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债能力分析国外研究

2022-10-26

第一篇:偿债能力分析国外研究

国外水产市场体系分析与研究

卢凌霄 陈加

水产品能够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现代,水产业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国外学者对水产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在对国外水产市场领域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当代水产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为我国水产业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一、关于水产品的供给与需求

1.供给 水产品的供给来源于两方面:捕捞和养殖。捕捞水产品的供给受捕鱼船队数量、技术水平和野生鱼类资源的约束,然而过度捕捞使得大量水产种群减少,甚至灭绝,因而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养殖水产品的供给相对来说则更具发展的空间,也更符合人类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需要。在已有的研究中,FRANK ASCHE和ATLE G.GUTTORMSEN认为水产养殖取决于两个条件:生物条件和环境条件,也就是说不同的养殖场在不同时期同种鱼的规格会相似,而且一年之内不同规格的鱼的价格随着养殖的周期相应的变化。据此,研究水产市场的时候就必须关注两个问题:单个条件下的最优捕获和整体情况的最优捕获,即水产养殖供给既要从不同季度来看,也要从各季度的整体情况来看。然而影响水产养殖供给的因素不仅包括生物和环境等自然条件,还有经济上的因素。JOHAN A.MISTIAEN和IVAR STRAND研究水产养殖业的生产决定情况,他们认为除了捕获控制、饲养进度、成品筛选率之外,还必须考虑经济上的一些因素,主要是市场价格,例如尺寸较大的鱼价格较高,按尺寸和重量进行价格的分段获得额外收益更高,他们基于连续分段理论和按重量定价,论证了最佳饲养进度与捕获时间的通解,模型的特点是被解释变量对外生变量的边际变化的响应程度。例如,利率下降1%可引起最佳重量上升70%,通常随着利率的下降,最佳捕获体重和捕获时间非线性的上升,即投资成本的下降所带来的供给的增加。

另外LINDA NOSTBAKKEN和TROND BJORNDAL运用离散时间生物经济学模型推导出水产品的供给曲线,并估计不同政策实际与理论对供给曲线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不同政策对水产供给有持续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还得出在市场出清条件下,年度的均衡供给量可以从零增长变化到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年产量。此外,水产品的供给还应从不同市场分配来看,以此来获得水产供给商的最大利润。FRANK ASCHE和R.GNVALDUR HANNESSON通过调查供应商对不同产品在不同市场的配置,应用供给方程推导收益函数。假设条件是水产加工者和水产进口商根据相对价格改变自己行为,哪个产品或市场的价格上升就多增加其投入,其研究结果也能部分解释其他海产品市场的价格与产品、市场类别的相关程度,从鳕鱼的三大主要生产国加拿大、冰岛、挪威的经验分析来看,鳕鱼供给的产品形式不断地发生变化,鳕鱼被加工成多种形式的产品,不同产品间的配置取决于其自身的利润,也受其他产品市场的影响,例如白鳕鱼。

2.需求 现有的水产品需求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支付意愿的角度研究、需求弹性角度研究、季节变化和区域地点。消费者的需求的较为直接的度量便是支付意愿(WTP),即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据此可以知道消费者对某一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GRO STEINE,FRODE ALFNES和MIA BENCZEROR。从消费者支付意愿的角度研究消费对养殖的粉红色大西洋鲑的支付意愿,养殖场可以通过饲料添加色素而使鲑鱼颜色发生变化,添加得越多颜色越红,并计算出其添加成本大约占整个饲养成本的15%。通过调查消费者对不同程度颜色鲑鱼的支付意愿,结果显示消费者的支付意愿随着颜色的加深而增加,但是如果告知消费者鲑鱼的原始颜色,消费者对超正常颜色的鲑鱼的支付意愿会下降。从需求的弹性角度看,PANOS FOUSEKIS和BRIAN J.REVELL基于英国水产市场零售面板数据,应用理想的动态需求两阶段模型(two—stage demand model)研究英国渔业零售需求状况,估计收入需求弹性及价格需求弹性与交叉价格需求弹性,研究得出鳕鱼、鲑鱼、比目鱼、贝类和烟鱼收入需求富有弹性,收入的增加会带来消费需求的增加,而大多数鱼的价格需求缺乏弹性,所以限制水产品的供给量会增加水产品销售额,但企业往往由于短期激励而违反限制政策。另外,JULIE A.REYNOLDS和JAMES E.WILEN研究北美海胆在日本批发市场的销售情况,他们建立东京中心批发市场的价格决定计量模型,发现进口产品的价格管理机制对销售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还发现日本国产市场和进口市场间的相互联系、家庭收入变量、产品品质都随季节而变化,但是北美和日本两地的变化并不同步,也就是说日本国内市场的需求季节性表现很明显,但这种季节性与北美市场并不同步,将有利于水产品贸易。此外,FRANK ASCHE研究欧洲市场对鲑鱼的进口需求随价格的动态调整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只有10%的鲑鱼产品的需求随价格和收入变化同时调整,超过60%的产品的需求调整滞后3个月,而且需求的完全调整以反应价格和收入变化需要将近1年的时间。

二、水产品的销售

水产品的销售是水产品市场的核心,水产品生产出来之后的销售情况对水产品的生产者非常重要,其可分为拍卖和零售。

拍卖和零售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较为重要问题,它们之间价格的传递过程,有时很难用一个较为简单的方法讲清楚。KJETIL HELSTAD,TERJE VASSDAL和TORBJORN TRONDSEN等分析了北挪威水产品拍卖销售与直接销售中价格关系,文章采用1997年~2003年鳕鱼到岸的月度价格,运用协整分析两种销售方式的价格的区别,结果显示,大部分月拍卖销售的新鲜和冷冻的价格分别比直接销售的要高,但是拍卖销售量月度变化很大,研究还显示不管是新鲜的还是冷冻的,类似水产品的拍卖价格对直接销售的价格具有拉动作用,即使直接销售的量比拍卖大很多。然而价格在拍卖与零售间的传导是不对称的,SHABBAR JAFFRY通过建立法国新鲜鳕鱼的价格传导不对称纠正模型,并采用恩格尔—格朗杰两步法(Engle and Granger two—step method)、门限自回归(Threshold Autoregression)和动力自回归(Momentum Autoregression)检验拍卖价格与零售价格的协整模型,结果显示,整个鳕鱼价值链中存在价格传导的不对称,其自身的纠正是有偏误的。也就是说,零售者对价格的反应行为与不对称价格传导是一致的,当拍卖价格上升时,他们会立即调高销售价格,但是拍卖价格下降时,他们的价格调整就没有那么迅速了。从理性经济人角度看,零售商的行为是利益驱动的结果,一方面拍卖价格上升时,零售成本上升,迅速提高零售价以减轻成本上升的影响;另一方面当拍卖价格下降时,推迟降低零售价则可赚取更多的利润。

水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广告是必需的,广告的效果对销售具有重要的影响。HENRY W.KINNUCAN和OYSTEIN MYRLAND运用静态决策规则分析在固定的预算下,挪威鲑鱼在法国的促销的最优季度性配置如何决定,特别是存在替代效率和竞争条件下价格的决定的问题的时候。他们认为决定最优方案的因素有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广告的弹性、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等,其随季度都有一定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实际的季度配置是缺乏效率的,最优的配置能增加至少980万克朗,相当于整个促销费用的27%。如果忽略产品的替代作用的扭曲,第二季度的最优费用支出保守估计将被夸大36%,总之,恰当的支出结构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到,水产品的销售过程中价格策略是十分重要的,但价格策略的运用应当非常谨慎。KWAMENA K.QUAGRAINIE运用Logit计量模型分析预测美国养殖的鲶鱼冷冻鱼片的市场份额变化时发现,提高国产鲶鱼片的零售价格,消费者将更多的购买进口的替代,对国产市场占有率产生了消极影响。另外如果市场对鲶鱼片的总需求是随经济稳定变化的,作为必需品的国产鲶鱼片与消费者的收入支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水产品销售的价格策略的使用必须谨慎,从产业的长期利益与持续发展来看,采用提高销售量的销售策略对于改变下降的市场份额趋势是有效的。

三、水产品质量安全

在全球化的水产市场中,由于消费者的意识的不断提高,他们从“数量消费者”变成“质量消费者”,提高水产品质量成为生产者必须实现的主要目标。

水产品质量是一个信息,信息的传递过程如果发生问题就很容易产生质量安全问题。首先,CATHY ROHEIM WESSELLS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反映不同的需求和供给的产品的品质的感知情况,产品品质可分为搜索品(以最低的价格或者理想的包装可以找到的产品)、经验品(由以前对产品的味道或具备的其他性状的经验的产品)和信任品(带有能被识别和信任的品质,诸如安全性或者可再生性的产品)。在具有竞争性的水产市场中,消费者更想了解他们所购买的产品品质状况,所以具有良好品质的水产品市场将继续发展。其次,从质量信息传递的可靠性方面看,CATHERINE MARIOJOULS和CATHY ROHEIM WESSELLS研究法国水产品养殖业时,发现法国根据原产地、优质质量、有机农业或者特殊标准建立了一套官方质量标签。这些标签已经在法国农业食品部门广泛应用了很多年,最近才开始将其运用于水产品,特别是养殖的产品。他们分析讨论了水产品质量标签的效果,发现其对消费者和生产者来说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具体消费者对水产品的质量偏爱的度量分析,可以从NERISSA D.SALAYO,THOMAS J.P.VOON和SAROJA SELVANATHAN的文章中看到,在优先高质量将产品出口到更加有利可图的市场的情况下,他们运用享乐评价法测度菲律宾对虾和小虾的国内市场销售的特征,评价结果显示品质的价格影响因素主要有:尾长,新鲜度,产品形态,品种,颜色,大小,烹制容易程度,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例如尾巴较长和香蕉形的品种价格更高,剥了皮和调配好产品的价格相对更贵。此外,JAMES A.YOUNG和JAMES F.MUIR研究养殖罗非鱼的市场扩展时发现,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出色表现的原因除了养殖环境和成本及欧洲和北美市场的稳定发展外,主要是适应了消费者质量的需求,罗非鱼具有竞争优势,不仅是产品的品种多样、成本低廉,主要还是优质的品质均被消费者所认同。另外加上绿色产品的品质,其在产品的系列上将增加更具价值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四、水产市场组织

水产市场的发展必然要求各种力量的推动,市场的组织程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从水产业的发展的动力源泉来看,技术进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ATLE G.GUTTORMSEN研究鲑鱼养殖产业的发展情况发现,技术的提高使得投入要素利用更充分,生产率的提高、成本降低使得产业进一步扩展,他采用超对数成本函数估计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之间的区别,结果显示,鲑鱼产品中的替代可能性很小,几乎为零,也就是说鲑鱼养殖业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高附加值产业,可以将低价值的鱼(饲料)转化成高价值的产品。此外,CARSTEN LYNGE JENSEN运用企业效用理论和二重理论分析渔业加工企业对产品投入与产出的结构,建立成本收益函数,分析品种之间的转换,投入品的替代,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产业组织程度等变量的技术问题,研究结果提供了大量关于资源开发、进口管制、出口管理及产业结构等信息,不管是对企业还是政府部门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于水产业组织的扩大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问题,RAGNAR TVETERAS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发现集群的外部性不仅仅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存在,在第一产业同样存在。他在构造挪威鲑鱼企业的成本函数的基础上,计量出由于集群外部性所带来的成本节省,并进一步研究外部性是如何影响企业的成本结构的。实际上,企业加入集群,外部性带来了内部的规模经济、使得他们相对于集群外面的大企业更具竞争力,这对一地区的水产业的发展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效地运用政策可以增加社会的福利。

从水产市场的结构角度来看,水产市场组织会不断发展成熟。ABDALLAH OMEZZINE,HAMED ALOUFI和YOUNIS ALAKHZAMI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方式收集大量的数据,分析1996年到2003年阿曼马斯兰岛(Masirah Island)的渔业市场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有两个潜在的制度上(即欧洲禁止从阿曼进口水产品的禁令和欧洲对阿曼水产品出口促进政策)的变化影响市场体系变更,大量小规模贸易企业和低水平加工企业的涌入,导致阿曼原先有统治地位的垄断产品采购结构衰退,市场拍卖价格逐渐替代单一垄断价格协议。研究还显示水产市场趋于竞争性结构,大量销售者所面对的市场是伴有商品采购垄断的边缘性的竞争市场,市场组织正在不断成长。

五、国外研究总结评述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第一,水产品的供给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包括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还包括经济因素,而且经济因素起主要作用,成本越低价格越高水产品的供给就越多;第二,水产品的需求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需求的度量可以用支付意愿法和需求收入弹性法,一般的水产品的需求收入富有弹性;第三,水产品的销售方式包括拍卖和零售,拍卖的价格对零售价格具有拉动作用,但价格在这两种方式间的传导是不对称的,此外广告是影响现代水产品销售的主要因素,广告较好地与价格策略相结合将有利于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第四,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备受消费者关注,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即有生产过程因素,又有加工过程因素,还有水产品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及制度方面的因素,越是质量高、越是安全的水产品就越容易在市场中占有利地位;第五,水产市场的发展与壮大首先是技术进步的结果,生产率的提高使得水产企业的经营规模扩大,加上范围经济与外部性的作用,水产业的成本大幅下降,各种水产企业的集聚使得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另外水产市场越是竞争性结构越是能够促进水产市场的发展。

此外,国际水产品市场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高效、高质和绿色,我国水产业的发展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水产品的市场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自由的竞争市场既有利于提高水产业的竞争力,也有利于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其次,水产品的加工品种和品质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提高、高质量、安全的产品在抢占市场时具有优势,将有利于我国水产品的出口贸易,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最后,有必要积极完善水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鼓励水产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促进水产业的优质与高效。

文章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第二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研究论文

一、高职院校数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以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高职数学教育围绕该目标注重于培养学生成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素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其创新与实践能力是数学教学需要改革与研究的重点。

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特点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教学方法上以单一的讲授法为主,侧重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而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抑制。

高职院校不断加强专业实训课程的比重由此导致数学、物理等基础理论课程的学时不断减少,学生对高职数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在下降,就更谈不上理论联系实际了,实质上这不但影响其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影响其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为这些都离不开数学的综合素质。

二、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作用与意义

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维方式,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手段。从教育学的观点看,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全过程,能够使其综合地应用数学原理和方法及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其动手动脑能力,从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数学建模活动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其创新与实践能力非常好的载体,其主要由数学建模课程体系、数学建模竞赛及培训、数学建模知识系列讲座等组成。活动的特点表现为问题涉及实际,知识需求广泛,应用技术先进,解决方法多样。正因如此,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将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一)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1.创新能力是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针对一个具体的数学建模问题,学生在提出假设,建立模型,求解及验证模型中正在体验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可以说在数学建模中处处体现着知识创新、方法创新,建模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2.高职院校面向企业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数学建模活动是发挥与实现数学的应用功能的有效途径。首先,建模求解过程中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在操作计算机、应用数学软件的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数学建模问题来源于实际,解题方法结合实际,结果应用于实际,参与建模活动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视野得以拓宽,应用意识得到增强从而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数学素养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主要是服务社会、应用于社会。这就要求高职数学教育培养的学生具备较高数学素养及综合能力。数学建模的工作是具有综合性的,数学建模问题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实际,在建模过程中需要学生寻找和发现事物内在联系的直觉思维、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发散思维、整合多方面知识的能力、计算机软件应用的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参与数学建模活动的同时学生的数学素养自然得到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得以增强。

三、基于数学建模活动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近几年我校试图以数学建模竞赛为载体、以建模活动为平台,对高职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加强数学建模课程的建设

长汽高专根据多年开设数学建模课程总结的经验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建构“模块+应用”的数学建模课程体系。五个“模块”包括:运筹学模块、微分方程模块、统计学模块、数值计算模块及其他模块。三个“应用”包括:Mathematica、VB 及统计软件应用。在课程建设方面,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工具,始终将数学的应用贯穿于教学之中,注重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不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通过建模课程构建科学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建立完善的数学建模竞赛培训体系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非常好的载体,近年来我校尝试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建模竞赛培训体系。如:定期举办公益性数学建模知识讲座,意在向在校生普及数学建模知识;编写校本《数学建模》培训教材,分专题为学生讲解建模相关知识;利用暑假时间对参赛学生进行集中培训,注重建模真题的训练。通过这样较为完善的建模培训,可以使学生系统了解数学建模知识,快速提升建模能力。

(三)积极组织校内数学建模系列活动

依托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我校积极开展数学建模系列活动,每年我校都定期举办校内数学建模比赛并抽调专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赛题贴近实际,如:车灯设计方案、学校寝室的优化设计、奖学金名额分配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体会数学的应用性;帮助学生成立建模协会、大力支持学生开展建模社团活动;开放数学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交流讨论的平台。通过积极参与建模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我校实践的初步成果

(一)我校近四年参赛取得的成绩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从1994 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织之初就开始参赛,尤其是近四年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二)数学建模活动对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影响随着数学建模活动的深入展开,我校学生对建模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参与其中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实践表明,参与建模活动的学生特别是参加国赛的学生其数学应用的意识以及创新与实践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近日笔者对我校曾经参赛的毕业生做了回访调查,反馈的信息表明,数学建模经历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多数受访者表示参加数学建模活动对其所从事的工作及继续求学是有有益帮助的,这种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终身受益。

(三)对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通过建模活动的开展促使我校数学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我校专门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数学思维与方法选修课程,并且针对专业需要在高职数学课程加入建模案例渗透建模思想,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积极推动高职数学的教学改革,努力提高高职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三篇:大学生对流行音乐歌词古典美的鉴赏能力案例分析研究

[摘要]流行音乐歌词对古典文化、古典文学元素的吸收和利用,使流行音乐歌词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被赋予古典美。大学生是流行音乐的主要受众之一。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以三首融合形式各异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文本的代表性作品为个案,分析研究大学生对流行音乐歌词古典美的鉴赏能力现状,以期为鉴赏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流行音乐歌词 古典美 案例分析

流行音乐歌词对古典文化、古典文学元素的吸收和利用,无疑是流行音乐歌坛大众艺术和高雅文化的融合性的变革。融合形式,从以邓丽君的个人专辑《淡淡幽情》为代表的古典诗词直接入乐;到以陈小奇《涛声依旧》为代表的化用古诗词;再到以方文山的纯粹“中国风”歌词,;再到最近在《中国好歌曲》盛典上一举夺冠的霍尊的《卷珠帘》。这些都是具有古典美歌词的流行音乐的代表性作品。

下文通过案例分析来展现目前大学生对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的鉴赏能力现状。实施方法为,首先选取三首具有代表性且形式不同的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文本;然后在《音乐鉴赏》《经典诗词鉴赏》的课堂上让学生鉴赏;最后,采取个体访谈和集体提问的方式来探究目前大学生的鉴赏水平。探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歌词的名称、内容、情感、意象和意境、修辞、炼字等方面。

案例分析一:《独上西楼》

《独上西楼》是邓丽君个人专辑《淡淡幽情》(里面收录的都是配以现代流行音乐的唐宋词名篇)的一首,取自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全词短短数字,用淡淡的口吻,轻轻地道出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最后用在心头的另一番滋味作结。全词短小精悍,却深蕴情感,表现内心的忧愁,虽浓烈但内敛。

对于词作所表现的情感,学生基本上都能以“孤独”“寂寞”“离愁”“忧愁”“离愁别绪”等词语呈现出来。词中凄清孤冷的氛围,学生也都能从独上西楼、残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些意象上找到线索。但是关于清浅内敛实际却深郁浓厚的细微感情,大约有一半的学生体察不到。至于最后一句的故作豁达以及其背后深深的叹息,大部分学生都体会不到。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独上西楼》这样直接入乐歌唱的词作,仅能体察到粗笔勾勒的明显的情感,对于细微的感情表达和感情层次的变化难以体察。

案例分析二:《涛声依旧》

陈小奇作词的《涛声依旧》化用了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词中,一个个意象重新组合,演绎了一段非常经典的曲折缠绵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久淤于心的祈盼、渴望、见到对方后的欣喜,以及对对方心思的猜度和心灵的感应都蕴涵在歌词所表达的意境中了。

学生都能找到它与《枫桥夜泊》的化用和被化用的关系,都能理解出是爱情主题。但对于“枫桥”,很多学生不知道这是姑苏城外的一个古镇名。此外,很多学生对《涛声依旧》歌词表达的细微情感模糊不清以及对场景的作用认识不到位。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涛声依旧》歌词的鉴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与他们学习过《枫桥夜泊》以及歌词的明白晓畅有一定关系。不过,虽然如此,学生还是缺乏对细微情感和意境作用的认识。

案例分析三:《东风破》 《东风破》是一首古意盎然的歌曲,歌词文本本身就洋溢着古色古香的韵味。①这首歌的歌名是可以有多种理解的:可以理解为词牌名的借用;也可以理解一种词调(即曲谱),这里指词作者借古曲来抒发情感;诗词中还常用“东风吹花落”来喻示青春的逝去,暗示感情不能圆满。②内容写一个抒情男主人公重游故地,回忆起了多年前那段没有结果但最美的恋情,如今事过境迁,他仍然在琴声幽幽中默默等候——虽然他早已将故事的结局看透。③歌词表达了两种情感——“离愁”和“思念”,体现了我国古典诗词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情感:一是离愁别恨与身世飘零之苦,二是物是人非、世事变迁之感。④用到了孤灯、月圆、烛火、酒、水东流、琵琶曲、枫叶、篱笆、古道等文学意象,描写凄凉之景,表现孤独寂寞之情。⑤巧妙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并非常注意炼字,使之更具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如“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花开一次成熟,我却错过”“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等句。关于炼字,“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中的“瘦”字和“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一句中的“偷”字用字巧妙。总之,歌词以宋代“婉约词”的手法,借助一系列的美好意象与巧妙的修辞来间接地传情达意。

学生基本都能理解歌词的内容;对于歌词所表达的情感,都能找到关键词“离愁”和“思念”,但对于更深层次的游子漂泊之苦和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则很难体会出来;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出歌词中的意象,指出这些意象组成的凄凉古朴之意境,并能联想到很多与之相关的古诗词句;但对于歌曲名字的多重含义和歌词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炼字,则很难鉴赏出来。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东风破》的歌词文本的鉴赏还停留在较浅层次上,理解的仅仅是歌词文本清晰表达出来的内容,对于稍深层次的内容以及需要古典文学知识的内容的鉴赏还有所欠缺。

小结:

通过以上对《独上西楼》《涛声依旧》《东风破》三首具有古典美歌词的案例分析,可以大略总结出目前大学生对具有古典美歌词的流行音乐的鉴赏现状:对歌词通俗易懂、故事脉络清晰的流行音乐,学生鉴赏起来得心应手;对歌词文言意味浓郁、修辞手法较多和故事场景古今交替、今昔交错的流行音乐,欣赏起来则需跨越重重障碍;对歌词表达情感的鉴赏,学生仅能体察粗笔勾勒的情感或歌词文本明白呈现出来的情感,对于细微的感情表达和感情层次变化则体会不到;对于需要古典文学知识的歌名或意境以及炼字等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总体来看,目前大学生对具有古典美歌词的流行音乐的鉴赏还停留在一种浅显和粗犷的水平上,还不能达到对歌词深层次挖掘和精雕细琢式的鉴赏,有待于古典文学知识的补充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蔡音颖. 略论流行音乐歌词创作中的古典文学元素[J].艺术评论,2007(7). 陈希琳.大众文化视角下华语流行歌曲歌词的意义生成[D].兰州大学,2011. 段丽.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艺术质感[J]. 大理学院学报,2011(9). 何芸.创新教案:《东风破》歌词赏析[J].中学语文,2013(12). 梁艳.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语言风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刘芳智.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研究[D].湘潭大学,2011. 罗涵.从文学与语言的角度分析周杰伦成功的原因[J].传承,2010(5). 千仲明.方文山歌词中走来的爱情[J].新闻爱好者,2008(8). 谢彤.简论文化转型时期中国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D].华中师范大学,2006. 张宇红.“中国风”流行音乐的受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第四篇:国外研究生证明

国外研究生证明实习证明有了更好,但没有也无妨,如果他不愿意开,你可以找其他人开,这个无所谓,对你申请没太大影响。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reference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有一份strong的reference,申请大学的成功率就很高,而且需要纠正你的一个错误信息,reference是需要推荐人的签名的,核查不核查没人知道,但这么多年下来了,对于虚假可疑的信息教授还是有辨别力的,最好别弄虚作假,一定要真实。如果他不愿意推荐你,你可以另找一个老师去推荐,找找关系就是了

问题补充回答

写到简历里当然可以,我当初就是这样些自己的,可能跟你情况不一样,但大同小异,能给自己加分的当然要写进去,不过实际作用不大,教授要不要你不是看这个的,所以认可与否他并不看重,也加不了分,但是在申请中依然最好别作假,实际如何你就写进去就行了,即便你现在的导师不承认,但事实是实习单位的项目你参与了,若教授感兴趣,他会在回执中问你的。

实习对申请成功的作用确不大,若大,那是不是有工作经验的更好呢?实际上不是的,有的教授反而喜欢没有经验的,呵呵。还是注意GpA,语言,推荐性这三点吧

pS:开不开无所谓,推荐性不一定非要让你导师写,别的老师,有权威的老师依然可以。

是申请美国的吗?

成绩所占的比例不大,除了语言考托福之外,专业要求考GMAT,或者GRE,这个看具体学校的要求,再就是实习或者工作经验,这个对于商科的学生来说,还算是比较重要的,尤其是你跨专业,总要说服人家招生的你为什么转专业吧。至于你说的证,国际级别的最好了,作为你优秀素质的体现,国内的考考也可以,体现以下你对商科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你是喜欢这个专业才转的。

顺便提一下,研究生还要你本科成绩单,要学校开的原件盖章的,你男朋友在非洲的话,一定要记得这些材料到学校开。。。

如果你告诉了对方你正在读研,那么对方会要求了解你什么时候毕业,会具体跟你商量这些的。如果你国内学业没结束就出国,无论学校是否要求你出退学证明,你都得办退学手续。

签证时,也是需要有退学证明的。

总之,你不能同时在两个学校读同等学位。

每个国家不一样,我知道的是德国及其他德语国家是不行的,德国只接受每年10月起的毕业证书,所以当年毕业的学生最快也只能申请来年4月的春季学年入学,当年秋天入学是不可能的,英美地区我不知道。

第五篇: [国外企业文化研究进展]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国外企业文化研究进展。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想融合的产物。 企业文化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管理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又一次 重新审视。

十九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西方工业化发展到以大机器和生产流水线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阶段,企业经营者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在这种条件下,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和韦伯的“科层制”的应用就导致了一系列理性化的管理实践,但是,它们都是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为了得到经济的报酬。科学管理理论对当时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霍桑实验”使人们注意到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等因素对组织效益的影响,开始关注包括自我实现在内的人的社会性需要,于是导致了一系列激励理论的出现。这些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提出用“社会人”的概念来代替“经济人”的假设。系统论的应用和权变理论的发展导致了西方组织管理在七十年代的“战略热”和“系统热”,即重点由组织内部的管理转向战略管理,强调组织结构和系统的协调与适应能力(徐联仓,1993)。八十年代初,随着日本企业的崛起,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将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关于经营理念、基本假设等达成的共识用? 诙宰橹芾砉讨邪ㄎ幕⒓壑岛托睦硪蛩卦谀诘鹊姆墙峁剐砸蛩氐囊恢终希⑹怪晌桓鲎橹蚱笠刀谰吒鲂曰墓芾砟j剑晕幕牧α客贫抛橹推笠档某て诜⒄埂?nbsp;

一 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历史背景总体情况

70年代末,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西欧经济形成了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注意到日美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同,其中发现,理性化管理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与企业长期共存的信念,而塑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将价值与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才是真正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和企业的发展起着潜在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作用。80年代初,威廉.大内的《z理论》、特雷斯·迪尔和艾兰·肯尼迪的《企业文化》和阿索斯和沃特曼的《寻求优势》三部专著的出版,掀起了企业文化研究的热潮。八十年代,企业文化的研究以探讨基本理论为主,如企业文化的概念、要素、类型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各方面的关系等。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企业文化研究出现了四个走向:一是企业文化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二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效益和企业发展的应用研究;三是关于企业文化测量的研究;四是关于企业文化的诊断和评估的研究。迄今为止,有关企业文化的专著约有六十多部,论文分布在十几种管理学和心理学期刊中,企业文化的研究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已经成为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和工业组织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也被称为管理的企业文化时代。

二 八十年代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

企业文化研究在八十年代就出现了两种方法的派别,一派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沙因教授(edgar h.schein)为代表的定性化研究,他们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深层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也曾提出进行现场观察、现场访谈、以及对企业文化评估的步骤等,但是,由于这种方法难以进行客观的测量,在探讨组织文化与组织行为和组织效益的关系时,难以进行比较研究,因而受到批评。另一派是以密西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奎恩教授(robert qu nn)为代表的定量化研究,他们认为组织文化可以通过一定的特征和不同的维度进行研究,因此,他们提出了一些关于组织文化的模型,这些模型可以用于组织文化的测量、评估和诊断。但是,这种方法被归为现象学的方法,认为只是研究组织文化的表层,而不能深入到组织文化的深层意义和结构。

1984年,奎恩(robert.quinn)和肯伯雷(kimberly)将奎恩提出的用于分析组织内部冲突与竞争紧张性的竞争价值理论模型扩展到对组织文化的测查,以探查组织文化的深层结构和与组织的价值、领导、决策、组织发展策略有关的基本假设。该理论模型有两个主要维度:一是反映竞争需要的维度,即变化与稳定性 ;另一个是产生冲突的维度,即组织内部管理与外部环境。在这两个维度的交互作用下,出现了四种类型的组织文化:群体性文化、发展型文化、理性化文化和官僚式文化。竞争价值理论模型,为后来组织文化的测量、评估和诊断提拱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98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爱德加·沙因 (edgar.h.schein) 发表了“对企业文化的新认识”一文,1985年出版了其专著《企业文化与领导》(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他对组织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沙因教授还提出了关于企业文化的发展、功能和变化以及构建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他把组织文化划分成三种水平:(1)表面层,指组织的明显品质和物理特征(如建筑、文件、标语等可见特征);(2)应然层,为于表层下面,主要指价值观;(3)突然层,位于最内部,是组织用以对付环境的实际方式。沙因提出的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理论为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爱德加·沙因也因此成为企业文化研究的权威。

三 九十年代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发展

九十年代,随着企业文化的普及,企业组织越来越意识到规范的组织文化对企业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以企业文化为基础来塑造企业形象。因此,组织文化研究在八十年代理论探讨的基础上,由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和量化研究方面迅猛发展,出现了四个走向:1. 理论研究的深入探讨;2. 企业文化 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研究;3. 企业文化测量的研究;4 .企业文化诊断和评估的研究。

1 关于企业文化理论的深入研究

九十年代,西方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因此,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从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结构的探讨发展到企业对文化在管理过程中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的研究,如:企业文化与组织气氛(schneider, 1990)、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authur k.o.yeung,1991)、企业文化与企业环境(myles a.hassell,1998)、企业文化与企业创新(oden birgitta,1997)等,其中具代表性的有:

1990年,本杰明·斯耐得 (beenjamin scheider) 出版了他的专著《组织气氛与文化》(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culture ), 其中提出了一个关于社会文化、组织文化、组织气氛与管理过程、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和组织效益的关系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组织文化通过影响人力资源的管理实践、影响组织气氛,进而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以及对组织的奉献精神,最终影响组织的生产效益。其中,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效益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1990年,霍夫斯帝德(hofstede)及其同事将他提出的民族工作文化的四个特征(权力范围、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化-女性化和不确定性回避)扩展到对组织文化的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增加了几个附加维度,构成了一个企业文化研究量表,社会实践报告《国外企业文化研究进展》。

2 关于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研究

1991年, 密西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 kim s.cameron and sarah j.freeman 发表了"文化的和谐、力量和类型:关系与效益"(culture congruence,strength,and ttype: relationships to effectiveness)的研究;他们用现场调查的方法以334家研究机构为样本,研究了文化整合、文化力量和文化类型与组织效益之间的关系。

1992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约翰· 科特教授和詹母斯· 核斯克特教授(john kotter & james heskitt) 出版了他们的专著《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performance),在该书中,科特总结了他们在1987-1991年期间对美国 22个行业 72 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状况的深入研究,列举了强力型、策略合理型和灵活适应型三种类型的企业文化对公司长期经营业绩的影响,并用一些著名公司成功与失败的案例, 表明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预言,在近十年内,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john kotter &james heskitt,1992)。

关于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研究还有:1995年r.k.divedi 的《组织文化与经营业绩》(organ zational culture & performance)和1997年 daniel r.denison 的《企业文化与组织效益》 (corporate culture &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3 关于企业文化的测量

1997年,pierre dubois & associates inc.出版了一套组织文化测量和优化量表(organizatioal culture measurement and optimization)其中包括用于组织分析的模型和用于组织文化研究的步骤。其模型包括七个方面:(1)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市场竞争等);(2)管理哲学(包括使命、价值观、原则等);(3)对工作情景的组织(包括企业组织结构、决策过程等);(4)对工作情景的知觉(包括对工作的知觉和对管理的知觉);(5)反应:组织行为(包括工作满意度、 工作压力.工作动机和归属感等);(6)企业经营业绩(质和量两方面);(7)个人和组织变量(包括年龄、职位、个人价值观等)。

4 企业文化的诊断和评估

1992年,roger harrison & herb stokes 出版了《诊断企业文化——量表和训练者手册》(diagnos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__instrument and trainer's manual)他们确定了大部分组织共同具有的四种文化,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企业进行相应的变化,这种诊断可用于团队建设、组织发展、提高产量等。

2000年7月3-7日,爱德加·沙因(edgar h.schein)教授在美国的cape cod 2000论坛举办为期一周的讲座,其主题为“过程咨询、对话和组织文化”(process consultation, dialogue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从国外企业文化现象的发现到企业文化研究二十年的迅猛发展来看,他们走的是一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八十年代中期,在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结构进行探讨之后,便马上转入对企业文化产生作用的内在机制,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领导、组织气氛、人力资源、企业环境、企业策略等企业管理过程的关系的研究,进而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进行量化的追踪研究。定量化研究是在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于企业文化测量、诊断和评估的模型,进而开发出一系列量表,对企业文化进行可操作化的、定量化的深入研究。

与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迅猛发展相比,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显得十分薄弱,这表现在:第一,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还停留在粗浅的阶段,虽然也有一些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但是大多数是以介绍和探讨企业文化的意义及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企业创新等的辨证关系为主,真正有理论根据的定性研究和规范的实证研究为数甚少;第二,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严重滞后于中国企业文化发展实践,许多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时主要是企业内部自己探讨,虽然也有专家学者的介入,但是由于对该企业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该企业文化的定位、企业文化的变革等问题缺少长期深入的研究,所以,企业文化实践缺少真正的科学理论的指导,缺少个性,同时也难以对企业长期发展产生文化的推动力。因此,应该借鉴国外企业文化研究,加强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促进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

根据对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了解和对国内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二十一世纪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应该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一,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探讨中国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等;二,加强企业文化的应用研究 , 关于企业文化的测量、诊断、评估和咨询的实证研究;三, 加? 企业文化的追踪研究,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作品,它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变化而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改变,才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对企业文化进行追踪研究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总之,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管理实践的探索的发展而产生并且迅猛发展的一个研究领域,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它发展了传统的管理理论,对管理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和人的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与西方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其实践意义在于对企业发展和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提供具有可操作化和定量化的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吴江霖 《心理学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1年 p 208 徐联仓 《组织行为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社,1993年 p 14-18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师培训体会下一篇:初中历史优质课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