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教师工作的看法

2022-10-29

第一篇:对大学教师工作的看法

谈谈对大学语文的看法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生活的任何内容都离不开语文。语文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它有优美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彩,既道出了语文的复杂性,也说明了语文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天生重要。”可见语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习语文,需要有学习兴趣,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学期我们开了大学语文这门课,总体感觉还不错。如果说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许多东西是你平时为了应试而不得不去学,那么到了大学,学习语文不再有应试的压力了。暂时放下平日课业的繁重,我完全是抱着一种享受的态度来的,在这里,你可以用自己的思维去想问题,没有人再来评论你的对错,因为那些呆板的标准是为了应试而制定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充分发挥你的思维吧,在大学语文的课堂。 学习所得中,感触最大的是诗歌。诗歌的特点是最富有抒情性。

总之,学习大学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于知识层面,我可以继续拓展知识视野,进一步开掘认知潜力,养成网络装的思维品性。于精神层面,我们可以题为人类精神,心理及人格,促使我们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如果大学生不重视对语文的学习,何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校重要的基础课程,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加强素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文素质教育是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关系密切,有助于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在气质、修养、人格等方面得到提升。上课,能够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让我加深了对书中,一些名家的认识,我懂得了他们的故事,我懂得了他们的心酸。《大学语文》让我学习到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认识,而不是空洞的理论以及说教。而这些是我在别的书本上学不到的。我以为,学习大学语文,首先是为了培养我们对美的感受力,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文学艺术修养。而文学艺术在激发人的精神的丰富性、保存和发展人对世界的多样性想象方面,是其他东西不可替代的。在这个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喧嚣尘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心灵越来越粗糙化和粗鄙化,而文学艺术可以润泽我们的灵魂。大学语文就是一门带领大家赏析文学经典的课程,在赏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陶冶情趣,提升境界,彻悟生命。

这篇心得体会,虽然不长,但是,却道不尽我对《大学语文》的喜爱。如今,短短一个学期的《大学语文》学习,就快要结束了,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但是,我相信,这短短半个学期《大学语文》的学习一定会成为我大学生活中最难忘的一段记忆。

当然,想在短短的大学语文课内就达到培养美感、陶冶情趣的目的,是不现实的。然而,这就如同培育花木,只要在它们的根部培上了肥沃的泥土,它们就能渐渐地从中汲取养份,抵抗病虫害,蓬勃生长。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就如广袤丰腴的土,为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养料。

第二篇:我对大学体育课的认识和看法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进入大学已将近两年的时间了,大学体育课也伴随着我两年半之久了。大学体育是本着发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娱乐我们的身心,提高我们身体素质的原则。我大二上学期学习的羽毛球,下学期发现我其实是一个乒乓球爱好者于是“背叛”了羽毛球来到了乒乓球班。通过近一年多的乒乓球学习,我发现我更加爱运动了。由于以前学习的压力很少运动,感觉自己的体质下降了很多。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病怏怏的我居然都好久没有感冒过了,我的气质也比以前好多了,学习乒乓球的过程也乐趣百生,球在乒乓台上一来一回也使得我的疲劳和苦闷烟消云散。和同学们为每位同学的进步高兴,为一颗漂亮的球喝彩,同时也为滑稽的球大加评论„„

学习乒乓球,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能让自己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之余使身心得到放松。每次上乒乓球课都和伙伴们高兴地打成一片,不管有多累、汗水怎样肆意地流,心情都会非常的舒畅。心情舒畅的同时又大大的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和同学的相互了解也加深了,真可谓"一举三得"啊!

在学习乒乓球的过程中也会学到很多东西,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有时候会学一些困难的发球和接球的动作,由于身体的协调性能力和反应不够灵敏,所以要不断的练习,有时候累了想休息一下,可是看到别的队友还在那刻苦的练习,自己就被一股力量推动着继续练习。很多同学在课余也相约打乒乓球,打得也是酣畅淋漓,这是因为他对乒乓球深深的喜欢,和不被别人甩下的自强心理。此外,乒乓球也培养了我的团队精神,彼此帮助,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好例子,从只会打抬球到铲球,从拜师到当老师。呵呵,我经常对自己说“我太幸福了,因为有这么多可爱的人儿,我爱死他们了,他们太可爱了”。

在我看来,乒乓球是最原始最常见的一种运动,在动感中让人焕发青春的朝气。健康是每个人的最大的财富,拥有健康的体魄又是每个人最大的愿望与梦想。通过乒乓球的训练让我对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句话的意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没有耕耘哪有什么收获?没有付出哪有什么回报?想健康又要气质,当然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实现它。

我们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才得以保证顺利学习,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学体育是衡量大学生是否做到“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大学生经受“磨练”和体验“成功感觉”的主要方法,是保证大学生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和顺利学习的必由之路,因而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关注。生命在于运动,只有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才能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要让体育的精神和学风深入人心,真正的做到“终身受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国家、大家及以后的小家,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俯仰于家国天下的怀抱里大展宏图。

回想老师说的一句话真的太正确了——大学里学什么?锻炼身体,自主学习方法,热爱生活!

班级:计07.1

学号:0713410121

姓名:冯秀清

第三篇:对大学语文看法

1.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持这一看法的学生41人,约占33%(其中68%为理科生,32%为文科生)。在开学初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对中小学语文应试教育制度的不满与厌恶,“应试教育受到高考的制约,偏重于提高语文的解题能力,印象中的语文就是汉字、拼音、改病句、做阅读等”。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他们发现学习语文原来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大学语文科学地整合了语言文学与文化的知识,使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文化和文学素养,接受到了一种语文教学的高级形态,领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学习语文的乐趣。”真正的语文并不是死抠字眼与归纳中心思想,而是用心去解读作品,从中感悟人生。一名理科生明确指出:“最大收获———失而复得,我找回了曾经拥有过的、但又失去了的兴趣———对语文的兴趣。”

2.开拓眼界,提高人文素养

持这一看法的学生97人,约占77%(其中理科生、文科生各占50%)。高等语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涵盖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颇富系统性与学术性,给学生打开了一扇展示文学新视点的窗户,让他们接触到一个更纷繁多姿的世界。

3.教师的风采与信念

持这一看法的学生63人,占50%(其中理科生占65%,文科生占35%)。授课的五位优秀教师,以他们丰富的学识、诙谐流畅的语言,站在较高的视点为学生剖析文学作品,处处展示出巨大的人格魅力。他们为学生讲解古人精妙的章句,透析今人深邃的思想,引导学生直面人生。从各位大师身上,学生们还看到了作学问的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如何查找资料,如何筛选信息,如何找出问题,如何提炼观点,以及一些细节的处理,我们将受益终生”。

4.自身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持这一看法的学生76人,约占60%(其中理科生占53%,文科生占47%)。高等语文丰富了学生的感悟力、想像力和思考力,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与技巧,养成独立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学生对文化精品学习的兴趣和继续深入探索的潜力。在这里,学生们纠正了以往许多不正确的观念和认识,“破除了对权威的迷信”,敢于质疑思辨的能力得到肯定,“真正学会欣赏文学、品味文学”。他们学会了一种学习或思考的方法,开始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意识到“名家也是血肉之躯,也是人。人无完人,白璧也有微瑕”。还有学生指出,最大收获是由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作业方式———论文带来的。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锻炼了自己查找、筛选及综合资料的能力,提升了语言文字功底,形成了自己的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这种‘吃掉’并‘消化掉’的满足感,一笔挥就的酣畅感,令我乐于接受知识。”

2007-1-1 13:17 回复

紫约师耘 4位粉丝 2楼

5.传承民族文化

持这一看法的学生8人,约占6%(其中理科生占62%,文科生占38%)。作为一名大学生,社会未来的建设者,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大任,理应比较熟悉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在对古代经典文学名著的赏析中,在对语言文字和文学美的感悟中,“我们更深刻地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植根于我们的灵魂、支撑我们的精神的文化,也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民族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二)你对这门课程的整体感受是什么?你对这门课程有何建议?

1.整体感受

总的来说,这是充满趣味的课程,课堂气氛积极活跃,课程内容涵盖面广。课堂上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没有任何限制思想的框架。“课程内容更专题化,学习更自主化,课堂更开放化。”带给学生的是欣赏、激动与智慧,“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的语文课,所愿意上的语文课”。在126份问卷中,持上述观点的学生有125人(余下一人为理科生,觉得语文课闷),约占99%,由此可见,《高等语文》这门课程的开设与讲授效果是相当显著的、令人振奋的。 与开学初的调查结果作比较,无论是在思想认识上、对语文课的态度上,还是在欣赏

第四篇: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

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自从大学生“村官”出现,关于这个名词的话题就没有停过,无论是网络、报纸、抑或是新闻媒体对这个词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日前,经过各级党组织推荐、考核、选拔,又一批大学生来到基层村支两委担任村官,给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勃勃生机。对此,我也谈一些自己的一些看法。

村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单位。村官是直接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层干部。如果将我国党政干部队伍的构成比喻为宝塔,那么处于塔底、数量最大、对新农村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有重大影响的就是村官。村官,职务虽不高,但岗位光荣,责任重大。

大学生当村官是向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大学生当村官是向基层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提供血液支持;大学生当村官是培养年轻后备干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当村干部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分流就业岗位;大学生当村官是大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中国的农村社会很复杂,中国的农村现在也很落后,到既复杂又落后的农村当干部,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是难得的机遇,更是一种历练,这不是站着说话,而是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之谈。当大学生村官们干出一番成就的时候,就会感知到村干部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就会认识到身的价值。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首先,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能够帮助群众掌握致富信息、拓宽致富渠道,做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员”;能够为农民群众提供技术服务,做新农村建设的“技术员”;能够通过创业发展带动更多群众走上致富道路,通过自身表率引导群众崇尚文明、弘扬新风,做新农村建设的“引导员”。

其次,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能够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血液支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有利于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充实年轻力量,使大学生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和农民发家致富的带头人;有利于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的知识、年龄结构,使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始终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有利于增强村级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使之成为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坚强战斗堡垒。

其三,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能够为中原崛起提供人才支持。通过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可以改变党政人才的成长模式,优化党政人才的来源结构;可以推动高校毕业生和广大基层干部以新视角审视村情民意,以新理念发展农村经济,以新方法管理农村事务。同时,也能在大学生中树立新的就业理念和就业

价值取向,缓解就业压力,为各类人才成长树立新导向。

其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能够为大学生健康成才提供平台支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能够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广大农村的基本情况,了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帮助大家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可以把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和向群众学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

大学生当村官这是时代所趋。

在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每天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现在的农村也已不是以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生活。但我们知道,因为长久以来的“扶城不扶农,帮镇不帮村”政策上的倾斜及体制上的原因,导致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卫生环境等远远不如城市。就农村而言,改变这一现状,就要使城市里的一些优秀东西得到有效嫁接,移植到农村来,而其中有效的方法就是引进人才。大学生作为最能吸收新事物的一个群体,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优势。让大学生当村官,能够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一些新的思路,能够把社会上的大势分析明白,从而有利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再者,中国农村大多比较封闭与落后,宗族(派)势力较强,派大学生下去有利于改变当地的“管理结构”,有利于加强与外界的沟通。

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是时代的呼唤,农民的期盼,也是党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大学生村官们,努力吧!农村为你们提

供了施展才智的广阔天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任务期待你们去建功立业。相信你们一定会时刻牢记历史使命,在新的岗位上努力进取、开拓创新、务实重干,干出一番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也无愧于自己的业绩来,树立起新时期大学生“村官”的良好形象。

第五篇:我对大学生的看法

大学生是社会中最鸡肋的人。原因有四:

一、他们还没有学会谋生的本事,吃喝住行都像吸血虫般吸附着父母。

二、在大学里学会了“安乐死”,沉寂在自己虚构的世界中,不能自拔。

三、他们中绝大部分人还没有意识到或者已经意识到社会的残酷竞争,但是还是像学鸵鸟,自我催眠,临近毕业,就像被逼上“梁山”。

四、不会关心父母,只知一味索取,属于最没“良心”的一群人。

如是乃如此。

小孩是父母的开心果。成年人,有工作,对社会、对家,都有贡献。老人,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他们有着宝贵的社会经验,教导晚辈。故大学生乃最鸡肋之人。 如是如此皆由此——中国大学之风。

此风不正,久矣。观其表如金,其内实破絮也。

大学生,每个都是经历了初中、高中牢狱式管理,到了大学,就像脱缰的野马,开始变的消极、散漫。怪不得大学生,这个是中国的教育制度问题。平时上课,几乎没有作业,也没有压力,他们把焦点放到了网络上。网络是个好东西,足不出户,晓万家事。于是,沉迷了,不可自拔了,学业荒废了。每天都从一个教室跑到另一个教室,累得慌,但是场面的似涨潮那般壮观,每个人都很勤奋的样子匆匆赶赴下一站,其实一坐下就是手机、小说、睡觉,有觉悟一点的还会往前挪挪他们的“麦当劳”,还有那些越坐越没影。重要的课还会认真的记记笔记,无关紧要的,一边闪,逃的逃,睡觉的睡觉,看小说的看小说,听音乐的听音乐。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面对这种状况,有些老师竟然还能气定神闲、云淡风轻的讲下去,委实令人折服。

老师和大学生,只要有一方不满,我们就能改变这种状况。可是老师只是授课,只对好学的大学生解惑,其他的不在乎你听不听,大学生见老师不管,也是乐得轻松自在,自个玩自个的。人啊,都有一些通病,喜欢轻松安逸,可这是前途换来的,还是有保质期的安逸。大学生不知道?知道的,可是还是这样。

所以大学生很傻,傻得可爱。

上一篇: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下一篇:道德与法治二年级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