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语文的再认识

2024-05-14

对大学语文的再认识(共9篇)

篇1:对大学语文的再认识

对大学语文的再认识: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生活的任何内容都离不开语文。语文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它有优美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彩,既道出了语文的复杂性,也说明了语文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天生重要。”可见语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习语文,需要有学习兴趣,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学期我们开了大学语文这门课,总体感觉还不错。如果说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许多东西是你平时为了应试而不得不去学,那么到了大学,学习语文不再有应试的压力了。暂时放下平日课业的繁重,我完全是抱着一种享受的态度来的,在这里,你可以用自己的思维去想问题,没有人再来评论你的对错,因为那些呆板的标准是为了应试而制定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感觉自己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高中时为了应试,现在我就放开思维,大胆学习新知识。

总之,学习大学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于知识层面,我可以继续拓展知识视野,进一步开掘认知潜力,养成网络装的思维品性。于精神层面,我们可以题为人类精神,心理及人格,促使我们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如果大学生不重视对语文的学习,何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校重要的基础课程,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加强素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文素质教育是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关系密切,有助于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在气质、修养、人格等方面得到提升。上课,能够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让我加深了对书中,一些名家的认识,我懂得了他们的故事,我懂得了他们的心酸。《大学语文》让我学习到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认识,而不是空洞的理论以及说教。而这些是我在别的书本上学不到的。在这个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喧嚣尘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心灵越来越粗糙化和粗鄙化,而文学艺术可以润泽我们的灵魂。大学语文就是一门带领大家赏析文学经典的课程,在赏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陶冶情趣,提升境界,彻悟生命。

篇2:对大学语文的再认识

每天天一亮,我们就会被各种闹铃叫醒,准备开始一天的训练,没有天真,没有浪漫,没有幻想,我们像军人一样,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服从命令。但也正是通过军训这种严酷的训练,培养了我的忍耐力和韧劲儿,就像我们教官常常和我们说的一样“再坚持一下,你们就会成功”。是啊,多少人失败是败在半途而废,多少人失败是败在那最后一下的坚持。有痛苦才会有感悟.有感悟才会痛心疾首,才会珍惜,才会在今后的日子里自强不息,拼搏向上!

一个月的军训很快就要结束了,现在竟会有些不舍,因为这堂课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人生很短,我们选定了目标之后,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哪怕前方风雨兼程。我愿意将这份记忆一直珍藏在心底,作为我一生的财富,一直保存下去。

篇3:对大学语文的再认识

一、“六个一”活动是实现“知行合一”教育模式的有效载体

“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明代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主张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学校教育不仅要给学生以“知”,更要考察学生的“行”。只有学生行动、行为的改变,才能彰显教育的效果,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因此教育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学生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获得经验的正当途径。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他以“生活”为前提,认为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六个一”活动的深入开展,就是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现实社会,走进鲜活生活,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工厂车间,深入军营哨卡,在生活中受教育,在实践中长才干,在奉献中成长成人,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知行统一,相互促进,使教育回归其本质,发挥教育的功用,实现教育的价值。

二、“六个一”活动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路径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但也不可否认,在社会转型期及经济社会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由于受到社会负面影响及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与渗透,大学生价值观正在发生着变化,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麻木不仁,自由散漫,缺乏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学生的天职是学习,然而一部分大学生,拿着家长的血汗钱,占着社会提供的优良教育资源,旷课逃学,晚上打游戏,白天睡懒觉,作业抄袭,考试舞弊,行为粗鲁,谈吐庸俗,有的甚至打架斗殴,偷窃赌博,抢劫杀人。二是数典忘祖,崇媚洋外。一些大学生缺乏对历史、国情、社情、民意最基本的了解与认识,言必称西方,看待周围事物总是抱怨。三是金钱至上,享乐至上。在一些大学生中,讲虚荣、摆阔气、穿名牌、吃美食、住单间、驾小车,相互攀比,高档消费成风,导致享受主义、拜金主义在校园蔓延。四是以自我为中心,只管自己,不管他人。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他们选择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处事准则。评奖评优,时时从“利已”出发,先为自己“打算”,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事情毫无热情。近年来发生的马加爵杀人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药家鑫捅死伤者事件、汪某刀刺母亲事件等,并非偶然。

“六个一”活动的深入开展,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学工、学农、学军,学习工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农民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品格,学习解放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传统。“六个一”活动的开展,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到社会的最基层,让他们去真实感受当代中国的社会现状,把握时代脉搏,了解国情、市情,听民声、察民情、知民意,增进大学生与工、农、兵之间的感情。通过这条路径的锻炼,能够确立起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劳动、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关心集体、关爱他人、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观。

三、“六个一”活动是引导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实举措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学校而言,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探索的方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纳入教育计划,但实施起来,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一、学生的参与面不广。社会实践教学作为必需的教学环节,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由于经费、组织、社会认知度等各种原因,大多数学校从团组织的角度,组织了社会实践小分队或某一专项实践活动,参与人数少,受益面窄。二、活动开展缺乏持久性。许多学校的社会实践教学不是作为一种必要的、经常性的教学环节坚持下去,而是因教师、领导、经费、实践基地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时断时续,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一贯的、学校和学生普遍认可的运行机制。目前,社会实践教学并没有真正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和随机性。三、活动组织缺乏规范性。社会实践教学一般是在课外、校外进行的教学辅助活动,其组织程度比一般课堂教学复杂、艰难、细致得多,涉及教师、学生、场所、经费、教学安排以及校内外的相互协调、培训、考核等环节和因素,因而导致社会实践实效性差。

“六个一”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学校教育行为,也是地方政府行为。有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与统筹安排,有相对应的配套措施,能充分调动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和学校及学生的积极性,全员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形成合力,为活动的深入、持久、全面的开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与良好氛围。这是地方党委和政府参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实实在在的举措,必将大大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促进学校更主动、更积极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四、“六个一”活动是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客观需要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由中学校门走进大学校门。而在当前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还没真正落地生根的社会背景下,学生普遍对社会、自身缺乏认知。如即便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上中学后也基本上是住读,对农村陌生,对农民、农业也缺少深入的了解。他们在求职择业时,表现出:一、个人认知缺陷。习惯于自我为中心,盲目清高、过于乐观,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了解人才市场行情,对市场上的某些用人需求信息缺乏对比和综合分析,就业期望偏离实际可能,对薪资和职位的要求过高,自我定位偏离社会需求等。二、职业技能缺陷。就业难的毕业生一般都存在严重的职业技能缺陷,出现诸如行业知识和经验不足,职业技能不过硬,动手操作能力差,职业意识、职业观念、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等。三、心理品质缺陷。性格内向、封闭,情商(EQ)低下,不善于人际沟通,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差,只会做事,不会做人,难以融入职场。意志力脆弱,逆境商 (AQ) 过低,心理承受力和自我控制力差,缺乏韧劲和毅力。团队意识弱,缺乏必要的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不能与人共事、与人合作,责任意识淡薄,敬业、吃苦与奉献精神不足等。他们远未达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的基本要求。

“六个一”活动的深入开展,给大学生创造了提前进入社会的机会。大学生把自己放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了解社会的要求,感受社会的竞争,重新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定位,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与差距,从而抓住大学美好的学习时光,刻苦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缩短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距离与时间。一部分贫困学生还能从带薪实习中取得一定的劳动报酬,解决一时的经济困难,促进大学生茁壮成长,健康成人,顺利成才。

重庆推出大学生社会实践“六个一”活动半年多来,,得到社会、、学校、、家长以及学生的广泛赞同与肯定,但也存在怀疑与非议。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好这项活动,应注意“两个结合”,“两个加强”。“两个结合”:一是与传统实践活动相结合。把青年志愿者服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学生节假日兼职活动、社区共建活动、勤工俭学活动、入学军训活动等纳入“六个一”活动进行总体设计与部署。二是与教学活动相结合,把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到企业的科技服务、技术攻关等纳入“六个一”活动进行总体设计与安排。“两个加强”:一是加强组织,成立“六个一”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规划、协调、督促、检查,建立起活动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强考核,对每个参加活动的学生进行写实性记录,有条件的学校可作为选修课记学分,定期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总结、表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六个一”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郎咸平.重庆实施大学生“六个一工程”的深层意义[Z].极视财经论坛, 2010.

[2]祝伟.知行合一[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篇4:对大学语文的再认识

【关键词】高校足球 教学训练 方法

随着体育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足球界的教练们对如何进行足球训练以及怎样提高现阶段的足球教育教学效果进行长期大量的探究,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足球教学在此方法的指导下教学效果逐步得到提高。在大学足球的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具体的情况充分考虑,科学合理安排好体育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结合足球运动的教学特点,知道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的形成。

一、制约我国高校足球发展的主要问题

教学理论滞后:目前世界足球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技术越来越全面,战术越来越灵活多变,场上运动员的分工越来越不明显,对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体能的训练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运动员只有在基本相当好的体能的前提下才能适应比赛的需求。传统的体能训练主要的侧重点在于对某一运动素质如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的追求,而把对运动员的整体机能潜力的提高,顽强拼搏意志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给忽略。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也叫比赛能力,它是一种能够将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素质能力有机结合的能力。其中,体能训练无可非议是竞技能力的关键,是竞技能力的至关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把传统的足球训练方法中将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简单地看成是运动素质训练和身体训练的错误观念给纠正过来。体能训练与运动素质有密切的联系但他们之间并不能划等号,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些问题就体现了我们高校足球教学理论的滞后性。

1、训练方法单一

我国许多高校的足球训练的训练方法单一,仍然停留在比较粗狂的训练模式上,我们没有一套系统的训练模式在足球的训练上,仅仅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技战术配合,没有结合不同运动员的特点等相应地制定符合实际地基础动作的训练,同时我们对运动员的训练常常忽视对于个人基础技术以及临场应变能力的培养。

2、教学与训练脱节

在我国的普通高校,正规竞技项目往往是作为我们足球教学的主线,伴随着竞技足球向越来越高难度的方向发展,导致在负荷、技术等方面足球运动娱乐于健身的特征,因此,高校的足球教学很大程度上只是满足了竞技足球的要求,而使足球教学于学生的实践需要脱节。

二、探索高校足球教学与训练的新方法

1、足球基础技術训练教学

(1)掌握初步技术训练阶段

在足球基础技术训练教学时,其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技术动作的概念和表象,体育老师要讲清讲透每个动作的要领,以帮助学生明白每个技术动作的具体要求和练习的方法,进而学会每个动作。

(2)巩固基础技术阶段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足球的基础动作技术的要领后,就可以对其实施巩固基础技术动作了。可采用以下的办法实施。第一,将理念知识融入到巩固练习中进行巩固,以提升学生的动作技术的质量。在实施训练教学时重点是采取大量的重复性练习,在这种大量的重复性练习当中有利于学生的动作技术加以正确定型。第二,在组织练习的形式及其选择时,宜采取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的办法。在具体的练习当中,要时常变化练习动作技术的速度、距离、方向以及练习的形式,单个动作练习逐渐向组合动作练习过渡,在此过程还要适当设置一些对抗性的练习,以加大练习的难度,对学生的动作技术的连贯性和全面性加以训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动作技术的使用和应变处理的能力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和目的性。第三,在突出技术练习时还必须要对学生加强体能方面的训练,增强对学生的积极进取和勇敢顽强的优秀品质方面的培养,并为战术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对学生错误动作技术的纠正工作在本阶段依然要高度重视,使学生的动作技术在老师的纠错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三、足球战术教学训练

1、建立战术概念

足球战术教学训练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足球战术通常是由个人战术行为基础战术配合和全队战术配合所组成。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建立战术概念,其目的是通过讲解分析以及示范,使学生掌握战术配合的定义与要求,初步了解足球战术的基本特点构成体系以及战术的目的与作用,了解足球攻守战术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初步确立个人局部乃至整体的攻守完整的战术概貌。如个人在不同位置的不同职责和技术动作运用,要求局部配合的种类队形方法及其变化规律,全队队型以及全队整体战术的原理和构成等。然后讲解战术练习方法,组织学生试做练习战术教学中可经常适时结合画图战术板或者录像等直观教具的演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更快地接受和理解各类战术的方法和要求。

2、基础战术教学训练

足球基础战术即局部的战术配合教学应从进攻配合入手,先教进攻配合再教防守配合,根据战术配合的人员组成,一般顺序是先练习两人配合战术,再练习三人配合战术,进攻配合练习要在学生试做达到基本熟悉配合的方法和路线后,逐渐增加练习的对抗性和干扰性,防守配合练习应开始在消极进攻情况下进行,然后再在积极进攻条件下,进行防守配合练习,逐步提高学生局部攻守对抗与应变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战术意识和心理品质,启发学生的战术思维,提高战术运用的灵活性。

3、足球中全队战术训练教学

在足球运动教学中,攻防阵形及其配合的方法是全队战术的构成主要的因素。在一般的普遍情况下,学生会是在对于足球的全队战术的配合进行了基本理解以及掌握了足球的全队战术的合作方式之后,再去组织实施的足球战术配合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也是全解法,也就是说首先将足球对全队的战术配合进行适当的分解,是他们成为很多个局部的足球战术配合。例如采用整体进攻的足球边路配合战术、足球中路配合战术等等。大学生在对于两个局部的战术进行配合之后,就能够进行足球整体配合的训练了。在大学足球训练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对学生具体的情况加以具体的分析和思考,结合足球教学的内容来对足球任务进行分配,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与足球训练教学特点相互结合,在此过程中对足球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符合大学生的足球技能的现状,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总之,在高校足球教学训练方法中要结合高校足球技战术特点,通过学生个人的不同特点,在高校足球战术基础技术教学训练中运用高校足球教学训练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5:我对大学礼仪的认识

礼仪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从小就听说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但却不知道它的确切含义,在我看来礼仪就是待人接物的一种优雅的举止,但接触了大学礼仪之后,我才发现自己的看法是如此的肤浅。礼仪是人类文化的结晶,社会文明的标志,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从修养角度看,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道德角度看,礼仪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标准做法、行为准则;从交际角度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从民俗角度看,礼仪是待人接物的一种惯例,是人际交往中必须遵行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形式,也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审美角度看,礼仪是一种形式美,是人的心灵的必然外化;从传播角度看,礼仪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的相互沟通的技巧。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它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学习礼仪概论,洞察古今中外礼仪的演变;学习个人礼仪,自觉提高思想修养和文化素质;学习家庭礼仪,与亲人一起营造温馨的氛围;学习学校生活礼仪,尊师爱生;学习公共生活礼仪,增强协调能力;学习商务礼仪,领悟销售技巧和谈判艺术;学习外事礼仪,了解国际交往的规范;学习旅游礼仪,掌握操作要领。总之,礼仪对我们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大学生应该学好这门课程。学习好礼仪,做一个新时代懂礼仪的大学生,做一个有气质高雅的大学生,做一个自信有朝气的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向他人展现我们的魅力。学习礼仪真的对我们有着很大的益处。

通过这一学年礼仪课程的学习,我受益颇多。我知道了许多有关礼仪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很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促进人际关系的沟通和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相互关系,是礼仪的一项重要功能。通过礼仪这门课程的学习,我知道了热情的问候,友善的目光,亲切的微笑,文雅的谈吐,得体的举止这些都是礼仪的反映。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而我发现自己在有些方面做的不好,不符合礼仪的要求。通过学习,我明确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做,我改变了自己原来的不礼貌的行为,使自己更受别人的欢迎。

加强礼仪修养,可以使自己在社会交往中左右逢源,无往不利,赢得他人的尊敬,而使人际关系更趋融洽,生存环境更加宽松,还可以使每个社会成员进一步加强文明意识,端正自身行为,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快社会发展。加强礼仪修养对我们有着重要意义,通过礼仪这门课程的学习,我知道了如何提高礼仪修养及其意义,这些对我都是很有益处的。

学好礼仪这门课程并不是了解这些知识就足够了,关键在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了多少。

个人的仪容风貌真实的体现着他的教养和品位,展示出他对交往对象的尊敬和重视程度。在社交中,不注意修饰自己的仪容仪表是一种失礼的行为。因此,每个人不论承担什么角色,他的仪容仪表就要符合这个社会对这个角色所规定的要求。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会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不能再像原来那样对自己的外在形象漠不关心。

言为心生,行为心表。美好的行为是美丽的心灵的表现。我们追求真善美,希望做一个成功者,那么,我们就应当注意自己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让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行为规范。以后我会力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使自己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篇6:我对大学社团的认识

进入大学,开学典礼后不久就开始了社员招新,在上大学之前我就听说了很多关于大学社团的事,也有很多我自己的想法,听很多人说社团是大学里发挥自己特长参与集体活动的地方,对于刚刚走入大学校园的我,刚刚经历完高考,心中不免就充满好奇,想着自己也去找个能展示自己的地方,多交些朋友。

当时我加入了电脑爱好者协会,从名字就知道是玩电脑的,我比较喜欢电脑,当时一看到这个名字就报名加入了。社团组织的活动大多就是大家聚在一块由社长或副社长想一些主题,由社团大二的技术组给我们组织,带领我们学习一些电脑知识,还有上机的活动,有些时候会有问答,答对了会给一些奖品,进入了社团才发现有很多牛人,我的那些知识根本不算什么。开始时,我和其他的同学也能够积极的参加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随着各种课程的展开,大家也有了其他各种各样的事情,几周时间后,来的人就开始慢慢的减少。貌似在我们学校里的各个社团都是这样,大家开始时都很积极但是没多久,便渐渐地没了开始时的那份好奇和激情了,开始有了各种原因,有的是大一要上自习,时间有冲突,还有就是不想去了,有的是的确有事,很遗憾,我也在第二学期的时候,没有再去参加社团的活动,但是我感觉我已经在社团里收获了我想要的东西,我感觉还好。

大一时参加社团的经历,我学到了不少,感觉到了自己在一些方面的和别人的差距,在帮助别人组织活动的时候,也明白了协作的重要性,虽然我没能够坚持着一直去,我还是很感谢当时带我们的那些学长学姐们,他们都是坚持下来的,我是很佩服他们的,在他们身上有我没有的东西,对大学里的社团,我的认识就是,大家贵在参与,没必要当成自己的一种负担,它是一个前辈带后辈认识大学,理解大学生活的地方,只要我们能够有所收获,能够有自己的体会就足够了。

篇7:对大学学生会的认识

首先,**学院学生会是在院党委的领导下,院团委的指导下,本着来源于同学和服务于同学的宗旨,独力开展工作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学院学生会代表全院同学利益,一直都本着“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心态为全院同学服务,认真完成院党团委布置安排的各项工作。

**学院学生会所有工作的开展都必须接受院党委的领导,接受院团委的指导,认真、高效地完成每一件党团委布置的任务。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在党委的领导和团委的指导下,才能保证学生会朝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才能保证学生会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其实,广义的**学院学生会应该包含所有**学院在读本科生,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学生会是由学代会选举产生的最高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具体完成院党团委布置的各项工作。在完成这些工作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意识到学生会是来源于同学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我们是为了服务同学们而存在的。所以在维护**学院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我们要切实地代表和维护同学的具体利益,及时了解和反映广大同学的愿望和要求,帮助同学解决实际困难,维护同学的合法权益。

一方面是老师,一方面是广大的同学,我们学生会要做好这其中的沟通、联系的作用。其实,院系党团委安排的每项工作和活动都是以全院同学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着力促进全院同学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我们学生会要发挥联结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沟通纽带作用,全心全意为广大同学服务,促进同学全面素质的提高,引导和带领同学成长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骨干人才。

目前,**学院学生会设主席团(一正两副),主席团下辖七个部处,分别是办公室,联络部,文艺部,体育部,学习部,实践部,生活部,各部在主席团的带领下通力合作,相互协调,稳健扎实地完成学生会的各项工作。七个部处只有职能之分,没有地位高低之别。同时,学生会还是一个锻炼自我、展现自我的舞台,是一个交流思想、共同进步的平台,是一个收获成长的理想之地。

未来工作总设想:

1.夯实基础,继承传统。我们要立足学生会基本职能,履行服务职责,做好常规的迎新、招新、干事干部培训、校园文化艺术节项目、运动会、新星杯和三好杯、羽毛球赛等系列体育赛事、学术科技节、毕业生送别晚会等常规工作,通过精心筹办这些活动努力为本院同学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活动为载体服务同学,并在今年的工作中努力加以完善和发展,寻求新的突破,取得更好的成绩。

2.力求创新,推陈出新。在以上这些常规工作完成的同时,我们会力求创新,以创新的精神不断推动学生会事业稳步前进,打造属于学生会的自主品牌,努力增强核心服务性,通过调研,了解同学的需求,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例如**学院新生趣味运动会,**学院棋艺大赛等,给广大同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展示自己,锻炼能力,扩大交际。3.形成良好的内部氛围,增强凝聚力。作为服务全院广大同学的学生组织,学生会内部必须有很强的凝聚力,这样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畅进行,因此,我会着力加强内部凝聚力建设。首先,努力形成良好的内部氛围,通过自身的积极影响以及各个部长的同心协力,增加学生会内部成员,尤其是干事的归属感(那么提高归属感的前提是提高干事们的存在感,不但让他们有事可做,更重要的是要给予情感上的关怀,更重要的是要让干事们看到他们在一个组织里未来发展的前景与希望),让他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其次,注重对部长及干事的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培养强烈的责任心和强大的执行力。另外,我认为作为主席团,我们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形成主席团定期走访制度,不同时间走访不同部门,与部门部长、干事们近距离交流,在主席团的引领下,从而让各部门形成一种融洽的文化氛围,这样也便于主席团了解学生会基层同学的思想动态。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举行学生会的聚会以及部门之间的交流活动,加强整体联系及各个部门的联系。

4.以上这些只是整体的一个工作设想,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还会有许多的细节要填充,我心目中的学生会是不仅要给全院同学做好服务性工作,而且是给身处学生会这一团体的每一位同学提供锻炼,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一个组织,通过这个组织可以带来一种归属感和荣誉感。只有这样,学生会才算得上是大家的学生会,才属于我院每一位同学,这样的学生会才是成功的,才是有意义的。

怀着对**学院学生会这样的工作认识与工作设想,我将会全力以赴去积极奋斗,用自己饱满的工作热情与勤勉踏实、严谨耐心的工作作风为基础,以期为文学院学生会更好地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与贡献!

篇8:对大学语文的再认识

1.1 掌握初步技术训练阶段

在足球基础技术训练教学时, 其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技术动作的概念和表象, 体育老师要讲清讲透每个动作的要领, 以帮助学生明白每个技术动作的具体要求和练习的方法, 进而学会每个动作。在这个阶段可分为四个步骤。第一, 老师讲解。怕谓讲解就是老师对技术动作进行语言性的描述。首先, 在讲解时老师要考虑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与训练程度等方面的内容, 要有针对性, 并做到生动形象和简练易懂, 力求简明扼要地把技术动作的要领、作用、难点、方法以及名称等讲解清楚, 重点突出动作的规范与要求。其次, 老师一定要把动作的结构特点和运动的规律讲清讲透, 重点把动作的角度、方向、节奏、距离、幅度、机体参与的主要部位和顺序以及空间、时间、力的大小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讲解到, 归纳出动作的要点, 以使学生能够快速把握所讲动作和方法。最后, 老师的讲解要具有启发性, 以便引导学生去主动地思考, 使学生的听、看、想能够有效地结合起来。第二, 老师动作示范。老师进行动作示范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快速地形成标准动作的形象, 属于直观教学。因此, 老师的示范动作必须要求准确而规范。在具体操作时, 老师要完整地做一遍, 让学生有一个完整动作的印象性概念, 接着是重点进行示范, 针对动作结构与要求来进行重复或慢速的示范, 引导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重难点的地方, 老师有时还须采取正误动作的示范, 使学生明确为什么错、错在什么地方, 借此培养学生分析运动技术的能力以及分辨重难点的能力。在示范时老师还要充分考虑当时的气象、场地、学生人数以及示范环境等而做出合理科学的示范面。当然老师还要以采用先进的现代多媒体技术, 给学生播放示范动作的视频等等。第三, 学生动作模仿。老师对动作进行完示范后, 学生就需要对示范动作进行模仿尝试了, 可以先做无球练习, 之后再做有球练习了, 动作速度先慢后快, 练习的形式也是先原地练习后可进行行进间练习, 先易后难, 使他们能反复体会, 之后老师可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练习的小比赛, 让学生进一步把握完整的技术动作。第四, 改错阶段。所谓改错就必须先找到错误, 然后再把找到的错误进行改正。由于种种原因, 在学习足球的过程当中不可能不出现某种动作错误, 若老师没有及时发现并改正, 学生就会将错误动作定型。所以, 学生进行练习时体育老师要仔细观察学生, 及时发现他们的错误, 就当时的具体情况, 做出及时有效的纠错措施。在教学活动中, 如果是少数学生的错误, 老师可采取个别纠正, 如果是普遍存在的错误, 老师就必须要采取集体纠正, 老师可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再次对学生的错误动作进行反复的示范,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再进行练习。以此来提高学生改进和提升自身的动作技术, 使其能够正确的动作定型。

1.2 巩固基础技术阶段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足球的基础动作技术的要领后, 就可以对其实施巩固基础技术动作了。可采用以下的办法实施。第一, 将理念知识融入到巩固练习中进行巩固, 以提升学生的动作技术的质量。在实施训练教学时重点是采取大量的重复性练习, 在这种大量的重复性练习当中有利于学生的动作技术加以正确定型。第二, 在组织练习的形式及其选择时, 宜采取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的办法。在具体的练习当中, 要时常变化练习动作技术的速度、距离、方向以及练习的形式, 单个动作练习逐渐向组合动作练习过渡, 在此过程还要适当设置一些对抗性的练习, 以加大练习的难度, 对学生的动作技术的连贯性和全面性加以训练,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动作技术的使用和应变处理的能力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和目的性。第三, 在突出技术练习时还必须要对学生加强体能方面的训练, 增强对学生的积极进取和勇敢顽强的优秀品质方面的培养, 并为战术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 对学生错误动作技术的纠正工作在本阶段依然要高度重视, 使学生的动作技术在老师的纠错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1.3 运用提升动作技术阶段

在动作技术运用提升阶段, 教学任务就是提升学生对足球动作技术实际运用的能力, 也是对足球基础动作技术的正确定型加以巩固的工作, 使学生真正形成足球动作技术的技能。具体的操作可采取以下办法进行。第一, 加大动作练习的密度。在大量的动作练习当中, 老师可设置一些具有刺激性的小比赛, 使学生能够逐步形成和掌握足球技能内在的规律, 也实现学生的动作能够均衡地、连贯地发展。第二, 反复训练射、传、运、控等关键的技术与战术。老师可以视实际情况而定, 而组织那些相对高强度、强对抗的练习项目, 能使学生在相对困难和复杂的情况下掌握足球动作技术的灵活运用, 以此提升他们的实战能力和水平。第三, 老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比赛对学生足球技术动作的巩固和提高。由比赛来检测教学训练的效果, 而老师观察学生比赛时, 要重点关注学生们的动作技术运用得是否到位、是否出错, 还要关注学生们的技战术的意识和意志品质表现, 老师还要及时地给予表扬与督促, 以激烈学生去及时地纠正不当之处和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2 足球战术训练教学

2.1 明确战术的定义

在足球教学里战术训练教学是其中重要的部分。足球战术一般分为:全队战术配合、基础战术配合和个人战术行为。在教学足球战术训练中, 必须要让学生明确定义, 试图利用讲解和示范来完成教学目的, 要学生理解战术配合的意义和要求, 了解足球战术的特点、体系构成和战术的作用与目的。还要使学生明白足球运动在攻与防战术之间既统一又对立的规律, 大致把握局部、个人甚至全局的完整攻防的战术概貌。如:每个人在不同位置就有不同的职责, 以及不同动作技术使用要求, 局部战术配合的方法、队形、种类和全队的整体队型、整体战术原理等。接下来, 老师要讲解学生在练习足球战术时的方法, 然后再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尝试性的练习。

2.2 基础战术训练教学

基础战术就是所谓局部的战术配合, 在这个阶段的教学要以进攻配合方面为切入点, 再进行防守配合的教学。当然, 既然是配合就涉及到人员的配置, 在进行教学时, 老师可以分为两人或三人配合战术练习。而进攻配合练习时, 老师需把握好, 在学生基本理解配合的路线和方法的基础上, 在练习中适当的加入一定的干扰性和对抗性。而防守配合练习时, 必须要先在消极的进攻下展开练习, 然后再在积极的进攻下展开练习, 其教学目是在逐渐提升学生的攻防以及应变处理能力。

2.3 全队战术训练教学

攻防阵形以及配合方法是构成全队战术的因素。在一般情况下必须是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把握了局部配合和基本懂得了全队战术配合方法后, 再实施战术配合的教学。这也就是分解法, 先把全队战术配合进行分解, 分解成多个局部的战术配合。比如整体进攻中的边路配合战术、中路配合战术等。学生在把握了至少两个局部战术配合后, 就可进行整体配合的练习了。

在大学足球训练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内容与任务, 还要将足球训练教学的特点结合起来, 所运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必须适合于学生运动技能形成的对应阶段, 从而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宝耕.足球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5.

[2]秦云兴.足球技术、战术教学的研究[J].天中学刊, 1997.

[3]武冰冰.浅谈足球比赛中的停球技术与失误原因[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4]侯吉林, 郎海泉.浅谈足球比赛中的接控球技术[J].辽宁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篇9:对数学高考研究的再认识

摘 要 新课改十年来,我国对数学高考的研究不断推进,以新课程为导向,更加注重现实性;分析视角的多元化与多维化;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技术进行分析;数学高考研究的开放性成为必然;数学学科特征日趋明显。新课程数学高考研究理论层面的问题是:功利主义太过明显;理论思辨多,实践研究少;研究方法单一,缺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未来新课程数学高考研究的方向是:研究将向专题化、系统化、理论化方向发展;研究将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化与多样化,更加注重实践研究。

关键词 新课程 高考 数学 特点 再认识

一、十年来我国数学高考的研究综述

对数学高考的研究是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78年恢复高考至今,数学高考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对其研究也在不断地发展。从2004年到现在,我国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也已走过了十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数学高考呈现出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又启发大家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此同时,对新课程数学高考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笔者利用文献研究法,搜集了关于新课程数学高考研究的有关文献近610篇,其中关于数学高考试题的特点与规律探索的有441篇、复习与备考策略的有127篇、新课程理念的有7篇,数学高考评价的有7篇、教学指导的有22篇、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有6篇。

经过十年的积极探索,有关新课程数学高考的研究成果显著,研究方法也更加科学,由对数学高考试题单一的分析与研究转变为对新课程数学高考全方位的探索并且力图加以整合运用,这不仅仅是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外在要求,更是数学教育界实现高效的中学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切合实际的探索。

二、十年来我国数学高考的研究特点

十年来,我国学者从横纵两个角度对数学高考进行理论研究。从纵向角度看,李心娟对数学高考试题的数列部分进行梳理,研究了“以不动点为载体,与数列紧密结合求通项公式”[1];从横向角度看,任子朝从考试目标与考察效果两个方面对数学高考与PISA数学考试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PISA的数学测试和数学高考考试,虽然测试的内容不同、考生的年龄不同,但测试目的相近或类似,测试了数学的基本素养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笔者总结相关研究,认为十年来新课程数学高考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新课程为导向,更加注重现实性

随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的进一步实施,数学高考的角色正在发生悄然的转变,不仅是升学的工具,更是促进新课程改革在中学数学教学实施的动力源泉,是一种学生数学学习的终结性评价的良好方式。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考试内容逐步抛弃了死记硬背的试题,注重考察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的理解,体现了“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活于课本”的思想和理念[3],彰显了新课程对数学高考研究的导向作用。在试题的编制与呈现方式上,“选做题”、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的出现也切实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的“提供多样性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除此之外,丁益祥等学者的研究已开始关注数学高考与新课程中学数学教学的现实联系和意义[4]。

2.分析视角的多元化与多维化

新课改的十年来,对数学高考的分析已经不仅仅着眼于数学高考试题本身,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看待新课程下的数学高考,全面辩证地分析数学高考,毕竟任何单一的视角和理论都有其局限性。数学高考的研究逐渐出现了许多分支的研究方向:数学高考试题本身的分析与研究、数学高考复习与备考的策略、数学高考命题的分析、数学高考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导向、新课程理念与数学高考、数学高考的评价、数学高考的数学思维方法。即使针对某一方向的研究,学者们也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维度去分析:昌国良从“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运用、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高水平数学思维品质的运用、应试时间的配置五大方面”去研究数学高考题的难点[5];李秀莲从基础知识、思想方法、思维能力三个维度对数学高考试题进行了综合分析[3];任子朝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视角探讨了“实施《课程标准》后数学高考能力考查”[6]。

3.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技术进行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飞速发展的这十年中,许多数学教育研究者利用现代的方法与技术对数学高考进行了科学化的分析:任子朝利用Kendall协调系数W检验方法来对PISA测试与高考测试进行一致性分析[2];邵志芳根据CTA评定框架和程序对2007~2009年的上海市数学高考试题进行事前难度评定[7];倪明运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分析与研究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高考与俄罗斯数学高考的评价细则的差异[8]。综上,对数学高考的研究方法越来越趋向科学化、现代化,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功能与作用。

4.数学高考研究的开放性成为必然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把我国现行的新课程数学高考与发达国家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比较,把我国的数学高考置于国际化的大视角,期望摸索出新课程数学高考改革的康庄大道。这类研究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通过与发达国家“高考”数学内容的比较,吸收其先进的数学教学理念,结合国内高考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来探讨未来的高考改革,如张紫茵和马小刚的研究[9];一类是与我国文化相似性程度高的国家(新加坡、韩国、日本)的“高考”数学试题进行对比分析,为我国的“高考”改良提供启示与借鉴,如刘海霞的研究[10];一类是通过与现代数学强国(俄罗斯、法国)的“高考”数学比较,来探求如何提高我国数学高考题目的质量,如倪明的研究[8]。

5.数学学科特征日趋明显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体现其文化价值,许多学者开始从数学学科的角度审视数学高考。任子朝等研究者依据高中数学学科特点,“一是将数学高考内容划分为172个知识点,并且确定了每个知识点的考核层次;二是提出了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核原则;三是提出了分层次考核数学能力的观点”[11],为数学高考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李秀莲通过对2013年数学高考山东卷的分析,发现新课程数学高考试题呈现出如下特点:“一、重视基础知识;二、落实思想方法;三、培养思维能力。”[3]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实践的发展,对数学高考的研究从数学学科的角度考虑具有实际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和学者对数学高考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三、数学高考研究中理论层面的问题

1.功利主义太过明显

十年来对新课程数学高考分析的文献中,关于数学高考试题特点的探索和复习备考的策略的文章占了93%。可见,许多学者尤其一线教师还是关注数学高考作为升学考试的功能,没有真正领略到新课程数学的基本理念。其实,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就有学者意识到只关注数学高考的考试功能的危害,傅海伦教授强调“以往的教学评价过分侧重于测验,以分数论英雄,而极少关心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定性的成分,这就造成学生片面注重机械记忆,题海战术,为测验而学。”[12]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数学高考的研究,不仅关注数学高考对学生数学学习结果和数学学习水平的影响,更要关注数学高考的变革所渗透的数学新课程理念。

2.理论思辨多,实践研究少

关于数学高考分析的文章,大部分是利用新课程理念对数学高考的试题进行分析,研究它的特点和规律、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导向作用等等,其研究成果大多是通过理论思辨和演绎得到的,缺乏实践验证。即使是数学高考对新课程教学的导向这样实践性强的课题,大部分研究也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比如於勇[13]、朱长友[14]、张颉[15]等人提出的都是针对新课程的教学建议,没有经过实践论证,从而缺乏可操作性,难以被一线教师信服与采纳。所以,我们应该对数学高考的研究采用“理论思辨+实践研究”的模式,使得数学高考的研究日趋科学化,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3.研究方法单一,缺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笔者所查找的文献中,大部分研究者是将典型的高考试题进行分析与罗列,外加理论研究。也存在诸如许志勇等[16]研究者“以MIRT理论为基础,使用CONQUEST软件为工具进行分析,获得数学高考试卷内部不同能力维度之间的相关以及考生不同维度的能力参数,为提升命题质量和改进教学提供了依据”;李二霞[17]等研究者运用统计学对2007年与2008年上海市数学高考难度进行多维指标的分析等。未来亟须寻求研究方法的进一步科学化、多样化,且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种观点也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强调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不谋而合。

四、未来展望

1.研究将向专题化、系统化、理论化方向发展

当前对新课程数学高考的研究方向众多,缺乏系统的归纳与总结,没有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逻辑体系,势必会影响数学教育的发展。因此,对新课程数学高考的整合势在必行,使得新课程数学高考研究成果系统化,真正成为数学教育的一个专题甚至是一个独立的分支。

2.研究将立足本土,放眼世界

新课程数学高考的研究将进一步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密切相连,立足我国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继续保持和发扬我国数学高考的传统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国外发达国家“高考”的比较,借鉴与学习他们优秀的做法和经验。同时,我们的研究也要关注新课程数学高考的地域化特点,实现因地制宜地研究新课程高考,使当地的师生获益。

3.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化与多样化,更加注重实践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和心理学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的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18]。无论学者还是一线的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spss、excel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的强大功能展开对数学高考的定量研究,为自己的理论建构提供更有说服力的客观依据。国内已经有学者运用心理学展开对数学高考的研究并且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例如邵志芳[7]通过运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和定量研究的工具探求数学高考试题难度的认知分析,为数学高考改革的平稳进行提供了客观依据。

除此之外,未来的数学高考研究还需要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通力合作,在更加突出学科命题的导向功能的同时,逐步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高考评价与管理机制。在注重数学高考试卷分析的同时,加强一线教师的行动研究,并积极回应社会的关切,促进高考改革的公平、公正和信息公开。通过建立各种合作机制帮助教师更加积极广泛地参与研究。理论思辨加实践研究的充分结合,将促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高考的研究向更加深入、更加专业、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心娟,王光明.基于“不动点”的数列通项的命题及其应用[J].数学通报,2012(5).

[2] 任子朝,佟威,陈昂.数学高考与PISA数学考试目标与考查效果对比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4(4).

[3] 李秀莲.论高中数学教学有效策略选择—以2013年数学高考山东卷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3(22).

[4] 丁益祥.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高考命题的多视角研究与思考[J].中国考试,2008(10).

[5] 昌国良.数学高考题的难点与教学导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7(5).

[6] 任子朝,陈昂.实施《课程标准》后数学高考能力考查研究[J].数学通报,2012(1).

[7] 邵志芳,李二霞.中数学高考试题难度的认知任务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

[8] 倪明,龚为民.中俄数学高考评价细则的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6(4).

[9] 张紫茵,马小刚.美国SAT数学考试述评与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11(6).

[10] 刘海霞,韦程东,杨彦琴.中日韩三国数学高考试题比较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40).

[11] 任子朝,周远方,陈昂,田祥高.数学高考科考核目标研究[J].数学通报,2013(7).

[12] 傅海伦.数学教育发展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3] 於勇.金玉其外 瑰宝其中—浅析2010年江苏数学高考学科的三角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0(8).

[14] 朱长友.立意新颖 亮点纷呈 遵循标准 引领方向—2012年安徽省数学高考卷的特点与启示[J].数学通报,2013(5).

[15] 张颉.2011年山东数学高考卷特色赏析及2012年复习建议[J].山东教育,2011(29).

[16] 许志勇,丁树良,钟君.数学高考试卷多维项目反应理论的分析及应用[J].心理学探新,2013(5).

[17] 李二霞,邵志芳.试题难度多项指标的认知任务分析[J].心理科学,2009(6).

[18] 刘影,程晓亮.数学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红楼梦心得感悟学生-《红楼梦》读后感下一篇:做个有教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