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超声诊断药物流产不全的临床价值

2022-09-11

由于药物流产普遍应用于临床, 药流不全也随即成为药物流产后的主要并发症。现将笔者近三年来整理的54例病例, 作简要分析、报道, 并分析声像图特征性表现, 以提高超声诊断水平。54例病例均为临床疑为药流不全, 后经二维超声诊断为宫内残留物, 行诊刮及病理检查者。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查对象

选取我院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6年2月到2009年2月妇产科药流术后门诊就诊的妇女。药物流产后出现阴道流血超过10d者为检查对象。10~15d, 占33例, 16~25d, 占16例, 26~40d, 占5例。年龄最大43岁, 最小15岁, 平均年龄22岁。

1.2 仪器采用

TOSHIBA Nemio17及ALOKE4000彩色多谱勒超声仪, 探头频率2.5~5Mhz。

1.3 方法

患者仰卧位经腹部扫查, 膀胱适度充盈, 多切面观察子宫大小、子宫内膜及宫腔内异常回声及双附件区情况。测量子宫各径线并记录, 必要时经阴道超声检查。凡诊断药流不全者排空尿液进行清宫术, 对刮出物送病理检查。

2 结果

宫内残留物的声像图表现因残留组织的成分不同, 病程的长短以及有无感染而有所不同。基本特征为:

(1) 子宫稍大或正常, 其中35例子宫各径线均增大, 其前后径均≥44mm, 余19例无明显增大;

(2) 宫腔内声像图改变:

(1) 宫腔内不均质的偏高回声团块, 与宫壁分界尚清晰, 后 (侧) 方回声无明显改变;

(2) 宫腔内可见不规则的低回声区, 与内膜分界不清;

(3) 宫腔内出现条形或梭形稍强回声区, 紧贴于子宫内膜, 这种表现往往最容易漏诊;

(4) 宫腔内液性暗区, 伴絮状、点状偏高回声;宫腔发现异常回声大小不同, 最大者41mm×25 mm, 最小者8mm×4mm;

(3) 继发感染时, 宫腔内膜线模糊或消失, 部分肌壁出现不规整的回声减低区。

行清宫术后, 其中肉眼可见有绒毛的7例。全部54例刮宫后送病理检查, 刮出物由绒毛、蜕膜及凝血块组成者为16例, 33例为蜕膜 (变性、坏死者12例) 、凝血块及炎症细胞组成, 5例仅为凝血块、子宫内膜组成。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0.7%, 误诊率9.3%。误诊5例均因凝血块与残留物声像图难以分辨。

3 讨论

(1) 药物流产是目前最常用的终止早期妊娠的方法之一, 随着它的广泛应用, 其并发症的发生也就愈渐显现出来, 尤其是阴道出血时间长, 其原因主要是宫腔残留物, 占阴道出血的92.31%。

(2) 诊断宫腔残留主要靠超声检查, 绝大多数宫腔残留有明显的声像图改变, 如宫腔偏高回声团块、低回声区、条形强回声等等, 并且其声像图表现随着残留时间的延长而发生着变化。残留时间短者多为中低回声团块, 与子宫内膜界限清晰。随着残留时间的延长, 残留组织发生变性、坏死、机化或感染, 出现混合回声团块, 与内膜界限不清, 子宫部分肌壁回声减低, 导致声像图繁杂难辨。

(3) 宫腔残留物多由少量绒毛、蜕膜、凝血块及炎症细胞组成, 是否诊断残留就是看有无绒毛或蜕膜组织, 但是这些组织之间没有特异的声像图表现来区分。本文中误诊的5例药流后阴道流血者, 分析原因, 可能是药流后造成卵巢功能改变而引起功能性子宫出血, 或体内内分泌的雌、孕激素水平不同步而影响了子宫内膜的修复[1], 导致了阴道流血时间延长, 血液存留在宫腔 (由于卧床或多为未孕宫颈) 形成凝血块, 其声像图与残留物声像图无法分辨, 造成误诊。

(4) 在诊断宫内残留物时注意与子宫内膜息肉、修复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钙化斑等相鉴别[2]。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流产不全的二维超声改变及诊断价值。方法经二维超声诊断为药流后宫腔残留的54例病人, 经清宫术及病理检查加以证实。结果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0.7%, 误诊率9.3%。药流后宫腔残留的超声改变有宫内异常回声。结论二维超声对药流不全患者可做出较准确的诊断, 可作为临床诊断药流不全的首选方法, 并指导清宫术。

关键词:二维超声,药物流产不全

参考文献

[1] 杨晓凤, 韩悦.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延长的原因及处理.宁夏医学杂志, 2008, 30 (6) :55.

[2] 孟志明.超声诊断药流后宫内残留物94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22) :5434.

上一篇:Motic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在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下一篇:鼻出血并发胃出血致死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