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中医治疗

2022-09-27

慢性肾功能不全是由于原发或继发的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引起的肾单位逐步损毁所致的肾功能减退、衰竭, 导致体内代谢产物潴留,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综合症, 属祖国医学“关格、癃闭、肾劳”等范畴。西医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 以饮食控制及对症处理为主, 而中医治疗更具特色和优势。

1 辨证论治

慢性肾功能不全临床表现繁多, 病机错综复杂, 目前大都认为正虚邪实是其病机特点, 脾肾虚损为本, 水湿浊瘀为标。许多医家并不拘泥辨证分型, 多从肾脾、虚实而治。

1.1 扶正固本法

方药中分别选用加味异功散和加减参芪地黄汤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脾虚型和肾虚型, 聂莉芳认为慢性肾衰首先应权衡标本缓急, 缓则治本, 采用相应益气、补血、养阴、助阳之法扶助正气, 临床多见气阴两虚证, 宜气阴双补, 常用参芪地黄汤, 程惠学分别以香砂六君子汤和真武汤加党参、黄芪治疗脾肾气虚、脾肾阳虚、以参芪地黄汤和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治疗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 均取得良好疗效。

1.2 利湿泄浊排毒法

庞莉以自拟大黄附子汤治疗肾功能不全30例, 效果良好, 能有效减轻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提高生存存率。邹风华以五苓散为主治疗早期慢性肾功能不全, 疗效较好, 总有效率在70%以上。王钢以化瘀泄浊法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 药用生黄芪、当归、桃仁、赤芍、丹参、怀牛膝、鸡血藤、川芎、益母草等。

2 单味药物

2.1 黄芪

甘、微温, 归脾、肺经, 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 黄芪能促进机体代谢, 抗疲劳, 促进血清和肝脏蛋白质的更新, 有明显利尿作用, 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 能改善贫血, 能升高低血糖, 降低高血糖, 在细胞培养中可使细胞数目明显增多, 细胞生长旺盛, 寿命延长。

2.2 冬虫夏草

甘、温, 归肾、肺经, 具有补肾益肺, 止血化痰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 冬虫夏草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静、抗惊厥、降温的作用, 可改善负氮平衡, 改善贫血状态, 水提液对大鼠急性肾衰有明显保护作用。

2.3 大黄

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 大黄能增加肠蠕动, 抑制肠内水分吸收, 促进排便, 有抗感染作用, 有利胆和健胃作用, 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可抑制残余肾单位的代偿性肥大, 降低残余肾的高代谢状态, 改善氮质血症。

2.4 丹参

苦、微寒, 归心、心包、肝经, 具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 丹参能改善微循环, 促进血流速度, 能扩张血管, 降低血压, 能改善血液流变性, 降低血液粘度, 抑制血小板和凝血功能, 激活纤溶, 对抗血栓形成, 能保护红细胞, 具有改善肾功能、保护缺血性肾损伤的作用。

2.5 三七

甘、微苦、温, 归肝、胃经, 具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 三七能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 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溶栓作用, 能促进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增殖, 具有造血作用, 能降低血压, 减慢心率, 减轻缺血再灌注时肾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损伤, 防止缺血性肾衰的发生。

2.6 川芎

辛、温, 归肝、胆、心包经, 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 川芎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 抗血小板凝集, 预防血栓的形成, 能增加肾脏血流量, 提高肾小球滤过率, 改善肾功能。

3 其他治疗

3.1 中药保留灌肠

通过中药直接接触肠道粘膜, 防止肠道毒素吸收, 促进毒物排泄, 抑制蛋白质分解及尿素、肌酐的合成, 保护肾功能, 常用药物是大黄、牡蛎、附子、蒲公英等。

中药药浴法:利用中医“开鬼门”的方法, 通过全身皮毛激发肺气, 通调水道, 发汗利水,

3.2 常用药物

麻黄、桂枝、大黄等。中药足浴法使用亦多, 效果良好。此外尚有针灸、中药外敷穴位、穴位注射等疗法, 均可提高疗效。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 脉络宁注射液等均取得较好疗效。

4 结语

慢性肾功能不全是一种进行性恶化的疾病, 早、中期的防治极为重要。中医药治疗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采用多种方法, 利用多种途径, 临床实践证明, 中医药治疗对改善临床症状, 延缓肾功能恶化有良好疗效。因此, 中医药在治疗慢功能不全具有独特的优势, 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要: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有很多方法, 包括辨证论治、单味药物及中药保留灌肠、中药药浴法等方法, 具有良好疗效, 发展前景广阔。

关键词:肾功能不全,中医

参考文献

[1] 许家松.方药中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理论认识和诊治经验[J].中医杂志1991, 33 (11) :12~14.

[2] 聂莉芳.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辨证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0, 1 (1) :49~53.

[3] 程惠学, 何学红, 郭平.益气健脾通腑化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30例[J].辽宁中医杂志, 1993, 20 (18) :27.

上一篇:浅谈“自我效能理论”对改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下一篇:浅谈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