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整合

2024-06-18

幼儿园课程整合(精选8篇)

篇1:幼儿园课程整合

《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教材分析

山青幼儿园张岚

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所呈现的目标、内容、方法为幼儿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前瞻、领先的幼教理念和具体可行的实践性、操作性,内容设置涵盖了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科学等五个领域,还单列了数学,有其独特的学习规律和教育规律,领域课程根据儿童心理及发展规律教育目标、内容和学习方法有相对的独立性、完整性和独特性,解决了以前其他课程不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学科课程形式,积极寻求不同领域教育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加以渗透,构成了一种完整的幼儿园教育课程,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呈现出许多问题,现将其优缺点具体分析如下:

一、教材优点具体表现

1、课程设置具有整合性

该教材着眼于幼儿八大智能培养,同时整合了五个教育领域,没有单一的学科分界,对教师需要全面熟悉领域目标内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课程设置具有开放性

该教材提供了预设课程的内容,又给老师生成课程提供空间,为教师自主开发园本课程,根据儿童兴趣自主设置课程提供了余地,同时也促进了幼儿、教师、家长形成一定的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家园沟通、交流与合作。

3、课程设置具有生活性

该教材课程设置根据儿童需要,源于儿童生活。从主题的选择、内容的规划到活动进行,都注重儿童生活经验,体现生活教育理念,例如其主题单元设计:奇妙的蛋;相反国;感官总动员;头发、膝盖、肩膀、脚等主题单元设计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

4、课程设置具有游戏性

该教材课程设置具有生动有效的游戏趣味,具有教、学、玩合一的特点,满足幼儿玩的天性。

5、课程设置让环境说话

该教材课程设置体现了教育内容“情景化”的论述,利于师生把环境布置与主题内容结合起来,教师可根据主题单元进程设置主题墙,让环境与教育目标结合在一起。例如在主题单元设计:“我家和我家附近”,孩子可画好家园线路图粘贴墙上,在主题单元“交通工具博览会”主题单元设计中,教师根据需求可在活动室布置“交通工具展示角”,幼儿自带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在展示角玩耍游戏交往。

6、课程设置具有操作性

该教材课程设置具有强烈的可操作性,每个单元主题都有可供儿童动手的色彩鲜艳的图卡,让幼儿自己玩耍操作,克服了单一的传教方法,促进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7、课程设置具有严谨性

该教材各年龄段层次内容在设置上不但生动灵活,教育性强等,而且各层次目标、内容等方面还有内在严密的逻辑性,遵循了因材施教、循序发展的原则,尤其在“我的数学”,因其数理学科特点,有

其严密的内在逻辑性,而难以与其它领域整合,就单列为“我的数学”,利于对孩子进行完整的数概念和科学思维方法能力的培养。同时数学课程设置学习趣味浓厚,游戏性强,避免了枯燥、单调。

8、课程设置充满人文主义关怀

看得出教材是以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基础,在具体内容设置上强调本土与多元文化学习相结合,注重人文与生态关怀,以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幼儿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不足具体表现

1、在艺术方面

比较注重儿童对艺术各方面的习得培养,但在歌曲选定上,显得偏少而且曲调不是很优美,艺术性不强,对儿童的歌曲欣赏设置较少,2、在语言领域方面

故事儿歌较少,尤其是儿歌不押韵,不朗朗上口,故事体现不出年龄特点,有时大班故事太简单,例如故事《叶子》,有时又太复杂,例如中班《过年》。同时主题表现形式挖掘不深,还可再丰富。

3、本土文化过浓

例如在社会方面,很多让幼儿感知理解的是南京地区周边文化,这对老师生成本土过程虽说提供了一定空间,但也不利于老师实际操作,增加了一定难度,例如《元宵》、《看灯》等

4、小班数学过难,儿童操作依靠老师过多,多数不能独立完成,数理逻辑方面显得秩序性不是很强,比如在感知数量形成等数概念问题中,没有呈现系统学习,其中可能穿插分类、排序比较认识等其它

数学问题。

5、教参上,家园亲子合作较多,同时对家长要求过高,有时难与落实。

6、一个主题单元有时涉及某个领域太多,而另外领域又不足,例如在“头发、肩膀、膝盖、脚”等主题单元活动中,健康涉及过多,而语言等其它领域涉及又较少。

7、课程重复多,例如在主题单元活动“伞的世界”中,语言领域呈现的这几个问题,在其它领域也多次重复呈现。

8、总的感觉有时显得有的课程设置处于一种拼凑状态,教材不是很尽善尽美。

篇2:幼儿园课程整合

在使用《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之前,我们幼儿园采用的是建构式的教材。在使用整合课程后,不论是从观念上还是行为上说都是一种新的挑战。在走入整合课程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思考,用新的整合课程的理念,对以前教学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在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中一天天认识整合课程,一层层深入地了解它。从某种意义上说,“整合教育”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方法上的改进和提高,更多的是如何去看待儿童,如何去帮助其更好的成长。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开始了实践,而探索和实践带来的是更多的感悟,更多的思考。

首先我们碰到的第一个困难是制订整合课程周计划,感觉不知如何入手:如果按照书上的教材进度。那么一周中各领域涉及到的内容就会不平衡。一周之中各种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应该平衡,否则幼儿该学的没有学到,会导致知识和经验的缺失。而整合课程强调幼儿的学习是整体的学习,反对将各领域学习内容割裂开来或简单拼凑。那么我觉得我们可以将一些必要的内容整合进主题活动。

比如说数学,课程指南中指出:“学习活动强调综合性,充分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内容间有机联系,互相渗透,并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轴心开展活动。”我们不难发现: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学”的世界中,数学无所不在,它支配着各行各业与每天的生活。在幼儿的一日生活里,也到处充满数学。吃多少食物(量);玩什么样的玩具(形状);排队(序列)等等。

例如:在现阶段开设的“神秘洞”主题里,我让幼儿对自己的五官进行观察以后,发现我们脸上就有七个洞:眼睛是洞,鼻子是洞,嘴巴是洞,耳朵也是洞,而且他们的大小、形状都是不同的,使幼儿获得了“用各种感官主动感知事物的特征”的经验。这样很简单的就把生活中的数整合到了主题活动中。

我们老师头脑中要慢慢形成“主题教学”的观念,努力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目标的整合。这是迈向“整合”的第一步。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活动整合课程实施要渗透到区域游戏活动中,因为区域游戏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让幼儿自主学习的活动,有利于各种能力发展不一的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爱好美术的幼儿可以在美工区中尽情的发挥他的创造才华;酷爱表现的幼儿可以在表演区积极地展示他的表演天赋;对数学情有独中的幼儿可以在他的数学海洋中自由的遨游;喜欢读书的幼儿可以在语言区中悠闲地阅读,讲故事,读儿歌;总爱问为什么的小问号可以在科学区中探索他们心中的神秘世界;区域游戏活动为每个幼儿的独特发展提供

多方面的机会。每个主题活动开展时,老师都应有意识地布置各个区域,将主题中的内容有机的容入区域游戏活动中,这样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经验就能得到迁移和巩固,增加他们的成就感,从而起到更好的复习作用。老师在游戏活动时,要合理安排各种活动,使活动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篇3: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 教师通过制作课件, 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 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产生浓厚的主动参与活动的动机, 而且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 延长知识保持的时间, 获取更多的知识体验。

1.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情感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所以, 要让孩子主动参与活动, 首先要唤起他们对活动内容的兴趣, 吸引他们进入活动的境界。现代教育媒体因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形象和灵活多变的特点, 在引起幼儿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动机方面远远超过其他传统教学媒体, 我们在组织活动中, 便充分运用这一优势, 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和情感。如在生成课程《恐龙》的主题活动中, 首先师生共同收集大量的有关恐龙的图片、模型, 并引导幼儿和家长一起利用网络收集恐龙的资料, 使孩子对这种生活在远古时代的动物有所了解和感性认识。集体活动时, 采用介绍、讨论的方法, 由孩子们介绍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之后, 多媒体显示经过剪辑加工的录像《侏罗纪公园》片段———这是一个展示大量恐龙生活的图景, 图像从远到近, 定格在太平洋的一个岛上, 在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中, 一只只身形硕大的恐龙, 有的正在悠闲地“散步”, 有的正在吃食、饮水、嬉戏, 还有的正在打斗……声音、图像、动作, 无不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 然后, 定格在一幅画面上, 让孩子辨认:“这是哪一种恐龙, 它有什么特点?”使孩子们对恐龙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更感性、更真实, 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这时, 再请幼儿上来模仿他喜欢的恐龙, 并进行“自我”介绍。孩子们争先恐后, 气氛相当活跃, 有的还加上动作, 取得了很好的活动效果。

2. 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难点, 强化教学活动效果

计算机多媒体能模拟仿真, 化抽象为形象。它不仅能集文字、图片、图像、声音于一体, 将幼儿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 使他们感官接受刺激, 发展思维能力, 拓展空间概念, 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大大减轻认识的难度, 变难为易。如故事《两只小鸟》, 分别用传统媒体 (磁性黑板、卡片、图片、图书等) 和现代信息媒体 (多媒体) 进行对比课实验, 从幼儿参与活动的表现和感受情况看, 现代信息技术的适时合理运用, 更能创设情境,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用多媒体播放:秋天, 树叶飘落, 小鸟拉拉辛勤筑巢, 准备过冬;而小鸟花花追着树叶到处玩耍, 还笑拉拉是小傻瓜……

冬天到了, 北风呼呼地刮着, 渐渐地, 下起了雪……

这时, 让幼儿想象:拉拉和花花分别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幼儿讨论, 交流, 谈自己的感受。

再用多媒体播放:拉拉在自己暖哄哄的家里, 围着火炉, 又是唱歌, 又是跳舞, 还有面包等粮食;而花花冻得只能缩在寒冷的角落里, 瑟瑟发抖, 又冷又饿……

在这一过程中, 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再现场景, 渲染气氛, 让幼儿真切体会从秋天的“凉爽怡人”到冬天的“寒冷”的变化, 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利用声音、图像、动画, 将故事文字叙述的内容进行有效且合情合理的延伸与拓展, 实现课堂教学知、能、情、态度多元目标。孩子情感投入, 体会真切, 感受深刻。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 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 传递教学信息, 解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 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如:在自主活动时, 我组织幼儿欣赏散文《晚霞》。为了增加幼儿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理解、体会散文的意境, 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播放一段有关晚霞的录像, 加深幼儿对晚霞的印象;接着让幼儿一边看动画, 一边欣赏配乐散文;然后逐一解释较难理解的字词;接下来分段演示与诗句有关的动画, 使幼儿逐句理解散文内容, 激发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可以说, 多媒体在该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使较复杂、不常见、难理解的内容更为直观、浅显、具有动感, 使幼儿易于理解和把握。比如, 该散文中将太阳的余辉比喻成“红头巾”, 它“映红了山, 映红了水, 映红了村边的树林, 映红了整个大地……”, 这个意境虽然很美但是很抽象, 幼儿很难明白为什么把它比作“红头巾”。于是教师播放了一段动画, 先是一大片漂亮的晚霞围绕在太阳的周围, 然后晚霞逐步幻化成一块红头巾, 这样幼儿就基本理解了, 这一变化过程较好地突出了该文学活动的重点, 解决了难点, 进一步强化了教学活动效果。

3. 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幼儿自主巩固和反馈知识

巩固和反馈知识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常常采用机械的练习或让幼儿死记硬背来完成任务, 孩子感到枯燥无味, 压力大, 效果差。为改变这种状况, 充分发挥幼儿在巩固知识中的主动性, 增强巩固知识的效果, 我们在活动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创设意境, 吸引幼儿自觉地去记忆, 孩子们学得轻松、愉快, 巩固效果好。如语言活动:《马戏团里的大狮子》, 故事简单但开放性强。为了更好地发展幼儿语言表达力和思维想象力, 我播放了多媒体课件《马戏团里的大狮子》 (无配音故事) , 生动、形象的画面完全吸引住了幼儿。在此基础上, 我以提问的形式贯穿整个活动, 播放一个画面提出相应的问题, 引导幼儿想象、讨论, 体验故事中大狮子及小动物的情感。在活动中, 幼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 一边欣赏课件一边回答老师的问题, 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当第二遍放课件时 (有配音故事) , 几乎全班幼儿都能把故事较完整地讲出来, 并能充分体验故事所要表达的情感。

4. 利用信息技术, 拓宽思路, 适应幼儿的个体差异, 培养思维能力

幼儿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学习的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思维和操作形成。信息技术的运用, 能为幼儿创设一个多向思维的情境。因为它具有声形并茂、生动有趣的特点, 能激发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望, 幼儿在这种情境之中会积极思考, 在活动中会主动参与操作。例如在进行数学活动“按不同特征分类”时, 我针对活动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重点讲解引导, 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接下来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选择操作内容, 允许跨进度操作。由于幼儿个性存在差异, 有的会根据图形的不同特征使用几种方法很快地完成操作, 有的只能按一种特征进行一次分类, 因此幼儿之间也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局面。这种多媒体直观演示与幼儿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不但使幼儿的多种感官都参与了学习, 而且照顾了个体差异, 充分调动了主观能动性, 大大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篇4: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整合

摘要:幼儿园课程整合就是将整合的观念渗透到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中,我国幼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幼儿园课程目标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实施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因此,幼儿园课程要想实现整合就必须先将五大领域目标相互渗透融合,幼儿园目标的整合要着眼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動中,注重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整合。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目标整合

中国分类号:G617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幼儿园课程目标是指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期限内学习效果的预期。整合是将课程系统中各个要素及其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成为整体的课程,即各领域、各方法兼重并纳,协调统整、相互为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幼儿园课程的整合就是将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从不同的角度去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幼儿园课程的整合包括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整合,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整合,幼儿园课程实施途径的整合。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现实中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者违背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追求功利性的价值,具体体现如下: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片面化

课程目标片面化,是指传统的幼儿园课程目标更多地注重对幼儿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择校热”风愈刮愈烈,家长们为使孩子顺利通过小学的入学考试,进入“好”的小学就读,要求幼儿园教会孩子计算,识字,背古诗,幼儿园为了生存,只好迎合家长的意愿,把识字、计算,背古诗等知识和技能制定为课程目标。一个幼儿大班老师所写的一学期语言课的目标:○1会说“我”的各种句子。②学会背诵十首诗歌。③认识并会写汉字一到十。④喜欢猜谜语并记住十条谜语。

二、课程目标的预定化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确定,为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实施和评价明确了方向,因此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发展。幼儿园课程目标一般是先于教育活动产生,规定了幼儿在思想、行为、态度、认识等方面应达到的标准,然后根据所要达到的标准确定课程内容,实施方法和评价标准。而且课程目标一旦确定就如同圣旨无可更改。预定化的课程目标是从成人社会的视角出发,根据社会的需要而设定的,忽视了幼儿自身的兴趣发展需要,忽视了幼儿体现的是成人社会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

基于以上问题,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整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整合应强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是我国幼儿教育的根本目标。传统的学科课程过于注重对幼儿智育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幼儿情感、态度的发展。课程的主体是人,客体是知识,课程本身成为连接主体与客体的桥梁,人类的认知行为为实现课程这个桥梁的作用提供了可能性,而情感因素在人类的认知行为中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个体来讲,情感行为和认知活动是相互融合,构成统一整体,情感态度促进知识的转化吸收,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例如:科学领域应强调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态度,学习科学方法、技能,获得科学经验,不能仅仅关注知识技能的获得,强调情感、知识、能力缺一不可。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整合应关注幼儿可持续发展

案例:绘画活动“小鸭”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改以往先讲解示范绘画步骤、后让幼儿模仿的枯燥教学方法,而是为每个孩子提供了一个可以活动的小鸭纸板玩具。孩子们接触到后就很有兴趣的和它玩了起来,转转“小鸭”的头,动动“小鸭”的翅膀,摆摆“小鸭”的腿,每个孩子都玩得非常开心,发出欢快的笑声。孩子们一边玩,一边用桌上的各种圆片粘贴小鸭,这位老师看了情不自禁地问:“你的小鸭在干什么”?孩子们争着回答:“我的小鸭在看太阳”;“我的小鸭在低着头思考”;“鸭妈妈不见了,小鸭回头找妈妈哟”;孩子们通过对小鸭子的摆弄,互相探索交流,轻松地在纸上粘贴和画出各种动态的小鸭子。活动中,孩子自始至终都在玩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寓教于乐,他们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各自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了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知识的学习不是幼儿园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知识的学习促使幼儿各方面得以可持续发展,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幼儿园课程的整合应关注幼儿的可持续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幼儿园课程目标整合注重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整合

课程目标一般由课程编制者确定,预设的目标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操作性,目标先于教育活动展开而预先制定,生成性目标较多考虑的是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如果将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相结合,既要考虑理论上幼儿的培养方向,又要考虑实践中幼儿的兴趣点,尽量将培养方向与幼儿的兴趣点相融合,确立一个满足教师与幼儿双方面需要的最具教育价值的目标内容,学习过程中新旧经验的碰撞,形成网状的目标系统,目标间相互碰撞,相互补充,不断协调,不断整合,从而达到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整合。

活动中,当教师预设的目标与幼儿的兴趣点发生偏差时,教师应果断地将预设目标进行调整,与生成目标整合成为新的目标。例如,一次社会活动观摩---小鸟与妈妈,正当老师引导小朋友感受妈妈对小鸟的爱时,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说:“老师,为何只有小鸟和妈妈,小鸟的爸爸去哪儿了”?这个问题的提出与回答可以充分培养孩子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些目标在先前的预设目标中是没有的,教师马上合理整合了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新目标在培养内容与要求上都高于了预设目标。

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幼儿园课程的起点也是终点,指引着幼儿园课程的方向及教育价值追求,幼儿园课程目标很好地完成整合,才能正确指挥幼儿园课程的内容相互渗透,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方法多样化。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对当前幼儿园整合课程的思考[J].早期教育,2003,8

篇5:浅议幼儿园整合课程理论

摘要:幼儿园的课程理论一直是学者在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谈一谈幼儿园的整合课程理论,从整合教育的概述,整合教育的开展,整合课程与主题课程、分科课程、生活教育课程理论的联系与区别,最后谈论了笔者对幼儿园整合课程理论的看法。

关键词:整合课程理论;概述;开展

学前教育的课程模式经历了分科课程、分领域课程、再到现在的综合课程、主题课程或项目课程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模式,可以说,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整合化是幼儿园课程内容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一、整合教育理论的概述

在谈论整合课程理论时,首先需要澄清两个概念:

一是课程整合,也称课程综合,另一个是综合课程。课程综合是一种课程设计的技术或行为,而综合课程是一种课程的模式。课程综合,强调的是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使课程内容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教育影响的整体性,而整合课程是将课程系统中各个要素及其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成为整体的课程。即各领域、各方法兼重并纳,协调统整、相互为用。

但是有学者针对综合课程与课程综合对师资的要求方面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课程模式的选择必须是现实和历史的有机统一,必须从幼儿园课程的现状和条件出发。作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课程对师资有特殊的要求,并非所有的幼儿园都能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所有的幼儿园都应该作这种选择。

基于以上考虑,也结合现在师范教育的弊端,来谈谈幼儿园整合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1、整合教育理论的概念

“整合课程”是一种灵活的新课程形式,它不只是教材的单因素整合,而是教师、幼儿、教材、环境的整合,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它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强调隐性课程与显形课程并存,达到以“整合”促“整体”发展的效果,是培养完整幼儿的重要途径。

2、整合课程的目标

幼儿教育是3-6岁的幼儿为对象的教育。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必需是整体性的教育。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是初浅的表面的,概括能力还很低,对幼儿进行的教育往往不能过于分化。幼儿又是通过生活及其它活动来学习的,这些活动尤其是生活活动,往往是综合性的,涉及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具有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的价值。因此,对幼儿教育而言,尽可能的加强教育的整体性,是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和需要的教育目标的原初形态并不是割裂的,要使教育深入和具体化,有必要对教育目标进行适当的划分,但这种划分不应只是是单一领域的目标细化和分解,而还应是多领域的、有机的、整体的层层推进。教育目标从总体的目标到现实的活动目标应该是一个整合-分解-整合的过程。

目标的整合是教育整合的基础。目标的整合直接影响教育内容的整合,进而也影响教育内容、方法和形式的整合。

终其最终的教育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搜集信息,学会生活,因为只有能够细细的观察生活的时候才会更好的了解生命的价值,才会觉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整合课程应该遵循的原则

发展性原则,整体优化原则,活动性原则,模式多样化原则

4、整合课程整合的对象(也即整合的内容)

(1)教育观念的整合就是观念的联系和渗透,幼儿教育应关注多样化的观念,并注意这些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整合的观念,才会有真正整合的教育。避免机械的、片面地理解某些教育观念。

(2)课程内容的整合教育内容的整合是幼儿园整合课程的主要表现,也是最基本的整合。课程内容的整合是以目标的整合为前提的,主要有纵向整合和横向整合两种,即领域内的内容整合、多领域的内容整合和超领域的内容整

合。我们在预定整合课程方案时,我们应尽量深刻、细致的挖掘课程中隐性因素,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基础,按幼儿的需要进行课程的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构想,扩展课程内容。整合课程就是让孩子更好的认识一件事物,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整合与学习。

整合并非各科课程的叠加,就像初高中的文综、理综,那种换汤不换药的教育形式,而应该是融合的教育。

第一,领域内的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可以相对地划分为一些领域,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领域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有效的整合;

第二,领域间的整合:

以恢复不同领域内容之间的一些固有联系,将某些内容还原成整体的、联系的状态,并尽可能发现和挖掘领域间新的、更多的联系线索。这种联系的发现和利用不是为了使领域消失,而是为了使不同领域相互联系,使幼儿园教育发挥更大的整体性功效。领域之间的整合有多种水平,有两个领域之间的整合,多个领域之间的整合;有领域之间的零星联系,多点联系和密集联系。在一个课程中,可能不同的领域间联系和整合的水平是不同的。

第三,超领域的整合,已经超越了领域,在这种课程中,已经看不到特定领域的存在。不同领域的内容都围绕一个核心,整合在一起。这种课程一般成为综合课程、整体课程或整体性课程,也有的课程方案从具体的组织形式上考虑,把这种课程成为主题课程、单元课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领域内和领域间的整合也是一种综合课程,只是其综合的范围比较小,而超领域的课程整合的范围比较大。

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要真正从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角度进行整合教育,所谓的五大领域,不能单独的形成一种整合,要有机的对其进行整合。

(3)课程资源的整合整合课程要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利用率,从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地方寻找丰富的教育资源,不能仅仅局限于幼儿园一个角度。

(4)课程的实施组织者的整合整合课程从人的角度来讲,课程不能仅仅只是课程专家、老师的设计,而应当让家长、幼儿、社区、各行各业的工作者等集体参与到整合课程的设计中来,集思广益,兼顾全体。

教师之间要突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积极地与团体进行合作与协商,凝聚集体的智慧,共同解决问题。

(5)课程组织活动形式的整合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可以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经验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进行,但较为重要的是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进行的整合。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是提高教育的成效为目的,避免方法、形式和手段的单一和刻板

幼儿是在自身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发展的。教者从主题选择、内容规划到活动设计,必须有机整合集体、小组、区域活动,引导幼儿在探索中发现并学习,在乐趣中得到发展。

5、整合课程理论对教师的要求

实施整合课程,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整合课程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整合课程的实施,教师必须正确认识整合课程的实质与特点。

在整合教育中,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会很高,而现在高校里很少有整合形式的教育,老师接受的教育一直是分科教育,那么就很少有老师能开发出自己心目中的那种教育模式,这就要求师范教育中对师范生的教育加强了要求。

6、课程评价的整合性

是课程的评价内容,课程的评价对象等的整合。

对课程的评价要从多个角度,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评价课程实施的成效以及教师和幼儿的成长,改变单独的针对可以观测到的内容来进行评价。

二、整合课程如何开展

1、把一日生活看作是一个教育整体。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包括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大致的区分为专门的学习活动,游戏活动及生活活动。这些活动在幼儿的发展中都具有特殊的价值,起着特定的作用,也是幼儿园课程实施不可缺少环节。

专门的学习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这些专门的学习活动,应把认知、情感、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指导与幼儿发现、探究和体验结合起来,把计划的学习情境与变化的学习情境结合起来,把室内的学习活动同室外的、园外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把先前的活动与当今的活动和将要进行的活动结合起来,使各种学习活动产生多维度的联系。应避免学习活动目标单

一、内容单

一、形式单一的现象,避免各种活动之间封闭、割裂甚至抵触的现象。

生活活动是幼儿在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晨间锻炼、用餐、就寝、散步、日常劳动等都是与生活直接关联的活动。对于幼儿来说,身体的发展,基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形成是最为重要的目标,因此,生活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特质。生活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特殊的意义。而且,现实生活具有对课程内容的渗透作用、综合作用。生活就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生活活动中包含了多领域的丰富的教育内容。

2、注意教育内容之间的整合。

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人们经常关注的联系方面。内容的联系和整合的本质目的,往往不在内容本身,而在于通过内容的整合,促进幼儿的整体性发展、和谐发展。内容的整合涉及两个层面:一是课程中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即内容的纵向联系;二是不同的、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即内容的横向联系、整合。课程内容联系和整合的形式很多,在此主要讨论领域内的教育内容的整合、领域间的教育内容的整合和超领域的教育内容的整合,这几种整合,均属横向的整合。

在这部分内容中,有领域内的整合、领域间的整合、还有超领域的整合。

这些课程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高度的整合,已经超越了领域,在这种课程中,已经看不到特定领域的存在。不同领域的内容都围绕一个核心,整合在一起。这种课程一般成为综合课程、整体课程或整体性课程,也有的课程方案从具体的组织形式上考虑,把这种课程成为主题课程、单元课程。从课程类型的角度看,它们都属于核心课程。

3、在现实的、多样化的活动过程中实现整合对活动的开发和创新、注重活动目标、内容和方法等的生成三、整合课程理论与其他课程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1、与生活课程理论

从某种程度上讲,整合课程理论借鉴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将生活中一些可以借鉴的可以整合的内容加入到整合课程中。让幼儿从生活中学习。

幼儿园整合课程的过程,就是融生活、游戏、学习为一体的综合过程。生活活动是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现实背景,是幼儿在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晨间活动、用餐、午睡、日常劳动等都是孩子们在园的生活活动。如果课程脱离了幼儿生活,就难以产生教育,难以落实科学的教育目标。幼儿园课程事实上就是幼儿发展的生活世界本身。教师如果不善于捕捉幼儿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不注意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那么,这样的整合课程就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2、与主题课程理论

整合课程在主题课程的基础上发展的,并丰富和完善了主题课程,弥补主题课程可能存在的领域间、时间上的纵向联系的间断性。

在整合教育中,可以以主题为主线进行多种教育活动的整合,在课程实施中,以主题为主线,将集体教学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共育、区域活动和日常活动都视为课程的组成部分,并进行有机的整合。幼儿园的整合课程可以出现在教育中的各个领域,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如主题课程的教育,也即幼儿园的整合课程必须以其他的教育内容为依托,脱离一定的教育目的和计划性的随机教育不是整合课程的内容,教育应该是一个系列的发展过程。所以从幼儿园开始的教育应该是一个教育内容的一个系列的基础,不应该是随机的整合教育,是计划性和生成性的统一。

3、整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我们必须注意克服教育中常常出现的那种以偏纠偏的思维定式,要么片面强调整合或分科的优点,要么试图取代对方,这些都是不足取的。解决问题的关键立足于人是整体、教育是整体、生活是整体的观点,在课程开发和教学中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该整合的坚决综合,该分科的坚持分科,整合中有分化,分科中有整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划分也是相对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状况,不同阶段的课程整合具有不同的意义。一般来说,年级越低,整合的程度可以越高一些。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综合化的程度应该高些,尤其是我们的幼儿园课程。

四、我对整合课程理论的看法

人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所以分科教学从人的发展的角度上来说是有其不合理的因素的,因为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在进行着各项活动的,分科教学的方式不易让人对一件事从多个角度去分析。

而整合教育,不管他整合的范围的大与小,都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一定的影响,让其能用发散性的思维去思考世界。

而整合课程对教师的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但是我们这些受教育者接受的一直是分科教学,所以拿出来的知识与方式也就是分科的方式。所以这就对师范生的培养,对课程设计者以及幼儿园的管理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让幼儿教师参加一定的师资培训,时刻成长的幼儿教师才是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教师,才是能够给幼儿带来最大的支持的教师。

参考文献:

①幼儿教育整体观2009-10-23 09:37

②实施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2010年04月08日 10:09

③有效整合课程内容,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④幼儿园整合课程实施中必须注意的七个问题祝建芳 http://www.baidu

⑤幼儿园整合课程设计和实施.网络.王翔.2006.9.7

⑥实施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2010年04月08日

篇6:幼儿园课程整合

课题名称:幼儿园游戏与课程整合研究

课题类别: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所属领域:学前教育

课题主持人:许多青

承担单位:民勤县新民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幼儿园游戏与课程整合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课程的发展历史来看,课程整合并非新生事物。广义上讲,人类知识从一开始出现就处在不断整合的过程之中,课程也是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不断的整合过程中,由于分科课程的长期存在,课程整合大多局限于某一学科内部小范围的整合,学科和领域之间缺乏有机的整合。从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幼教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视野已有20多年的发展,但不能否认的是,目前实践中的整合存在诸多偏差,很多整合仍摆脱不了“学科式”的藩篱,停留在拼凑、无机、杂乱的状态。近年来,随着对《纲要》的学习研究及对现行的《生活化幼儿园课程》和《幼儿园建构式课程》的探索和实施,对于分科课程的弊端有了明确的认识,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幼儿园课程整合的重要性,明白了游戏与课程整合,能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并能给幼儿提供融生活、游戏、学习为一体的整合课程。因此,针对我园的教学实际,提出了游戏与课程整合这一研究课题。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化幼儿园教育改革,为我园健康向前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幼儿园游戏与课程整合具有一定的研究背景:

第一,顺应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的潮流。近十多年来,在国外学前教育改革中,出现了许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如美国的“早期开端”、新西兰“新课程方案”,特别是意大利的“瑞吉欧方案教学”,它强调的是从儿童出发,选择符合儿童天性的主题来实施活动整合课程,并在预设的计划中,根据儿童发展的需要允许生成课题。国内如南京、上海、台湾在几年前就开展了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的研究,是以“活动”、“整合”来建构课程的主要形式,依据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主张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独特性,而不能将他们单一化。在新教材实施以来,各地幼教研究会及幼儿园也纷纷对“活动与课程整合”进行探讨与研究,这些教育改革的共同点就是“以儿童发展为本”,将课程改革的研究视为教育研究,( )视课程为连接实践与理论的一个桥梁。伟大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我们不能把幼稚园里的课程象大学的课程那样独立,什么音乐是音乐,故事是故事,相互间不发生影响。应把幼儿园的课程打成一片,成为有系统的组织。因此,为顺应当今教育改革的潮流,立足于国际视野,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步伐,我园不失时机地提出“幼儿园游戏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第二,符合新《纲要》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新《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应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注重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以上论述反映了幼儿教育课程整体观的导向。而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强调的是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树立一日活动都是课程的整合观,将课程融入幼儿一日生活、游戏、学习之中,使幼儿在学习、生活、游戏过程中整体、和谐、全面的发展。

第三,改变当前幼儿园教育状况的需要。从实践调查表明,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从教师、家长的角度看:教师注重知识和技能传授而忽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缺乏灵活、多样、开放的教育教学形式;缺乏现代教育的观念;缺少利用现代科技改进教育方法手段。如上网查找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缺乏有效教育资源的利用,如家长、社区的资源。从家长的角度看:过早的定向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灌输,期望的是孩子学会念几首儿歌、会写几个字而忽视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缺乏与幼儿园的交流与互动。从幼儿的角度看,主要的问题有:幼儿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缺乏自主的探究精神;幼儿与物交往的机会多于与同伴交往;缺少走出课堂教学,到大自然和社区去学习的实践活动等等。有鉴以此,力求通过“活动整合课程”的实践研究来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并带动整个幼儿园工作的改革。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以《纲要》为依据,使幼儿园课程以游戏为主,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最优化的结合。

2.让游戏精神成为贯穿和融入整个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灵魂或主线。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不断改善教育行为和优化教学过程,将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总结经验,写出游戏与课程整合研究的论文,积累相关资料,有效地完成课题研究。

(二)研究内容

幼儿园游戏与课程的整合研究,主要包括游戏主题与课程的整合;游戏指导与课程的整合;游戏材料与课程的整合。

1.构建教师学习模式,探索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方法。

2.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研究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3.完成子课题研究:

(1)游戏与语言课的整合;(2)音乐游戏与课程的整合;

(3)游戏与社会的整合;(4)游戏与科学的整合;

(5)游戏与健康的整合;(6)游戏与艺术的整合。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篇7:幼儿园课程整合

自然的山水田园,农村人家淳朴的情感其实就是最好的环境教育基地,由此引发了我一些思绪:如何能让我们的幼儿园走出人造环境,实现向乡情化环境的回归呢?

一、充分利用大自然资源来创设乡情环境

要让幼儿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首先应为幼儿提供一个优美、具有教育性的环境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利用身边的自然环境开展活动,不仅使幼儿受益,还能减轻老师的负担,减少活动前的精心准备。因此,我们应利用农村当地生长的、并容易获取的植物及其他废旧材料,运用于幼儿一日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各种活动区域,丰富幼儿的活动内容。

1.幼儿园大环境创设

我们根据各个主题的开展,将收集来的材料布置于幼儿园各个空间领域里。如,在开展主题《美丽的秋天》时,我们将秋天里的农村景色和丰收的作物装饰在幼儿园各处,让幼儿一进幼儿园就能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再如,主题活动《冬爷爷的礼物》开展时,我们将亲子一起制作的雪花挂在幼儿园走廊上空,创设了表现冬日气息的环境。

又如,主题《小鸟,你好!》开展时,我们让小朋友在平时生活中到田间山头去发现观察身边的小鸟,利用主题活动的开展把幼儿在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小鸟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

2.区角环境创设

如美工区:将幼儿在田间收集来的种子进行观察,启发他们用种子特有的形状色彩装饰画面;利用各种树叶、花瓣、竹节、瓜子壳、蛋壳等进行拼贴画;我们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一些特产:板栗、竹子,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进行创作。了解了家乡特色外,更使幼儿在活动中提高了对美工的兴趣。

音乐区:幼儿们都带上我们家乡的特色——竹子制作的竹乐器,开展了一场家乡竹韵的音乐会。通过自身的探索感受到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在唱唱、跳跳、踏踏中熟悉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乐趣。活动中,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

二、游戏素材从大自然中挖掘

我们周边的自然资源丰富,到处都是游戏材料。采来的野花,捉来的蚂蚁以及遍地的泥巴、石子都可作为游戏材料。幼儿在与这些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特征、作用。我们尝试在玩玩、看看、摸摸自然资源的过程中渗透科学教育。

我园有大片的草地,宽敞的户外活动场地,环境优美,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我们把幼儿从室内吸引到户外,吸引到大自然的怀抱中,让他们在草地上捉小虫,在花园里闻花香,在泥地上玩泥巴,在树荫下找影子,孩子们尽情地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奥妙。幼儿在拣树叶的过程中,明白了秋天落叶的常识。

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从幼儿园课程中升华

“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起来,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对于幼儿的引导在直觉行动水平上,用新鲜的事物对他们吸引、情感的感染。结合乡情环境教育的目标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可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大自然,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行为。我们组织幼儿参与到与环保有关的活动中,培养幼儿对身处的自然界广博的兴趣,并热爱身边的这些环境,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和行动。

我们根据主题活动内容创编了以乡情资源为主题的一系列幼儿园课程打击乐《竹韵飘飘》、科学《可爱的栗子球》、游戏《美丽的南山竹海》,数学《好多鱼》通过故事、儿歌、动画等形式激发幼儿对大自然中山、水、动植物的兴趣,对幼儿进行有效的乡情环境教育。

四、根据乡情资源的季节性特点开发幼儿园课程

幼儿天性好动,单一的教学往往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果先让幼儿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再进行教学活动,哪会有什么效果呢?为此,根据各主题的内容,我便有目的地带领幼儿去看、去摸、动手去做……

如在春季,蚕豆成熟了,我们收集一些蚕豆,结合夏收农忙季节,我们可以把幼儿带到田野去观看丰收,秋天稻谷成熟了,我们带幼儿去田里把稻草带回园进行稻草编织,做稻草人等。冬天里的青菜一起收集,体验劳动的乐趣。

五、乡情素材的充实需要家园合力

我们根据主题活动需要,和家长一起丰富幼儿的知识。如在开展主题《美丽南山》之前,发动家长带幼儿去南山竹海,给幼儿讲解关于南山的知识,丰富幼儿的前期经验,又搜集来南山群山峻岭的图片,为我们开展活动提供了帮助。又如,在开展主题《天目湖的美》时,家长也积极投入到资料搜集工作中,提供了有关文本、图像资料并带幼儿观赏游览了天目湖,丰富孩子的经验。

篇8:幼儿园课程与游戏整合策略探究

一、在集体教育教学活动中将课程与游戏相整合

幼儿园课程结构所反映的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实现课程方案的手段、途径必须适应这一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只有这样课程才能最大限度地使社会要求和幼儿需要完美结合,课程也才更具科学性。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真正达到玩与学的统一,有效地完成教育活动目标,教师要力求将教学活动游戏化,使每一个环节都以教学目标为依托,以游戏的形式来组织和开展,充分引导幼儿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通过自身的体验,让幼儿大胆地去想象、表现和创造,这样的教学活动将游戏与课程相整合,孩子们能更加投入、开心,活动目标的达成度高。教师可挖掘各种不同的游戏资源,把他们整合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游戏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多种功能。

二、在区域活动中将课程与游戏相整合

在游戏中儿童能“最大限度地体验到各种角色及其快乐,以生命体自然的形式获得满足并得到基本的发展。”但儿童在游戏中不能自觉、也没有能力把这种对自我需要的满足和发展完全顺乎社会的要求,也不能确保其发展的整体性和有序性,所以在儿童的游戏活动中必须适时引入课程。教师可把教育目标贯穿在一日区域游戏活动中,因为每一个区角都有它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提供的材料都是易于幼儿操作、表现、创造的,都是把课程内容分解细化到其中的。如:表演区中有话筒、服饰,孩子们可以将所学、所会大胆表现,还有些孩子在欣赏的同时也会模仿,无形中渗透了教育;在“宝贝餐厅”区角准备菜、餐具、工作服,游戏时幼儿会带上厨师帽,穿上白大褂,扮演“小厨师”。区域活动中孩子自始至终兴趣盎然,利用经验迁移,社会领域知识获得了拓展,孩子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儿童在游戏中通常能想象地运用各种材料、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想象使儿童的思维在学科领域间穿梭自如,于是游戏自然地整合了学科领域的内容。游戏与儿童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游戏中反映出儿童对周围现实生活的理解。而现实生活是完整的,其间的人、事、物,时间、空间等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并不是条缕分析的,更不是学科领域式的,所以现实生活反映在儿童的游戏中也是以完整的经验形式呈现出来的。可见,不管是集体活动还是区域活动都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在户外活动中将课程与游戏相整合

户外活动是幼儿园的孩子们必不可少的活动,对于踢毽子、滚铁环、骑马、钻山洞、玩沙包等活动,如果教师把这些活动游戏化,那么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可增强体质,掌握技能。而且通过游戏化的户外游戏活动的开展,孩子的钻、爬、跳、平衡、合作等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发展,这是课程与游戏的自然整合。课程与游戏的整合使得户外活动感动中透视着精彩,开心中蕴含着价值。

四、在一日活动中将课程与游戏相整合

如果游戏与教育目的相连,教育情境中游戏的质量就会提高,我们就可以通过游戏与课程的整合来促进幼儿高质量的学习。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幼儿园教学应当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并以游戏为基本途径。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皆教育,比如对于洗手、排队、上下楼梯这一系列的活动,教师可以将它和游戏进行整合来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教师组织与指导幼儿的游戏活动,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幼儿"玩",而且还在于引发、支持与促进幼儿的学习活动。游戏不仅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的重要途径,而且游戏也具有生成课程的重要功能。根据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与需要,教师可以建构新的课程,使课程自然生成于幼儿的游戏活动之中。因此,我们应该用整体的系统的观点看待幼儿园游戏、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

上一篇:师生之间初中优秀命题作文500字下一篇:如何有效开展自主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