围之内,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文学习不在此范围内。

(2)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因素之一(教师、学生、课程)。

(3)课程与教学的区别:我们在这里把课程定位为教学的内容和方案,是静态的,是名词,如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计划等。教学是活动,是动词,是教师、学生、课程内容相互作用的活动。课程产生于教育目标之后和教学之前,先有课程后有教学。课程主要回答“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课程论);教学主要回答“教学是什么”和“怎样教学”。

(4)课程内容是一种教育性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所谓教育性经验,是指课程内容必须符合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能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

(5)课程的形式:物质形式的课程(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计划等)和相对动态的课程(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临时生成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二)语文课程的内涵

语文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设计和建构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及其活动方案。包括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方案。

从横向看,语文课程包括语文学科课程、语文活动课程(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等)、语文综合探究课程(语文专题研究课程:选修课,如湖湘文化研究,唐诗研究等)。

从纵向看,语文课程从上至下包括国家计划的语文课程——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课堂建构的语文课程——学生经验的语文课程。

国家计划的语文课程。即国家统一规定的以“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等书面计划和材料为载体的语文课程。如果进一步细分,还可以分为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形态的语文课程和教材形态的语文课程(一纲多本、多纲多本实施以后,教材的编写已经不完全由或不主要由国家组织了)。

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主要表现为教案形态的语文课程)。指语文教师根据“课标”或“大纲”的要求,学生、教师、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理 10 解对语文课程的(个性化的)理解和处理。最具体最典型的形态就是教案。

课堂建构的语文课程。就是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师生互动、共同建构的语文课程。学生经验的语文课程。即不同的学生个体在语文课堂教学和其他语文活动中获得的对语文的独特体验。

维尼斯基将课程分为五个连锁的层次:需求的课程、期许的课程、指定的课程、传授的课程、接受的课程。1.需求的课程是社会、国家对学校教学内容的期望和建议。2.期许的课程即通常由政府组织学者专家进行规划,公布各级学校的课程标准,详列各级课程目标、教学科目、教学时数等。3.指定的课程,指的是依据课程纲要(或标准)所编订的教科书及各相关的学习材料。4.传授的课程,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5.接受的课程,是学生在教学互动后所获得的学习结果。

(三)语文教师要树立参与课程建构的意识

所谓“课程意识”,就是在教学中,不仅仅关注和思考“怎么教”的问题,还要关注和思考“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关注和思考“教学内容”及其“价值”问题。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教材,不应该是被动的,而应该是积极主动、有所作为的。这种主动作用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解读,读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和体会。教学参考书的分析不能代替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李白的《赠汪伦》,特级教师孙双全在备课时反复吟诵,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李白和汪伦的相识仅仅是汪伦的一封书信,相聚的时间也不会很长,李白怎么会说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情深意切的诗句呢?李白告别汪伦,汪伦理应在家就送别李白,为什么要等到李白离开汪伦家,走出村庄,来到桃花潭边,坐上小船要离岸时,才突然听到岸上汪伦踏歌相送的声音呢?实际上,教学参考书不可能把什么都分析到,教师备课时还有钻研、理解的余地,此外,如果完全没有自己的体验,只是照抄教学参考书的结论,就容易造成照本宣科,不能引起学生的体验。二是纵横拓展,合理吸纳课外教学资源,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如郭初阳《夸父逐日》教案。三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四是组织符合学生心智活动规律的教学结构,即教学内容的教学化。

八、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称演变

在西方,“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currere(动词)和cursum(名词),原义为跑道。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把它用于教育学,用curriculum一词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在中国,“课程”与“教学”两词古已有之。例如,唐孔颖达《毛诗••小雅•巧言》正义:“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卷二十:“大抵看圣贤语言,不须作课程,但平心屏气熟看,将来自有得处。”其中“课程”的大意是工作或学习的范围和进程。关于教学,《商书·说命下》:“惟教学半。”《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在古汉语中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这两种形式的学习,侧重“学”方面,跟我们现代的“老师教和学生学”有较大差异。古代的一些教育论著,像《论语》、《礼记》、11 《读书作文谱》中也含有精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论述。但由于古代并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因而也没有独立完整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直到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订的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以政府法令形式公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实施后,才正式有了独立设科的“语文课程”——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此后才有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语文单独设科后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根据历史时期和认识层次的不同,可分为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

我国的师范教育是在清末西风东渐,维新变法的背景下兴起的。1896年维新派首领梁启超在上海《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义》一文中指出“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并认为师范教育是“群学之基”。1897年清买办官僚盛宣怀在上海创立南洋公学,内设师范科,标志我国师范教育诞生。但这时师范教育虽创立了,但还难以涉及深层次的教育学,更不可能有分科的教学法。直到1902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官学大臣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并在钦定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设立师范馆,才开设“教育学”课程。教育学课程中对“各科教授法”有简略的规定,其中也有“中国文学教授法”。“壬寅学制”虽因学制年限过长(34年)等原因而未施行,但说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已孕育于教育学之中。

1903年清末政府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和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教育部1913年颁布的《师范教育令》、《高等学校师范规程》等都规定各科都要开设“教授法课”(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在颁布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中正式称语文为“国文”,国文科开“国文教授法”),但都附属在教育学之内,均未独立。

(二)“国文教授法”独立及“国文(国语)教学法”时期(1918-1939)

1918年由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研究会出版的夏宇众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等著述,标志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从教育学中脱胎而出,成为独立的学科。

但鉴于“教授法”的提法有明显突出“教”,而轻视学生的“学”的弊端,在美国师从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陶行知学成归来,于1918年提出了改“各科教授法”为“各科教学法”的主张。虽当时此新观念不被接受,但一字之差,却突出了“教”与“学”两方面,显示了教育思想质的飞跃——寻求“教法”与“学法”的统一。1919年陶行知出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率先在教育实践中改“教授法”为“教学法”。此后“教学法”逐步被有识之士所接纳。另外因清末一些具有改良思想的人士像康有为、吴稚辉、黄遵宪、裘廷梁等人对“注音或拼音文字”以及“白话”的推动,特别是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提倡“白话文”,于是教育界有识之士适时的提出了“国语”的概念,并在中小学进行教育实验开办国语课。同时教学法论著也应时而生。例如吴研因1921年出版了《小学国语国文教学法》。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新学制——“壬戌学制”,推出《新学制师范科课程标准纲要》,正式将“教授法”定名为“教学法”,把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始用其名)。1934年,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学及师范学校教育检定暂行规定》中,规定师范学校开设“国文教学法”。1938年,国民政府的《师范学院规程》中也规定开设“国 12 文教学法”、“国语教学法”。“国文教学法”、“国语教学法”遂成为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重要学科课程。

这些教育法令的颁布使“教学法”得以正位,而教学法专著也不但涌现。像黎锦熙《新国语教学法》(1924),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1927),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1936),蒋伯潜《中学国文教学法》(1941)等。

(三)“语文(国文、国语)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实施要点》中,规定各系都要开设“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课,于是语文教材研究和语文教法研究并列为师范院校中文系科的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名称改变显示开始重视“教材”研究,不过“学法”研究又有所忽视。因抗战和内战,学科教材和教法研究受到极大影响。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教材教法的研究才得以恢复。1949年,经叶圣陶先生建议改“国文”、“国语”为“语文”,师范院校相应开设了“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和“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课。1963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中,继续采用“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这一名称。1984年国家教委颁发《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和1990年修订本,仍然采用“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的名称。这一名称与1978年出现的“语文教学法”及稍后出现的“语文教学论”等长期共存,显示了对语文教材研究的重视。

“语文教材教法”名称的意义有二:一是促进教材本身研究的发展,使教材内容更纯粹,教材编写更科学,教材体系更完善,教材育人效果更显著。并能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抵制和排斥“非语文杂质”的入侵和存在。二是突出了语文教材研究,昭示了语文教育研究从侧重教学研究向重视课程研究的趋势,并预示着语文教育研究将最终朝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发展。

这一时期重要的语文教育研究论著有:张志公的《传统语文教学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辛安亭的《论语文教学及其它》(甘肃人民出版社,1978)等。

(四)“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从“十年**”中拨乱反正后,1978年国家教育部委托武汉师院、西南师院等12院校编写统一的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语文教学法教材”。编写组经过协商,建议将这本合编的书定名为《中学语文教学法》,并于1981年在天津召开的“全国师范院校专科专业会议”上得到肯定。但这个时期的“法”,其内涵已不再限于实践操作层面的“教学方法”,而是指原理、原则、法则等,是在研究具体教材教法的基础上上升到了教学理论高度。所以进入80年代,就有不少《语文教育原理》、《语文教学论》著作问世。这些著作在语文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拓展,教学原理、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都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专著有:《中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1),叶苍岑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通论》(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朱绍禹编著的《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等。

(五)“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美国等发达国家已重视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并在各高等院校开设各科学科教育学。我国在此形势下,也感觉“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等提法不足以表现本课程的重要性,于是1989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学科教育学研讨会。1990年在大连召开第二次研讨会,1991年在厦门召开了第三次研讨会,以后年年召开,规模和内容也不断扩大和深入。与此同时,语文教育学论著不断出版。像陶本

一、王光龙主编的《语文学科教育学》(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1),陈菊先主编的《语文学科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阎立钦主编的《语文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等。

“语文学科教育学”与“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比较,理论性又提高了一步。它的研究对象由侧重语文教育的本体研究——语文教学课型、基本模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基于“教学本身”的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转变为促进语文教育和师生全面发展的总体(课程)、客体(教材)、本体(教学)和主体(师生)的全面“教育”研究;研究的内容由侧重具体理论和方法的“法”和“论”,转变为具有系统理论和完整结构的“学”。这种转变对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深刻的革新意义,是语文学科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也是普通教育学的丰富和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侧重于研究教学的实践技能即教学的应用技术;“语文教学论”的基本特点是理论性和实践性,侧重于语文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追求的是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语文教育学”的基本特点是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他调动多学科的知识,运用语文学科的教育理论和具体的教学方法来指导语文教育实践,以达成培养高素养语文人才的目标。、(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年至今)

不管是“国文教授法”、“国文教学法”、“语文教材教法”还是“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它们名称的提出都有自己的现实背景,它们的研究倾向都有自己的特色,当然也存在各自的不足。其中共同的毛病是:“要么强调了本体(教学)研究,忽视了总体、客体和主体研究,要么总体(课程)研究特别薄弱,混淆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概念。”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厘清、阐明并整合语文课程论和语文教学论,20世纪末许多教育家主张将“语文教育学”更名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于是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在确定教育类博士学位点和硕士学位点时,把各科的学科教育学都纳入“课程与教学论”中,各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数学、外语等)均作为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定名”表明课程与教学是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的一对关系,不可偏废,要并重研究。

这一阶段的语文教育论著有:王文彦、蔡明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王荣生著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区培民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等。

九、主要教材及推荐阅读书目

主要教材:

1.《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王家政、欧小松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语文学科教育学》,韦志成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4.《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5.《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6.《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王尚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7.《当代语文教育学》,刘淼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8.《语文教育学引论》,阎立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推荐阅读书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2.《语文教学设计论》,周庆元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3.《文章学与语文教育》,曾祥芹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4.《文艺学与语文教育》,王纪人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5.《语言学与语文教育》,倪宝元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6.《语感论》,王尚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言语教学论》,李海林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语文言意论》,李维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韩雪屏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0.《语文教学对话论》,王尚文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1.《语文课程初论》,李维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2.《语文教材别论》,李维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3.《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张隆华、曾仲珊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14.《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李杏保、顾黄初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15.《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韩雪屏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

语文专业教学杂志:

1.中学语文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 2.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3.语文建设,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社; 4.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文网站: 中国语文课程网;

中国基础教育网——语文;等。

篇2:幼儿园课程论概述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概述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概述

一、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一)课程的涵义 1.课程的来源

在西方,“课程”一词的英语为curriculum,源于拉丁语,意为“跑马道”,用在教育上,有学习路线、学习进程的意思,因而课程有时又称为“学程”。

在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的注疏中说:“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提出“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这里的课程有学习的范围、进度的意思。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概括起来,课程都有“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意思。2.课程的涵义

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进程的总和。

(二)教学的涵义 1.教学的词源 我国:早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就有“教”、“学”二字;教、学二字连在一起使用最早见于《书·商书·兑命》中:“斅学半”。

西方:教、学二字早在希腊文、拉丁文中就已出现,意思是“指示、引导、解释”。2.教学的涵义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养成全面发展个性的一种实践活动。

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一)独立模式

独立模式即课程、教学相对独立,各执一端,互不交叉。(布鲁纳、蔡斯等)

(二)包含模式

这种模式有两种情形:

1.大教学小课程。即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包含于其中。(我国学者)

2.大课程小教学。即把课程理解为上位概念,课程的内涵和外延相对扩大。(泰勒、比姆等)

(三)二元关联模式

美国学者塞勒(J.G.Sayloretal.)等人曾针对课程与教学提出过三个隐喻,可视为对这一问题的一种注解。

隐喻一: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

隐喻二: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

隐喻三:课程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

三、课程的种类

(一)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按课程结构的根本形式不同划分。1.学科课程(subject curriculum)

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取基本原理和精华,组成不同的学科,并分别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2.经验课程

(experience curriculum)

也称活动课程,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使儿童从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课程。

(二)社会本位、知识本位和 儿童本位课程

按课程的价值取向不同划分。

社会本位课程就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根本价值取向建构起来的课程。

知识本位课程是以满足知识或文化发展需要为根本价值取向建构起来的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则以满足儿童个体发展需要为根本价值取向建构起来的课程。

(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按课程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 1.显性课程

是指学校正规的学术性课程和计划内的课外活动。2.隐性课程

(hidden curriculum)

又叫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指通过校园文化、校园生活、校风、人际关系、集体活动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课程。

(四)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按课程内容编制方式的不同划分。1.分科课程(subject curriculum)

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

2.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又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

(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从课程管理制度的角度划分。国家课程是指集中体现国家意志,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专门开发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指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六)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按学生选择的自由程度不同划分。

必修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地要求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

选修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地要求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 涵义及特点

一、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一)幼儿园课程的涵义 幼儿园课程是指幼儿园整体教育或某一科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等。

(二)幼儿园教学的涵义

幼儿园教学是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活动。它通过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和幼儿的自发学习活动,使幼儿获得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经验,从而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二、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特点

(一)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1.更多注重个体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不是更多强调社会需要和知识体系; 2.更多注重儿童直接经验的获得,而不是间接知识的传授; 3.更多注重“整个儿童”的发展,而不是某些方面的发展。

(二)幼儿园教学的特点

篇3:幼儿园课程论概述

一、农村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分布不科学

1.学科课程比重过大

对于幼儿教育来说,主要是解放幼儿天性,让幼儿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并且让幼儿身心健康成长,而从农村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科课程的比重过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知识学习还是农村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内容,幼儿在幼儿园已经接触到了拼音、算术、认字和写字,而艺术领域课程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其二幼儿教育幼儿的自主性受到了限制,以幼儿教师为主集中讲授,并没有解放幼儿的天性,增加艺术领域课程知识内容;第三幼儿教育用书以知识类型的书籍为主,这也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课程规定的落实出现障碍[1]。幼儿的特点本身就好动,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好奇,幼儿的学习也是在于环境的互动中进行的,幼儿课程本身和其他课程就有着很大的不同,而过多的重视学科课程剥夺了幼儿艺术领域课程学习的时间。

2.艺术性课程关注度不够

幼儿教育和其他的教育相比主要的差异就是幼儿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在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中,不仅仅有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学习,还有一些隐性的艺术性培养,而在农村幼儿园中,幼儿教师的关注点都放在了可见的教学计划上,对于幼儿是否学习了技能却没有过多的关注。在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中,幼儿可以学会想象、谦让、礼貌、安全、健康、卫生、自主、求知等,这些都是对幼儿之后的发展影响较大的隐性存在,而在农村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中却没有太大的体现和关注[2]。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

在课程结构设置上重点在幼儿对静态知识的掌握,而对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却没有具体下来,只是在幼儿教育中一带而过。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设计的主要来源都是跟随教材,而在教材的选择上教学目标宽泛,教学计划不合理,农村幼儿教师并不能完善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来进行教学活动。农村幼儿园的教育小学化,让孩子机械的记忆背诵知识,没有游戏活动,不能展现幼儿的天性,影响幼儿的成长。即使有了一些课程实践,农村幼儿教师也不能体现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的灵活性,教学活动合并完成甚至直接跳过,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一点,由于农村幼儿园的特点导致了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评价的不完善甚至是缺失,大多数人的关心都是是否学习,而不是学的怎么样,这一关注点的偏颇影响了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评价的进行,在农村幼儿园中,近九成的幼儿园不知道如何进行课程评价[3]。

二、农村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问题原因分析

(一)管理体制混乱

在对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过程中,管理体制混乱是造成农村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问题的重要原因。在农村幼儿园的归属权上,有的隶属于村委,有的归园长,原本的幼儿园都是隶属于小学,但是小学整合之后在办学地点和办学条件上都出现了漏洞。幼儿园并没有财力去筹备课程相关的硬件设备,幼儿园仅仅靠着幼儿每个月或者每个学期的学费和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硬件设施来维持幼儿园。农村幼儿园的经费有限,甚至有的农村幼儿园并没有得到上级拨款,幼儿教师的处境也十分艰难。在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教材的选择上,大都是“向城里看齐”,城市里的幼儿园用什么样的教材,农村幼儿园也用什么样的教材,但是这些教材在编制上并不符合农村幼儿的特点,教材里的内容大都与城市生活息息相关,而农村的幼儿却很难见到,农村的幼儿只能从书本中“看见”这些事物,极大的影响了农村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

(二)幼儿教师待遇和素质有待提高

正式的幼儿教师工资由政府财政拨款,也享有一定的保障,但是在农村幼儿园中正式的幼儿教师很少,大多数都是临时聘用的合同工,没有固定的工资标准和保障机制,极大的影响了幼儿教师工资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农村幼儿园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农村幼儿教师在幼儿园的工作并不仅仅是一个班教学工作,甚至可能是两三个班,还包括放学之后的善后整理打扫工作,甚至还有的幼儿教师还需要亲自为幼儿准备午饭。学历较高、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根本不能到农村幼儿园工作,为了满足农村幼儿正常的入学需求,农村的幼儿园只能降低招聘幼儿教师的标准,高中学历、初中学历的幼儿教师在农村幼儿园中并不罕见,而且流动率较大。由于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都和城市幼儿园的幼儿教师有一定的差距,课程改革根本无法进行,农村幼儿教师的关注点大都是在自身的切身利益上,并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农村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就是语言和科学,认字、写字、算术或者是讲故事,除此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在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的理解之中就是给学生上课,让学生学写字,学算数,并没有给学生做其他方面的课程。课程内容也都是采取教师集中讲授,忽略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让幼儿被动的、机械的学习知识。教材中的活动需要较好的硬件设施才能完成,而农村幼儿园本身的硬件设施就不足,在一些教材的活动上并不能实现,这些原因造成了农村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的学科化和小学化,课程资源十分稀缺[4]。

三、农村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改进措施

(一)加大对农村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管理的力度

对农村幼儿园的归属问题进行理顺,确定幼儿园的资金拨发,以及幼儿园管理上的管理体系,让幼儿教师的聘用、培训以及幼儿园的硬件设施都能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对幼儿园的课程进行指导,更多的带头和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农村幼儿园的管理中去,给农村幼儿园带来更多的机遇,让农村幼儿园在专家的指导下有更为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在对幼儿教师的师资待遇设定上,需要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师资待遇和福利,给农村幼儿教师更多的培训和转正机会,提高能穿教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二)重新对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进行设置

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园区的办园条件和位置和城市幼儿园相比都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农村幼儿园实际的情况对幼儿园的课程进行设置,在课程设置上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集中教育时间不能和小学教育一样在40~45分钟,而是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变化,在15~35分钟之内[5]。课程设置中,不能采取单一的课程方式,更换不同的活动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课程内容要均衡设置,语言、科学、社会、健康和艺术需要全面发展,不能有所缺失。幼儿在幼儿园期间要有学习时间、活动时间、游戏时间、生活时间、休息时间和睡眠时间,这也是幼儿课程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幼儿知识的获取要重视在经验中获取,而不是让幼儿教师直接灌输,通过不同的活动和游戏让幼儿自主的获得经验知识,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同时在课程完成之后需要对课程进行评价,而不是单纯的教学,通过课程评价才能找出在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不足,并在之后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加以利用或者改正。

(三)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农村幼儿园的教材需要重新选择,选择与农村幼儿园的实际状况贴合较紧的教材,从幼儿生活环境的周围入手,让学生能真正“看见”教材上的事物,用幼儿熟悉的事物来开展教学活动。在硬件设施的选择和配备上,可以利用幼儿教师的创造力,利用农村常见的事物和废旧物品来制作玩具,例如木滑板、草垫、草裙、渔网、泥人、草籽、沙子等。在教学活动的选择上也贴近生活,从田野、野花、大地入手,让幼儿从生活中获取知识,获得经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指导下,幼儿园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但是和城市的幼儿园相比,农村的幼儿园教学质量还是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而这种上升空间主要集中在课程的差距上。农村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过多的重视幼儿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幼儿教育小学化,同时课程评价并不完善,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还是集中在幼儿园体制、幼儿教师队伍素质上,针对这些原因,需要有针对性的解决,加大对幼儿园的管理力度,提高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并且完善农村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评价机制,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农村幼儿教育改革,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保证农村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成长。

摘要:幼儿园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幼儿园中,幼儿能接受到更为科学合理的教育,让幼儿园能更好的发挥天性,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农村幼儿园由于农村经济水平、农村幼儿教师观念、幼儿家长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上和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不利用农村幼儿身心健康和全方面发展的要求。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需要将对幼儿发展有利的语言、科学、健康、社会和艺术全方面综合发展,本文对农村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目前的设计和实施情况进行了诊断,并且针对农村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中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希望对农村幼儿园的教育有所帮助,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

篇4:论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和改革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 开发和改革 对策

幼儿园课程的本质就在于首先它是幼儿的课程,其次才是教师的,即幼儿自身及幼儿经历着的生活成为课程的内容,幼儿被推到了前台,教师的行动依幼儿的表现而定。其次,幼儿园课程是幼儿的活动。幼儿园课程作为活动这一本质属性,是由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教育的性质共同决定的。幼儿精力充沛,对陌生世界的求知与探索的欲望特别强烈,这些为幼儿的活动提供了力量,但同时只有活动才能发挥、发泄、发展幼儿的这些力量,使幼儿身心得到满足;幼儿的直接经验和形象的认知方式与冲动、直白的情感表达方式,一方面为幼儿的活动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也必然要求通过幼儿的活动来与之相适应。至于幼儿教育的基础性,则更需要通过活动来充分发展幼儿自身,以满足儿童期的自我存在需要,通过发挥儿童期的独特价值来积蓄儿童将来学习与生活所需的能量。因此,必须重视对幼儿园课程的本质认识,并结合影响因素加以改革。

一、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

1.缺乏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课程的开发和改革要求幼儿园必须有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以改变以往幼儿园“一个人说了算”的局面。它需要幼儿园园长纵向、横向的协调,更需要教师、家长与社会的积极配合。我国现在的幼儿园大多数还是几乎园长说了算, 缺乏民主意识,教师之间更缺少正常的交流与沟通,这样会直接导致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忽视幼儿的兴趣、特长以及学校的特色,使自己所传授的知识与幼儿的实际水平相脱节,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误导。这时开发出来的幼儿园课程既不能体现幼儿园的特色,又不能适应幼儿的发展需要,失去或降低了幼儿园课程开发的价值。

2.幼儿园教师缺乏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的影响,幼儿园教师早已习惯于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工作方式也变得过于依赖和被动服从。课程本身被理解为高于教师、主宰教师的权威,而教师的职责也只是不加质疑地执行课程,尽可能“准确无误”地按照课程设计的“蓝图”将幼儿“铸造”成理想中的完美“产品”。大多数教师将课程狭义地理解为教材,并认为课程是固定不变的,在课程观念和课程开发意识上极其淡薄,不懂得在与幼儿的互动活动中生成新的课程。

3.评价与改进机制不健全。评价在教育进程中具有杠杆的作用,是课程改革得以推进的重要环节。幼儿园课程开发是幼儿园自主进行的。它的实施效果不可能依赖于外部统一考试等评价手段来检测。但就目前来看,我们的幼儿园较为规范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尚不健全, 很难保证幼儿园课程开发的正常进行。

4.某些小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存在。入学考试制度的存在是影响幼儿园课程改革,特别是幼儿园课程开发和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入学考试制度的存在,幼儿园在设置课程时不可避免地要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影响。某些幼儿园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保证生源, 使自己培养出来的幼儿能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无疑会有意识地向幼儿“灌输”一些知识,使幼儿园的课程过早地小学化,这样做势必会影响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并对幼儿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二、幼儿园课程开发和改革的对策

1.促进教师和园领导的交流和沟通。

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不仅发展了教师的能力,也在理解这课程中所包含的精神世界,而教师的理解不是平白通过外在力量就达到的,对话和沟通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理解的程度。课程发展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包括国家行政部门、专家学者、学校、教师、学生等,只有这些主体之间能够互相理解和沟通,才有可能进行课程发展。现实中,教师平时和园领导在工作方面交流并不多,最多的交流方式是巡班、开会还有对教师工作计划的审查,平时,教师很少有机会和园领导讨论问题,园长对幼儿教师的了解主要来源于其上缴的教学计划、自我评价以及在巡班时所见到的各种情景,几乎都是从表象上去理解教师和关注教师的情况,因此,和教师很难产生思想上的交流,在幼儿园中,应该加强幼儿园领导和教师的沟通和交流,使双方能比较敏锐地感受到对方的思想,在交流中加深教师的理解和激发教师参与的热情。

2.注重建全评价与改进机制。幼儿园课程的开发更多地需要幼儿园自身的科学管理机制, 确切地说是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机制。幼儿园应不断地反思幼儿园课程开发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改制、自我鼓励以保证幼儿园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3.应注意幼儿园课程与市场的有效结合。市场竞争是幼儿园课程不够稳定的影响因素之一,在幼儿园走向市场的大趋势下,不能够不注意幼儿园在市场的占有,因此,幼儿园应该注意本园课程和市场的有机结合,不能盲目,更不能完全不顾市场需求。

4.利用幼儿园课程资源,达到幼儿园教育的最优化。幼儿园课程资源指幼儿园立足自己幼儿园的实际,在幼儿园课程开发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具体就是指有利于实现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是幼儿园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前提与支撑。幼儿园课程资源整合利用就是指为了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根据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需要,把各种类型、不同内容的课程资源统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幼儿园教育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郑三元.论幼儿园课程的本质[J].理论建设.2005.3

2.虞永平.在课程管理实践中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质量[J].课程改革探索.2005.10

3.程方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批判[J].江西教育科研.2006.5

4.何茜.新课程背景下的广西幼儿园课程改革[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1

5.张丽莉.园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2

篇5:《幼儿园课程论》

《幼儿园课程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1.适宜发展性课程

答: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既要符合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即难度水平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2.生成性目标

答: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课程目标。生成性目标取追求的是“实践理性”,强调在儿童、教师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课程的目标。3.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答: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从广义上来讲,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能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具有教育作用的活动都可以成为教育活动。4.五指活动课程

答: 五指活动课程:是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创编的。他以鼓楼幼稚园的课程编制为实验,提出了五指活动课程:课程的内容有五个方面组成,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等五项,它犹如人的五个手指头、是活的、可以伸缩的、但却是整体的、有连通的、互相的联系的。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幼儿园课程的特点有哪些?

答:(1)启蒙性。(2)生活性。(3)游戏性。(4)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5)潜在性。

2.High/Scope方案在教学方法上对教师提出了哪些原则和要求?

答:(1)保持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2)支持幼儿的活动和语言;(3)帮助幼儿进行选择和作出决定;(4)帮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应遵循哪些标准?

答: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应遵循以下的标准:(1)内容的目标达成性(2)内容的基础性(3)内容的适切性(4)内容各部分的平衡性(5)内容的发展性 4.20世纪20——30年代幼稚园课程改革有哪些特点?

答:(1)第一次制订并颁发了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

(2)幼稚园课程中国化与科学化是课程改革的主题。

(3)课程的指导思想深受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

(4)幼稚园课程内容的范围以比较广泛,而且具体实用。

(5)课程的研究成果很丰富,产生了一些重要的著作,如:张雪门的《幼稚园的研究》、《幼稚园课程编制》、《幼稚园组织法》;梁士杰的《幼稚园教材研究》等。5.学科活动设计中应该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答:A.学科教育目标的“一般发展”性。

B.学科教育目标的综合性。

C.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需求化。

D.画龙点睛式的作业教学。

E.教学方式的活动化,教学效果的经验化。

F.教学计划的弹性化和教学过程的灵活性。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内容及对我们的启示。

答: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作为一种著名的儿童早期教育模式,在世界教育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早期是针对智障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而设计的训练方案,虽然后来经过修改的方案也适用于幼儿园年龄的正常儿童,但蒙台梭利法引入中国后,必须要考虑到中国历史形成的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与国外不同的民族习惯等文化差异,即它的适用性与本土化问题。承担蒙台梭利班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要透彻了解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精髓,并正确用之于中国儿童的训练。(-)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

蒙台梭利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即是心理胚胎的发展、肉体化的过程、潜在生命力的分化和吸收性心理的作用。蒙台梭利当初提出的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成了批判时成人中心的教育观、号召重视自我发展的基础。当时,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是说教的、灌输的和干预的,成人在爱护孩子、帮助孩子、教育孩子的外衣下隐藏着的是,认为孩子是无知无能的,必须由自己向幼儿进行教导的观念。正是当时这种轻视幼儿能力、否定幼儿能力的观念导致了成人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强加给幼儿,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幼儿、用成人的尺度去评价幼儿。相应地,这种成人中心的教育观使幼儿的正常发展受到了压抑和歪曲,妨碍了儿童内在生命的发展和内在生命力的展现。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也是我们今天教育面临的挑战,是我们目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敏感期,即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幼儿有某种心理倾向性,从而使儿童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刻对一定的事物或活动表现出积极性和兴趣,并能有效地认识事物和掌握活动,而过了这一时期上述情况便会消失而且不再出现。既然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着敏感期,教育者就应该在不同的敏感期内为儿童提供适宜她敏感期活动的环境,促进儿童敏感能力最大限度的发展,而万万不能让儿童敏感能力的发展错过时机。蒙台梭利关于敏感期的观点具有重要 的意义。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认为在儿童连续不断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阶段性,处于不同阶段的儿童在心理面貌上有着不同的表现。进而蒙台梭利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不同的几个时期。

(三)重视儿童的活动

蒙台梭利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而天赋能力又是如何得以表现的呢?蒙台梭利认为天赋能力是通过儿童的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由此,她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蒙台梭利所谓的工作是儿童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在蒙台梭利所提供的有准备的环境中的活动。她认为,通过活动,儿童的生命力得到表现和满足,同时,儿童的心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此,她非常重视儿童的活动,认为离开了儿童的活动,儿童的生命力则无从表现和满足,儿童的心理则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蒙台梭利所谓的活动是生命的自我活动,而不是成人干涉下的不符合儿童意愿的活动,她要求成人不能干预幼儿生命的自我活动,把干预幼儿自我活动的教育说成是应该予以废除的旧教育。蒙台梭利重视儿童的自我活动的观点,在当时的教育改革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蒙台梭利从重视儿童活自我活动的思想出发,对当时旧教育压制儿童自我活动的作法给予了猛烈的抨击.认为旧教育限制了儿童的自我活动,使儿童象被钉子固定的蝴蝶标本一样,被束缚在一个专门的地方,限制和妨碍了儿童的活动,举例说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今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

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阐明了以下观点:(1)终身教育的观点。

(2)知识观:强调了作为教育内容的知识的建构性、过程性,认为知识是动态变化的,是一个幼儿主动建构的过程。

(3)学习观:看待幼儿“学习”的开放而宽广的视野,视幼儿学习能在一日生活的任何时刻展开;能在各种活动中,特别是游戏中大量产生和有效进行;自由、自发的活动对学习有重要的价值„„可以说这是一个广义的学习观。

(4)幼儿教师的角色和幼儿教师专业化:规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决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并把培养“幼儿教师专业水准”问题提上了我国幼教发展的日程。新《纲要》对我们的启示:

在教育观念方面:应确立改革的整体观念,就以课程形式、方法来说,也必须从整体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其利弊,决定其取舍。

在课程内容方面:要引导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既要重视健康、开阔儿童知识眼界、重视智力启发、道德训练,又要关心儿童的情绪、意志、兴趣的发展,注意儿童健全人格的塑造。以上各方面不能有所偏差,同时重视同社会相联系。教材既要吸收新的知识内容,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不断更新教材,又要注意保留经过历史筛选的传统教材,并同时注意教材的国情化和乡土性。在课程模式方面,可以采用多样化形式。

在课程的方法、手段方面,应体现多样化、个性化和个别化。

在师生关系方面,应在以儿童为主体的前提下,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教师对儿童的一切教育行为均要落实于促进儿童发展,而儿童的发展又要体现出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针对儿童的心理倾向,调动儿童积极性、主动性的基础上所获得的结果。

四、应用题(共18分)

1.运用幼儿园课程相关理论以“秋天”为主题设计一个中班的单元活动。

答:主题名称:可爱的秋天 执行时间:10月18日—11月12日

主题说明

十月是金色的,也是丰收的季节,从夏季到秋季自然界会发生许多变化,草儿变黄了,树叶落了,树上结果子了,天气凉了。这所有的一些都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孩子们会问:“为什么草儿会变黄呢?”“为什么树叶会落下来呢?”等等等等许多问题。我们设计这个主题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发现自然界中的一切变化,感受秋天的美。在本主题中,孩子们会通过一些参观活动、简单的劳动了解植物的变化及昆虫的特征;并学习用较连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秋天大自然的感受。我们还会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一些树叶拼画、插花等活动,提高孩子对美的鉴赏能力。相信小朋友会对这一主题非常感兴趣,我们将会与孩子们共同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儿成长目标

智慧成长:

1、知道秋天树叶花草都枯黄了,认识一些秋天的花草。

2、知道秋天是瓜果、蔬菜丰收、成熟的季节,参与收获活动 审美成长:

1、通过剪剪、贴贴、插插提高幼儿对美的鉴赏能力,鼓励幼儿大胆表现美。

2、欣赏、表现秋季服装的美,具有初步的审美情趣。创造性成长: 在树叶拼图、插花等活动中能创造性的运用想象作画。情感成长: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秋天大自然的感受。乐意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表述。机体成长:

1、学习穿脱、叠放服装的技能,能在老师的提示下,在运动前后、午睡前后及时增脱衣服。

2、参与劳动,体验劳动的乐趣 社会成长:

1、喜欢周围的自然环境,对秋天常见植物的变化及昆虫感兴趣。

2、感知秋天天气逐渐凉爽,认识各种秋季服装,感受秋季服装的丰富性。

环境创设物质环境: 1.

开辟“生成角”,整理并展示幼儿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2.

美工区:布置一个秋天的专栏,利用秋天的花瓣拼图、树叶拼图;也可以用秋天的照片;用各种野花野草插花等。3.

科学区:可以样一些昆虫、做一些花、草、果实的标本。4.

将幼儿设计、描画、折叠出的服装展示在墙面上,组成一次时装展。5.

表演区:提供各种布、纸、绳子、夹子等材料供幼儿进行时装表演。精神环境: 在集体生活中,为幼儿营造一个师生融洽和同伴友爱的氛围。

活动安排

第八周: 集体活动:秋天,草了变黄了(语言、科学)五彩的树叶(语言、科学、艺术)奇妙的拼图(语言、艺术)小树叶(社会、艺术)许多树叶(语言、科学、艺术)落叶(语言、科学、艺术)小组活动:追树叶、树叶、花儿找家 游戏生活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秋天的变化。自己动手,开展树叶拼画、插花活动。体育游戏:踩尾巴、小蜈蚣、益智游戏:猜谜语音乐游戏:《小兔乖乖》 保持幼儿2小时户外活动时间 第九周: 集体活动: 小小鸟捡花瓣(语言、艺术)捡桂花、香香的桂花(语言、艺术、科学、健康)小小鱼的桂花发夹(语言、艺术)这些花草象什么(语言、科学 小组活动:插花艺术(语言、艺术、科学)游戏生活活动: 体育游戏:赛龙舟、追树叶、益智游戏:儿歌《哥哥捉蝈蝈》插花艺术、音乐游戏:《小兔乖乖》 1.

组织幼儿秋游,感受秋天的变化,对秋天常见植物的变化以及昆虫感兴趣,并学做标本。2.

继续丰富自然角、提醒幼儿及时浇水、晒太阳。

第十周: 集体活动:瓜瓜会(语言、科学)参观水果店、买水果(健康、语言、社会、科学、高高的苹果树(社会、艺术)奇妙的水果树(社会、科学、艺术)种瓜(语言、科学、艺术)小组活动:摘果子、运瓜 游戏生活活动:游戏:运瓜等、绕口令:七个阿姨来摘果、体育游戏:小老鼠关门、音乐游戏:《小兔乖乖》参观水果店,让孩子参与买卖活动。

第十一周: 集体活动:夏天和秋天的衣服(语言、科学)漂亮的毛衣、画毛衣(科学、艺术)折衣服(艺术)漂亮的花布(艺术)我喜欢的秋装(语言、艺术)小组活动:游戏:穿衣比赛 游戏生活活动:游戏:穿衣比赛散步:秋天音乐游戏:《拉个圆圈》体育游戏:小乌龟顶球

1、平行班进行秋天采撷活动,让幼儿认识几种农作物,体验劳动的乐趣。

2、开展秋季时装展活动。

3、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知道幼儿正确穿、脱折叠衣服;每次运动前后引导幼儿及时穿脱衣服,逐步培养自觉地根据自身的冷热增减衣服的习惯。家园配合 1.

与家长沟通开展本次主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需要家长配合的集体事项。

(1)建议家长带幼儿去野外活动,引导孩子仔细地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捕捉一些秋虫、拍一拍秋天的风景照。(2)结合主题活动要求,丰富幼儿感知经验,带幼儿到水果店观察各种水果,让孩子自己选择水果参与买卖活动,培养孩子与人的交往能力。

(3)教给幼儿正确地穿脱折叠衣裤的方法,并为幼儿提供孩子独立穿脱折叠衣裤的机会。

篇6:幼儿园课程论 作业

第一章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虽然“课程”的定义存在诸多分歧,但是将其归类,仍然大致可以归纳出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___________、课程即经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是

、心理学和

,它们分别主要解决幼儿园课程中___________、如何教和__________的问题。

3.幼儿园课程的最核心要素是。

4.皮亚杰曾对教师提出了三条建议:为儿童提供实物,让儿童自己动手去操作;

以及。

二、选择题(每题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以学科维度定义课程,课程通常表现为()。

A学习者的经验

B教学大纲

C课程计划

D教科书

第二次作业

第二章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就价值定位而言,目标模式是基于__________哲学思想;在方法论上,目标模式依据的是______________。

2.泰勒认为,在课程编制中,编制者必须回答四个问题,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幼儿园课程内容存在着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幼儿园课程评价中,最为常见的取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被称为“行为目标之父”的是()。

A.博比特

B.泰勒

C.惠勒

D.斯坦豪斯

2.在课程目标的不同价值取向中,()反对把人作为物而把课程目标技术化的倾向,并把课程看作是一种动态生成的师生互动过程。

A.行为目标 B.生成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预设性目标

3.下列关于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的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过程模式把课程设计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B.过程模式绝对反对课程目标的存在。

C.过程模式是由布鲁纳提出的。

D.依据过程模式,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是内容的选择而非目标的预设。

4.()不规定儿童在完成学习活动后应该获得的行为,而是指向每一个儿童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A.行为目标

B.生成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预设性目标

5.知识是儿童自己“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这反映了()的价值取向。

A.课程内容即教材

B.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C.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D.课程内容是教学计划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目标模式

2.生成性目标

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4.形成性评价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行为目标的运用价值和局限。

2.简述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对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作用。

3. 泰勒提出的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4.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五、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分析目标模式的特点及对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影响。

2.举例说明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直线式组织和螺旋式组织的特点。

第三次作业

第三章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和 是幼儿园课程中两种常见的课程类型。

2.结构化程度高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更多地会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课程特征。

3.幼儿园综合课程中教育活动设计的两种倾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两种不同倾向的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成一体,其要点是处理好_______________的关系,_______________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二、选择题(每题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光谱方案”是根据()理论而发展起来的课程方案。

A.多元智能

B.认知发展的非普遍性理论

C.成熟理论

D.皮亚杰的建构理论

2.下列属于综合性课程的长处的有()。

A.能促进儿童的主动学习

B.能符合儿童的兴趣与需要

C.能促进儿童系统地把握知识、技能

D.已有相当长的运用历史

3.教育活动的目标比较特化,教育活动的内容主要根据教师预定,选择和组织内容的主要依据是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对教育活动评价的标准是预定的目标是否达成。它体现了()的教育活动设计倾向。

A.教师计划为主的学科(领域)教育活动

B.师生共同计划的学科(领域)教育活动

C.教师计划为主的综合教育活动

D.儿童生成为主的综合教育活动

4.较多地体现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游戏在活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更多地以活动区的形式安排教育活动,儿童有较多地选择和参与机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教师通过观察、参与、引导和指导等方式影响或指导儿童的活动。它体现了()的教育活动设计倾向。

A.教师计划为主的学科(领域)教育活动

B.师生共同计划的学科(领域)教育活动

C.教师计划为主的综合教育活动

D.儿童生成为主的综合教育活动

5.()的教育活动设计者们认为,他们“与幼儿在一起,三分之一是确定的,三分之二是不确定的或新的事物。”

A.瑞吉欧教育体系 B.凯米和德弗里斯课程方案

C.斑克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D.海伊斯科普课程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幼儿园学科(领域)课程

2.幼儿园综合性课程

3.光谱方案

4.单元教学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幼儿园学科(领域)课程的长处和弱点是什么?

2.幼儿园综合性课程中,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是什么?

3.简述单元教学和方案教学的差异。

4.低结构教育活动的一般特点有哪些?

五、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根据综合课程的特点及设计原则,评价目前幼儿园综合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状况(也可根据教材中提供的课程内容和教育活动示例)。

2.试分析“不同结构化程度的教育活动组成的连续体”的涵义及对课程和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的启示。

第四次作业

第四章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是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常运用的工具。

2.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秩序是蒙台梭利为儿童营造的三根主要支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初步知识的学习是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的主要内容。

3.直接教学模式主要是建立在_________的理论基础上的。

4.瑞吉欧教育体系的理念来自3个方面,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战后意大利的左派政治改革。

二、选择题(每题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如果需用一个词来概括斑克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的特点以及它与其他教育方案的区别,那么这个词就是()。

A主动学习B发展-互动 C小步递进 D主题网

2.“ECCD”词汇的出现说明了()的趋势。

A保育和教育相结合B反偏见课程的出现

C课程全纳化

D课程多元文化化

3.在直接教学课程模式中,教师的角色是()。

A儿童行为的训练者

B儿童学习的共同建构者

C儿童主动活动的鼓励者 D儿童行为的强化者

4.方案教学法最早是由()提出的。

A韦卡特 B克伯屈 C杜威 D皮亚杰

5.下列关于方案教学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A方案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有固定的计划和程式。

B在方案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儿童始终处于多种形式的积极互动中。

C家长的参与和社区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方案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D方案教学强调孩子要主动参与他们的研究方案。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行为课程

2.五指活动课程

3.课程的全纳化

4.DI直接教学模式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 简述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教师的作用。

2.方案教学主题的选择需遵循哪些原则?

3.简述海伊斯科普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4.如何评价蒙台索利课程模式?

五、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结合实际,谈谈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对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上一篇:谁在风里轻轻语的情感美文下一篇:信息系统定级备案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