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大学本质的认识

2024-05-03

浅谈对大学本质的认识(精选6篇)

篇1:浅谈对大学本质的认识

浅谈对大学本质的认识

记得有篇文章说没有大学人类照样可以发展,可是人们的视野不会变大,人会更加功利而不思考一些形而上的东西,所以大学的本质是提升人类素质,探究人类本质。而真正的大学生就是学习知识,学会研究方法的人。

目前大学的概念,是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是你通向未来的敲门砖。而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大学是半个社会,在里面大学生不仅可以学会各种技能知识,还能学会为人处世之道。通过参加些活动、协会、社团,锻炼自己的处事能力。从理想层面上来说,大学应该是一个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地方。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大学面临着越来越行政化的问题,失去了大学应有的神圣和高洁。教育是文化的,文化是负责的哲学思考,是对人类高尚本性的信仰和追求,而大学内在的不可替代的力量就是它对文化的影响。而大学的行政化问题不仅对大学的教学制度造成冲击,也影响了学生对大学本质的看法。大学必须要有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有宽松的学术环境,这样才能够产生伟大的创新,才能利于大学生各个方面的自由学习,使大学灵魂回归到大学本质上来。

一个国家的大学发达与否并不一定与这个国家及其民族的复兴相关,然而一个大国的大学体系发达与否却始终与这个国家的发达与强盛直接联系在一起。中国大学的兴起原本是中国社会变革的标志和产物,而其最早的目的与功用就是奋发图强,而鉴于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当代的大学却被人们认为是通向幸福生活的桥梁。与早期大学的本质相悖,导致当代大学生泛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的一大难题。同时也破坏了大学生自由学习、科研的环境,阻碍了大学生的思想自由、个性的自由发展,以及相应地大学的自主发展的本质,成为了一个“特权机构”。倘若权利、关系和现实利益成为大学的原则,那么,它就否定了大学。因为它无非就是一个文凭买卖、房屋租赁、集体生活体验营以及培训班的混合物。

倘若中国大学仅仅是将学术当作手段、其它目的的工具,但不是一种以学术、知识和人的全面发展为首要原则和目的的机构,也可以是说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孔子的弟子,曹参所著的《大学》中,把大学之道列为三个方面,即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并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这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其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民族;治国、平天下即谈治理国家的事。

可见,大学的本质,从高校角度就是传播知识,从学生角度就是获得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而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才能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学会自信自强,培养自我,适应社会。这,应该就是大学的本质。

篇2:浅谈对大学本质的认识

浅谈对大学本质的认识

关于对大学本质的理解,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关于大学的本质和大学的使命并没有一定的绝对答案。但是在我看来,大学的本质就是营造一个相对宽容的环境,使学生学习建立一种学习知识的方法。它并不仅仅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而是全面的让人学会思考、推论、比较、辨识和分析。总之,学会学习,这就是一所大学最根本的任务。

大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一个问题就好比真正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一样难以回答。刚踏入大学时,我最初上大学的梦想就是好好学习,拿专业第一,这还是我爸告诉我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实大学就是一个熔炉。他不是煅炼你的某项技能,而是让你掌握煅炼自身的技巧。我们必须承认读大学是比较重要的。首先,他是一个敲门砖,没有文凭找工作更容易四处碰壁,除非你叫人给你铺好了路。其次,他还象征着一种能力,证明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别人优秀。

大学,并不是什么非常神秘的地方。大学之所以不同于高中,在我看来,大学的区别就是存在那种教育人的文化,也就是求真、育人。研究学术、创造知识就是求真,而到底为什么、怎么学就是育人。求真,应该是大学所应具有的必备条件。简单说就是一辈子不论遇到什么风吹浪打,都坚持追求真理不动摇。我们现在的大学就是缺少这样的氛围。但是,我感觉近年来一些我们所谓的大学渐渐浮躁,为了排名,为了获奖,不惜粗制滥造,抄袭之风盛行,甚至有的大学校长都抄袭文章。而育人就是教会大家怎么学。我想,这更应该包括教会我们学习怎样去学习。不仅仅是现在,还更应包括将来,在未来如何用自己已会的东西去学习不会的东西。

在我看来,其实现在大学里面学到的东西并不都是可以为将来的工作所用的。其实你在大学里面主要得到的还是思想的融合、成熟。如果你还有余力的话还可以找出自己善于什么、不善于什么,并初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这个很重要,因为我们所在的时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刻。我们在大学中学的就是方法,就是一种建立学习的方法。

在我周围,一些同学认为大学其实很简单,就是学习一下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以此为自己将来找工作提供一定的资本保障。诚然,大学中我们是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知识是获得认识的基础与条件。这没有错,但是知识与认识之间绝对划不了等号。现在的大学只是非常过分的强调知识的含义,而忽略了如何使知识得到转化,如何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建立一种学习知识的方法。这,就是大学的精神所在。

大学时人生的关键阶段,而这却正是大学最好的体现。这是因为这是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大学就是在这个时期为你提供一个塑造自己对自己、对世界认识的环境。这是我们正式踏入社会之前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松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的理想环境。

总之,有的人认为大学中教的很多都是无用的东西,认为大学中的知识对自己以后的用处不大。而我却认为大学本来就是应该教无用的东西。其实,真正决定你踏上社会后能走多远的关键因素是性格,而性格恰恰是这些无用的东西陶冶出来的。因为有用技能的用途早已被规定,而无用的知识正是因为其无用,才会有无法预测的大用,这就是大学最本质的体现。

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09—01

姓名:朱继兵

篇3:浅谈对大学通识教育的认识

1、通识教育的历史发展

通识教育的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 亚里士多德提倡的自由人教育是现代通识教育理念最早的体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伴随工业革命的兴起, 高等教育更多的关注于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最根本的发展。19世纪, 西方众多教育学者意识到当下高等教育模式过于专业化, 学生学习的知识受到割裂, 不利于个人成长与发展, 进而提出并开始倡导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学习, 关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希望学生建立对不同学科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 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20世纪, 通识教育内容已逐渐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2、通识教育的含义与目的

通识教育在我们国已有一定的研究, 但对于其概念尚没有统一、规范的界定, 我们可以将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 理解为大学生普遍进行的共同内容的教育, 目的是要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 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与心各方而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对“通识教育”阐述为:近代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以及据此实施的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 指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通常分属若干学科领域, 提供内容宽泛的教育, 与专门教育有别。

清华大学学者李曼丽对通识教育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并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进行概括:从性质角度, 通识教育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从目的而言,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在内容方面,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我们对通识教育理解应全面而客观, 通识教育不仅要求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同时也关注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以及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理念与实践并重,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更好的成人、成长、成才。

3、通识教育的教学理念

通识教育的表现形式除了相应的教育政策方针, 更多的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中, 我们常说的通识教育课程一般包括全校必修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全校必修指全校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这些课程一般全校统一要求并进行统一考试, 为需要大学生普遍掌握的基础知识。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是指为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而设置的课程, 按照学校具体情况开设, 采用任选或限制性的选修方式。

通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专业化教育相对应, 两者在教育模式上有不同的选择。现代教学体制中对大学有着明确细致的划分, 学生在选学校、专业及转专业的自主性较低, 一般均以高考决定大学期间的专业及发展方向。专业明确划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但也同时限制了学生多领域的发展。因而通识教育的提出是合理而必要的, 通识教育的开展可关注以下几点:

(1) 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教学理念应更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提倡除了专业知识、技能外, 学校更应教导学生如何成人。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专业技能上, 在通识教育中, 更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锻炼人自身的发展和与社会的适应, 使学生建立更契合实际的知识体系。

(2) 多样化课程的设置。通识教育应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通识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文教育, 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学生通过对不同课程的选择, 了解多领域的知识, 丰富自身知识体系。21世纪是信息与通信的时代, 对人的能力有了与时代相对应的新要求, 如计算机、外语水平等, 通识教育应有多样的课程设计, 适合当下人才培养需求, 与时俱进, 促进人才的不断发展。

(3) 注重通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应处于对立位置, 通识教育有助于学生建立健全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 而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通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识教育过程应更大程度上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仍处于发展阶段, 通识教育的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关注点之一。近些年各大高校已结合自身情况, 进行了通识教育的发展与探索。李会春学者在中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研究一文中以首批进入“985工程”建设的9所高等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为样本, 对其通识课程设置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目前通识教育中学生的选择自由度过小, 课程大部分为学校规定必修或制定选修, 课程中应用性、工具性课程偏多, 各高校课程高度相似并未发挥出不通高校自身特色, 学校对通识教育理解的狭隘化影响到通识课程的设置。

随着高校改革的推进, 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的开展, 并开始进行交流与共同探索。如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联合发起举办了“面对时代挑战的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大学通识教育论坛”。旨在进一步加深对通识教育理念内涵的理解, 相信新的时期, 中国的通识教育目前正切实地向更深更高的目标迈进。

三、对大学通识教育存在问题的看法及改进意见

1、大学通识教育中存在相关问题

通过对通识教育的概念的深入理解、并分析中西方目前通识教育发展情况, 总结归纳出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如下:

(1) 高校及大学生自身通识教育意识较为薄弱。自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 “专业化”教育在我国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通识教育概念的引入及发展历时较短, 通识教育的理念并没有被教师、学生深入的了解。在对大学生通识教育的较多调查中可以看出, 许多大学生本身并没有形成良好的通识教育的意识, 对知识的汲取依赖于学校安排的课程, 缺少自主选择的权利与参与意识, 学生自身缺少主动性不利于通识教育的开展与推进。

(2) 通识教育发展受到体制性局限。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实施与开展, 以高考制度为例, 高考分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专业及今后发展方向, 学生在升入大学后, 通识教育的多数课程已经被学校统一安排, 学生没有自主选择专业及知识的权利, 该现状并不符合通识教育中尊重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理念, 同时由于教学体系中很多课程为被动安排而非自主选择, 学习效果并不显著。

(3) 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利用不够。通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体现为各类通识课程的设置, 在政治体制的影响下, 我国思想教育类通识课程占据必修课程的绝大比重, 学校课程在通识必修课中缺少多样性。很多高校开展了各类选修课程, 但由于学分设置及没有合理的规划建议, 部分学生选课只为了获取学分而并非促进个人发展, 通识类选修课程并没有得到极好的利用。

(4) 不同办学水平的学校间通识教育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学校类型、教学目标等的不同, 学校在通识教育水平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综合性、文科类大学在通识教育开展上有较好的学科基础及教师资源, 理工科、医科院校则面临着较多的困难。985、211院校的通识教育与普通高校通识教育的力度及质量差异更为突出, 各种差异的存在, 不利于全国范围内通识教育的统一开展。

2、对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相关意见

(1) 制定明确的政策方针。我国素质教育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通识教育的发展, 政策方针的进一步细化, 加强通识教育理念的提出与贯彻实施, 将为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2) 稳步推进,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现今的高考制度下, 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开始分文理专科, 并选择好相关专业, 这在一定程度上过早的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应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完善我国教育体系, 从根本上给通识教育的发展提供前提。同时完善高校自身制度, 学生升入大学后, 应给予大学生更多自主选课和调整专业的权利,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共同发展, 高校间资源共享。由于不同的高校在学校定位、学科建设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点, 文科类院校可大力发展人文课程, 工科类院校可开设更多科学基础课程, 高校间应该资源共享, 为学生搭建更好更完善的课程体系, 并进一步完善学生跨校选课的平台, 积极推进高校间学生的互动交流。

(4) 提倡特色课程如校本课程的开设。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风俗习惯, 每个高校都有自身的研究重点, 各高校可以开展各类本土课程以丰富学生对当地的了解, 更好的融入社会、适应环境。并可进一步开设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比如医科类院校的通识教育覆盖到医学基础知识,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今社会, 医患处理也可成为通识内容, 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就业。

(5) 注重通识教育实施过程。通识教育的开展并不能只停留在课程改革中, 通识理念应该更多的倾注于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教育内容是否达到通识效果, 是否对学生有所帮助, 是否能真正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是通识教育关注的重点。

正如《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哈佛大学委员会报告》中所说“通识教育的目标是:有效的思考, 思想的沟通, 恰当的判断, 分辨各种价值”, 推进通识教育的进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国高校实行通识教育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并且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 但相信我们一定会结合我国实情走出一条适合现在高等教育发展的通识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周奔波.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初探[J].高教论坛, 2005 (4) :16-19.

[2]顾明远.我的教育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3]李曼丽.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9 (1) :96-101.

[4]蔡映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11) .

[5]李会春.中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 2007 (5) .

篇4:对大学物理教学的几点新认识

关键词: 大学物理教学 认识 衔接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物理学。大学物理是理工科类的一门物理学基础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物理基础,在大学教育阶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大学物理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创新思维、探索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促进人才培养的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教好大学物理这门课程,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高校教师的一项重大挑战。对此,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大学物理教学的教师,我对此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一、做好大学物理与高等数学的衔接

就知识体系而言,中学物理已经介绍了力学、热学、电磁学等部分内容。但是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大学物理内容都有着显著的提高,而且需要运用崭新的数学工具,如导数、微积分和矢量计算,解决物理问题。大学物理是离不开高等数学的,尽管很多院校在第一学期就开设了高数课,但是很多学生还是不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物理问题。例如,在质点运动学中,有两类常见的求解质点运动的问题:在某一初始条件下已知质点加速度,学生不会运用积分求解运动方程;已知质点运动方程,不会运用导数求解速度和加速度。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如何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又做好“兼职”数学老师,就成为大学物理教师的一项任务和技能。

局限于数学知识,中学物理研究的是恒量或均匀变化的问题,如恒力问题,匀变速直线运动,大学物理研究的是任意变化的量,如变力,任意曲线运动。这时,微元法方法起着桥梁作用,在dt时间内(对应微分)是恒量问题(中学阶段),在整个时间t内(对应积分)是变量问题(大学阶段)。由于大学物理是一门非物理专业的公共课程,我们应当突出物理思想与物理图像的教学,而不应把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复杂的数学推导与演算上。费因曼曾说:“对学物理的人来讲,重要的不是如何正规严格地解微分方程,而是能猜出它们的解并理解物理意义。”能从物理角度说明问题,尽可能不用数学。例如,在讲解“时间延缓”和“长度收缩”时,我们可以从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出发,而不需要从繁琐的洛伦兹数学变换关系式推导。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学生真正明白相对论时空的物理图像,而不是纯粹的数学演算。

二、做好物理知识与科学思维方法的衔接

很多学生都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自己根据物理知识会做题就行,甚至一些教师让学生背知识点、进行题海战术。诚然,掌握知识点,会解物理题肯定没错,但是大学物理教育不仅于此。更重要目的在于,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拥有的建立物理模型、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的能力;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高科学技术和整体素养。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

无疑,物理知识很重要,但是对大学生来说,学会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比掌握物理知识本身更重要。因此,教师平时要多收集一些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有启迪的素材,在授课过程中,要尽可能讲述一些科学家对某一问题的思想方法的典型内容,让学生知道物理学方法论中所用到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例如,库仑定律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是如何发现的及二者的关联?爱因斯坦是怎么创立相对论的及与经典力学的关系?量子物理与经典物理的对应关系?光的微粒性与波动性?等等。在讲物理知识过程中,有机地融合这些素材,一方面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授课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对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有所了解,增加对物理学中方法的认识和运用。

三、做好物理概念与例题教学的衔接

概念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具有关键作用。物理概念既是物理学的基石,又是物理学的支柱,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门物理学分支的发展都离不开物理概念,如质点运动学离不开位矢、速度、加速度、动量等基本概念的支撑,热力学的发展离不开温度、内能、热量、熵等,电学的发展离不开电流、电压、电阻、电场强度、电势、电势能等。物理概念是组成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单元,原理和公式就是反映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数量依存关系。由此可见,物理概念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掌握、对物理过程有准确的理解。同时,通过概念教学,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大学物理的概念多、理论性强,运用的高等数学知识较多,有些概念学生不容易掌握。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分析理论知识外,讲解适量的例题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实际上,讲解例题是物理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和演算,既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又让学生学会正确解题步骤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加深学生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大学物理课时数安排较少,完成教学任务的时间紧,选什么样的题、选多少题就非常有讲究,因此,所讲例题要有典型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典型性有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消化,多样性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增加知识广度。同时课堂讨论很有必要,争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做好知识传授和品质教育的衔接

除了传授知识外,大学物理也是培养大学生优秀品质的一部好素材。物理学蕴藏着很多不同层次的美,如太阳系中八大行星共面的和谐美,雪花结构的对称美,原子中电子排布的有序美,等等。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揭示物理之美,能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审美情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从而产生科学灵感和火花。以“电磁场和电磁波”一章为例,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正是抓住电和磁的对称美,在总结安培定律、库仑定律、毕奥-萨伐尔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基础上,大胆提出了“位移电流”和“感生电场”的概念,建立了经典的电磁场理论,从而使得电、磁、光得到统一。

在平时教学中,要加强团队精神、拼搏精神的品质教育,启发和激励学生。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学水平不断前进的当今时代,很多科学任务必须依靠团结合作,单打独斗是不能完成的。“团结就是力量”。例如,在讲授“氢原子的波尔理论”时,我就介绍了玻尔和卢瑟福的故事:众多学者共同生活、共同学习,通过争论、质疑和辩解,使思想相撞,知识互通;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领域的学者生活在同一实验室里,团结合作,共同解决原子结构难题。结合具体物理知识,通过适时的事例,向学生阐述顽强拼搏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上帝分送礼物时是毫不宽容的,他只给了我骡子般的顽强。”在讲“电磁感应定律”时,让学生了解到,法拉第在实验室奋斗了十年;在讲“量子论”时,告知学生:普朗克为了解释黑体辐射现象拼搏了六年。

总之,要使学生学好大学物理这门课程,广大物理教师必须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付出辛勤的劳动,熟悉教材内容,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崔云康,唐曙光,唐春红,吴庆春.大学物理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1,5:433.

[2]熊力.怎样上好大学物理习题课[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22(2):67.

[3]韩海波.大学物理概念学习的问题诊断与概念教学模式的探究[D].中国硕士学位论文,2007.

[4]毛骏健,顾牡.大学物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6.

[5]张俊吉,祝启涛.对于大学物理教学的几点建议[J].科技创新导报,2016,3:152.

篇5:对数学本质的一点认识

宜宾市一中 郑达平

教数学十余年,没有真正想过数学的本质是什么?近段时间在不断的研究课程改革,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复审视,当然也在不断的思考改进,最好是课堂高效,学生和教师从繁重的学和教中解脱出来.突然在自己的头脑中闪现出一个念头:数学本质究竟是什么?通过阅读和思考,有了下面的一些思考,当然,不敢说是对的,仅是浅见,望各位看到我这篇日志的同志们提出修改的意见.首先,从数学学科的外在显性来看,数学知识是一种社会性的.提出这一论点的依据是:

一、数学知识的基础就是语言知识、约定俗成和一些规则,社会性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这些。数学的传递就是通过数学本身的语言方式,一些懂数学的人的约定,一些内在的规则。

二、数学知识的发展,是通过某些人发现的主观的个人意见下的数学知识公诸于众,使得天下的人都认可和接受,成为一种客观的数学知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需要人与人的交往,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就又体现出数学是一种社会性。

三、数学知识本身不是哪一个人,也不是哪一些人的,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只有某些人或某个人首先接受或使用。

其次,从数学的内在的知识本身的特点来看,数学是具有高度抽象和概括的特征决定了数学的发展是一个知识的框架的构建过程。任何一个最简单的数学问题,数学对象,都是通过同人类抽象思维,最后概括的结果。数学从开始的原始的概念,通过几个原始的概念在一次深化为抽象的另一个更具抽象的概念,数学的概念和逻辑关系,就是通过这样的不断地抽象和概括,就建立了数学的知识框架和网络。每一个人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主要是看对数学的理解是否知道知识内在的联系和抽象的关系,能否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自己建立的知识框架是否科学和合理,对每一个学习数学的人来说,是决定能否学好数学的关键。

其实,我们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有利于我们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我在这里试图间这一问题阐述清楚。对一个教师来说:当老师明白数学知识的内在的知识特点,教师就明白在自己的讲课过程中,哪儿是讲授之重点,才能够做到教师在课堂上点拨,敢于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放手,相信学生。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加深理解,更重要的是教师才能够讲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使如何产生关联的,什么叫做知识的交叉点。在教师的课堂上才能够出现讲前面的知识会为后面的知识奠基,讲后面的知识与前面对的知识不断反思和温故。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当一个学生明白了数学的本质,才能够通过学习建立合理的知识框架,合理的知识脉络,在学生每学完一阶段知识的时候,学生才能够自觉地梳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如果要应对考试,那么学生才会自觉地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明白自己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应该从哪里开始下功夫,当发现自己的数学学习中出现问题的时候,直到问题在哪儿,从哪儿开始弥补。说实在的,无论是老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在数学活动中,每一个人的活动积极程度,与其对数学价值的认识的不同而不同的。这里可以就从个人的看法来谈一下。

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对数学教育的目的又不同的价值取向。有趣实用为数学教育目的的,有取思维训练为数学教育为目的的等等。其实,要分析道数学学科自身的价值;数学教育的社会性价值。对于数学教育的价值关键是取决于:个人想对社会的作用(个人的志向)、个人对数学学习的体验,数学、个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多向的。但是,无论是什么情况下,就现在的教育观的影响下,教师在选择数学教育的目的的时候,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仅包括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还包括非智力因素和对数学学习的体验的深化。

篇6:对大学军训的认识

对大学军训的认识篇一

为什么在高中、大学要搞军训,我不是很明白,以前也从不想这个问题,学校要我们军训,大家就去军训,军训的内容主要是:站军姿、齐步走、跑步、最后还有一个所有男孩最喜欢的科目:实弹射击。但是我想除了打枪以外,别的科目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想可能有很多人和我有同感。

以前,我记得有一个体育老师对我们说,比我们大一届的学生去参加军训,军训的第一天,有一个女生站军姿不到五分钟就晕了,我们听后大笑那个女生身体素质之差,心里差不多都在想这么差的身体能干什么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吗,谁都知道,要是我们去了,肯定比她强。一年之后,大家升入高中,开展为期七天的军训课程,结果有的同学三分钟不到,就像教官请假休息,我们一看那个同学,脸色发白、满头虚汗,知道她不是开玩笑,当然了我们站了不到十分钟的时候,也有些晕了。大家这时才发现自己身体素质也不是很强,不免有引起灰心丧气。当然了事后通过教官讲解,我们才知道,这站军姿不是那么简单的,人在站军姿的时候,脚不能放平站,不然时间一长大脑就会缺氧,产生头晕的感觉,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脚掌前部着地,脚跟处抬起,这样才不会晕,教官讲完以后,大家的心情稍微好了一点,可所有人都知道,站军姿的方法只是一个表面上说的过去的理由,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的身体素质需要训练,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里上的。说真的,军训的这些科目不难,可要做好了,就真是不容易了,所有人在太阳下暴晒,练的就是个意志,如果有同学不幸晕过去了,教官会马上把他送到树阴下,给点水喝,过一会儿,这人好点了,能站起来了,那就比我们待遇好多了,回宿舍---错,在树阴下接着站,因为除非你因为站军姿牺牲了,否则没有人可以离开。

我们有时在思考,及时是锻炼身体,它也在这几天啊,锻炼身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出来的,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受这罪?我不明白,很多人也不明白,后来,我问了一个连长级别的军人,对方思想觉悟很高,他诉我说,在中国,不是每个人都服兵役的,因此中国的高中、大学就象征性地担负起这个责任来,搞起军训,目的就是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学习和发扬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优良的校风。

事实上,让我们在短短的几天或者十几天之内,学会军人的操作是几乎不可能的。我们能够学到的只是表象,那是最粗糙的。但却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军事知识技能,可以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作风,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身体素质。说远点,大学生军训还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环节。

军训结束后,我们获多获少还是明白了一些道理,首先军训是有意义的,而且是其他形式不能替代的作用。我个人感受,我觉得军训的最大的作用应该在于锻炼学生的个人意志,十几天的高强度训练中,锻炼的是你是否有能力坚持完成军队中几项传统训练项目。即锻炼一个人的坚持的能力、毅力。个人的品质。在这人过程中,你坚持住了,那么你就胜利了。“坚持就是胜利”,我在军训中深刻地理解了这句箴言。

现在的我,已经大学毕业了,我知道了社会上艰辛,生活的不易,竞争的压力,我知道自己要在一个大的社会里和别人去拼、去抢,大有玩命的感觉,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突然间想起在学校军训的日子,身体、意志、团队上的锻炼,想了很多。

对大学军训的认识篇二

军训是大学的第一堂课,在这堂课上有严明的纪律、有紧张、有欢笑......火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和我们的身躯,这几天对我来说就像是几个世纪一样的难熬,好想为自己找一个逃避的理由。教官教诲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一切任务,争取一切荣誉。” 我的思想开始转变,考入大学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人生中有好多的关口要过,有好多的责任等我们去抗,又有好多的义务等我们去尽。大学只是万里长征中的第一步,那种“船到码头车到站,兵器入库马放南山”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都是不建康的。

军训不仅仅是对我们的身体的考验,更多的是对我们的意志的磨练,同时提高我们的思想水平和团队精神,人是在不断的磨练中长大的。军人钢铁般的意志给我很深刻的印象,正如一首军歌歌词描写的一样:“还铁还硬比钢还强”。在军训中我了解了。不少军中生活,体会到了军人的艰辛,感受到了军人的豪迈气概,他们肩负着保卫国家的重任。教官说:“当兵后悔二年,不当兵会后悔一辈子”。军人的奉献精神和大公无私深深的打动我们每个人,我们的新生班主任给我们讲解生活中要注意的事项,为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做准备,辅导员教师像大哥哥一样照看着我们。在这里有酸楚的泪水,有苦咸的汗水,有飘扬的歌声,有欢乐的笑声,这些就像不灭的音符跳动不已,我们是充实的,我们是快乐的,苦与累已化作美与甜,军训——我们不后悔。

对大学军训的认识篇三

姗姗来迟的军训在大一的尾声朝我们走来,经过这几天的军训,感觉颇深。军训几天,我学到的不仅是站军姿,走正步,练队形,而是一种吃苦的意识,一种坚持的意识,一种团结的意识,一种遵守纪律的意识,同时经过军训理论课的学习,又增强了我的国防意识与集体主义观念,提高我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了思想上的自立,帮助我养成严格自律的良好习惯。

军训的前三天,是军事理论课的学习,这三天的课让我受益匪浅。《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核化生武器》《中国武装力量》《美国军事战略对我国安全利益的影响》等这些由国防大学教授精心准备的课程,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给了我们一个更新的视角,来宏观学习国防知识,开拓我们的眼界。这几天的时间安排是现在操场上进行军事训练,然后由教官带队,带到场观众进行理论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劳逸结合,动静相符,我更加明白了什么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三天的学习过后,紧接着就是更为紧张的全天训练。这才是最考验我们的时候。在这里命令是绝对的服从,在这里有种纪律叫:绝对严明。尽管在初中和高中都参加过军训,但是那份懒散还没有完全改正。这次军训,教官许多也是和我们一样的90后,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完完全全不同的精神面貌。整齐划一的步伐,洪亮雄浑的口号,以及在第五天的教官表演中,他们扎实的基本功和漂亮的转体侧翻,深深地震撼了我。他们放弃了家的温暖,亲人的怀抱,将自己花样的青春无悔的献给了军营。相比之下,我更反省到了自己,我们负担着振兴祖国的大业,只有拥有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严格的纪律才能出色完成这一任务。

于是,在军训的后几天里,我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听从教官的指导,认真参加军事训练,不迟到不早退。站军姿,力争站的挺拔,走正步,;力争走的昂扬。再苦再累,都没想过退缩。

这几天的军训,既有风雨,又有烈日。教官给我们定好目标,指导我们要有一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向目标前进。在遇到困难时绝对不向挫折低头,更不半途而废,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军人有多么辛苦和不容易。虽然我脚很疼,膝盖也酸了,有时候腿还乱动,但是我依然咬牙坚持着完成训练。阴雨天气中的湿潮和烈日下的炙烤,最终也被我克服了下来。我的耐力、素质、忍耐都得到的充分的锻炼。在这几天的军训里我坚持铁一般的纪律,严于律己,服从命令,坚决完成了各项训练任务。

在军训休息的时间里,拉歌成了我们最热衷的事情。这不仅是个人能力的展现,也是一个集体凝聚力的表现。我们十一连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大家心往一处使,口号洪亮,让操场上的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军装最美丽,军歌最嘹亮,教官和同学的才艺表演,给我的军训生活,留下了多姿多彩的一面。我发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这种积极向上的状态,深深地感染了我。

每天下午的军训会师,李排长对对每个方队的点评,中肯而准确。而这个时候,也是体现各连军训凝聚力的时候。连队之间的积极比较,共同进步的精神再次让我忘怀,在演练中没走好的方队,执着的选择再重新走一遍,被批评的方队,肯定会在第二天,用上休息的时间,来加紧排练。这种你追我赶的精神,给我很大的启发和向上的动力。

上一篇:智盛商业银行案例对公下一篇:海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