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沟通

2024-06-20

让孩子学会沟通(共12篇)

篇1:让孩子学会沟通

学会和孩子沟通

对于0-3岁宝宝的教育是许多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我家的孩子现在刚好是2岁,现在平时与孩子沟通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宝宝还在肚子里的的时候,我就每天和她说说话,放一些愉快的音乐,比如:“开心的笑”,“如诗般宁静”等。每当听到这些音乐,妈妈会感觉到宝宝在肚里有所响应。

宝宝出生的时候,每天和宝宝亲亲,当然一定要注意卫生哦,宝宝这时候皮肤比较敏感。宝宝会感觉妈妈的味道。他会习惯记得是妈妈。

宝宝1个月的时候,我会每天抱着他在外面户外活动1-小时,让他与大自然接触,接受自然环境。

宝宝2—3个月的时候,宝宝是学翻身的时候,我会每天让他在自己的小床上活动。帮助他做翻身的动作。

宝宝4-6个月的时候,宝宝学习打座的时候,每天可以让他在软一点的台面上学习。

宝宝7-9个月的时候,可以让他在床上练习爬行,我们可以在他前面放一个他感兴趣的小玩具,我们也要在他脚点给他一个支撑力。这样他学习就比较快了。

宝宝10-12个月的时候,是给他学习走路的时候,可以将他先放到学步车里,他会感到特别自由。后来慢慢让他学会自己站立,有一天你会发现,他可以挪步子了。你可以伸出你的双臂,让孩子向你的方向前进,他会有安全感。1岁以后的情况,会更有趣。以后可以再分享。

篇2:让孩子学会沟通

——从家庭教育分析亲子沟通的策略和技巧

家长今天的教育决定孩子的明天和未来。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是为人父母都应学习和掌握的一门学问和技能。

沟通——是家长与孩子之间良好的交流、良好的互动,在情感、认识上达成一致的过程中,彼此间的沟通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渠道。

沟通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维生素,沟通让孩子感受信任、产生自信,体现快乐,积极地面向生活。

一.提问:您了解您的孩子吗?

了解是沟通的基础,即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的普遍规律,还要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孩子是一本教科书,读懂了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会找到沟通的对策。

二.沟通中的困惑

为什么孩子有话不跟父母讲?

为什么孩子难以接受父母的批评?

为什么在当今社会,为人父母为何这么难?我们把最好的给予孩子,对他们的照顾细致入微,但孩子却不领情;

为什么我们对孩子寄予美好的愿望,但他们的的表现却事与愿违?

三.沟通中的障碍

 用不变的眼光和教育方式对待正在变化的孩子

 不恰当的唠叨让事与愿违

 不注意倾听,孩子缺乏情绪释放的渠道

 期望过高、要求过多、负强化过度

四.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技能和方法

1. 尊重孩子是沟通的开始

尊重孩子的天性

尊重孩子的人格

尊重孩子的观点

 家庭教育的“三镜、两语、两句话”

三镜:

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

用显微镜找孩子的成绩

孩子才能用望远镜看到其光明的未来

两语:

永不绝望(永不放弃)

光明在前

两句话:

孩子,你能行!(孩子:我能行!)

孩子,我来帮助你!

2.宽严适当,奖惩适度

提供宽容、轻松的家庭环境,允许孩子有“六小”

小秘密、小空间、小自由、犯小错误、提小意见、耍小脾气

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要坚持鼓励为主

孩子为什么找不到自己的优点

父母的行为导向:

尊重

放任温暖

冷漠干涉

关心

关心过度而缺少尊重会导致干涉

尊重过度而缺少关心会导致放任

正强化与负强化在沟通中的不同效果

3.讲求方法,学会有效沟通

有勇气面对真实,接纳孩子的一切

学会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也鼓励孩子表达自己

爱是用心接受的,接受的人感受到才是爱

改变语调,用讨论代替训话,多说悄悄话,少说气话。

营造快乐的家庭气氛,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心理氧气”。

篇3:让孩子学会“插嘴”

一、定性———让学生的“插嘴”名正言顺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那么它要求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及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 展示自己。学生上课插嘴现象可以使学生自我个性得到张扬。因为这时的学生是在一种没有约束, 没有负担的教学情景中产生的插嘴, 这是学生直觉、顿悟、灵感而产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 对待学生“上课插嘴”, 我们应采取让其说的态度, 让学生勇于“插嘴”、乐于“插嘴”, 营造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 让他们积极思考,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整体素质。插嘴也体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意见, 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这正是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一个大好机会, 抓住这个机会“因材施教”才不失为一句空话, 做起来才有效的。我引导学生评议作文, 在念优秀作文时, 有的学生总是迫不及待地插嘴评议, 我从不制止, 反而欣喜地夸奖。往往这样的插嘴十分精彩, 有创意, 开拓了大家的思路。我常在课堂上讲一些故事, 有的刚讲了开头, “老师, 我知道了!”“我早已看过啦!”学生接二连三地插嘴。我和颜悦色地引导:“太好了, 请你来讲给大家听吧!”学生可兴奋了, 有的讲得有声有色, 有的虽讲不清楚, 老师也先肯定再给予补充, 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又使学生主动参与, 主动发展, 还激励了学生多读课外书, 这样, 让学生的“插嘴”名正言顺, 难道不是好事吗?

二、理解———为学生“插嘴”创造机会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一个发展中的人, 有着发展的可能和潜力。当他的思维与老师的讲解产生共鸣时, 他就会情不自禁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时老师应细心聆听, 给以正确引导, 激发他潜在的学习欲望, 浓厚的学习兴趣。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那节公开课, 我执教《一面五星红旗》的第二课时, 正当我讲到这位中国留学生遇险片段时, 我引导学生说“我的生命———”?突然一个非常熟悉的声音冒了出来, “我的生命危在旦夕。”我不但没有批评他上课插嘴, 反而大大赞赏他的词汇量多, 用在这多么贴切, 真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接着我问同学们, 除了“危在旦夕”还能用上什么词语?学生的词语五花八门, 尽管有的词不达意。可我理解他们, 因为他们还只是三年级的孩子。学生们认真听着, 记着, 课堂井然有序。我想, 若是当时我停下课来训斥他, 他也许会坐好闭嘴不再说话, 但他的心还会放在课堂上吗?他肯定会不服气:为什么说对了还要挨批评?以至对语文课产生反感。新课程提倡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又从何说起呢?

三、等待———给学生“插嘴”留有余地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学会等待, 给学生一个空间, 不要急于下结论, 等待学生的插嘴, 等待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的耐心等待就给了他们一个思考的机会, 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 一次品尝成功的体验。这样当他们再遇到问题时, 就会自己去判断, 去发现, 去创新, 独立去解决。

我在教学《买木雕的少年》一课, 正当同学们学得津津有味时, 一位学生站了起来, 他对文中出现的两个“沉甸甸”发表了自己独特的看法:第一个“沉甸甸”表示卷鼻大耳象的沉重, 第二个“沉甸甸”表示情意重, 邢俊臣说得好, 千里送鹅毛, 礼轻情意重。这重的是买木雕的少年对“我”的那份情呀!这个孩子说完, 没有立即坐下, 等着老师下结论呢?这样的插嘴能不满意吗?

四、喝彩———为学生“插嘴”锦上添花

《新课程标准》在“情感与态度”中强调:学生应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 能克服在学习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 获得成功的体验, 有学好学科的信心。面对学生的“插嘴”, 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 而且要经常为学生喝彩;这是因为:喝彩, 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冲击式的学习欲望。学生在老师的鼓励、挑逗下, 大胆想象、大胆猜测, 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探索、发现与解决, 亲自品尝到了结论生成的过程, 其理解的层次、深度、广度以及记忆的时间都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篇4:学会与孩子沟通

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关系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首先要把孩子看作自由、独立、完整,有独特的天性、人格特征和尊严的人。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孩子的情绪和情感,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尊重孩子的抱负和志向,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判断,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切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能体罚或变向体罚孩子,不能辱骂孩子,不能大声斥责孩子,不能羞辱、嘲笑孩子,不能当众批评孩子,更不可当众揭孩子的短。同时,还要明确“尊重”与“爱”的区别。“爱孩子”的含义包括喜欢孩子,欣赏孩子,保护孩子的安全,给他们以帮助。“爱”意味着给予、施舍,甚至为其自我牺牲。而“尊重”更注重接纳、平视、理解和宽容地对待对方的一切行为,也意味着给孩子提供更宽松的成长环境和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与孩子沟通,要选择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利于孩子接受的科学的方式、方法。

首先,要学会倾听。要创造一种自然的听的气氛,每天或每周有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交谈,或在晚饭后的“小憩”,或在周末的“闲暇”,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谈起,认真聆听孩子对一天或一周经历的讲述,而且不管孩子告诉你什么,你是否真有兴趣,都要“饶有兴趣”地听到底,让他觉得有种被尊重的感受,自然就会与父母主动沟通,使孩子少走弯路。记得我在咨询过程中就遇到过因父母不能倾听而使孩子走了弯路的例子。初一女生杜丽,其父母白天忙于做生意,晚上抓紧筑“长城”。杜丽在学校与同学有了磨擦想和父母说说,但父母根本无暇听孩子诉说,更谈不上交流。久而久之,杜丽变得沉默寡言。后来,班上的一男同学对她很关心,两人互相有了好感,谈起了恋爱。当老师找她谈话时,杜丽木然地说:“其实,我就是想找个人听我说说心里话。”理由如此简单!真令我们为人父母者深思啊!

其次,要与孩子平等交谈。一般情况下,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实现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往往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这样,家长就会一厢情愿地老生常谈、唠唠叨叨,引起孩子的反感,产生对立情绪。于是,父亲暴怒,母亲失望,孩子绝望。所以,建议家长要少讲多听,遇到问题冷静理智,表扬和批评时就事论事,做到不随意指责和草率评论。要用充满慈爱的话语,耐心地与孩子平等交谈,言谈中,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并做恰如其分的解释,使孩子“亲其父(母),信其道”。

再次,要给孩子充分的“个人空间”。孩子不希望父母完全控制他们的生活,只希望他们充当顾问或支持者的角色。过多的干涉,他们会有一种被监督的感觉,认为失去了自由,便会产生不满情绪,就会躲避家长并与家长产生隔阂。所以,要尊重孩子,给孩子充分的个人空间,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设计,去独立完成,真正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最后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交流难免有争执,聪明的家长应学会冷处理:当你与孩子的争执进入僵局时,你说什么孩子也听不进去了,你可以把要说的话先写在纸上,等双方都安静下来再拿给孩子看,那些当初孩子不愿听或不愿做的事,此时可能对他们有所启发,对解决问题更有效。

除此之外,科学、准确的期望值也是家长与孩子沟通的重要因素。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孩子成长和成才。期望值过高容易揠苗助长;期望值过低也会抑制孩子成才。那么如何调整呢?应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订出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这样,便于家长和孩子的交流与沟通,也有利于你的孩子成才。

篇5:让孩子学会沟通

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喜欢被指使,同样意思的一句话,只要经过巧妙的修饰,就会变得像是“建议”,而非“命令”。

比如说,当时间已经逼近交货期限,员工们却还保持着原本的步调,与其板着脸下令赶工,不如把员工召集起来,详细叙述目前的情况,并开始提问:“我们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快速度?”“大家要不要提供建议,一起来分配工作,让这批货顺利生产完毕?”提问不仅可以改正错误,还能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这样的管理方法更容易获得合作和尊敬。

■ 顾及对方的面子

你是否曾在公开场合指责部属,而忽略了他的自尊心?

卡内基建议,主管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后,适时加上几句关心的话,可以达到截然不同的效果。例如,在纠正企划书上的错误后,别忘了对部属说上一句:“但你的企划内容非常有创意,下次如果有新的点子,多来找我讨论!”

■ 让错误看起来有改善空间

卡内基强调,直接告诉员工“你的报告看起来很蠢”,只会完全打消他们追求进步的念头。相反的,如果不断提醒他“我对你很有信心”、“你有潜力,只是需要多花点时间想想”,反而能让他们全力以赴,以求超越过去的自己。

无论是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说服对方认同你的观点,或是以“激励”的方式管理部属,卡内基提出的建议都植根于他的核心价值:不批评、诚挚的赞赏,以及了解别人真正的需求。

透过“人际沟通大师”的经验分享,掌握这些要点,只要多加练习,你也能随时随地找对人、说对话!

延展阅读:卡内基的9大领导者沟通心法

1. 凡事都以真诚的赞赏与感谢为前提;

2. 以间接的句子指出他人的错误;

3. 先说说自己错在哪里,然后再批评别人;

4. 以询问来取代直接命令;

5. 学会顾及他人的面子;

6. 只要部属稍有改进即给予赞赏;

7. 给部属一个他愿意全力追求的目标;

8. 让部属觉得犯下的过错很容易改善,不需要太挫折;

篇6:让孩子学会感恩

在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里,大多数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阳”,一切一孩子为中心。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孩子生活在富裕的生活环境中,要什么有什么,得到所有的东西似乎是理所当然。其结果,造成大部分孩子自私,狭隘,霸道,不容人,不讲道理,缺乏或者没有爱心,不知道也不懂的怎么关心别人。有的孩子对于社会的恩惠,表现为麻木不仁,浑然不知,甚至在受到别人的资助或者帮助时,也会因自己的要求得到不满足,而要指责和埋怨他人,更甚者对社会心生无端仇恨心理。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前提。感恩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德育教育的范畴。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使其成为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感恩,自古以来就是美德。家长要让孩子明白父母的养育之恩是要用一生来回报的。着力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使他“吃水不忘打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应该发自内心的感激,而不是表面上做做的样子,更不能忘恩负义。所以,家长在培育孩子的感恩意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家长要为孩子作出表率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要想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的.榜样作用也是很重要的。用你对长辈关爱的言行来不知不觉的慢慢影响,感染孩子,使之能深深的印在孩子心灵。同时,在家庭活动中,父母和子女间要相互尊重,关爱和体贴,既要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又要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相互间要多用礼貌用语。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态度和行为,对自己的孩子起到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2.对孩子的感恩行为要及时给予鼓励

孩子常常有意无意地会表现出一些感恩行为,例如,主动关心长辈的身体状况,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公益活动等等,家长一定要给予及时鼓励,决不能以学习任务为由不予支持,要注意调动和保护好孩子萌发的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感恩意识。

3.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也是很重要的,可根据孩子年龄,经常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做一些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孩子积极参加与社区服务活动,从而在感受到为他人服务是一件快乐的事的同时,体验父母的辛劳,更加珍惜家庭的幸福生活。

篇7:让孩子学会倾听

大量实践证明,在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刻,帮助孩子学会倾听和鼓励孩子大胆表达,都是促进孩子语言发展的必要途径,学会倾听是学会说话的基础。

倾听对孩子的早期成长有重要作用

倾听是孩子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是孩子语言习得不可或缺的一种行为能力。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善于倾听,才能真正地理解语言,正确地运用语言,掌握与别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

有些父母有过这样的经验,孩子到了三岁多,突然变得特别不听话,无论父母对他说什么都像没听见一样,其实这正是3岁左右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自说自话,不太会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他们在讲到自己正在做或准备做的事情时,既不会注意别人在说什么,也不去关心别人是否在听自己说话。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掌握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还不懂得倾听。可以说,倾听是孩子们学会说话的第一步,孩子的倾听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我们在培养孩子语言交往能力的时候,首先要帮助孩子学会倾听。孩子也必然会在仔细倾听他人讲话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日常生活中,提高孩子的倾听能力

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引导并帮助孩子辨认声音,区别声音,是提高孩子倾听能力的重要途径。给孩子呈现的声音要尽量丰富,语言简单、明了,富有童趣,词汇生动、形象,声调平仄有声、抑扬顿挫,表情动作夸张、传意,这样孩子自然听得认真,听得开心。

1.引导孩子注意室内的各种声音

和孩子玩游戏,比一比,看谁听到的声音种类最多,并且说出是什么声音。适当时候,引导孩子形象地、夸张地说出声音。比如鸣笛开水壶“呜呜”的响声、开水冒泡泡的“沽沽”声、电话铃的“滴嘟”声、水龙头“滴嗒滴嗒”的漏水声、“哗啦哗啦”的流水声等。如果可能,和孩子一起把这些声音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鼓励孩子仔细倾听户外的声音

当孩子置身于户外时,他可能掉进了声音的海洋。如果不注意,他可能什么声音也没听见,但如果注意仔细听,就会发现许多美妙的声音来。如火车驶过时的“呜呜” 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小狗“汪汪”的叫声,小朋友玩耍时的欢叫声,建筑施工现场传来的“突突”声,行人路过的脚步声,甚至是偶尔传来的咳嗽声。孩子们都喜欢听洒水车的声音、警车的声音、救护车的声音、消防车的声音,父母要引导孩子区别声音的不同,也可以向孩子解释这些不同声音的重要意义。

3.和声音玩游戏,鼓励孩子寻找声音

捉迷藏是孩子最喜欢的游戏,尤其是学前期的孩子。父母可以在家里某个地方放点音乐,让孩子顺着声音把“音乐”找出来,也可以自己藏在某个角落,让孩子随父母的声音找到父母。

4.通过猜谜语,引导孩子仔细去听

寻找一些适合孩子的有趣的谜语,甚至是选用家里任何东西来自编谜语,让孩子通过听的游戏来学习仔细听。因为孩子要想猜出是什么东西,他一定先要仔仔细细听。比如说:“有个东西,是玻璃做的,有四条腿,可以在上面吃饭、画画。”孩子仔细听后会说是桌子,得到肯定后,他一定很有兴趣继续玩下去。

5.激发孩子自己制造好听的声音的兴趣

如果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声音,孩子会更有兴趣去听,同时,父母的参与和引导也必不可少。唱歌的声音好听,敲门的“咚咚”声好听,照像机“咔嚓”声好听,有节奏的拍手声也好听。上楼下楼有声音,开门关门有声音,看书翻书有声音,呼气吸气也有声音。让孩子知道,好听的声音无处不有,只要我们认真去寻找,仔细去倾听。

父母的榜样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要让孩子知道,认真听别人说话会受到别人的欢迎,会交到很多好朋友。还要让孩子懂得语言交往的基本规则,如,当别人说话时,要集中注意力耐心去听,不随便插嘴,不打断别人的话,和别人对话时要懂得一问一答。当然,孩子掌握语言交往的基本规则进而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学会的。其中,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

1.与孩子对话时,要注视孩子的眼睛

我们知道,听人说话时看着对方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当孩子说话时,父母要做一个好的倾听对象,给孩子以正确的示范。不要一边低头忙于自己的事情,一边对孩子说:“宝贝,你说吧,我听着呢!”如果孩子有话要讲,父母亲专注倾听的表情,会传递给孩子一种信息,那就是,他表达的思想和意见很有趣,他的话很有价值,值得别人倾听,同时也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在充满自尊自信的情境中,孩子容易学到如何去关注讲话的人。

2.不要打断孩子的话,要听孩子把话说完

父母往往急于开口,以示自己对孩子的理解。曾经见过一个孩子指着一辆汽车说:“妈妈,你看。”妈妈立即接过话说:“你说的是那辆汽车吗?黄颜色的,真漂亮,对不对?”孩子“嗯”了一声,再没说话。这样一来,让孩子认为,妈妈能帮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妈妈说的话就是他想说的话。这既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也不利于良好的说话和听话

习惯的养成。

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父母只有仔细倾听孩子的心声,才可能进一步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所以千万不要急于打断孩子,不要急于帮孩子去表达,哪怕你说的和孩子正想说的是一样的,更何况,父母永远不可能正确说出孩子真正想说的话。

3.耐心倾听,并及时肯定孩子的倾听行为

有时候,听孩子说话,确实需要付出很大的耐心。由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他需要边想边说,可能有些字词发音有误,也可能不符合语法规则,甚至毫无逻辑。年龄越小的孩子,发生这种可能性越大,这就越需要听话人的耐心。父母专注倾听是对孩子的最大支持,因为,倾听是一种从精神和感情上关爱孩子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孩子情绪不好时,父母的耐心倾听会给孩子很大的精神支持,以帮助孩子及时摆脱负面情绪,同时,也给孩子无形中树立了一个最好的倾听榜样。

当然,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好的倾听行为,父母的及时肯定、表扬也是很有必要的。当孩子按照妈妈的指令,先到房间搬个小凳子,再去找来一本图书,妈妈就要及时肯定:“你做得真好,我想一定是因为你刚才听清楚了妈妈的话。”或者告诉孩子:“妈妈很高兴,你刚才听我讲话时,又安静又没有插嘴”,等等。及时的鼓励、表扬孩子好的倾听行为,有利于孩子养成好的倾听习惯。

篇8:让孩子学会坚强

关键词:幼儿期,引导,教育,坚强,意志

古人云:“寄言立身者, 勿学柔弱苗”。它告诫人们, 要有坚忍不拔、自立自强的精神, 不要像那些依附攀缘的寄生植物, 经不起风雨的侵袭, 而要像坚强、独立, 积极向上的小树, 随着岁月的流逝, 逐渐成长为傲立挺拔的参天大树。坚强的意志品质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 已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 是个性化和社会化的重要形成时期。在幼儿阶段, 教师应通过有意识的引导、教育, 使幼儿逐渐学会如何面对困难、面对危险, 为养成勇敢坚强的意志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面对困难的积极态度, 学会解决困难

一般而言, 我们成人总是教育幼儿, 在遇到困难时, 不应该害怕, 要勇敢地去面对, 并想办法去克服它。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相反, 幼儿的年龄较小, 往往会产生畏惧、害怕等情绪。因此, 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 引导他们去克服困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 支持幼儿自主选择, 计划活动, 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 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对于幼儿来说, 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等, 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克服一定的困难。教师应该利用一切活动机会, 如小便、洗手、吃饭、吃点心、午睡等, 培养幼儿这些方面的能力。在这过程中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 采用不同的教育引导形式。如针对小班孩子年龄小, 教师可以自编一些简单的儿歌, 使幼儿在掌握儿歌的同时, 掌握操作的简单步骤, 从而培养这方面的能力。针对中、大班的孩子, 可采用示范、榜样教育、比赛等形式, 让孩子在自己观察学习中掌握生活自理的技能。

福禄贝尔曾说过:“游戏是使游戏着的孩子们或观看游戏的成年人充满了喜悦、自由和满足。”游戏的趣味性使孩子们遇到困境也会乐意接受, 并乐意克服困境, 教师不仅应注意在日常活动中鼓励幼儿的勇敢行为, 还可以创编与克服困难有关的游戏。通过游戏直观形象地告诉幼儿, 遇到困难时, 不要被其吓倒, 而要开动脑筋, 想方设法战胜它。一种方法不行, 换另一种方法;一个人不行, 就大家一起努力, 直至取得最终胜利。除了游戏之外, 教师还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教育幼儿勇敢战胜困难。

“挫折教育”是培养幼儿坚强意志品质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尝试人为地创设一些困境的同时要注意适当和适量, 幼儿经不起太多的失败, 太多的失败带给孩子的打击是无法估量的, 它会令孩子失望、自卑、丧失信心。因此, 在培养幼儿迎难而上的时候, 所创设的困境要适当, 创设的困境不要超越孩子的承受范围。

二、掌握避险常识, 让幼儿坚强地面对危险

人在面对危险时会本能地产生恐惧, 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在恐惧时保持头脑清醒。在困境中只有头脑清醒并掌握一些避险常识的人才有可能脱离困境。

教师可以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帮助幼儿掌握一定的避险常识, 比如:开展“发生火灾怎么办”的主题活动, 通过观看录像、图片, 使幼儿初步感知火对人们的帮助和害处, 通过模拟逃生的游戏, 使幼儿了解安全自救逃生的常识, 学习保护自己。针对幼儿对“警察叔叔”的崇拜心理, 开展角色游戏《交通警》, 让幼儿扮演他们所崇拜的“警察叔叔”, 使之懂得横穿马路要走斑马线, 走失时要找警察叔叔或和善的人帮助, 学会较熟练地说出父母的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或用电话求救。

研究表明, 幼儿面对危险最理想的状态是:知道害怕, 保持镇静, 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合理的选择, 机智地躲避危险。教师经常为孩子创设一些避险主题的情境, 久而久之, 幼儿就有能力在危险时保持头脑清醒, 坚定而自信, 最终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学会关爱, 用爱撑起坚强的翅膀

国外很多教育学家认为“内心有爱的人才会是坚强的人”, 和爱心相结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 以爱做支撑的坚强才是持久的坚强。

爱的教育本质是一种情感教育, 是以情感体验与关爱实践为基本特征。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手段, 增强幼儿关心别人的意识, 让孩子充满爱心。

选择形象生动、内容具体的音乐教材, 便于幼儿感受并与其产生情感共鸣, 于潜移默化中接受爱的教育。音乐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如:歌曲“好朋友”展示了同伴之间互帮互助的场面;歌曲“我叫轻轻”表现了轻轻做事想到别人, 时时处处不打扰影响别人;歌表演“让座”“小拐棍”描述了懂事的孩子如何关爱长辈的形象。这些内容来自于生活, 贴近孩子, 容易诱发幼儿情感。在进行教育活动时, 我们注重发挥教材的教育价值。例如:歌曲“谢谢好叔叔”刻画了一个扶老奶奶上车和给老奶奶让座的形象。教师在充满美的情感的演唱和教唱中去感染孩子, 最后请幼儿扮演歌曲中的角色来表演让座的情境, 让孩子感受关爱他人的快乐情感。

以“关爱他人”为内容设计主题活动。如开展“我们都是好朋友”“学会礼貌朋友多”“我是爱心小主人”“假如我是他”“关心朋友故事多”“他怎么了”“齐心合作力量大”“谁有困难我来帮”等主题活动。通过不同的主题, 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品德。并且在每一个主题中都运用了动手、动脑、动眼、动嘴、动耳等多种感官手段, 使幼儿从思想上到情感上再到行动上都有了不同的转变。

随机展开关爱教育。随机教育更具有实效性、针对性。例如:一次班中有一名小朋友生病了, 抓住这次教育机会, 我们请幼儿说说自己生病时的感受, 体验病人的痛苦, 从而引发了幼儿探望病人的愿望, 还想出了一些安慰生病伙伴的方法。然后根据幼儿们的建议, 我们用手机给生病幼儿打了慰问电话, 还制作了慰问品, 在那个小朋友来园时纷纷送给他, 还学会了说许多慰问的话等等, 让这名小朋友和他的妈妈非常感动。

篇9:正面管教——学会和孩子沟通

之所以要谈谈这本书,是因为书中一段话吸引了我。书中谈到了“习得性无助”这个心理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人在遭受持续打击、找不到解决办法之后,会在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应对的心理状态。

女儿在上一年级之前是个活泼好动的话篓子,总是能想出各种各样的调皮招数来自娱自乐。但是在上一年级的过程中,我这个高中的班主任屡次“被谈话”,女儿的老师告诉家长要教育孩子上课不做小动作、排队不要东张西望、不讲话、下课不能玩得很疯……回到家,觉得孩子真的很丢自己的脸,于是劈头盖脸地训孩子。但是到了一年级下学期,我发现孩子不愿意与我谈学校的事情了。教育她的时候她似听非听,整个人处于游离状态,问她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直到一天,她告诉我说班主任每天为她特制的每日家校联系本不用写了,我们问她为什么,她黯然道:“老师说写了也没用,不写了。”这一次在与女儿长谈了之后,我发现她已经基本上否定了自己,“老师和家长都说我不是个好学生,那我就的确很差,我很害怕上课尤其是班主任的课,很害怕被批评……”我们把一个调皮但很自信的孩子培养成了一个自卑、无助的孩子。这个现象持续到了今年的暑假,孩子学游泳时怕水,蹬腿的动作做不到位,教练几次忍耐后将她赶上了岸。看到孩子一个人孤零零地缩在游泳池边一声不吭,也不敢去和教练沟通,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想到金老师书中写的“爱”要表达,“爱”要正确地表达。我在这节课后与孩子沟通了一番。作为妈妈,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的“爱”往往是强迫的,我要你去做,你不能拒绝,因为我“爱”你,这往往是中国妈妈表达爱的方式,甚至这种“爱”都不用语言表达,直接用行动表示,我打孩子也是出于“爱”。而金老师在书中强调首先要给孩子一个“还嘴”的机会,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即使有时明知道孩子是在“骗”我们。这里“骗”加引号是因为大多数孩子其实并不真正理解何为骗,有时孩子容易把他们想象的事情与真实混在一起,而大人把“骗”这顶帽子强加于他们。

以下就是我个人根据金老师提供的方法与女儿详谈的过程:首先我抱了孩子(好像很久没有抱过了)表达对她的喜爱。孩子黏在怀里慢慢地讲出了她的恐惧(老师越吼就越不知道该怎么做了)。我告诉孩子我当年学游泳的时候也很害怕的,怕自己的姿势很难看,怕游不向前,怕老师说我笨,怕被同学嘲笑,于是我有段时间每天放了学就自己去练,因为我想得到老师的夸奖,最后我终于过关了。孩子安静地听着,这样的共情让她得到少许的安慰。孩子最后表示自己要勇敢点,不能放弃。于是我们讨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建议帮她另外找个教练,她也努力让自己勇敢点。之后的训练中,教练耐心地纠正她腿上的动作,并耐心地等待她鼓足勇气游起来,为克服她对水的恐惧,让她摸着训练用的杆做捞物游戏。而我则在每一节课后并不只是对她说“你真棒”,而是详细地分析她今天进步在哪里:憋气时间长、手的动作很标准等,她还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我提出希望,一天一点,给孩子一个能爬的“楼梯”。在第四节课时,教练提出要从深水区开始游,孩子憋了很长时间也不动,教练生气地一把把她扔了下去,孩子边哭边游边呛水。但这次的“扔”却使她真正不怕水了。你看,对孩子“狠”一点是要建立在孩子有一定的能力基础上的,这时候的“狠”会起到激励的作用。其实,在换第二个教练的时候,我事先与教练沟通了孩子的情况,提出希望老师能耐心地对待孩子。所以,如果孩子换了新老师,妈妈最好先与老师沟通,让老师尽快地找到教导孩子的最佳方法。

教育孩子并不是要把孩子都刻成一个模子的。孩子各有天性,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老师不妨拥抱一下,对高中的学生则拍拍肩膀、搂一搂,安抚一下,这能减少不少孩子的对立情绪。不去责骂学生,不对孩子表达“你无可救药、你真麻烦、你真糟糕……”的情绪,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他们一个正视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对自己有要求。孩子犯错大多不可能一次两次就纠正过来,家长要做好“抗战”的准备,鼓励自己能冷静地面对、处理孩子的问题。

最近在其他书籍上读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有些孩子需要在开动脑筋的时候有一些肢体动作(如一些孩子在做题时喜欢转笔等),于是我更加理解女儿的“小动作”了。一个孩子一个样,我会让自己更加成熟一点,正面地教育我的孩子;同时作为一个高中教师,面对长期被老师“训”惯了的自卑学生,我也要鼓励自己用金老师的方法倾听,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帮助他们走出阴影,给他们一个“阳光自我”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金韵蓉.爱在左,管教在右[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

篇10:让孩子学会感恩

・感恩是人的一种美德,教孩子学会感恩,让孩子感激养育他们的父母,感激给予他们各种知识的老师,感激给予他帮助的同学和朋友,感激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哪怕是那些点点滴滴。

・教孩子学会感恩,首先让孩子从感谢父母开始,要让孩子知道,即使是来自父母那最简单的衣食,最质朴的关怀,也无不倾注了父母对他们的辛劳和热爱。这种爱是独一无二的。这样孩子才能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理解并爱父母。

・我有一个朋友是这样教孩子学会感恩的,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他就让孩子学会记日记,专门记生活中那些点滴的美好的事情。例如,孩子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录:“我的爸爸有一双勤劳的手,他每天都起早带晚地工作着。爸爸还常常督促我学习。有一次,我有一道题不会做,爸爸知道后,对我说:‘你看你妈妈多辛苦,你要好好学习才能对起你妈妈。’我听了爸爸的话后,我就认真学习了。我的爸爸多么好啊!”“今天,我穿上了妈妈为我织的漂亮的新毛衣,老师夸妈妈真能干。”“今天,爸爸带我去奶奶家,奶奶给我做了好多好吃的东西,并夸我很懂事。另外我很喜欢奶奶家的那只大花狗。爸爸说,只要我好好学习,以后经常带我去奶奶家。”等等。这些简单的话语无不体现出孩子对家人的感激之情。现在这个孩子已经上了初三,在家是个好孩子,在学校是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家长夸,老师同学夸,邻居们也都夸他是个好孩子。孩子自己也说,在他的记忆中留下的多是美好的东西。其实他的家境从各方面来说,都不能算好。但孩子知道,他得到的东西是珍贵的`,是其他孩子所拥有的不能替代的。现在这个孩子仍坚持记日记,他的日记中大多仍是那些闪光的东西。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能有好多种不同的见解,但这个孩子总能发现事物美好的一面。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个孩子能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从不攀比;在好多孩子很自私的今天,这个孩子遇事时能同时为别人去着想。这对孩子来说真的是很难得。孩子已经从最初感激父母开始,学会了感激老师,感激同学,感激哪怕是送给他一个微笑的陌生人,感激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回想那些误入歧途的孩子,除了因种种客观因素外,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些孩子不知道感恩,不知道去努力发现生活中点滴的美好事物,以至在黑暗中越陷越深。

篇11:让孩子学会沟通

定海三中 郑开能

初一新生报到后还不到半个月,在一个星期天下午,我接到了俞敏妈妈的电话,她讲述了她女儿在家不听话的情形,如不好好读书、不告诉父母就外出玩、与父母顶嘴甚至与父母互打„„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谁都知道家丑不可外扬,但对这个女儿我们实在没办法了,从女儿口里得知老师很好、很有水平,她很佩服,我只能请老师帮忙,管管我们俞卿了„„”她妈妈情绪有点激动,一直说着。

俞敏,是一(6)班的学生,其貌不扬,在班中安分守已,并没有与同学老师发生冲突的事件,只是数学与英语两科基础特差,是全校初一新生中最差的学生。

在她妈妈说话的间隙我提了几个问题:

1、为什么与你们父母关系这么僵?

2、从几年级开始数学英语就不行了,什么原因?

3、你们平时如何与你女儿相处?

随后从她妈妈的回答中我感到震惊了,我明白了困扰她们一家三四年痛苦的原因——“爱之深,恨之切”,父母望女成凤要求过高、操之过急,造成了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由于缺少有效的沟通,致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能正常化。俞敏上小学前被养在外婆家,很少与父母接触,上小学后与父母生活她就感受不到一种浓郁的亲情,再加上她爷爷(外省)是教书的,好几个亲戚的孩子都上过大学,都有好工作,而她父母由于面子问题也逼她要学好,尽管在生活上满足她的一些要求,但在学习上总是唠叨、提出过高的要求,有时不断打击她的热情,最终在小学三年级放弃了学数学英语(其中也有数学、英语老师教学教育方面的原因),后来她父母也请了数学家教但一直没能有好效果。

鉴于这种既让父母痛苦(“这几年来,如果可以把孩子打死,早就把她打死了„„”)又让孩子痛苦(不想呆在家中,最好能搬出去住)的现状,我明确向俞敏的妈妈提出,学习的事你现在不要去管,交给我们老师去做,你们想办法多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确立一种能让孩子接受的教育方式,让她在家像在学校一样快乐,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与父母的可亲可敬,如果这种关系得不到有效改善,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会多与你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并把她的进步情况向你们反馈,我希望你们应明白你们孩子的学习状况,没必要去逼她,重在让她有一个促进她身心发展的家庭,让她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星期一回学校后,我找了节空课与俞卿“拉了一次家常”,发现她和她妈妈说的基本上是一致的。于是我实施了第二步计划,帮助她感受到父母是多么的在乎她,不能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做一个懂事有孝心的孩子。同时针对她的这种特殊情况,与任课教师作了通报,希望任课老师能多鼓励她,给她一个学好的机会和信心。我们的老师是用心在鼓励她,也在用心帮助她,使她做为一个差生就能在班中抬起头、每天都有笑容,因为她对自己是充满信心的,老师的用心交流已转化成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已近一个学期了,俞敏始终十分的信赖我们每一个老师,也在尽自己力量学习着。我们已感觉到学校班级、同学能给她带来快乐,她已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将近一学期,时不时地与她父母交流,他们也在感觉与她女儿的关系在逐步改善。但有时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做法,还有“野蛮粗暴的表现”,可幸的是她们已认识到自己做法的不正确,并且也在不断地改变。

反思与启示:

以上是一则家庭教育失败的案例,由于缺失有效的交流,导致子女与父母关系恶化,那么,怎样与孩子沟通才能起到引导,帮助孩子,促进他学习的目的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初中阶段孩子的心理。初中的孩子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1、极强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把双刃剑。作为父母,如果还像小学那样,出了问题,对孩子就是一味的申斥,尤其是当着其他人的面,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做,非但起不到教育他的效果,反而会引起他对你的排斥和反感。孩子听到你披头盖脸的教育,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很没有面子,今后怎么还能在同学们面前抬起头来,而不是反省自己到底是不是错了或错在哪里。对孩子的教育尽量是单独的,谈话性的,避免公开的申斥。要改变只说不做的教育方式。尽量避免苍白的说教,而是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出表率。

另一方面,孩子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势必要好好努力,通过学习成绩说话。所以,作为家长,要好好引导,将孩子对自尊心的维护转化为上进心、自信心。

2、强烈的独立意识

到了初中以后,很多孩子不再愿意事事都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单独来做。这时候,父母要自愿充当孩子的参谋,争当绿叶。虽然,孩子年龄还小,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尽可能的提供给孩子自我展现的平台。很多做父母的,尤其是母亲,总是怕孩子做不好,处处代劳。这样,一方面会使孩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孩子健全的人格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

3、容易受到坏的影响

13岁—16岁的孩子思维敏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坏的影响。所以作为父母要经常关注孩子的各种情况,尤其是他交往的朋友。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单纯的、积极的成长空间。

引导孩子结交积极上进的朋友。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除了父母和老师,朋友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了。尤其有些问题,孩子不愿意跟父母和老师交流,更愿意与自己的朋友分享。一个好的朋友可以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他健康的成长。

转变一位后进生或问题学生比抓好一个优生价值更大,对他们教育要尊重他们,蹲下身子和他们说话,多鼓励、表扬,少批评打击,多方面去引导他,把相互的心理沟通放在第一位,育人首先从育心开始。

篇12: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

中心小学 秦雪飞

有爱的孩子才能活得更健康更快乐。如果孩子连亲爱的父母也不知道尊敬,对父母任何付出都不知回报的话,将来的人生将会孤独而寂寞。尽早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们很容易溺爱,对其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认为毫无保留地付出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家长的付出和对自己的千依百顺是应该的,不但不知道感谢,反而在稍微不如意时就大吵大闹,更有甚者撕扯家长的头发和身体。这种极度不良的破坏性行为不但让父母伤心,还会给孩子心理的正常发育蒙上阴影,埋下骄横跋扈、自私自利的种子。

在后悔莫及之前,家长们必须统一战线,痛下决心彻底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构建健康的人格和品德:

第一,不要对孩子付出太多,干预太多,不要为孩子打理一切事务。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过多,那么孩子就会渐渐习惯父母的包办代替,就会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久而久之,孩子就很难再感谢父母对他们所做的一切了。

第二,不要让孩子吃独食

从小让孩子吃独食,会让他觉得他吃好东西、拥有好东西是理所应当的,如果孩子习惯了被给予,只知道索取,便很难在以后的生活中考虑别人的感受。一个不懂得关爱别人、关爱父母的人将来很难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第三,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不要让孩子拥有的东西来得太容易。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应先思考一下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则坚决拒绝,并且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合理,给孩子一些经受挫折的机会。不要孩子想星星就一定给他星星,想月亮就一定给他月亮,应该让孩子自己去争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当孩子通过一些努力获得所需的时候,他才会知道在父母的爱和保护下是幸福的。同时,父母也不要预先对孩子承诺太多。有些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食物和衣物,总想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生活中面面俱到,时间长了,孩子会觉得这一切来得都很容易,甚至认为他本来就应该拥有,于是也不懂得珍惜。

第四,父母还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工作艰辛。

每一位父母在工作中都很不容易,但父母们却爱给孩子一张笑脸,给孩子一些超脱的环境,怕艰难的现实生活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其实,如果父母们能经常告诉孩子一些自己的苦恼,那么孩子就会在体谅和感恩中渐渐长大。

第五,父母要为孩子做出榜样。

如果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给老人吃,逢年过节给老人送礼物;如果老人离得较远,应该经常给老人打打电话。要让孩子看到父母不仅对自己有爱,对长辈也有爱。身教的力量远远大于言教。

第六,给孩子回报的空间。

上一篇:云平台安全规范管理下一篇:我爱吹泡泡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