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师的五项新技能》的反思

2024-05-08

《好教师的五项新技能》的反思(精选6篇)

篇1:《好教师的五项新技能》的反思

《好教师必备的5项新技能》学习心得

富裕一中 孔令江

本学期,我学习了《好教师必备的5项新技能》这本书以后,感受很是深刻,从书中学习到了许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我以后的教学做了更加充分准备,相信能够提升我的教学水平与教学理念。下面谈谈我学习之后的体会。

从学习中,我知道了把课堂融入生活;“打造快乐的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打造快乐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指导自主学习的特殊任务。有人说:“兴趣是一种魔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效果才是有效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一、合作学习不能走形式。

合作学习是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方面。但是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怎样的合作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倾听别人的见解,并从中知道解题思路的多样化呢?在一次劳动给学生分工中给了我启发,于是我给每个小组的同学进行分工,让他们有次序的发言。这样的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伴,并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让学生感到了与伙伴合作学习的快乐、学习成功的体验。合作学习讲究所有成员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而献技献策,大家共同活动。这样大大地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合作交流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首先是自己去面对,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当自己很难解决这个问题时,才会去求别人帮助,与他人合作。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思考的话,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丧失。因此,在学生合作交流之前,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进行独立的学习之后,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见解,形成统一的意见,正确的认识,并在活动中体验积极的情感。在如:学习图形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把其中的一个面描下来,观察一下,再想一想,看看是什么图形,给它取个名字,然后再通过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使学生在交流中认识了几种图形。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取长补短,逐渐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学会了自学,学会了合作交流,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增强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师应该参与合作学习中。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但是也不能忽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得有关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准备。和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进行交流根据学生反馈的学习信息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作为组织者、指导者,还要让学生认真地倾听对方的思路和想法,学会比较、分析,使合作有序的进行,成为有效的学习。我在学生活动过程中,首先积极的旁观,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时,积极地听、看,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教学中的各种情况,设想下一步怎样去组织学生学习。其次,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励,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究热情更高。第三是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的能力,注意指导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和睦相处,培养合作精神。这样,把学习和探究的空间流给学生,课堂就会成为学生的天地,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快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为了交流学习的伙伴。

四、在学习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意见。所以,我们要解放自己的 思想,放开学生的思维,提倡方法多样化。我认为只要是学生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好办法。其实学生的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教师应该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更加关注不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对学生来讲,某种方法可能不是最简单的、最直接的、最优化的,但是应该是最适合他们个人的。我们相信,学生通过学习,在同学和老师的影响下,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

五、合作学习要有价值。合作学习的问题必须有开放性,这就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想到的问题或感兴趣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篇2:《好教师的五项新技能》的反思

张 荣 辉

这学期我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本书的前三章,感受很深。使我知道了新形势下优秀教师必备的五项新技能即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能

2、指导学生探究的技能

3、引领学生合作的技能

4、指导学生评价的技能

5、指导学生规划人生的技能。下面就谈一下我的收获。

一、对什么是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 有了新的认识。学习是一种社会行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学习显性知识重要,学习隐性知识更重要;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学习;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需要是学习的心理基础,加强对学生需要的研究,使教育成为学生的需要。动机是学习的动力,习惯是终身学习的保证。好的习惯是人的终生财富,习惯培养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由此我想到了教师教什么?怎么教。

二、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如何体现,教师的讲授做到什么程度为好,他们总结出的“三讲三不讲”就很好,教师要讲易混的,易错的、易漏的;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我尝试使用效果还很好。教师的主导“功夫”主要体现在:

(一)、“预习课的筹划、指导、了解”,主要是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调动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明确目的,培养自主学习。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开展自主学习;在探究学习中,开展自主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发展创新能力的 最好的方法之一,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自主学习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合作小组的各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围绕共同的任务而相互合作,协调统一,贡献各自的智慧,达成统一的目标。

教学过程就是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合作中

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2、营造参与合作的心理氛围。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教会合作学习的方式和方法。

5、适时调控。

(二),展示课的组织、精点、释难,即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时,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实施的。⑴ 会组织:这是合作学习最应首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组织的学习,难免会流于各自为战,以至于课堂变得嘈杂而又散漫。因此,在刚实施合作学习时,我总是教学生如何组织同伴一起学习,如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顺序、学习的方法,注意照顾到全体等等。一般而言,班内总有部分学生组织能力较强(如一些班队干部),教师当然可最大程度发挥这些同学的才干,但如果总是委重任于这些同学,那么,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以至于最终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实践中,我都是采用学习组长轮流担当的方法,真正让每一个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真正使自主与合作互相促进。⑵ 会协调: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以下两种相反的情况:问题简单时,学生抢着参与,以至于学习秩序混乱,此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谦让”;问题有难度时,即使有个别同学能回答,但受从众心理支配,也不敢开口,此时就要教会学生“自告奋勇”。做到了“谦让”和“自告奋勇”的矛盾统一,就能协调学生间的学习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有序而高效。⑶ 会帮助:合作学习的优势之一便是互帮互学,互相促进。首先要教育学生“愿 帮助”,其次是“会帮助”。在自然状态下,小学生的所谓帮助即简单地把答案告诉对方,要指导学生尽量避免这种弊端,从老师启发、辅导同学的行为中得到启发,依据实际情况帮助同伴。另外使我知道了一些合作学习的系列小策略

1、小组合作学习时有的孩子不爱发言,有的孩子长时间霸占发言机会,怎么办?小策略:循环说。即后面的人不许重复前面的人的观点。

2、对同伴的发言记不住怎么办?小策略:记在本子上。

3、大家都记录,没有人发言怎么办?小策略:只用一个人记录。

4、记录啰嗦费时间怎么办?小策略:限制字数,即记一个人的观点不许超过多少个字。

5、记录缺乏条理怎么办?小策略:在每条记录前加序号。

篇3:《好教师的五项新技能》的反思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能力

新课程改革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场革命, 它将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对教师素质和能力具有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新课程实施主体的教师, 面对改革, 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 掌握新课程实施中应具备的新能力。目前, 教师新技能的具备离新课程实施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掌握和运用上还存在问题, 其状况和原因值得我们思考。

一、新课程教师应具备的几种新能力的缺失

1.促进学生知识转化的能力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培养技能同步进行的过程, 教师最重要的使命不再是传授知识, 而是创设教学互动的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营造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和发现欲, 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单纯为了让学生占有知识而传授知识, 而是为了让学生生成知识、探索知识、体验探求知识过程的快乐, 并在这个过程中生成新知识和新能力。

传统教学中, 教师重视的是知识的传递, 是呈现知识, 是教师传授和再现知识的能力, 课堂的主宰权在于教师, 因而对于新课程教学要求让学生自主发展, 变学生被动为主动, 创造教学互动,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的角色转换感到茫然。不少教师不敢放手发动或不知如何放手发动学生“自主、合作、探求”, 对于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有许多困惑, 致使在一些课堂上教师脱离具体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教学情境, 孤立、人为、机械、生硬进行教学, 或者, 为追求互动形式导致课堂“自主变自由”, “合作学习”形式主义, 盲目宣扬学生“主体论”, 使“放手”变成“放羊”, 课堂变“戏台”堂上闹哄哄, 课堂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是一头雾水, 教学失去效果, 更谈不上知识转化为能力。

2.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搜集、加工信息资料的能力, 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 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 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资料, 学会整理和归纳信息资料, 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资料的价值, 并恰当地利用信息资料, 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激发学生潜能, 转变学习方式, 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技能和素质, 教师的这项任务需要教师掌握科学的方法。如阅读法、访谈法、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交流法, 等等。需要教师具备现代教师应备的手段, 如电脑、投影仪、幻灯的操作, 课件、光盘、等的制作。教师要通过这些手段和方法, 具备对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加工的能力, 以便指导帮助学生。

目前, 相当多的教师还不完全具备这方面能力, 无法正确运用科学方法指导, 不能很好的把搜集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筛选后同课程教学整合, 不能把以电脑网络知识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 并将这些工具运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因而, 在教学中就不能把各种教学信息资源, 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融合, 获取有甩信息来指导学生, 也无法指导学生利用现代手段来获取知识、扩展知识、创新知识。

3.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

在新课程中,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 教学过程已不是忠实执行教学计划的过程, 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 而是共同开发、丰富、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 对课程资源的挖掘过程就是一个师生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使校内外潜在的课程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要求, 丰富课程内容, 为教学服务。此外, 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 走出课堂, 走出校门, 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索, 倡导学生动手实践、主动参与、探究发展, 同教师一道共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师大多是被排斥在课程开发之外的, 教师只是被动的执行课程计划安排的任务, 不少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肤浅性, 传统教学的封闭性, 也致使许多教师课程开发意识不强, 一方面, 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 也阻碍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 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 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领域, 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心中无数, 感到无从下手, 甚至有畏难情绪, 教师中缺乏开发课程资源的氛围, 学校在这方面研究和探索也比较少, 广大教师课程参与、开发能力低。

二、教师缺乏新技能的原因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 规定了教师的基本技能和素质的要求, 所有教师都能感受到新课程给自身发展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教师素质和技能的提高一方面有赖于教师个人的努力, 而另一方面也有赖于促进教师进步机制的完善和健全。对教师而言, 固有的教育理念和传统的教育评价机制, 束缚着教师个性的发展, 技能的提高, 使他们不敢轻易改变教学方式。许多学校的教育教学仍依照传统轨迹进行, 教师们固守常规, 因为频繁的检查、考核、评比、繁重的工作量, 让他们疲于应付, 诸多的规定、条例和制度使教师缺乏自主活动的时空, 以学生考试成绩为唯一取向的教师评价磨平了教师改革的锐气, 使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 形式主义的教师培训让教师不仅遭受经济损失而且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大量的“补课”现象的存在, 占据了学生和教师的时间, 教师很少有时间进行充电, 新课程改革宣传力度的不够, 使家长和社会对新课程缺乏认识和理解, 大多数家长持观望、怀疑态度, 新课程的贯彻实施的外部环境的缺乏, 是教师新技能难以具备的重要原因。

三、教师掌握教学新技能的条件

新课程的实施如果没有教师的普遍参与和教师能力水平的全面提高, 就将会成为“空中楼阁”。目前,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状况离新课程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 这种状况不改变, 必将成为制约新课程改革进行的瓶颈。因此, 必须采取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为教师全面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创造条件, 激发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激情, 挖掘教师潜能。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要精心制定课改的政策, 切实改变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学的评价模式;要给教师松绑, 给教师自身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要鼓励教师大胆实践, 大胆创新, 尊重和保护教师主动探索的精神;要给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 关注教师的发展, 为他们提供成长的平台和展示的机会;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教师能力和水平的尽快提高, 才能保证主体参与者的热情, 切实改变教师教育教学方式,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教师的能力提升除了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更重要的在于教师自我转变和认识, 每位教师都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不断充实和完善知识和知识结构, 不断汲取科学营养, 勇于实践, 勇于探索, 勇于创新, 使自己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4:魅力教师的五项修炼

那么,教师应该具备哪些魅力呢?我想,教师作为“人”,首先是人格魅力,这是为人处事的基本点;作为“教师”,必然有其特殊的要求,比如学识魅力、教学魅力、形象魅力、语言魅力、沟通魅力等等。当然,教师不可能是“完人”,但我们可以多加修炼,力求向“魅力”靠近。

一、修炼内在定力

当今社会,外部世界精彩纷呈,价值取向多元,少数年轻教师便迷失了方向,他们抱怨、焦虑、倦怠,每天完成任务式地工作,比学生更期待下班的铃声。试想,这样的心态和工作状态,哪有魅力可言呢?

一位作家告诉我们:教育首先要解决的,不是体制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心灵”问题,即为师者对自身和教育的认识、态度、情怀等等。的确,教师首先要修行的是自己的生命状态和精神境界,如若修炼得内心清净安宁了,自然能抵御外界尘世的喧嚣,静心地教书育人,坚定而从容地走着属于自己的从教之路。人生的境界,更多的是心灵的境界,唯有心灵的安静,方能铸就人性的优雅。这种安静,是得失后的平和,是诱惑前的恬淡,是困苦中的从容,是笑对现实世界而不懈行走的漫长过程。我们身边的“薛法根”们、“管建刚”们不都是这样做的吗?读书、教学、悟道,心灵澄明了,精神力量强大了,再细碎繁杂的工作也不觉累了,有时候反而能从“苦”中品出“甜”来,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幸福。

二、修炼职业敬畏

人应该学会敬畏。敬畏自然,敬畏法律,敬畏真理,敬畏生命……敬畏一切值得敬畏的东西。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方向、准则和规范,就能自觉约束自己。古人说:“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纠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会肆无忌惮,甚至为所欲为,害人害己。常怀敬畏之心的人格外谦逊,是一个有品味有思想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被冠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我们走向一个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时,拿什么来奉献给他们?多数教师工作勤恳敬业,堪为人师,但是也有一部分教师是在误人子弟,他们中不备课就上课的有之,上课“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的有之,课堂上谩骂、讽刺、挖苦学生者有之。凡此种种,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对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不够敬畏。敬畏更多的来自理解与尊重,来自学习与修炼,愿我们都能以一颗朝圣者的心去敬畏我们的事业。

三、修炼专业素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师说》一语道破教师工作的真谛。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这桶水哪里来?修炼而来。身为教师,就应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还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新的知识。名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师,还不是因为他们德艺双馨,学识广、博、专、深吗?还记得我在师范时的几位恩师,音乐老师可以开个唱,美术老师的画在苏州西园展出,文选老师课堂上旁征博引,口若悬河,语基老师说得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历史老师讲课从不看书看讲义,讲述历史仿佛在讲述他的家事那么清晰,更让我们钦佩的是失去右臂的代数老师,用左手都能写得一手遒劲潇洒的好字……他们用精深的学识涵养征服了我们。环顾身边有一技之长、教书教得好的同事们,不也是学生崇拜的偶像吗?教师的专业素养,无疑是立足岗位、赢得魅力的基石。

四、修炼宽容胸怀

包容是一种美德,包容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了解别人,尊重别人,以拿得起、放得下的态度去面对一切。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作为教师,更需要一颗柔软、包容、仁慈的心,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刚出土的幼苗,刚绽放的花蕾,刚伸展开稚嫩羽翼的雏鹰,要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对待荷叶上的露珠那样,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长期以来,或许是工作的压力消蚀了人们的耐心,或许是个性使然,有的老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已经简化为粗暴的训斥,伤学生自尊的粗话张口就来,甚至让学生站墙角、吃“毛栗子”,网上曝光的拎耳朵拍照、互打耳光等事件,更是令人发指,他们擅用“师权”,随意践踏着学生的尊严。“孩子犯错,上帝都会原谅。”教师能不能包容一些?

五、修炼教育智慧

教育学生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智慧。俗话说:“一句话可以说得让你笑,也可以说得让你跳。”作为教师,要有语言的智慧。虽然语言本身只是一种物质载体,但如果讲话者赋予它以情感和精神的光辉,就会一下子焕发出难以计算的力量。教师还要有处事的智慧。学生间难免有争执,有矛盾,处理得当,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处理不当,则会激化矛盾,弄得无法收场。其实,智慧也是可以修炼的,如果我们用“心”去想了,用“心”去做了,常常就会有了智慧。有老师从《三国演义》《孙子兵法》中汲取营养,创造了“班主任兵法”,也有人设立“班级银行”,建立了“班币管理制度”等等,这些不都是教育者的智慧吗?

一个有魅力的老师,学生就喜欢亲其师而听其言。美国诗人Douglas Pagels的诗集《要你永远记得》中,有这样一段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永远别放过任何机会,去告诉一些特别的人,他们在你心中的地位。一生之中,总会有那样一些特别的人:他们能理解你心底的一切,与你相携万里,永不离分;他们牵挂着你的欢喜忧愁,他们的祈祷中有你的身影;他们和你分享着一种秘密的语言,旁人无缘闻听;他们会指引你、鼓舞你、抚慰你,以笑声点亮你的生命;他们能令你笑逐颜开,他们会帮你走出困境。你可以用这种绝妙的方式,让他们了解自己有多么了不起。要让他们永远记得,对你来说,他们是多么特别和重要。”我们也应该勤加修炼,努力成为学生心中最重要的人、最值得信赖的人、最值得倾诉的人。

让我们努力修炼,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

(谈海珍,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和小学,215200)

篇5:好教师必学的五项教育新思维

好教师必学的五项教育新思维读书笔记

我有幸成为双辽市骨干教师已经有3年的时间了.其间收获颇丰.在接受培训,听专家做报告,完成培训功课的同时.阅读了《好教师必学的五项教育新思维》一书.这本书也是双辽教师培训学校为我们这批学员精心挑选的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一本好书.作为一名在教育行业工作了十余年的教师,从老前辈那里汲取了一点宝贵的经验,又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心得.所以在工作中常以得心应手来评价自己,但事实却远非如此,这些积累远不足以形成一种连贯的,具有系统性的教育思路.只是一些零散的经验之谈.而这本《好教师必学的5项教育新思维》正是在新的教育形式下,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入手从五个方面全面的详细的阐述了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在新的形式下应该以什么样的视角和姿态来面对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所以阅读这本书对于我们学员来说,无疑是在理论上进行一次更深入的指导,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模式有一个本质上的提升.该书从时代的背景阐明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并从基本的理论知识如手为教育所提倡的“新”作出了明确的说明.什么是教育的新思维.怎样做才符合教育的新思维的要求.全书以以人为本,整体和谐,关注细节,与时俱进,生成智慧.五个方面.为教育的“新”思维作出详细的解读.书中既有对五个方面的理论阐述,也有与之相对应的案例分析.既有国外教育专家学者的精辟见解,又有一线教师的亲身体会.甚至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那些看似平常的故事.其中无不蕴涵着“尊重人,培养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阅读时,教育案例中那些具备先进教育理念并身体力行的同行用实际的工作展示着一个新时代下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崭新面貌.精彩之处不禁让人啧啧称到.在读过该书之后我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始终把提高自己放在首位.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它更复杂,更抽象,更多样化.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仅用老观念,老方法,不知提升,只知奉献是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因为日常工作的繁忙,一线教育工作者往往形成了一种经验的模式.对于新的理念和观点的更新.对于自己的眼界的开拓往往忽视.而和平师校正是让我们这些学员通过阅读这样的好书.得到一次心灵的启迪,再一次激发出探讨教育该如何深入有效进行的热情.通过让我们这些在教育岗位上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学员正视自己的不足,从尊重教育事业,尊重教育科学,尊重教育对象的各个角度全面打造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能够体现出崭新教育理念的团队.我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一个国家有没有发展的潜力看的就是教育.一个国家能否能否长久富强看的也是教育.虽然在今天的现实工作中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作为一名教育者应从工作的职责来要求自己.我愿意在一种朴素的理念之下激励自己继续努力向优秀者学习,用更科学的方法工作.用香港特首曾荫权的话来讲:我要打好这份工。

篇6:《好教师的五项新技能》的反思

学习了《好教师必备的五项新技能》这本书后,是我认识到好教师必备的五项新技能分别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能、指导学生探究的技能、引领学生合作的技能、指导学生评价的技能、指导学生规划人生的技能。这五项技能中我认为当前我最需的技能为指导学生评价的能力。通过读书我有了以下感悟:

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一个差别就是把情感态度已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没有评价爱就谈不上价值,更谈不上价值观,因此,学会评价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必要环节。评价的功能有二,其一促进人的发展,其二,判断被评价事物的价值。评价存在的问题是忽视评价的综合功能;评价过分关注活动的结果;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法单调等等。

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互评。新课标背景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越发显得重要了。很显然,一次充满爱心和理解的评价能使学生感到温暖,一次合理而公平的评价能使学生看到希望。立场不同,观念不同,评价的结果也就会有所不同。我们的学生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习惯于挑毛病找缺点,并且往往是评价好朋友时就夸大优点,隐去缺点,而评价与自己有矛盾的同学时就夸大缺点,隐去优点。因此,教师对学生间的互评既要鼓励又要引导。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以赞赏的眼光去看每一位同学,多给同学赞美——即使同学提出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不

能讽刺和挖苦,而是要对其积极参与予以肯定。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用正确、得体的语言进行评价。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学生的互评,教师必须作回应,千万不能不置可否,因为这是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比如,上面的教学片断中,学生互评后教师若能及时作这样的引导——“你能第一个站起来为大家朗读,老师很佩服你!你的声音能再响亮些吗?”“要是‘心疼’的语气再加强些就更好啦!”“读得真不错,进步真快。”——就会将学生的“挑刺”转化为欣赏,进而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发展,真正发挥评价的功能。

现代教育呼唤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相尊重和互相欣赏,是构建和谐教学氛围的前提,是教育成功的秘诀。上述教例中,那位遭到同学“挑刺”的女生心里会想些什么,会不会羞愧或惶恐,会不会因此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关注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渴望被认可和欣赏,这是人与生俱来的需要。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发展阶段,更需要掌声和喝彩。课堂上如果没了尊重,缺少了人文关怀,学生就不可能焕发生命力,也就不会积极地参与情感体验,当然也就不会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只有恰当的激励性评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在教学改革浪潮中,我们教师要不断研究和优化学生互评的内容和方法,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多给学生一些赏识的目光,多给学生一句信任的语言,多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评价,让

上一篇:新课标全国卷2018作文下一篇:学习讨论党性分析材料